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瑟氏菌属
第三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奈瑟菌属(Neisseria)致病菌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 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一、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肾形,G-双球菌,有荚膜,菌毛培养特性专性需氧,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5%CO2 菌落:光滑,透明,不溶血1.抵抗力对干燥,热力,消毒剂均敏感(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菌毛: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1.所致疾病流脑,人是其唯一易感宿主三种临床类型: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病型(三)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快速诊断法(五)防治原则流脑荚膜多糖疫苗,治疗首选青霉素G:1云南大学药学院(昆明650091);2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昆明6501l8 为制备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的需要2005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研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朱为2002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感染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因,按荚膜多糖可将其分成12个血清群,其中A、B 和C 群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的90%。
全球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发病率在30-50万,病死率约10%,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脑膜炎球菌严重感染而发生致聋等永久后遗症。
在我国,A群脑膜炎球菌是主要致病菌群,95%的病例由A群引起。
80 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大面积接种,有效地控制了发病率。
该荚膜多糖是N-乙酰-3-O-乙酰甘露糖胺磷酸盐的线形共聚物,属T细胞非依赖性(TI)抗原,具有中等免疫原性和年龄相关的保护力,不能诱导免疫记忆。
现已证实它对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在短期内有效,但随时间延续保护力下降,尤其在幼龄儿童中。
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疫苗,提高其对各年龄组(包括婴儿)的免疫效果。
近期的研究集中在开发多糖结合疫苗,即将多糖共价结合到蛋白质上,使其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TD)抗原,以增强免疫原性和诱导免疫记忆。
奈瑟菌属

培养特性--生长条件
营养要求高、在血液、血清培养基中才 能生长 专性需氧、初次分离需5%CO2 最适温度35℃,<30℃或>40℃不生长 可产生自溶酶
常用培养基及生长现象
巧克力色血平板:属营养培养基,菌落 无色、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有光泽, 似露水珠,易乳化 卵黄双抗平板(EPV):属选择平板, 用于含杂菌的鼻咽拭标本的分离培养, 菌落无色、光滑湿润、较大、扁平
抵抗力
抵抗力极弱 对温度变化敏感 对干燥敏感 对消毒剂敏感 易形成耐药性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菌毛、IgA蛋白酶 所致疾病: 性接触--引起淋病 产道感染--引起新生儿淋病性眼结膜炎
标本采集
正确取材 女性病人标本:取宫颈内膜分泌物 男性病人标本:取尿道口脓性分泌物
分泌物 直接涂片染色
分离培养 可疑菌落
淋球菌革兰染色图
生长条件
营养要求高 专性需氧 5~10%CO2 <30℃或>36.5 ℃不生长
常用培养基和菌落特征
巧克力色培养基 TM培养基(含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制 霉菌素) MTM培养基(改良的TM) 菌落特征:圆形、光滑、湿润、灰白色、 易乳化
生化反应
氧化酶、触酶:+ 葡萄糖、麦芽糖、蔗糖:+-- 30%H2O2试验:+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传染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染 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菌毛 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临床表现:上呼吸道症状:鼻咽炎等全身 感染症状:高热、出血点或瘀血点 脑膜 炎症状: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特异性预防:接种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 疫苗
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
流脑病人:血液、脑脊液、瘀血点 带菌者检查:鼻咽拭
与卡他布兰汉菌鉴别
形态与奈瑟菌相似 18~24℃环境能生长 普通培养基中可以生长 具有DNA酶
奈瑟菌属

(2)出血淤斑碘酊、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无菌针头挑破出血淤斑,挤出少量液体印片,干燥后革兰染色镜检。 阳性率可达80%。
3.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液或脑脊液先接种至血清肉汤培养基增菌后,再在巧克力色平板上行画线分离。平板置 于含5%-10% CO2的大气环境中孵育。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检查,并作生化反应和凝集试验鉴定。
感谢观看
3.抗原构造
(1)荚膜多糖抗原有群特异性,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可将脑膜炎球菌分为12个血清群,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 要是A、B、C群,在我国以A群为主。
(2)外膜蛋白抗原有型特异性,根据此抗原各群又可分为若干型。
4.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热、冷、紫外线等均十分敏感。在75%乙醇、0.1%新洁尔灭和1%石炭酸中迅速杀灭。 对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等敏感。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的培养基是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色平板。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须供给 5%-10%的CO2。37℃孵育24h后形成1.0-1.5mm的无色、圆形、凸起、光滑、透明,似露滴状的菌落,无溶血现象。 多数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
3.抗原构造
(1)荚膜多糖抗原有群特异性,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可将脑膜炎球菌分为12个血清群,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 要是A、B、C群,在我国以A群为主。
1.致病物质主要有荚膜、菌毛和内毒素。
荚膜可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菌毛有助于细菌附着于细胞表面,利于进一步侵入。内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 由细菌自溶或裂解释放,可使小血管、毛细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出血,严重时造成DIC、中毒性休克。
2.所致疾病脑膜炎球菌是流脑的病原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 而感染。潜伏期2~3天,长者可达10天。病菌在鼻咽部繁殖后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病人表现为恶寒、 高烧、恶心、呕吐、皮肤或黏膜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细菌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脊膜,产生化脓性炎症。病人表 现为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爆发型流脑起病急剧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 内危及生命。
第三节奈瑟菌属

无芽胞,有菌毛的需氧菌。产生氧化酶和
触酶。多数为正常菌群。 对人致病性:
种类: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9种 致病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球菌 耐
鼻咽部
瑟 淋球菌 菌
泌尿生殖道
属
干燥奈氏球菌、
鼻咽部
微黄奈氏球菌、
浅黄奈氏球菌
一、脑膜炎奈瑟菌 meningococcus
壮观霉素 100μg
≥18
≤14
头孢呋肟 10μg
≥30
20~29 ≤19
鉴定依据
• 形态染色典型:革兰阴性球菌 • 培养特性:光滑、湿润、易乳化菌落 • 生化反应:氧化酶阳性、仅分解葡萄糖
防治原则
▪ 预防为主。开展防治性病的知识教育,防止不 正当的两性关系
▪ 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注意耐药菌株。 • 抗生素。参考体外药敏试验。 ▪ 新生儿都应以1%硝酸银或氯霉素链霉素合剂
易形成耐药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菌毛:粘附作用;抵抗吞噬。 外膜蛋白Ⅱ:有助于粘附。 IgA蛋白酶:能破坏黏膜表面sIgA。 内毒素:损害人体黏膜的重要因素。
2.所致疾病
1.淋病
gonorrhea
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宿主, 属性传播疾病(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主要通过性接触引起泌尿道和 生殖系统炎症。
外膜蛋白:具型特异性。
菌体抗原(脂多糖抗原) 无特异性 核蛋白抗原 无特异性,与细菌毒力有关
抵抗力
很弱 与淋病耐瑟菌相似。对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 磺胺等均很敏感。 对寒冷、湿热、干燥、消毒剂、紫外线均敏感 能产生自溶酶
致病性与免疫性
奈-瑟-菌-属(Neisseria)

2、此菌易耐药,治疗应彻底。
Terms of Microbiology
Neisseria N.meningitidis Meningococcus N.gonorrhoeae Gonococcus
奈瑟菌属 脑膜炎奈氏菌 脑膜炎球菌 淋病奈氏菌 淋球菌
临床表现
潜 伏 期 1 - 10 天,一般为 2 - 3 天
普通型 暴发型
败血症 型
约占全部病例旳90% 起病急骤,病情凶险, 如不急救常二十四小时内死亡 主要见于成人
脑膜炎奈瑟菌 (N.memingitidis)
临床表现
一般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
部分病人有咽炎。
2。败 血 症 期
防治原则:
治疗-首选青霉素、 磺胺类药,理由是 轻易透过血脑屏障
淋 球 菌(Gonococcus)
中国性病报告
中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旳龚向东说: “我国正式公布数字与实际旳性病发病数 大约20倍左右差距,估计起码有1000万 例以上”.
淋 球 菌(Gonococcus)
中国性病报告
1990年上海召开第一次性病大会上,教 授夏国美悲观地指出:“消灭性病是不可 能旳,控 制也是不可能旳,要做到旳是降低 发病率,但也不一定能做到”。
脑膜炎奈瑟菌 (N.memingitidis)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大城市发病分散, 以 2岁下列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则以 2 - 4 岁或5 - 9岁旳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而偏僻 山区则一旦传染源介入,常引起点状暴发, 15岁以上发病者可占总发病率旳二分之一以 上且一户二人或二人以上发病者也不少见。
奈瑟菌属送检原则

奈瑟菌属送检原则
奈瑟菌属(Nocardia)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的细菌,广泛存在于
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和水中。
奈瑟菌属细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尤其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个体中更容易引发疾病。
当临床怀疑病患患有奈瑟菌感染时,可考虑进行送检以确诊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奈瑟菌属送检的一般原则和建议:
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史选择适当的标本:奈瑟菌感染可以影响不同部位,如肺部、皮肤、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标本进行送检。
例如,对于肺部感染,可选择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对于皮肤感染,可选择皮肤刮片或分泌物样本等。
2. 采集标本时注意无菌操作:为了确保送检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集标本时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使用无菌容器和工具。
同时,应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 使用适当的培养基:奈瑟菌属细菌的培养需要使用特定的培养基,如L-J培养基或Thayer-Martin培养基。
这些培养基可
以提供适合奈瑟菌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4. 进行适当的培养时间:奈瑟菌的生长速度较慢,通常需要培养约7-14天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
因此,在进行送检时,需
要进行足够长的培养时间以确保细菌的生长。
5. 进行药敏试验:奈瑟菌感染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
长期治疗。
因此,在送检时还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对哪些抗生素敏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
总之,奈瑟菌属的送检原则包括选择适当的标本、采集标本时注意无菌操作、使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进行足够长的培养时间以及进行药敏试验。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确诊和指导奈瑟菌感染的治疗。
8.3化脓性细菌 奈瑟菌属

免疫 性
微生 物学 检查
防治
低
金葡
G+
色素 溶血
4指标 指标
SPA
强 耐药株
不强
直接涂片 分离培养 药敏
防止医源 性感染等
乙链
G+ 荚膜
较高 溶血
菊糖菊糖 胆汁 溶菌溶菌
弱
同型特异 性免疫力
直接涂片 分离培养 血清学 (ASO) )
青霉素G 青霉素
G+
较高
草绿色 溶血
肺链
矛头 状成双
荚膜
自溶酶 高 巧克力 培养基 高
脑膜炎奈氏菌 (一)生物学性状 3.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
大多数菌株: 大多数菌株:葡萄糖 + 麦芽糖 +
与淋球菌区别点:淋球菌仅分解葡萄糖 +
9
脑膜炎奈氏菌 (一)生物学性状 4.抗原构造与分类 抗原构造与分类 荚膜多糖抗原 外膜蛋白抗原 脂多糖抗原 核蛋白抗原
分群
群特异性 型特异性 交叉反应 无特异性
第五节 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双球菌 似一对咖啡豆 无芽胞和鞭毛, ※有荚膜和菌毛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5-10%CO2, ※最适PH7.5,最适温度35-36℃, 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光滑小菌落 生化反应 只分解葡萄糖,产酸,氧化酶试验(+) 抗原结构 抵抗力 菌毛蛋白抗原、脂寡糖抗原、外膜蛋白抗原 与脑膜炎奈瑟菌类似 对热、冷、干燥和消毒剂极度敏感 ※ 1%硝酸银1min内死亡
10
分型
脑膜炎奈氏菌 (一)生物学性状 5.抵抗力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
干燥 寒冷 热
1%石炭酸 % 75%酒精 % 0.1%新洁尔灭 % 迅速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奈瑟菌属

微生物学检查法
细菌分离和鉴定
直接涂片 染色镜检 标 本 分离培养 (巧克力 血平板) 若在中性粒细胞内外 发现典型G—双球菌, 则可作出初步判断。 涂片染色镜检 生化、药敏等 血清学实验
挑选典型 的菌落
注意:根据病程发展采集不同部位的标本。 采集后必须保温保湿,立即送检。
微生物学检查法
快速诊断法
脂寡糖:诱发局部炎症,逃避免疫。
sIgA酶:能破坏粘膜表面的抗体sIgA
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 淋病 (gonorrhea):是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 之一。性接触传播为主. 淋病性眼结膜炎/新生儿脓漏眼:胎儿 经产道分娩时可被感染。 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及幼女阴道口阴 道炎:通过毛巾、浴池间接感染。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抵抗力弱。1%石炭酸1~3min即死亡。 本菌能迅速自溶。 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头孢胺噻肟钠、 环丙沙星、壮观霉素(trobincin) 等多种抗 生素敏感,但是近年有关耐药菌株的报告 增多。
生物学性状
抗原结构与分类
1.菌毛蛋白抗原:黏附 2.外膜蛋白抗原:①ProI
②ProⅡ ③ProⅢ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对干燥、湿热、寒冷等抵抗力极弱, 室温放置3h即死亡。对常用消毒剂也很 敏感。例如,1%石炭酸、75%乙醇、 0.1%新洁尔灭菌可使细菌迅速死亡。对 磺胺、青霉素、链霉素和金霉素均敏感。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物质
菌 毛: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有利于定植 荚 膜:抵抗吞噬,有利于入侵。 sIgA酶:能破坏粘膜表面的抗体sIgA
3.脂寡糖抗原(LOS):类似内毒素 抗原性转换:淋病奈瑟菌的抗原性易发生 变异, 即同一种抗原可发生型的转变。抗原变 异频率为10-3~10-2,变异速度很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章奈瑟氏菌屬Neisseria1.德,A.L.S.Neisser醫生為第一位描述淋病球菌者。
2.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和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為人類病原。
其他存在咽頭和鼻咽腔的黏膜表面。
偶有存在肛門、生殖器官、生殖器官的黏膜表面。
3.需氧,G(-),球菌並排成對。
不具運動性,不形成內孢子。
4.常形成莢膜(encapsulated),氧化酶陽性,大都產生觸酶,配合Gram stain可做快速鑑別診斷。
5.可氧化碳水化合物而產生酸。
6.和其他奈瑟氏球菌屬細菌的不同點:淋球菌只能以葡萄糖行醱酵作用。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其他奈瑟氏菌屬(Other Neisseria Species)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生理與構造(Physiology and Structure)1.非常挑剔,需巧克力培養基加入Arg、Hypoxanthine、uracil和可溶性澱粉,於潮濕及CO2存在下才易生長。
2.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5~37℃,冰冷環境不易存活。
且不耐乾燥和脂肪酸。
3.鐵分子為其生長與代謝所必需,藉結合轉鐵蛋白(transferrin)、乳鐵蛋白(lactoferrin)和血漿素(hemoglobin)獲取鐵分子。
4.難由臨床檢體分離培養,但易人→人。
5.G(-),外表被覆由菌毛蛋白(pilin protein)所構成的菌毛(pili)。
無菌毛者不具毒性。
6.菌毛蛋白的抗原和菌毛蛋白的表現改變對此菌的再度感染即失去免疫力。
∴難發展出有效疫苗。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生理與構造(Physiology and Structure)7.外膜有三種主要蛋白質:(1)Por蛋白質:形成外膜的孔或通道。
依其與單株抗體作用引起的凝集反應,可分兩類血清型PorA(共18種)和PorB(共28種)。
(2)Opa蛋白質(opacity protein,混濁蛋白):為膜蛋白,可與上皮細胞結合。
(3)Rmp蛋白質(reduction-modifiable protein,可修飾還原蛋白):可抑制宿主產生抗體反應。
8.細胞壁中最主要抗原為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LOS),由脂質A和核心寡糖組成,似脂多糖(LPS)並具內毒素活性,但比LPS少了菌株特異性的O多糖體抗原。
9.淋球菌蛋白可分解IgA(具蛋白酶功能)和青黴素(具β-內醯胺酶功能)。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致病因與免疫(Pathogenesis and Immunity)1.附著在黏膜細胞→穿入細胞並增殖→進入上皮下腔造成感染。
2.菌體接觸細胞→Opa蛋白與宿主細胞表面緊密結合→進入上皮細胞。
3.Opa蛋白可抑制細菌與吞噬小體融合→防止細菌被殺死。
4.LOS可活化補體釋出C5a成分→活化吞噬細胞引起發炎反應。
遺傳上缺乏補體者易引發全身疾病。
5.LOS可刺激引發炎症反應釋出腫瘤壞死因子-α→疾病相關症狀。
6.人體主要產生IgG中的IgG3。
Por抗體少,但易檢測到菌毛蛋白、Opa蛋白和LOS之血清抗體。
7.IgA1protease可分解IgA1提供細菌感染黏膜。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流行病學(Epidemiology)1.淋病只發生在人類,無其他宿主。
2.主要藉性接觸傳染,女性無症狀帶菌比例較男性高。
3.直腸和咽喉比生殖道感染更易成為不顯性感染。
臨床疾病(Clinical diseases)1.男性感染主要侷限在尿道,2~5天潛伏期,自尿道排出膿液和排尿困難現象。
有些發生副睪丸炎(epididymitis)、前列腺炎(prostatitis)和尿道周邊膿瘍(periurethral abscesses)。
2.女性主要感染部位為子宫頸(因此菌感染子宫頸內的上皮細胞,但不感染陰道的鱗狀表皮細胞),陰道排出排泄物、排尿困難和腹痛等。
有些發生輸尿管炎(salpingitis)、卵管卵巢膿瘍(tuboovarian)和骨盤炎。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臨床疾病(Clinical diseases)3.少數伴隨敗血症之傳播感染和皮膚與關節的感染。
症狀包括發燒,在手根、膝蓋和腳踝處有移動性關節炎(migratory arthralhias)、化膿性關節炎(suppurativearthritis)。
在身體末端出現紅斑性小膿泡。
4.另引起(1)Fitz-Hugh-Curtis syndrome(肝臟周邊發炎綜合症):侵犯腹部引致肝臟周圍炎及闌尾炎。
1930年及1934年由Dr.Curtis,Dr.Fitz和Dr.Hugh等醫生在感染淋球菌導致輸卵管炎患者發現。
患者右上腹腔疼痛或不適。
(2)化膿性結膜炎(purulent conjunctivitis)。
(3)新生兒:分娩時感染造成新生兒眼炎(opththalmianeonatorum)。
(4)男同性戀者:肛門直腸淋病(anorectal gonorrhea)(5)咽喉炎(pharyngitis)。
實驗室診斷(Laboratory Diagnosis)顯微鏡檢查(Microscopy)1.抹片Gram stain對尿道炎患者檢出率高,但對無症狀或其他疾病患者不高,均需作培養再確認。
培養(Culture)1.檢體:尿道、子宫頸、攝護腺、陰道、直腸黏膜、咽喉的膿或分泌物。
不可使用棉花採檢棒(脂肪酸抑制奈瑟氏菌生長)2.(1)選擇性培養基:modified T hayer-M artin medium(MTM)添加Vancomycin(萬古黴素):抑制G(+)。
Colistin(黏菌素):抑制G(-)。
Nystatin(制黴菌素):抑制真菌。
(2)非選擇性培養基:Chocolate blood agar實驗室診斷(Laboratory Diagnosis)培養(Culture)3.血液培養中的抗凝血劑SPS(sodium polyanethol sulfonate)會抑制奈瑟氏菌生長。
4.一般培養基中含脂肪酸或微量金屬皆可抑制菌生長。
5.檢體乾燥→菌易死亡,勿將冰冷檢體直接接種到預溫的培養基。
鑑定(Identification)依氧化酶陽性、於MTM培養G(-)雙球菌→致病性奈瑟菌屬,最檢測細菌所產生的酸是來自葡萄糖。
基因探針(genetic Probes)1.可檢測淋病雙球菌和披衣菌(chlamydia)。
2.缺點:無法檢測出抗藥性菌株。
血清學(Serology)敏感度和專一性不高,暫不推薦使用。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治療、預防與控制(Treatment,Prevention,and Control) 1.目前不再使用青黴素的原因:(1)抗藥性(2)藉β-內醯胺(β-lactam)水解酵素抗青黴素菌株已由東南亞遍及全世界。
(3)已分離到不會產生β-內醯胺水解酵素的抗青黴素菌株,同時抗四環黴素、紅黴素和胺基糖苷(aminoglycosides)等抗生素。
2.美CDC建議初次治療改用ceftriaxone,cefixime,ciprofloxacin或ofloxacin,若配合deoxycycline或azithromycin可同時治療披衣菌。
應對菌株做藥物敏感度試驗。
3.新生兒眼炎可用1%硝酸銀、四環黴素或紅黴素治療。
4.因抗原性多變→無法產生有效疫苗。
防止淋病流行的有效方法是:教育、積極檢測和徹底篩選性接觸者。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其他奈瑟氏菌屬(Other Neisseria Species)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1.具莢膜,G(-)雙球菌,普遍存在健康者的鼻咽腔中。
2.引發腦炎。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生理與構造(Physiology and Structure)1.於巧克力血液培養基中為無色素,無溶血性的菌落。
5%CO2的潮濕空氣中易生長。
2.氧化酶陽性,以多醣體莢膜抗原性分為13種血清群,其中對人類最易造成疾病的是A、B、C、X、Y和W-135。
3.血清型則依外膜蛋白和LOS寡糖成分不同加以分類。
所有Group A具相同外膜蛋白且屬單一血清型,Group B和C屬多重血清型。
3.分解葡萄糖和麥芽糖產生酸。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致病因與免疫(Pathogenesis and Immunity)1.感染決定因素:(1)細菌是否能在咽喉(藉菌毛)菌落化。
選擇性與鼻咽腔中非纖毛柱狀細胞表面的受器結合∴無菌毛→無法結合。
(2)是否有血清群和血清型專一性抗體存在。
宿主欠缺對多醣體莢膜及其他表面抗原產生專一性抗體。
嬰兒具母親抗體,6個月後至兩歲最易發生疾病。
(3)缺乏吞噬作用(多醣體莢膜保護)下是否擴散全身。
另可內化成吞噬泡→以防在細胞內被殺死,複製後轉移到表皮下腔。
(4)是否有毒素表現。
藉外膜的LOS內毒素造成漫性血管損傷與菌感染。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流行病學(Epidemiology)1.人類是唯一天然宿主,只會經上呼吸道感染(飛沫),感染方式同淋球菌→藉由菌毛接觸上皮細胞進入人體。
2.乾燥季節較易發生。
臨床疾病(Clinical diseases)腦膜炎(Meningitis)1.突然頭痛、發燒、肌肉酸痛、精神錯亂等腦膜炎症狀。
幼兒可能只有發燒和嘔吐等非專一性症狀。
腦膜炎球菌血症(Meningococcemia)1.小血管以及多種器官栓塞,在身體軀幹及下肢末端皮膚有點狀溢血斑,可融合成大的出血病變。
2.最顯著的是伴隨休克的瀰漫性血管內凝集,接著兩側性副腎出血(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3.較溫和者發生慢性敗血症4.菌血症持續數天或數週。
發燒、關節炎和皮膚點狀溢血斑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臨床疾病(Clinical diseases)其他感染症(Other syndromes)1.肺炎、關節炎和尿道炎。
2.腦膜炎球菌肺炎(Meningococcal pneumonia)通常之前都有呼吸道感染發生,症狀包括咳嗽、胸痛、有雜音、發燒和惡寒等。
實驗室診斷(Laboratory Diagnosis)1.最有用的檢體:血液和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2.腦脊髓液中含大量菌體→多形核白血球以Gram stain易看到G(-)雙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