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瑟菌属
第三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奈瑟菌属(Neisseria)致病菌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 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一、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肾形,G-双球菌,有荚膜,菌毛培养特性专性需氧,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5%CO2 菌落:光滑,透明,不溶血1.抵抗力对干燥,热力,消毒剂均敏感(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菌毛: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1.所致疾病流脑,人是其唯一易感宿主三种临床类型: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病型(三)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快速诊断法(五)防治原则流脑荚膜多糖疫苗,治疗首选青霉素G:1云南大学药学院(昆明650091);2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昆明6501l8 为制备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的需要2005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研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朱为2002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感染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因,按荚膜多糖可将其分成12个血清群,其中A、B 和C 群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的90%。
全球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发病率在30-50万,病死率约10%,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脑膜炎球菌严重感染而发生致聋等永久后遗症。
在我国,A群脑膜炎球菌是主要致病菌群,95%的病例由A群引起。
80 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大面积接种,有效地控制了发病率。
该荚膜多糖是N-乙酰-3-O-乙酰甘露糖胺磷酸盐的线形共聚物,属T细胞非依赖性(TI)抗原,具有中等免疫原性和年龄相关的保护力,不能诱导免疫记忆。
现已证实它对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在短期内有效,但随时间延续保护力下降,尤其在幼龄儿童中。
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疫苗,提高其对各年龄组(包括婴儿)的免疫效果。
近期的研究集中在开发多糖结合疫苗,即将多糖共价结合到蛋白质上,使其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TD)抗原,以增强免疫原性和诱导免疫记忆。
肠球菌奈瑟菌卡他莫拉菌

吞饮入胞
逸至
部分
1
男性--急性淋菌性尿道炎
2
女性--淋菌性宫颈炎、尿道炎
3
初生婴儿--淋菌性结膜炎 发展:
4
男性--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 附睾炎等
5
女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
所致疾病
淋病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形态特征
菌体:肾形或咖啡豆状。
排列:凹面相对、成对排列
脓液中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淋病奈瑟菌
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传播方式: 成人---性接触 初生婴儿---患病母亲产道感染
致病物质: 菌毛、外膜蛋白、脂多糖、IgA 蛋白酶
致病性
发病机理
淋球菌 ———— 柱状上皮细胞表面 ——— 大量繁殖 —— 细胞裂解 ——— 粘膜下层— 中性粒细胞聚集吞噬 —— 急性炎症反应 — 局部充血水肿 —— 粘膜糜烂、脱落 —— 尿 道脓性分泌物 —— 入尿道腺体和隐窝潜伏。
3
涂片 分离培养(45℃可生长)
4
可疑菌落 药敏试验
5
PYR(+)、6.5%NaCL生长(+) G+C 触酶-
6
胆汁七叶苷试验(+) 血清学鉴定为D群
7
肠球菌属细菌
8
各种生化代谢鉴定到种
9
微生物学检查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水平耐药肠球菌的检测: (high-level aminoglycoside resistance,HLAR) 培养基:MH琼脂 菌液浓度:0.5麦氏单位 孵育时间:16—18h 药敏纸片:庆大霉素(120ug/片)链霉素(300 ug/片) 结 果:6mm=HLAR,7-9mm不确定,≥10mm敏感 意 义:不可用常规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治疗
细菌学-奈瑟菌属

一、脑膜炎奈瑟菌(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肾形或豆形革兰阴性双球菌,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形态典型。
新分离菌株大多有荚膜和菌毛。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经80℃以上加温的血琼脂平板;色似巧克力,故名巧克力(色)培养基,专性需氧,在5%CO。
条件下生长更佳。
最适pH为7.4~7.6。
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物超过48小时常死亡。
自溶酶经60℃30分钟或甲醛液处理均可使之破坏。
3.生化反应:大多数脑膜炎奈瑟菌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4.抗原结构与分类: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表层抗原有三种。
(1)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分成13个血清群,以C群致病力最强。
对人类致病的多为A、B、C群,我国95%以上为A群,近些年发现B和C群的感染。
(2)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A群所有菌株的外膜蛋白相同。
(3)脂寡糖抗原∶由外膜上糖脂组成,具有抗原性。
5.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
对干燥、热力、消毒剂等均敏感。
(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1)英膜(2)菌毛(3)IgA1蛋白酶(4)脂寡糖(是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2.所致疾病: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人类是其唯一易感宿主。
6个月至2岁儿童因免疫力弱,是易感人群,发病率较高。
主要经飞沫传播方式侵入人体的鼻咽部,一般表现为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普通型占90%左右。
细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产生剧烈头疼、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细菌可引起细小血管栓塞,导致皮肤出现瘀斑。
(三)免疫性:机体对脑膜炎奈瑟菌的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
6个月婴儿可通过母体获得抗体,产生自然被动免疫。
(四)防治原则:流行期间儿童可口服磺胺药物等预防。
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剂量要大,对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
二、淋病奈瑟菌(淋球菌)(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革兰染色阴性球菌,直径0.6~0.8μm。
常成双排列,两菌接触面平坦,似一对咖啡豆。
奈瑟菌属

(2)出血淤斑碘酊、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无菌针头挑破出血淤斑,挤出少量液体印片,干燥后革兰染色镜检。 阳性率可达80%。
3.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液或脑脊液先接种至血清肉汤培养基增菌后,再在巧克力色平板上行画线分离。平板置 于含5%-10% CO2的大气环境中孵育。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检查,并作生化反应和凝集试验鉴定。
感谢观看
3.抗原构造
(1)荚膜多糖抗原有群特异性,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可将脑膜炎球菌分为12个血清群,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 要是A、B、C群,在我国以A群为主。
(2)外膜蛋白抗原有型特异性,根据此抗原各群又可分为若干型。
4.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热、冷、紫外线等均十分敏感。在75%乙醇、0.1%新洁尔灭和1%石炭酸中迅速杀灭。 对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等敏感。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的培养基是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色平板。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须供给 5%-10%的CO2。37℃孵育24h后形成1.0-1.5mm的无色、圆形、凸起、光滑、透明,似露滴状的菌落,无溶血现象。 多数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
3.抗原构造
(1)荚膜多糖抗原有群特异性,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可将脑膜炎球菌分为12个血清群,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 要是A、B、C群,在我国以A群为主。
1.致病物质主要有荚膜、菌毛和内毒素。
荚膜可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菌毛有助于细菌附着于细胞表面,利于进一步侵入。内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 由细菌自溶或裂解释放,可使小血管、毛细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出血,严重时造成DIC、中毒性休克。
2.所致疾病脑膜炎球菌是流脑的病原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 而感染。潜伏期2~3天,长者可达10天。病菌在鼻咽部繁殖后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病人表现为恶寒、 高烧、恶心、呕吐、皮肤或黏膜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细菌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脊膜,产生化脓性炎症。病人表 现为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爆发型流脑起病急剧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 内危及生命。
奈-瑟-菌-属(Neisseria)

2、此菌易耐药,治疗应彻底。
Terms of Microbiology
Neisseria N.meningitidis Meningococcus N.gonorrhoeae Gonococcus
奈瑟菌属 脑膜炎奈氏菌 脑膜炎球菌 淋病奈氏菌 淋球菌
临床表现
潜 伏 期 1 - 10 天,一般为 2 - 3 天
普通型 暴发型
败血症 型
约占全部病例旳90% 起病急骤,病情凶险, 如不急救常二十四小时内死亡 主要见于成人
脑膜炎奈瑟菌 (N.memingitidis)
临床表现
一般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
部分病人有咽炎。
2。败 血 症 期
防治原则:
治疗-首选青霉素、 磺胺类药,理由是 轻易透过血脑屏障
淋 球 菌(Gonococcus)
中国性病报告
中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旳龚向东说: “我国正式公布数字与实际旳性病发病数 大约20倍左右差距,估计起码有1000万 例以上”.
淋 球 菌(Gonococcus)
中国性病报告
1990年上海召开第一次性病大会上,教 授夏国美悲观地指出:“消灭性病是不可 能旳,控 制也是不可能旳,要做到旳是降低 发病率,但也不一定能做到”。
脑膜炎奈瑟菌 (N.memingitidis)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大城市发病分散, 以 2岁下列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则以 2 - 4 岁或5 - 9岁旳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而偏僻 山区则一旦传染源介入,常引起点状暴发, 15岁以上发病者可占总发病率旳二分之一以 上且一户二人或二人以上发病者也不少见。
奈瑟菌属送检原则

奈瑟菌属送检原则
奈瑟菌属(Nocardia)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的细菌,广泛存在于
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和水中。
奈瑟菌属细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尤其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个体中更容易引发疾病。
当临床怀疑病患患有奈瑟菌感染时,可考虑进行送检以确诊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奈瑟菌属送检的一般原则和建议:
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史选择适当的标本:奈瑟菌感染可以影响不同部位,如肺部、皮肤、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标本进行送检。
例如,对于肺部感染,可选择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对于皮肤感染,可选择皮肤刮片或分泌物样本等。
2. 采集标本时注意无菌操作:为了确保送检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集标本时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使用无菌容器和工具。
同时,应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 使用适当的培养基:奈瑟菌属细菌的培养需要使用特定的培养基,如L-J培养基或Thayer-Martin培养基。
这些培养基可
以提供适合奈瑟菌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4. 进行适当的培养时间:奈瑟菌的生长速度较慢,通常需要培养约7-14天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
因此,在进行送检时,需
要进行足够长的培养时间以确保细菌的生长。
5. 进行药敏试验:奈瑟菌感染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
长期治疗。
因此,在送检时还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对哪些抗生素敏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
总之,奈瑟菌属的送检原则包括选择适当的标本、采集标本时注意无菌操作、使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进行足够长的培养时间以及进行药敏试验。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确诊和指导奈瑟菌感染的治疗。
奈瑟氏菌属

第28章奈瑟氏菌屬Neisseria1.德,A.L.S.Neisser醫生為第一位描述淋病球菌者。
2.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和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為人類病原。
其他存在咽頭和鼻咽腔的黏膜表面。
偶有存在肛門、生殖器官、生殖器官的黏膜表面。
3.需氧,G(-),球菌並排成對。
不具運動性,不形成內孢子。
4.常形成莢膜(encapsulated),氧化酶陽性,大都產生觸酶,配合Gram stain可做快速鑑別診斷。
5.可氧化碳水化合物而產生酸。
6.和其他奈瑟氏球菌屬細菌的不同點:淋球菌只能以葡萄糖行醱酵作用。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其他奈瑟氏菌屬(Other Neisseria Species)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生理與構造(Physiology and Structure)1.非常挑剔,需巧克力培養基加入Arg、Hypoxanthine、uracil和可溶性澱粉,於潮濕及CO2存在下才易生長。
2.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5~37℃,冰冷環境不易存活。
且不耐乾燥和脂肪酸。
3.鐵分子為其生長與代謝所必需,藉結合轉鐵蛋白(transferrin)、乳鐵蛋白(lactoferrin)和血漿素(hemoglobin)獲取鐵分子。
4.難由臨床檢體分離培養,但易人→人。
5.G(-),外表被覆由菌毛蛋白(pilin protein)所構成的菌毛(pili)。
無菌毛者不具毒性。
6.菌毛蛋白的抗原和菌毛蛋白的表現改變對此菌的再度感染即失去免疫力。
∴難發展出有效疫苗。
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生理與構造(Physiology and Structure)7.外膜有三種主要蛋白質:(1)Por蛋白質:形成外膜的孔或通道。
奈瑟菌属

(四)防治原则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要采取综合性措 施,包括隔离病人、加强带菌者的检查、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近年来,采用纯化A群特异性多糖制 备疫苗,接种后不但免疫效果好,而且机 体反应轻微。
患者可用青霉素、氯霉素和红霉素治
疗。
二
淋病奈瑟菌(N.gonorrhoeae)
形态与染色
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性状
G-双球菌,似一对咖啡豆,无芽胞和 鞭毛,有荚膜和菌毛
。
致病性和免疫性
2、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流脑) : 疾病的发生、 发展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
发病过程: 1、细菌首先在鼻咽部繁殖致上呼吸
道炎症 2、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 3、到达脑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出 现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喷射状 呕吐、颈项强直。 4、中毒性休克
交及PCR技术检测淋病奈瑟菌DNA等。
防治原则
预防:属 STD,首先要禁止卖淫、嫖娼、加强 预防性病知识的教育;婴儿出生时用1%硝酸银 滴眼,预防新生儿脓漏眼。
治疗:对病人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包括性 伙伴。
青霉素是首选药物。还需参考药敏试验选择药 物。 化学用药主要用来预防新生儿脓漏眼,目前多 用1%硝酸银、1%四环素、0.5%红霉素眼膏。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免疫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无自然抵抗力,普遍易感,多可自 愈。病后免疫力不强。 再感染者仍极为常见。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如在中性粒细胞内发现有 G—双球可初步诊断。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巧克力培基)与鉴定:典型的菌落。 生化反应等 快速诊断法
药敏实验
SPA协同凝集试验、ELISA查抗原、用核酸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特性--生长条件
营养要求高、在血液、血清培养基中才 能生长 专性需氧、初次分离需5%CO2 最适温度35℃,<30℃或>40℃不生长 可产生自溶酶
常用培养基及生长现象
巧克力色血平板:属营养培养基,菌落 无色、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有光泽, 似露水珠,易乳化 卵黄双抗平板(EPV):属选择平板, 用于含杂菌的鼻咽拭标本的分离培养, 菌落无色、光滑湿润、较大、扁平
抵抗力
抵抗力极弱 对温度变化敏感 对干燥敏感 对消毒剂敏感 易形成耐药性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菌毛、IgA蛋白酶 所致疾病: 性接触--引起淋病 产道感染--引起新生儿淋病性眼结膜炎
标本采集
正确取材 女性病人标本:取宫颈内膜分泌物 男性病人标本:取尿道口脓性分泌物
分泌物 直接涂片染色
分离培养 可疑菌落
淋球菌革兰染色图
生长条件
营养要求高 专性需氧 5~10%CO2 <30℃或>36.5 ℃不生长
常用培养基和菌落特征
巧克力色培养基 TM培养基(含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制 霉菌素) MTM培养基(改良的TM) 菌落特征:圆形、光滑、湿润、灰白色、 易乳化
生化反应
氧化酶、触酶:+ 葡萄糖、麦芽糖、蔗糖:+-- 30%H2O2试验:+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传染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染 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菌毛 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临床表现:上呼吸道症状:鼻咽炎等全身 感染症状:高热、出血点或瘀血点 脑膜 炎症状: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特异性预防:接种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 疫苗
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
流脑病人:血液、脑脊液、瘀血点 带菌者检查:鼻咽拭
与卡他布兰汉菌鉴别
形态与奈瑟菌相似 18~24℃环境能生长 普通培养基中可以生长 具有DNA酶
淋病奈瑟菌
形态染色
革兰阴性肾形、成双排列 有荚膜、菌毛 淋球菌多侵犯尿道粘膜,急性期常位于中 性粒细胞内,急性期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慢性期则多在细胞外 根据菌毛分型:T1~T5 T1、T2有菌毛 T3、T4、T5无菌毛
快速鉴定试验
荧光抗体法 荧光素-流脑抗体 +待检物--荧光荧光
(间接法)
间接血凝试验 流脑多糖抗原致敏红细胞 +待检血清 反向血凝试验 流脑抗体致敏红细胞 +标本中可溶性流脑抗原
鉴定依据
形态染色:革兰阴性球菌成双排列 菌落典型:光滑型,易乳化,盐水中无 自凝 生化反应: 氧化酶+、触酶发酵葡萄糖、麦芽糖 生长条件:普通培养基不生长、 血清学:与相应分群血清凝集
培养检查
增菌培养:血液、脑脊液接种增菌液,5 %CO2培养。 分离培养:将增菌培养物转种巧克力色 平板,置5%CO2环境,35℃培养18~24 小时 可疑菌落:观察菌落特征,取可疑菌落 涂片染色镜检,作盐水自凝试验,盐水 中无自凝。
鉴定试验
形态染色:革兰阴性、肾形、成双排列 氧化酶(+) 触酶(+) 糖代谢试验:发酵葡萄糖、麦芽糖 生长特性试验:生长温度、营养需求 血清学鉴定与分群:可与相应诊断血清 发生凝集
鉴定试验
氧化酶试验 糖分解试验(葡萄糖、麦芽糖、蔗糖) 30%过氧化氢试验
药敏试验
抗生素 纸片含药量
判定标准(mm) 敏感 ≥30 ≥18
≥30 20~29
中度敏感
耐药 ≤19 ≤14
≤19
青霉素
2.4μ(4U)
20~29
壮观霉素 100μg
头孢呋肟 10μg
鉴定依据
形态染色典型:革兰阴性球菌 培养特性:光滑、湿润、易乳化菌落 生化反应:氧化酶阳性、仅分解葡萄糖
脑脊液、瘀血点 直接涂片染色 初步报告
血液 增菌培养 分离培养 (巧克力色平板)
鼻咽拭子 分离培养
(卵黄双抗平板)
可疑菌落、盐水自凝
自凝、色素 报告阴性
无自凝
涂片染色
生化反应
生长特性
血清学分群
直接涂片镜检
脑脊液沉淀物、瘀血点涂片革兰染色镜 检: 若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双 球菌、呈肾形,可作初步诊断
生化反应
氧化酶试验阳性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不分解蔗糖
抗原构造与分型
菌体抗原 无特异性 核蛋白抗原 无特异性,与细菌毒力有关 表面荚膜多糖抗原 具有群特异性 根据此抗原,将该菌分为13个血清群 我国以A群为主,占95%,
抵抗力
抵抗力弱 对寒冷、湿热、干燥、消毒剂、紫外线 均敏感 能产生自溶酶
临床意义
初步报告
涂片染色
生化反应
生长特性
直接涂片
分泌物涂片,做革兰染色 急性炎症期中性粒细胞内可见革兰阴性 双球菌。 阳性率男性90%、女性50%~60%。 无症状淋病或轻症患者,尤其是女性, 检出率低,只做涂片可漏诊40%以上,
培养检查
取材部位准确 培养基预温 立即接种 最好床边接种 合适的培养基 CO2培养 取氧化酶阳性菌落做下一步鉴定
奈瑟菌属
共同点: 革兰阴性球菌、单个或成双排列、无芽 孢、无鞭毛、有菌毛 触酶试验(+) 氧化酶试验(+) 种类: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9种 致病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
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
脑膜炎奈瑟菌电镜图
形态染色
革兰阴性、肾形、成双排列 新分离菌株有菌毛和荚膜 在患者脑脊液中位于中性粒细胞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