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教学风格
魏书生与钱梦龙教学风格比较研究

魏书生与钱梦龙教学风格比较研究魏书生和钱梦龙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和著名教授,他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对于后来的学者和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书生和钱梦龙对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深刻的研究,他们的教学风格独具特色,但又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魏书生与钱梦龙的教学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一、教学方法的比较1. 魏书生魏书生是以讲学传承为主,并经常亲自上课授课。
他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参与,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灌输知识,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和语言技巧培养。
魏书生的授课内容广泛,涉及文学评论和批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文艺创作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科横向性和纵向深度。
2. 钱梦龙钱梦龙也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常常引入课堂辩论、小组讨论、教学实践等形式,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他也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批评国内文学界缺乏独立思考的现象,提倡学生应该具备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魏书生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艺创作。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审美的感受和认知,因此强调审美教育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他也注意到国际文化的交流和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在教学中也注重世界文学的介绍和研究。
钱梦龙的教学内容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尤其是明清小说、戏曲和官话文学的研究。
他强调文学研究应当有实践的基础,因此提倡学生到田野去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
此外,钱梦龙还倡导“多语种文学研究”,认为中华经典和其他文化盛宴的研究,必须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的视野。
魏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洞察深入人心,对于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和评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他的文学史和批评作品更是成为了学术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一。
魏书生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育和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梦龙不仅在文学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他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也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
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精品文档

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导读派”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沿袭的“讲读”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导”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构成“师生互动”。
导读派教学法的创立者是钱梦龙,其代表人物还有蔡澄清。
1985年,钱老师的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
钱梦龙老师系统阐述导读法教育理论主骨架――“三主四式”。
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
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钱梦龙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指导思想“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多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
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结构形态“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
钱梦龙的教学理念

钱梦龙的教学理念
钱梦龙,中国知名教育家、教学专家,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务。
他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钱梦龙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2. 强调学生主体性,提倡探究式学习。
钱梦龙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重视教育情感因素,注重学生情感健康。
钱梦龙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素质和人文精神。
4. 推崇教育民主化,尊重学生权利。
钱梦龙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平等、自由的互动过程,学生应该享有参与决策、表达意见的权利。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钱梦龙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体性、情感健康和权利,强调教育的民主化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引导意义。
钱梦龙“三主”教学理念的课堂呈现

2020.12真情 教育探索185钱梦龙“三主”教学理念的课堂呈现马娟铃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摘要:多年来,语文教学过于重视文本情感解读,出现“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化等现象。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选文教学价值,同时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钱梦龙“三主”教学理念主张以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首要前提,结合教师引导在课堂上完成一系列训练。
本文基于“三主”教学理念,分析体现钱梦龙“三主”教学理念的经典课例,指出其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表现。
关键词:钱梦龙;“三主”教学理念;课例分析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课堂学习兴趣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钱梦龙在讲授字词时与传统字词学习方式不同,他并不是自行在课文中先行找出自以为有难度的字词,而是结合学生感知文本的进度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生:因为作者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蜂蛰了一下。
钱(追问):“掐”、“蛰”谁会写?基于学生的字句进行字词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对于传统由教师集中解决陌生字词,随文识字这种学习方式更多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猜不到下一个要学习的字词是哪一个。
这种方式像是在课堂教学中埋下一个个小惊喜。
学生获得主动权,能更大程度上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教师为主导,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学生自流,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要加以教师进行指导。
钱梦龙认为,“‘主导’的着重点在于‘导’,‘导’者,因势利导也。
”基于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的课堂认知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并收获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文本意识贯穿钱梦龙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现在我先提问一些文体,你们要用课文里的词句回答我”,在教学中钱梦龙始终提醒学生结合文本分析课文。
钱梦龙: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钱梦龙: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市人。
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曾任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嘉定区实验中学校长,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
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序中谈到,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
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能够上很漂亮的课,能够组织有效的训练,但由于仅仅停留在实践操作这样较低的层次上,缺乏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必要认识,因此教学的成败得失,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第二境界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
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开始重视总结和积累自己成功的经验,比较自觉地从自身的实践中把握事物间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这种把握还是浅层次的,局部的,尚未上升为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的认识。
第三境界属于理论探索的层次。
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能够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理论思考,他们力图透过表层的现象、经验,寻求事物间内在的、普遍的联系,他们的教学实践明显地表现为自觉的理论追求。
第四种境界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
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完全进入了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他们并非刻意表明自己追求某种理论,而是已经把这种理论追求深深融进了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他们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个性鲜明,教学上则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也许并不明确宣布构建了什么“体系”,营造了什么“风格”,但是人们从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中,分明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这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而高,逐步提升,有志者当以达到最高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
一、主体性教学观:不断提升自我“教育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_1

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一)关于“三主”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长期的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
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身阅读,自求理解,自致其知,从而根本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就是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
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此岸。
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定归宿。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也必需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获得,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智力在训练中发展;“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也只有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中才干得到和谐的、辩证的统一。
这里说的训练,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读、听、说、写训练,不是指做习题(做习题仅仅是训练的一种方式)。
“主体”、“主导”、“主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
综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凡卓有效果的公开课教案,无不体现着“三主”的教学思想。
(二)关于“四式”“三主”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作业,复读”的四种基本课式之中。
钱老师把他的以“三主”为指导思想,“四式”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构思统称做“导读”。
“导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
在此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前提,“以教师为主导”是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必定表示为训练形式。
实践证明: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是较为合理的基本课式。
钱梦龙: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1)欲擒故纵,巧妙设疑。
课堂上设置一点悬念,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勾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平实的文章,若按部就班地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而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布局,却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他设置了两个悬念:一是教课之前故意对教学内容暂时“保密”,让学生带疑问进入课堂;二是出示赵州桥挂图,叫学生说明一下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以此来测试学生的说明能力。
顷刻全班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但讨论中谁也说不清楚。
而教师不置可否,只按学生所说画图,无一像挂图所示。
求知的渴望在每个人的心头滋生,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到此火候,钱梦龙才布置他们自读,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这种悬念的设置,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愤口悱”的精神状态。
通过导之以法,开其心窍,学生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体验。
(2)设问宜“曲”,置疑有方。
钱梦龙主张提问宜“曲”不宜“直”。
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所谓“直问”,就是一味正面硬攻,不讲求迂回包抄。
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直问则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
譬如在教《食物从何处来》时,钱梦龙开篇就说:“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一个苹果。
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
”话音未落,教室里就响起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
学生经过思考,结合课文的内容提示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钱梦龙这一提问就是“曲问”。
相反,如果他问:“什么叫食物?”学生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这就是“直问”。
而现在他的问题“拐了个弯”,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运用“食物”的定义对具体事物作出判断,达到真正的理解。
(3)随机点拨,机敏应变。
钱梦龙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结合课文的阅读随机进行点拨。
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钱梦龙语文教学观研究之一

主 体 性 教 学 思想 的集 中体 现 。 认 为 : 学 是 以课 程 内 他 教
容 为 中介 .以学 生 的发 展 为 中 心 目标 的 师 生 协 同 活动
的 过 程 。学 生 的发 展 是 教 学 的 重 中 之 重 ,而 其 他 要 素
物间的因果关系的必要认识 , 因此 教 学 的成 败 得 失 。 往
往 带 有 很 大 的 偶 然 性 。 二 种 境 界 属 于 经 验 积 累 的 层 第 次 。 到这 一 境 界 的老 师 . 始 重 视总 结和 积 累 自 己成 达 开 功 的经 验 .比 较 自觉 地 从 自身 的 实践 中 把 握 事 物 间 一
梦 龙 的 学 生 观 。 住 这 一 点 , 就 抓 住 了他 教 育 思 想 特 抓 也
的 教 学 风 格 的存 在 。 是 语 文 教 育 的最 高 境 界 。 四 种 这 这 境 界 由低 而 高 。 步 提 升 . 志 者 当以 达 到 最 高境 界 作 逐 有
为毕 生 的追 求
点 的根 本 。 ( )学 生 为 主 体 ” 哲 学 阐释 一 “ 的 我 们 要 把 握 钱 梦 龙 的 学 生 观 .把 握 他 语 文 教 育 思 想 中 对 主 体 的 确 认 与 激 活 问 题 .就 先 要 明确 主体 与 主 体 性 两 个 概 念 以 及 教 学 过 程 中 主 体 问 题 的 确 立 何谓主体? 主体 是 一 个哲 学概 念 . 识论 意 义 上 的 认 主 体 . 指 有 目的 、 意 识 、 动 地 从 事 认 识 和 实 践 活 是 有 能 动 的现 实 的 人 。 与 认 识 和 实 践 的 客体 相 对 应 的 。 是 客体 则 是 指 作 为 主 体 认 识 对 象 或 实 践 对 象 的 客 观 事 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梦龙教学风格
钱梦龙简介
钱梦龙,原上海市嘉定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后任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1931年生,1951年参加教育工作,初教美术,1953年起始教语文。
1980年晋升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近年来,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不少谈语文教改的文章,多次被邀到外地讲学,作观摩教学。
这些,有的整理成教学实录。
这些实录大多收进他的主要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
他的语文教学经验影响较大的是“三主”“四式”导读法。
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冲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问教学模式。
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
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
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
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
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
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
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
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
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
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
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
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
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
4。
评价作业。
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
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
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