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导言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基本史料】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篇: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6.《山海经》战国·佚名 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 32.《华阳国志》晋·常璩 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 36.《唐会要》宋·王溥 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42.《贞观政要》唐·吴兢 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 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 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这些历史文献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
一、神话传说类文献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大量存在神话传说类文献,例如《山海经》、《史记》等。
《山海经》是一本古代地理志书,记载了许多关于山川、河流、神仙、珍禽异兽等的神话传说故事,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地理文献。
《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学宝典,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还包含了许多神话传说的内容。
二、历史编年类文献历史编年类文献是对历史事件按年、按时间顺序进行系统编写和整理的文献。
《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众多古代史书都属于这一类。
其中,《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君主周公、宣公、成公、穆公、隐公时期的历史事件,被誉为“百家争鸣之源头”;《资治通鉴》则是一部汇纂全史的编年体通史,涵盖了从夏至明的历史,被誉为“二十四史之冠”。
三、国学经典类文献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历史文献的身影。
《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它们记录了孔子及其学说的发展和思想体系。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这些经典不仅是古代智者的思想宝库,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四、地方志书类文献地方志书是中国古代地方政府或知识分子编撰的一类文献,记录了各地的地理、历史、民俗等方面的信息。
《山东通志》、《庐州府志》等是其中较为著名的地方志书。
这些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五、家谱类文献家谱是记录某个家族世系、家族成员及相关历史等内容的文献。
在中国古代,家谱被广泛用于记录家族的发展与传承。
家谱中会详细记载祖先的姓名、年龄、职业、族谱、坟墓位置等信息,是了解中国古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
如果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掌握大量的知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辑录了中国先秦两千年历史,包括五行、天地、周、秦、汉、三国、晋等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被誉为“中国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而成,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23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杰出的史学巨著之一。
通鉴所涵盖的历史面广,文笔细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3.《左传》:《左传》也叫《春秋左传》,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的纪实性史书,分为左氏传和公羊传两部分。
《左传》是早期的注本,注释详尽而不失文雅,对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有极大的帮助。
4.《三国志》:《三国志》是介绍三国时期历史的专著,原著作者是东汉晋代的陈寿。
《三国志》涵盖了南北朝以前长达138年的历史,通过场面壮观、气势雄浑的文体,使读者一览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智勇双全的壮美风景。
5.《后汉书》:《后汉书》是记录东汉末期至西晋初期历史的正史,是许多中国历史书籍编写的基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6.《尚书》:《尚书》是一部古代史书,距今将近三千年的文献,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思想。
《尚书》关注了西周文化的无限风光。
7.《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旨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一些基本思想,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领会先人的智慧和经验。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的参考文献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的参考文献一、《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
它以其全面详实的记载和优美精练的文笔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对于研究中华历史文脉具有重要价值。
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明代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纪年编年通史。
它将中国历史按照年代顺序编排,内容丰富,涵盖了从上古到南宋的历史事件,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评述,是研究中华历史文脉的重要参考工具。
三、《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的正史,由明代到清代的官修史书组成。
这些史书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北史》等等,对于研究中华历史文脉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四、《史料选编》: 《史料选编》是中国历史文献的选编版本,它将历代各类史书、编年体史料、语录和史籍中的重要片段进行选编和整理,以便对中华历史文脉进行深入研究。
五、敦煌文献: 敦煌文献是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一大批古代文献,这些文献涉及到历史、文学、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
敦煌文献对于研究中华历史文脉提供了独特的、宝贵的资料。
六、古代碑刻: 古代碑刻是中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铭文、题词、碑文等。
这些碑刻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见闻刻划其中,对于研究中华历史文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文献学研究成果: 文献学研究成果是由学者们对历代史书和文献进行研究的成果,包括文献考证、文献分析等。
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对原始文献的解读和整理,为中华历史文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总之,上述的参考文献都是研究中华历史文脉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它们能够全面系统地呈现中华历史发展的脉络,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中华文化的源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充分利用这些参考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素材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献,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提供一些可用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的素材,以供参考。
一、《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撰写,收录了我国历史上自虞舜到西汉武帝的历史事迹。
可以通过分析《史记》中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政绩和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
二、《汉书》《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一部重要史书,由班固等人编纂而成。
该书收录了从西汉兴起到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历史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了解《汉书》中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状态和统治者的执政策略。
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唐代司马光撰写的一部宏观综合的历史著作。
该书概述了从夏至宋的历史演变,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研究的重要素材,通过分析《资治通鉴》可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发展和文化变迁。
四、碑刻文献中国古代的碑刻文献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可以通过研究碑刻文献,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宗教信仰、艺术特色等方面的情况。
其中,著名的碑刻如汉武帝碑、魏晋南北朝石刻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素材。
五、古代文人诗词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通过了解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历史典故和思想意象等,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
著名的古代文人如杜甫、李白、苏轼等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古籍文献古代的经典典籍如《周易》、《尚书》、《论语》、《道德经》等,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古籍文献,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列举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史料

列举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史料
1. 正史:正史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主体,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它们系统地记载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2. 编年史:编年史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如《资治通鉴》、《左传》等。
这些史书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非常有帮助。
3. 方志:方志是记载地方历史、地理、风俗、物产等的书籍,如《山海经》、《华阳国志》等。
它们提供了关于各地社会状况的详细信息,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4. 文集:古代文人的文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观念,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5. 考古资料:考古发现的文物、遗址、墓葬等为研究古代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例如,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简牍等都是重要的考古资料。
6. 石刻资料:中国古代有大量的石刻文献,如碑刻、墓志、题记等。
这些石刻资料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法律条文等,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来源。
7. 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交通路线等信息,对于研究历史地理和政治变迁非常有帮助。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史料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资料可供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史料,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解读,以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中国历史要籍概要

中国历史要籍概要1、《尚书》“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
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的目录如下●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夏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商书·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泰誓上周书·牧誓·武成·洪范·旅獒周书·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周书·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2、《逸周书》班固认为是周代的史书,刘向则认为是周代的“诰誓号令”文献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6.《山海经》战国·佚名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32.《华阳国志》晋·常璩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36.《唐会要》宋·王溥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42.《贞观政要》唐·吴兢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4.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5.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6.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7.郭沫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8.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10.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1.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2.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13.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4.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15.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6.王云度、张文立主编《秦帝国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7.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8.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版;19.田余庆:《东晋门阀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0.吴荣曾:《先秦秦汉史论丛》,中华书局1995年版;21.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2.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3.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要》(修订本),三联书店,1979年版。
24.胡如雷:《李世民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25.胡戟:《武则天本传》,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26.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7.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28.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29.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0.杨廷福:《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1.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32.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3.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4.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5.周良霄、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6.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7.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8.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9.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40.李治亭《清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41.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2.白寿彝《中国通史》(多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9年第一版;43.章开沅《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44.《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多卷本,解放军出版社1983——1991年第一版;45.慕中岳、武国卿《中国战争史》多卷本,湖北人民出版社、金城出版社1985-1992年第一版;46.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九卷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47.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8.侯外庐《中国思想史》(五卷本)1956-1960年人民出版社第一版;49.江应梁《中国民族史》(上中下),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50.卢苇《中外关系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三、论文:1.金景芳:《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历史研究》1979年2、3期。
2.漆侠:《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61年第1期。
3.刘永成:《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2期。
4.翦伯赞:《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和亲问题》,《学术研究》1964年第5期。
5.吕振羽:《关于历史上民族融合问题》,《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
6.张正明:《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
7.巩绍英:《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和汉朝的杂霸政治》,《人民日报》1965年9月17日。
8.柯友根:《西汉部曲初探》,《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9.何兹全:《试论秦始皇》,《史学月刊》1960年第3期。
10.张英莉、戴禾:《丝绸之路论》,《思想战线》1984年第2期。
11.蒋福亚:《魏晋南北朝历史地位论述》,《北京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12.田余庆:《秦汉魏晋依附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
13.郑欣:《东晋南朝时期的世族庄园制度》,《文史哲》1978年第3期。
14.王国轩:《玄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文史哲》1985年第4期。
15.赵云旗:《论隋代速亡的原因》,《晋阳学刊》1984年第6期。
16.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17.金宝祥:《北朝隋唐均田制研究》,《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18.王仲荦:《唐代两税法研究》,《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
19.邓广铭:《谈谈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20.漆侠:《宋代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文史知识》1985年第2期。
21.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22.陈高华:《从〈大诰〉看明初的专制统治》,《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
23.傅衣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若干问题的商榷》,《文汇报》1961年12月21日。
24.戴逸:《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人民日报》1979年3月13日。
25.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26.李华:《明清以来北京的工商业行会》,《历史研究》1978年第4期。
27.赵轶峰:《史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28.刘益安:《略论张居正的改革》,《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29.陈东林:《试论雍正“提耗羡、设养廉”的财政改革》,《诗学集刊》1984年第4期。
30.李世瑜:《试论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和目的》,《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