电路与电子学基础参考答案—科学出版社

电路与电子学基础参考答案—科学出版社
电路与电子学基础参考答案—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习题答案:

1、I=3A,U=4V

2、U=2V

3、(a)耗能=120W 释放能量=120W ,(b) 耗能=122W 释放能量=122W

4、I=2.8A U=10V

5、I=0.5A U=9.6V

6、U=-45V

7、U=-4V U=8V

8、I=18A P=1012.5W

9、(a)

5

5

S 3S B

5

4

3

A

3

3

S 1

1

S B

3

A

32

1R U

I U

)R 1

R 1R 1(

U R 1I R U

U

R 1U )R 1R 1R 1(-

=+

+

+-

-=

-

++(b)

V

6U

U U

2I U 5

1I

13U

)14

1

(

U

4

1U 2U

4

1U )4

121(

B

C C B

A

B

A

=-+=-=++--=-+

10、3

S 3

3S C 5

4

3

B

3

A

4

33S 3S C 3B

32A

21

S 1

1S C 4

B

2

A

42

1I R U U )R 1R 1R 1(

U

R 1

U

R 1R U I U R 1

U )R 1R 1(U R 1I R U U R 1U R 1U )R 1R 1R 1(

-=

++

+-

-

-=-+

--

-=

--

++

11、U=1.2V 12、A 125

48I =

13、I=7A U=14V

14、U=-1/9 V I=17/7 A 15、I=19A

16、(a)U OC =8V R eq =16Ω (b) U OC =26/7 V R eq =10/7Ω

17、(a)U OC =15V R eq =12.5Ω (b) U OC =-4.8 V R eq =-0.6Ω 18、U=-40V 19、I=0.5A

20、(a)R L =R eq =6Ω P Lmax =37.5W (a)R L =R eq =9Ω P Lmax = 4/9W 21、R eq = 400Ω I=0.04A U=4V P=0.16W P Lmax = 0.25W 22、U OC =1.25V R eq =1.25Ω 第二章习题答案

2-1 (a )u 1c (0+)=100V i L (0+)=0A u 2c (0+)=0V i 2(0+)=0A

(b) i L (0+)=6A u c (0+)=0V i c (0+)=6A u 1R (0+)=96V u L (0+)=–12V

2-2 (a) u c (0+

)=3V i L (0+

)=1.5A i c (0+

)=–3A u L (0+

)=0V

(b) u c (0+)=22V i c (0+)=–1A

2-3 (a) u (t)=6e

3

t

-

V i (t)= 2e

3

t

-

A

(b) u (t)=4 e

t

2- V i (t)= 4×105- e

t

2- A

2-4 (a) i (t)= 2 e

t

8- A u (t)= 16 e

t

8- V

(b) i (t)= 0.1 e t

10- A u (t)= e

t

10- V

2-5 (a) u (t)=8(1– e

t

250-) V i (t)= 103- e

t

250- A

(b) u (t)=15(1– e

t

50-) V i (t)= 15×104-(1– e

t

50-) A

2-6 (a) i (t)= 3 (1–e

2

t

-

) A u (t)= 12 + 3e

2

t -

V (b) i (t)= 2 (1– e

t

10-) A u (t)= 50 + 10e

t

10- V 2-7 u c (t)=10 + 5 e

5

10

3-?-

t

V i c (t)= –6 e

5

10

3-?-

t

A 2-8 u c (t)= –10 (1–e

3

t

-

) V i c (t)= 3–

3

5e

3

t

-

A

2-9 i (t)= 0.0275–0.003 e t

4

10- A

2-10 i (t)= –3

8+

3

8 e

t

7- A u (t)= –3

112+

3

112 e

t

7- V

改为: i (t)= 4e t

7- A u (t)= 56 e

t

7- V

2-11 2-12

2-13

2

t t

e

5.2e

5.25)t (i -

-+-=

2-14 画波形

2-15 (a )该电路为积分电路

(b )该电路不够成积分电路 (c)该电路不构成微分电路 改为: (a )该电路为阻容耦合电路 (b )该电路微分电路

t

t

O e

514e

)149(14)t (u ---=-+=t

105214

e

2)t (i )t (i )t (i ?-=+=

(c)该电路为积分电路

第三章习题 答案

3.1 ⑴50, 225,36.87o

;⑵7,

2

14,40.1

o

3.2 20sin(5000×2πt-30o

)mV

3.3 ⑴t sin 23ω,⑵)90t sin(25o -ω

⑶)59t sin(283.5o +ω,⑷)87.36t sin(25o -ω 3.4 A )9.16t sin(25i o -=ω 3.5 P=0.05W 3.6 7A ,3.5A 3.7A )135

t 10sin(2100

o

6

+

3.8 Ωo 105∠,Ωo

30100∠改为i :50

3.9 5A,12Ω

3.10 5A ,39Ω,19.5Ω,19.5Ω 3.11 0.15o

30∠ A 改为:0.8535o

30∠ A 3.12 ⑴250 rad/s ,⑵500 rad/s ,⑶1000 rad/s 3.13 0.6,1162W ,1546V ar 3.14 L=1.56H ,C=5.16μF

3.15 50V 改为:-j52V 3.16 K 打开:I 1=I 3=6A ,U ab =1202V ,U bc =120V ;K 闭合:I 1=I 2=6A ,I 3=0,U ab =0V ,U bc =120V

3.17 1

4.1Ω,14.1Ω,7.1Ω,14.1A 3.18 10A ,15Ω,7.5Ω,7.5Ω 3.19 3.83A ,0.988

3.20 50.7μF ,1260∠85.5o V ,-j1256V

3.21 1250 rad/s ,I R =4A ,I C =I L =10A ,U=200V

3.22⑴C=10μF ,U C =89.4V 或C=40μF ,U C =111.8V ⑵G>0.125S 3.23 ω0=484~1838kHz ,可以收听 3.24 13.9kV 3.25 220V ,44A 3.26 7.6A ,13.2A 3.27 1.174A ,376.5V 3.28 30.08A ,17.37A

4.1 解: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的正向直流电阻,选择量程越大,通二极管的电流就减小,由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知,电流急剧减小时,电压减小的很慢,所以测量出来的电阻值会大副增大。 4.2 (a) D 导通,U ab =12V

(b) D 1,D 2截止,U ab =0V 改为:D 1导通,D 2截止,U ab =0V (c) D 1截止,D 2导通,U ab =-12V 4.3 (a) U=5V I=

K 10)5(5--=1mA

(b) U=-5V I=0A (c) U=3V I=

K

1)5(3--=8mA

(d) U=8V I==3.3mA 4.4 图

4.5 (a) 因为30V>D 1z 的稳定电压6V ,所以D 1z 导通,D 2z 稳压,故U 0=0.7+9=9.7V (b) 因为30V> D 1z + D 2z 的稳定电压,所以D 1z 与 D 2z 都起稳压作用,故U 0=6+9=15V (c) 因为30V> D 1z 的稳定电压6V ,所以D 1z 稳定,D 2z 导通,故U 0=6+0.7=6.7V (d) 因为30V> D 1z 的正向导通电压,所以D 1z 导通,D 2z 截止,故U 0=0.7V (e) 因为30V>9V ,30V>6V ,故D 1z 起稳压作用,D 2z 截止,故U 0=6V 4.6 ① 因为12V>6V ,所以D z 稳压,故U 0=6V ,I z =K

2620--

K

26=4mA<5mA ,稳压效果

② 因为5V<6V ,所以D z 不稳压,

有计算可知,D z 视为开路,所以U 0=5V ,I z =0mA

4.7 图

4.8 ⑴此晶体管类型为PNP 型,1为集电极,2为基极,3为发射极。

⑵β=

03

.02.1=40

4.9 (a)饱和区

(b)放大区 (c)放大区 (d)截止区 (e)放大区 (f)损坏

(g)临界饱和 (h)损坏

4.10 β=50,I CEO =0,U CEO BR )(=25V ,P CM =50

4.11 选择β=50的管子,因为虽然β=200的放大系数大,但其I CEO 也较大,在考虑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应选用温度稳定性好的,故选β=50的管子。 4.12 解:因为P CM = I C V CE 所以I C = P CM / V CE =100/1=100mA 所以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I CM < I C ,故不可以 4.13 解:当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与放大区时可以,β=

A

mA μ101=100,其它情况不可以

4.14 (a) P 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开启电压为-2V,漏极饱和电流为0

(b) N 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夹断电压为-6V,漏极饱和电流为6mA 4.15 解:管子类型为N 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夹断电压为-3V 4.16 解:T 1:恒流区 T 2:截止区 T 3:恒流区 4.17 无 第五章

5.1 (a)因为基极通过R b 与发射极等电位,发射结零偏,所以不能放大 (b) 没有基极电阻,不能放大

(c)因为基极电位高于发射极电位,使发射结反偏,所以不能放大 (d)因为基极在动态时将交流电源短路,所以不能放大

(e)因为当电路工作在动态时,C 将交流电源短路,所以不能放大

(f)可以

(g)因为电容C 阻直导交,所以当工作在静态时,集电极无电位,故不能放大 (h)当工作在动态时,输出被短路,所以不能放大 5.2 (a)放大 (b)饱和 (c)截止 (d)放大

5.3 (1)I BQ =-0.13mA I CQ =? I BQ =-5.2mA U CEQ =-8.2V (2)若管子坏了,换上?=80的晶体管,则I CQ =? I BQ =

-11.2mA , U

CEQ

=-0.8V<0

所以电路工作在饱和区,不能达到放大效果

5.4 (1) I BQ =0.0314mA I CQ =? I BQ =1.53mA U CEQ =8.94V 改为:I BQ =0.0314mA I CQ =? I BQ =1.57mA U CEQ =8.86V

(2)u

A .

=-43改为:-44 R i =1.1K Ω R o =2 K Ω

(3)u i 的有效值大于25.2mV 时将出现失真,首先出现截止失真 5.5 (1) I BQ =20.4μA I CQ =? I BQ =1.632mA U CEQ ≈4V

(2)

u

A .

= -13.6 R i =1.6K Ω R o =3.3 K Ω

(3)U max o =3V (4)R b =122K Ω

5.6 (1) I BQ =24μA I EQ =1.224mA I CQ =? I BQ =1.2mA U CEQ =1

6.8V

(2)

u

A .

= -62.5 R i =1.2K Ω R o =3 K Ω

(3)U max o =1.8V U max i =28.8mV 所以U i 有效值大于28.8mV 时将首先出现截止失真 5.7 (1) I BQ =20μA I CQ =? I BQ =1mA U CEQ ≈3.6V

(2)

u

A .

= -12.7 R i =5.8K Ω R o =6 K Ω

(3) 若C e 开路,则

u

A .

= -1.21 R i =10.3K Ω R o =6 K Ω

5.8 (1) I BQ =96μA I CQ =? I BQ =7.68mA U CEQ ≈-4.06V

(2)

u

A .

= -0.97 R i =9.19K Ω R o =14.77Ω

(3)U max o =3.06V

5.9 (1) I BQ =31μA I CQ =? I BQ =1.65mA R 1b =8.6K Ω

(2) u

A .

= 0.99 R i =8.06K Ω改为:u

A .

= 0.44 R i =18.06K Ω R o =0.1099K Ω

5.10

5.11 (1) I 1BQ =42μA I 1CQ =? I 1BQ =1.07μA 改为:I 1BQ =31μA I 1CQ =? I 1BQ =775μA U 1CEQ =8.26V

I 2BQ =-10.7μA I 2CQ =? I 2BQ =1.07mA U 2CEQ =-4.18V

(2)

u

A .

= -102.25 改为:

u

A .

= -160.9 R i =1.5Ω R o =4K Ω

5.12 解: u

A .

=-17.84 R i =6.688K Ω R o =0.083K Ω 5.13 解:

u

A .

=3346 R i =1.2K Ω R o =2K Ω

5.14 (1) U i =4V<5V 工作在截止区

(2) U i =8V 工作在放大区

(3) U i =12V 工作在可变电阻区

5.15 静态工作点:I DQ =1.8mA U GSQ =6V U DSQ =12V

u

A .

=-12 R i =100Ω R o =10K Ω

5.16解: u

A .

=0.9 R i =1.3M Ω R o =10K Ω 5.17解:

u

A .

=0.94 R i =10M Ω R o =10K Ω

5.18解: f L =11.7Hz 5.19解:um

A

.

=-100 f L =25Hz f H =106Hz

5.20解:(1)由两级阻容耦合电路组成,每级的下限截止频率都是10Hz,上限截止频率分别

为105Hz 和106Hz

(2)f L =10Hz f H =9?104Hz

5.21解:u

A .

=-

???

?

?+?

??? ??-510110131

f j f j

5.22(1)静态时负载中电流为1.1A

(2)若将D 1或D 2的极性反接,则不能起到功率放大目的 (3)最大输出功率9W ,最大效率为78.5% (4)每个管子的最大管耗是18.5W (5)U CEO BR )(至少为24V

5.23 (1)静态时电容两端电压为

6.4V ,调整R c 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2)最大输出功率0.8V ,最大功率78.5%,最大管耗0.16W (3)应将R L 上移,或将R c 下移

5.24解:U o =9.3V I om =1.875A P om =10.6W η=68% 5.25

5.26 第六章

6.1解:直接耦合方式优点:静态工作点与信号源、负载无关

缺点:耦合电容体积大,集成度低,信号源内阻和负载会影响静态工作点

6.2解:“零漂”原因是由于各级放大作用,使得第一级缓慢的微小变化被逐级放大,致使放

大电路输出端产生较大的漂移电压

6.3解:输入端零漂电压分别为:A .2V/100=20mV , B.10V/1000=10mV 有计算知B的零漂

6.4解:差动放大电路能有效地抑制温漂,主要是通过电路结构的对称性来实现的

6.5解:把加在差动放大管基极的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输入电压称为共模信号

把加在差动放大管基极的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称为差模信号

(1)U

2i =8mV U

ic

=8mV

(2) U

2i =-8mV U

id

=16mV

(3) U

2i =-10mV U

id

=18mV

(4) U

2i =10mV U

id

=-2mV

6.6解:R

e

作用是对共模信号起抑制作用,对差模信号无影响

6.7解:恒流源差动放大电路中的恒流源相当于很大的电阻,因此带来了抑制能力的提高

6.8解:A

ud 是差模输出电压与差模输入电压之比,A

uc

是共模输出电压与共模输入电压之

6.9解:K

CMR 是差模电压放大被数与共模电压放大被数之比的绝对值,K

CMR

越大表明电路

对共模信号抑制能力越好

6.10解:I

1

B = I

2

B

≈0.01mA I

1

C

= I

2

C

=0.5mA U

1

C

=U

2

C

=3.45V

6.11(1) I

3

C = I

3

E

=1mA I

1

E

= I

2

E

=0.5mA I

1

B

= I

2

B

=5μA I

1

C

= I

2

C

=0.5mA

U

1

C =U

2

C

=2.125V U

1

B

=U

2

B

=0V U

1

E

= U

2

E

=-0.7V U

1

CE

= U

2

CE

=2.825V

(2)r

be =5.55 KΩ A

ud

=-141

(3)r

id =11KΩr

o

=15.5 KΩ

6.12(1)ΔU

o

=1.22V

(2)ΔU

1o

=0.61V

6.13(1) I

1

B = I

2

B

≈11μA I

1

C

= I

2

C

=1.1mA I

1

E

= I

2

E

=1.1mA U

1

C

=U

2

C

=5.4V

U

1

CE = U

2

CE

=6.18V

(2) A

ud

=-162

(3) r

id =7.4KΩR

o

=12 KΩ

6.14(1)I 1CQ =I 2CQ =0.14mA R 2C =20.7 K Ω (2) U o ≈64V

(3)当接入负载R L 后,R 2C 应增大才能保持U o =0 6.15(1) I 1CQ = I 2CQ =()

]

2)1([1)4.1(+++-ββββR V cc

(2)

(3)稳流作用

6.16(1)T 1,T 2与R 组成电流源电路,起向外界提供恒定电流作用 (2)I REF =

R

V V BE

CC - I 2C =

REF I β

β+2=

R

V cc )2()

7.0(ββ+-

6.17(1)I 3E =2mA I 1E = I 2E =1mA I 1C =1mA I 2C =1mA I 1B = I 2B =10μA U 1C =U 2C =7V U 1CE = U 2CE =

7.7V U 1E =U 2E =-0.7V (2) A ud =-1

8.1 r id =7.4 K Ω r o =10 K Ω

第七章

7.1解:为稳定输入电压,应引入电压并联负反馈

7.2解:为提高输入电阻并稳定输出电流,应引入电流串联负反馈 7.3解:为得到一个电流控制的电流源,应引入电流并联负反馈 7.4解:因为

A

AF d d =

2

)

1(1AF +即1+AF=10

(1)开环放大被数为A u =A f (1+AF)=1010 (2)反馈系数F=

u

A 110-=

10

10110-=

10

10

10-

(3)闭环输入电阻r if =(1+AF)r i =210K Ω (4)闭环下限截止频率为f Lf =

AF

f L +1=

10

50=510KHz

闭环上限截止频率为f Hf =f H (1+AF)=10010KHz

7.5解:自激震荡条件是|1+AF |=0,即AF=-1,此时反馈极性是负 7.6解:(1)串联负反馈时

r if =(1+AF)r i =(1+105×0.1)r i ?输入电阻增大,变化了104

r of =

AF +11r o ?输出电阻减小,缩小了104倍

i(2)并联负反馈时

r if =

AF

+11

r i ?输入电阻减小,缩小了104倍

r of =(1+AF) r o ?输出电阻增大,扩大了104倍 7.7解:(a)直流电压并联负反馈电路

(b)电压串联正反馈

(c) A 1电压并联负反馈,A 2是电压串联负反馈 (d) A 1是电压串联正反馈,A 2是电压并联负反馈 (e)A 1(全局)是电压并联正反馈,A 2是电压并联负反馈

(f) A 1是电压并联负反馈,A 2是电压并联负反馈,全局:电流串联负反馈

7.8解:(a )电压并联负反馈 (b)电压并联负反馈

(c)R 1f 电压串联负反馈 (d) R 1f 电流串联负反馈 7.9解:(a)i

o U U =)

1)(1(CE BD ABC ++ (b)

i

o U U =

AC A +1ABD

AB

+1

第八章

8.1解:理想集成运放工作在线性区与非线性区的共同点:

(1)开环放大被数A od =∞,(2)开环差模输入电阻r id =∞,(3)开环输入电阻r o =0, (4)输入偏置电流I 1B =I 2B =0,(5)失调电压U o 、失调电流I o 以及它们的温漂均为零, (6)共模抑制比K CMR =∞, (7)-3dB 带宽f H =∞, (8)无干扰、噪声。 当理想集成运放工作在线性区时还具有以下特性:

(1)同相输入电流与反相输入电流I +,I -均为零;(2)差模输入电压U +=U -=0。

8.2解:集成运放应用于信号运算时工作在线性区

8.3解:同相与反相比例运算电路比较如下: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反馈类型 电压并联负反馈 电压串联负反馈 输入信号 加在反相输入端 加在同相输入端 输入电阻 不高 大

共模输入电压 U +=U -=0,虚地 U +=U -= U i ,虚短 K CMR 要求低 要求高

输入与输出 反相 同相

8.4解:(1)“虚地”实质是共模输入电压很小,接近于0

(2)因为“虚地”并不是真正的直接接地,而且是存在微弱的电位的

(3)在要求共模输入电压很小接近于0的情况下才能引进“虚地”的概念

8.5解:(1)b (2)e (3)a (4)c (5)d

8.6解:A 1与A 3虚短,A 2虚地;

A 1构成同相比例电路,A 2构成反相比例电路,A 3构成同相比例电路,所以U o =-6U i 8.7解:电压放大倍数A u =i

o U U =1

R R f

=-3,输入电阻为R 1=10K Ω,平衡电阻R ’

=R 1//R f =7.5 K

Ω

8.8解:取各电阻关系为:1

R R f =5,

2

R R f =0.5,

3

R R f =5;R ’

=R 1//R 2//R 3//R f =

f R 21

2。电路图如

下:

-U i1

-U i2 U o

-U i3

改为:8.8解:取各电阻关系为:1

R R f =5,

2

R R f =0.5,

3

R R f =5;R ’

=R 1//R 2//R 3//R f =2/23Rf 。

电路图如下:

-U i1 -U i2 U o +U i3

8.9解:(a )U o =5U 3-2U 1-2U 2

(b)U o =10U i2+U i3-10U i1

(c)U o =5U i3+2.5U i4-1.25U i1-2U i2

(d)U o =8(U i2-U i1)

8.10解:由A 1、A 2、A 3、A 4分别组成同相比例电路,所以A 1、A 2、A 3的输出分别为U 1、U 2、U 3,故由同相比例电路特点知:

3

32

21

1R U U R U U R U U o

o

o

-+

-+

-=0,所以

U o =

)(3

132

1U U

U ++

8.11解:(1)U o =8V

(2)U o =0.2V

(3)U o =12V

8.12解:(1)R ’=R 1//R f =16

5R ,反相比例电路 (2)R ’=R 1//R f =121

20R ,反相比例电路 (3)R ’=R 1//R f =

1100

99R ,同相比例电路

8.13解:令R 2、R 3、R 4节点处电位为U ,则可得如下方程 (1)

2

1

R U R U t -

= (2)3

4

2

R U U R U R U o

-+

=

-

由(1)(2)可推出1

4

3232R R R R R R U U i

o ++-

=

8.14解:(1)U o =-5V

(2) 0—t 1时刻:U o =-1.3V ;t 1—t 2时刻:U o =0V ;U o m =-1.3V ,回零时间为120s 8.15解:(1)dt

U R R R U R R R R R R R R U C U s s s o

???

???????? ??+-+++-=1414

23235

14

1

631 (2)()dt U

U

U

RC

U s s s o ?-+-=1

2

3

1

8.16解:画图 8.17解:f=25Hz 8.18解:R 2=

7

20K Ω,R f =7K Ω 8.19解:82

11

2-=?-

=i i o kU U R R U

8.20解:正常工作条件:当k>0时,U i4>0;当k<0时,U i4<0。 )(

3

32

21

14

4R U R U R U KU

R U i i i i o +

+

-=

2018年4月电子电路EDA答案

、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D 5.A 6.C 7.A 8.B 9.C10.D 11.A12.A13.B14.D15.B 、名词解释题 16. 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 ) 17. 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 18. 知识产权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 ) 三、判断改错题 19. 对。 20. 对。 21. 错。交换“硬IP Core”和“软IP Core”的位置 22. 错。将“功能仿真”改为“时序仿真” 四、简答题 23. 传统的设计方法都是自底向上的,即首先确定可用的元器件,然后根据这些器件进行逻辑设计,完成各模块后进行连接,并形成系统,最后经调试、测量看整个系统是否达到规定 的性能指标。 这种设计方法常常受到设计者的经验及市场器件情况等因素的限制,且没有明显的规律 可循。另外,系统测试在系统硬件完成后进行,如果发现系统设计需要修改,则需要重新制作电路板,重新购买器件,重新调试与修改设计。整个修改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经费。再者,传统的电路设计方式是原理图设计方式,而原理图设计的电路对于复杂系统的设计、阅读、交流、修改、更新和保存都十分困难,不利于复杂系统的任务分解与综合。 基于EDA技术的所谓“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主要采用并行工程和“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使开发者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产品生成周期的诸多方面,包括质量、成本、开发时

间及用户的需求等。 该设计方法首先从系统设计入手,在顶层进行功能划分和结构设计,由于采用高级语言描述,因此能在系统级采用仿真手段验证设计的正确性,然后再逐级设计底层的结构,用VHDL、Verilog HDL 等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的系统行为进行电路描述,最后再用逻辑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的门级逻辑电路的网表,其对应的物理实现级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专用集成电路。“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和EDA开发工具支撑。 (2) 采用系统级、电路级和门级的逐级仿真技术,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进而修改设计方 案。 (3) 现代的电子应用系统正向模块化发展,或者说向软、硬核组合的方向发展。对于以往成功的设计成果稍作修改、组合就能投入再利用,从而产生全新的或派生的设计模块。 (4) 由于采用的是结构化开发手段,所以可实现多人多任务的并行工作方式,使复杂系统的设计规模和效率大幅度提高。 (5) 在选择器件的类型、规模、硬件结构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24. 随着集成度的不断提高,IC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使用IP Core能更快地完成大规模电路的设计;利用IP Core可使设计师不必了解设计芯片所需要的所有技术, 从而降低了芯片设计的技术难度;调用IP Core能避免重复劳动,大大减轻了工程师的负担; 复制IP Core是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的。因此,使用IP Core称为目前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 25. 在整个设计流程中仿真的地位十分重要,行为模型的表达、电子系统的建模、逻辑电路 的验证及门级系统的测试等,都离不开仿真。完成设计输入并成功进行编译仅能说明设计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并不能说明设计功能的正确性,因为在芯片内部存在着传输延时,工作时并不一定严格按照程序运行。此外,在高频的情况下,对时钟的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实际运行的结果与程序往往不相符或毛刺过多,只有通过仿真才能了解 程序在芯片内部的工作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和需要进行修改和优化,以便于在成品前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完善设计。所以,在现代数字系统设计中需要进行系统仿真。 26. CPLD中的逻辑单元采用PAL结构,由于这样的单元功能强大,一般的逻辑在单元内均可 实现,故互连关系简单,一般通过集总总线即可实现,与FPGA同样集成规模的芯片相比内 部触发器的数量较少。逻辑单元功能强大的CPLD还具有很宽的输入结构,适用于实现高级 的有限状态机,如控制器等,这种系统逻辑复杂,输入变量多,但对触发器的需求量相对较少。 FPGA逻辑单元采用查找表结构,每单元只有一个或两个触发器,这样的工艺结构占用芯片面积小、速度高,每块芯片上能集成的单元数多,但逻辑单元的功能较弱。要实现一个较复杂的逻辑功

线性代数试题及答案.

线性代数(试卷一) 一、 填空题(本题总计20分,每小题2分) 1. 排列7623451的逆序数是_______。 2. 若 122 21 12 11 =a a a a ,则=1 6 030322211211 a a a a 3。 已知n 阶矩阵A 、B 和C 满足E ABC =,其中E 为n 阶单位矩阵,则CA B =-1。 4. 若A 为n m ?矩阵,则非齐次线性方程组AX b =有唯一解的充分要条件是 _________ 5. 设A 为86?的矩阵,已知它的秩为4,则以A 为系数矩阵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维数为_ _2___________. 6. 设A为三阶可逆阵,??? ? ? ??=-1230120011 A ,则=*A 7。若A为n m ?矩阵,则齐次线性方程组0Ax =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8.已知五阶行列式1 23453 2011 11111 2 1403 54321=D ,则=++++4544434241A A A A A 9。 向量α=(2,1,0,2)T -的模(范数)______________ 。 10。若()T k 11=α与()T 121-=β正交,则=k

二、选择题(本题总计10分,每小题2分) 1。 向量组r ααα,,,21 线性相关且秩为s ,则(D) A.s r = B.s r ≤ C.r s ≤ ? D .r s < 2. 若A 为三阶方阵,且043,02,02=-=+=+E A E A E A ,则=A (A) A.8? B.8- C. 34?? D.3 4- 3.设向量组A 能由向量组B 线性表示,则( d ) A.)()(A R B R ≤ B.)()(A R B R < C.)()(A R B R = D.)()(A R B R ≥ 4. 设n 阶矩阵A 的行列式等于D ,则 () * kA 等于_____。c )(A *kA )(B *A k n )(C *-A k n 1)(D *A 5。 设n 阶矩阵A ,B 和C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AC AB = 则 C B =)(B 0=AB ,则0=A 或0=B )(C T T T B A AB =)()(D 22))((B A B A B A -=-+ 三、计算题(本题总计60分.1-3每小题8分,4-7每小题9分) 1。 计算n 阶行列式22221 =D 22222 22322 2 12 2 2-n n 2 222 . 2.设A 为三阶矩阵,* A 为A 的伴随矩阵,且2 1= A ,求* A A 2)3(1--. 3.求矩阵的逆 111211120A ?? ?=- ? ???

材料力学_考试题集(含答案)

《材料力学》考试题集 一、单选题 1. 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________。 (A)只与材料的力学性质有关 (B)只与构件的形状尺寸有关 (C)与二者都有关 (D)与二者都无关 2. 一直拉杆如图所示,在P 力作用下 。 (A) 横截面a 上的轴力最大 (B) 横截面b 上的轴力最大 (C) 横截面c 上的轴力最大 (D) 三个截面上的轴力一样大 3. 在杆件的某一截面上,各点的剪应力 。 (A)大小一定相等 (B)方向一定平行 (C)均作用在同一平面内 (D)—定为零 4. 在下列杆件中,图 所示杆是轴向拉伸杆。 (A) (B) (C) (D) 5. 图示拉杆承受轴向拉力P 的作用,斜截面m-m 的面积为A ,则σ=P/A 为 。 (A)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B)斜截面上的剪应力 (C)斜截面上的正应力 (D)斜截面上的应力 6. 解除外力后,消失的变形和遗留的变形 。 (A)分别称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B)通称为塑性变形 (C)分别称为塑性变形、弹性变形 (D)通称为弹性变形 7. 一圆截面轴向拉、压杆若其直径增加—倍,则抗拉 。 (A)强度和刚度分别是原来的2倍、4倍 (B)强度和刚度分别是原来的4倍、2倍 (C)强度和刚度均是原来的2倍 (D)强度和刚度均是原来的4倍 8. 图中接头处的挤压面积等于 。 (A)ab (B)cb (C)lb (D)lc 9. 微单元体的受力状态如下图所示,已知上下两面的剪应力为τ则左右侧面上的剪应力为 。 (A)τ/2 (B)τ (C)2τ (D)0 10. 下图是矩形截面,则m —m 线以上部分和以下部分对形心轴的两个静矩的 。 (A)绝对值相等,正负号相同 (B)绝对值相等,正负号不同 P P

线性代数测试试卷及答案

线性代数(A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设A ﹑B 是任意n 阶方阵,那么下列等式必成立的是( ) (A)AB BA = (B)222()AB A B = (C)222()2A B A AB B +=++ (D)A B B A +=+ 2. 如果n 元齐次线性方程组0AX =有基础解系并且基础解系含有()s s n <个解向量,那么矩阵A 的秩为( ) (A) n (B) s (C) n s - (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3.如果三阶方阵33()ij A a ?=的特征值为1,2,5,那么112233a a a ++及A 分别等于( ) (A) 10, 8 (B) 8, 10 (C) 10, 8-- (D) 10, 8-- 4. 设实二次型11212222(,)(,)41x f x x x x x ?? ??= ? ?-???? 的矩阵为A ,那么( ) (A) 2331A ??= ?-?? (B) 2241A ??= ?-?? (C) 2121A ??= ? -?? (D) 1001A ?? = ??? 5. 若方阵A 的行列式0A =,则( ) (A) A 的行向量组和列向量组均线性相关 (B)A 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C) A 的行向量组和列向量组均线性无关 (D)A 的列向量组线性相关,行向量组线性无关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如果行列式D 有两列的元对应成比例,那么该行列式等于 ; 2. 设100210341A -?? ? =- ? ?-?? ,*A 是A 的伴随矩阵,则*1()A -= ; 3. 设α,β是非齐次线性方程组AX b =的解,若λαμβ+也是它的解, 那么λμ+= ; 4. 设向量(1,1,1)T α=-与向量(2,5,)T t β=正交,则t = ; 5. 设A 为正交矩阵,则A = ;

材料力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53154

材料力学 一、填空题: 1.受力后几何形状和尺寸均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 2.构件抵抗的能力称为强度。 3.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各点的切应力与其到圆心的距离成比。 4.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该段梁上的弯矩图为。 5.偏心压缩为的组合变形。 6.柔索的约束反力沿离开物体。 7.构件保持的能力称为稳定性。 8.力对轴之矩在情况下为零。 9.梁的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 1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其最大切应力是。 11.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两种效应分别是。 12.外力解除后可消失的变形,称为。 13.力偶对任意点之矩都。 14.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杆中最大正应力为。 15.梁上作用集中力处,其剪力图在该位置有。 16.光滑接触面约束的约束力沿指向物体。 17.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 18.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三矩式,只有满足三个矩心的条件时,才能成为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 19.图所示,梁最大拉应力的位置在点处。 2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已知材料的许用正应力[σ],其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

21.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 22.在截面突变的位置存在集中现象。 23.梁上作用集中力偶位置处,其弯矩图在该位置有。 24.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已知材料的许用正应力[σ],其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 25.临界应力的欧拉公式只适用于杆。 26.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的构件,称为。 2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 28.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结果的三种情形是。 29.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截面C的位移为 。 30.若一段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则这段梁上的剪力图为。 二、计算题: 1.梁结构尺寸、受力如图所示,不计梁重,已知q=10kN/m,M=10kN·m,求A、B、C处的约束力。 2.铸铁T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C为截面形心。已知I z=60125000mm4,y C=157.5m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3.传动轴如图所示。已知F r=2KN,F t=5KN,M=1KN·m,l=600mm,齿轮直径D=400mm,轴的[σ]=100MPa。试求:①力偶M的大小;②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图。③用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AB

西南大学线性代数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线性代数作业答案

第一次 行列式部分的填空题 1.在5阶行列式ij a 中,项a 13a 24a 32a 45a 51前的符 号应取 + 号。 2.排列45312的逆序数为 5 。 3.行列式2 5 1122 1 4---x 中元素x 的代数余子式是 8 . 4.行列式10 2 3 25403--中元素-2的代数余子式是 —11 。 5.行列式25 11 22 14--x 中,x 的代数余子式是 — 5 。 6.计算00000d c b a = 0 行列式部分计算题 1.计算三阶行列式 3 811411 02--- 解:原式=2×(—4)×3+0×(—1)×(—1)+1×1×8—1×(—1)× (—4)—0×1×3—2×(—1)×8=—4 2.决定i 和j ,使排列1 2 3 4 i 6 j 9 7 为奇排列. 解:i =8,j =5。

3.(7分)已知0010413≠x x x ,求x 的值. 解:原式=3x 2—x 2—4x=2 x 2—4x=2x(x —2)=0 解得:x 1=0;x 2=2 所以 x={x │x ≠0;x ≠2 x ∈R } 4.(8分)齐次线性方程组 ?? ? ??=++=++=++000z y x z y x z y x λλ 有非零解,求λ。 解:()211 1 1 010001 1 111111-=--= =λλλλλD 由D=0 得 λ=1 5.用克莱姆法则求下列方程组: ?? ? ??=+-=++=++10329253142z y x z y x z y x 解:因为 33113 210421711 7021 04 21 911 7018904 2 1 351 1321 5 421231 312≠-=?-?=-------=-------=)(r r r r r r D 所以方程组有唯一解,再计算: 81 1 11021 29 42311-=-=D 108 1 103229543112-==D 135 10 13291 5 31213=-=D 因此,根据克拉默法则,方程组的唯一解是:

电路与电子学答案王文辉第3版

电路与电子学答案王文辉第3 版

电路与电子学答案王文辉第3 版

第一章习题答案: 1、l=3A,U=4V 2、U=2V 3、(a)耗能=120W 释放能量=120W , (b)耗能 =122W 释放能量=122W i 壬 125 4、 l=2.8A U=10V 5、 l=0.5A U=9.6V 6、 U=-45V 7、 U=-4V U=8V I=18A P=1012.5W (a) 1 1 1 1 U S1 ( )U A U B 岂-I S3 R 1 R 2 R 3 R 3 R 1 1 1 1 1 U R 3 A (丄」 (b) R 3 R 4 R 5 R 5 1 1 1 (2 4 心蔦 U B 1 1 U A (丁 1)U B 4 4 1 ?2U 4-I 10、 11、 1 1 1 ( )U A - U B R 1 R 2 R 4 R 2 R 4 R 1 1 1 1 1 U S3 U A -( )U B U c = I S 3 竺 R 2 R 2 R 3 R 3 R 3 1U 1 U C U ^1 _ I S1 … I S3 R 3 U=1.2V

14、U= —1/9 V I=17/7 A 15、I=19A 16、(a)U oc =8V R eq =16 Q (b) R eq =10/7Q 17、(a)U oc =15V R eq =12.5Q (b) V R eq = — 0?6 Q 18、 U=1.2V 19、I=0.5A 20、 (a)R L =R eq =6 Q 13、l=7A U=14V U oc =26/7 V U oc = — 4.8 \max =37.5W P=0.16W (a)R L =R eq =9 Q P Lmax = 4/9W 21、 R eq = 400 Q l=0?04A U=4V P Lmax = 0.25W 22、 U OC =1 ?25V R eq =1 ?25Q 第二章习题答案 2-1 (a ) u ci (0 )=100V i L (0 )=0A i 2 (0 )=0A u c2 (0 )=0V

线性代数试题及答案

2011-2012-2线性代数46学时期末试卷(A)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15分) 1.设A 为m n ?矩阵,齐次线性方程组0AX =仅有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的( A ). (A ) 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B ) 列向量组线性相关, (C )行向量组线性无关, (D ) 行向量组线性相关. 2.向量,,αβγ线性无关,而,,αβδ线性相关,则( C )。 (A ) α必可由,,βγδ线性表出, (B )β必不可由,,αγδ线性表出, (C )δ必可由,,αβγ线性表出, (D )δ必不可由,,αβγ线性表出. 3. 二次型()222 123123 (,,)(1)1f x x x x x x λλλ=-+++,当满足( C )时,是正定二次型. (A ) 1λ>-; (B )0λ>; (C )1λ>; (D )1λ≥. 4.初等矩阵(A ); (A ) 都可以经过初等变换化为单位矩阵;(B ) 所对应的行列式的值都等于1; (C ) 相乘仍为初等矩阵; (D ) 相加仍为初等矩阵 5.已知12,, ,n ααα线性无关,则(C ) A. 12231,, ,n n αααααα-+++必线性无关; B. 若n 为奇数,则必有122311,,,,n n n αααααααα-++++线性相关; C. 若n 为偶数,则必有122311,,,,n n n αααααααα-++++线性相关; D. 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实二次型()232221213214,,x x x x tx x x x f +++=秩为2,则=t 7.设矩阵020003400A ?? ? = ? ??? ,则1A -=

2019年材料力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材料力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8分) 1、变形固体的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2、构件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构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足够刚度 和足够稳定性。 3、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有拉(压)变形、剪切变形、扭转变形 和弯曲变形。 4、吊车起吊重物时,钢丝绳的变形是拉伸变形;汽车行驶时,传动轴的变 形是扭转变形;教室中大梁的变形是弯曲变形;螺旋千斤顶中的螺杆受压杆受压变形。 5、图中σ——ε曲线上,对应p点的应力为比例极限,符号__σp__、对应y 点的应力称为屈服极限,符号_σs__、对应b点的应力称为强化极限符号_σb ___ __。 k 6、内力是外力作用引起的,不同的外力引起不同的内力,轴向拉、压变形时 的内力称为轴力。剪切变形时的内力称为剪力,扭转变形时内力称为扭矩,弯曲变形时的内力称为弯矩。 7、下图所示各杆件中受拉伸的杆件有 AB、BC、CD、AD ;受力压缩杆件有 BE 。

8、胡克定律的两种表达式为EA L N l ?=?和εσE =。E 称为材料的 弹性模量 。它是衡量材料抵抗 变形 能力的一个指标。E 的单位为MPa ,1 MPa=_106_______Pa 。 9、衡量材料强度的两个重要指标是 屈服极限 和 强化极限 。 10、通常工程材料丧失工作能力的情况是:塑性材料发生 屈服 现象, 脆性材料发生 强化 现象。 11、挤压面为平面时,计算挤压面积按 实际面积 计算;挤压面为半圆柱面的 投影 面积计算。 12、在园轴的抬肩或切槽等部位,常增设 圆弧过渡 结构,以减小应力集中。 13、扭转变形时,各纵向线同时倾斜了相同的角度;各横截面绕轴线转动了不同 的角度,相邻截面产生了 转动 ,并相互错动,发生了剪切变形,所以横截面上有 剪 应力。 14、因半径长度不变,故切应力方向必与半径 垂直 由于相邻截面的间距不 变,即园轴没有 伸长或缩短 发生,所以横截面上无 正 应力。 15、长度为l 、直径为d 的圆截面压杆,两端铰支,则柔度λ为 ,若压 杆属大柔度杆,材料弹性模量为E ,则临界应力σ cr 为______________。 二、 判断题:(每空1分,共计8分) 1、正应力是指垂直于杆件横截面的应力。正应力又可分为正值正应力和负值正 应力。 ( √) 2、构件的工作应力可以和其极限应力相等。 ( × ) 3、设计构件时,须在满足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材料的要求。 ( √ ) 4、挤压面的计算面积一定是实际积压的面积。 ( × )

线性代数上机作业题答案

线性代数机算与应用作业题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机算题 1.利用函数rand 和函数round 构造一个5×5的随机正整数矩阵A 和B 。 (1)计算A +B ,A -B 和6A (2)计算()T AB ,T T B A 和()100 AB (3)计算行列式A ,B 和AB (4)若矩阵A 和B 可逆,计算1 A -和1 B - (5)计算矩阵A 和矩阵B 的秩。 解 输入: A=round(rand(5)*10) B=round(rand(5)*10) 结果为: A = 2 4 1 6 3 2 2 3 7 4 4 9 4 2 5 3 10 6 1 1 9 4 3 3 3 B = 8 6 5 4 9 0 2 2 4 8 9 5 5 10 1 7 10 6 0 3 5 5 7 9 3 (1)输入: A+B 结果为:

ans= 10 10 6 10 12 2 4 5 11 12 13 14 9 12 6 10 20 12 1 4 14 9 10 12 6 输入: A-B 结果为: ans = -6 -2 -4 2 -6 2 0 1 3 -4 -5 4 -1 -8 4 -4 0 0 1 -2 4 -1 -4 -6 0 输入: 6*A 结果为: ans = 12 24 6 36 18 12 12 18 42 24 24 54 24 12 30 18 60 36 6 6 54 24 18 18 18 (2)输入: (A*B)' 结果为: ans = 82 112 107 90 135 100 121 107 83 122

80 99 105 78 107 61 82 137 121 109 78 70 133 119 134 输入: B'*A' 结果为: ans = 82 112 107 90 135 100 121 107 83 122 80 99 105 78 107 61 82 137 121 109 78 70 133 119 134 输入: (A*B)^100 结果为: ans = 1.0e+270 * 1.6293 1.6526 1.4494 1.5620 1.6399 1.9374 1.9651 1.7234 1.8573 1.9499 2.4156 2.4501 2.1488 2.3158 2.4313 2.0137 2.0425 1.7913 1.9305 2.0268 2.4655 2.5008 2.1932 2.3636 2.4815 (3)输入: D=det(A) 结果为: D = 5121 输入: D=det(B) 结果为:

电子电路第十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习题十二 12-1 写出题图12-1所示逻辑电路输出F 的逻辑表达式,并说明其逻辑功能。 解:由电路可直接写出输出的表达式为: 301201101001301201101001D A A D A A D A A D A A D A A D A A D A A D A A F +++==??? 由逻辑表达式可以看出: 当A 1A 0=00 F =D 0 A 1A 0=01 F =D 1 A 1A 0=10 F =D 2 A 1A 0=11 F =D 3 这个电路的逻辑功能是,给定地址A 1A 0以后,将该地址对应的数据传输到输出端F 。 12-2 组合逻辑电路如题图12-2所示。 (1)写出函数F 的表达式; (2)将函数F 化为最简“与或”式,并用“与非”门实现电路; (3)若改用“或非”门实现,试写出相应的表达式。 解:(1)逻辑表达式为:C A D B D C B A F += (2)化简逻辑式 C A D B D B C A C A D B D C A D B C A D C B BC A C A D B A C A D B D C B A C A D B D C B A F +=+++++=++++++=++++=+=?)1()1())(()( 这是最简“与或”表达式,用“与非”门实现电路见题解图12-2-1,其表达式为: C A D B F ?= (3)若用“或非”门实现电路见题解图12-2-2,其表达式为: C A D B C A D B C A D B C A D B F +++=+++=++=+=))(( 由图可见,对于同一逻辑函数采用不同的门电路实现,所使用的门电路的个数不同,组合电路的速度也有差异,因此,在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时,应根据具体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门电路可使电路的复杂程度不同。 A A 3210 题图12-1 习题12-1电路图

线性代数试题和答案(精选版)

线性代数习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设行列式a a a a 1112 2122 =m, a a a a 1311 2321 =n,则行列式 a a a a a a 111213 212223 + + 等于() A. m+n B. -(m+n) C. n-m D. m-n 2.设矩阵A= 100 020 003 ? ? ? ? ? ? ? ,则A-1等于() A. 1 3 00 1 2 001 ? ? ? ? ? ? ? ? ? ? B. 100 1 2 00 1 3 ? ? ? ? ? ? ? ? ?? C. 1 3 00 010 00 1 2 ? ? ? ? ? ? ? ?? D. 1 2 00 1 3 001 ? ? ? ? ? ? ? ? ? ? 3.设矩阵A= 312 101 214 - - - ? ? ? ? ? ? ? ,A*是A的伴随矩阵,则A *中位于(1,2)的元素是() A. –6 B. 6 C. 2 D. –2 4.设A是方阵,如有矩阵关系式AB=AC,则必有() A. A =0 B. B≠C时A=0 C. A≠0时B=C D. |A|≠0时B=C 5.已知3×4矩阵A的行向量组线性无关,则秩(A T)等于() A. 1 B. 2 C. 3 D. 4 6.设两个向量组α1,α2,…,αs和β1,β2,…,βs均线性相关,则() A.有不全为0的数λ1,λ2,…,λs使λ1α1+λ2α2+…+λsαs=0和λ1β1+λ2β2+…λsβs=0 B.有不全为0的数λ1,λ2,…,λs使λ1(α1+β1)+λ2(α2+β2)+…+λs(αs+βs)=0 C.有不全为0的数λ1,λ2,…,λs使λ1(α1-β1)+λ2(α2-β2)+…+λs(αs-βs)=0 D.有不全为0的数λ1,λ2,…,λs和不全为0的数μ1,μ2,…,μs使λ1α1+λ2α2+…+ λsαs=0和μ1β1+μ2β2+…+μsβs=0 7.设矩阵A的秩为r,则A中() A.所有r-1阶子式都不为0 B.所有r-1阶子式全为0 C.至少有一个r阶子式不等于0 D.所有r阶子式都不为0 8.设Ax=b是一非齐次线性方程组,η1,η2是其任意2个解,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η1+η2是Ax=0的一个解 B.1 2 η1+ 1 2 η2是Ax=b的一个解

材料力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二、计算题: 1.梁结构尺寸、受力如图所示,不计梁重,已知q=10kN/m,M=10kN·m,求A、B、C处的约束力。 2.铸铁T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C为截面形心。已知I z=60125000mm4,y C=157.5m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3.传动轴如图所示。已知F r=2KN,F t=5KN,M=1KN·m,l=600mm,齿轮直径D=400mm,轴的[σ]=100MPa。 试求:①力偶M的大小;②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图。③用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AB的直径d。 4.图示外伸梁由铸铁制成,截面形状如图示。已知I z=4500cm4,y1=7.14cm,y2=12.86c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20MPa,许用拉应力[σt]=35MPa,a=1m。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截荷P。 5.如图6所示,钢制直角拐轴,已知铅垂力F1,水平力F2,实心轴AB的直径d,长度l,拐臂的长度a。 试求:①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图。②计算AB轴危险点的第三强度理论相当应力。

6.图所示结构,载荷P=50KkN,AB杆的直径d=40mm,长度l=1000mm,两端铰支。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 st=2.0,[σ]=140MPa。试校核AB杆是否安全。 7.铸铁梁如图5,单位为mm,已知I z=10180cm4,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 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截荷P。 8.图所示直径d=100mm的圆轴受轴向力F=700kN与力偶M=6kN·m的作用。已知M=200GPa,μ=0.3,[σ]=140MPa。试求:①作图示圆轴表面点的应力状态图。②求圆轴表面点图示方向的正应变。③按第四强度理论校核圆轴强度。 9.图所示结构中,q=20kN/m,柱的截面为圆形d=80mm,材料为Q235钢。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 st=3.0,[σ]=140MPa。试校核柱BC是否安全。

河北工业大学线性代数作业答案

线性代数作业提示与答案 作业(1) 一.k x x k x k x -====4321,0,, 二.??? ??? ???==--=++=24 13212 211,757975,767171k x k x k k x k k x 三.1.阶梯形(不唯一):????? ? ???? ??---140 10612 0071210 02301 ,简化阶梯形?????? ? ????? ????- 10000 02 1 100 00 01002 7 01 秩为4; 2.简化阶梯形为单位矩阵. 四.1.其系数矩阵的行列式值为 2 )1)(2(-+λλ(该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为方阵,故可以借助于行列式来判定) 当12≠-≠λλ,时,方程组只有零解, 当2-=λ时,通解为=x ???? ? ?????111k ; 当1=λ时,通解为=x T T k k ]1,0,1[]0,1,1[21-+-; 2.?? ?? ???? ??? ???? ? -++-- - -2200123 23012 1211~2 λλλλA , 当2-≠λ时,方程组有唯一解; 当2-=λ时,方程组有无穷解,通解为=x T T k ],,[],,[022111+.

作业(2) 一.1. =x 1,2,3; 2. !)(n n 11-- 3.-120 4. ()() !) 1(2 21n n n --- 5. 41322314a a a a 6. 2,0=x 7.abc 3- 8.12 二.1.1; 2.以第二列、第三列分别减去第一列,再把第二列、第三列分别加到第一列上,得到 333 33 32222221 11111b a a c c b b a a c c b b a a c c b +++++++++=23 2 3 3221 11c b a c b a c b a 3. 0; (注:行列式计算中注意行列式的表示方法不要和矩阵表示方法混淆,而且计算过程中用的是等号) 4.12 2 2 +++γβα 作业(3) 一.1.c; 2. d ; 3.a 二.1.将第n ,,, 32列都加到第一列上,提出公因子∑=+ n i i a x 1 ,得到(∑=+ n i i a x 1 )1-n x . 2.由第二列起,各列均减第一列,按第二行展开,得)!(22--n . 3.由第1-n 行至第一行,相继将前一行元素乘以1-后加到后一行上,得到 .)1(0 1 00001011 111 22 1 2) 1(n n n n n n --=-- 4.按第一列展开,得到行列式的值为.)(n n n y x 11+-+ 三.3)(=A R (注:用矩阵的行初等变换化为梯矩阵,数非零行即可.注意矩阵的表

电路与电子学基础第二版第四章答案

电路与电子学基本第二版第四章答案 4.1 解: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的正向直流电阻,选择量程越大,通二极管的电流就减小,由二 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知,电流急剧减小时,电压减小的很慢,所以测量出来的电阻值会大副增大。 4.2 (a) D 导通,U ab =12V (b) D 1,D 2截止,U ab =0V 改为:D 1导通,D 2截止,U ab =0V (c) D 1截止,D 2导通,U ab =-12V 4.3 (a) U=-5V I=K 10)5(5--?=1mA (b) U=-5V I=0A (c) U=3V I= K 1)5(3--=8mA (d) U=8V I=K 61212--=4mA? 4.4 图 4.5 (a) 因为30V>D 1z 的稳定电压6V ,所以D 1z 导通,D 2z 稳压,故U 0=0.7+9=9.7V (b) 因为30V> D 1z + D 2z 的稳定电压,所以D 1z 与 D 2z 都起稳压作用,故U 0=6+9=15V (c) 因为30V> D 1z 的稳定电压6V ,所以D 1z 稳定,D 2z 导通,故U 0=6+0.7=6.7V (d) 因为30V> D 1z 的正向导通电压,所以D 1z 导通,D 2z 截止,故U 0=0.7V (e) 因为30V>9V ,30V>6V ,故D 1z 起稳压作用,D 2z 截止,故U 0=6V 4.6 ① 因为12V>6V ,所以D z 稳压,故U 0=6V ,I z = K 2620--K 26=4mA<5mA ,稳压效果差 ② 因为5V<6V ,所以D z 不稳压, 有计算可知,D z 视为开路,所以U 0=5V ,I z =0mA 4.7 图 4.8 ⑴此晶体管类型为PNP 型,1为集电极,2为基极,3为发射极。 ⑵β=03 .02.1=40 4.9 (a)饱和区 (b)放大区 (c)放大区 (d)截止区 (e)放大区 (f)截止

材料力学性能考试题及答案

07 秋材料力学性能 一、填空:(每空1分,总分25分) 1.材料硬度的测定方法有、和。 2.在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中,经常采用三种典型的试样进行研究,即、和。 3.平均应力越高,疲劳寿命。 4.材料在扭转作用下,在圆杆横截面上无正应力而只有,中心处切 应力为,表面处。 5.脆性断裂的两种方式为和。 6.脆性材料切口根部裂纹形成准则遵循断裂准则;塑性材料切口根 部裂纹形成准则遵循断裂准则; 7.外力与裂纹面的取向关系不同,断裂模式不同,张开型中外加拉 应力与断裂面,而在滑开型中两者的取向关系则为。 8.蠕变断裂全过程大致由、和 三个阶段组成。 9.磨损目前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磨损的失效机制分为、和腐蚀磨损等。 10.深层剥落一般发生在表面强化材料的区域。

11.诱发材料脆断的三大因素分别是、和 。 二、选择:(每题1分,总分15分) ()1. 下列哪项不是陶瓷材料的优点 a)耐高温 b) 耐腐蚀 c) 耐磨损 d)塑性好 ()2. 对于脆性材料,其抗压强度一般比抗拉强度 a)高b)低c) 相等d) 不确定 ()3.用10mm直径淬火钢球,加压3000kg,保持30s,测得的布氏硬度值为150的正确表示应为 a) 150HBW10/3000/30 b) 150HRA3000/l0/ 30 c) 150HRC30/3000/10 d) 150HBSl0/3000/30 ()4.对同一种材料,δ5比δ10 a) 大 b) 小 c) 相同 d) 不确定 ()5.下列哪种材料用显微硬度方法测定其硬度。 a) 淬火钢件 b) 灰铸铁铸件 c) 退货态下的软钢 d) 陶瓷 ()6.下列哪种材料适合作为机床床身材料 a) 45钢 b) 40Cr钢 c) 35CrMo钢 d) 灰铸铁()7.下列哪种断裂模式的外加应力与裂纹面垂直,因而 它是最危险的一种断裂方式。

华理线代作业答案第七册(可直接使用).doc

华东理工大学 线性代数 作业簿(第七册) 学 院____________专 业____________班 级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姓 名____________任课教师____________ 5.1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 求下列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201034011A ; (2)?? ?? ? ?????=122212221A . 解:(1)由 1104301 2|A I |---=---λ λλλ 0)1)(2(2=--=λλ, 解得A 的特征值为: 2,1321===λλλ, 当121==λλ时, 解方程 ()0A I x -=, 由 210101420~012101000A I -???? ????-=-???? ????????, 得基础解系为 ???? ??????-=1211p , 故对应121==λλ的全部特征向量为 )0(1≠k kp ; 当23=λ时, 解方程 0)2(=-x E A , 由 3101002410010100000A I ~-???? ????-=-???? ????????, 得基础解系为 ???? ??????=1002p , 故对应23=λ的全部特征向量为 )0(2≠k kp .

解: (2) 由1222122 2 1|A I |--=--λλλλ 0)5()1(2=-+=λλ, 解得A 的特征值为: 5,1321=-==λλλ, 当12 1==λλ时, 解方程 ()0A I x +=, 由 22211122 2~00022 2000A I ????????+=???? ????????, 得基础解系为 ???? ? ?????-=0111p , ???? ? ?????-=1011p ,故对应121-==λλ的全部特征向量为 )0(212211≠+k k p k p k ; 当53=λ时, 解方程: (5)0A I x -=, 由 4221015242~011224000A I --???? ????-=--???? ????-????, 得基础解系为 ???? ??????=1113p , 故对应53=λ的全部特征向量为)0(3≠k kp . 2. 已知3阶矩阵A 的特征值为2,1,1-,235A A B -=,求B 的特征值. 解: 容易证明, 当λ是A 的特征值时, 则矩阵A 的多项式)(A f 必有特征值)(λf .设235)(A A A f B -==, 则B 有特征值: 4)1(-=f , 6)1(-=-f , 12)2(-=f . 3.设矩阵?? ?? ? ?????=100321z y x A , 且A 的特征值为3,2,1, 求z y x ,,. 解: 0]2))(1)[(1(10 321||=----=---= -x y z y x I A λλλλ λλ λ, 因为A 有特征值为3,2,1得: ???=----=----0 ]2)3)(31)[(31(0 ]2)2)(21)[(21(x y x y ,

电路与电子学基础B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1、KVL体现了电路中能量守恒的法则。 2、一只100Ω,1w的电阻器,使用时电阻上的电压不得超过10 V。 3、含U S和I S两直流电源的线性非时变电阻电路,若I S单独作用时,R上的电流为I′, 当U S单独作用时,R上的电流为I",(I′与I"参考方向相同),则当U S和I S共同作用时,R上的功率应为(I′+I")2R 。 4、若电阻上电压u与电流i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则电导G的表达式为G=-i/u 。 5、若电容上电压u与电流i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则u,i的瞬时VCR表达式为i=Cdu c/dt 。 6、若一阶电路电容电压的完全响应为u c(t)=8-3e-10t V,则电容电压的零输入响应 为5e-10t V 。 7、若一个正弦电压的瞬时表达式为10cos(100πt+45°)V,则它的周期T为0.02s 。 8、正弦稳态电路中,一个无源单口网络的功率因数为0.5, 端口电压u(t)=10cos (100t +ψu)V,端口电流i(t)=3cos(100t-10°)A (u,i为关联参考方向),则电压的初相ψu 为50°或-70°。 9、若电感L=2H的电流i =2 cos(10t+30°)A (设u, i为关联参考方向),则它的电压u 为40cos(10t+120°)或40sin(10t+210°) 。 10、正弦稳态L,C串联电路中, 电容电压有效值为8V, 电感电压有效值为12V, 则总电 压有效值为4V 。 11、L1=5H, L2=2H, M=1H 的耦合电感反接串联的等效电感为5H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 C )1、一RL电路在振动频率为ω的正弦信号作用下,表现出来的阻抗为1+j3 Ω,当正弦信号频率变为3ω时,RL电路表现出来的阻抗为: A. 1+j Ω B. 1+j3 Ω C. 1+j9 Ω D. 1+j6 Ω ( B )2、两存在互感的线圈,已知L1=6H、L2=2H、M=2H,当线圈采用反向串联时其等效电感为: A. 6H B. 4H C. 8H D. 12H ( C )3、若RLC并联电路的谐振角频率为ω0,则在角频率ω>ω0时电路呈现: A. 纯阻性 B.感性 C. 容性 D. 不能确定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