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命中注定》
命中注定

命中注定作者:姜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7期摘要:俄狄浦斯情结,一个对母姓社会的追求的渴望,沦落到现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女人的心理扭曲,是消极也好,宿命也罢,该如何摆脱对命运枷锁的束缚,永远是人类对社会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女权;恋母情结;感情枷锁[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1这本不是到了大学才听到的新鲜故事,却从那节课之后便成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影,心头上解不开的结——俄狄浦斯情结。
大概没人不知道俄狄浦斯的故事吧,杀父娶母,这样的轰动大胆的神话故事。
就连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也拿这段神话举例,进行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也成了一种宗教伦理上不可饶恕的罪过。
女儿按照爸爸的模样寻找后半生的伴侣,男孩子们在评判未来妻子的时候也通常以母亲为标准,在我看来这无可厚非。
孩子从出生最初接触到的异性便是父母,女儿是父亲,儿子是母亲,而父亲母亲对他们的爱,自然让他们对这一类型的异性产生好感,而长期以来的家庭环境,也就造就了孩子长大后寻找另一半按照父亲或者母亲的模样寻觅,如果母亲对儿子不够慈爱,父亲对女儿也不够好,谁还会去按照他们的样子找?同样,对于根本没有见过父母的孩子,即便娶母,又怎么能称之为恋母情结?事实上,对于费洛伊德所提出的恋母情结的种种症结我也不敢苟同,费洛伊德认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母亲,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还把其归结为人格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¹首先,作为一个女生,我不由得要说出,女孩子同样或多或少会把未来伴侣与自己的父亲相比较,如果说不是性追求对象,那我想也许是女性与男性对于性渴求程度的不同,而与父亲产生矛盾,也可以解释为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又或者是雄性本能的争霸心理。
尽管有很多学者也并不同意费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所得的结论,但是我要是去驳斥,也略显单薄,毕竟可支持的理论我没有掌握,而让我纠结久久的是俄狄浦斯神话中所暗含的似乎不是这种情结,而是人生的另外悲剧——命中注定。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作者:公绪峰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2期【摘要】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贾樟柯,在多部作品中独辟蹊径地采用“板块”叙事结构来架构电影,并取得“形散神聚”的独特表达效果。
本文选取贾樟柯近期代表作《天注定》来做具体分析,探讨本部作品的独特叙事结构。
【关键词】贾樟柯;《天注定》;板块;叙事结构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15-02一、简析“板块叙事”结构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在其著作《虚构电影的叙事》中提到:“叙事应该是一个包括故事、内容情节与结构形式的系统。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讲故事的方式可能有许多种,以时间顺序为准绳的正序、打破时间线的倒叙、以作者主观视角为主线的跳跃叙事,等等。
而且,依据电影的主题表达而选择相适宜的叙事结构,可以使电影的表达效果如虎添翼。
“板块”叙事对于影片《天注定》便是如此。
“板块”叙事结构是指影片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贯穿主线,而是通过几个在剧情上相对独立,但在情感主线上联系紧密的剧情段落连缀而成的结构方式。
从历史上看,有些著名影片已经采用“板块”结构来组织电影,并与电影内容相得益彰。
例如,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通过用“母亲摇动摇篮”把“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多罗缪的屠杀”和“巴比伦的陷落”四个段落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期盼和平友爱、反对自相残杀的主题;黑泽明的《罗生门》,利用樵夫、凶手多襄丸、死者妻子、女巫对凶杀这同一件事的不同描述,揭露了人性的自私和人心的复杂。
二、关于《天注定》叙事结构的分析《天注定》改编自发生在中国的四个新闻事件,每个新闻事件对应一个故事段落。
表面上看,四个板块段落在情节上没有连贯和因果关系。
但是在影片的表达主题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一)主题表达上的一脉相承表面上看,《天注定》的四个段落在时空上是异步的、割裂的。
但深挖事件,不难发现,前三个新闻所反映的是底层人民在面对自己生存困境时,寻找正当、合法的解决途径未果而引发的恶性杀人事件;后一个新闻也是主人公面临生活压力和感情绝望时所作出的冲动决定,只不过生性怯懦的他选择了杀死自己。
天注定 影评

天注定影评电影《天注定》,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震撼之作。
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一直寻找那种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电影。
而《天注定》无疑是一部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
这部由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的剧情,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
首先,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贾樟柯以纪实主义的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
他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以真实的镜头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变革。
通过多个角色的命运交织,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这种真实感让我仿佛亲临现场,与角色们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
其次,电影在情感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共鸣。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命运的无奈。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渴望,然而他们却常常被现实所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无力改变命运的感觉,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奈。
同时,电影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引发了我对现实的思考。
它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而引发了对社会公正与人权的思考。
最后,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也是无可挑剔的。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静态镜头,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同时,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每一个场景都被精心构图,每一段音乐都与剧情相得益彰。
这种精细的艺术呈现让我对电影的情节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天注定》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震撼之作。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
它让我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同时也让我对电影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2024年电影叙事学视角下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范文

《电影叙事学视角下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篇一一、引言《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作品,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邃的主题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这部作品在叙事结构、角色塑造、情节设计以及视觉呈现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并试图解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
二、电影叙事结构分析(一)叙事手法与叙事层次《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时空跳跃、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影片在情节展开上更加灵活多变,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情节布局与节奏把握影片的情节布局紧凑而富有张力,各个情节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
在节奏把握上,影片既有人物内心的细腻描绘,又有大场景的宏大叙事,使得整部作品在叙事节奏上既有紧张感又有抒情感。
三、角色塑造与心理刻画(一)角色塑造的立体性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立体感强。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同时,角色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互相牵制,进一步丰富了整部作品的内涵。
(二)心理刻画的细腻性影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非常细腻,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的表演,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行为和情感,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四、视觉呈现与表现手法(一)画面美学与摄影技巧《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画面美学上具有很高的水平,摄影技巧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美观、富有感染力。
影片通过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画面与情节、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整部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
(二)音效与配乐的运用影片的音效和配乐非常出色,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音效的运用使得影片的场景更加逼真,配乐的选择则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影片的情感和主题,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
五、深层含义与影响(一)主题内涵的探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探讨了人性、命运、爱情等主题,通过叙事手法和角色塑造等方式,将主题内涵深刻地表现出来。
电影《天注定》的叙事学审视

电影《天注定》的叙事学审视作者:赵栋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1期【摘要】2013年,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天注定》获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最佳剧本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及众多荣誉。
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仅是因为该影片对现实状况和社会生活的强力映照,更是由于其成功的叙事技巧。
本文将运用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叙事结构、叙事符号、叙事语言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探讨该部影片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贾樟柯;天注定;叙事学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075-02《天注定》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以悲悯的情怀呈现出经济高速发展下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并展现了社会在转型期间中国底层人物面对残酷现实的反抗精神。
“影片勇敢的向当代社会取材,用冷峻的镜头聚集四个耳熟能详的社会事件,从中完成艺术的高度提炼和惊人的视觉再现,并重新赋予了这些新闻故事时代的思考。
”[1]导演在对社会现实素材进行艺术再创造时,用客观的镜头呈现出纪实化的真实环境与事件,并巧妙的将精心设计的元素、情节与结构隐藏在影片中,从而形成其强烈的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一、平行叙事和板块叙事结构电影是叙事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影片的骨干,在叙事发展过程中对于影片的基本特征和美学风格的确立有着积极的作用。
《天注定》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主要是平行叙事和板块结构相结合的叙事特点。
板块叙事结构是指影片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贯穿主线,而是按照人物、时间或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在剧情上相对独立,但在情感主线上紧密联系的具有起承转合的一种结构方式。
《天注定》用板块化的结构讲述了在叙事上平行发生,在情节上始终独立却彼此关联的四个故事。
《天注定》由四个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事件改编而成,分别是胡文海、邓玉娇杀人案件,周克华抢劫杀人案件和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在影片中,四个新闻事件各对应一个故事段落,每个暴力事件背后都是对于小人物的关照,以及对于底层人物反抗精神的赞许。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命中注定》

75品 评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命中注定》张晋芳受法国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影响,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研究于法国兴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文本的新方式。
虽然它抛弃了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明显的缺陷,但不可否认它补充了研究文本的角度,后来的文学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文本的关注不能脱离叙事角度的分析。
初读余华的短篇《命中注定》,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突兀的开头、莫名的结尾,情节不连贯,含义不清晰,让人匪夷所思,不禁令人想再回味一遍故事。
而初读的困惑恰好证明了叙述的陷阱,情节的安排令人疑惑却着迷。
带着叙述学的指引再次品读似乎有所发现,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的“选择不同,结果不同,归宿却相同的故事”。
昔日同伴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向了分离的殊途,在对抗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在追求生命中想要得到东西时,不同的人走了不同的路却通向共同的终点。
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而又相同的“黑洞”,人们终将沉醉于此。
一、情节概述《命中注定》共四千多字的篇幅,以倒叙的方式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故事开头是“现在”,刘冬生接到告知陈雷被谋杀的信,在谈及陈雷的死因时,刘冬生陷入了回忆:一座没有生机小镇中,两个住的很近的孩子“陈雷”与“刘冬生”因为相异的生活而彼此吸引,成为伙伴,也成为对方的互补。
刘冬生因为父母害怕他去河边玩耍被淹死,所以每天把他锁在家里不准出门。
陈雷因为父母害怕他在家里玩火点了房子,所以每天把他锁在门外不准进屋。
于是,一个每天趴在窗户上看外面,一个在外面抬头看楼上的窗户,就这样认识了彼此,开始了他们的友谊。
终于有一天,刘冬生的父亲把钥匙落在家里了,陈雷顺势把他解放出来,两个人穿过小镇疯跑了一天,还偷偷跑进了镇子上最气派的“汪家大宅”。
在黑暗的宅子中,二人听到一个和陈雷声音一模一样的孩子在喊“救命”,二人魂飞惊逃。
到这里,故事结束。
76品 评二、叙事侦破(一)寓言般的注定作者以一个“异叙述者”的身份远离人物内心,冷冰冰的客观叙述让故事“自然而然”地发生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白供人们补充。
《2024年电影叙事学视角下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范文

《电影叙事学视角下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篇一一、引言《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影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使其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电影叙事学的视角出发,对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角色塑造、镜头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成功的叙事策略和艺术魅力。
二、电影叙事结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叙事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感,通过巧妙地安排情节和线索,使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张力。
影片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推测。
此外,影片还采用了倒叙、闪回等手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三、角色塑造影片在角色塑造方面表现出色,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主角的形象立体而丰满,他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令人敬佩。
此外,影片还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深入的内心独白,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同时,影片中的配角也各具特色,他们在故事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镜头语言《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镜头运用方面也表现出色,通过运用各种拍摄技巧和手法,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感。
影片中的镜头运用灵活多变,既有宏观的景象描绘,也有微观的细节特写。
此外,影片还通过运用色彩、光影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这些镜头语言的使用,使得影片在视觉上具有了强烈的冲击力。
五、叙事主题与内涵《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叙事主题深刻而丰富,通过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探讨,使观众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影片通过展现人物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时,影片还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能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
六、总结《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其在叙事手法、角色塑造、镜头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色。
通过深入分析这部影片的叙事策略和艺术魅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成功的原因。
《命中注定》观后感

《命中注定》观后感
《命中注定》观后感
闲来无事,上网观看了电影《命中注定》,甚为感慨。
我所感慨的既不是精彩的电影故事,也非汤唯、廖凡​精彩的演技。
而是电影场景---米兰的市容。
米兰号称时尚之都​、浪漫之都,米兰国际时装周享誉世界。
一年四季,世界各领域名流精英你来我往,宾客如云。
然而,影片中米兰的城市建筑竟然那么老旧、残破,逼仄的街道,古老的城堡墙壁斑驳,中世纪的马车在凸凹不平的石板路上颠簸驰骋,款式老旧的自行车款款骑行。
但也恰恰是这种老旧残破中孕育并弥漫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浓烈的文化气息。
历经沧桑的城堡,时有斑驳的壁画,爬满藤枝的城墙,锈迹斑斑的铜像,隔着屏幕,内心满满的敬服和无限的神往。
出生在米兰城的人无疑是幸福的,因为无论他在哪个年龄离开故乡,也无论他在外面的世界漂泊多少年,当他再返回米兰城时,看到的一切仍是他离开时的样子,满眼熟悉的建筑和风景,仿佛他昨夜睡了一觉,今早刚刚醒来,从来就不曾离开过。
而一直生活在米兰城的人则更为幸福,因为他会一直年轻着,至少他的心理年龄会一直年轻着,历经千年的古城一直容颜未变,人们怎会忍心先行老去。
米兰城勾起了我幽远的乡愁,可推土机早已碾碎了我出生的村庄,我的乡愁只好随风飘荡。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命中注定》
作者:张晋芳
来源:《牡丹》2019年第23期
受法国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影响,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研究于法国兴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文本的新方式。
虽然它抛弃了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明显的缺陷,但不可否认它补充了研究文本的角度,后来的文学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文本的关注不能脱离叙事角度的分析。
初读余华的短篇《命中注定》,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突兀的开头、莫名的结尾,情节不连贯,含义不清晰,让人匪夷所思,不禁令人想再回味一遍故事。
而初读的困惑恰好证明了叙述的陷阱,情节的安排令人疑惑却着迷。
带着叙述学的指引再次品读似乎有所发现,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的“选择不同,结果不同,归宿却相同的故事”。
昔日同伴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向了分离的殊途,在对抗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在追求生命中想要得到东西时,不同的人走了不同的路却通向共同的终点。
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而又相同的“黑洞”,人们终将沉醉于此。
一、情节概述
《命中注定》共四千多字的篇幅,以倒叙的方式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故事开头是“现在”,刘冬生接到告知陈雷被谋杀的信,在谈及陈雷的死因时,刘冬生陷入了回忆:一座没有生机小镇中,两个住的很近的孩子“陈雷”与“刘冬生”因为相异的生活而彼此吸引,成为伙伴,也成为对方的互补。
刘冬生因为父母害怕他去河边玩耍被淹死,所以每天把他锁在家里不准出门。
陈雷因为父母害怕他在家里玩火点了房子,所以每天把他锁在门外不准进屋。
于是,一个每天趴在窗户上看外面,一个在外面抬头看楼上的窗户,就这样认识了彼此,开始了他们的友谊。
终于有一天,刘冬生的父亲把钥匙落在家里了,陈雷顺势把他解放出来,两个人穿过小镇疯跑了一天,还偷偷跑进了镇子上最气派的“汪家大宅”。
在黑暗的宅子中,二人听到一个和陈雷声音一模一样的孩子在喊“救命”,二人魂飞惊逃。
到这里,故事结束。
二、叙事侦破
(一)寓言般的注定
作者以一个“异叙述者”的身份远离人物内心,冷冰冰的客观叙述让故事“自然而然”地发生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白供人们补充。
故事开头是“概述”现在的生活,紧接着人物开始“闪回”五年前,中间“交错”回到现在“现在,陈雷已经死去了”。
紧接着又“闪回”陈雷被杀的那些日子,再“交错”回现在。
然后,进行了文章最主要“闪回”——三十年前。
中间“省略”掉了他们的成长过程。
这部分密集的叙事时间策略使用,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头脑冲击,也给作品蒙上了面纱,让人们渴望接下来的情节。
“三十年前”,镜头转向三十年前的小镇,刘冬生与陈雷相识的时候。
他们两家距离很近,“两旁楼上的屋檐伸出来,几乎连接到一起。
”这里作者用的词是“几乎”,暗示着接近但不交接。
冬生和陈雷一个看得到房顶,可以讲天空的事,一个可以地下跑,可以讲地下的故事,两个孩子就这样互相补充着彼此的缺憾。
这里其实告诉了人们因为与众不同所以才会互相弥补,命运虽然使他们相遇,但也注定了他们的分离。
陈雷的父母怕他点了房子把他锁在门外,但走的时候依旧会叮嘱陈雷:“别到河边去玩。
”这说明比起水的威胁,火才是陈雷最大的威胁。
刘冬生的父母恰恰相反,为了防止他去河边玩把他锁在家里,并且叮嘱:“别在家里玩火。
”这同样也说明,比起火,水是刘冬生最大的威胁。
(二)环境的既定与注定
在回溯这三十年前的故事时,作者还交代给读者一个重要信息,他们二人所在的小镇“从没有过生机勃勃”,“小镇上的那些没有激情,很少有过害怕的人”。
这个小镇是一个日复一日机械生活的秩序乐园,那它一定也从未有人打破过这份平静。
楼上的就是楼上的,一定不会变成楼下的。
楼下的就是楼下的,一定不会变成楼上的。
这是大家公認的既定秩序。
就像刘冬生,爸妈不让他出门到河边玩,他就不会去的。
而陈雷,是这个既定秩序里的挑战者,他的出现预示着“打破”。
就像他们终于跑到到汪家旧宅前时,他们两个看到“石灰的墙壁在那时还完好无损,在阳光里闪闪发亮。
屋檐上伸出的瓦都是圆的,里面像是有各种图案”。
这里是在暗示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外面世界的诱惑”,令人好奇,渴望接近。
在没有被打破之前,它是“完好无损”“闪闪发亮”的。
陈雷多次给冬生叙述“汪家旧宅”,那是他的渴望,冬生第一次见到陈雷嘴里的描述时“看得发呆”。
面对同样的好奇,陈雷率先扔起石子打破那“燕子窝”,使得小燕子们“不安的鸣叫”,作为孩子里的先行者,他做出来同龄人不敢做的事,让同龄的人开始不安地骚动,可这些小燕子终究是要被“大燕”领回去的。
这似乎是在暗示着日后的某一天陈雷将“打破”这平静又秩序井然的镇子一样,引起人们的喧嚣,最后这些人们又会被“大燕”领回轨道上一样。
就像故事开头交代的一样,陈雷去世的讣告使小镇上人们内心“愤怒和惊恐”。
因为文中不断的交代汪家旧宅一直是镇上最气派的一所房屋,而陈雷成年后的身份是“是那个小镇上最富有的人”和“这位腰缠万贯的‘土财主’”。
陈雷从小向往的地方后来被他买下来了。
这似乎是一种权威的打破与反转,但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三)命中注定
作者省略了刘冬生和陈雷后来的成长与交集,但事实上就像题目“命中注定”一样,早已暗示给读者,他们的成长之路也一定艰辛痛苦,因为在他们冲进汪家旧宅前,两个人都吃了从陈雷从衣兜里摸出的盐,这盐就象征着生活的苦涩。
在余华的笔下,盐是底层人的粮食,是亮晶晶的希望,也是蚀人的痛苦。
《活着》里:“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就曾象征着苦与痛。
他们两个,一个水,一个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敢于打破;一个并不主动。
所以,成
长的路便也是不同的,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会痛苦、会死”。
三十年后的陈雷被人谋杀,凶手只拿走了他生前收集的最爱——“打火机”。
这意味着陈雷死于火,印证了小时候的警示。
同样,刘冬生最终的命运是否会是死在“水”上,人们可以尽情想象。
作品结尾处,冬生和陈雷进入了汪家旧宅,却听到了陈雷“救命”的喊声。
这将是在艰辛的成长路途中陈雷第一次为他的打破将要承受难以负担的代价时的呼喊,预示着必将死亡的未来。
小说文本最后一句话交代:“当第三声救命的呼叫出来时,两个孩子已在那条正弥漫着黑暗的路上逃跑了。
”这是全文关键的暗示线索。
这里有三声“救命”,其实在陈雷的人生中也有三次呼喊“救命”。
前文已经交代了第一次,第二次其实是在刘冬生回忆五年前汪家旧宅翻修时,他走到了门口,看到十多个工人在翻修它,上面正扔下来瓦片,有个人在上面喊“你找死”,这隐约暗示着这是个“死亡之地”。
刘冬生止住了脚步,就像小时候一样,他应该在陈雷之后才对。
而此时的陈雷已经是这宅子的主人,已入主这“死亡之地”。
这里陈雷的“救命”是不出声的,但它是存在的。
第三次,如作者所言,当第三次的救命呼叫出来时,他们两个已经在黑暗的道路上逃跑了。
这次“救命”一定是陈雷死前的呼喊,他在这生活的黑暗道路终于走向了尽头,也终于应验了小时候的预见,为他的打破付出了代价。
而此时的刘冬生也在他自己的“十八层”,他们二人各自掉进了自己的黑洞,殊途但一定同归。
三、结语
不论是水还是火,是刘冬生还是陈雷,是你还是我,最终的归宿都是“死”。
作者把情节倒置,使得故事扑朔迷离。
如果人们把它切分出来,把故事按着生活的顺序排列再看回去,似乎可以侦破此案。
这就是叙事学的魅力。
视角的选择、距离的拉开、情节的错置、时序的颠倒、不干预的叙述、零聚焦的选择、表层的演绎以及深层的暗示等,让读者大汗淋漓地啃了一块难啃的骨头,却还感觉津津有味、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