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构成
印度竟然有一百多个民族?

印度竟然有⼀百多个民族?印度和中国⼀样有着古⽼的⽂明,印度⼈的信仰主要为印度教。
对印度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的好奇,也包含着对其民族的好奇。
在印度都居住着哪些⼈?他们是从哪⾥来的?等等这⼀系列的问题常常在脑海⾥浮现。
印度为⼈⼝⼤国,国⼟⾯积是南亚次⼤陆最⼤的国家。
因此,印度是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多民族国家,⽐中国的56个民族还要多。
但主要民族为印度斯坦⼈,泰卢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尔族,⽐哈尔⼈。
今天咱们就来探究⼀下印度主要的这六个民族。
⼀、印度斯坦⼈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主要分布在恒河中上游的印度语区域,印度北⽅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也有印度斯坦⼈,语⾔主要为印地语。
多数⼈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根据印度官⽅的⼈⼝普查显⽰,印度斯坦⼈约占印度⼈⼝总数的30%。
印度斯坦族⽀系众多,⼤体可以分为雅利安⼈和达罗毗荼⼈两⼤类。
前者主要包括阿⾥尔⼈、查特⼈、洛蒂⼈、马利⼈、卡迪贡⽐⼈、拉其普特⼈、查⽶达尔⼈等。
后者有邦多⼈、科尔巴⼈、拜伽⼈、莫特拉⼈、恰布阿⼈、沙哈利埃⼈和⾼尔⼈等。
其中⾼尔⼈再分出不少⽀系,如帕特⼈、牟⾥亚⼈、⾼亚⼈、波尔伽⼈、波罗坦⼈、波尔海亚⼈、拉吉衮德⼈、拉吉牟利亚⼈等。
可见,印度斯坦族是⼀个总的称谓。
上述各⾊⼈等的存在,保留了远古时代部落⽣活的信息,说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还没有达到⾼度统⼀的程度。
印度斯坦⼈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创造了印度的⽂明,写成了《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的经典。
⽽且,印度斯坦⼈与中国⼈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
5世纪及以后,中国⾼僧法显、⽞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他们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不同的风俗。
⽐如进厨房⼀定要脱鞋。
印度教徒把厨房视为神圣的地⽅之⼀,凡到神圣的地⽅都要脱鞋。
做饭时,不能⽤嘴接触任何炊具来品尝饭菜的味道与⽣熟。
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和交流性

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和交流性印度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大国,其文化具有多个地域、民族和宗教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度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印度国内的生活,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和交流性。
多元性印度是一个民族构成极其复杂的国家,其人口结构中包含印度教徒、穆斯林、佛教徒、基督徒等多种宗教信仰群体,各种民族文化在此彼此交织、相互交融。
这样的人口结构也使得印度的文化形态愈加多元。
印度民俗文化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特殊性。
印度的各种节日、婚礼、葬礼、剧院、音乐、舞蹈等都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异彩纷呈,呈现了印度文化的多元性。
比如印度地区有着不同宗教的独特婚礼仪式,卡拉新年在印度的不同区域庆祝方式各不相同。
除了多样的民俗文化,印度有着鲜明的宗教文化。
印度教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它在曼达拉艺术、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印度佛教和锡克教也是印度文化中至关重要的宗教。
佛教在佛像雕刻、寺庙建筑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锡克教则有着一些独特的节日和文化元素。
请求语言和文学也是印度文化中的亮点之一。
印度有着悠久的文学历史,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著作之一《吠陀经》就起源于印度。
印度文学中有许多不同的语言,其中印地语、英语、孟加拉语、马拉雅拉姆语、泰卢固语等十分流行,这些语言都有着较为独特的语言和文学特点。
交流性印度作为一个闭合的社会,其文化曾经有着较为受限的交流,但是在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化,印度文化逐渐开始走向国际。
印度的电影和音乐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
印度电影自上世纪初就开始发展,曾经获得过奥斯卡奖,如今的印度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2022年,印度电影将首次成为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片。
印度音乐也是印度文化的一大亮点,该国的卡扬、古典等音乐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印度的草药医学——阿育吠陀医学也在近年来在国际上逐渐得到了认可和交流,这种医学在临床疗效上展现出来了优异的表现。
印度的民族划分和民族构成探源

总26卷第6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V01.26No.62005年6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SocialSciencesJun.2005印度的民族划分和民族构成探源贾海涛(暨南大学社科部,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印度政府否认印度的民族多样性,使印度众多民族的身份变得模糊起来。
印度的民族构成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种族、语言、宗教、种姓、部落、历史传统和印度政府的民族政策等因素。
本文从印度是多民族国家还是单一民族国家之争入手,对印度的民族问题展开全面探讨,就印度民族构成和民族矛盾的根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印度;多民族;民族划分;民族构成中图分类号:K3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6—0066—04印度是个多民族的(multi—national)国家,其民族构成极其复杂,而且与其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然而,印度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似乎并没有引起国际学术界(包括中国学术界)足够的关注。
实际上,印度民族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并没有真正展开,我们有必要做深入的研究,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众多的印度民族在印度政府眼中何以成了单一的“印度民族”(Indiannation)?印度各民族的地理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怎样理解印度政府的“民族政策”?其实效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当代印度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实质。
一、理解印度的民族划分和民族构成的前提如果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的事实得到印度政府的承认并成为印度民族问题研究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础,那么,印度民族问题研究领域内的许多问题就不至于引起那么多不必要的纷争和混乱。
但是,印度政府坚持印度只有一个单一的“印度民族”的政策,甚至连最低限度的多民族(multi—ethnic)特性都不承认,使这一本来非常明朗的问题复杂化。
印度传统文化

二、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第一,多元复杂性。
印度是一个种族众多、人种多样的国家。
印度有100多个民族,还有500多个表列民族,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多达十几个,譬如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鲁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拉贾斯坦族、旁遮普族等,它们被划归为六个主要的人种: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地中海人、雅利安人和阿尔卑斯迪纳拉人。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语言,也有不同的习俗,信奉不同的宗教,像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耆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部族文化,它们构成了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高善必说:“凡是不带偏见的观察家站在公正的立场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考察印度时,就会发现印度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特点: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浓重宗教性。
印度文化中,宗教信仰不仅是特有的,而且是重要的,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宗教色彩,形形色色的宗教势力在印度久盛不衰,影响无远弗至,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世界十大宗教中,印度占了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等七大宗教。
对于印度来讲,其宗教与文化的结合达到了不可分离的深度。
在印度,人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几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控制,都能看到宗教的影子。
宗教不仅仅作为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宗教意识主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以至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而不信仰宗教却是不可思议的第三,极大的包容性。
印度传统文化非常活跃,不时地根据需要而吸收进入印度的外来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大的宽容性和包容性,印度文化中“它(印度教)采取的宽容态度,不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或者权宜之计,而是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项原则。
宽容是一种责任,并不仅仅是一种让步。
在履行这种责任时,印度教几乎把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义都纳入了它的体系之中,并且把它们当作精神努力的现实表现,不管它们看起来是怎样的对立。
印度的人种

印度主要人种是白种人,但是在印度南部边缘有少量的黑种人,棕色种人及黑白混血人,也许还有更少量的黄白,黄黑混血人,但是已经没有纯种的黄种人了,印度的主要人种还是白种人,这大概就是印度人非常看重种族与血统的原因吧,当然也与印度教把印度人分成四种档次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印度人种的分类1.尼格利陀人。
其特征是身材矮小,皮肤为深褐色,头发乌黑,鼻宽唇厚,肩窄腿短,胡须和体毛不多,臂长。
据有关学者认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今天的安达曼人,印度沿海地区的卡达尔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尔邦山区的一些土著人均为他们的后代。
2.原始澳大利亚人,又称维达类型人。
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身材特征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
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进入印度,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
原始澳大利亚人的特征和身材特点是:长发型、身材矮小,头发乌黑而卷曲,鼻宽唇厚,肤色为褐色,中印度大多数土著部落民属于这类,南印度也有分布,例如比尔人、杰纠人、孟达人、奥朗人、霍人、贡德人、孔德人等等。
3.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
这一人种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
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
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
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形象文字,是这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达罗毗荼人占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
关于达罗毗荼人是否属印度的原始土著人,对此有不同说法。
一般认为,古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才把达罗毗荼人从印度西部和北部赶到印度南方,于是达罗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
因此有些学者说,达罗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
而又有学者从印度古籍中找出了达罗毗荼人更早的人种名称,叫做尼沙达。
还有一种说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与原始的澳洲人属同一血统。
这种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亚洲,后来有一支人移植成了澳洲人。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
东盟各国的人口构成、民族构成?

1.东盟各国的人口构成、民族构成?东盟(ASEAN)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以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
民族构成主要以爪哇族、马来人、高棉族、老挝族、缅族、泰族、主要宗教有佛教,天主教、和好教和高台教等。
2.东盟各国有哪些民族问题?柬埔寨民族和越南民族的矛盾除了历史恩怨之外,外海一些岛屿的主权争端也仍然存在。
其中柬埔寨又是一个主体民族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主要宗教信仰为中国传入的大乘佛教和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一线传入的小乘佛教。
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的占族信奉伊斯兰教。
占族就是建立占城国的那个民族,军政府的执政合法性问题。
其中泰国也有军政府执政时期,但是缅甸貌似在东盟内部是一个比越南更大的异类。
泰国除了上述与柬埔寨的古寺争端以外与缅甸的关系也很紧张。
而马来西亚的马来人民族对南沙部分岛礁宣称主权,并且开发了不少油气田。
但是由于都是在自己的大陆架上,因此马来西亚和越南,菲律宾以及文莱有领土争议。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以及印尼的岛屿纠纷,相比于这三个国家相互之间的敌视心态。
3.试分析新加坡多元化民族政策的成功之处。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年轻的移民社会。
其国内虽然存在复杂的种族、民族关系,但是总体和谐稳定,被新加坡的多元族群政策在确保各族群享有平等权利、提高各族群的整体素质,以及培养新加坡人意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保证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即使华人主体在新加坡学握了国家政权,也从未出现过华人利益至上的情况,论是华人还是其他种族的新加坡公民均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的才干进入到政府。
承认存在于民族间的差别,着力提高落后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其在国家、社会中的竞争与生存能力,从而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平等。
(2024年)世界区域地理南亚及印度

2024/3/26
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泰姬陵、恒河、印度教神庙 等。印度的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形式也独具特色。
印度人热情好客,注重礼仪和面子。在社交场合,印度人通常会用双手 合十的方式表示问候和敬意。此外,印度人还有饮用奶茶、穿着传统服 饰等独特的风俗习惯。
10
03
南亚地区国家关系分析
印度是多党制国家,主要政党有印度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和共产党等。各政党通过 竞选争夺议会席位,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有权组阁。
8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Nhomakorabea印度经济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已成为 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印度政府实施了 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放宽外资准入 、降低企业税等,以吸引外资和促进国
内企业发展。
对南亚及印度的认识更加深入
通过课程学习,学员们对南亚及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拓宽了国际视野
通过学习南亚及印度的区域发展与合作,学员们不仅了解了当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拓 宽了自身的国际视野,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激发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恒河
印度的母亲河,流经多个城市,可以体 验印度教的火葬仪式和沐浴恒河的信仰 。
16
独特民俗活动体验
01
洒红节
印度传统节日,人们互相泼洒 颜料、载歌载舞庆祝春天的到
来。
2024/3/26
02
排灯节
03
印度婚礼
印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家家 户户点亮油灯或蜡烛,祈求平
安和繁荣。
体验印度传统的婚礼仪式,包 括色彩缤纷的服饰、音乐和舞
蹈。
17
实用旅行攻略分享
印度的民族构成

印度的民族之多,构成之复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有世界民族博物馆之称。
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
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这里。
此后,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以后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等陆续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
全国现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其次为马拉地族、泰米尔族、锡克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
在印度,每个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登记注册的语言和方言有1000多种。
印地语和英语并列为官方语言。
全国约有一半人懂印地语,由于受英国统治100多年,英语堂而皇之地成为这个国家的“国语”,在印度生根、发芽然后茁壮成长。
据统计,有着10亿人口的印度初通英语的人超过两亿,是世界上掌握英语人数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而精通英文的人则有5000万。
可见其英语水平。
由于印度语言太多,而且有的语言之间差别甚大。
所以说,多亏了在全国能普及开的“普通话”――英语,使得印度人能够自由地沟通。
行礼: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
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
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
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
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头:不要摸小孩的头。
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
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
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的民族之多,构成之复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
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这里。
此后,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以后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厌哒人等陆续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
全国现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为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纳拉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亚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
全国现有语言和方言1652种,分属四大语系: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孟达(南亚)语系。
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000万的有15种,并被宪法列为主要语言,使用人数占总人口91%的印地语为官方用语。
宗教对印度社会有深刻的影响。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起源于此。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信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
佛教和耆那教13世纪前流行于印度,后衰落。
目前耆那教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有少量信徒。
佛教则仅在东北部有少量流行。
锡克教流行于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德里。
伊斯兰教信徒居全国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于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
还有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即波斯教)。
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梵语为瓦尔纳)。
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
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7。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经常引起冲突。
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人口1000万以上的民族:1.印度斯坦人 (Hindustanis)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
又译“兴都斯坦人”。
约18050万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
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
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
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
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
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
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
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
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4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
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
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
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
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
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
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
后来成书的还有《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在天文、历算、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
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
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
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
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
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
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
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
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
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
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
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
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
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
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
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喇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著称于世。
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2.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言各民族的统称。
属不同人种类型。
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
多信印度教的湿婆教派。
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
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
原有相当高的文化,闻名于世的莫亨觉达罗和哈拉巴文化(现在巴基斯坦境内),即达罗毗荼人所创造。
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
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
目前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贡德人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
他们的经济、文化均很落后,许多尚处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信仰。
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
3.泰卢固人 (Telugus)南亚印度民族之一。
又称“安得拉人”,约545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相邻各邦亦有分布。
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
使用泰卢固语,属达罗毗荼语系东南语族,受梵语影响很大,吸收大量梵语词汇。
字母与坎纳拉文近似,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
信仰湿婆教和毗湿奴教混合的印度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
有人认为泰卢固人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
公元前3~公元3世纪曾建立安度罗国,有发达的文学艺术。
19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备受严重剥削。
印度独立后,于1953年建立安得拉邦。
泰卢固人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种姓,每一种姓又分数以百计的亚种姓。
但种姓界线不如其他地区严格。
实行种姓内婚,允许交表亲,寡妇不许再嫁。
人死后在河边火化,余烬投河。
多数人以务农为生,种植水稻、烟草、芒果等,部分人从事渔业。
男人喜穿无领肥袖长衫,缠一宽大围裤,包头布,留翅胡;妇女穿纱丽,无论贫富,从头到脚戴满各种首饰,吊一大鼻环,用蕃红花或姜黄把全身染成黄色,有的文身 .4.马拉地人 (Marathis)南亚印度民族之一。
亦称为“马哈拉施特拉人”、“马拉塔人”。
约有5000万人(1980),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邦也有分布。
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使用马拉地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多信印度教,部分人信耆那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马拉地人系雅利安人与当地的达罗毗荼人混合,并吸收拉杰普特人、古贾尔人、阿赫尔人等成分逐渐形成的。
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摩诃喇陀国,1674年建立强大的马拉塔帝国。
1775~1817年间数次发动武装斗争,反抗葡、英入侵,失败后遭受殖民统治。
1960年建邦。
种姓制度甚严,分为三大部分,即阿斯尔马拉地、贡毕马拉地和贡格利马拉地。
阿斯尔马拉地人自称是上层拉杰普特人的后裔,过去多是封建地主和王公贵族。
其他两部分被认为是下层马赫拉塔人的子孙,历来当农民、牧民、仆役和兵士。
三部分人之间原则上互不通婚。
马拉地人文学、艺术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已有本民族的文学书籍。
农村居民爱穿紧袖或短袖无领衫,缠大头巾;城市男子爱戴黑圆帽,留翅胡,妇女穿方格纱丽。
大多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小麦和豆类。
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广大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5.泰米尔人 (Tamils)南亚民族之一。
约478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地区。
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泰米尔人。
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
身材矮小,肤色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卷曲。
使用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语族,有独特字母。
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部分人信基督教。
有的印度学者认为,印度南部的古老居民最早是尼格罗人 ,后来是原始澳大利亚人 ,再后是达罗毗荼人。
最后,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达罗毗荼人。
他们和达罗毗荼人中的祭司结合,形成婆罗门种姓。
泰米尔人历史悠久。
公元前3世纪曾建立焦尔(旧译朱罗)、邦迪耶(旧译潘地亚)、杰尔(旧译其罗)等国。
13世纪入侵斯里兰卡,在其贾夫纳地区建立王国。
14世纪为维查耶纳加尔王国的一部分,17世纪分裂成许多小王国。
泰米尔人长于建筑、青铜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对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及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航海、数学、医学亦有很高成就。
经济因地而异,有的狩猎,有的从事畜牧或渔业,有的从事农业,种植水稻。
男人通常只缠一条两米长的围裤;有的还披一条小布单或穿一件无领长袖绸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