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奈瑟菌综述
病原性球菌(奈瑟菌属)

病原性球菌(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革兰阴性菌有菌毛、无芽孢、无鞭毛、产酸不产气
对人致病的: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一)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
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①生物学性状呈肾形或豆形呈双排列
②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巧克力色培养基)自溶酶送检脑膜炎奈瑟菌会自溶
③抵抗力弱、室温中3h死亡、标本注意保温、保湿、及时送检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①荚膜:抗吞噬作用
②菌毛:黏附
③内毒素
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出现: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
6个月~2岁年龄儿童是脑膜炎奈瑟菌的易感人群
(二)淋病奈瑟菌
1、圆形或卵圆形多存在中性粒细胞内
2、专性需氧、营养高(巧克力色血液琼脂平板)
致病性
致病物质:①菌毛:有菌毛的淋球菌有毒力
②外膜蛋白:破坏中性粒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
③脂多糖
④IgA1蛋白酶
婴儿出生时、无论母亲有无淋病,都应以1%硝酶银溶液滴眼以防止新生儿淋病球菌性结膜炎的发生。
淋病奈瑟菌基因分型进展

淋病是指由 淋病奈瑟菌( . roeN ) N g oha, 引 o re G n
起的各种感染, 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至今世界 上仍未研制出一种有效的 N 疫苗, G 因此控制 N 蔓 G
延仍依赖于一些基于分子流行病学基础上的预防和
同的酶切片段, 各酶切片段在经过电泳之后又被区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陈 强 综述
尹跃平 审校
摘要 淋病奈瑟菌表型分型方法的局限性限制其在该菌分型方面的应用。近年来, 一系列该
菌 分型方法的建立弥 表型分型方法的不足。各种基因分型方法, p分型法、 r 基因 补了 如Oa P 分型 o
法、 脉冲场凝胶电泳等有着各自 不同的基因分型基础、 应用范围 及优缺点等。本文就近年来新发展
方法、 有限的分型能力[等诸多不足限制了该方法 z 〕
进一步应用, 而近年来一系列基于基因水平的 N G 分型方法正不断涌现, 本文就这些方法作一简要综
述。
究, 发现由 患者提供的性关系信息基本都能由Oa p 分型结果判断出 但有时某些从属于同一 Oa 来。 p型
的淋病患者, 他们不愿提供他们性关系方面的流行
FloNl。 i j s-ee等[在丹麦、 oi等[ 在英国 e ei d s s 〕 Hw 1 。 9 ] 爱
丁 A i等2 土 其 该 型 法 作了 堡、 d [在 耳 对 分 方 均 研 y。 0 〕
究报告, 并对其在流行病学上的应用给出了一致的 好评。
; p分型法有着 尽管Oa 很强的 分型能力, 但它也 有着自 不足“ 如 需要对电 身的 t。 它 〕 泳上的 带作出 条
及突变, 从而在 N 感染人群中 G 形成一个巨大的o p a 基因 o 基因分型法就是对待检菌株的 1个高 库, a p 1 变o 基因 p a 进行检测和分析。由于o 基因的高变 p a 性而造成 o 基因库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p a 从而使得
淋病奈瑟菌危害评估报告

淋病奈瑟菌危害评估报告一、危害程度分类(一)分类等级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此菌列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危险程度为Ⅱ级),属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微生物。
(二)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名录》的规定,大量活菌操作包括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测活动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
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二、背景资料(一)一般生物学特征1、形态染色: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2、培养特性:初次培养时需要5%-10%CO2。
氧化酶阳性,分解葡萄糖,不分解麦芽糖,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
(二)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为条件致病菌。
(三)致病性和感染数量:1、致病性:是淋病的病原菌。
2、感染数量: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感染。
(四)传播途径及暴露后果: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2、暴露后果:可引起男性的尿道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咽喉炎、女性的尿道炎、阴道炎、子宫炎。
(五)宿主范围:宿主范围较为广泛。
(六)预防、诊断和治疗:1、预防:实验室工作人员加强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规范操作,同时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尽量避免暴露事件的发生。
2、诊断:感染后是否发病依据可疑症状,血液等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来判定。
3、治疗: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壮观霉素和环丙沙星等敏感药物治疗。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一)实验室实验活动背景资料1、实验活动内容: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临床常规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室内质量控制监测工作等。
2、实验涉及的菌毒种背景资料临床标本中尚未分离出此菌2株。
(二)可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1、实验样品的接收与开启:由于打开盛装菌株容器瞬间可能使一些菌体产生气溶胶扩散进入空气而造成污染,要求接收和打开样品人员应当了解样品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接受如何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的培训,样品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缓慢向安瓶中加入液体来重悬冻干物,避免出现泡沫。
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淋病是一种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
了解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染源淋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患者在感染后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传染性,尤其是在出现症状后的 1 2 周内,传染性最强。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传播淋病,但由于其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隐匿性。
二、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这是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包括异性之间和同性之间的性接触。
在性活动中,淋病奈瑟菌可以通过生殖器、肛门、口腔等部位的黏膜直接接触传播。
多性伴、不使用安全套等不安全的性行为会显著增加感染淋病的风险。
2、间接接触传播少数情况下,淋病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淋病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物、毛巾、被褥、坐便器等生活用品而间接传播。
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因为淋病奈瑟菌在体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
3、母婴传播患有淋病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能会感染淋病奈瑟菌,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咽炎等。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淋病普遍易感。
但以下人群感染淋病的风险相对较高:1、性活跃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人,由于性活动频繁,且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足,更容易感染淋病。
2、多性伴人群拥有多个性伴侣的人感染淋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3、不使用安全套的人群安全套可以有效阻止淋病奈瑟菌的传播,如果在性行为中不使用安全套,感染的风险会显著上升。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对淋病奈瑟菌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感染淋病。
四、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淋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卫生条件较差、性教育缺乏、医疗资源不足等原因,淋病的流行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2、时间分布淋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可能会有所波动。
医学微生物学--奈瑟菌属

微生物学检查法
细菌分离和鉴定
直接涂片 染色镜检 标 本 分离培养 (巧克力 血平板) 若在中性粒细胞内外 发现典型G—双球菌, 则可作出初步判断。 涂片染色镜检 生化、药敏等 血清学实验
挑选典型 的菌落
注意:根据病程发展采集不同部位的标本。 采集后必须保温保湿,立即送检。
微生物学检查法
快速诊断法
脂寡糖:诱发局部炎症,逃避免疫。
sIgA酶:能破坏粘膜表面的抗体sIgA
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 淋病 (gonorrhea):是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 之一。性接触传播为主. 淋病性眼结膜炎/新生儿脓漏眼:胎儿 经产道分娩时可被感染。 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及幼女阴道口阴 道炎:通过毛巾、浴池间接感染。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抵抗力弱。1%石炭酸1~3min即死亡。 本菌能迅速自溶。 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头孢胺噻肟钠、 环丙沙星、壮观霉素(trobincin) 等多种抗 生素敏感,但是近年有关耐药菌株的报告 增多。
生物学性状
抗原结构与分类
1.菌毛蛋白抗原:黏附 2.外膜蛋白抗原:①ProI
②ProⅡ ③ProⅢ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对干燥、湿热、寒冷等抵抗力极弱, 室温放置3h即死亡。对常用消毒剂也很 敏感。例如,1%石炭酸、75%乙醇、 0.1%新洁尔灭菌可使细菌迅速死亡。对 磺胺、青霉素、链霉素和金霉素均敏感。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物质
菌 毛: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有利于定植 荚 膜:抵抗吞噬,有利于入侵。 sIgA酶:能破坏粘膜表面的抗体sIgA
3.脂寡糖抗原(LOS):类似内毒素 抗原性转换:淋病奈瑟菌的抗原性易发生 变异, 即同一种抗原可发生型的转变。抗原变 异频率为10-3~10-2,变异速度很快。
微生物学总结03奈瑟菌总结

急性淋病:中性粒细胞内大量G-,咖啡豆形双球菌——有诊断意义
慢性淋病:镜检较困难
2.分离培养鉴定
即采集即培养,标本保温保湿,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培养
3.抗原检测: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
4.核酸检测:PCR
流行率
低
高
致死率
高
低
防治原则
两岁以上儿童注射A群荚膜多糖菌苗、应隔离患者、流行期间儿童可口服磺胺药物等预防,治疗首选青霉素G。青霉素的剂量要大,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以选用氯霉素或红霉素
易感人群:6m-2y年龄的婴幼儿
血清A群为主要致病菌,B群感染常致带菌状态!
1.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症(淋病):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天然宿主。淋病是重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无症状携带者:女性>男性
发病:男性>女性
2.新生儿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俗称脓漏眼
极弱,不耐干燥和寒冷。一般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磺胺药物,金霉素均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制病物质
1.荚膜:抗吞噬,依抗原性不同可分为13个血清型
2.菌毛pili:黏附(咽部粘膜上皮细胞表面)
3.脂寡糖:自溶性释放,作用于毛细血管或小血管,引起血栓、出血。作用于肾上腺可以引起肾上腺出血。大量内毒素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出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导致休克,预后不良
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其他糖类。产生氧化酶,过氧化酶。故氧化酶、过氧化酶试验阳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
菌血症期病人采集血液
有出血点或瘀斑者,可取瘀斑渗出液
有脑膜刺激症状者,抽取脑脊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病奈瑟菌的研究现状
淋病(gonorrhea)是由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病奈瑟菌引起的经典性病之一。
人类是淋病奈瑟菌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播。
感染淋病奈瑟菌之后,患者发生泌尿生殖系统的损害,表现为尿道炎和宫颈炎,以及附睾炎、盆腔炎等并发症,女性患者还可由于并发症造成不育、富外孕等严重后果。
淋病常见,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据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6200万新病例发生,其中以欧美和非洲一些国家尤甚。
发病与病人因素,诸如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性行为方式及免疫力有关,并随地区和季节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关键词:淋病奈瑟菌、耐药、淋病奈瑟菌PI蛋白、检测方法
1.淋病奈瑟菌的感染
淋病奈瑟菌主要侵犯粘膜,尤其对单层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淋病奈瑟菌侵入前尿道或子宫颈后,借助菌毛、外膜蛋白粘附到柱状上皮细胞表面进行繁殖,之后被柱状上皮细胞吞饮,进入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损伤裂解。
淋病奈瑟菌在逸入粘膜下层,通过内毒素与补体、IgM等协同作用,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吞噬,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粘膜糜烂和尿痛,形成典型尿道脓性分泌物。
当细菌进入尿道腺体和隐窝后,腺管开口及隐窝被阻塞,潜藏的细菌可引起慢性淋病。
2.淋病奈瑟菌PI蛋白
目前已知的淋球菌表面抗原有PI(Porin,Por,主要外膜蛋白),PII(0pa,热修饰蛋白),PIII(还原反应可修饰蛋白、或浓度相关蛋白)等外膜蛋白,及菌毛蛋白和LPS(脂多糖)、LOS(脂寡糖),均能诱导相关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这几种抗原中,PI是外膜蛋白中含量最高的蛋白成分,约占60%,且仅有中等程度的抗原变异。
抗PI抗体具有杀菌作用,故而PI抗原最有可能用于制备成功的淋病疫苗,这使其成为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PI 蛋白是淋球菌主要外膜蛋白,它是液态的跨膜蛋白通道,以利于某些离子和大分子通过外膜屏障。
PI蛋白在淋球菌感染致病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因为体外试验显示它能从淋球菌外膜贯穿入中性粒细胞膜,该过程在体内淋球菌粘附至上皮细胞表面中可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纯的PI蛋白插入细胞脂质双层形成电压门控、轻微阴离子选择的通道,这一功能已被实验证实。
纯PI蛋白也能插入血浆中性白细胞膜。
哺乳细胞中加入纯PI蛋白可引起短暂跨膜电压改变以及调节宿主细胞间信号传导。
但是尚未得到完整的淋球菌将功能性小PI插入受感染哺乳细胞直接证据【1】。
3.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
淋球菌具有类似于大肠杆菌的被膜结构。
由外到内依次是外膜、肽聚糖、周间隙、质膜。
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
主要由蛋白质和LPS组成。
外膜蛋白(om)在维持外膜结构、保证物质运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按其拷贝数目的多少可分为主要蛋白和微量蛋白。
孔蛋白是主要蛋白,起运输作用【2】。
大肠杆菌的孔蛋白ompF、ompC、ompA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别是35*103、36*103、33*103。
淋球菌外膜上的第一类蛋白(PI)功能上相当于孔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介于30*103~43*103。
主要有3种大小分别为31*103、33*103、35*103。
这些蛋白同淋球菌对丙沙星(CIP)、四环素(TE)的通透性密切相关。
5株CIP、PE敏感的淋球菌均拥有33*103、42*103两种孔蛋白。
其中3株还拥有31*103和42*103蛋白。
而5株CIP、PE耐药的淋球菌均缺失33*103蛋白。
其中1株缺失35*103蛋白,2株缺失31*103蛋白。
据此推测CIP、PE主要是通过33*103蛋白穿过淋球菌外膜。
33*103蛋白缺失将导致CIP、PE的渗透量减少从而引起耐药【3】。
4.淋病奈瑟菌的检测方法
4.1涂片检查法
取泌尿生殖道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下可见大量多形核白细胞,白细胞内、外可见数量不等的革兰阴性双球菌。
本法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性急性淋菌性前尿道炎,尤其是男性淋菌性尿道炎,其敏感性可达95%,对慢性淋病患者敏感性较低,女性患者易出现假阳性。
4.2培养检查法
培养法被认为是诊断淋病奈瑟菌的“金标准”,但其缺点是费时、操作繁琐。
淋病奈瑟菌培养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女性和男性患者敏感性均高,因此培养法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查和诊断淋病患者的主要实验室方法。
4.3免疫学检测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淋球菌的免疫学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其原理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原理设计,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在某种固相载体上,以辣根过氧化酶为指示剂,标记在另一种抗原或抗体上,加入酶作用底物,酶与底物发生反应后,底物显色,根据底物显色的深浅定性或定量地检测样本中的淋球菌抗体或抗原的量【4】。
4.4淋病奈瑟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针对淋病奈瑟菌和荧光素酶基因设计特异的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采用硫代和氨基双功能探针修饰技术制备寡核苷酸芯片,以荧光标记多重不对称PCR 技术为基础,通过将单链PCR 产物与芯片杂交实现对淋病奈瑟菌的检测,基因芯片技术以其高通量、微量化、成本低、污染少、可多基因多标本平行检测等特点,在淋病的诊断和无症状患者的大规模筛查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4.5共凝试验快速检测淋病奈瑟菌
每份标本3min 内可出现结果,从试验结果来看,不论是急性或慢性淋病患者,其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涂片染色法和细菌培养法。
由于该法特异、敏感、快速、简便、价格低廉,适合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5】。
4.6泡沫快速试验
检测原理是利用淋病奈瑟菌侵入尿道上皮细胞,产生某种细菌生化酶,加入试剂后,含有此酶的尿液就会产生生化反应,并同时伴有气泡产生来判断结果。
泡沫快速试验具有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结果易于判断等特点,适用于化脓性、非化脓性尿道炎的检测(包括
隐性),为高、低危人群淋病奈瑟菌感染的普查,了解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了一个可信的易为人们接受的非侵入性方法。
由于它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4.4%,有望在性病防治工作中,在大量普查和临床诊治工作中广泛使用,尤其对女性患者尿液的检查,可避免单纯尿道感染淋病奈瑟菌者被漏诊。
尿液不仅可以反映尿道感染,也因可能被宫颈分泌物污染而同时反映出宫颈的感染,因而尿液是泡沫快速试验检测淋病奈瑟菌的理想标本【6】。
参考文献
1.Whalen RG.DNA vaccines for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what if?Emerg InfectDis.1996 Jul —Sep;2(3):168—75.
2.李国明!陈群!王胜春. 淋病流行株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分析[J].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2001,(增刊);275
3.贾蓓. 外膜蛋白及其在细菌耐药中的作用[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7,18(6);444
4.徐丽玲,顾伟泯鸣,杨阳,等. 1996~2003 年上海市某医院泌尿生殖分泌物标本性病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21.
5.刘琪,刘念一,韩力苏,等. 新型淋病奈瑟菌培养基及其鉴定系统的研制及应用[J].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4):492.
6.沈建根,朱永良,董玉娥.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技术一步法检测淋病奈瑟菌抗原的研究[J].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2000,29(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