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促进三者协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协同。
一、经济结构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早,以大型的沿海城市为核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协同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东部地区将其先进的技术和产业经验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帮助中西部地区升级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技术和资本,努力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和互补。
二、产业布局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产业布局相对较为分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发达,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
中部地区则以制造业为主,尤以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龙头。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
东部地区鼓励高技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部地区则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先进产业和技术,促进自身制造业升级。
西部地区则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逐步发展起现代服务业。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和均衡。
三、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标题: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实施的一项旨在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这项计划的目的是改善地方经济结构,拓宽经济增长来源,加速区域发展步伐,促进全国多层次、全面、多领域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
这个计划的实施不仅是对西部地区的有力扶持,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二、标题:西部大开发对地区资源开发的影响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的缺乏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全,这些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实施西部大开发,大规模开展资源勘探和开发,能够有效地对这一历史短板进行补足,为地区的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三、标题:高速公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西部地区是一个人口稀少、地域广阔的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一直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高速公路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拓宽市场范围,降低物流成本,加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标题:科技创新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趋势,而西部地区在科技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西部大开发提出了加大投入、加强技术创新的承诺,这对促进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标题:文化旅游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西部地区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独具特色,是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重要场所。
西部大开发重点提出了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质量。
这些措施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形象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一:甘肃省家电厂甘肃省家电厂作为西部地区家电产业的代表,始终走在技术创新的前列。
近年来,家电厂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积极挖掘西部的自然资源,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实施产品升级和技术提升,成功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迅速在国际家电市场中崭露头角。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和分析

表2-1 项目 生产总值 人口( 人均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 时间 (亿元) 万人) (万元) 值(亿元) 2011年 293581 2010年 250488 2009年 211887 2008年 194085 2007年 165194 2006年 138523 2005年 118596 55446 55040 53889 53169 52458 51709 50949 5.2949 4.55102 3.93191 3.65034 3.14907 2.67889 2.32774 18801 16257.4 14290 13449.8 11621.7 10017.9 9447.96 第二产业增加 值(亿元) 144895 124530 104956 98659.1 83837.3 71137.6 60625.4 第三产业增加 值(亿元) 129886 109700 92640.5 81976.2 69735 57367.4 48522.9
能源消费量 煤炭 焦炭 天然气 电力 原油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万吨标准煤) (万吨) (万吨) (亿立方米) (亿千瓦小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164795.8 140482.9 15934.4 338.1 18836.5 24542.9 4253.9 1112.8 7102.5 3395.3
36425 30013.28 25992.29 22739.82 18852.05 15753.84 13443.63 11527.27 9891.85 8773.47
2010年 81408.49 2009年 66973.48 2008年 60447.77 2007年 49184.06 2006年 40346.38 2005年 34086.72 2004年 28945.2 2003年 23975.21 2002年 20956.71
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自2000年启动实施以来,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给中国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为中国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国家,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一直存在。
传统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不仅妨碍了中国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影响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
因此,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政府把促进地区发展和谐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西部地区的经济条件和资源及环境状况都与东部各省市大不相同。
地处内陆部分,交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构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互补发展格局。
比如,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优越,水资源、水电资源储量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此外,西部地区还具有较多的工业用地,工业化程度不高,有发展空间。
因此,通过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可以加速推进中国产业转移和升级,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国政府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注重深化革命性变革,深层次推动结构调整,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入。
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以加强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
同时,扶植和培育西部地区的新型产业、新型城镇化,加强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建设。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以加快。
西部大开发的效果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五个一批”重点工程,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旅游业、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产业,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指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重点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些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因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支持、投资补贴等,以吸引和鼓励企业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和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缩小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
政府还通过发展重点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
例如,沿海地区以外贸、制造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发展方向,西部地区以资源开发和节能环保为重点,东北地区以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各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政府还注重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加大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区域交通状况,缩短地区间的距离,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了产业转移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这些举措有效地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各地区经济的融合和互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着眼于促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激励政策、产业政策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整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以增长速度换档为基本表现特征,以调结构为核心内容,并且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
在新常态下,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虽然基数偏低,但同样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
文章在当前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首先简要阐述了新常态相关理论及当前全国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然后着重分析了形成目前经济困境现状的原因,并结合困境原因及中西部地区实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如何贯彻新常态理念的背景指引下,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该坚持的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中西部,经济发展困境一、经济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一)相关研究综述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
国家统计局经济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著名宏观经济研究专家王一鸣认为:“从速度层面看,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观点是:“这个‘中高速’的底在何处,现在还没有探明。
建议在这样一个增长的新常态下应该力争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档亦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原创】“一带一路”对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带一路”对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许多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充分抓住这一机遇,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生产力的基本结构的提高,促进文化的密切交流,也改善了基础设施。
本文结合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供有关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机遇与挑战引言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外部通路,对欧洲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些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对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性“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从地理位置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65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近45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
一带一路覆盖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省份。
中西部地区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棉花产区,也是主要的能源和矿产基地。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东部沿海发达,中西部欠发达的不均衡状态。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能够为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促进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
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产品输出,扩大对外投资,加强与同边国家的经济合作,逐步完成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进而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目标。
实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政策

实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政策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旨在实现整体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本文将聚焦于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政策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引导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交通、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此外,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投资,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了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运营成本。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
其次,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一方面,在经济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迅猛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的GDP增速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方面,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
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解决了一部分人口贫困问题。
这些成果不仅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还增强了当地居民对于政策的支持。
然而,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完善。
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地域辽阔和环境复杂,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差距。
其次,人才流失问题依然严重。
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现象仍然不可忽视。
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导致了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浪费,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长期发展。
此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仍然艰巨。
中西部地区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部重点开发区:中原开发区之中原城市群
中部重点开发区:中原开发区之中原城市群
中部重点开发区:皖江城市带/江淮地区
范围:安徽省沿江两岸的10个城市(合肥市、 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 滁州市、巢湖市、宣城市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 金安区和舒城县)
一、高资本技术农业——结构转换
• 中部六省:江西、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河南
• 我国中部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全国半数以上的农业大省 在中部地区,可以说,中部地区的农业是否强大,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我国农业是否强大
一、高资本技术农业——结构转换
• 资本和技术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小是现代农业强弱的重要标 志。很显然,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与现代农业有较大差距,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是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黄淮平原的小麦 、棉花等;
江汉、洞庭湖、 鄱阳湖平原的水稻、 油菜等;
众多河流、湖泊 的淡水养殖。
丘陵低山的茶叶 、毛竹、杉树等经济 林和用材林。
大同煤矿
平朔煤矿
武汉轧钢
洛阳化工 郑州纺织
十堰汽车
◎ ◎
◎◎
◎ ◎
◎
◎
◎
株洲车辆
马钢冶炼 贵溪炼铜
西部概述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 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西部重点开发区:关中-天水地区
范围: 包括陕西省中部以西安为 中心的部分地区和甘肃省天水的 部分地区
承载条件:土地资源有一定潜 力;水量非常短缺;水环境质量 总体较差;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 好
区域定位: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科技教育、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 历史文化基地
区域定位: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 地带和桥头堡,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开发格局:以主要城市为支撑,以沿海地区为主轴,以综合运输通道为纽带的空间开 发格局
西部重点开发区:北部湾地区
中部高资本技术农业发展和产业转移
目录
一、高资本技术农业——结构转换 二、工业化和城镇化 三、产业转移 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中部重点开发区:长江中游地区
范围: 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 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 江西鄱阳 湖生态经济区。
功能定位: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全国 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 区。
河南的龙门石 窟、中岳嵩山 、少林寺等
安徽的黄山、 九华山、皖南
民居等
江西的庐山 、井冈山、
藤王阁等
中部概述:交通条件
有京九、京广、北同蒲—太焦—焦柳线贯通南北 有陇海、浙赣—湘黔线和长江横穿东西
★
中部概述:工业基础
葛洲坝 隔河岩
山西为煤炭大省
河南为人口、 粮食大省
湖北为水电大省
湘、赣为有色 金属大省
西部概述:自然资源之矿产资源
西部概述:旅游资源
青海湖 塔尔寺
日月山 金银滩草原
西部概述:交通条件
东、中、西、东北地区指标比较
东、中、西、东北地区指标比较
2019年全国各地区三大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东、中、西、东北地区指标比较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GDP增速
中、西部各省份GDP增速(%)
开发格局:以武汉为核心,以长江沿线和沿京广 线产业带为轴线,以周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空间 开发格局
中部重点开发区:长江中游地区之环长株潭城市群
范围:湖南省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的湖 南东中部的部分地区
区域定位: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 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制 造、 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基地, 区域性的有色 金属和生物医药、 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 • 2009年9月23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
区崛起规划》。规划的正式出台, 标志着中部崛起目标明确化。
中部重点开发区(国家层面)
中部重点开发区:冀中南地区
范围: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庄为中心的部分地 区(保定、石家庄、衡水、邢台和邯郸)
• 2019年“十一五”规划中, 正式把“中部地区崛起”列为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 展之列
• 2019年4月10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在国家发改委设立,中 部崛起进入了更具操作性的实施阶段
• 2019年初,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入了国务院的工作日程表 • 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
承载条件: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水资源丰富;大气环境与水环 境质量总体较差
中部重点开发区:长江中游地区之武汉城市圈
范围: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 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 组成的城市圈
区域定位: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科 技教育以及汽车、钢铁基地,区域性的信息产 业、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和物流中心
中部概述:自然资源
● 有黄淮、江汉、洞庭 湖、鄱阳湖肥沃的平原;
● 有夏季高温多雨、雨 热同季的良好气候;
● 有淮河、长江干支流 丰富的灌溉水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煤、铁、有色金 属水能等多种资源;
中部概述:旅游资源
山西的云岗石窟 和平遥古城等
湖北的武当 山、神农架 、黄鹤楼等
湖南的张家界 、南岳衡山、
岳阳楼等
• 结构转换,首先表现为工业化发展中工业和其他非农部门对 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吸收。工业化过程中耕地资源也会减少, 但相对于土地要素,劳动力的减少更快。
• 劳动和土地之间比例的长期变化,改变了农业的获利机会, 诱导农业生产者转向资本深化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新的技 术流程和相应的制度实现形式,特别是资本(如农业基础设 施和物质装备)的大规模使用。这样一来,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素质全面提升。
开发格局:以西安—咸阳为核心,以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沿线走廊为主轴,以关中环 线、包茂、京昆、银武高速公路关中段沿线走廊为副轴的空间开发格局部
西部重点开发区:北部湾地区
范围: 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 湾经济区以及广东省西南部和海 南省西北部等环北部湾的部分地 区 承载条件: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水资源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利用 率不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 总体一般
范围:以重庆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为中心,包 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等33个不同规模、 不同等级的城市
承载条件:土地资源有一定潜力;水量丰富;水 环境质量较差; 大气环境与水环境承载力较低
区域定位: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全国重 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 地,科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 枢纽,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 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开发格局:以长株潭为核心,以衡阳、岳阳、益 阳、常德、娄底等重要节点城市为支撑,集约化 、开放式、错位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
中部重点开发区:长江中游地区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范围:江西省环鄱 阳湖的部分地区
区域定位:全国大湖 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 全保障区,国际生态 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区域性的优质农产品、 生态旅游、光电、新 能源、生物、航空和 铜产业基地
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 重要市场,在中国区域经济板块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承东启西” 的作用。
@ 位于我国中原腹地,不沿边、不靠海; @ 国土面积为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0.7%; @ 2019年人口35790万人,占全国的26.7%; @ 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10.447万亿元,占全国的20%; @ 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和其它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 @ 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和主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中部重点开发区:中原开发区
范围:河南18个地市及山东、安徽、河北、山 西12个地市2个县
承载条件:土地资源尚有潜力;水资源丰富;大 气环境质量一般;黄河沿线超载程度较重
区域定位: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 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 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范围:山西省中部以太原为中心的部分地区 (太原、晋中、吕梁、忻州的24个市县)
承载条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水环境质量相对 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整体较好
区域定位: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 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 旅游业基地
开发格局: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 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 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空间 开发格局
承载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水环境质量相对较 差;大气环境质量较好;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
区域定位: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 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性
开发格局:以石家庄为中心,以京广沿线为主 轴,以保定、邯郸等城市为重要支撑点的空间 开发格局
中部重点开发区:太原城市群
开发格局:以鄱阳湖为“绿心”,以南昌为中心,以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 等城市为主要支撑,以环鄱阳湖交通走廊为环状的空间开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