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验(第3版)13分枝杆菌属和诺卡菌属(自制)
微生物检验学之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分枝杆菌属及检验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或略带弯曲、为数众多(包括54个种)呈分支状生长的需氧杆菌。
因其繁殖时呈分支状生长故称分枝杆菌。
本属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类,可占其干重的60%,这与其染色性、抵抗力、致病性等密切相关。
耐受酸和抗乙醇,一般不易着色,若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能抵抗3%盐酸乙醇的脱色作用,故又称抗酸杆菌。
需氧生长,无鞭毛,无芽胞和荚膜。
引起的疾病均为慢性,有肉芽肿病变的炎症特点。
分枝杆菌的种类较多,包括结核分枝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
非典型分枝杆菌是一大群分枝杆菌的总称,与人类有关的非典型分枝杆菌主要有堪萨斯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戈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蟾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和耻垢分枝杆菌等。
本属细菌无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与菌体某些成分如索状因子、蜡质D及分枝菌酸有关。
根据国际分枝杆菌分类研究组(IWGMT)的方案将本属细菌分为三类,即缓慢生长菌、迅速生长菌和不能培养菌。
一、结核分枝杆菌在我国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有人型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结核分枝杆菌为细长或略带弯曲的杆菌。
在培养基中可呈球状或丝状,陈旧培养物或干酪化的淋巴结中可见到分枝状。
抗酸染色时因菌体含有大量脂类而不易着色,无论是否经碘液处理,着色后均不易被盐酸乙醇脱色,所以使菌体呈红色。
本菌无芽胞、无鞭毛,近年发现有荚膜。
2.培养特性本菌专性需氧,在无氧条件下迅速死亡,在5%~10%CO2环境中可刺激其生长。
烛缸不适合本菌培养,需用二氧化碳培养箱。
培养温度适应范围较大,35~40℃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
最适pH为6.5~6.8。
兼性胞内寄生菌,在细胞内外均可发育繁殖,强毒株可长期生存于巨噬细胞内。
生长时还需适当的湿度。
本菌生长缓慢,最快的分裂速度为18小时一代。
在固体培养基上,一般需2~6周才能长出菌落。
菌落呈干燥颗粒状,不透明,乳白色或米黄色,表面呈皱纹状,形似菜花。
分枝杆菌 微生物学检验

分枝杆菌1.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1)一类细长、略带弯曲、呈分枝状生长细菌,革兰染色阳性,无芽胞、无荚膜;(2)抗酸染色阳性,故又称抗酸杆菌;(3)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罗琴培养基;(4)生长缓慢,2~8周后方可见菌落;(5)G+C mol%为62%~70%;(6)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和AID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核病成为危胁人类健康的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2. 主要致病种类:人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3. 分枝杆菌属分类(1)典型结核分枝杆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2)非典型分枝杆菌:(3)其他:副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鼠麻风杆菌4. 结核分枝杆菌(1)临床意义A. 本菌抵抗力强,可存活6~8月,随着漂浮于空气中的微滴核被吸入呼吸道,植入肺泡发育繁殖导致结核发生;B. 引起结核病,随社区人群生活状况不同发病率有所差异,全球约有1/3人感染,有人类死亡之首和白色瘟疫之称;C. 免疫性:有菌免疫或称传染性免疫,细胞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D. 细菌可经血、淋巴,在骨、关节、肾、脑膜等处引起相应的结核病(2)致病物质荚膜:抗吞噬;细胞壁脂质;磷脂:刺激单核细胞增生、结核结节形成、干酪样坏死;分枝菌酸:抗酸性;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膜;蜡质D:诱发IV型超敏反应;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细胞;蛋白质;致病机制:胞内寄生,细胞免疫为主,在巨噬细胞中存活,引起Ⅳ型超敏反应。
(3)结核结节的形成:A. 是单核细胞参与的炎性肉芽肿反应,是细胞免疫和IV型变态反应平衡的结果;B. 细菌的脂质抵抗吞噬,巨噬细胞被破坏,形成原发感染。
3~6周后,细胞变形,IV型变态反应产生;C. 磷脂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样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
抑制蛋白酶对组织溶解,产生干酪样坏死;(4)Koch现象(郭霍现象)和IV型变态反应:有毒结核分枝杆菌被初次接种豚鼠10-14天,局部产生小节,形成肿块→坏死溃疡侵入附近淋巴结→淋巴血流全身播散,经久不愈→动物死亡。
分枝杆菌属、诺卡菌属、放线菌属鉴定—分枝杆菌属的共性(微生物检验课件)

❖ 主要特点
细长弯曲,分枝状生长 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分枝菌酸) 常用抗酸染色鉴定,呈抗酸染色阳性 引起疾病都呈慢性,并伴肉芽肿
❖ 分类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非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
抗酸染色
❖ 由于细菌细胞壁中含大量脂质,一般不易 着色,若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 又能抵抗强脱色剂盐酸酒精的脱色,故又 称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
期末复习-医学微生物学-第13章-分枝杆菌属

关
结核,以肺结核最多见;人对结核分枝杆菌普遍易感,多数呈潜伏结
核病感染;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消化道和损伤皮肤黏膜侵入;发生、
发展与结局与细菌毒力和侵入数量、机体易感性和免疫状况有关。
原发感染:初次感染,多发于儿童;传染源是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主
要通过咳嗽、喷嚏、大声说话和排痰,产生含细菌的飞沫核,被密切
苷脂等糖脂或磷脂等形成的脂质双层;还有一些结合于细胞膜并延伸
到细胞表面的脂甘露聚糖及其修饰物,如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
结 核 分 枝 杆 菌
生 物 学 性 状
末端修饰甘露糖的脂阿拉伯甘露聚糖(manLAM)和磷脂酰肌醇甘露 糖苷(PIM)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改良罗氏培养基为常用分离培养基,最适
和破损组织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或黏膜下,形成红斑或结
节,为麻风结节,面部结节融合形成“狮面容”;细胞免疫缺陷,麻风 所
致 疾
菌素试验阴性;病变部位做病理检查,可见大量麻风细胞和肉芽肿)、
病 结核样型麻风(自限性,较稳定,损害可自行消退;侵犯真皮浅层,
病变主要在皮肤;早期病变为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后出现上皮
接触或呼吸道吸入;被肺泡中巨噬细胞吞噬,成为胞内寄生菌;也可
被 DC、中性粒细胞等识别;细菌再巨噬细胞内大量增殖。死亡细胞释
放的细菌再次被巨噬细胞吞噬,如此反复,引起渗出性炎症,称原发
感染灶;细菌经淋巴管扩散到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
大。X 线胸片中,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显示哑铃状阴
固有免疫:是抗细菌感染的第一步,参与细胞包括巨噬细胞、DC、中 性粒细胞和 NK,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并传递活化信号到细胞内, 诱导细胞各种防御性固有免疫,如吞噬、自噬、凋亡和炎症小体的激 活;另一方面,细菌也可通过自身毒力抑制固有免疫,逃避杀伤 。 适应性免疫:胞内寄生菌,抗感染免疫主要靠细胞免疫;(抗原特异性 CD4+Th1 型细胞在感染后 21d,归巢到肺部感染灶,并建立特异性细 胞免疫。改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不仅能趋化 T 细胞和巨噬细胞到 炎症部位;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也能通过 TNF-α诱导细胞 免 凋亡,促进肉芽肿形成,使感染局限化;因此,CD4+Th1 型细胞在抗 疫 性 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8+CTL 可诱导局势细胞裂解或凋亡,或 产生穿孔素直接杀伤细菌,还可产生 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发挥抗 菌作用,在阻止潜伏感染的再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超敏反应:致敏性 T 细胞再次遇到细菌时,释放出细胞因子,引起强 烈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容易 形成干酪样坏死。甚至液化形成空洞,常见于成人的原发后感染;感 染时,细胞免疫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并存;免疫和超敏反应是由不同菌 体抗原诱导,并由不同 T 细胞亚群介导,参与的淋巴细胞也不同;超 敏反应具有抗感染和致病两方面的作用
13 分枝杆菌

二、蛋白质
结核菌素可与蜡质D结合,引起机体的迟
发型超敏反应。
三、多糖 使中性粒细胞增多或是特异性表面抗原 四、核酸:rRNA是免疫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
五、荚膜:对菌体具有保护作用
1.与巨噬细胞表面的补体3(CR3)结合。
2.所含酶能降解宿主组织大分子物质,为菌
的繁殖提供营养。 3.防止宿主有害物质入菌体,保护菌体。
德国科学家Robert Koch在1882年发现了
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结核杆菌,结核 病的致病细菌。他还证明了这种微生物 是可以在培养基里培养出来的。这一发 现使得结核的实验研究成为现实。
世界结核病防治现状
自发现 MTB 以来,全球约有两亿人死
于TB,且疫情发展日趋严重。
WHO 已将 TB 作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
方法: 目前多用PPD法。取PPD-C和BCG-PPD 各5单位分别注入两前臂皮内,48~72 h后, 红肿硬结小于 5 mm 者为阴性反应;超过 5 mm者为阳性;≥15 mm为强阳性。PPD-C 侧 大于 BCG-PPD 时为感染 , 反之可能为卡介苗接 种所致
结核菌素试验的意义
1.阳性:
① 感染过结核,或接种过BCG,但不一定患病。 ② 强阳性者可能为活动性结核。 2.阴性: ① 未感染过结核菌,或未接种过BCG。
2.肺外感染
结核性脑膜炎 皮肤结核
肾及输尿管结核
骨结核
脊椎结核
肠结核
免疫性
1.人群对结核杆菌的免疫是有菌免疫
2.以细胞免疫为主。
3.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只对胞外的结核杆菌有作用
4.免疫与超敏反应同时存在。
结核菌素试验
原理 将一定量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受试者曾感 染结核杆菌,则在注射部位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炎 症,判为阳性,未感染者则为阴性。此法可用于检 测可疑患者曾否感染过结核菌、接种卡介苗后是否 阳转以及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结核菌素试剂有两种:
病原微生物学,第13章分枝杆菌属,包括(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第三节麻风分枝杆菌)

L型变异
二、致 病 性
(一)致病物质
致病与细菌结构成分有关
(1)脂质(占胞壁干重的60%) 磷脂: 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 脂肪酸(其中索状因子): 破坏线粒体、抑制中性粒细胞 游走和吞噬、慢性肉芽肿 硫酸脑苷酯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 使结菌在吞噬细胞中 长期存活(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 腊质D : 超敏反应、佐剂 (2)蛋白质:结核菌素与腊质D结合后使机体发生超敏反应 (3)荚膜: 黏附、抗吞噬、保护细菌
慢性纤维空 洞性肺结核
致病性
肺外感染
• 免疫力低下患者 • 常见于脑、肾、骨、关 节、生殖系统 • 少数形成全身粟粒性结 核或播散性结核
结核病患者
临床症状
• 全身症状:发热(低热),疲倦、乏力、 夜间盗汗,消瘦 •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 咯血、胸痛、气急
三、免疫与超敏反应
免疫特点
有菌免疫(菌体或成分消失,免疫也消失)
抗青霉素等抗生素
(四敏)
• 对紫外线敏感
• 对热敏感
• 对乙醇敏感
• 对抗痨药物敏感
“变”:毒力、耐药性、形态等均可变异
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卡— 介二人将有毒的牛型分枝杆菌培养于含胆汁、甘油、 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传代,历时13年,使 其毒力发生变异,成为对人无致病性,而仍能保持 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
Robert Koch
• 1882年3月24日科 霍在德国柏林生 理学會上宣布了 结核菌是结核病 的病原菌。
•1995年起将每年的3月 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 核病日”
Robert Koch 1843-1910
20世纪30年代,“十痨九死”的悲惨状况。
13分枝杆菌属

2、分离培养:生长特点可作出鉴定
生长缓慢、菌落干燥、颗粒、乳酪色、 菜花样,抗酸染色性强。
3、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及抗体检测 PCR,ELISA 4、动物试验
豚鼠或地鼠,腹股沟皮下
四、防治原则 预防:接种卡介苗
对象:婴儿是主要对象
出生、7y、12y
治疗:
早期、联合、足量、规范、全程用药,
尤以联合和规范用药为重要。
骨结核
关节结核
淋巴结结核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1.免疫特征 ☻有菌免疫或传染性免疫 ☻抗结核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
免疫与超敏反应的关系 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时,细胞免疫与 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此可用郭霍 现象(Koch,s phenomenon)说明:
①在健康豚鼠皮下首次注射一定量结核 分枝杆菌,10-14天后注射部位缓慢的出 现溃疡,深而不易愈合,邻近淋巴结肿 大,此时结核菌素测试为阴性; ②相同剂量的结核分枝杆菌注入曾感染 并已康复的豚鼠皮下,在1-2天内即迅速 发生溃疡,但溃疡浅而易愈合,邻近淋 巴结不肿大,结核菌素测试为阳性; ③在康复的豚鼠皮下注射大量结核分枝 杆菌,则引起注射局部及全症。
19世纪,结核病在欧洲和北美大肆流
行,生活困顿的人群成了结核病的温 床。而且是当时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被人们称为“巨大的白色瘟疫”。
许多当年杰出人物罹患结核病:雪莱、
席勒、勃朗宁、梭罗等。结核病的流 行甚至影响了诗人和艺术家的思想。
世界结核病防治现状
累积死亡 累积感染 现有病例 新增病例 死亡人数 2亿 20亿 2000万 800万 95% 300万 98%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细长略弯曲,常聚集成团,分枝生长, 有荚膜,因胞壁含有特殊的脂质导致 抗酸染色(Ziehl-Neelsen)阳性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十九章分枝杆菌、放线菌、诺卡菌属【67页】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 (郭霍)宣布发现结核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 菌,从而给防治结核病带来突破。此后,随着抗 结核药物研制成功,结核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并在一些地区绝迹。
在纪念郭霍氏发现结核菌100年之际,1982年在 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倡议下, 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 目前结核病是世界上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人类传 染病之一,全球人口的1/3感染了结核菌。死亡 人300万/每年。
❖ 对人有致病性的主要为人型、牛型和非洲型, 我国为结核大国,居世界第二位(解放前为世界 之首)。
❖ 耐药菌的增加、流动人口的增加、艾滋病、吸 毒、贫困、麻痹心理等原因 使结核病在二十 世纪末死灰复燃。
干酪样肺炎
慢性纤维空 洞性肺结核
Im X光N 片a 诊o 断ge
正常胸部 (右侧 )
右侧浸润型肺结核
No Image
2、肺外结核
肠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皮肤结核,肾结核,骨 结核等
双重感染
同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 结核菌的人称为双重感染者。其病死率 高,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均构成严重威胁。
No Image
No Image
生化反应
❖ 不发酵糖类
❖
触酶试验 热触酶试验
结核分枝菌 +
-
非结核分枝菌 +
+
抵抗I 力m :因N 其细a 胞壁o 中g 含有大e 量的脂质,可防
止菌体水分的丢失,故对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在 干燥的痰内可存活6—8个月。
❖ 四怕 湿热 紫外线 乙醇 抗痨药物(链霉素、 异烟肼、利福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抵抗力
• 耐干燥:干燥痰内可存活6-8个月,黏附在 尘埃能保持传染性8-10天 • 对湿热和紫外线敏感 • 对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 • 对75%乙醇敏感
(二)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 2、显微镜检查 3、分离培养
1、标本
(1)标本采集
• 痰
–容器:采用WHO推荐的国际通用螺旋盖痰瓶, 或可密封塑料盒、蜡纸盒收集痰标本
–采集方法:即时痰、晨痰、夜间痰
–痰的性状:合格的痰标本应是患者深呼吸后由 肺部深处咳出的分泌物,如干酪痰、血痰、黏 液痰
• 其它标本
(2)废弃标本和污染物的处理
• 痰盒和废弃标本等污染物
– 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丢弃或清洗,严禁不经灭菌随意处理
• 痰检工作面的消毒
– 高压蒸汽灭菌 – 消毒液擦拭 – 紫外线灭菌灯
生物学性状
形态:菌体为丝状,称为菌丝或菌线体,也 可以为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染色阳性 抗酸染色:阳性 硫磺样颗粒: 渗出液、痰或脓汁中有时可见淡黄、 红色或黑色小颗粒。 呈菊花状,中心G+,边缘G-
营养要求:不高(沙氏或普通琼脂培养基) 气体环境:需氧,有气生菌丝
培养温度:室温或37℃
生长速度:缓慢生长,约1周 色素:星形诺卡菌:黄色或深橙色,无白色菌丝 巴西诺卡菌:有白色菌丝 菌丝断裂: 5天后镜检可见链球状或链杆状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和诺卡菌属
学习要求
• 熟练掌握结构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微 生物学检验和临床意义。 • 熟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 检验和临床意义。 • 熟悉诺卡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 验。
第一节 分枝杆菌属
• 分枝杆菌属是胞壁含有大量的脂类,这 与染色性、抵抗力、致病性有密切相关。 • 因其具有抗酸性,一旦着色后能抵抗盐酸乙醇的 脱色作用,故又称抗酸杆菌。
2、培养特性
• 专性需氧 • 生长缓慢:15-20h 繁殖一代
• 生长适宜温度35-37℃,PH 5.5-7.2,营养要求 较高。 • 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的菌落:粗糙、凸起、厚, 呈颗粒、结节或菜花样,边缘薄且不规则、乳白 色或淡黄色,无可溶性色素。
结核杆菌菌落
3、生化反应
• • • • 不发酵糖类 触酶(+) 硝酸盐还原试验(+) 耐热触酶、耐热磷酸酶试验阴性,加热 68℃后丧失活性
(放线菌属:24h开始)
培养特征:菌落有皱褶、颗粒状
致病性
侵入途径:呼吸道或皮肤创伤 所致疾病:诺卡菌病(nocardiosis) 外源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 肺部:肺炎、肺脓肿、肺空洞 脑部:脑脓肿、脑膜炎 其他:肾、肝、脾、心包等 (慢性肉芽肿,瘘管) 好发于免疫缺陷患者
微生物学检查
1.硫磺样颗粒压片: 2.取痰、脑脊液、脓汁: 涂片:革兰染色及抗酸染色 3.分离培养:沙保弱或普通琼脂培养基 4.生化试验
1、标本采集
2、标本直接检查
读片及报告方式
未发现麻风分枝杆菌300个视野
+
++ +++ ++++
1-10条菌/100个油镜视野
1-10条菌/10个油视野 1-10条菌/平均每个油视野 10-100条/菌平均每个油视野
麻风分枝杆菌
狮面
第二节
诺卡菌属
1.需氧 2.含分枝菌酸 3.分布:土壤中,多数:非致病菌 4.致病菌: 星形诺卡菌(N. asteroides) 巴西诺卡菌(N. brasiliensis) 豚鼠诺卡菌(N. caviae)
2、所致疾病及临床表现
•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损伤等多种途 径感染
• 全身各器官组织皆可受染,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 继发感染亦称复活感染,发痊愈的原发感染可以 复活,成为活动性结核病。继发性感染亦可由外 界新入侵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其特征是慢性肉 芽肿炎症,形成结核结节、干酪化和纤维化。
• 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一、结核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微生物学检验 (三)临床意义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 典型形态是直或弯曲、两端钝圆、菌体细长,单 个散在或呈分枝状排列,菌体常扭集在一起呈绳 索状、束状或堆积成团。 • 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 • 革兰染色阳性,但不易着色。 • 萋-尼氏抗酸染色后呈红色。
–阴性:未感染过、未接种卡介苗、细胞免疫力功能低下
二、麻风分枝杆菌
• 俗称麻风杆菌,引起麻风,是一种慢性传 染病
(一)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染色 抗酸杆菌,比结核菌粗短,抗酸着色 圴匀。典型的胞内寄生菌,有麻风杆菌存 在的细胞胞质有泡沫,形成麻风细胞。 • 培养特性 体外人工培养未成功
(二)微生物学检验
(三)临床意义
• • • •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及临床表现 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
1、致病物质
• 不产生内毒素、外毒素,无荚膜、无侵袭 性酶 • 主要是机体对菌体成份及代谢产物引起免 疫损伤及超敏反应
• 蛋白质
–是结合菌素的主要成分,和蜡质D结合后能使 机体发生超敏反应。
• 脂质
–索状因子:与索状生长现象有关、抑制白细胞 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 –磷脂:与结核结节的形成及干酪样坏死有关 –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 的结合,使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蜡质D:迟发型超敏反应
3、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 结核的免疫属于感染免疫,又称有菌免疫。 即此种免疫力随结核分枝杆菌或其成分在 体内存在而存在。 • 属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 T 细胞为 主的细胞免疫。 • 迟发型超敏反应
4、结核菌素试验
• 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
迟发性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 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OT)
报告方式
分枝杆菌培养阴性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菌落 ** 个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无菌落生长
菌落占斜面面积小于1/4 菌落占斜面面积1/4 菌落占斜面面积1/2 菌落占斜面面积3/4
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菌落呈菌苔生长
如培养阴性,应以“培养阴性”报告,不得以:“—”表示
镜检读片
结果分级报告标准:
抗酸杆菌阴性 (-): 连续观察300个不同视野, 未发现抗酸杆菌。 报告抗酸杆菌菌数: 1-8条抗酸杆菌/300视野。 抗酸杆菌阳性(1+): 3-9条抗酸杆菌/100视野。 抗酸杆菌阳性(2+):1-9条抗酸杆菌/10视野。 抗酸杆菌阳性(3+):1-9条抗酸杆菌/每视野。 抗酸杆菌阳性(4+):≥10条抗酸杆菌/每视野。
2、显微镜检
• 抗酸染色镜检
– 涂片 – 染色 – 镜检 – 报告
涂片抗酸染色检查方法-5
Z-N染色步骤
涂 痰 膜 自 然 干 燥
复 红 加 热 初 染 5 分 钟 5% 盐 酸 酒 精 脱 色 1-3 分 钟
流 水 冲 洗
流 水 冲 洗
美 兰 复 染 30 秒
流 水 冲 洗
自 然 干 燥
镜 检
3、分离培养
• 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法 • 标本前处理
– 去污染、液化标本
• 接种、培养与观察
– 每份标本同时接种两支
• 结果
– – – – 3天内有菌落——报告非分枝杆菌生长 7天内有菌落,并经抗酸染色确认——非结核分枝杆菌 7天以后有菌落,并经抗酸染色确认——分枝杆菌 8周内仍无菌落——培养阴性
• 纯蛋白衍化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
结核菌素试验
• 原理: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 方法
–PPD 5个单位两前臂皮内注射 –48~72h后,红肿硬结≥5mm者为阳性,≥15mm为强阳性, <5mm为阴性
• 结果分析:
–阳性:感染过TB或接种卡介苗成功 –强阳性:活动性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