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历史知识点】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主要内容

【历史知识点】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技术,便于进行农业的技术改革和基本建设,因而可能有效地逐步扩大农业的再生产。第四, 由于能够更多地节约劳动的时间和更多地节约出劳动力,所以能够更好地发展副业的生产事 业,并从而加强农民的经济地位。第五,由于实行一定的按劳分配制度,所以能够大大地鼓 励农民对于劳动和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六,农业生产合作社能够有力量保证贫农 和中农的团结,因而也就能够更有效地与农村中的资本主义活动和贫富分化的现象作斗争。 第七,农业生产合作社能够逐步地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因而也就能够在供、产、销方面更容 易地和国营的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而便于逐步地纳入国家经济计划的轨道。在当时情况下, 初级农业合作社,在一些主要农作物的每亩产量上,比个体农民有所增加。据12个产稻谷 的主要省份统计,每亩稻谷多产10%;据9个产小麦的主要省份统计,每亩小麦多产7%; 据8个产大豆的主要省份统计,每亩大豆多产19%;据9个产棉花的主要省份统计,每亩棉 花多产26%。
三大改造

1954年
公私合营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和平赎买
公私合营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 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 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司合 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司合营,企业的 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 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 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 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 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1956年底;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 发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 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 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 会主义初步阶段。 存在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巩固练习
动脑筋 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 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 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 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 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 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 主义改造。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相似,主要采取合作社的方法 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 义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底,90% 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
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5、三大改造完成的重要意义: 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 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 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问题:答案: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阅读】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必须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先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透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状况下,透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
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
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和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
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好处的重大步骤。
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 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但分散经营使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 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1953~1956年底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 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 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赎买政策
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 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是赎买政 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 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 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 会主义改革的创举。
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
天津盛锡福帽厂实行公私合营
上海部分工商业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天津 青年资 本家宣 誓积极 接受社 会主义 改造
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乐松生 向毛泽东送喜报。
同仁堂的公私合营
同仁堂的商标
同仁堂的新貌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 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 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 初步阶段。
报名参加合作社。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 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百分之90以上的 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文是本站小编精心收集的三大改造的意义,仅供参考!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内容1、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①对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走合作化道路的形式变私有制为公有制;②实施“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变私有制为公有制.3、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义:1、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形成;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3、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
造 前
个体农民
个体手工
性 私有制
业私有制
质
资本主义 私有制
改 造 后
社会主义集 社会主义集 体公有制 体公有制
性
质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 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手工 业合作化
原因: 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 生产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 建设的需要。
(1953年 形式: 建立农业或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荣氏第二代 荣毅仁
荣氏第三代荣智健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大改造的结果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意义
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实现了把生 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3.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
1956年)
目的:
走集体化和 义道路
共同富裕的社会主
1954年
公私合营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和平赎买
公私合营 (1954年
形式: 从企业公私合营发展到全行业 公私合营,并实现赎买政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
1956年)
特点:
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 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情况如何?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史

①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②实质:生产资料从私→公③改造方式:A、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
B、资本主义工商业: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形式: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
④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特点:①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计划体制;(三)“左”倾失误(1958—1960年)1、原因:(1)错误估计形势;(2)缺乏经验,急于求成2、1958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195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a.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b.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大跃进的主要标志: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一大二公”主要标志③后果: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环境严重破坏;出现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四)调整前进1、从1960结果: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2、成就:工业、原子能、石油、运输、①建成大中型项目500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
②建立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③建设了大庆、胜利、大港三大油田,到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
④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新修铁路八千多公里。
⑤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 性胜利。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 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当代对三大改造的反思
• 随着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全国只有 国营和集体经济两种形式,商品经济也就全面变成 了产品经济,只剩下一个不完全的更让人消费品市 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严重阻碍了我 国经济的发展。
同仁堂的公私合营
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名牌老店,创办于 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 而闻名好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一直受到 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 1954年,为了贯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 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同仁堂 作为接受公私合营 的示范企业。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以大局为重, 顺应历史潮流,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 的高度赞扬。公私合营后,同仁堂在生产、销售 规模和开发新药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 我国最著名的医药企业之一。
•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指令性的计划,财政统收 统支,产品统销统购,物质统一调拨,劳动力统一 分配,工资物价统一管理的高度集中地经济体制。
• 埋没了一批人才。 • 为1958年“大跃进”的出现留下了隐患。
向合作化的要求 • 3 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
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 4 当时国际形势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4年
公私合营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 合营的高潮.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为什么资本家会和平的接受改造?
• 1 资产阶级的性质 • 2 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定股定息政策
•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 制度: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 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 为5%,这一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 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 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 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荣氏第一代 荣氏第二代
荣德生
荣毅仁
荣氏第三代 荣智健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骤
1 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行 “四马分肥”的政策。
2 实行个别公私合营。仍然使用四马分肥 的政策。
3 进行全面公私合营。实施定股定息的政 策。
四马分肥政策
•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实行利润 分配,就是“四马分肥”,大致是 资本家的红利占20.5%,国家占 34.4%,工人福利占15%,公积金占 30%。这就使得资方红利大体占25%, 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了限制。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 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
主义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大改造的可行性
• 1 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 • 2 土地改革的完成后,广大农民有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