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钱梦龙
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优秀模板6套)

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优秀模板6套)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1课文解说:本文是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属说明文。
它科学介绍了死海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全文重新至尾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未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心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引用神话传说和数字说明的方法2、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重心:体会说明文中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教学难点: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的理解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同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2、复习提问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道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可分为哪两种?(事物说明文或道理说明文)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③说明文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几种?(九种)3、正音(出示小黑板)游弋(yì)谕(yù)告安然无恙(yàng)执迷不悟(wù)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速读全文,说文章大意。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死海不死》教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江西省都昌县大树中学黄宝华【教学目标】运用猜读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能力和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数字说明的方法的作用,以落实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教学设想】一、《死海不死》从体裁上属于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
它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说明文,其说明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并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二、通过默读、复述等形式,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式。
四、安排课前预习,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效果,注意重点词语,扫清文字障碍。
弋()狄()谕()涸()二、导入新课1.实验引出说明内容--模拟“死海”环境学生合作探究,观察得出结论:鸡蛋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水中的浮力2.板书课题,解题“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引人入胜。
“死”与“不死”含义不同,看似互相矛盾,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三、正课①.采用讨论的形式分析第一、二段这两段是如何去分析、说明死海的特征?明确: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来说明死海的“死”。
第二段同样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死海的“不死“。
②.作者介绍第三段,对说明的内容有何作用?明确:引用传说,来说明死海浮力大的特征,既现象又神奇。
③.启发式提问: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明确:在第四段,列举四个数据,科学地说明浮力大的原因。
这几个数据的使用,非常准确,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④.在说明死海成因是,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明确:第五段,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再次引用神话故事,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这样增添文章的的神奇色彩和浪漫情趣。
死海不死

掇菁撷华——试从钱梦龙《死海不死》课堂实录中提炼“科学小品”教学方案摘要:著名教师钱梦龙在《死海不死》的教学实录中,既表现了教学的科学性,又展现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深受众多教师效仿和追捧。
笔者将分析评价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的经典与缺憾之处,并试图从中提炼针对“科学小品”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钱梦龙;《死海不死》;“科学小品”;语文教学;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广受称赞和效仿,他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宽广的视野,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主张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但“三主四式”的教学模式几乎适用于任何文本教学,并不是针对“科普文”教学,所以笔者将通过《死海不死》教学实录,试图提炼“科学小品”的教学方案。
一、《死海不死》的文本解读。
教学的安排是基于文章解读之上的。
《死海不死》是一篇科普文,值得关注“科”“普”二字的涵义。
首先要抓住其核心——科学知识——告诉人们有关死海的科学知识,是“死海”“不死”的原因。
《死海不死》的“普及性”在于——它不是通过非常专业的用语和名称来描述的专业论文,而是一篇通俗的、让一般人都能读懂的小品文。
优秀的科学小品,是知、诗、哲三味的统一。
1即知识的科学性、文学的趣味性、思想的哲理性,三者有机结合。
《死海不死》恰恰证明了这一点:1.第四段、第六段集中对科学知识介绍。
第四段大量运用数字,第六段死海形成部分也运用了不少数字,具体数字让人感觉不抽象,约数和确数的搭配运用表述简单、点到为止,不给人以压力;从删选重要信息上看,“寸草不生”“没有鱼虾”“自由游弋”死海水里含有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等多种矿物质;这些词汇和数字节表现了本文知识的科学性。
2.第三段、第五段中“神话传说”,与一般文学性的传说不同,这两段神话传说放在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为什么浮力大呢?”从而进一步说明神话背后的科学知识;引出对死海形成过程的猜测,是为了让人去找寻其背后死海形成的真实原因。
神话传说的引用使文章精彩生动,引导读者“登堂入室”,起到了增强其趣味性和普及性的目的;3.“死”、“不死”形成强烈对比,通过这组矛盾现象达到两个目的:一在题目,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突出普及性的特点;二在结尾,通过推测告诉读者死海最终真的会“死”,引发读者深思,富含哲理性。
钱梦龙教学实录系列

钱梦龙教学实录系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课件《死海不死》教学实录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生(2):同意。
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跟钱梦龙老师学习教语文

跟钱梦龙老师学习教语文黄厚江【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专题号】G351【复印期号】2016年10期【原文出处】《中小学教材教学》(京)2015年12期第11~14页【作者简介】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助理兼总督学,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理事,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容提要】钱梦龙老师的经典课例有不少,本文主要基于《死海不死》课例分析钱老师的教学思想:阅读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取舍,能不教的坚决不教,需要教的一定要教,在“不教”和“教”之中表现取舍智慧。
【关键词】钱梦龙/课例/取舍/《死海不死》钱梦龙先生是我崇敬的语文名家之一。
虽然没有条件拜到他门下,但他却是我语文教育生涯的导师。
第一次听钱老师上课是在泰州中学,他教学的是《最后一课》。
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炉火纯青的点拨艺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其乐融融的教学情景,让我大开眼界,令我为之倾倒。
这就是我心中的语文课!钱老师还有一节课对我影响也非常大,那就是他执教的《愚公移山》。
钱老师教学这篇课文,除了参加移山的一共多少人,智叟和愚公妻子的态度有哪些异同,愚公到底愚不愚等问题体现了他一贯的导问艺术,让我耳目一新给我很多启发之外,他设计的一个课堂学习活动更让我震撼。
在教学结束阶段,钱老师说:“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
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去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
(发资料)我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画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
”这样的学习活动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能力。
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教学!所发资料的这段文言文很显然是钱老师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
但课文的许多知识在这里都得到了再现,其思想教育的内容也都蕴含其中,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思想教育是融在语文学习活动之中的。
我不仅佩服先生扎实的专业功底,更敬佩的是先生的教育智慧。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词语,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死海的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2.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位置、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死海资料。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词语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
2.学生运用生词造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死海盐分含量、不死原因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写作方法学习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的保护与开发。
三、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如《死海的未来》。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浅析《死海不死》教学课例

浅析《死海不死》教学课例作者:孙伟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7期摘要:自古以来,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一节课的主要人物,学生只是被动参与课堂教学。
钱梦龙老师则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导读法。
本文结合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思想与《死海不死》的教学课例来重点分析说明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死海不死;钱梦龙;导读法;说明文《死海不死》作为一篇说明文,就其文章本身,文章先写“海”,再写“死”,最后突出“不死”二字,先正后奇,层层转进,扣紧死海特征对立统一的两面,然后以“死海不死”的惊叹句作总结,点明题意,突出全文说明的中心。
①文章的层次清晰明了,生字词简单,对于初中生来说,自学这篇文章完全没有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可以省略老师的作用。
但是,钱梦龙老师却把这篇文章讲解的有声有色,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钱梦龙的语文教育的思想理念钱梦龙老师针对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
钱梦龙老师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一切的知识都要学生主动学习,是任何人都无法强加的。
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在教学中一步步引导学生。
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工作,正如乌申斯基说的,“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
②然而,如何检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要通过训练,通过训练联系教学内容,通过训练反馈学习情况。
这种训练不单单是课后作业,它体现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有老师的提问,有实践活动等等。
学生,教师,训练三者相结合,才是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思想的全部。
二、评析钱梦龙的《死海不死》课例1. 《死海不死》课例分为两部分《死海不死》课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死海的地理知识点;第二部分,说明文的知识点。
首先,关于死海不死的知识,学生在中学地理课或者小学自然常识课上比较系统地学习过,不需要语文老师重新教一遍;其次,说明文是初中阶段语文课上着重学习的文体之一,一些基本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也被学生所熟知,没有必要重复学习。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能够正确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如何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死海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特点;(2)学生分享对死海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优秀说明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方法;(2)学生尝试运用案例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组内分享。
5.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写作,尝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本课所学,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说明文作品;2. 搜集更多关于死海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说明文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钱梦龙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生(2):同意。
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生(1):死海的位置在约旦和巴基斯坦(众插话: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中间。
师:巴勒斯坦在亚洲西部,巴基斯坦在亚洲南部,和我们中国接壤。
这两个国家的中文译名只差一个字,而且都是亚洲国家,很容易记错,建议这位同学课外去找世界地图或亚洲地图查一查,以后就不会再搞错了。
谁来说“得名原因”?生(2):死海的海水含盐量特别高,水里各种动植物都不能生存,所以叫死海。
师:哦,死海的海水含盐量高,这是它的特点,由于有这个特点,就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谁能说说是什么现象?生(七嘴八舌):人不会淹死。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无人举手)师:我估计同学们都知道,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是吗?(指定一学生)这位同学戴着眼镜,看起来挺有学问,你来给大家说说看。
生(3):人在死海里不会下沉,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淹不死,因为……因为海水含盐量高,所以人不会下沉。
师:为什么海水含盐量高,人就不会下沉?你总得讲出点道理来。
生(3):海水含盐量高,它的质量就大。
师(追问):那如果扔进海水里的是一块铁呢?它会下沉吗?生(3):我想会下沉的。
师:那么人为什么不下沉?光说海水的质量大,恐怕还不够吧?我知道你心里明白,问题是怎样把心里明白的道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生(3):(思考片刻)海水的质量比人体的质量大。
师:说对了。
但表达上还有一点点不足,想一想,在数学里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是怎样表达的?你这句话如果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更好了。
生(3):海水的质量大于人体的质量。
师:那么铁块为什么会下沉?生(3):因为海水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
师:好!“大于” “小于”的“于”怎么解释? “大于”“小于”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生(3):“于” 是“比” 的意思,一般在两个数作比较的时候用。
师:说得真好!我说你有学问嘛,果然没看错人!(众笑)师:关于死海的知识,同学们都已了解;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估计同学们也已经知道了不少。
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还要老师重复地教,你们觉得有劲吗?(众:没劲!)是呀,我也觉得没劲。
因此,我想我们在决定这篇课文里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教之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知识可以不教”。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死海不死》看一遍,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议论,互相交流。
(学生看课文,小声议论后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课文里用到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不用教。
师:说说理由。
生(1):课文里为了使说明更加具体准确,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海水含盐量高,如“135.46亿吨氯化纳、63.07亿吨氯化钙、各种盐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等等,这种说明方法一看就知道,完全可以不教。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但还有点补充。
课文在说明海水含盐量高的时候用了很多数据,使用这些数据的作用是使读者对死海海水的含盐量究竟高到什么程度更加明确了。
这些道理也很简单,不教也懂。
师:是啊!你们看,“135.46亿吨”、“63.07亿吨”,这简直都是一些天文数字!我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对死海海水的含盐量的印象就特别强烈。
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课文里的这些数字说明和它的作用,的确一看就明白。
不过如果不教的话,有关的一些知识是不是能够掌握,我还是有些不放心。
例如,课后练习中还要我们区别“确数”和“约数”,并且要求知道什么情况下用确数,什么情况下用约数。
这些知识不教行吗?生(1):我认为行。
师:哦,你挺自信,好样的!认为可以不教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看来,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似乎还缺少一点自信。
(指一不举手的学生)你是认为还要教的,是吗?生(3):我想教一教不会有坏处,再说我也不大有把握。
师:确数和约数你能区别吗?(生点头)那你说说看,刚才那位同学从课文里找出的那些数据是确数还是约数?(生答:“确数。
”)你能找一个约数的例子吗?生(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都是约数。
师:找得很对嘛!约数在表达上都有一些明显的标志,你知道吗?生(2):一般都用“大约”、“左右”、“上下”这类词。
师:如果不用这些词,能表示约数吗?生(2):我想也行。
师:请举个例子,最好能造个句子。
生(2):(思考片刻)“这条鱼有七八斤重”。
师:好极了!你关于约数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嘛,你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是吗?生(2):是的。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确数”可以使说明更加准确,那么用约数是不是说得不准确了呢?生(3):约数和确数相比,当然不够准确。
生(4):我认为不能这样说,主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有的时候用确数反而不准确。
师:怎么会用确数反而不准确? 能举个例子来说吗?生(4):(思索片刻)比如要我现在说出您的年龄,我只能说大约六七十岁(笑声),因为我不知道您的实际年龄;如果我肯定地说您65岁,而您实际上不是65岁,那不是反而不准确了吗?师:言之有理!啊,这位同学举手,有什么意见要发表吗?生(5):我认为课文里有个地方运用确数和约数有点自相矛盾。
46页上有这样两句:“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 既然平均深度是个确数,那么最深的地方也应该是确数,否则怎么算得出平均深度呢?如果最深的地方用约数,那么平均深度也只能是约数。
因为平均深度是根据从最浅到最深不同的深度计算出来的,根据约数怎么可能计算出确数来?师:说得真好! 我同意。
同学们这样会动脑筋,真让我高兴。
我看关于列数据说明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比我预料的还要多,完全可以不必教了。
大家再看看,还有哪些知识可以不教?生:后面练习题中要求区别课文中三个“死” 字的含义,我认为这也很简单,不教也懂。
师:对,标题“死海不死”中两个“死”字,刚才同学们都已说过,不必再重复了。
那“死海真的要死了”这句中的后一个“死”字的含义呢?生:是“干涸(hé)”的意思。
师:完全正确。
这个“涸”字很容易念错,可你念对了,很了不起。
你是怎么念对的?生:下边的注解上有注音(笑)。
师:大家别笑,他读书注意看注解,这种好习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的。
我再提示一下,看看下面这些词语是不是也可以不教?(板书:游弋、谕告、执迷不悟)生(1):我认为可以不教。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
但你要说出可以不教的理由,因为其中有的词估计同学们语文课里没学到过,比如“游弋” 、“谕告”。
生(1):“游弋” 虽然没学到过,但书上有注解;“谕告” 也没学到过,但回去查一查词典就知道了。
师:说得好说得好,语文课上没有学过的,完全可以查词典自学嘛!同学们课外有没有查词典的习惯?(众:有!)这是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让词典成为你们的一位终身老师。
那么这些新词我们就不讨论了,再说这篇课文新词也很少,有些词结合上下文也都不难理解,比如“执迷不悟”。
下面是不是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 大家前后左右可以议论议论。
(学生看书、小声议论)师:谁先来说说?(无人举手)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生(1):是说明文。
师:说明文是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词典的释文、影剧内容介绍、除语文以外的各科教科书及讲义、知识小品,等等。
凡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都是说明文。
(指一学生)你说说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生(1):是知识小品。
师:(问全班)他说得对不对?同意的请举手。
(多数学生举手)你说对了。
但什么是知识小品,你知道吗?生(1):不知道。
师: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知道吗?生(1):不知道。
师:你都不知道?(生点头)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生(1):我是瞎蒙的。
(笑声)师:不,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
是这样吗?生(1):我心里没有样子。
(笑声)师:那你为什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文体,而偏偏要说它是知识小品呢?你在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生(1):是的。
师:好好想想,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是怎样想的?生(1):因为它是介绍关于死海的知识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识小品。
师:说得对呀!知识小品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篇幅又很短小,所以叫“小品” 。
你看你说出了知识小品的一些重要的特点,你明明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呢?生(1):这是我看了课文后临时想出来的。
师:这更了不起,说明你的思维很敏捷,很有判断力。
我早说过你不是瞎蒙的嘛! (笑声)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看知识小品除了篇幅短小、具有知识性以外(板书:“知识性”),还有些什么特点。
生(2):知识小品写得比较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
师:说得很好。
刚才那位同学(指生<1>)的意见如果可以用“知识性” 三个字概括的话,你能不能把你的意见也用个什么性来概括?生(2):趣味性,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