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属和奴卡氏菌属
放 线 菌 (4)

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 培养基内,吸收营养
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 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放线菌 孢子
放线菌 孢子
(二)形成孢子的方式
1. 横隔分裂形成横隔孢子 2. 产生孢子囊 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和游动放线菌属 (Actinoplanes)等少数类群的放线菌 。
图1-33 粉红链孢囊菌(S.roseum)孢子囊形成过程
已知链霉菌属有1 000多个种。据统计链霉 菌属产生的抗生素占放线菌目的90%以上,
如灰色链霉菌(S.griseus)产生链霉素, 龟裂链霉菌(S.rimosus)产生土霉素, 红霉素链霉菌(S.erythreus)产生红霉素等。 抗肿瘤的丝裂霉素(自力霉素)、 抗真菌的制霉菌素、 抗结核的卡那霉素等是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⑩凡细菌所敏感的抗生素,放线菌也同样敏感。
分布与生活习性
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 于自然界,土壤中最多,其代谢产物使土壤 具有特殊的泥腥味。
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多数为好氧菌, 少数为厌氧菌。
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其中90%由链霉菌产生) 有的放线菌可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制;此外,在甾体转化、 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如皮肤、脑、肺和脚部感染)、 植物(如马铃薯和甜菜的疮痂病)的疾病。
(三) 其他放线菌所特有的形态结构 1.基内菌丝会断裂成大量杆状菌的放线菌 2. 菌丝顶端形成少量孢子的放线菌 3. 具有孢囊并产生孢囊孢子的放线菌 4.具有孢囊并产生游动孢子的放线菌
二.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放线菌也可借菌丝断裂片段形成新的菌体。常
见于液体培养及液体发酵生产中。
5水处理微生物学-放线菌

三、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放线菌的繁殖
无性孢子(主要)
菌丝片段
分生孢子
孢子囊孢子
横隔分裂 缩缢分裂
※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包括分生孢子的 萌发、菌丝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菌丝长到一定程度,一部分基外菌丝形成孢 子丝,孢子丝成熟后便分化形成许多孢子,称 为分生孢子。 ※孢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吸收水分,膨胀,萌 发,长出一至几个芽管,芽管进一步生长,分 支形成许多菌丝。
链霉菌属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医学意义。
四、分类及代表属
2、诺卡氏菌属 又称原放线菌属,其特点是在培养15h~4d内,菌 丝产生横隔膜,分枝的菌丝突然全部断裂成杆状、 球状或带杈的杆状体。
此属的不少种能产抗生素,如对结核分枝杆菌和 麻疯分枝杆菌有特效的利富霉素等。(医学) 此属放线菌能同化各种碳水化合物,有的能利用 碳氢化合物、纤维素等,可用于石油脱氢、烃类 发酵以及污水处理。(环境保护)
成的
二、菌落特征
放线菌在基质上生长牢固,不易被接种针挑起? 这是由于放线菌能产生大量的基内菌丝伸入培 养基内,而基外菌丝又紧贴在培养基的表面交 织成网状; 形成的菌落较小而不致扩散,质地较密,表面 呈紧密、絮状、粉末状或颗粒状的典型菌落; 菌落正、反面(?)往往具有不同颜色;菌落 有特殊气味
立克次氏体:
细胞结构与细菌相似,细胞壁含胞壁酸 和二氨基庚三酸,菌体含RNA和DNA。
形状为短杆状,也有球状和丝状。不能 通过细菌过滤器,不产芽孢,不具鞭毛,不 运动,革兰氏阴性。
繁殖为二分裂,多寄生在节肢动物体内, 由此作媒介将传染病传给人和动物。传染病 有流行斑疹、伤寒等。
支原体:
是自由生活的最小、介于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 间的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只具有细胞质膜,为 多形性体态。 有球状、梨状、分支状及丝状等。可通过细菌 过滤器,丝状体较长,革兰氏阴性。
放线菌简介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
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
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
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
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
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
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
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的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革兰染色为阳性。
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放线菌的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
这里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最典型的链霉菌属为例。
链霉菌主要由菌丝(mycelium)和孢子(spore)两部分结构组成。
(一)菌丝</strong></p>链霉菌的细胞呈丝状分支,不同发育阶段的菌丝分化程度不同,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放线菌属

硫黄样颗粒
*病灶和脓汁中,肉眼可见黄色硫黄样颗粒, 是放线菌在病灶中的菌落。 硫黄样颗粒压片,在镜下可见放射状排列的 菌丝,末端膨大,形似菊花。
致病性与免疫性
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疾病: 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局部形成肉芽肿 多发性坏死性脓肿 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
临床类型
1.面颈部放线菌病 2.脑膜炎和脑脓肿 3.肺部感染 4.腹部感染 5.盆腔感染 6.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 7.龋齿与牙周炎
* 常见的对人致病的有放线菌属、诺卡菌属等属的细菌。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特性的比较
特性 抗酸性 培养特性 分布 感染性 代表菌种
放线菌属 非抗酸性丝状菌 厌氧或微需氧
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 泌尿生殖道
内源性感染
衣氏放线菌、内氏放线菌、 龋齿放线菌等
诺卡菌属 弱抗酸性丝状菌
专性需氧
土壤中
外源性感染 星形诺卡菌、巴西诺
微生物学检查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脓汁、引流液或痰等标本中查找硫黄样颗粒。 将硫黄样颗粒制成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放射状排列形似 菊花的菌丝; *必要时取标本接种沙保弱培养基和血琼脂平板上,观察菌落特性 并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并进一步做抗酸染色和生化反应鉴别; *取活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镜检。
卡菌等
第一节 放线菌属
*放线菌属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
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为人体或动物体正常菌群。 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引起内源性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衣氏放线菌
牛型放线菌 黏液放线菌 内氏放线菌 龋齿放线菌
生物学性状
*G+、非抗酸性、丝状菌, 菌丝无隔、细长有分枝, 不形成气中菌丝。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十九章分枝杆菌、放线菌、诺卡菌属【67页】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 (郭霍)宣布发现结核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 菌,从而给防治结核病带来突破。此后,随着抗 结核药物研制成功,结核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并在一些地区绝迹。
在纪念郭霍氏发现结核菌100年之际,1982年在 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倡议下, 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 目前结核病是世界上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人类传 染病之一,全球人口的1/3感染了结核菌。死亡 人300万/每年。
❖ 对人有致病性的主要为人型、牛型和非洲型, 我国为结核大国,居世界第二位(解放前为世界 之首)。
❖ 耐药菌的增加、流动人口的增加、艾滋病、吸 毒、贫困、麻痹心理等原因 使结核病在二十 世纪末死灰复燃。
干酪样肺炎
慢性纤维空 洞性肺结核
Im X光N 片a 诊o 断ge
正常胸部 (右侧 )
右侧浸润型肺结核
No Image
2、肺外结核
肠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皮肤结核,肾结核,骨 结核等
双重感染
同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 结核菌的人称为双重感染者。其病死率 高,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均构成严重威胁。
No Image
No Image
生化反应
❖ 不发酵糖类
❖
触酶试验 热触酶试验
结核分枝菌 +
-
非结核分枝菌 +
+
抵抗I 力m :因N 其细a 胞壁o 中g 含有大e 量的脂质,可防
止菌体水分的丢失,故对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在 干燥的痰内可存活6—8个月。
❖ 四怕 湿热 紫外线 乙醇 抗痨药物(链霉素、 异烟肼、利福平等)
放线菌

常见放线菌
属 名 主要特征 用 途
放线菌属
厌氧或兼性厌氧;仅有 营养菌丝,菌丝细,有 膈、断裂成 V 、 Y 形; 不产孢子。 生长需丰富营养,需加 入血清或心脑浸汁。
致病菌: 牛腭肿病(牛型放线 菌); 人腭骨肿瘤和肺部感 染(布氏放线菌)
常见放线菌
属 名 主要特征 用 途
好氧;营养菌丝侵入培 养基,分支多、细,无 膈、不断裂;孢子单生, 着生在基丝伸出的短柄 产生庆大霉素 、利福 小单孢菌属 上。 霉素等,分解纤维素。 菌落较小,产色素;表 面覆盖一薄层孢子堆;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在一 起。
放 线 菌 的 生 活 史
繁殖菌丝 (孢子丝)
孢子在适宜 的条件下萌 发,长出1-3 个芽管 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
常见放线菌
属 名 主要特征 用 途
链霉菌属
抗生素的主要生产菌 , 好氧,腐生;菌丝发达, 如链霉素、土霉素、 无膈、不断裂;成熟气 四环素、制霉菌素、 丝形成孢子链,孢子表 红霉素 、卡那霉素、 面光滑或有疣等结构。 丝裂霉素、博莱霉素 菌落坚韧,呈地衣状, 等。 革质或奶油状;气丝生 分解纤维素,几丁质; 长,菌落成颗粒状、粉 产生蛋白酶 ,葡萄糖 末状、绒毛状。 异 构 酶 ; 菌 肥 , “5406”抗生菌肥。
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土壤 中最多,其代谢产物使土壤具有特殊的泥腥味。 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其中75%由链霉菌产生) 有的放线菌可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此外,在甾体转化、 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如皮肤、脑、肺和脚部感染)、 植物(如马铃薯和甜菜的疮痂病)的疾病。
菌丝
放线菌和诺卡菌

第一节 放线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G +,丝状菌,末端膨大,可缠绕成团,非抗 酸菌
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5%CO2,培养 时间较长(5天左右),液体——混浊
病灶中可以形成菊花形的硫磺颗粒
放线菌
硫磺颗粒
二、 致病性
放线菌大多属于正常菌群,寄居口腔、上呼吸
道、胃肠道、泌尿道等,可以成为条件致病菌 (布氏放线菌)
内源性感染—慢性化脓性炎症(放线菌病),
特点:脓肿、多发性瘘管、硫磺颗粒,好发于 面颈部(与牙病有关)
诺卡菌属
G+丝状菌(末端不膨大),弱抗酸性 专性色R型菌落 主要分布于土壤中,不属于人体正常 菌群 外源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免疫功 能低下者) 特点:化脓、坏死、结节、瘘管, 对人致病的诺卡氏菌属 主要有三种: 星形、豚鼠、巴西诺卡氏菌
什么是放线菌繁殖方式以及生理作用

什么是放线菌繁殖⽅式以及⽣理作⽤ 放线菌是⼀类与⼈类⽣活密切相关的微⽣物,其在⼯业上具有重⼤的利⽤价值,为⼈类做出了巨⼤的贡献。
什么是放线菌呢?下⾯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放线菌,欢迎阅读。
什么是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s)是⼀类主要呈菌丝状⽣长和以孢⼦繁殖的陆⽣性较强⼤的原核⽣物。
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长⽽得名。
⼤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
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
可分为:营养菌丝,⼜称基内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不同的⾊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菌丝,叠⽣于营养菌丝上,⼜称⼆级菌丝。
综述编辑 放线菌[1] 是⼀群⾰兰⽒阳性、⾼( G + C) mol% 含量( >55% ) 的细菌。
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的得名。
它是⼀个原核⽣物类群,在⾃然界中分布很⼴,主要以孢⼦繁殖,其次是断裂⽣殖。
与⼀般细菌⼀样,多为腐⽣,少数寄⽣。
放线菌与⼈类的⽣产和⽣活关系极为密切,⼴泛应⽤的抗⽣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
⼀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各种酶制剂(蛋⽩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素(B12)和有机酸等。
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科⽊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的内共⽣菌。
此外,放线菌还可⽤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油脱蜡和污⽔处理等⽅⾯。
少数放线菌也会对⼈类构成危害,引起⼈和动植物病害。
因此,放线菌与⼈类关系密切,在医药⼯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然界分布⼴泛,主要以孢⼦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壤、空⽓和⽔中,尤其是含⽔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壤中数量最多。
放线菌只是形态上的分类,属于细菌界放线菌门。
⼟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放线菌分类地位 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
然⽽,⽤近代分⼦⽣物学⼿段研究 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类具有分⽀状菌丝体的细菌,⾰兰染⾊为阳性。
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物:细胞核⽆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式为⽆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别
特征 培养特性 放线菌 厌氧或微需氧 35~37℃生长 20~25℃不生长 非抗酸性丝状菌 诺卡氏菌 需氧菌 20~25℃或37℃ 均生长 弱抗酸性
抗酸性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别
特征 分布 放线菌 寄生人和动物口 腔、上呼吸道、 胃肠道、泌尿生 殖道 内源性感染 衣氏放线菌、龋 齿放线菌 牛型放线菌 诺卡氏菌 存在外界环境如 土壤中多为腐生 菌 外源性感染 星型诺卡氏菌、 巴西诺卡氏菌
星型奴卡氏菌菌落形态
微生物学检查
方法: 方法: 1.硫磺样颗粒压片 1.硫磺样颗粒压片 2.取痰、脑脊液、脓汁: 2.取痰、脑脊液、脓汁: 取痰 涂片- 涂片->革兰染色及抗酸染色 3.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 3.分离培养:沙保弱或普通琼脂培养基 4.鉴定 菌落特点、 鉴定: 4.鉴定:菌落特点、染色性
放线菌菌落特点
放线菌检验程序
脓汁、痰液、组织中的硫磺样颗粒
直接涂片镜检(革兰染 色或苏木精伊红染色)
分离பைடு நூலகம்养
接种液体培养基(葡萄糖 肉汤或硫乙醇酸钠肉汤)
接种固体培养基(血平板 或牛心脑浸液琼脂培养基)
直接涂片镜检(革兰染 色或苏木精伊红染色)
生化鉴定
微生物学检查
一、标本直接检查: 标本直接检查: 硫磺样颗粒(脓汁, 硫磺样颗粒(脓汁,痰,分泌物) 分泌物) 有颗粒:压片镜检: 有颗粒:压片镜检:菊花状排列的菌丝 无颗粒:分枝菌丝, 无颗粒:分枝菌丝,断裂的菌细胞 二、分离培养 3-7d 厌氧培养
放线菌属 与诺卡菌属
放线菌目
放线菌目( 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 放线菌属(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诺卡菌属( 诺卡菌属(Nocardia) 分枝杆菌属 部分可致病: 部分可致病: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 诺卡菌病(nocardiosis) 诺卡菌病(nocardiosis) 足菌肿(actinomycetoma) 足菌肿(actinomycetoma)
防治原则
预防: 预防:无特异性预防法 坏死组织和瘘管: 坏死组织和瘘管:外科清创 药物治疗:磺胺药物(不少于6w 6w) 药物治疗:磺胺药物(不少于6w)
本章小结
共同特点: G+b,丝状;硫磺样颗粒 放线菌:
厌氧或微需氧,抗酸(-),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腔道)
奴卡氏菌:
需氧,抗酸(±),外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
致 病 性
皮肤创伤- 感染皮肤创伤->感染->化脓和坏死 慢性) 瘘管, (慢性)->瘘管,好发于腿部 —— 足分枝菌病 常见病原: 常见病原:
巴西诺卡菌 亦可能为星型奴卡氏菌、马杜拉放线菌及某些真菌。 亦可能为星型奴卡氏菌、马杜拉放线菌及某些真菌。
致 病 性
易感染人群: 易感染人群: 免疫缺陷患者; 免疫缺陷患者; 长期应用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
生物学性状
营养要求:不高(沙氏或普通琼脂培养基) 营养要求:不高(沙氏或普通琼脂培养基) 气体环境:需氧, 气体环境:需氧,有气生菌丝 培养温度:室温或37℃ 培养温度:室温或37℃ 生长速度:缓慢生长, 生长速度:缓慢生长,约1w
生物学性状
色素:星形诺卡菌: 色素:星形诺卡菌:黄色或深橙色 无白色菌丝 巴西诺卡菌: 巴西诺卡菌:有白色菌丝 菌丝断裂: 5d后 菌丝断裂: 5d后->链球状或链杆状 放线菌属:24h开始 开始) (放线菌属:24h开始) 培养特征:菌落:有皱褶、 培养特征:菌落:有皱褶、颗粒状 液体: 液体:菌膜
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平板, 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平板, 三、生化反应 3-7d
明胶液化,硝酸盐还原、葡萄糖、 H2O2,明胶液化,硝酸盐还原、葡萄糖、木糖等
防治原则
1.口腔卫生,治疗牙病及口腔破损 1.口腔卫生, 口腔卫生 2.脓肿和瘘管: 2.脓肿和瘘管:外科清创 脓肿和瘘管 3.药物:大剂量,长时间:青霉素或磺胺 3.药物:大剂量,长时间: 药物 类(四环素类、红霉素、克林霉 四环素类、红霉素、 素或林可霉素) 素或林可霉素)
感染性 代表菌种
诺卡菌属
1.需氧 1.需氧 2.含分枝菌酸 2.含分枝菌酸 3.分布 土壤,多数: 分布: 3.分布:土壤,多数:非致病菌 4.致病菌 致病菌: 4.致病菌: 星形诺卡菌( 星形诺卡菌(N. asteroides) 巴西诺卡菌( 巴西诺卡菌(N. brasiliensis) 豚鼠诺卡菌( 豚鼠诺卡菌(N. caviae)
感染性 代表菌种
放线菌属
多数:腐生菌(土壤) 多数:腐生菌(土壤) 少数:寄生菌(人类和动物口腔、 少数:寄生菌(人类和动物口腔、上呼 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 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 致病菌: 致病菌: 衣氏(以色列)放线菌(A. israelli) 衣氏(以色列) 内氏放线菌( 内氏放线菌(A. naeslundii) 粘液放线菌( 粘液放线菌(A. viscous) 龋齿放线菌( 龋齿放线菌(A. odontolyticus) 丙酸蛛网菌( propionica) 丙酸蛛网菌(Arachnia propionica) 牛放线菌( 牛放线菌 ( A. bovis ) : 主要引起牛的放 线菌病
生物学性状
与以色列放线菌相似 革兰染色: 革兰染色:阳性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阳性 脱色时间延长- 阴性( TB区别 区别) 脱色时间延长->阴性(与TB区别)
Nocardia(Gram stain)
Nocardia (Acid-fast stain)
生物学性状
硫磺样颗粒: 硫磺样颗粒: 渗出液、 渗出液、痰或脓汁 淡黄、 淡黄、红或黑色 星形诺卡菌病: 星形诺卡菌病:有时查不到 菌丝末端不膨大
放线菌目
分类( 分类(1)含分枝菌酸 诺卡菌属 分枝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 (2)不含分枝菌酸 放线菌属
特点: 特点: 细长菌丝(过去:真菌) 1.细长菌丝(过去:真菌) 并非真核细胞型, 2.并非真核细胞型,是原核细胞型 繁殖方式: 3.繁殖方式:分裂 4.能人工培养 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 4.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 对抗生素敏感 放线菌是抗生素的重要来源
致病性与免疫性
口腔、上呼吸道、 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等与外 界相通的腔道,正常菌群。 界相通的腔道,正常菌群。 机体抵抗力减弱、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外伤 机体抵抗力减弱、口腔卫生不良、 ——软组织化脓性炎症 软组织化脓性炎症
致病性与免疫性
绝大多数绝大多数-内源性感染 重要诱发因素重要诱发因素-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
致病性
侵入途径: 侵入途径:呼吸道或皮肤创伤 所致疾病:诺卡菌病(nocardiosis) 所致疾病:诺卡菌病(nocardiosis) 外源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 肺部:肺炎、肺脓肿、 肺部:肺炎、肺脓肿、肺空洞 脑部:脑脓肿、 脑部:脑脓肿、脑膜炎 其他: 其他:肾、肝、脾、心包等 慢性肉芽肿,瘘管) (慢性肉芽肿,瘘管) ——星型奴卡氏菌 星型奴卡氏菌
致病性与免疫性
多发部位:面颊、 多发部位:面颊、舌和下颌 其他部位:胸腹部、 其他部位:胸腹部、盆腔和中枢神经系统 所致疾病: 所致疾病: 抵抗力降低- 内源性感染(放线菌病) 1.抵抗力降低->内源性感染(放线菌病)->软组织肉芽肿性炎症 慢性,无痛,多发性瘘管,排出硫磺样颗粒 硫磺样颗粒) (慢性,无痛,多发性瘘管,排出硫磺样颗粒) 2.龋齿和牙周炎: 龋齿和牙周炎: 病原菌:粘液放线菌, 病原菌:粘液放线菌,内氏放线菌 黏性很强的多糖物质6- 去氧太洛糖,粘附在牙齿釉质->->黏性很强的多糖物质6 去氧太洛糖, 粘附在牙齿釉质>->菌斑
生物学特性
培养: 培养:厌氧或微需氧 气体环境:5% 初次分离促进生长) 气体环境:5% CO2(初次分离促进生长) :5 营养培养基 温度与时间:37℃,24~ 温度与时间:37℃,24~48h :37℃,24 菌丝: 菌丝:革兰阳性
生物学特性
菌落:灰白色蜘蛛状菌落:灰白色蜘蛛状->不规则的结节状或 臼齿状菌落,初分离(粗糙) 臼齿状菌落,初分离(粗糙) 生化特性:溶血( 生化特性:溶血(-) 葡萄糖(+) 葡萄糖(+) 甘露醇(+) 甘露醇(+) 吲哚( 吲哚(-) 过氧化氢酶试验( 过氧化氢酶试验(-)
诺 卡 菌 属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别
特征 培养特性 放线菌 厌氧或微需氧 35~37℃生长 20~25℃不生长 非抗酸性丝状菌 诺卡氏菌 需氧菌 20~25℃或37℃ 均生长 弱抗酸性
抗酸性
放线菌与诺卡氏菌的区别
特征 分布 放线菌 寄生人和动物口 腔、上呼吸道、 胃肠道、泌尿生 殖道 内源性感染 衣氏放线菌、龋 齿放线菌 牛型放线菌 诺卡氏菌 存在外界环境如 土壤中多为腐生 菌 外源性感染 星型诺卡氏菌、 巴西诺卡氏菌
生物学性状
脓汁标本:硫磺样颗粒 脓汁标本: 形态: 形态:丝状杆菌 菌丝 细长,无隔, 1.细长,无隔,有分枝 24h 2.在24h断裂成链球状或链杆状 3.不形成气生菌丝 染色性:革兰染色阳性, 染色性:革兰染色阳性,非抗酸性
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
硫磺样颗粒( granule) 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 存在: 存在:病灶组织和脓性分泌物中 大小、颜色:肉眼可见,可至1mm, 大小、颜色:肉眼可见,可至1mm,黄色 组成:由放线菌、巨噬细胞、其他组织细胞、 组成:由放线菌、巨噬细胞、其他组织细胞、纤维蛋白组织 镜检: 压片或组织切片) 镜检:(压片或组织切片) 核心部分是分枝状的菌丝交织而成, 1. 核心部分是分枝状的菌丝交织而成,菌丝向 放射状排列 --“ 四周放射状排列,形成菊花状-- 放线菌” 四周放射状排列,形成菊花状--“放线菌” 菌丝末端:胶质样物质组成鞘包围, 2. 菌丝末端:胶质样物质组成鞘包围,膨大呈 棒状, 棒状,折光性强 革兰染色:核心: 3. 革兰染色:核心:阳性 周围长丝末端: 周围长丝末端:阴性 核心: 苏木精伊红) 4. HE 染 色:核心:紫色 (苏木精伊红) 末端棒状体: 末端棒状体: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