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
钱梦龙和导读派

上世纪70年代末,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冲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通过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多年工作经验的累积,从而提出了“基本式教学法”。
所谓“基本式”,指的是: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
然后在经过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以“基本式”为基础,钱梦龙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地位。
钱梦龙,语文教学流派中导读派的领军人物,他坚持认为一个人在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打下厚实的语文基础,知识面广,能读善写,对他今后(乃至毕生)的发展,其作用比通常想象的要大得多;一个教师如果能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悟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教育艺术家或教学的艺术家。
这是这种坚持,钱梦龙老师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地位。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一定要在明确主体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语文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钱老师在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他在黑板的上方挂了10幅图,故意把图的顺序搞乱,图下方的标题也被遮住了。
一上课,钱老师便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画面,准确地说出画面上的历史事件,并给每幅画加上标题,再把历史事件的年代先后次序重新排列一下。
其实钱老师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完成,他给学生这样难度的题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得更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当然,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要求,于是他们苦苦的哀求老师要先看一下书,学生对争来的“权利”特别珍惜,一边看图,一边看书,还不时的在书上做些记号,神情专注,十分钟后,学生任务完成得非常的好,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情况下,钱老师的课开展得非常的顺利与满意。
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精品文档

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导读派”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沿袭的“讲读”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导”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构成“师生互动”。
导读派教学法的创立者是钱梦龙,其代表人物还有蔡澄清。
1985年,钱老师的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
钱梦龙老师系统阐述导读法教育理论主骨架――“三主四式”。
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
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钱梦龙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指导思想“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多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
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结构形态“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
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苏宝习王耀芹
“语文导读法”是钱梦龙在1982年的一种新构思。
20
年来,钱老师的“导读”教学法曾经在语文教育界和教育
理论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讨论,并随之带来了有
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今天,在课程改革的广阔背景中,重新审视语文导
读法,解读其核心理念的内涵,无论对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还是完善语文导读法本身,都不无裨益。
@@ 钱老师的语文导读法的核心理念是从三方面来概括
的,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导”即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即学生的阅读实践,两
者是相互制约,合作的关系:教师导的水平决定学生读的
质量,学生读的实况或潜能,又影响着导的内容和方式。
万方数据
苏宝习,王耀芹 山东省寿光市寒桥寿光中学;
262704
万方数据
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苏宝习, 王耀芹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寒桥寿光中学,262704
刊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12(5)
引用本文格式:苏宝习.王耀芹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期刊论文]-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5)。
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

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钱梦龙语文导读法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获得好评,而且为当今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本文即对他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展开探讨。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概述1.1理论设计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认识论,其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和认识客体(教材)之间介入了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从而构成了一种"三边"互动的认识活动。
导读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共同组成以教材为对象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就是训练。
基于这一认识,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可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引导作用。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必要形式。
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了"训练"过程,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必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
1.2实践操作为了充分体现"三主"教育理论的价值,钱梦龙在语文教学实践层面提出一组基本式,基本式包括自读式、教读式和复读式。
它们与"三主"共同组成钱氏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框架。
自读式即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
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标、有计划的阅读实践。
教读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形式。
教读的原则即能级效应。
实际操作中,"教读"常与"自读"结合进行:自读中学生经历的是一个从"入格"到"出格"的过程,与此相应教读中教师必然经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

二、语文导读法的 教学“基本式” 教学“基本式”
四式: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 四式:自读பைடு நூலகம்、教读式、复读式、 练习式
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
教读,就是“教”学生“读”。
复读:复习性阅读。
• 练习式:是为了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促进 练习式: 学习的迁移。 学习的迁移。
敬候赐教
为什么试验班的成绩总是优于对 照班呢? 1、在对照班中,学生的学习完全 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在试验班中, 从学生自读提出问题,到讨论、解决 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 学习的状态下完成的。可见,教学过 程中学生处于认知主体的地位,是有 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的有效性与学 生投入的程度成正比关系)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 教会学生读书
“语文导读法”的昨天和今天 语文导读法”
一、语文导读法的 核心理念
语文导读法的核心理念可 以概括为三句话: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简称“三主”)
“三主”:形成于对比教学试验 对照班: 完全由教师讲授。文章的生字 新词、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层次 结构、写作特点,全由老师在滔滔 讲授中完成,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 都作了记录。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 后的习题,由于指导具体、详尽, 因此作业的正确率很高。
2、在对照班中教师的作用发挥过度,剥 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的权利,而在 试验班中,教师的指导适度,着眼于引导学 生自求理解、自致其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可见,教学 过程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真 正成为认知主体的必要条件。(即便在重视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今天,教师的作 用也不宜削弱,更不能淡出。关于“平等者 中的首席”)
实验班: 要求学生按阅读训练的要求自读课 文——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或相互诘 难——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小组、全 班)——完成作业——纠错补漏。整个 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中进行。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探索过程

钱梦龙先生于1982年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讲读”模式,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导读”;由此而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相对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体系,钱先生称之为“语文导读法”。
(一)50-60年代:初现端倪钱先生曾说,一名教师,如果对某种富于个性的教学法情有独钟,多半因为他个人的经历中有着使他钟情于这种教学法的理由。
由此可见,钱先生提出“语文导读法”,必然和他个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在前面谈钱先生的读书生活和教学生涯那一部分里,我们已经了解到,钱先生是位自学者,这种自学早在初中时代就起步了。
1951年,只有初中学历却走上了中学讲台的钱先生,面对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也曾困惑过:怎样教,才不致误人子弟呢?像所有初上讲台的年轻人一样,他试图从教过自己的几位中学国文老师那里找到教好语文的榜样。
但再三考虑,觉得自己实在无法仿效。
他们大多都是饱学之士,教的都是文言文,因此教学上可以充分发挥“讲书”的优势,旁征博引,说古论今,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连讲好几节课,以他们的博学使学生受益。
相比之下,钱先生觉得自己肚子里那一点点得之于胡乱读书的“库存”,显得多么寒碜,多么捉襟见肘!再说,教的又多数是语体文,毕竟可讲的地方不多。
所以,钱先生认定,自己不能走“讲书”的老路了。
这时候,自学语文的经历帮助了他,使他找到了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尽量少讲而鼓励学生“自己学习”。
他认为,自学既然能够使学生时代的他学好国文,就必定也能使他的学生获得学好语文的能力。
这种直觉性的认识,虽然略显粗浅,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对于钱先生个人却是意义深远的,这意味着钱先生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填鸭注入的教学模式,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学能力。
这种高人一筹的认识,在钱先生写于1955年的第一篇教育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里可以略见一斑。
文中说,如果学生一旦离开他的老师在学习上就寸步难行,那肯定是因为老师没有教会他怎样自己学习,这样的老师不能算真正称职的老师。
关照语文导读教学的创造性价值--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的实践价值

生 习得 知识 有选 择 的巩 固与 提 高
以钱 梦 龙 老 师 《 论 雷 峰 塔 的倒 掉 》 的 教 学 片 段 为
例。
学 生 只 是被 动 接 收 知 识 的 格 局 .促 就 了 学 生 成 为 主 动 的 求知 者 . 促 就 了语 文教 学 活 动 中师 生 双 方 的互 动 . 促 就 了 语 文教 学 由教 师 中心 向 学 生 中 心 的 转 移 钱梦龙于 l 9世纪 8 0年 代提 出 的 “ 三 主” 理 论 为 语 文“ 三 主四式” 导 读 法 搭 建 了基 本 的 理 论 构 架 . “ 三 主” 即“ 学 生 为 主体 , 教师为主导 , 训练为主线 ” 。 如果说 “ 三 主” 是 钱 梦 龙 所 创 导读 法 的灵 魂 . 那么“ 四式 ” 便 是 其 躯 体。 “ 四式” 具体 为 : “ 自读 式 、 教读 式 、 练 习式 、 复读式” ,
教 学 大 参 考 . 名 师 研 究 l I l l
语 文 是 什么 ? “ 语文就是思想 。 语 文就 是 生 活 . 语 文 就是你这个人 。 ” 这 是 孔 庆 东 教 授 说 的 语 文 教 学 是 什 么? 李镇西 、 魏志渊 、 王 开 东 用他 们 的课 堂 告 诉 我 . 语 文 是四种不 同的语文阅读 教学模式 ( ‘ . 三主 四式” 导 读 法
生 阅 读 能 力 的 个 别 差 异 .还 能 由此 通 过 不 同学 习 能 力 阶 段 的 学 生提 出 的 问题 在 “ 教读” 的 解 决 过 程 中对 全 体 同 学进 行 能 力 的 共 同提 高 . 有 效 地 提 高 了教 学 的 效 率
更 不 用 说在 “ 练 习式 ” 与“ 复读式 ” 中基 于 学 生 学 情 对 学
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钱梦龙

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钱梦龙编者按:“三主”“四式”导读法,是特级教师钱梦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体现在“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四种课型中。
让我们的教学人性化、民主化、科学化、艺术化,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关于“三主”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
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从根本上该表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就是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
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也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获得,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智力在训练中发展;“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也只有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的、辩证的统一。
这里说的训练,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读、听、说、写训练,不是指做习题(做习题仅仅是训练的一种方式)。
“主体”、“主导”、“主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
综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凡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着“三主”的教学思想。
(二)关于“四式”“三主”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作业、复读”四种基本课式之中。
钱老师把他的以“三主”为指导思想,“四式”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构思统称做“导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一、成长足迹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市人。
1980年被评为特级教师。
1951~1985年任上海市嘉定二中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1985~1990年任嘉定实验中学校长,1989~2000年兼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2001年起任上海市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
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科研及学校管理工作,创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模式的语文导读法,其核心理念“主体—主导”说,曾引起教育理论界的争鸣并得到普遍认同。
语文导读法自创立二十多年来,对语文教学乃至各科教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钱梦龙与导读的艺术》,并发表各种教育教学论文约一百万字,其中《导读的艺术》获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论文《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及教学模式》获全国教学改革金钥匙奖。
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钱梦龙有句名言“在创新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致力于创新”。
路,是这样走出来的梦龙1980年2月初的一天,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以第一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评出的全市三十六位特级教师的照片,这是“文革”后第一次以这样隆重的方式展示优秀教师的形象,报纸一出版,立即成了社会舆论的热点。
我的照片也荣幸地跻身其中。
“钱梦龙是谁?怎么从来没听说过?”不少老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也难怪,三十六位特级教师,大多在教育界早已享有盛名,只有名不见经传的钱梦龙是个例外。
“钱梦龙也成了特级教师?是不是搞错了?”有些稍稍了解我的人这样说。
也难怪,仅有初中毕业学历的钱梦龙,即使作为一般中学教师也是不合格的,怎么会和“特级教师”这个标志着教师最高荣誉的称号扯到了一块儿?于是,一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钱梦龙的路究竟是怎样走出来的?我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我不是学师范的,当教师完全是出于个人的选择。
我初中毕业以后,因母亲病逝,家道中落,只读了三个多月的高一就失学了。
在家呆了半年左右,上海解放,翻天覆地的变化激起了我投身社会的热情。
可是我能为这个新生的社会做些什么呢?当时我第一个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当教师。
因为我的心中装着一位教师的完美形象,是他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我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
老师送给我的评语是“聪明面孔笨肚肠”。
自卑的阴影笼罩着我,使我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
但在我五年级留级后,遇到了一位终生难忘的好老师棗武钟英老师,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武老师教我们国语课兼级任教师,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一本四角号码小字典,对我说:“现在我教你四角号码查字法,如果你能学会,就可以证明你不是什么‘聪明面孔笨肚肠’。
你想证明一下自已吗?”我当然很想知道自已究竟笨还是不笨。
结果在武老师的指点下很快学会了这种查字法,这使我对自己的信心大增。
接着武老师又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在他每教新课之前,由我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
一个长期被同学们看不起的“老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自豪!我由于爱武老师,也爱上他的课,对他布置的作业都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于是又不断在国语课上受到表扬。
到六年级时,武老师又把我的一篇作文推荐给县里的一份报纸,居然发表了。
当我看到自已的名字变成了铅字,清清楚楚地印在报纸上时,真比登台领奖还要风光十倍!最难忘领小学毕业证书和成绩单的那一天。
记得武老师在把成绩单发到我手里的时候,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说:“钱梦龙,看看我给你写的评语吧。
”我至今对打开评语栏时看到的第一句话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印象,这句话是:“该生天资聪颖”!我知道,这是武老师两年来帮助我一步步克服自卑、自弃心理的最后一步。
至此,“聪明面孔笨肚肠”那句话投在我心灵上的阴影,已被自信的阳光驱散得无影无踪了。
当我进入初中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少年郎了。
今天,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武老师,用他真挚的爱心和出色的教育艺术,把我从“差生”的路上拉了回来,乃至改变了我的一生。
1949年当我决定投身社会、面临选择的时候,又是武老师的形象坚定了我当一名教师的决心。
于是我到县城西门外的一所初级小学去毛遂自荐,居然感动了校长,让我当了一名义务教师。
这就是我的教师生涯的开始。
从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五十多年来,武老师始终是树立在我心中的一枝高高的标尺,是他,不断地鞭策、鼓舞着我努力做一个像他那样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育艺术家。
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能力暂时低一些不要紧,但心中的标尺不能低。
我是怎么胜任高中语文教学的?我在小学担任义务教师仅一个学期,就得到了一位中学校长的赏识,1950年开始到中学兼课,1951年成为专职中学语文教师,直至1957年上半年止,26岁的我已是这所县重点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教研组长、优秀教师。
当时县教育局举办教师暑期培训班,还聘我担任语文班的主讲教师,为比我年长得多的语文教师讲课。
人们觉得奇怪: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青年教师,怎么可能胜任这样的教学任务?对这个问题,我有时候自己都有点纳闷:我究竟是凭什么胜任高中和语文教师培训班的课程的?细细想来,无非是凭着这样两条:一条是学生时代打下的扎实的国文基础;另一条是教学中采取了“反求诸己”的策略。
我在中学读书时,国文成绩突出,可以说完全得益于我的自学。
我爱读书,也爱写文章;为了写好文章,阅读时又养成了琢磨文章的习惯,尤其在国文课上,老师每次开讲新课之前,我总要先把课文好好琢磨一下,到听课时就把自已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互相印证、比较。
这种学法,把单一的“聆听”变成了全方位的“思考”,不但知识学得活,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课外,我杂览旁搜,读了不少书,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诗词、散文、小说、理论,都爱随便翻翻;由于爱写作,又独自创办了一份名为《爝火》的壁报,自己撰稿,自己编辑,定期刊出。
不间断的阅读和写作,使我的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明显高出于我的同龄人,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我课内的国文学习。
每次国文考试前我都从不复习,但都稳稳当当地名列榜首。
可见,我虽然只是初中学历,但我的语文“学力”事实上已远远高于初中。
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善于体悟。
《诗》云:“执柯伐柯,其则不远”,早年学习国文的这些经验在我当了教师后正好给了我教好语文的启示。
初为人师的我根本不懂什么教学法,但我深信,自学既能帮助我学好国文,肯定也能帮助我的学生学好语文。
因此,语文课上我尽量调动一切手段,或提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悬念和情境,想方设法激起学生读书、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像我当年学习国文那样学习语文;教学生读课文时,则自已尽量少讲,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已读书和思考。
当时脑子里还没有“教学艺术”的概念,但这种从自己独特的“学历”(自学的经历)中体悟出来的“教学法”,与当时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刻板的串讲法确实不大一样,学生学得比较主动,读书、写作的兴趣也很高,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弥补了我学历不合格的“先天不足”。
1956年,我因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了题为《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的论文。
这篇论文,标志着我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的觉醒。
我在1980年以后陆续提出的“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追根溯源,都可以从我的自学、体悟的历程中找到依据。
由此我想:一、一个人在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打下厚实的语文基础,知识面广,能读善写,对他今后(乃至毕生)的发展,其作用比通常想象的要大得多;二、一个教师如果能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悟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教育艺术家或教学的艺术家。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绝对意料不到,1979年下半年一次突然到来的机遇,一下子把我的名字和“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联系到了一起。
记不得具体日期了,上海市教育局决定在我当时供职的嘉定二中召开上海郊区重点中学校长现场会,会议的一个内容大概是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并要求所在学校提供上课的实例。
当时全校教师都做好了开课的精心准备。
我因负责学校的黑板报工作,校长要求在开会前必须更新全校黑板报的内容,忙得我连备课的时间也捞不到。
我想:反正我平时就这么上课,校长们来听我的课,就请他们吃一顿随意的“家常便饭”吧。
有了这样的精神准备,心里也就坦然了。
想不到开会那天来听我课的校长还特别多,把个大教室挤得满满的。
我执教文言文《愚公移山》。
我教文言文,从来不用串讲法,而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这样教读文言文,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在杭州教这篇课文,教学实录在《语文战线》杂志发表后,当时上海市教研员徐振维老师这样评价:“钱梦龙《愚公移山》的教学震动了大江南北。
”福建省教科所程立夫告诉我,他们曾把《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作为学习资料印发给全省语文教师参考)。
想不到这顿“家常便饭”引起了市教育局领导和校长们的浓厚兴趣,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过后不久,市教育局主持的重点中学教导主任会议又在我校召开,又听了我执教的文言文《观巴黎油画记》,又获好评。
这两件事过去也就过去了,我根本没放在心上。
想不到1979年底,校长给了我一份“上海市特级教师申请表”让我填,说是县里推荐我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老实说,表我是填了,但自知只是填填而已,根本不抱任何希望。
因为这是建国以来首次评特级教师,挑选特严,比例是三万分之一(三万名教师中评出一名),而我的条件又太差:学历初中毕业;政治身份“摘帽右派”(当时“右派”还未改正);在市里又毫无知名度。
但更出乎意料的是,经过评审委员会的严格审查,一轮轮地淘汰,最后留下了36名幸运者,我居然也名列其中!有人说,钱梦龙的机遇好,如果没有那两次市级会议的听课,他怎么可能脱颖而出。
此言有理。
但我更信奉生物化学奠基人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我所展示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堂课,上课前也没有精心地备课,但为了上好这两堂课,我却准备了几十年!事实上,从我走上讲台、摸索适合我的教法的第一天起,我就已经在“时刻准备着”了。
二、理论走近钱梦龙(袁海东)有幸走近钱梦龙老师,是在上学期我校举办的“感知、感受、感悟新课程精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
年过古稀的他,目光如炬、待人谦和,谈笑中妙语如珠、举止间飘逸儒雅,确有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