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奈瑟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淋球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淋球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ctc mmeP 5 J b o lg d l g, lc lr y a c yoh 4 0 2 2, y h mooy mo ei n moe ua d n mis
adp ey i dsoio J . caN uo Sad,0 7,1 4 n hnt n i si o p tn[ ] A t erl en 2 0 15( ):
a tp e t p n h noy e.
Ke r s N is ra g n r o a r ss n e;e itn c a im y wo d : e se i o or e e;e it c r s a tm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s h a s
基金项 目: 安徽省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 o0 0 1 13 N 94 3 4 ) 作 者 简介 : 祝 伦 , , 士 研 究 生 男 硕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l n h r aet a Junl 2 1 u ;6 6 n u i dP am cui l o ra 0 2Jn 1 ( ) Me a a c
・2 7 3・
淋球菌耐药现状 及耐药机制研 究进 展

(. 1 安徽 医科 大学附属省立 医院皮肤科 , 安徽 合肥
dnco a et[ ] Bo hr ul2 1 ,4 1 :1 . eet pt ns J . il am B l 0 13 ( )7 —6 my i P , [ ] 马晶 晶, 8 李金恒 , 晓梅 , C 2 1 曹 等. YP C 9基 因多态性对 奥美拉 唑 药动学与相对生物利用 度 的影 响 [ ] 中 国药理学通 报 ,00 J. 2 1,
2 ( ) 2 8— 2 6 2 :5 6 .
[6 1 ]李钟玉 , 周宏灏 . Y 22的生理功能及 其在心血管 疾病 中的作 C PJ

淋球菌对喹诺酮耐药性进展论文

淋球菌对喹诺酮耐药性进展论文

探讨淋球菌对喹诺酮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淋球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在淋病治疗中的大难题之一是淋球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

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的进行分析。

结论为临床应用喹诺酮治疗淋球菌感染提高临床参考。

【关键词】淋球菌喹诺酮耐药性中图分类号:r378.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37-02近年来国内外的性传播疾病(std)发病率较高之一的是淋病,而且在国内淋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升高。

淋病的病原体为淋病奈瑟菌 (淋球菌 )。

随着淋病治疗的发展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对喹诺酮的耐药率达到了98.99%[1]。

1 淋球菌的耐药机制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存在染色质的外部的双链环形dna是质粒,质粒通过形成超螺旋结构进行复制,并伴随着宿主细的进一步分裂而传给了宿主细胞的子代细胞,而这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质粒与生俱来的拥有耐药性的基因,抗药性质粒通过这些耐药基因合成出具有抵抗和分解抗生素的活性酶可编码合成能分解破坏抗生素的酶。

另有质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使两个细菌间形成细管样接合,通过细管 , 在两个细菌之间使得遗传物质进行传递,而且许多的耐药细菌抗药性质粒在细菌间传播有关。

2 淋球菌喹诺酮的耐药机理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菌的dna螺旋体(即拓扑异构酶 ii),通过对抗其酶活性,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破坏其dna的结构,使染色体破裂而起到杀菌作用。

而对淋球菌喹诺酮类耐药机制,国内外学者多从基因水平进行研究,认为其主要耐药机制是染色体突变引起的dna旋转酶的改变,dna旋转酶是由gyra 和gyrb编码的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组成的一个四聚体,gyra 和gyrb的改变可引起parc编码的拓扑异构酶的变化,其中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突变与淋球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密切相关。

叶萍等对78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检测和gyra、parc基因进行pcr扩增后,分别对敏感菌、中介菌和耐药菌的gyra、parc基因进行dna序列测定,发现敏感菌株中未发现基因突变,而中介菌株和耐药菌株中均发现有异常基因,说明gyra、parc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分子机制[2]。

淋病奈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验

淋病奈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验

一、淋病奈瑟菌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淋病奈瑟菌FA1090菌株是最早被完成测序研 究的淋病奈瑟菌菌株之一,它的染色体DNA长度 为2.15Mbp,其中G+C含量为52.68%。编码区的 DNA长度占总长度的78%。共含有2069个基因,包 括2002个具有编码功能的基因和67个编码结构性 RNAs基。Chung GT等人在2008年报道了淋病奈瑟 菌新菌株NCCP11945的基因组结构。他们发现 NCCP11945染色体的DNA长度为2.23Mbp,据估计 可以编码2622个开放性阅读框。同时,NCP11945 含有一个能编码12个ORFs的质粒,其DNA长度为 4153bp。据他们估计,整个基因组的编码基因的 密度约为87%。全基因组平均G+C含量为52.4%。 这与FA1090菌株相类似。
4.链替代扩增技术
SDA是一种基于酶促反应的新的DNA体外等 温扩增技术。目前使用较多的是Becton Dikinson公司生产的Probe Tec ET,可以同时 对CT和NG进行检测,Probe Tec ET特异性扩增 NG染色体PivNg基因,然后用荧光标记的探针 检测其相应的DNA靶序列,2小时可以完成96份 标本检测。与培养法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 特异性。
1.克服了淋球菌培养时间长等缺点,提高 了临床样本检测的阳性率和准确性。
2.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进行淋球菌感 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3.可以准确、快速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 4.有利于淋病的鉴别诊断。
谢谢!
二、淋病奈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内容
(一)淋病奈瑟菌核酸的检测
1.聚合酶链反应
PCR是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检测基因的技术 手段,也是淋病奈瑟菌基因诊断中最基本的方法。 PCR引物的设计应选择与其相应的靶基因,多采 用:①隐蔽质粒cppB基因(cppBH01/3、1/2及 cppBN3/4);②16s rRNA基因(SL67/59、NGPl/2); ③porA假基因;④编码外膜蛋白基因(omp基 因);⑤opa基因等;⑥胞嘧啶DNA甲基转移酶基 因(Roche Cobas Amplicor)。不同靶基因设计引 物对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的影响。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及应对策略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及应对策略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及应对策略研究方案: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及应对策略1. 研究背景与目的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于抗菌药物的有效应用和临床治疗产生了巨大挑战。

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探讨应对策略,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2.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期刊、专业数据库和相关机构发布的报告,全面收集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梳理目前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2.2 数据采集:针对其定量研究(如耐药基因变异等),设计合理的数据采集方案,收集抗菌药物耐药性相关数据,包括临床患者的样本数据、细菌的菌株数据和药物敏感性数据等。

2.3 数据整理与分析:a) 对文献综述中收集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类,对存在的研究缺口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现阶段的研究进展和结果。

b)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等,探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流行特征、变异规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

c) 运用相关模型和算法(如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预测和建模,提高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3. 实验设计3.1 耐药性机制研究:针对常见临床细菌,设计和实施耐药基因变异的实验,通过基因测序和分析,探究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和变异规律。

3.2 药物敏感性检测:收集一定数量的临床患者标本,对常见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探究耐药性的流行特征和变异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3.3 医院感染控制策略研究:选取多个医院,对不同感染控制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探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干预策略。

4. 数据采集与分析4.1 文献综述的数据采集:通过建立数据库,整理和存储文献综述收集到的研究成果,建立若干维度的数据表格,方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4.2 实验数据采集:建立合理的数据采集流程,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gyrA和parC介导的淋病奈瑟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研究

gyrA和parC介导的淋病奈瑟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研究

万方数据为淋球菌A爪Ⅺ49226。

1.2.4模板制备采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k取经48h生长的单个菌落,加入100皿双蒸水,煮沸15“n,快速冷却,15000r/商n离心10rnin,上清液即可作为聊蚺模板进行P《’R扩增。

1.2.5g卅和pa£基因的P(、R检测P(R反应体系为:10×Buff盯(M92+)2.5皿,dNTPS2一,rTaq酶0.25皿,上、下游引物各0.5皿,模板DNA1皿,加灭菌双蒸水至25一。

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rnjn,94℃30s.55℃30s,72℃1miIl,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nlin。

所得P(R产物行1%琼脂糖电泳分析。

1.2.6P《球产物测序分析随机选取15株淋病奈瑟菌的gy.rA和pa吒基因P(’R扩增产物测序。

测序结果直接在G朗Bank中分别进行序列比对分析。

参考菌株为环丙沙星敏感的野生型淋病奈瑟菌标准株(A爪X19424)序列。

2结果2.127株淋病奈瑟菌对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2。

表227株淋病奈瑟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2.2g舭和pa£基因检测结果27株淋病奈瑟菌标本经PCR扩增后,1%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凝胶成像系统观测。

均出现阳性条带.扩增产物大小与预测结果一致,见图1。

图1部分淋病奈瑟菌g卅和p甙基因的P(、R扩增图谱注:从左向右依次为1.M矶er,2~3.刁Ol、刁02菌株g卅基因扩增图谱,4~5.z101、z102菌株patc基因扩增图谱,6.阴性对照2.3g蚋和p们基因P隙产物测序分析随机选取15株淋病奈瑟菌gyrA和p越基因的P(浆产物测序。

序列分析表明:15株淋病奈瑟菌共检测到8种类型的突变,其中g),rA基因存在3种突变.D犯基因存在5种突变。

所有菌株均存在g舭基因双位点突变合并p酊基因单或双位点突变,其中pa£基因以单位点突变为主。

gyrA基因的突变位点发生在第91位、95位氮基酸。

替加环素临床有效性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替加环素临床有效性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替加环素临床有效性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摘要替加环素是一种独特的甘氨酰环素类半合成抗菌剂,用于治疗由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引起的多种微生物感染。

通过在米诺环素的9 位添加甘环酰胺部分,替加环素避开了主要的四环素抗性遗传机制,例如四环素特异性外排泵获取和核糖体保护。

胃肠外形式的替加环素被批准用于成人复杂的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不包括糖尿病足感染)、复杂的腹内感染和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

新证据还表明替加环素治疗严重艰难梭菌的有效性感染。

替加环素在体外对Coxiella sPP.、立克次体sPP.和多药耐药淋病奈瑟菌菌株表现出易感性,这表明替加环素可能用于治疗由这些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除了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固有的或经常报告的耐药性外,替加环素对多种多重耐药的医院内病原体有效。

在此,我们总结了目前关于替加环素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其作用机制、替加环素耐药流行病学及其临床有效性的可用数据。

介绍耐多药 (MDR) 或广泛耐药 (XDR) 细菌病原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这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住院时间延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经济负担。

替加环素是一种四环素类抗菌剂,用于治疗多种微生物 MDR 感染,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

替加环素,称为 GAR-936 或 Tygacil,是第一个独特的甘氨酰环素类半合成药物,以肠胃外形式给药,并于 2005 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的批准。

后来,在 2010 年,FDA 发布了一项警告,称使用替加环素治疗严重感染和败血症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显着相关。

目前,替加环素已被批准作为成人单药治疗三种适应症,包括复杂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 (cSSTI),不包括糖尿病足感染、复杂性腹腔内感染 (cIAI) 和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 (CAP) ,最近的证据表明替加环素可能有效治疗严重的艰难梭菌感染。

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包括染色体或辅助基因编码机制。

广州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性分析

广州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性分析

菌科细菌产生,由质粒介导,从TEM一1,TEM一2和SHV一1突变而来。

临床对G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曲南),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烯类药物敏感,体外对酶抑制剂敏感。

在国内由于大量应用头孢噻肟,极易选筛出CTX—M型的ESBLs。

CTX—M型ESBLs属于AmblerA类酶中K1一like酶,其特点是对头孢噻肟耐药,对头孢他啶敏感[4]。

由于ESBLs由质粒介导,可在菌株中传播,极易在病房内爆发流行,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中,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利福平,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嗯唑的耐药率比较高。

链球菌属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低于葡萄球菌。

2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葡菌中,检出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分别为56.2%和22.2%。

MRS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机制是由于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所致,导致对所有J3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

总之,为了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医院应加强综合管理,定期监测细菌的耐药趋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2][3][4]张卓然,倪语星,洪秀华,等.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李景云,马越,张力,等.临床52家医院常见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监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5);452—453.褚海青,李惠萍,何国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3,3(1):54—57.倪语星,王金良,徐英春,等.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收稿日期:2()06—11—14广州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性分析吴兴中,郑和平,黄进梅,曾维英,潘慧清,李美玲,薛耀华・实验研究・摘要:目的监测广州地区2005年分离的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

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观察

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观察

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观察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 淋球菌) 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每年新发感染患者达到1. 06 亿,已严重影响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

在我国,淋球菌的治疗主要以广谱头孢菌素为主,如头孢曲松、头孢克肟[1]。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已经出现了对头孢菌素敏感性下降的淋球菌,甚至出现了头孢菌素治疗失败的临床病例报道[2-3]。

各国研究人员均在寻找有效的抗菌疗法,如联合疗法、替代药物、新药研发等。

然而控制感染的蔓延更是重中之重,不同地区感染淋球菌的型别有所差异,NG-MAST 分型是基于测序技术的淋球菌基因分型方法,通过具有高度变异性的porB 基因( 编码孔蛋白) 和tbpB 基因( 编码转铁结合蛋白) 测序分析并与数据库比对后得到基因型,对于了解区域感染淋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本研究对本区域分离的淋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及分子分型,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收集126 株淋球菌分离自2015 -2016 年浙江萧山医院就诊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男性标本采自尿道分泌物,女性标本采自宫颈分泌物,剔除同一患者中分离的重复菌株。

所有菌株经过革兰染色镜检、氧化酶试验以及API NH 鉴定试剂条( 法国Bio-Merieux 公司) 鉴定为淋球菌,菌株保存于20%甘油肉汤,置-80℃冰箱备用; 质控菌株ATCC49226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Stijn 教授惠赠。

1. 2 仪器和试剂GeneAmp PCRSystem 9600 为美国ABI 公司产品( Applied Biosystems) ,EPS-100 电泳仪为上海天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UV-3B 紫外成像仪为珠海黑马医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 Premix Taq Version2. 0 及DNA Marker 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

引物合成及PCR扩增产物测序均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病奈瑟菌为革兰阴性球菌,是淋病的病原 体。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超过6000 万,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我 国淋病的感染率居性传播疾病之首…。随着抗生 素的广泛使用,淋病奈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越来 越高,其机制主要由染色体和质粒的基因改变而引 起,按耐药性一般将淋病奈瑟菌分成以下几型:质 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的淋病奈瑟菌(PPNG);质粒 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病奈瑟菌(TRNG);PPNG/ TRNG质粒介导的对青霉素和四环素都耐药的淋病 奈瑟菌;CMRNG染色体介导的对青霉素和四环素 都耐药的淋病奈瑟菌;QRNG染色体介导的对喹诺 酮类耐药的淋病奈瑟菌。因此,研究对淋病奈瑟菌 的耐药机制,对指导临床用药,从而有效地控制淋 病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B A
抗生素有不同的耐药率及耐药机制,对青霉素耐药
的主要机制是产生13一内酰胺酶;对四环素耐药的 主要机制是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对大环内 酯类、大观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作用靶位的改 变;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是gyrA及paxC 基因的突变;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性降低或耐 药的机制尚未明确。 2.1青霉素青霉素属于13一内酰胺类抗生素,淋 病奈瑟菌对其已普遍、高度耐药,这种耐药主要表 现为质粒和染色体介导两种机制。 2.1.1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 质粒介导的耐药机
1.1.1
PBPs是一些位于细胞膜上的酶类,包括:
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机制 system)起着重要作用。
肽聚糖转肽酶、葡萄糖转基酶、羧肽酶,对维持细菌 胞壁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B一内酰胺类 抗生素的主要靶位点,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是通过 与淋病奈瑟菌细胞膜上PBPs结合,影响细胞壁的 合成来杀灭淋病奈瑟菌。在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机 制中,已知ponA、PenA等基因是编码PBPs的基 因,当ponA及PenA基因突变时,可以使相应氨基
率增加,亦可导致高水平的耐药。 2.5大环内酯类临床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有 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淋病奈瑟菌对红霉素已高度 耐药,对阿奇霉素还比较敏感,但近年来很多地区 也已发现越来越多的耐阿奇霉素的菌株。DiUion 等报道拉丁美洲等国家阿奇霉素敏感性都有一定 程度的下降。淋病奈瑟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机制 有3个方面:①作用靶位点的改变,这也是其主要 的耐药机制。淋病奈瑟菌核糖体50s亚基蛋白是大 环内酯类药物的作用靶位。ermF、ermB基因分别编 码ErmF、ErmB酶,产生的这两种酶可对rRNA进行 甲基化,使核糖体50s亚基蛋白结构发生改变,导致 药物与作用靶位的结合能力下降而引起耐药。 Marilyn等研究发现,erln基因很可能与tet基因一 起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起协同作用。当erln集邮 与tet基因同时存在时,淋病奈瑟菌对阿奇霉素的 MIC比只有erm基因存在时高4倍Ⅲ】。②膜通透 性降低;③通过Mtr系统的外排泵作用。 3多重耐药机制 如今多重耐药现象在淋病奈瑟菌感染的治疗 中十分常见,也是临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深入 探讨淋病奈瑟菌的多重耐药机制就十分有必要。 染色体介导的多重可传递耐受基因系统(即Mtr系 统)调节着淋病奈瑟菌对疏水水性制剂(HAs)的敏 感性,包括抗生素,胆盐和脂肪酸。此多重可传递 Mtr系统的产物MtrCDE是细胞膜的能量依赖排除 泵系统,它将HAs在ATP酶的作用下从细菌内移 出而引起细菌的多重耐药(MDR)ⅢJ。Mtr系统对 淋病奈瑟菌多重耐药的调节机制在转录水平上可 分为两种,一种是Mtr依赖调节,另一种是非Mtr依 赖调节。
通讯作者:陈建国电子信箱:cj舭@126.CO/il联系电话:
137052翟17917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第19卷第5期Henan J
Prey Med,2008,V01.19,No.5
・327・
蛋白,对Mt尤DE的转录起抑制作用一J。
13一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氨 基糖甙类,多烯类,磺胺类等。淋病奈瑟菌对常用

酸序列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淋病奈瑟菌与B一内 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力,使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对 细胞壁的酰化速度下降,从而增强细菌耐药 性‘2—3I。
1.1.2
DNA螺旋酶(gyrA)及拓扑异构酶(parC)

的改变:该酶是一种Ⅱ型的DNA拓扑异构酶,DNA 螺旋酶的A亚基由gyrA基因编码,这一基因的突 变可造成药物靶位点A亚基发生改变,影响与药物 结合的能力,使淋病奈瑟菌表现出对该类药物耐受 性M J。Tanaka M等人¨o发现gyrA的基因突变可以 使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明显增强。在Deguchi∞1的 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耐药菌株gyrA的基因突变出现 在9l、95密码子,parC存在86、87、88、9l位点的突 变,而药物敏感菌株无此突变。这一研究表明gyrA 及parC位点改变是淋病奈瑟菌重要的耐药机制。 Belland"-s]等人还对耐药菌株gCrA和parC的关系 进行了深人研究,结果表明:gyrA位点突变是淋病 奈瑟菌最重要耐药机制,该位点的突变可以引起低 水平及中等水平的耐药,而parC的突变对淋病奈瑟 菌的耐药仅起辅助作用,gyrA与parC突变的共同 作用引起较高水平的耐药。 1.2对药物的外排机制 中Mtr外排系统(Mtr
transferable
resistance)即多
重可传递耐药系统,该基因系统是1个多重可传递 耐药操纵子,主要由1个抑制子MtrR基因和3个结 构基因MtrC、MtrD、MtrE基因构成,它们分别编码 相应的蛋白质(MtrR、MtrC—MtrD—MtrE),其中 MtrC—MtrD—MtrE是细胞膜上的脂蛋白。MtrC 是膜融合蛋白,MtrD是外排蛋白,位于细胞膜上, MtrE是外膜通道蛋白,位于细胞膜外,MtrR是调控
传递需要借助传递因子才能实现。淋病奈瑟菌的
24.5MDa原生性质粒具有性因子的活性,能动员耐 药质粒高效地在淋病奈瑟菌间传递,完成接合传递 过程。在此基础上,TEM一1基因编码形成B一内 酰胺酶,该酶是多种类型不同的以13一内酰胺环为 底物的降解酶u 8|,它可以使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减弱 或消失。 2.1.2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机制淋病奈瑟菌染色 体分子质量为980MDa,可编码约5000个基因。深 入研究发现,染色体上有多种与P抗性有关的遗传 位点,主要是penA,penB,penC,他们引起对青霉素 的低水平耐药。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以
制为13一内酰胺酶的产生,这是产生耐药的主要机 制。淋病奈瑟菌质粒按分子大小一般分为2.6MDa 隐蔽性质粒、耐青霉素质粒、高度耐四环素质粒 (25.2Da)和接合型质粒(24.5MDa)¨6。。研究表明 淋病奈瑟菌耐药质粒中包含了起源于大肠埃希菌 的13一内酰胺酶基因TEM一1¨“,TEM—l主要以 转座子TnA基因的形式在许多细菌的耐药质粒间 通过结合和转座不规则转移重组。淋病奈瑟菌的 耐药质粒可以通过转化和接合两种方式在菌株间 传递,但淋病奈瑟菌的耐药质粒并非传递性质粒,
淋病奈瑟菌的Mtr基因复合体是一个由MtrC
—MtrD—MtrE细胞膜蛋白构成的主动外排蛋白 泵,MtrC—MtrD—MtrE复合物能有效将各种结构 不同的抗生素、脂溶性因子(HA 8)主动运出细胞 体外,整个过程由细胞膜上脂蛋白在ATP酶催化下 完成¨o|。淋病奈瑟菌通过这种能量依赖系统主动 地泵出抗生素分子来阻止药物在细胞内的蓄积,因 而抗生素无法达到其发挥选择性细胞毒作用所需 要的浓度,故该类淋病奈瑟菌可以表现出对抗生素 的多重耐药性。 近来发现淋病奈瑟菌细胞膜上还存在另外一 种系统,即Far系统,该系统对长链脂肪酸及一些 脂溶性因子有耐受性,但有学者研究发现虽然Far 系统和Mtr系统独立对各种脂溶性因子及抗生素起 作用,但是Far系统仍需依靠外膜通道蛋白MtrE, 同时也会受到MtrR蛋白的调控¨¨。 1.3产生抗生素的灭活酶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选 择性地作用于细菌胞壁,13一内酰胺环能与合成粘肽 的转肽酶结合,使转肽酶丧失活性,进而抑制细胞 壁的合成,而该类药物对无细胞壁的动物细胞毒性 较小,因此13一内酰胺类药物常用于淋病的临床治 疗¨2【。有些淋病奈瑟菌可以通过产生13一内酰胺酶 形成对13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该酶是多种类 型不同的以13一内酰胺环为底物的降解酶,它可以 使抗生素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其作用机制:青霉素 酶或头胞菌素酶的活性中心均为蛋白质多肽链中的 丝氨酸,它作为亲核剂和13一内酰胺环的羧基结合, 形成酰化酶中间体,在其与H20分子的作用下导致 B一内酰胺环失活,这是淋病奈瑟菌对13一内酰胺类 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原因¨3I。 1.4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 变是淋病奈瑟菌的一个重要耐药机制,抗生素和其 它复杂的分子一样必须通过脂多糖外膜通道进入 细胞,这一条通道由孔蛋白(porin)提供,抗生素通 过这条通道的能力会受到其形状、大小、电荷的影 响,一旦孔蛋白发生变异,细菌易产生耐药性【l引。 淋病奈瑟菌的外膜蛋白包括P I、PII、PⅢ,其中P I又被称为主要膜蛋白(MOM P),由P I A和P I 两种蛋白组成,它们的功能相当于孔蛋白,当P I
・326・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第19卷第5期Henan J
Prey Med,2008,V01.19,No.5
・综述・
淋病奈瑟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夏威为1,刘超2,陈建国1
摘要:淋病在我国的感染率仍居性传播疾病之首,淋病奈瑟菌目前仍采用抗生素治疗。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 用,淋病奈瑟菌耐药菌株对各种抗生素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只有严密监测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情况,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 药,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治疗及控制淋病。本文针对淋病奈瑟菌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淋病奈瑟菌;耐药机制;抗生素;多重耐药 中图分类号:R7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414(2008)05一0326一04
和P I B的表达下降或者完全不表达时,进入细菌 胞质的抗生素的数量就会减少,淋病奈瑟菌就会表 现出对抗生素的耐受性【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