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读法——钱梦龙

合集下载

语文导读法——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2007-09-04 17:49:52“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讲读”是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

所谓“讲”,究竟是谁讲?讲什么?怎样讲?为什么讲? 所谓“读”,又是谁读?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读? 都没有确切的界说。

这样一个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导向作用重要概念,内涵如此不明不白,实践中自然难免出现偏差。

很多语文课上的“讲读”,事实上成了老师的“读读讲讲”,已变为“满堂灌”、“注入式”的代名词。

“导读”的内涵是清楚而确定的。

“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

“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

从“讲读”到“导读”,既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讲读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命运的“主宰”,学生则完全处于“被支配”、“被灌输”的地位。

导读模式不同于讲读模式的最根本之点,是学生角色的变化,即由“被支配”、“被灌输”的对象,一变而为“主动的求知者”、“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相应地由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指导者、帮助者、鼓励者、合作者。

这是教学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一次“阵地转移”,也是传统教学观转向现代教学观的一次“观念革命”。

一、理论设计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认识论。

这种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认识与一般的认识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不同于的特点。

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和认识客体(教材)之间还介入了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从而构成了一种“三边”互动的认识活动。

(见下图)在导读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共同组成以教材为对象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就是训练。

基于这一认识,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可以简明地概括为三句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导读法之我见——以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为例

导读法之我见——以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为例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向和教读法的使用方式。
教 苑
124
一、需求学习,雕琢文字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两方面的支撑才能出彩 出新,语文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也不是学生麻木的 接纳,一堂好课必然建立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如何 让语文教学的“混双”效果最大化呢?一方面在于教 师的博学思辨,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日积月累。当 然,仅仅靠学生日积月累必然是不够的,好的语文教 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 钱梦龙授课放权于学生。课堂中,学生提出问 题时教师并不直接回答,而是由同学进行解答,同等 学习能力和智力能力的解答,其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个人的疑问,发 动班级,群策群力,把传统的一对一模式转化为一对 全体再对全体的模式。这里的教师给学生提供支架或 是直接向其他学生发问,由同学解决同学问题,这样 了提高其他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结合教学 经验来看,学生给学生解决问题往往使发问的学生对 问题的印象更深刻,由于同龄人间往往有适用的相处 方式,所以生生讲解较之师生讲解更易于接受。 (一)咬文嚼字 钱梦龙在文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查字典,其语文 老师在指导他学习语文时就是通过查字典来引导学 习,钱梦龙将自己学习到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这 里就可以解释名师教学中个性化的授课与其个人成长 的背景密不可分。 从课例中不难发现,钱梦龙引导学生用工具书 学习的方式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学习习 惯养成后再遇到新问题就会第一时间找工具书,形成 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方式。这样既扩宽了学生的学习渠 道,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 (二)语境解词 语境解词常出现在英语试题解答,由于中国人 的母语不是英语,而英文单词往往一词多义,阅读中 的词义又通常不是人们背记过的基本义,解题的关键 就在于猜题或蒙题,怎么猜呢?很简单又很常用,通 过上下文的语境推测出该段中的词义。同理,钱梦龙 授课过程中对“本”字的讲解基本与该方法相似。

钱梦龙和导读派

钱梦龙和导读派

上世纪70年代末,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冲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通过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多年工作经验的累积,从而提出了“基本式教学法”。

所谓“基本式”,指的是: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

然后在经过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以“基本式”为基础,钱梦龙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地位。

钱梦龙,语文教学流派中导读派的领军人物,他坚持认为一个人在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打下厚实的语文基础,知识面广,能读善写,对他今后(乃至毕生)的发展,其作用比通常想象的要大得多;一个教师如果能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悟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教育艺术家或教学的艺术家。

这是这种坚持,钱梦龙老师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地位。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一定要在明确主体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语文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钱老师在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他在黑板的上方挂了10幅图,故意把图的顺序搞乱,图下方的标题也被遮住了。

一上课,钱老师便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画面,准确地说出画面上的历史事件,并给每幅画加上标题,再把历史事件的年代先后次序重新排列一下。

其实钱老师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完成,他给学生这样难度的题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得更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当然,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要求,于是他们苦苦的哀求老师要先看一下书,学生对争来的“权利”特别珍惜,一边看图,一边看书,还不时的在书上做些记号,神情专注,十分钟后,学生任务完成得非常的好,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情况下,钱老师的课开展得非常的顺利与满意。

钱梦龙的语文导读

钱梦龙的语文导读

4.复读式。 综合阅读评价训练。以知识归类 为目的的复读,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 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1.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把获得知识的主动 权教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 程中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使学 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的作用是“导”而不是“灌”或“牵”。 主导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⑴做整个教学 过程的组织者。⑵做学生求知过程的启发 者。⑶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⑷做知识的 传授者。主导就是因势利导,导的条件是 “势”,即学生的心里特点,学习实际, 思维走向等。
(三)、钱梦龙运用的四种基本课式 1、自读式。 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的阅读形 式。具体步骤:认读感知,辨体析题,定 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2、教读式。 教会学生自读的阅读训练形式。 确定“教”的重点,讲究“问”的艺术, 提高“讲”的质量。 3、练习式。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促进学习的 迁移。以记诵为主的练习,以消化为主的 练习,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理解知识, 举一反三。
三、钱梦龙的语文导读艺术
(一)、革新传统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 主观能动性,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 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要保护学生的自 尊心。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要对程度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 教学思路要有新鲜感,要会营造问题情境。 3.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具有自学能力的 人。
(二)革新传统的教学观。 1.培养自学习惯。制定训练规程。(认读感 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 述整理)培养习惯,形成能力。 2.提高训练力度。对于重点课文,要提高训 练力度。《孔乙己》 3.讲究训练的艺术。钱梦龙的导读课的主要 特点是指导学生的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⑴巧妙的“课头”设计。 ⑵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乐趣。⑶针对不 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训练要求。

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精品文档

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精品文档

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导读派”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沿袭的“讲读”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导”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构成“师生互动”。

导读派教学法的创立者是钱梦龙,其代表人物还有蔡澄清。

1985年,钱老师的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

钱梦龙老师系统阐述导读法教育理论主骨架――“三主四式”。

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

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钱梦龙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指导思想“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多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

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结构形态“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

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苏宝习王耀芹
“语文导读法”是钱梦龙在1982年的一种新构思。

20
年来,钱老师的“导读”教学法曾经在语文教育界和教育
理论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讨论,并随之带来了有
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今天,在课程改革的广阔背景中,重新审视语文导
读法,解读其核心理念的内涵,无论对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还是完善语文导读法本身,都不无裨益。

@@ 钱老师的语文导读法的核心理念是从三方面来概括
的,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导”即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即学生的阅读实践,两
者是相互制约,合作的关系:教师导的水平决定学生读的
质量,学生读的实况或潜能,又影响着导的内容和方式。

万方数据
苏宝习,王耀芹 山东省寿光市寒桥寿光中学;
262704
万方数据
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苏宝习, 王耀芹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寒桥寿光中学,262704
刊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12(5)
引用本文格式:苏宝习.王耀芹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期刊论文]-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5)。

钱梦龙

钱梦龙

一、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介: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提出的著名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中,“三主”是导读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的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和统一。

钱教师指出:“学生为主导”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有序才能实现。

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四式教学法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它是实现“三主”教学理念的教学结构形式。

从理论上来讲,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教学思想正确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主客体辨证统一的内在逻辑。

钱梦龙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没有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他认为教与学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教学活动应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作为着眼点,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

同时,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的认识活动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钱梦龙老师“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思想和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学生的主体性”等理念非常相似,适应了新课程下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不仅从整体上优化了语文教学方法,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是值得其他中学文科教师借鉴和运用的。

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

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

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钱梦龙语文导读法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获得好评,而且为当今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本文即对他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展开探讨。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概述1.1理论设计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认识论,其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和认识客体(教材)之间介入了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从而构成了一种"三边"互动的认识活动。

导读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共同组成以教材为对象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就是训练。

基于这一认识,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可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引导作用。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必要形式。

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了"训练"过程,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必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

1.2实践操作为了充分体现"三主"教育理论的价值,钱梦龙在语文教学实践层面提出一组基本式,基本式包括自读式、教读式和复读式。

它们与"三主"共同组成钱氏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框架。

自读式即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

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标、有计划的阅读实践。

教读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形式。

教读的原则即能级效应。

实际操作中,"教读"常与"自读"结合进行:自读中学生经历的是一个从"入格"到"出格"的过程,与此相应教读中教师必然经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导读法2007-09-04 17:49:52“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讲读”是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

所谓“讲”,究竟是谁讲?讲什么?怎样讲?为什么讲? 所谓“读”,又是谁读?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读? 都没有确切的界说。

这样一个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导向作用重要概念,内涵如此不明不白,实践中自然难免出现偏差。

很多语文课上的“讲读”,事实上成了老师的“读读讲讲”,已变为“满堂灌”、“注入式”的代名词。

“导读”的内涵是清楚而确定的。

“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

“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

从“讲读”到“导读”,既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讲读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命运的“主宰”,学生则完全处于“被支配”、“被灌输”的地位。

导读模式不同于讲读模式的最根本之点,是学生角色的变化,即由“被支配”、“被灌输”的对象,一变而为“主动的求知者”、“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相应地由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指导者、帮助者、鼓励者、合作者。

这是教学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一次“阵地转移”,也是传统教学观转向现代教学观的一次“观念革命”。

一、理论设计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认识论。

这种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认识与一般的认识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不同于的特点。

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和认识客体(教材)之间还介入了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从而构成了一种“三边”互动的认识活动。

(见下图)在导读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共同组成以教材为对象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就是训练。

基于这一认识,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可以简明地概括为三句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所谓“学生为主体”,从教学认识论的角度说,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从学习论的角说,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从教学论的角度说,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我把“学生为主体”作为“三主”的第一“主”,因为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立脚点,就是说,教师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

只有首先确认了这个前提,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师为主导”则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的限制:是“指导”而不是“灌输”,是“引导”而不是“牵就”。

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之、引导之、辅助之、启发之;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才能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2)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3)激励作用,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传授知识,根据学生认知的需要讲授有关知识(如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关于方法的知识以及教材中的难点等)。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

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越能充分发挥,所以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的艺术”。

“训练为主线”则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必要形式。

“训”,指教师的指导、引导;“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操作。

如果我们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汇合、互动,就是“训练”。

现在不少老师对“训练”讳莫如深,似乎一提“训练”,便是和“人文性”背道而驰。

其实,这是对训练的误解。

训练,不同于字、词、句的刻板操练,也不是通常所指的练习,而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一种必要的形式。

比如,学生要学会读书,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读”的实践和操作,师生之间形成的这种互动关系,就是“阅读训练”。

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指导是正确的,那么,学生不仅能读懂文章,掌握必要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而且必然同时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获得审美的愉悦。

可见,正是这种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才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且这样的训练必然成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主线”。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过程”的概括,不是三个概念(或命题)的静态排列。

三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立脚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为主导”是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又必然汇合于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

可见,“三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排列”。

“三主”作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使语文导读过程有了明确的理论导航。

二、基本课式及其操作“三主”作为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其价值的体现,还有赖于在操作层面上得到落实和保证。

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总称“三式”)就是从操作层面提出的一组基本课式,与“三主”共同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框架。

1、自读式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

自读的过程,当然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学生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标的训练过程。

“目标”明确,是自读训练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必须把指导的重点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

为此,我们必须弄清楚学生的阅读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从而制订出阅读训练的目标体系。

下表是我根据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结构所制订的“阅读训练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确定以后,只有把它变成了合理的“训练序列”,才有操作的价值。

由于语文训练具有综合性大的特点,阅读训练的序列必然呈现多线并进,螺旋上升的态势,这给我们制订阅读训练的序列增加了难度。

上表所列的目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由“阅读方式”、“阅读流程”、“阅读习惯”、“阅读心理” 四个子系统构成,我们是不是可以抓住其中一个而带动其余三个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中“阅读流程”是阅读每一篇课文一般要遵循的基本思路,如果把它作为训阅读训练的主轴,而带动其余的系统运转,是完全可能的。

如阅读流程中“整体感知”,就可以带动“朗读”、“扫读”、“使用工具书”等项训练。

下表所示,是“带练”的大概情形:(阅读心理的训练,灵活地渗透于整个阅读训练过程之中,不必自成序列。

)阅读步骤(流程)实质上反映了学生阅读文章的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一般说来,一次完整的阅读总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加深的过程。

上表“阅读流程”的五步,正是这一思维过程中一串前后相承的“基本动作”。

当然,这五步的掌握也要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

一般说,从起点年级开始训练,如果进展顺利,经过一年左右,学生就大体能够进行“全程”阅读。

下面是阅读流程的操作要求。

(1)认读感知学生阅读,眼睛首先接触的是一个一个的字以及由字构成的一个一个的词。

任何阅读行为都必须凭借文字符号,从理解字、词开始。

因此,学生阅读能力如何,首先决定于他们的识字量和词汇占有量。

认读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以及词汇占有量。

要培养学生使用词典的习惯,要求学生至少学会两种查字法,并能根据语境,从词典的释义中挑选适用的义项。

要逐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敏感程度。

这些工作都应该一步步指导学生自己完成,直至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认读的同时,其实也已经感知了课文;不过,这时的感知还只是初步的,还必须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朗读或默读、精读或略读),进一步加深理解。

凡情感充沛、文辞优美的课文,适合于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法或“美读法”,涵泳品味;凡长于思辨或说明的,则宜用默读法,边读边思考。

无论用何种读法,起步时都要加强指导,尤其是默读的指导。

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习惯于一字一音地读书,而不会“看”书。

如果读的时候又不用心体会,往往成为“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既读得慢,效率又低。

教学生看书(我不用“默读”这个概念,因为它可能造成一种错误的暗示,使学生以为默读就是不出声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就要教会学生用眼睛扫描,捕捉文字群——一个词(不是字)、一个词组、一个短句,甚至一个较长的句子。

不同的视读广度,决定于看书技巧的熟练程度。

看书的最大特点是思维的自由度大,可以随时停下或回头重看、反复看、边看边思考或默记。

在认读感知阶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是表层的、粗略的、感性的,但却是深入理解的必要基础。

因为这时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带有整体性,便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能从整体出发理解课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致有肢解课文之弊;同时又使后面的理性分析始终伴随着生动的感性材料,可无架空分析之虞。

(2)辨体析题辨体,就是辨别文体。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阅读中能把握这些特点,标志着对文章形式(当然也涉及内容)已经能够正确辨识。

例如,学生读了一篇记叙性的文章,能把它和说明性或议论性的文章区别开来,表明学生已经从总体上认识了这篇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这一特点。

对文学体裁的辨识,还必须了解几种主要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特点。

析题,就是解析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解析标题的过程,就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审视的过程。

例如解析《变色龙》这个标题,学生如能抓住题中的关键字“变”,把爬行动物的“变色龙”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联系起来,找到两者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共同点,那就说明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已经有了准确的把握。

解析标题有一定的技巧性,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标题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

有的标题,要以从解析语言结构入手。

有的标题有象征或比喻意义,如《小桔灯》、《驿路梨花》、《白杨礼赞》等,就要找出象征物和被象征的人、物之间的联系。

有的标题中有关键字或“题眼”,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变色龙》中的“变”字、《活板》中的“活”字、《陋室铭》中的“陋”字,等等,则应在全面解析的基础上把它找出来,并结合课文体会其深层的含义。

辨体析题是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审视,是在认读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的加深。

(3)定向问答根据“由表及里、表里反复”的思维流程,学生经过以上两步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里)和形式(表)已经大体了解,但毕竟比较粗疏、浅层、不成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