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17岁小战士活捉印军少校
1962年中印战争 解放军白刃战消灭印度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白刃战消灭印度兵导语:编者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
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60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编者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
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60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并对照中方资料写成,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边防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同时对入侵印军展开自卫反击作战,其中东线主要反击方向是克节朗地区,盘踞当地的印军第4师第7旅瞬间土崩瓦解。
解放军乘胜渡过克节朗河,突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直取藏南重镇达旺。
尽管印军自1959年侵入达旺并经过长期经营将其变成重要的前进据点,但在克节朗印军被歼后,达旺的印军便如惊弓之鸟,于23日和24日大部逃往达旺河以南的西山口一线,达旺获得解放。
就在解放军攻占达旺的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东线中国部队也集结在达旺河以北休整待命,暂停对印军的追击。
混乱的部署听闻达旺兵败和中国寻求和谈的消息,印度政府不是想着就此罢手,而是谋求在军事上扳回一局。
印军总部紧急抽调部队增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所谓“东北边境特区”(NEFA,即被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由于担心巴基斯坦会借机对印控克什米尔发起攻势,印军不敢从西部调动师级战斗单位。
只好从别的地方调兵。
当时,以第4军第4师为主的印军东北特区作战体系沿从北向南延伸的两个山脊展开。
第一道山脊的主要据点是靠近不丹的色拉(Se La),它的纵深防御依托是东面100千米外的邦迪拉(Bomdi La),它是第二道山脊的核心据点。
在两个据点生活常识分享。
战场经典 3名解放军消灭印军一个炮团

战场经典 3名解放军消灭印军一个炮团作者:来源:《少男少女·校园》2020年第05期“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英雄主义是提振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斗志的强大动力。
不管时代怎样变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
1962年,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印军布置了一个炮兵团,对解放军采取机动袭扰的战术,令我军非常头疼。
但是,几名勇敢的年轻战士,他们单兵突击深入敌后,竟然消灭了印军炮团。
他们就是战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正式授予全军战斗英雄光荣称号、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一六三团九连副班长、一等功臣庞国兴,以及他所带领的战斗小组的勇士:二等功臣王世军、冉福林和周文轩等。
印军炮团令我军头疼印度陆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旅长到任后的头一件事,便是来到西山口南侧约2公里处的第五野炮团团部,和团长夏尔马中校会晤。
作为一名军械专家,辛格准将对这个团的24门87.6加农榴弹炮很感兴趣。
他对夏尔马说:“这种装在大转盘上的野炮,能环转360度射角,射程达12公里以上,每分钟可发射5发炮弹,也就是说你的24门炮每一分钟可以发射120发炮弹……”辛格准将要求在战斗未发起前,有一半左右火炮在游动阵地上打击达旺河对岸的中国军人,实行打了就跑的机动战术,不要轻易暴露基本阵地,以免遭中国炮兵的报复破坏。
夏尔马果然在以后的十几天里,几乎每天大雾一散就向达旺河对岸开炮。
对印军炮火的袭扰,我方炮火也曾开炮还击,并在18日的火力准备中,把印军炮阵地作为重点给予打击。
但终因印军炮兵游动不定,机动性强,打了就走,隐蔽良好而收效甚微。
夏尔马的野炮团成了支撑其前沿步兵士气的兴奋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军机动并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单兵突进深入敌后11月18日上午10时左右,西山口东北侧无名高地之敌,被一六三团九连全歼。
连长王元兴带领连主力正在围歼利用一块巨石继续顽抗的一股印军时,二排四班副班长庞国興和王世军,跟踪追击另一股向南逃跑的五六十个敌人,与连队失去了联系。
1962年中印激战楚舒勒:中国用火炮摧毁了印军意志

总是中国人主动撤离
楚舒勒是位于中印边界查谟一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处狭长沙质山谷,海拔4 337米,北边是清澈迷人的班公湖,东边和西边是海拔5 700米的连绵山脉。1959年,印军在山谷南面建起简易机场,成为其蚕 食中国领土的重要基地。楚舒勒山谷同时也是从喜马拉雅山通往印控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必经要道,一旦楚舒勒易手,列城将完全暴露。出于这种担心,印军在楚舒勒以东高地上修筑工事,并积极向中国境内渗透蚕食,以期扩大防御纵深。
在对加勒万河谷的印军据点发动攻势时,中国军队遇到较强抵抗。当地山高坡陡,谷深沟窄,悬崖绝壁,河水湍急,交通极为不便。从1962年7月起,印军加强了加勒万哨所的力量,由哈萨布尼斯少校(Hasabnis)指挥的第5贾特营一个连驻守。尽管如此,中国边防军采取标准的“炮火准备,步兵占领”战术,用122毫米榴弹炮和120毫米迫击炮连续射击一整天,随后步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哨所,取得进入河谷的咽喉要道。
抵达前线后,印军赶忙开挖战壕,修筑工事。破天荒的,第114旅此次获得后方补给倒还迅速,而且也挺充足。尽管如此,印军却没有足够人力将补给搬到高地上的据点中。由于害怕中国军队下一步作战会出动装甲部队,赖纳准将亲自监督士兵们在所有可能通行车辆的道路上布雷,在道口安排装在威利斯吉普车上的美制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印军还将英制25磅野战炮和坦克、装甲车进行伪装,不仔细还看不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又将油罐车、卡车、压路车装扮得像坦克一样,迷惑中国边防军。印军似乎做好在楚舒勒同中国边防军决战的准备。但从整个战场来看,第114旅共5个营20多个连队,3000余人分散在北起嘻喇昆仑山口,中间楚舒勒,南至狮泉河谷的近80千米防线上,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一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间空隙大,支援不便,利于中国边防军各个击破。
陈祥榕人物事迹作文

陈祥榕人物事迹作文陈祥榕人物事迹作文篇1“00后”战士陈祥榕,写下过这样的战斗誓言“清澈的心,只为中国”,他才18岁,干净、纯粹,有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有着实现一切的可能性,但是他却把这份初心贡献给了祖国的山河大地,把年轻的热血撒在了高原的风雪边关。
陈母说:“我只想知道榕儿在战斗的时候勇敢不勇敢”。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爱国和忠勇是他们身上最美的光辉。
那些戍边战士,那些解放军人,他们也有家,他们是谁的儿子,是谁的父亲,是谁的爱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时候,是他们的家人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们为国家主权,为领土安全,为社会安定身先士卒,英勇无畏,戍边英雄事迹感动了全国。
千里热血边关,遍地英雄屹立。
尽管已经立春,但喀喇昆仑高原依旧冰封雪裹,气温最低时接近零下30摄氏度。
面对极寒缺氧的恶劣天气,万千官兵发扬喀喇昆仑精神,捍卫着英雄誓死捍卫的国土,肩负着英雄用生命践行的使命。
指导员张志鹏:“英雄的事迹精神,极大鼓舞了边防官兵的战斗意志。
现在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全体官兵卫国戍边的热情高涨。
我们宁肯高原埋忠骨,决不丢失一寸土。
”喀喇昆仑高原虽然高寒缺氧,因为戍边官兵的坚守,有了生命的色彩;虽然古老苍凉,因为驻训官兵的到来,有了火热的气息。
一代代边防军人,把青春挥洒在喀喇昆仑,也把最纯粹的忠诚镌刻在喀喇昆仑。
誓死捍卫这片土地,成为他们最崇高的使命,最坚定的信念。
致敬戍边英雄的一封信作文致敬戍边卫国英雄的一封信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今天晨会课,班主任黄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三个微视频。
这三个视频讲述的都是关于戍边英雄陈祥榕哥哥的感人事迹……去年6月,在加勒万河谷,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甚至暴力攻击我军前往现场交涉的官兵。
面对敌人的咄咄逼人,我方并不是退缩,团长祁发宝向前商量。
但是对方还是不肯放弃,一直朝着我方攻击,团长祁发宝、陈祥榕等战士毫不犹豫张开手臂阻止队伍再继续前进。
1962年,罕见对印自卫反击战照片

1962年,罕见对印自卫反击战照片老连环画)中印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在藏南的边境战争。
西藏解放后,西藏与印度接壤部分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
双方在会谈破裂后,发生一连串交火冲突,而印度竟然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
中印战争大多发生在高海拔的地区,战争环境极其恶劣。
本集照片主要是印度媒体拍摄的在战争期间印度政界领袖们为战争奔走的政治活动及出兵入战的场面。
德兰/文1962年,入侵西藏拉达克曲水的印军士兵在战壕中进行警戒。
1962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
1962年11月,印度,印度总理尼赫鲁送走现役军事预备役。
1962年11月,印度,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一个仪式上。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街道。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街道。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街道。
1962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与美国官员讨论中国印度危机。
1962年11月,印度,美国代表参议员麦克菲尔德和本杰明史密斯考虑在印度与中国的军事冲突中给予印度援助。
在印度的英国军官理查德赫尔将军(左一)和美国军人讨论在印度与中国的冲突中给予印度援助。
1962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主席台上讲话。
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印度与中国的危机冲突期间与印度民众。
英迪拉甘地夫人,尼赫鲁总理的女儿。
1962年11月,英迪拉甘地夫人与群众交谈。
1962年11月,英迪拉甘地夫人与印度民间人士讨论当局的观点。
1962年11月,英迪拉甘地夫人在人群众中演说。
........................................................................................................................................在印度与中国的危机冲突期间,印度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与印度军官举行会议。
印度公开中印战争珍贵图:中方向印度移交俘虏

印度公开中印战争珍贵图:中方向印度移交俘虏1962年10月至11月间,中印自卫反击战爆发。
在战争中,中国军队击溃印军,收复了藏南和达旺地区。
但由于高原补给困难,解放军无法长期立足。
本图集为印度方向公开的一些当年战争珍贵图片。
12月1日起,中国边防军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内,离开已收复地区,实际上未再控制西藏藏南(除墨脱外)和达旺地区。
图为解放军士兵看押印度俘虏。
中印指挥官中方医护人员向印度移交伤员中方医护人员向印度移交伤员中方医护人员向印度移交伤员中方医护人员向印度移交伤员中方向印度移交伤员俘虏。
印度军队当时已经装备相当数量的救护直升机比较先进印度军队参战的布伦式机枪射手。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撰文/单之蔷拉达克:中国人最为向往,却最难以抵达的目的地清晨的太阳在拉达克裸露的荒芜山体上作画:大面积的黑暗吞噬了画布的中央,而使被照亮的部分——远处的山体和近处的蒂克塞寺院——显得熠熠生辉。
太阳故意制造了强烈的明暗对比,以使画面中的景观呈现出宗教性意味:庄严、圣洁、壮阔又宁静(上图摄影/Nevada Wier/c)。
在如今归属印度管辖的拉达克和我国的西藏地区,随处可见这种具有宗教性意味的景观,这暗含了二者在历史和文化上的纽带关系(拉达克不仅被称为“小西藏”,还与西藏的普兰、古格一起,是构成“阿里三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在行政归属上,拉达克也曾长期是中国的属地,但它已属印度。
但印度并不满足于此,它还声称中国境内的阿克赛钦地区也属于印度,并派军队进驻该地区,从而引发了边境持续不断的冲突。
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有一部分长眠在新疆皮山县的康西瓦,与拉达克隔着一道喀喇昆仑山脉(下图摄影/李翔)。
还有一个月,2012年就过去了。
写不写这篇文章?我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写,因为中国有个传统:若要人们记住一件事情,往往会在它过去5年、10年或是它们的倍数的年份——比如50周年——时纪念一下。
1962中印边境战争电影

1962中印边境战争电影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印度军队之间的一场激烈冲突,该战争在中印两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是一场充斥着血腥和痛苦的战争,为了充分展现这段历史,许多电影制作人从不同的角度创作了关于这场战争的电影作品。
本文将探讨几部具代表性的关于1962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1997年上映的中国电影《金鸡》,这部电影由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
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之前,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金凤亭的故事。
她丈夫在边境上服役,她自己也积极参与了军队后勤工作。
通过金凤亭的生活故事,电影展现了普通中国人民在战争时期的顽强精神和无私奉献。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电影《哈吉》(Haqeeqat),该电影在1964年上映。
《哈吉》以真实的中印边境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支印度军队部队在战争中的艰辛经历。
这部电影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军队士兵面对困难时的坚持。
同时,电影还传达了守卫国家边境所需的无私和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不少关于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作品,但是印度电影《边境》(Border)可以称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这部电影于1997年上映,由贾阿哈诺拉执导。
《边境》以真实的战争事件为基础,讲述了一支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战争中的英勇抗击。
这部电影通过深入刻画角色的情感和冲突,展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恐惧、勇气和牺牲精神。
同时,电影也强调了战争悲剧的意义和人类和平的重要性。
尽管这些电影都以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为背景,但它们侧重点和风格各不相同。
其中一些电影更多地关注战争的政治和战略层面,例如印度电影《诺尔朗盖特:军事机密》(Nathuram:Patriot);而另一些电影则更加扎根于普通人民的故事,让观众对战争的影响有更直观的感受。
这种不同的角度和风格使得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这段历史。
总的来说,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在中印两国的电影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千印度战俘的“中国故事”

三千印度战俘的“中国故事”作者:梁君孙文静来源:《华声文萃》2021年第03期1962年,我军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抓获3968名印军俘虏,在管理和教育这一“特殊人群”上取得较为深远的胜利,至今印军内部流传着这样的声音,“我们不光在战场上输给中国人,心理上也输给中国人”。
1962年,印度尼赫鲁政府驱使大批官兵蚕食中国领土时,还大肆宣扬“军人荣誉”,鼓吹印度官兵若被解放军俘虏,下场就跟二战中被日军俘虏一样,不是砍头,就是当苦力。
在实战中,被俘印军往往连头也不敢抬,或直接跪地做束手就擒状。
不过,他们很快发现中国人不是恶魔,对于投降人员,解放军不要说侮辱打杀,连绳捆索绑都没有,还给饥渴难耐的人递上水和饼干,战俘个人财物也是清点登记后发还。
印军被俘的最高军官、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回忆,他原以为被俘后手上戴着的金表“保不住了”,没想到我军战士碰都没碰。
当时中国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相对匮乏,但我军想方设法保证印俘面粉、大米、肉类等食物供应,条件允许时,还尽力满足他们“一甜二辣三咸”的口味。
后来当上印军准将的贝尔回忆,“当年被俘时我还是少尉,在收容所里不但基本伙食得到有效保障,到了冬天,中国干部还给我们配发御寒衣被,而这些干部有的还是两三个人合盖一床被子。
”解放军注重保障印俘日常生活,也注重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认清中印领土问题的是非曲直。
有27名印俘军官被安排参观北京、武汉、南京、上海、杭州,还专门参观8家工厂和一个公社。
被俘的短短几个月里,绝大多数印度官兵都发生巨大的思想转变。
后来回国时,面对本国态度冷淡、满脸狐疑的接收代表时,许多印俘留给中国干部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曾与你们为敌,可你们对我们关心备至,而我们的祖国却如此刻薄,以后我们绝不把枪口对准中国!”战俘交接中,印方代表多次明里暗里鼓動印俘官兵“搞事”,希望以此挽回一些颜面,却均遭拒绝。
印俘官兵没有大喊“印度万岁”,而是“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人民是兄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1962 年中印战争:解放军17 岁小战士活捉印军少校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年爆发,50 年后,参加过这场战争并荣立三等功的老兵周安国,向我们讲述他的战地往事
重庆崽儿周安国,17 岁活捉印军少校
“我们九连还有两个,名字我都凑不拢了:曾昭贵、梁坤模、唐敬民、文新荣、王长青、庞贤文、黄应忠,都是我们16 中的崽儿,分到5、7、8、9 连、炮二连、炮三连、机三连、机二连、通讯连。
”坐在江北温馨家园小区家中,周安国和我坐在二楼家里的屋顶花园,扳着手指头,数着1962 年在江北16 中跟他一起入伍的一个个同学的名字。
当年部队发的军功章和几本纪念册,摊开在玻璃茶几上。
这些50 年前的军功纪念品,有一枚据说是铜质含金的三等军功章十分精致,这就是他活捉一个印军少校所获的奖励。
参军
参军前,周安国家住江北刘家台,在家里六兄妹中排行老二。
1962 年,17 岁的周安国在江北城16 中读书,已经高三,准备高考。
高考前要做例行体检。
这时,部队接兵的几个少尉就来看学生的档案,排除家里有“杀关管斗”(当时公安术语,指有人被枪毙、关押、管制、批斗的家庭)的人,身体健康,简单政审后,就可以当兵。
7 月一个下午头节课后,政治老师、班主任黄正惠对大家说:“下面念到名字的同学,你们应征入伍了,不参加高考了”,她说完,就把半张A4 纸大小的白纸片放在被点名的同学桌上,上面写着这个同学的名字,这就是入伍通知书,事先也没人问他们愿不愿意。
整个年级5 个班,接近200 人,去了十几个人。
“当时我们没有书包,把几本书一夹,就回家了。
晚上父母下班回来,我说我要去当兵了,父母说,去就去嘛。
过两天,在江北东方红饭店集中,发军装、挎包、毛巾、鞋袜。
说个老实话,当时大家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