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系统

合集下载

广播电视技术常用知识

广播电视技术常用知识
音乐节目
广播电视媒体播放音乐节目,推广音乐文化,提 供音乐欣赏平台。
05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
高清与超高清电视技术发展
总结词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清与超高清电视已成为广播电 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详细描述
高清电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超高清电视技术则成 为了新的追求。超高清电视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丰富 的色彩表现,为观众带来更加逼真的视听体验。
视频采集
节目制作
使用摄像机等设备将现实世界中的影 像转换为电信号,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和传输。
对采集的视音频信号进行编辑、合成、 特效处理等操作,制作成完整的电视 节目。
音频采集
使用麦克风等设备将现实世界中的声 音转换为电信号,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和传输。
电视信号的传输与分配
有线传输
通过光纤、同轴电缆等有线介 质传输电视信号,具有传输质 量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信号接收
使用电视机顶盒、卫星接收器等 设备接收电视信号,并将其转换 为可在电视机上显示的信号。
显示技术
目前常见的显示技术包括液晶显 示、等离子显示、OLED显示等, 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03
广播电视技术设备
电视摄像机与录像机
电视摄像机
用于拍摄电视画面的设备,通常由镜 头、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器等组成 ,能够将拍摄的画面转换为电信号。
电视机与接收机
电视机
用于接收和播放电视节目的设备,通常由显示屏、接收机、扬声器等组成,能够 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图像和声音。
接收机
用于接收电视信号的设备,可以将无线电波转换为电信号,以便电视机进行播放 。
04
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
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62号令考试题库

62号令考试题库

62号令考试题库选择题:1、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安全播出人员管理,应当符合( )规定。

(A)参与节目播出或者技术系统运行维护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B)本科以上学历,且有中级职称。

(C)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规定或者其他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D)新系统、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应当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答:ACD2、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维护管理,应当符合()规定。

(A)遵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

(B)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委托其它单位承担技术维护或者播出运行工作的,应当选择具备相应技术实力的单位,并与其签订委托协议。

(C)只需听从领导安排,领导没安排的,可以不管。

(D)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之间、播出环节之间做到维护界限清晰、责任明确。

答:ABD3、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检修、施工管理,应当符合()规定。

(A)对技术系统定期进行例行检修,例行检修需要停播(传)广播电视节目的,应当将停播(传)时间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B)如果时间紧,可以不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C)在例行检修时间之外临时停播(传)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检修、施工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报请批准。

(D)更新改造在播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应当制定工程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落实安全措施。

答:ACD4、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在重要保障期间要做好()工作。

(A)组织职工进行应急预案的演习。

(B)加强值班和监测,并做好应急准备。

(C)重要节目和重点时段,主管领导应当现场指挥。

(D)全面落实重要保障期预案的措施、要求。

答:BCD5、安全播出的含义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传输过程中的()。

(A)节目完整。

(B)信号安全。

(C)行车安全。

(D)技术安全。

答:ABD6、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包括()内容。

广播电视技术第四章声音广播系统小结 (陈柏年)

广播电视技术第四章声音广播系统小结 (陈柏年)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第四章声音广播系统小结浙江传媒学院陈柏年一、无线电广播基础知识(一)广播电视波段(频段)划分1、中波(中频):526.5kHz(570m)至1605.5kHz(187m),国内声音广播。

2、短波(高频):2.3MHz(130m)至26.1MHz(11.5m),国外声音广播。

3 、米波(甚高频VHF):48.7MHz(6.16m)至223MHz(1.35m),又分为Ⅰ、Ⅱ、Ⅲ三个波段。

4、分米波(特高频UHF):470MHz(0.64m)至958MHz(0.31m),主要用于地面电视广播,可容纳56个频道,它又分为Ⅳ、Ⅴ两个波段。

(1)Ⅳ波段470MHz —566MHz,DS-13 ~DS-24(2)Ⅴ波段606MHz —798MHz,DS-25 ~DS-485、微波:可分为特高频UHF(分米波)、超高频SHF(厘米波)、极高频EHF(毫米波)。

卫星广播通常使用波段:(1)C波段(3.9~6.2GHz),(2)Ku波段(11.7~12.2GHz)。

(二)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1、电波的传播途径:(1)天波传播—经过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点;(2)空间波传播—经过对流层在自由空间传播;(3)地波传播—沿地球表面传播。

2、各波段电波传播的特点:(1)中波传播特点:白天主要由地波传播。

晚间D层消失,天波由E电离层反射可传到较远距离。

(2)短波传播特点:主要由天波传播。

有衰落现象。

传播的距离很远,可达上万公里。

(3)超短波(米波和分米波)传播特点:只能靠空间波视距传播。

传播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公里。

发射天线架得越高传播效果越好。

(4)微波传播特点:只能靠视距传播。

传播距离只有几十公里,可用中继形成微波链路传输。

(三)覆盖网和传输网1、覆盖网:扩大节目覆盖范围的网络。

由转播台、差转台和同步卫星实现。

2、传输网:台际节目信号传输的网络。

通常主用光纤链路,备用微波链路。

(四)调制和解调1、调制:在发送端,将要传送的信息(调制信号)运载到高频率的交变电流(载波)上的过程。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如何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如何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如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创新。

从传统的模拟信号传输到如今的数字化、高清化、智能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那么,未来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呢?首先,数字化技术将继续深化和普及。

数字化使得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更加稳定、清晰,大大提高了图像和声音的质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高清晰度的标准如 4K、8K 甚至更高分辨率将逐渐成为主流。

这意味着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加逼真、细腻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数字化也为广播电视内容的存储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海量的节目资源能够更高效地保存和检索。

其次,网络融合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带宽的不断提升,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日益紧密。

通过网络,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播出时间。

网络电视、IPTV 等新兴的播出方式逐渐兴起,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社交媒体与广播电视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参与节目讨论,这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具有更强的社交属性和互动性。

再者,智能化技术将在广播电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用于节目制作、推荐和播出管理。

例如,通过对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偏好进行分析,智能推荐系统能够为观众推送更加符合其兴趣的节目。

在节目制作方面,智能化的编辑工具可以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

而在播出管理中,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信号质量和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播出的安全稳定。

另外,移动终端将成为广播电视的重要传播渠道。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和娱乐。

广播电视节目也将针对移动终端的特点进行优化,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例如,开发适合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支持离线观看、断点续播等功能,以满足观众在移动场景下的观看需求。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有望在广播电视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重点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重点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重点
本文档旨在复广播电视技术相关的重点知识。

以下是需要重点
关注和复的几个方面:
1.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 广播电视系统概述:了解广播电视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 音频信号处理:熟悉音频信号的采样、编码和解码过程。

- 视频信号处理:掌握视频信号的采样、编码和解码方法。

- 调频和调幅调制:理解调频和调幅调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 数字电视技术:了解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解码和显示方式。

2.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
- 传输介质:了解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所使用的常见介质,如电波、有线和卫星。

- 模拟信号传输:掌握模拟信号传输中的调制、频率分割和信
号放大技术。

- 数字信号传输:熟悉数字信号传输中的编码、调制和解调技术。

3. 广播电视信号接收与处理
- 广播电视接收设备:了解广播电视信号接收设备的种类和工
作原理。

- 信号解码与处理:掌握广播电视信号解码和处理的基本原理。

- 信号质量检测与优化:熟悉广播电视信号质量检测和优化的
方法和技巧。

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了解广播电视节目从策划到制作的
整个过程。

- 制作技术与设备:熟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

- 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掌握节目剪辑和后期制作的基本方法
和技巧。

请记住,以上只是复习的重点知识,为了更好地备考,建议结
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详细学习和复习。

祝您考试顺利!。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DCWTechnology Study技术研究29数字通信世界2023.091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组成部分1.1 光纤系统在广播电视行业实际发展过程中,光纤是重要的传输载体,直接影响信息传输效率以及传输质量。

光纤系统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抗干扰性强等特点,线路出现腐蚀等问题的概率低,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远距离传输,并且保证实际传输效果。

由于信息传输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对光纤系统运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微波传输系统微波传输系统近几年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微波传输技术在远距离传输中具有较大优势,该技术是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信号的有效传输,当前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范围较广。

1.3 卫星传输系统卫星传输系统主要包括地球接收站、星载转化器以及测控站、上行发射站四个组成部分。

在对信号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常卫星传输系统中的信息量较大,并且传输速度快,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优化完善其抗干扰能力。

2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特点及运用价值2.1 特点(1)范围广。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进一步扩大了电视覆盖范围,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乡镇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电视的全覆盖。

虽然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乡村地区数字电视的覆盖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与技术体系建设初期阶段相比,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范围得到了大幅拓展。

(2)发展方向多样化。

目前广播电视已经进入到家家户户,数字信息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也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其中包括有线电视、地面设备以及卫星通信技术等。

近几年广播电视节目的数量快速增多,人们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清节目应运而生。

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高效发作者简介:周 辰(1989-),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助理工程师,大专,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

第3章-广播电视系统

第3章-广播电视系统
基色混色曲线一致。
7.γ校正 减小显像管和摄像管光电转换特性的非线形。
3.3.2 切换及特技处理 1. 电子编辑 电子编辑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即插入和组合。 2. 特技处理 特技发生器的功能有: ·切换 ·混合 ·划变 ·软 键 , 主 要 是 把 黑 白 摄 像 机 拍 摄 的 图 案 插 入
到节目图像中去 ·键控,分为内键和外键两种
残留边带调幅就是发送一个完整的上边带和一小部 分下边带,抑制大部分下边带。图像信号采用残留边带调 幅可使已调图像信号的频带较窄,滤波器易实现;
图3―16 残留边带调幅的幅频特性
图3―17 接收机中放幅频特性
视频信号为一单极性信号,经调制后可以是正极性射频信 号,也可以是负极性射频信号。我国采用的是负极性调制的方 法。
3. 电视发射机的主要指标 根据我国的电视标准,电视发射机有以下主要指 标: ·标 称 射 频 频 道 宽 度 : 8 M H z ·伴 音 载 频 与 图 像 载 频 的 频 距 : ± 6 . 5 M H z ·频 道 下 限 与 图 像 载 频 的 频 距 : - 1 . 2 5 M H z ·图 像 信 号 主 边 带 标 称 带 宽 : 6 M H z ·图像信号VSB标称带宽:0.75MHz。
1.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基本组成 目前,实用化的彩色摄像机主要是三管彩色摄像 机和单管彩色摄像机两种。各种摄像机的构造类似, 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摄像机头。包括镜头、分光系统、摄像管、 预放器、扫描电路、寻像器、摄像管电源及附属设 备等。
(2)视频信号处理部分。主要包括视频放大、增 益调整、白电平调整、黑电平调整、电缆校正、黑 斑校正、轮廓校正、彩色校正、γ校正、杂散光补偿、 矩阵电路及消隐电路等。
B=2(Δfm+Fmax)=2(50+15)=130kHz

广播电视工程中的4种主要技术

广播电视工程中的4种主要技术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通信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33【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 技术 SDH 技术 抗干扰 接地技术1 引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供了保障。

广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的仪器设备也比原来更加先进,这就对广电工程技术的革新提出了新要求。

为了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促进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就需要在原有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及时发现并弥补旧技术的缺陷,不断研究新技术。

2 SDH技术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首次提出了SDH 技术,国内习惯称之为同步光网络技术。

SDH 技术适用范围较广,能够用于各种净负荷的传输,但其必须在一套完整传送结构下才能在卫星、微波以及光纤等媒介上进行传送。

SDH 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能够实现公共物理传输平台的传输。

在该公共物理传输平台上,宽带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用来传输广播和电视节目,另一方面用来直接传输ATM 等用户数据,这样一来,就能极大提高信号输出的质量,从而满足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需要。

SDH 技术在国内进行广播电视工程应用时,主要是以同步数字形式进行,其只能传输数字信号。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进行信号传输时都是采用模拟信号,所以SDH 技术的应用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

为了推广加深SDH 技术的进一步使用,我们有必要加快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步伐,从而推动广电工程技术的进步。

3 抗干扰技术众所周知,广播电视工程中,信号的正常传输至关重要,所以抗干扰技术在这一方面做广播电视工程中的4种主要技术文/梁丽丽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使用抗干扰技术,能够及时排除影响信号正常传输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保障信号高效稳定传输,从而确保各类广播电视节目高质量的播放。

抗干扰技术是广电工程技术的一个基础重要组成部分,为广电工程技术的水平提供了根本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实验指导书(一)
一、实验课程编码:103017
二、实验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技术系统
三、实验项目名称:广播节目制作系统示教
四、实验目的
通过示教,了解广播节目制作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性能,掌握广播节目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艺。

五、主要设备
传声器、录音设备、音频工作站、调音台。

六、实验内容
1.现场录音系统的组成及各种设备的性能。

2.音频工作站的工作原理与数字媒体音频制作流程。

3.演播室音频制作系统的构成与制作流程。

七、实验步骤
1.参观录音机房,介绍机房内各种设备,演示各种设备的功能以及录音效果。

2.室外录音演示。

介绍用于室外录音的各种设备,演示各种设备的功能以及录音效果。

3.音频工作站工作原理介绍,数字媒体音频制作流程。

4.介绍演播室音频制作系统的构成。

5.演示演播室音频制作流程。

八、实验结果
思考题
1.室内录音与室外录音设备有什么区别?
2.数字媒体音频制作流程是什么?
3.演播室音频制作系统包括哪些设备?每种设备有什么特点?
执笔人:杨盈昀
实验室主任:
系主任:姜秀华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实验指导书(二)
一、实验课程编码:103017
二、实验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技术系统
三、实验项目名称: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示教
四、实验目的
通过示教,了解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性能,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艺。

五、主要设备
传声器、摄像机、录像机、视频切换台、调音台。

六、实验内容
1.ENG系统的组成及各种设备的性能。

2.演播室视频制作系统的构成与制作流程。

3.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工作原理与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七、实验步骤
1.介绍ENG系统各种设备,演示各种设备的功能。

2.参观演播室,介绍演播室视频制作系统的构成。

3.演示演播室视频制作流程。

4.介绍非线性编辑网络的架构与工作原理。

5.演示在非线性编辑网络上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八、实验结果
思考题
1.ENG系统包括哪些设备?
2.演播室视频制作系统包括哪些设备?阐述演播室视频制作流程。

3.什么是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双网结构?
4.在非线性编辑网络上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是什么?
执笔人:杨盈昀
实验室主任:
系主任:姜秀华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实验指导书(三)
一、实验课程编码:103017
二、实验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技术系统
三、实验项目名称:有线电视节目传输系统示教
通过参观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前端,了解中小型有线电视前端系统的基本组成、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认识有线电视系统的模拟和数字频道分配情况,了解有线电视系统的节目信号源的来源,信号的流程和系统接口。

五、主要设备
卫星接收天线、卫星接收器、编码器、复用器、调制器、混合器、模拟调制器、频谱仪、场强仪。

六、实验内容
1.参观学校有线电视系统。

2.介绍有线电视系统信号源。

3.介绍有线电视前端监测、测量系统。

七、实验步骤
1.参观学校有线电视前端系统。

2.介绍有线电视系统信号源,演示各种信号的流程及处理过程。

3.介绍有线电视前端监测、测量系统,演示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八、实验结果
画出学校有线电视前端系统的组成框图;分析学校有线电视系统的特点。

执笔人:杨盈昀
实验室主任:
系主任:姜秀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