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讲解佛教所说的父母与子女的四种关系
佛弟子如何孝养双亲?

佛弟子如何孝养双亲?世间每个人都有一个生育自己的母亲,并且独一无二,是她赐予你我生命,一分一秒无不与她息息相关。
对于佛教来讲,母亲的范围所指更为广泛,一切众生皆我父,一切众生皆我母。
佛家以慈悲之心,将这种父母与子女融于血的亲情扩大至六道众生,天地万物,一切有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敬父母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佛教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教导我们,众生须知世间有恩于我们的,共有四种:一是父母恩,二是众生恩,三是国王恩,四是佛、法、僧三宝恩。
这四种恩德,一切众生,是平等地享受的,每一众生,都应报此四种大恩。
伟大的母亲每个母亲,护念子女的情爱,是无与伦比的,恩泽加被於未成形,自受胎时开始,在十月怀胎期间,不论行住坐卧,所受的各种苦恼,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
这种养育之恩,实在弥于普天,怜爱之德,广大无比。
世间最高的,莫过于山岳,悲母的恩德,比须弥山还要高;世间最重的,莫过于大地,悲母的深恩,比大地还要重。
母亲具备了十种德行:一名为大地——于母胎中,为子女所依托孕育。
二名能生——经历各种痛苦而生产。
三名能正——常以母手调理五根。
四名养育——能随四季时宜,尽心抚养。
五名智者——能以各种方便促使子女,俾生智慧。
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装饰之。
七名安稳——以母怀抱为止息处,最为安全。
八名教授——以善巧方便教导子女。
九名教诫——以善巧的语言,使子女远离一切恶行。
十名与业——能以家业,授与子女。
佛教孝道佛教认为孝道分为世间及出世间两种:“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则世间之所谓孝也。
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道,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
”父母恩,如何报答作为子女不但要对父母的起居饮食照顾妥当,更应关怀父母的心灵精神,让父母感到安心不孤独,进一步自己要提高德行,行正道令父母安心,多慈柔语劝导开解父母学习佛法正见开启智慧,才能真正令父母从烦恼痛苦中究竟解脱。
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

佛教对家庭问题的看法家庭,是抚育我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我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建立的启蒙学校。
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延续着一个个生命,它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
随着时代的演进,环境的变迁,家庭形态也一再跟着重组。
权力中心方面,五千多年以前,原始部落以女性为主轴,是为「母权社会」,后来,封建体制和儒家思想兴起,形成「父权社会」,现在则进展到「两性平等」的社会;组织结构方面,从早期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到由一对夫妻与其子女组成的「小家庭」,近几年来,更有「同居不婚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看来随着e世代的快速、缤纷与流转、消逝,婚姻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也跟着颠覆和改变了。
由于整个大环境政治、经济的不安定,使得人心浮动,失业率节节升高。
以台湾为例,二○○四年,平均失业人数达四十五万四千人,高学历却找不到工作,或被裁员者比比皆是。
失去了经济能力,郁闷、悲愤的情绪,直接冲向家庭,造成夫妻离婚的主因之一。
离婚率不停攀升,美国是全球离婚率最高的国家,而根据台湾「主计处」的统计,台湾的离婚率也已居亚洲之冠,目前是每三?二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台北市更是每二?一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
破碎的家庭,带着家庭暴力的阴影,制造许多问题儿童、问题少年;对婚姻的恐惧、对前途的不确定,越来越多青年男女倾向晚婚、不婚及不生育;于是人口失衡,提早进入「高龄社会」,引发众多老人问题……。
如同环状的「骨牌效应」,社会影响家庭,家庭再制造一堆问题丢回社会;一个恶质的社会生态,就如此的纠结和运转!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家族及邻居的凝聚力强,有着守望相助的情义。
即使家庭不健全的孩子,也会在家族的伯伯、叔叔,或周围亲朋好友共同关照下,平安健康的成长。
美国前总统柯林顿的夫人希拉蕊,也反思到传统族群的功能和力量,她曾引用非洲古老谚语──「抚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部落的协助」,来呼吁大家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充满爱心与关怀的部落。
父母与孩子四种因缘

父母与孩子四种因缘父母与孩子四种因缘第一种是报恩的。
过去生中你们彼此互相有恩惠,他这一次又看到你了,到你家来投胎。
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孝子贤孙,他是来报恩的,怎么都学不坏,所谓的好儿女、孝顺儿女,这是过去修的善因。
第二种是报怨的。
过去世你跟他有仇恨,这一世遇到,来做你儿女,将来长大了,做败家子,搅得你家破人亡,他是来报复的。
所以与人不能结冤仇,外面的冤仇可以预防,他投胎投到你家里怎么办?你怎么防法?你把那个人害死了,好了,他的神识到你家来做你的子孙,做你一家人时,你怎么办?所以决定不能存害人之心!这就是所谓忤逆的儿孙,搅得家破人亡。
第三类是讨债的,讨债鬼。
是父母过去欠他的,他来讨债。
如果欠得少,养个两、三年他死了,你为他花了不少钱,还清了,他也走了。
如果欠得多,大概供到大学毕业,快要可以做事情,他走了,这就是讨债鬼,债务讨清,没事了,就走了。
第四种是还债的。
是他欠父母,他这一生遇到了要还债,他要努力工作供养父母。
那也要看你们之间债务欠的多少?如果他欠父母很多,他对父母物质供养很厚,如果欠的债务很少,他对父母的生活供给很刻薄,反正让你饿不死就好了。
为甚么?还债的!这一类人对于父母虽然能供养,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
报恩的有孝顺心,还债的没有孝顺心,甚至于眼里还嫌弃父母,讨厌父母,但是他生活费用会给你,至于多少?那要看他从前欠你多少。
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一家人就是这个关系集合。
家庭如此,一族人也是如此,凡是你所认识的亲戚朋友都是如此,只是恩怨债务更少一点。
恩怨债务多的时候,就变成一家父子兄弟,远一点就成为亲戚朋友。
所以人与人之间都有缘份。
你走到马路上,一个陌生的人对你点头笑一笑,也是从前的缘份。
看到陌生人素不相识,一看到就不顺眼,也是过去的缘份。
所以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真是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千万不要跟一切众生结冤仇,不要跟一切众生有债务的关系。
欠债的要还得清清楚楚,免得来生再还,这事情很麻烦,所以儒、佛的圣贤教训,都是劝我们把这些恩怨化解,这是最善、最圆满的方法。
全面讲解佛教所说的父母与子女的四种关系

全面讲解佛教所说的父母与子女的四种关系全面讲解佛教所说的父母与子女的四种关系佛教所说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四种情况:报恩、抱怨、还债、讨债。
其实在父子之道上,人可分为两种,善人与恶人。
善人为坚持养儿防老之道,恶人不坚持养儿防老之道。
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有下列几种。
1,善父母遇到善子女,二者都走正道,其关系为养儿防老之道。
他们互助互帮,父母教养子女,子女成人后孝养父母。
这种情形为人们希望的传统的父母子女的关系。
2,善父母遇到恶子女,父母走正道,而子女走邪道。
父母教养子女。
子女成人后,不孝养老人,且坑害老人。
就这种情况,可以说子女为不孝子女、或逆子、或败家子。
3,恶父母遇到善子女,父母走邪道,而子女走正道,父母不愿养育帮助子女,子女尽社会规范而孝养老人。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因为善恶之道不同,善人恶人在一起就会生矛盾且打斗不断,子女父母很难一起过日子,子女与父母常常得分开过。
4,恶父母遇到恶子女,父母子女均不走父子正道,互不帮助、互不供养教导,常常互相伤害,和仇人差不多。
当然,互相弃离是绝对的,也是避免互相伤害的最好办法。
其实这四种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关系。
一般来说,人和人之间都以某种关系相处,如:父子、夫妻、上下级,同事、师生、朋友、陌生人等等。
如能坚持相应规范的关系准则,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其人在相应的方面就是走正道,就是这方面的善人。
否则,就是这方面的恶人。
善人与善人能相处,能得最好的关系;善人与恶人,恶人与恶人都不可能长期地相处融洽,避免互相伤害的唯一办法是分开、避免互相接触。
善人帮助恶人,最好以对社会做慈善的心态、暗中无名地帮助恶人,否则,易得恩將仇報,更会让善人伤心。
其实,善人做到不报仇、不害恶人,亦可称得上圣贤。
关于孩子和父母的佛经

那些关于孩子和父母的佛经故事》佛经里有好多和孩子、父母有关的故事呢,可有意思啦!我有一次在寺庙里听一位老和尚讲故事。
那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周围围了一群人,有大人也有小孩。
老和尚就开始讲啦。
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一对父母,他们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
这个孩子呢,就像个调皮的小猴子,天天到处跑。
有一天,孩子跑出去,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这可把父母急坏啦!父亲二话不说就跳进河里去捞孩子,母亲在岸边一边哭一边喊:“孩子,你可不能有事啊!” 旁边有个路人就说:“你们别这么着急,说不定孩子会没事呢。
” 可这父母哪能不着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后来啊,父亲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把孩子救上了岸。
这父母抱着孩子又哭又笑的,那场景真是感人。
老和尚讲完这个故事,对我们说:“这父母对孩子的爱啊,就像佛光照耀大地,是无私又伟大的。
” 这时候,一个小孩就问他妈妈:“妈妈,你也会像那个爸爸一样救我吗?” 他妈妈笑着说:“那当然啦,宝贝,妈妈肯定会保护你的。
”还有一个故事呢。
有个孩子从小就特别善良,对父母也特别孝顺。
可是呢,他家很穷,经常吃不饱饭。
有一天,孩子听说山上有一种神奇的草药,要是能找到,拿去卖了就能换很多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于是,这个孩子就背着小背篓上山了。
在山上,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有荆棘划破他的衣服,有陡峭的山路让他摔了好几跤。
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个老猎人。
老猎人问他:“孩子,你一个人在这儿干嘛呢?这山上很危险啊。
” 孩子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猎人。
老猎人听了,很是感动,就说:“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来,我帮你一起找。
” 他们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那种草药。
孩子高兴地跑回家,把草药卖了钱,给父母买了新衣服和好吃的。
这个故事传开后,大家都夸这个孩子。
有个大人就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人家,多孝顺,你也得向他学习。
” 孩子撇撇嘴说:“我知道啦,我也会对你们好的。
”佛经里这些故事啊,让我们知道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缘分是多么珍贵。
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像大树为小树遮风挡雨;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呢,就像鸟儿反哺一样温暖。
佛学里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国际健康通道网/佛学里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社会节奏变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变得紧张。
有一个朋友,她跟父母的关系处理得很不好。
她认为,父母对她的要求很多,这些要求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对她的要求比较苛刻,而且在她看来,父母很多地方不应该继续花钱。
而在她父母看来,他们的这些要求是“正当的”或“应该的”,因为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时候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变卖了供她读书,那现在出来工作了就应该“回报”家里了,也应该负担弟弟妹妹。
但是我这个朋友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经济能力有限,而且在与父母沟通方式上出现了问题,跟家里的关系逐渐恶化。
那应该怎么办?他曾经有段时间努力尝试过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他们的需求,发现很累,效果并不理想。
就家庭关系,佛学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个只能靠双方沟通理解,没有另外一条路走。
父母有父母的立场,子女有子女的立场。
问题的解决就在于双方能否理解并能够体验到对方。
有些子女能体验父母过去的付出,父母又能体验到子女现在的处境,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刚出来工作,负担家庭确实是不小的负担。
家庭问题依靠单方不容易解决,最好是通过双方,比较现实。
佛陀在《善生经》里面讲到六轮关系的时候他认为都要靠双方,就是父母对孩子尽什么责任,要怎么体谅孩子,同时孩子反过来要怎样体谅父母。
也就是说,体谅是双方的。
单方解决,那意味着对一方的要求非常高,也只有在他素质高超才能够,并且会导致一方的压力非常大。
因此,单向的不能维持长久。
佛陀在同一部经中阐述了师徒关系,也就是现在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应该怎么对学生,学生又应该怎么对老师,这也是双方的。
佛陀阐述的《善生经》中所谓的夫妻、父子、师生的六方关系中,都是双向的。
儒家最初也是双向的,如父慈子孝。
但是到了后来发展成为礼教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
因为礼教只强调子孝,不注重父慈,因此父子关系变成一种单向的、高压的关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鲁迅会在《狂人日记》中说看到“仁义道德”背后有“吃人”两个字。
佛教的家庭伦理观--慧澈

佛教的家庭伦理观戒幢佛学研究所释慧澈内容摘要:家庭伦理是佛教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思想包括:子女对父母的孝亲思想;夫妻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以及父辈对子辈的爱护与教育三个方面。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佛教的家庭伦理思想作一个简要的考察,期望能为当今中国日益严峻的家庭问题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佛教家庭伦理孝道尊重爱当代的中国家庭,从结构到性质、作用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社会日益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渗透,使得家庭不再是封闭的、独立的经济单位,家庭被卷进了市场经济,甚至变成了其中的一部分。
人们的市场意识开始增强;紧随其后个体意识、独立意识、效益意识也不断增强。
旧的家庭模式受到冲击,新的家庭模式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一系列家庭问题随之产生:未婚同居、家庭离异、虐待老人、孩子无家可归……面对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除了必要的法制建设外,家庭伦理道德的重建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学家说:“家庭伦理的丧失必将导致家庭的土崩瓦解,而这种瓦解也正把社会带到崩溃的边缘。
”佛教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出世的宗教,它所包含的家庭伦理思想也一直为教界和学界所忽视。
近年来港台及大陆的相关研究有:陈美华的《佛教的婚姻观》1、古正美的《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2、王月清的《中国佛教孝亲观》3、张磊的《佛教孝亲思想研究》4、业露华的《从<佛说善生经>看佛教的家庭伦理观》5等,他们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触接到了佛教的家庭伦理,然而缺乏一种整体或者说全貌的把握,本文旨在通过对佛教家庭伦理的整体把握,对佛教思想中一些重要的又容易被忽视的精神进行挖掘,希望能为当今中国的现代文明建设作一点贡献。
一孝道佛教历来不乏孝的思想。
在佛教诞生以前,古印度就把出世引遁、净化身心作为人生最大的理想来追求。
这种思想认为人生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应该经历四个时期:净行期、居家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出世修道、林栖引遁成为他们生活习俗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的尊重。
佛法对孝的理解

佛法对孝的理解
佛法对孝的理解在佛教教义中体现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孝道在佛教中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被视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责任。
以下是佛法对孝的一些理解:
1.父母恩重:佛教强调父母的恩重如山,他们给予我们
生命,抚养我们长大。
因此,对于父母的孝顺被看作是一种道
德责任。
2.敬老尊贤:佛法鼓励尊敬和孝顺年长者和有智慧的人。
这不仅包括父母,还包括其他长者和有经验的人。
3.克己奉养:孝顺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行为,更重要的
是内心的态度。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克己奉养、无私的奉献来表
达对父母的敬意。
4.修行的基础:孝顺被认为是一个人修行的基础,因为
一个能够孝顺的人通常也能具备慈悲、宽容和无私的品质,这
是佛法所强调的。
5.回报父母:在佛教中,认为通过孝顺父母,子女能够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减轻因业报而来的不好的结果。
总的来说,佛法对孝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敬老尊贤、感恩父母的伦理观念。
孝顺不仅仅是道德的责任,也被视为个人修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尊敬父母,人们有望培养慈悲心、感恩心,提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讲解佛教所说的父母与子女的四种关系
佛教所说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四种情况:报恩、抱怨、还债、讨债。
其实在父子之道上,人可分为两种,善人与恶人。
善人为坚持养儿防老之道,恶人不坚持
养儿防老之道。
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有下列几种。
1,善父母遇到善子女,二者都走正道,其关系为养儿防老之道。
他们互助互帮,父母教养
子女,子女成人后孝养父母。
这种情形为人们希望的传统的父母子女的关系。
2,善父母遇到恶子女,父母走正道,而子女走邪道。
父母教养子女。
子女成人后,不孝养
老人,且坑害老人。
就这种情况,可以说子女为不孝子女、或逆子、或败家子。
3,恶父母遇到善子女,父母走邪道,而子女走正道,父母不愿养育帮助子女,子女尽社会
规范而孝养老人。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因为善恶之道不同,善人恶人在一起就会生矛盾且打
斗不断,子女父母很难一起过日子,子女与父母常常得分开过。
4,恶父母遇到恶子女,父母子女均不走父子正道,互不帮助、互不供养教导,常常互相伤害,和仇人差不多。
当然,互相弃离是绝对的,也是避免互相伤害的最好办法。
其实这四种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关系。
一般来说,人和人之间都以某种关系相处,如:父子、夫妻、上下级,同事、师生、朋友、陌生人等等。
如能坚持相应规范的关系准则,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其人在相应的方面就是走正道,就是这方面的善人。
否则,就是这方面的恶人。
善人与善人能相处,能得最好的关系;善人与恶人,恶人与恶人
都不可能长期地相处融洽,避免互相伤害的唯一办法是分开、避免互相接触。
善人帮助恶人,最好以对社会做慈善的心态、暗中无名地帮助恶人,否则,易得恩將仇報,更会让善人伤心。
其实,善人做到不报仇、不害恶人,亦可称得上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