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老保险的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是什么,替代率如何计算

养⽼⾦替代率是什么,替代率如何计算养⽼⾦替代率养⽼⾦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领取⽔平与退休前⼯资收⼊⽔平之间的⽐率。
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活保障⽔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
养⽼⾦替代率的具体数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员的平均养⽼⾦”除以“同⼀年度在职职⼯的平均⼯资收⼊”来获得。
如:2002年某⼀城市新退休⼈员领取的平均养⽼⾦为650元/⽉,⽽同年该城市在职职⼯的平均⼯资收⼊为1100元/⽉,则:2002年该市退休⼈员的养⽼⾦替代率为(650÷1100)×100%=59.09%。
基本简介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替代率⼤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活⽔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活⽔平;如果低于50%,则⽣活⽔平较退休前会有⼤幅下降。
按照国家对基本养⽼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保险⽬标替代率确定为58.5%。
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主要⽬的在于保障⼴⼤退休⼈员的晚年基本⽣活。
但是⽬前,机关事业单位⼈员退休养⽼⾦和企业⼈员退休养⽼⾦采⽤不同的养⽼制度。
⼆者实⾏的不同制度,造成了社会不公,被舆论⼴泛称为养⽼“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沿⽤财政⼤包⼤揽的制度,养⽼保险替代率⼤⼤⾼于同期的企业职⼯,是当今不公正政策的典型代表。
为提⾼退休⼈员⽣活保障⽔平,[1]弥补基本养⽼⾦替代率不⾜,我国城镇职⼯养⽼保险体系的总体⽅案还同时设计了补充养⽼保险(即企业年⾦)的替代率和个⼈储蓄性养⽼⾦的替代率。
替代率的计算替代率可以分不同层次计算,它包括:个⼈退休时的养⽼⾦与其在职时⼯资收⼊之⽐;企业退休⼈员平均养⽼⾦与其企业在职职⼯平均⼯资收⼊之⽐;⾏业退休⼈员平均养⽼⾦与其⾏业在职职⼯平均⼯资收⼊之⽐;地区退休⼈员平均养⽼⾦与其地区在职职⼯平均⼯资收⼊之⽐;全国退休⼈员平均退休⾦与全国在职职⼯平均⼯资收⼊之⽐五种。
根据⼯作或研究需要,可采⽤不同的⽐值(⽐率)来说明个⼈、企业、⾏业、地区、全国养⽼⾦替代率状况、平均值、纵横向⽔平⽐较和变动趋势。
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发展水平探析

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发展水平探析一、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定义和意义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在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所能替代的职工在职时期工资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如下:养老金替代率 = 老年人口平均每月退休金/城镇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100%养老金替代率反映了退休后养老金对于在职时期工资的替代程度,是衡量养老金制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测算养老金替代率,可以客观评估当前养老金制度的健康程度,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养老金替代率还直接关系到城镇职工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养老金对职工的保障程度。
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是由企业进行内部的养老金制度,政府并未介入。
直到1986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建立了统一的养老金制度。
从此,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进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阶段。
随着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养老金替代率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为34.7%,2010年为42.7%,2019年为46.8%。
可以看出,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有了不错的提升。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对于养老保障的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仍然偏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 养老金替代率的地区差异明显。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养老金替代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的养老金替代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这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水平差距较大有一定关系。
在东部发达地区,许多企业都有较高水平的养老金保障,因此养老金替代率相对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企业的养老金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了较低的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待遇的差异也是影响养老金替代率的重要因素。
由于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养老金政策不一,导致了养老金待遇的差异化。
一些高风险、高强度行业的职工,其养老金待遇相对较高,养老金替代率也相应较高;而一些低风险、低强度行业的职工,其养老金待遇相对较低,养老金替代率也相应较低。
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
⒈引言
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个体在退休后能够通过养老金取代工资收入的比例。
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对个体的退休规划和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说明养老金替代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⒉养老金替代率的概念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退休后个体从养老金获得的收入与退休前工资收入的比例。
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养老金替代率高表示个体在退休后能够更好地维持生活水平,养老金替代率低则意味着退休后的收入相对较低。
⒊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方法
(1)单一养老金替代率计算方法:个体退休后只依靠养老金的情况下,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收入/退休前工资收入。
(2)综合养老保障体系下养老金替代率计算方法: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收入+其他退休所得)/退休前工资收入。
⒋影响养老金替代率的因素
(1)个体的薪资水平和工龄
(2)个体的缴费年限
(3)养老金计算公式和政策
(4)其他退休所得(如个人储蓄、投资收益等)
⒌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示例
(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示例)
⒍法律名词及注释
(注明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对应的法律解释)
⒎附件
(列出本文所涉及的附件名称及其内容概要)
⒏结束语
养老金替代率是评估退休后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个体的退休规划和社会保障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计算养老金替代率,并考虑其影响因素,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退休经济状况,做出相应的财务决策。
(注:本文所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养老金相关文件、养老保险制度文件等)。
养老金缴费率、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

2023年第4期(总第259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 No.4,2023(Tot.No.259)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曹信邦,李远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4)摘㊀要: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的环境背景下,如何保证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已有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不降,成为各方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㊂构建含有财政支出结构的三期跨期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中间影响渠道,探讨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养老金以及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㊁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分析㊂研究表明:当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一定时,降低养老金缴费率会促进经济增长,养老金缴费率与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为倒 U 型;提高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不利于经济增长,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与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为倒 U 型㊂当维持养老金缴费率水平不变时,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比与经济增长率㊁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均是倒U 型㊂基于主要结论,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正确认识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树立多目标协同发展的养老金制度改革理念;辩证看待财政补贴养老基金的政策效应,避免 一补就灵 的片面思维;精准把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的影响效应,做到养老金降费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相配合,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两大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㊂关键词:养老金缴费率;财政补贴;经济增长;养老金替代率中图分类号:F840.61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3)04-0137-17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3.00.014收稿日期:2022-05-17;修订日期:2022-10-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我国医养结合优化模式筛选及推进医养结合全覆盖对策研究 (20&ZD1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儿童综合支援计划提升中国生育率的机理㊁效果与制度架构研究 (20AGL02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专项经费资助(2021R028)㊂作者简介:曹信邦,管理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远忠(通讯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㊂一㊁引言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促进经济稳步发展,政府已采取大㊃73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4期规模减税降费措施㊂尤其是针对偏高的养老金缴费问题,2019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指出,要切实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比例高于16%的可降至16%,同时提出了降费而不降养老金待遇的要求㊂缴费率下降虽然起到了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作用,但在当前养老基金支出明显高于征缴收入且未有效拓宽养老金筹资渠道的情况下,养老金待遇水平难以为继㊂因此仅降低缴费率很难实现推动经济增长和维持现有养老金待遇的双重目标㊂长期以来,在以追求高增速经济发展为指导的目标下,我国财政明显偏向生产性支出,这种支出偏向尽管促进了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加大了维持现有社会保障水平的难度㊂为了实现稳经济㊁保民生并举,我国财政 重经济建设,轻公共服务 的支出结构也在逐步改变,用于保障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㊂就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而言,从2010年的9130.62亿元逐步攀升到2020年的32568.51亿元,有效缓解了社会保障的偿付压力①㊂在财政支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增大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比例在维持社会保障福利的同时,也会挤出财政生产性支出份额,通过降低公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㊂那么,养老金降费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提高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能否实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民生的目标?财政生产性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如何?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养老金降费和财政补贴养老金的效果,为政府考虑不同政策之间的联动性提供依据,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思路㊂本文的边际贡献或创新点在于:第一,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等中间影响渠道,综合考察降低养老金缴费率㊁提高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以及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的影响机制及各自政策的局限性,拓展了养老金制度的理论研究;第二,探讨了养老金降费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政策联动性,为政府精准化政策工具提供参考㊂㊀㊀二、文献综述养老金缴费率调整对经济系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直接影响老年人福利水平和养老金收支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其产出水平㊂不少学者已针对养老金缴费率的政策效应做了深入分析㊂费尔德斯坦(Feldstein)最先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养老保障研究中,认为缴费率上升使个人养老金收入增加,导致个人储蓄水平降低,不利于经济增长[1]㊂埃利希和金(Ehrlich&Kim)认为,提高缴费率会使家庭和个人降低生育动机,从而降低个人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并且这些影响不能通过家庭间的代际转移完全抵消[2]㊂还有研究指出若个人对子女发展程度的偏好远高于对子女数量的偏好,那么养老保险在促进个人增加对子女教育投资和减少生育的同时会提高社会福利[3]㊂郭凯明和龚六堂的研究指出,当父母无法通过增加子女数量来提高自身效用时,缴费率上升会使生育率下降,父母会增加对子女教育的投资,这有利于经济增长[4]㊂景鹏等研究发现,降低缴费率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会对养老福利造成不利影响[5]㊂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tjsj/ndsj㊃831㊃①曹信邦,等: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缴费率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有着较为复杂的学理机制㊂一方面,缴费基数一定时,降费直接削减养老基金收入;另一方面,降费减轻了企业经营负担,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同时带动了个人工资水平上升,缴费基数也水涨船高,从而使养老基金收入增加㊂因此缴费率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难以确定㊂彭浩然等研究发现,缴费率与养老金替代率两者为倒 U 型关系,这为降低缴费率同时提高养老福利待遇提供了可能性[6]㊂彭浩然等认为在降低缴费率情况下,适当提高对公共教育费率的征缴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共同提升的目标[7]㊂景鹏等经过研究后却发现,养老金降费会导致养老金替代率下降,单独通过降费难以同时达到经济增长和养老待遇水平不降的效果,降费政策可能难以长期维持[8]㊂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长期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㊂巴罗(Barro)开创性地运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探讨了财政支出和经济的内在联系,发现扩大财政消费性支出会引起经济下滑,而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是非线性的关系[9]㊂后续研究在巴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包括对财政支出类型的细化[10],对财政支出排他性的研究[11],引入分权式框架[12]以及探讨不同类型的财政规则[13]等㊂还有一些学者将社会保障支出引入分析框架:卡冈诺维奇和兹尔查(Kaganovich&Zilcha)构建了包含财政补贴社保和公共教育投资的内生增长框架来研究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的关系,同时考察了最大经济增长率下两种财政支出的最优配比[14]㊂奥莫里(Omori)指出,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时,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对生育起正向作用,扩大公共教育投资对生育起负向作用[15]㊂严成樑研究表明,提高财政补贴通过增加个人养老金收入和降低工资率水平两个渠道使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提高[16]㊂景鹏和朱文佩认为提高财政对养老金的支出比重会使经济中的劳均产出㊁总产出下降,但会提高养老金待遇[17]㊂综上所述,既有文献围绕着养老金缴费率调整或财政支出结构变动的经济㊁福利效应展开了深入分析,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㊂但是绝大多数文献没有将二者同时纳入分析框架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待遇的综合影响效应;此外,针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划分也多是从增强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积累的单一维度展开,从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变动视角来综合考察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的研究还略显单薄㊂然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㊁民生保障重视度提高的大背景下,现有研究未涉及内容应引起关注㊂基于此,本文在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中,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中间传导因素,综合考察降费和财政支出调整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㊂㊀㊀三、理论模型本文构建包含财政支出结构的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OLG),并引入公共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㊂个人通过选择成年期㊁老年期的消费和对子女成长水平的关心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企业使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个人上缴的工资税形成政府财政,并用于经济发展㊁公共教育投资与补贴养老金㊂1.个人假设所有人都是同质的,每个代表性个人都会经历童年期㊁成年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㊂㊃93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4期个人在童年期不参与劳动,通过接受私人教育投资和公共教育投资形成人力资本;在t时期进入成年期,通过劳动获得与工资水平w t和人力资本水平h t相对应的收入w t h t,并按照θ㊁τ的比例上缴养老金和工资税,余下部分在成年期消费c t㊁储蓄s t和对子女教育支出间进行分配㊂每个成年人在t时期生育n个子女,n也作为生育率①㊂设第t期有N t个成年人,则第t+1期成年人数量满足N t+1=nN t㊂成年人对每个子女私人教育投资为e t,对子女总私人教育投资为ne t㊂个人在老年期生存概率为p(0ɤpɤ1),第t期老年人数量则为pN t㊂个人在老年期不再参与劳动,将成年期储蓄的本息和R t+1s t(R t+1是物质资本总回报率)以及政府发放的养老金Pt+1作为收入,并全部用于老年期消费d t+1㊂因此个人在成年期和老年期平衡预算约束是:c t=(1-θ-τ)w t h t-s t-ne t(1)d t+1=R t+1s t+P t+1(2)㊀㊀每个人在童年期只进行人力资本水平积累,t期末子女人力资本水平h t+1由当期父母对子女私人教育投资e t㊁政府的公共教育投资E t和父母自身人力资本水平h t三个因素所影响㊂参考布兰肯诺和辛普森(Blankenau&Simpson)的做法[18],运用Cobb-Douglas形式将人力资本函数设定为:h t+1=Beηt Eγt h1-η-γt(3)㊀㊀其中,0<η<1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私人教育投资的产出弹性,0<γ<1反映了公共教育投资的产出弹性,B为反映人力资本产生的技术水平参数㊂代表性个人不仅关心自身的消费,而且对子女成长水平程度也很关注,本文采用对数线性形式将个人一生效用表示如下:U=ln c t+βp ln d t+1+φln nh t+1(4)㊀㊀其中,β是老年期消费相对于成年期消费的时间偏好因子,φ是子女成长水平对个人效用贴现因子,反映个人利他主义程度㊂个人通过对成年期㊁老年期消费和对子女成长水平程度的关心进行选择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最大化条件为:d t+1=βpR t+1c t(5)n/c t=φη/e t(6)㊀㊀将(5)㊁(6)式代入(1)㊁(2)式得最优储蓄:s t=βp1+φη+βp(1-θ-τ)w t h t-1+φη1+φη+βpP t+1R t+1(7)2.企业假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所有企业都是同质的,企业将物质和人力资本投入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㊂由巴罗的分析可知,企业生产会受到财政经济发展支出的正向溢出效应影响,资本边际回报率随基础建设完善而提高[9]㊂因此,本文将财政经济发展支出纳入企业生产函数,设定企业使用Cobb-Douglas型技术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函数为:Y t=AKαt Hμt F1-α-μ1t(8)㊃041㊃①尽管全面二孩政策放宽了生育控制,但对于个人生育子女的数量还是有严格限制,因此本文将生育率设为外生情形㊂曹信邦,等: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㊀㊀其中,Y t 是总产出,K t 是总私人物质资本,H t 是总人力资本,F 1t 是财政经济发展支出或总公共物质资本,α是私人物质资本产出弹性,μ是人力资本产出弹性,A 是全要素生产率㊂则第t 期劳均私人物质资本k t =K t /N t ,劳均人力资本h t =H t /N t ,劳均产出y t =Y t /N t ,劳均公共物质资本f 1t =F 1t /N t ㊂假设物质资本在当期内全部折旧,结合企业生产函数求得最优条件如下:w t =μA (k t /h t )α(f 1t /h t )1-α-μ(9)R kt =αA (k t /h t )α-1(f 1t /h t )1-α-μ(10)㊀㊀其中,w t 是工资率,R kt 是私人物质资本直接回报率㊂贾俊雪和郭庆旺指出,若政府不参加产出分配,则私人物质资本直接回报率和公共物质资本隐性租金率共同组成私人物质资本有效回报率R t[19],因此:R t =(1-μ)A (k t /h t )α-1(f 1t /h t )1-α-μ(11)3.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政府负有维持养老保险制度收支平衡的责任,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养老金偿付压力,使财政对养老金补贴规模不断攀升,因此财政支出中应涵盖对养老金的补贴㊂同时政府承担发展经济和公共教育的任务,因此本文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发展支出㊁公共教育投资和补贴养老金三类㊂前两类分别通过增加物质和人力资本影响生产,统称为财政生产性支出;而第三类是为了维持养老金收支平衡,其通过改变前两类支出水平间接影响生产水平㊂个人上缴的工资税形成政府财政,用于经济发展支出F 1t ㊁公共教育投资F 2t 以及补贴养老金F 3t ㊂各自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λ1㊁λ2和λ3,则有λ1+λ2+λ3=1,因此第t 期财政预算平衡约束为:τw t h t N t =F 1t +F 2t +F 3t F 1t =λ1τw t h t N t ,F 2t =λ2τw t h t N t ,F 3t =λ3τw t h t N t {(12)㊀㊀公共教育投资规模等于单个少年的公共教育费用与少年数量的乘积㊂第t 期公共教育投资预算平衡约束是:F 2t =E t N t +1(13)㊀㊀我国养老金的筹集方式为统账结合模式,但个人账户养老金长期处于空账运行,我国养老金实际上属于现收现付制范畴㊂在现收现付制下,t 时期成年人按照养老金缴费率θ缴纳养老保险,同时财政还会对养老基金进行补贴,二者共同用于对当期老年人的养老金支付㊂t 时期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约束式为:θw t h t N t +λ3τw t h t N t =pN t -1P t (14)㊀㊀由于本文主要研究财政补贴养老金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为简化模型,假设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固定,即经济发展支出与公共教育投资之比λ1/λ2为常数㊂令经济发展支出占整个财政生产性支出的比例为ε,则用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λ3可将经济发展支出和公共教育投资分别表示为:λ1=ε(1-λ3),λ2=(1-ε)(1-λ3)㊂㊃14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4期4.市场出清条件企业用于生产的私人物质资本总量全部来自上一期成年人的储蓄㊂私人物质资本市场出清条件如下:K t +1=s t N t (15)㊀㊀t 时期成年人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和个体人力资本水平的乘积构成t 时期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总人力资本㊂人力资本市场出清条件如下:H t =N t h t (16)5.宏观均衡和平衡增长路径宏观均衡指在经济中已知初始总私人物质资本K 0㊁总人力资本H 0和成年人数量N 0的情况下,个人决策c t {,d t +1,s t ,e t }㊁总私人物质资本与总人力资本K t {,H t }㊁要素价格R t {,w t }以及政府政策θ{,τ,λ1,λ2,λ3,P t +1}满足以下条件:①在要素价格R t {,w t }和政府政策θ{,τ,λ1,λ2,λ3,P t +1}给定前提下,个人在预算约束条件内通过选择c t {,d t +1,s t ,e t }来最大化自身效用;②在要素价格R t {,w t }给定前提下,企业通过选择K t {,H t }来最大化利润;③在政府政策θ{,τ,λ1,λ2,λ3,P t +1}给定前提下,财政收入支出和养老保险收入支出每期预算平衡,式(12) (14)成立;④私人物质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出清,经济中的私人投资等于储蓄,人力资本供给等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㊂若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经济就处于宏观均衡状态,可求出各内生变量的平衡增长路径㊂令s ^t =s t /w t h t ,e ^t =e t /w t h t ,分别表示第t 期储蓄率和私人教育投资率㊂由(14)式可得:P t =(θ+τλ3)nw t h t p (17)㊀㊀将(17)式代入(7)式可得个人储蓄率:s ^t =βp 2(1-θ-τ)(1-μ)(1-μ)p (1+φη+βp )+μ(1+φη)(θ+τλ3)(18)㊀㊀将(6)式代入(1)式可以得到人均私人教育投资率:e ^t =φηn (1+φη)(1-θ-τ-s ^t )(19)㊀㊀当经济到达稳态时,劳均私人物质资本k t ㊁劳均人力资本h t 和劳均产出y t 以同一速度增长,记增长率1+g ,则有:1+g =k t +1k t =s ^t n (μA )1α+μ(τλ1)1-α-μα+μ(k t h t )-μα+μ(20)1+g =h t +1h t =Be ^ηt (τλ2n )γ(μA )η+γα+μ(τλ1)(1-α-μ)(η+γ)α+μ(k t h t )α(η+γ)α+μ(21)㊀㊀根据(20)㊁(21)式可得劳均有效私人物质资本如下:k t h t =[B -1(e ^-ηt )s ^t n γ-1(μA )1-η-γα+μ(τλ1)(1-η-γ)(1-α-μ)α+μ(τλ2)-γ]α+μα(η+γ)+μ(22)㊀㊀从而可以得到:㊃241㊃曹信邦,等: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1+g=ψs^tα(η+γ)α(η+γ)+μe^tμηα(η+γ)+μλ(1-α-μ)(η+γ)α(η+γ)+μ1λμγα(η+γ)+μ2(23)㊀㊀其中,ψ=Bμα(η+γ)+μ(μA)η+γα(η+γ)+μτ(1-α-μ)(η+γ)+μγα(η+γ)+μn-α(η+γ)-μγα(η+γ)+μ㊂养老金替代率指个体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与退休前工资水平之比,用来度量养老金福利水平㊂本文将养老金替代率表示为δt=P t+1/w t h t,根据(17)式可得:δ=(θ+τλ3)n(1+g)p(24)㊀㊀由上述表达式可知,养老金缴费率θ㊁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λ3通过作用于储蓄率s^t㊁人均私人教育率e^t,最终作用于经济增长率和养老金替代率㊂由于方程的复杂性以及参数过多,很难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因此本文将采用设定合理参数进行数值模拟的方式,来研究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养老金与经济增长㊁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㊂㊀㊀四、参数校准与数值模拟1.参数校准在利用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前,需要对模型中主要参数变量进行校准,本文的主要参数有θ㊁β㊁φ㊁α㊁μ㊁τ㊁n㊁p㊁η㊁γ㊁ε㊁λ3㊁A和B㊂各参数基准值如表1所示㊂表1㊀各参数变量校准值参数θβφαμτn取值0.160.550.90.1750.650.270.75参数pηγελ3A B取值0.670.280.420.760.15 5.5 5.5(1)时间跨度㊂一般世代交叠模型每期的时间跨度是25 30年,本模型取一期30年㊂(2)现收现付制养老金缴费率θ㊂中国目前采用的是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其中社会统筹账户属于现收现付制㊂根据‘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国发 2019 13号),养老金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可降至16%,因此本文将基准缴费率设定为0.16㊂(3)时间偏好因子β㊂现有文献通常将年度时间折现因子设为0.98或0.99[14,20],本文取0.98,所以时间偏好因子β=0.9830=0.55㊂(4)子女成长水平对个人效用贴现因子φ㊂φ越大,表明子女成长水平给个人带来的效用越大,通常取值在0.8 1间,本文取中间值0.9㊂(5)私人物质资本产出弹性α和人力资本产出弹性μ㊂大量实证文献对我国资本产出弹性进行了详细测算,其结果多介于0.3 0.5间[21-22],既有文献设定资本产出弹性取值也限定在该区域内[16,23],考虑到中国物质资本总量持续增加会使其产出弹性趋于下降,本文取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为0.35,那么μ=0.65㊂由于缺乏公共物质资本产出弹性和私人物质资本产出弹性的相关证据,本文假设二者产出弹性相等,故α=0.175㊂(6)工资税率τ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过计算可知,2010 2020年税收收入与㊃34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4期GDP 之比的平均值约为17.56%,即τw t h t N t /Y t =0.1756,由(8)㊁(9)式得w t h t N t =μY t ,结合μ的取值,计算得出τ=0.27㊂(7)生育率n ㊂最新的 七普 数据反映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是1.3,‘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 2030年)“给出的中国总和生育率在1.5 1.6间,同时大量文献估算出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3 1.7间㊂综上本文取1.5,由于本模型未对性别进行区分,因此生育率是总和生育率的一半,即n =0.75㊂(8)老年期生存概率p ㊂根据2019年的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 2020年中国60岁人口的平均余寿为20.07岁,在本模型中一期时间跨度是30年,故老年期生存概率p =20.07/30=0.67㊂(9)公共教育投资产出弹性γ和私人教育投资产出弹性η㊂子女人力资本水平由私人教育㊁公共教育㊁父母人力资本水平所决定㊂里斯托奇亚和乌鲁蒂亚(Restuccia &Urrutia)研究发现父母人力资本水平对子女人力资本水平的产出弹性在0.2 0.4间[24],因此教育对子女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在0.6 0.8间,本文取0.7㊂余靖雯认为公共教育投资产出弹性与私人教育投资产出弹性之比为1.5[25],因此η=0.28,γ=0.42㊂(10)财政经济发展支出占财政生产性支出的比例ε和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λ3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 2020年的教育支出㊁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税收收入比重的平均值分别是0.2㊁0.15,则λ2=0.2,λ3=0.15,从而λ1=0.65,ε=λ1/(λ1+λ2)=0.76㊂(11)全要素生产率A ㊁人力资本产生的技术水平参数B ㊂为了符合中国现实情况,本文参照汪玲等的假定[26],取A ㊁B 的值均为5.5㊂2.数值模拟基于上述理论模型和参数校准,对经济处于宏观均衡时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养老金与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进行数值模拟,同时为考察其余经济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将对其中一些经济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㊂图1㊀养老金缴费率与经济增长率(1)养老金缴费率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㊂图1描述了养老金缴费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㊂如图所示,随着缴费率下降,经济增长率在上升,以经济发展支出占整个生产性支出的比例ε=0.76为例,缴费率平均下降1%,经济增长率平均上升2.13%㊂相应的经济机理为:一方面,缴费率下降提高了个人在成年期的可支配收入,储蓄和对子女私人教育投资的能力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缴费率下降直接导致养老基金收入减少,在现收现付制中个人老年期得到的养老金数量会减少,为保证老年消费不降,个人倾向于在年轻期增加储蓄和减少对子女私人教育投资㊂由此,降低缴费率一定会使储蓄率提高,但对㊃441㊃曹信邦,等:养老金缴费率㊁财政补贴和养老金替代率私人教育投资率影响不确定㊂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储蓄率提高会直接增加私人物质资本,由于对私人教育投资率影响不确定,因此对人力资本影响不确定㊂数值模拟显示,缴费率下降,储蓄率提高对私人物质资本积累的正向影响大于私人教育投资率降低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影响,因此经济增长率随缴费率下降而上升㊂图2㊀养老金缴费率与养老金替代率图2描述了养老金缴费率与养老金替代率的关系㊂如图,缴费率与养老金替代率呈现一种倒U 型关系,在经济发展支出占整个生产性支出的比例为0.76的情况下,缴费率为50%时能使养老金替代率达到最大值71.18%,当缴费率不超过50%时,随着缴费率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也上升;当缴费率超过50%时,随着缴费率上升,养老金替代率逐渐下降㊂养老金替代率表示为单位时间内个人领取的养老金和工资收入之比,故缴费率的影响取决于其在单位时间内对养老金和工资水平相对影响幅度的大小㊂缴费率下降对养老金替代率影响的经济机理是:缴费率下降增加了成年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能力提高,储蓄增加;同时降低缴费率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个人在单位时间内领取的养老金数量减少,为了保证老年消费不减,个人也会在成年期加大储蓄㊂储蓄上升使得私人物质资本和劳均私人物质资本都上升,促进了有效工资率上升,这会导致个人缴纳的养老金总额增多,领取的养老金也增多㊂如果缴费率下降在单位时间内使养老金提升幅度大于工资的提升幅度,那么缴费率下降会使养老金替代率上升,反之则会使养老金替代率下降㊂数值模拟显示,当降费率不小于50%时,缴费率下降对养老金促进作用更大,养老金替代率上升;当降费率超过50%时,缴费率下降对工资促进作用更大,养老金替代率下降㊂图1㊁图2还表明养老金缴费率与经济增长率㊁养老金替代率的相关关系在任何财政生产性内部支出结构下都成立,经济发展支出占整个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越低,相同缴费率下的经济增长率和养老金替代率就越高,说明政府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性支出的内部结构,来缓解降费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所产生的不利影响㊂(2)财政补贴养老金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㊂图3刻画了财政补贴养老金比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㊂如图,随着财政补贴比例上升,经济增长率在下降,当经济发展支出占整个生产性支出的比例为0.76时,财政补贴比例平均上升1%,经济增长率将下降1.94%㊂相应的经济机理是:财政补贴比例上升,直接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提高,在现收现付制下个人获得的养老金数量会增多,个人会倾向于在成年期降低储蓄和增加对子女私人教育投资;另一方面,财政补贴比例上升,生产性支出会相应减少,使得总物质资本回报率下降,从而导致个人因储蓄动机不足而减少储蓄㊂提高财政补贴比例通过上述两个渠道降低了储蓄率,㊃541㊃。
补充养老保险替代率问题的分析

2008年4月人口与经济POPU LATION &ECONOMICS 增刊补充养老保险替代率问题的分析关红霞 一、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视角来分析补充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11人口老龄化及逐年递减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促进了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我国未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明显延长,而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近年来基本保持不变。
这两方面的因素将促使我国继续保持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980年全国平均每13个职工养1个退休人员,199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1,近年来进一步下降到3∶1以下①。
在养老金制度改革之后,企业退休人员对养老保险的满意度评价较低。
从我国已经享受到养老金的退休人员的保障效果来看,不在少数的退休者的经济状况不令人满意(见表1)。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退休金水平占退休前工资水平的比例)有逐年减低的趋势[1]。
在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时,补充养老保险成了现今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的考虑因素。
表1 中国近年来养老金替代率情况年份平均养老金(亿元)职工平均工资(亿元)基本养老金替代率200071909371017673200177841087001716120028881124220171492003948514040016756200495091602401593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1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比率改革引发对补充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探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统筹资金不足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企业缴纳社会统筹的负担很重,虽早已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但为了保证当期养老金支付,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一下混账运行,统筹部分透支了个人账户资金,并未形成实际的基金积累。
2004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近6000亿元;2005年国内个人账户“空账”已达到8000亿元。
长此下去,我国将难以抵御人口老龄化高峰所带来的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使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的危害。
论养老保险的替代率

论养老保险的替代率
张莉
【期刊名称】《现代经济探讨》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一方面体现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在退休年龄等因素确定的条件下决定了养老保险的供款率。
本文在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下,从保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和维持恰当的供款率两个角度来讨论中国60%的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的合理性。
【总页数】4页(P21-23,69)
【作者】张莉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管理学院,2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7
【相关文献】
1.基于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分析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J], 赵修文
2.论养老保险的缴费替代率与待遇替代率 [J], 褚福灵
3.补充性养老保险对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J], 李琦;曹艳春
4.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下家庭商业养老保险需求与养老金替代率研究 [J], 蹇滨徽;杨亮;林义
5.社会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上海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分析和商业养老保险市场预测 [J], 俞自由;陈正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我国养老金的替代率

比例 ( 晓 义 ,0 2 。 但 在 不 同 的 研 究 层 面 , 具 胡 2o ) 其 体 的 内涵又是 分 层次 的 。有人 就把 养 老金替 代 率
充 分 的 。 因此 有 必 要 对 我 国 养 老 金 的 替 代 率 进 行 更加 宏观 、 统 、 入 的研 究 。 系 深 养 老 金 替 代 率 的 变 动 和
调节 替代 率 的决定 性 因素 养老 金替 代率 , 般指 T人 退 出劳 动领 域 后 , 一
三个 层 次替 代率 都是 一 种基 于职 工退 休 当年状 况 的 静 态 的 分 析 , 能 从 中看 出 职 工 退 休 以 后 几 十 不
从 养 老 保 险 计 划 得 到 的 福 利 相 当 于 其 原 来 工 资 的
度 , 们 认 为 , 当 着 重 研 究 上 述 五 个 层 次 中 后 两 我 应
31
论我 国养老金 的替代率
个 层 次 的 养 老 金 替 代 率 问 题 。在 本 文 中 , 养 老 金 “ 替 代率 ” 是取 这样 的涵义 。 就
养 老金 的替 代率 是养 老保 险制度 设计 中的一 个 至关重 要 的要 素 。它不 仅关 乎 每个退 休 人员 养 老 金 的 领 取 水 平 , 关 乎 每 个 退 休 人 员 基 本 生 活 即 的保 障 水 平 , 且 从 宏 观 层 面 看 , 领 取 养 老 金 人 而 在 数既 定 的情况 下也 是 全社会 养 老金 发放 总体 规 模 的决定 性 因素 , 就 是 人 们 常 说 的“ 受 能力 ” 这 承 的
解读养老金替代率及计算公式

社保养老能领多少钱?
养老保险历次改革:我国1992年开始逐步建立社保缴费制度,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直至1996年全国各省(市)基本建立完成各自的社保缴费制度。 所以,对于在社保缴费制度建立以前,缴纳社保的人员,在社保局是无法查到的,因为当时还未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这部分群体中,以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制的工人居多。 解决措施:查找《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工资表等原始档案材料。在过去,企业会给缴纳社保的人员,发放一本《职工养老保险手册》,用于记录个人参保缴费情况,上面有每个月的社保缴费明细。一般统一由企业人事或财务负责管理。 直至1996年以后,社保网站上可以查询到个人社保缴费记录,《职工养老保险手册》才被逐步取消。
注:1年12个月,30年缴费年限合计月份为12*30=360个月,未来收入也不清楚,也不可能捋360个月份的指数——简便算法0.6-1-3
公式=个人账户缴纳总储存额(每月社保缴费基数*8%*12*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计发月数
养老金账户发放养老金规则:先领用个人账户的钱,再领统筹账户的钱
中国养老金压力逐渐加大
学习2个知识点:什么是养老金替代率?学会计算预估养老金领取金额?
1.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例如,某人今年退休前工资是5000元/月,退休后从社领取退休金2000元/月,则养老金替代率为:2000元/5000元=40%
养老保险历次改革:
养老保险历次改革、并轨
先看看怎么交?
缴费最低不低于15年
缴费基数:实际工资不一定是交费基数,如一个月工资是5000元的职工,单位交费时,可能以2000元或3000元的基数交,那他的替代率将会更低些。(具体参照社保缴费基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中国劳动咨询网 /论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内容提要: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一方面体现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在退休年龄等确定的条件下决定了养老保险的供款率。
本文在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下,从保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和维持恰当的供款率两个角度来讨论中国60%的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的合理性。
关键词:养老保险替代率劳动力成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由企业统揽一切,国家全包的养老保险制度遇到许多现实的、突出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搞活国有企业要求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于是企业间养老保险负担不均衡问题显现,平衡企业间养老负担的呼声日益高涨。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渐来临,养老金的需要越来越大,而养老金的供给增长却十分有限,养老保险资金的供求矛盾突出。
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渡期大约为100年,而我国尚不到20年。
有关数据表明,到2030年职工负担系数急剧提高,人口抚养率将从1990年的14.8%发展到2030年的47.3%。
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市场经济和人口加速老龄化的条件下已难以维系,因此有必要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中更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要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原则,为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地区发展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60%左右。
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是指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
它一方面体现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在退休年龄等因素确定的条件下决定了养老保险的供款率。
确定恰当的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对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和维持恰当的供款率两个角度,也即从基本养老金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角度来讨论当前中国60%的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的合理性。
一、基本养老保险的需求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退休人员退休后的生活需要,就其保障水平而言,应确保退休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和退休前生活水平大致相当,不致因为退休而导致其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由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保险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只是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因此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应在最低基本生活水平和退休前生活水平这两者之间。
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被定位于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也就是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达到社会平均的基本生活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至少不应低于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水平;而保障退休人员退休后的生活达到退休前的水平,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者共同的任务,不应全部由基本养老保险承担。
所以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应不高于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1.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实质就是为城镇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最低生活保障线实质上也是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因此,养老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就有一定的可比性。
各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都是在按照划定属于低收入家庭范围内,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求出这个范围内平均每人全年平均每月各种商品与非商品的实际支出和发生全部生活费支出额,再减去享受型的日用和文娱费用、旅游费用等计算出来的。
从各个城市的实际来看,最低生活水平线一般为社会平均工资的1/5左右(1)(亦可以认为是退休前工资的1/5左右)。
因此,可认为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下限为20%。
而根据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规定,基本养老金支付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前者标准为当地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20%;后者标准是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
显然当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已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这一下限的要求,60%的目标替代率远远高于这一水平。
2.退休前生活水平本文讨论的是全社会理想的养老保险替代率,因此可以用社会平均生活水平代替退休前生活水平。
假设退休后仅工资收入发生变化为零,而家庭其他收入(如财产收入)保持不变,当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收入达到社会人均工资收入水平(2)时,其退休后的生活就可达到退休前的水平,也即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上限是社会人均工资收入与平均工资的比值。
由表1(见表)计算可知,中国的人均工资收入维持在平均工资的57%左右。
为了保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与退休前大致相当,退休人员的全部养老保险收入也应达到其工资的57%左右,而作为养老保险三支柱之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其替代率的上限应为57%。
与这一标准相比,未来60%的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似乎过高。
当然这里必须指出,上述推算并未考虑当前个人收入还有相当的部分来自非工资的劳动收入。
这部分收入依赖于一定的工作能力但并不反映在工资中,当个人年老丧失特定的工作能力后,这部分收入也将随之消失,因而假设退休后仅工资收入发生变化显然是不准确的。
考虑这个因素,替代率的上限水平将上升。
如设表1中1998年每个职工有0.2E的非工资劳动收入,则家庭总劳动收入为2.16E,人均劳动收入为0.6835E,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上限上升为68%。
但是由于资料缺乏,无法考证非工资劳动收入在个人劳动收入中的确切比重,所以这里的讨论忽略非工资劳动收入的影响。
二、基本养老金的供给上面我们已从基本养老保险的需求角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和退休前生活水平两方面进行讨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应控制在20%-57%之间,60%的目标替代率过高。
这里我们再来看看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
由于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要受社会的各种因素,诸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甚至文化背景等的影响,所以这里仅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根据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应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只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承受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而表2(见表)显示1980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工资替代率也只有45%,显然中国60%的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即使与发达的经合组织成员国相比也显得过高。
那么中国相对不发达的经济能否承担较高保障水平的养老保险呢?高保障水平的养老保险必然需要较大的养老保险资金供给。
养老保险替代率作为养老保险制度中一项重要指标,在供款年限、养老基金收益率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决定了供款率的水平,较高的替代率水平必然要求有较高的供款率支付。
国务院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精算,得出在中国当前人口规模和经济环境下60%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所需要的供款率,其结果体现在1997年7月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中,《决定》规定企业缴费比例不能超过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的11%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划转。
按此规定,基本养老保险的供款率应在11%-28%之间。
就各地的实践来看,1996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平均供款比率为23.6%;但有的地方如上海、安徽、辽宁等地该比例已接近30%;即使供款率较低的一些西部地区的省份,如宁夏、贵州、甘肃也分别达21.5%、22.95%、25.12%(3)。
而从表3(见表)的国际比较也可以看出,与国际平均15%左右的供款率(表中的工薪税税率)相比,中国23%的供款率已属偏高。
如表3所示,由于供款率偏高,造成养老保险供款占劳动力总成本(表中的工薪税/劳动力总成本)的比重偏高,也就是说,目前偏高的供款率推动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根据李珍的分析(4),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就业率产生不利影响:靠资本和技术来提高中国的竞争能力是有必要的,也是具有巨大空间的,但又是没有比较优势的;而靠降低劳动力成本来提高竞争力,不但是必要的又是有比较优势的,这是中国国情决定了的。
中国劳动力供给巨大,劳动力成本的控制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竞争能力,又有利于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就业率;相反,过高的供款率推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一则影响中国的竞争能力,二是会引起资本替代劳动,加强失业。
另外,柏杰和席酉民的分析(5)也表明,随着养老保险供款率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将减少对劳动力需求,宏观上造成失业增加,进而导致GNP下降、居民福利下降、政府赤字增加、产出下降。
三、政策建议上面从养老保险的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说明60%的目标替代率偏高,那显然应该降低目标替代率。
但是降低养老保险替代率有两个条件:第一,完善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前面的分析是建立在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者相结合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下的,没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建立,而盲目降低养老保险替代率,将导致退休人员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
第二,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
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较高,只有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才能保证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注释:(1)邱东、李向阳、张向达:《养老金替代率及其影响的研究》、《财经研究》1999年1期。
(2)平均工资即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而人均工资收入是指考虑非就业人口(如未就业青少年)后由工资带来的人均收入。
(3)朱青:《浅议我国社会保险改革中的三大财政问题》,《财贸经济》1998年第3期。
(4)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柏杰、席酉民:《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评价及对策: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第6期。
参考文献:[1]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
[2]胡宝刚、黄刚:《在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过程中建立多层次共同负担养老保险机制》,《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3]俞自由、陈正阳:《上海地区商业养老保险预测——上海社会养老退休金与退休前工资的替代率分析》《上海金融》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