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九龄: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为16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寿:九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时间表示 汉语时间词大全

时间表示汉语时间词大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表“年”的词语:除了岁、载、春、秋、春秋等词语表示外,祀、霜、稔也是年的表示词语。 岁暮:表示年终、一年完。 累年:表示一年年 期年:表示周年整。 期月:表示一整月。 兼旬:则指二十日。 一旬:指10日整。 旬余:指十多天。 既望:指农历十六“既望”月团圆。 侵晨:指天正亮。 质明、拂晓、破晓:皆指刚刚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为旦日。 旦旦:连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与夕。

中夜:指半夜时分。 夜阑:指深夜时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约指中午十二点。 光阴、岁月:皆指时间。 少顷、俄顷、少间:皆指一会儿的短时间。 须臾、瞬间、刹那、随即、寻、俄、旋、遽:皆指极短的一小会儿时间。 “朔”日:称农历初一。 “望”:称农历十六为“望”月团圆。 晦:农历每月尾日为晦。 日:称每一天。 旦:称每一天的早晨。 暝、暮:皆称每一天的傍晚。 除此之外,象乌飞兔走、白驹过隙、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也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这里就不在一一列出。另外,在我国古代没有发明计时用的时钟之前,白日计时用的是“日晷”,以日影的移动算时间;夜晚计时用的是“更漏”。我国直到明代才有了时钟的出现。

一天内的时间表示词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这十二个时辰又有特定的名称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记时法相对应。现试列表如下:古名称时辰现在记时 夜半子时相当于23——1时 鸡鸣丑时1 —— 3时 平旦寅时3 —— 5时 日出卯时5 —— 7时 食时辰时7 —— 9时 隅中巳时9 ——11时 日中午时11 — 13时 日die未时13 — 15时 晡时申时15 — 17时 日入酉时17 — 19时 黄昏戍时19 — 21时 人定亥时21 — 23时 明确了古人的记时法,我们对古文中涉及到的时间名称就容易理解了。比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鸡鸣”就是指晚上一时至三时。 季节月份的时间表示词

古诗文中表年龄的词

古诗文中表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有许多表示人年龄的词,有的年龄段还不止一个。了解、掌握这些词,对我们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长幼很有帮助。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郑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鲁迅《阿Q正传》:“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 13.不惑:指4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14.知天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了,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拼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5.耳顺:指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白居易《序洛诗序》:“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 16.花甲:亦指60岁。古代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常言“年逾花甲”。 17.古稀:指70岁。古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医疗不发达,寿命一般不长,活到70岁的很少,所以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8.从心:亦指70岁。《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太平广记·辛夤逊<野人闲话>》:“年逾从心,犹多著述。” 19..耄mào 耋dié:指八九十岁。如“耄耋老人”。 20.期颐:指百岁。如《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 年龄婚嫁: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 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

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小看,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喻漂亮聪慧的女子嫁给丑陋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年”的词语:除了岁、载、春、秋、春秋等词语表示外,祀(殷代称年为“祀”)、霜(贾岛《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放忆咸阳。”中的“霜”即年。)、稔(谷一熟为稔,故也谓“年”为稔)也是年的表示词语。 岁暮:表示年终、一年完。 累年:表示一年年 期年:表示周年整。 期月:表示一整月。 兼旬:则指二十日(天)。 一旬:指10日整。 旬余:指十多天。 既望:指农历十六“既望”月团圆。 侵晨:指天正亮。 质明、拂晓、破晓:皆指刚刚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为旦日。 旦旦:连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与夕。 中夜:指半夜时分。 夜阑:指深夜时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约指中午十二点。 光阴、岁月:皆指时间。 少顷、俄顷、少间:皆指一会儿的短时间。 须臾、瞬间、刹那、随即、寻、俄、旋、遽:皆指极短的一小会儿时间。 “朔”日:称农历初一。 “望”:称农历十六为“望”月团圆。 晦:农历每月尾日为晦。 日:称每一天。 旦:称每一天的早晨。 暝、暮:皆称每一天的傍晚。 除此之外,象乌飞兔走、白驹过隙、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也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这里就不在一一列出。另外,在我国古代没有发明计时用的时钟之前,白日计时用的是“日晷”,以日影的移动算时间;夜晚计时用的是“更漏”。我国直到明代才有了时钟的出现。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这十二个时辰又有特定的名称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记时法相对应。现试列表如下: 古名称时辰现在记时 夜半子时相当于23——1时 鸡鸣丑时 1 —— 3时 平旦寅时 3 —— 5时 日出卯时 5 —— 7时 食时辰时 7 —— 9时 隅中巳时 9 ——11时 日中午时 11 — 13时 日die 未时 13 — 15时 晡时申时 15 — 17时 日入酉时 17 — 19时 黄昏戍时 19 — 21时 人定亥时 21 — 23时 明确了古人的记时法,我们对古文中涉及到的时间名称就容易理解了。比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鸡鸣”就是指晚上一时至三时。 三、季节月份的时间表示词 在我国,季节与月份常用的别名也很多。现列举如下: 1. 月份的代称(异名) 一月:正月、孟春、寅月、首春、元阳、初月、开岁、初春、 二月:仲春、卯月、仲月、杏月、丽月、花朝 三月:季春、辰月、暮春、杪春、桃月、蚕月、 四月:孟夏、巳月、清和、槐序、槐月、麦月、麦秋、 五月:仲夏、午月、蒲月、榴月、中夏 六月:季夏、未月、暑月、荷月、暮夏、 七月:孟秋、申月、巧月、首秋、初秋、兰月、瓜月、凉月 八月;仲月、酉月、中秋、正秋、桂月、爽月 九月:季秋、戍月、暮秋、菊序、霜序、菊月、咏月 十月:孟冬、亥月、初冬、良月、阳月、开冬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畅月、复月、龙潜、雪月、冬月、大吕、 十二月:季冬、丑月、严冬、嘉平、暮平、临月、腊月、风杪、残冬、冰月、岁暮 2 .四季的代称 春季: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春 夏季:初夏、中夏、暮夏、九夏、盛夏、炎夏、三夏

形容年纪大的成语

形容年纪大的成语 1、发短心长:发短:指年老;心长:智谋深。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2、老大无成:老大:年老。年纪已老,无所成就。 3、宝刀不老: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4、宝刀未老: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5、村夫野老:旧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老人。 6、老弱残兵: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7、老当益壮:当:应该;部分国: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8、告老还家:告老:因年老而告退;还:回,返;家:故乡、故里。因年老而辞职回归故乡安度晚年。 9、告老还乡:年老辞职,回(成语大全)到家乡。 10、反老还童:反:回。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11、返老还童:反:扭转;还:回复原来的状态。扭转衰老,回复童年。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的健康或精神 12、遗老遗少:遗老:前朝旧臣;遗少:思想陈旧的年轻人。思想陈腐、顽固守旧的老人和年轻人。 13、童心未泯:泯:泯灭。年岁虽大但仍有天真之心。形容成年人还有着孩子的天真。 14、晚节不终:晚节:指晚年的节操。指到了晚年却不能保持节操。————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5、晚节不保:晚节:指晚年的节操。已经到了晚年却未能保住自己的节操。也指事情快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 16、黄花晚节:指菊花能傲霜开放,比喻人到晚年能保持高尚的节操 17、白首空归:白了头发,空手回来。比喻年纪已老,学无成就。 18、白首相知: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19、白首之心:老年时的壮志。 20、白首齐眉:犹白首相庄。指夫妇到老犹相敬爱。 21、白首同归: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白首同归”,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老马恋栈:恋:留恋。栈:马栈。老马不妒忌离开马栈。比喻老年人恋念旧情。也指年老还贪恋官位。 22、老骥伏枥: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23、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24、老而不死: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25、老蚌生珠:原比喻年老有贤子。后指老年得子。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 语 岁一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是年这一年。“是年,谢庄办团。”(《冯)婉贞》 经年一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 霖铃》 期年满一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j i))(“期” 读 迩年近年。“迩年狱讼,情稍重。”(《狱中)杂记》 不终岁不到一年。“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 不数岁不到几年。“不数岁,田百顷。”()《促织》 初阳岁农历冬至以后立春以前。“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明年第二年。“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积年好几年。“所居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累年年年。“累年如此,已用九女。”()《李寄》 暮年晚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岁暮锄犁傍空屋。”(《)野老歌》 期月一整月。“期月而诣莫生。” (《柳敬亭传》j)(i)“期”读 居数月过了几个月。“居数月,漠然无所事。”(《狱)中杂记》 间月隔月。“骨微伤,病间月。” (《狱中)杂记》 旬十天。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每旬十天。“旬乃还第。”(《记)王忠肃公翱 事》 旬日十天左右。“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阎典史传》 旬余十多天。“旬余,杖至百。” (《)促织》 兼旬二十天。“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狱)中杂记》 日①一昼夜。?“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②白昼,白天。“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③每天,天天。“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 送)东阳马生序》 无日没有多少日子。“吾村亡无日矣!” (《)冯婉贞》 有日为时不久。“道德之归也有日矣。”(《答)李翊书》 即日当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翌日明天,第二天。“翌日,以资政殿学土行。”〈指南录〉(后《序》) 翼日旦日他日后日异日来日累日翼通翌。明天,第二天。“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明天,第二天。“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另外有一天。“他日,驴一鸣,虎大骇。” 过几天。“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将来的日子。“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 未来的日子。“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连日。 旦旦昔日朔望望日既望晦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 岂 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试用于昔日。” (《出师) 表》 )(《促织》 鸿门宴》 )(《 ()《黔之驴》西门)豹治 邺》 ()《甘薯疏序》 (《少年)中国说》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天天。 从前。农历每月初一。“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 堂。” 农历每月十五。“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农历十五日那天。“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农历每月十六 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 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 诗》 捕蛇)者 说》 )(《阎典史传》 (《)五人墓碑记》 )(《与妻书》 (。《观潮》 )(《登泰山记》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14.知天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了,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拼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5.耳顺:指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白居易《序洛诗序》:“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 16.花甲:亦指60岁。古代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常言“年逾花甲”。 17.古稀:指70岁。古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医疗不发达,寿命一般不长,活到70岁的很少,所以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8.从心:亦指70岁。《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太平广记·辛夤逊》:

古代年龄的别称完整版

古代年龄的别称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

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片刻、短暂、片刻、瞬间、须臾、霎那、刹那、光阴似剑、一转瞬间、眨眼间、一刹那、弹指一挥间、说时迟那时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白驹过隙、转瞬即逝、间不容发、间不容瞬、人命危浅、桑荫不徙、桑荫未移、偷安旦夕、五日京兆、危在旦夕、朝种暮获、只争朝夕、人生如朝露。 片刻:极短的时间;一会儿。 短暂:(时间)短。 片刻:极短的时间;一会儿。 瞬间:一眨眼之间。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不可离|~之间,雨过天晴。 霎那:极短时间:一声巨响,~天空中出现了千万朵美丽的火花。也说霎时。 眨眼间:比喻极短的时刻;瞬间:小燕儿在空中飞过,一~就不见了。 一刹那:指十分短促的时间。 光阴似剑: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一转瞬间:一转眼间。 弹指一挥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转瞬即逝:转眼:~间,来这儿已有十几天了|国庆节~就要到了。 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间不容瞬: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短促。 人命危浅: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桑荫不徙:指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桑荫未移:指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同“桑荫不徙”。 偷安旦夕: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五日京兆: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朝种暮获:①比喻收益迅速。②比喻时间短促。 只争朝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人生如朝露: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比喻人生短促。 一般日常用语中,人们用一瞬间、一刹那……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时间之短,但这样的概称,是不是有确定的时间呢。“一瞬”的正确时间究竟有多少?经过很多科学家实验后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黄童幼童头发黄色,故以“黄童”称谓幼年儿童。“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韩愈《元和圣诗》) 绿鬓青少年头发乌黑发亮,所以用“绿鬓”代称青少年。“沉复落红颜,蝉声摧绿鬓。”(唐代乔知之《从军行》)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用“斑白”称代老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齐桓晋文之事》)此外,“白首”、“皓首”、“华首”、“二毛”、“华发”,也是以老人头发花白而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发老人头发复黄,是长寿的象征,因以“黄发”称谓老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发秃老人头发光秃,故用来称谓老年。“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祭妹文》) 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垂髫”代指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总角古代儿童头上的两个发髫向上分开,形同兽角,故以“总角”,代称儿童时代。“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才总角的小厮。”(《林黛玉进贾府》)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代称成童。“余自 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林黛玉进贾府》) 红颜青年人脸色红润有光泽,所以用“红颜”代称青年,又特指年轻美貌的女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苍颜灰白的脸色,代指老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醉翁亭记》) 鲐背老人皮肤枯燥,身上生出老人斑如鲐鱼背,故用“鲐背”称谓老年。生齿男孩出生后八个月,女孩七个月开始长出牙齿,故用“生齿”称代七、八个月的婴儿。“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户籍)。”(《周礼?秋官?司民》) 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脱去乳齿,长出恒齿。“龀”是换牙,指七、八岁。“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刚换牙),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稚齿幼童齿嫩,故以“稚齿”称代儿童。“昆弟斑白,儿童稚齿。”(《晋书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岁一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是年这一年。“是年,谢庄办团。”(《冯婉贞》) 经年一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期年满一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期”读jī) 迩年近年。“迩年狱讼,情稍重。”(《狱中杂记》) 不终岁不到一年。“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 不数岁不到几年。“不数岁,田百顷。”(《促织》) 初阳岁农历冬至以后立春以前。“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明年第二年。“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积年好几年。“所居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累年年年。“累年如此,已用九女。”(《李寄》) 暮年晚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岁暮锄犁傍空屋。”(《野老歌》) 期月一整月。“期月而诣莫生。”(《柳敬亭传》)(“期”读jī) 居数月过了几个月。“居数月,漠然无所事。”(《狱中杂记》) 间月隔月。“骨微伤,病间月。”(《狱中杂记》) 旬十天。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每旬十天。“旬乃还第。”(《记王忠肃公翱事》) 旬日十天左右。“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阎典史传》) 旬余十多天。“旬余,杖至百。”(《促织》) 兼旬二十天。“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狱中杂记》) 日①一昼夜。.“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②白昼,白天。“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③每天,天天。“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无日没有多少日子。“吾村亡无日矣!”(《冯婉贞》) 有日为时不久。“道德之归也有日矣。”(《答李翊书》) 即日当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翌日明天,第二天。“翌日,以资政殿学土行。”(《〈指南录〉后序》) 翼日翼通翌。明天,第二天。“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旦日明天,第二天。“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他日另外有一天。“他日,驴一鸣,虎大骇。”(《黔之驴》) 后日过几天。“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异日将来的日子。“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甘薯疏序》) 来日未来的日子。“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中国说》) 累日连日。“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旦旦天天。“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昔日从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朔农历每月初一。“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阎典史传》) 望农历每月十五。“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望日农历十五日那天。“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观潮》) 。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登泰山记》) 旦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 我们都经常说:都是有“家室”的人了。但是到底什么是“家室”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女人有了男人了,出嫁了,就说明她有“家”了;男人娶了老婆,就可以说他有“室”了。这就是所谓的家室,所以有家,有室又可以指男女已经是结婚年龄了。 其实,有很多词语和年龄有关,后人就由它作为年龄的代称,我介绍几个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 垂髫——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龆——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年——童年。 髫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周晬——指婴儿周岁。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孺子——儿童。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代指少年。 黄口——十岁以下。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 的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泛赤壁云。(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仲淹《楼记》) ④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涉世家》)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林嗣环《口技》)“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延在此!” (罗贯中《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林嗣环《口技》)

常用表示时间的介词

常用表示时间的介词 一、at,on,in (A)at表示“在某一时刻,某一时点”。如: I get up at 6:00 every day.我每天6点起床。 注:at daybreak在黎明;at noon在中午;at night在夜间;at Christmas在圣诞节期间;at the age of five在五岁时。 (B)on表示“在具体某一天或某天的上、下午”。如: I heard a shot on (the morning of )March 18.三月十八日(早晨)我听到一声枪响。 We don’t have classes on Sunday.星期天我们不上 (C)in表示“在某世纪、年、季度、月、周”以及泛指的上、下午、晚上。如:in the 20th century在20世纪;in 1999在1999年;in winter在冬季;in September在九月;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在上午/下午/晚上。 二、for,during,through (A)for后接“一段时间”,表示某事持续多久,多与完成时连用。如: She has been ill for several days.她已经病了几天了 (B)during表示“在……期间”。如: I went to France for two weeks during the summer.夏天我去了法国两个星期。(C)through表示“一直……,自始至终”。如: They worked hard through the winter.整个冬天他们都在努力工作。 三、from,since (A)from表示“时间的起点”,可译作“从……”,多用于“from…to/till…”中。如:You can come anytime from Monday to Friday.周一至周五你什么时间来都行。(B)since表示“自从……以来(直到现在)”。如: He has been away from home since 1973.他自从1973年就离开了家乡。 We have known each other since ten years ago.我们十年前就认识了。 注意:for和since都常与完成时连用,但for接时间段,since接时间点。如for two hours (持续)两小时;since last week从上周直到现在。 四、before,by,till,until (A)before指“在……之前”,与after相对。如: Please come before ten o’clock.请10点以前来。 (B)by指“不迟于,到……时为止,在……以前”。如: We had learned over 1000 words by the end of last term.到上学期末为止,我们已经学了1000多个单词了。 We will have learned 2000 English words by the end of this term.到本学期结束前,我们将学了两千英语单词了。 注:by后接过去时间,常与过去完成时连用;by后接将来时间,常与将来完成时连用。(C)till (until)“直到……为止”。如: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得称谓以及形容女子得词语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 年龄婚嫁: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得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得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得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得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得信息,指花期,指女子得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得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得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得卧室。(凡未出嫁得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得则不行) 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得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得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凡40开外得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词语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