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详解

合集下载

《如歌的行板》赏析

《如歌的行板》赏析

《如歌的行板》赏析
谈到俄罗斯音乐,就不能不谈到柴科夫斯基;谈到柴科夫斯基,就不能不谈到《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取材于小亚细亚民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弦乐曲,并逐步演变成为多种乐器独奏或协奏的保留曲目,其中最为地道的是弦乐四重奏。

《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似诉说、似哭泣、似叹息。

这首曲子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无可奈何,听这样的曲子很难不受其打动。

《如歌的行板》是属于那种能够净化人类灵魂的音乐,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的人,只要良知尚存,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善良、真诚和同情。

《如歌的行板》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

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毫无雕琢的痕迹。

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由于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把他的忧郁风格发挥到极至,因此这首作品被誉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弦乐四重奏,是由小提琴、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担任一个声部演奏的乐曲体裁,也用于音乐会演出。

音乐分析——如歌的行板

音乐分析——如歌的行板

音乐分析——如歌的行板发布时间:2021-06-03T06:08:12.917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6期作者:张馨予[导读] 本文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如歌的行板》更多涉猎和声和曲式技法上的分析论述来进一步由这首作品更进一步了解柴科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作家。

西北师范大学 730000摘要:《如歌的行板》是十九世纪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其作品涉猎广泛,本文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如歌的行板》更多涉猎和声和曲式技法上的分析论述来进一步由这首作品更进一步了解柴科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作家。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和声;曲式结构一、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其音乐风格影响了很多后来人。

柴可夫斯基作品虽然涉猎很广,但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只持续了五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11),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最为人们所熟知并且钟爱。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是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时期所创作的,作品采用传统的四乐章套曲布局结构,第二乐章是《如歌的行板》。

编制乐器分别有:小提琴一,二;中提琴;大提琴。

《如歌的行板》,它的主题是一首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

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他妹妹家中度夏,每天他都听见一个泥瓦匠唱这支歌,便把它记录了下来。

歌词如下;“瓦尼亚将身坐上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斟满半杯酒,就差人去请卡金卡——女人名”。

从词意来看,泥瓦匠唱的显然是一支油滑的小调。

柴科夫斯基曾作了一番努力去寻找另外的歌词,但未能如愿。

人音版音乐七上《如歌的行板》课件

人音版音乐七上《如歌的行板》课件
04
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 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
06 知识拓展与相关文化链接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历程简述
巴洛克时期
约1600-1750年,音乐风格表 现为对比强烈、华丽繁复,代
表人物有巴赫、亨德尔等。
古典主义时期
约1750-1820年,音乐追求简洁、 平衡和秩序,海顿、莫扎特和贝多 芬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和一定的创 意能力。
评价标准制定及反思改进方向
01
反思改进方向
02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03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应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 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观众心得体会分享
情感共鸣
许多观众在欣赏《如歌的行板》时,会被其深沉、悠扬的旋律所打 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音乐启迪
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如歌的行板》也是一首极具启迪性的 作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创作的精髓和演奏技巧。
跨界感受
除了音乐领域,许多其他领域的观众也能从《如歌的行板》中获得灵 感和启示,比如艺术家、文学家等。
拓展延伸环节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如歌的行板》,比较不同演奏 家的表现风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技巧,创作或改 编简单的乐曲片段。
评价标准制定及反思改进方向
评价标准制定 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或演奏《如歌的行板》的旋律和节奏。
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音乐技巧来表现乐曲的情感内涵。
评价标准制定及反思改进方向
03
乐曲采用了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 变化、和声的层次等,营造出一种如歌般的音乐氛围。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來源於俄羅斯民歌《孤寂的凡尼亞》。這首並不 著名的民歌,由於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而名揚世界。尼• 李姆斯基—柯薩科夫(1844—1908年)也把這首民歌編入他1877 年出版的《俄羅斯民歌100首》(作品第24號)。這首民歌原詞的 內容大意是:“伐尼亞坐在沙發上,拿著酒杯、酒瓶,他還沒有 斟滿半杯,就去找卡堅卡。”
據說,1877年初,俄國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來到莫斯科。當 時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樂學院舉行了一次音樂晚會招待托 爾斯泰,其中有一個節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絃樂四重 奏》。當托爾斯泰聽到第二樂章時,感動得淚流滿面,說:“我 已接觸到苦難人民的靈魂的深處。”柴科夫斯基內心十分激動,他 在日記中寫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許的一生中,至今還沒有得到 過這樣的滿足和感動。”
柴可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
取自作曲家1871年創作的 《D大調絃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
《如歌的行板》1869年夏,柴科夫 斯基在烏克蘭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 莊園旅居時,從一個泥水匠處聽來 的,本曲曾使俄國大文豪、偉大的 列夫·托爾斯泰老淚縱橫感歎道: “我已接觸到苦難人民的靈魂的深 處。”有人甚至認為本曲就是柴D
產生背景:它的旋律出自一首小民謠,當年老柴在他妹妹家 旅居時,一天忽然聽到窗外粉刷牆壁的泥水匠哼著一支民歌, 柴科夫斯基立即被這支淳樸優美而又婉轉淒惻的民歌吸引住 了。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記錄下來,配上 和聲,收進了他在這一年中編成的《俄羅斯民歌五十首》。
兩年後,他在寫作《D大調絃樂四重奏》的時候,用這首民 謠做為第二樂章的主題,這第二樂章就叫“如歌的行板”。
行板,是音樂速度術語,記號Andante( 每分鐘66拍),指 稍緩的速度而含有優雅的情緒,屬中慢板。 出自義大利語,

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之音乐分析

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之音乐分析
两 次 幅 度 渐 增 的上 行 具 有哀 求 式 的 情 绪 .与 哀 求 无 果 后 无 力 叹
息 之 间 作 对 比
下句( 5 — 8 ) 延伸进入 , 以 下行 级 进 和 上 行 跳 进 的 进 行 为 主 , 在
上 行 跳 进 时 由 上行 四度 扩 展 至 七 度 , 为旋 律 的发 展 提 供 动 力 在 调性上 , 由主 调 转 至 属调 F大 调 , 并完 全终 止 。
留在 主 调 的属 和 弦 上 。 为再 现 做 属 准 备
■a
5 + 4
4 4 4 , 4 4 ,



( 一) 呈示部{ 1 — 5 O ) : 带 有 展 开 性 中 部 的 三段 曲 式 。
1 . 呈 示段 ( 1 — 1 6 ) 是 个 以 8小 节 延 伸 性 二 句 式 乐段 为 基础 、 复
柴科夫斯基《 如歌 的行板》 之音乐分析
一李 觅雯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音 乐 学 院
摘要 : 柴科 夫斯 基 是 1 0世 纪俄 国 最伟 大 的 音 乐 家 , 其 作 品 涉 及 多种 体 裁 。 本 文 通 过 对 《 如歌 的行板》 这 一 乐章 背 景 的 介 绍、 和 声 曲式 的 分 析 、 创 作 特 点 上 的 归纳 , 使 读 者 对 该作 品 有 更 深 的 了解 和 认 识 。 关键词 : 《 如 歌 的行 板 》 曲 式 和 声 创 作 特 点
例 3:
t1
-2



5 + t
4 蟠
广一
连 接

8 + 8
[ B】乐段+ 扩充——_ 1

—《: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风格特点研究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风格特点研究

摘 要: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代表作如《胡桃夹子》《1812序曲》《悲怆》等。

本文选取柴可夫斯基的《D 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通过对乐曲结构、和声、旋律及音色的探究来揭示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结构;和声;旋律一、生平与创作柴可夫斯基(1840—1893),全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情感丰富,创作领域也相当宽广,创作体裁有钢琴曲、协奏曲、交响曲、舞曲、歌剧等。

1869年,29岁的柴可夫斯基在他妹妹家,偶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在哼唱一支动人的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他马上被这支悠长、缓慢、淳朴的民歌吸引住了,他找到匠人记录下来。

1871年,以这首民歌旋律为主题写成了《如歌的行板》。

这首作品是《D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也是最动人的乐章,很多人把它称为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

二、音乐风格(一)曲式结构作品的结构可以体现作曲家的技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音乐作品具有逻辑结构,使听众更好地产生共鸣[1]。

图1乐曲以中间部分是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写成(见图1),呈示部是单三部曲式,中部是二段体,再现部为变化再现,并缩减为二段体。

呈示部(第1小节—第50小节)为开放型乐部,A 段是两句体结构,乐段反复一次,B 段是A 段的变奏,乐句的材料来自呈示部前两小节,但无重复。

连接部分有9小节,使乐曲平稳过渡到再现段,再现段是完全再现。

连接部分(第50小节—第55小节)力度减弱,为中部做准备。

中部(第56小节—第87小节)为方整型乐部,C'的材料来源于C,这个部分与呈示部相比,半音下行的固定音型持续了26小节,情绪更加激动。

10个小节的连接中使用的材料、织体、伴奏与主题保持一致,使中部的对比材料圆滑地过渡到再现部。

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唱法

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唱法

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唱法
行板唱法是柴可夫斯基的一种特殊演唱风格,以其柔美、流畅和情感细腻而享誉世界。

柴可夫斯基经常在他的歌曲中使用这种唱法,让听众沉浸在梦幻般的音乐氛围中。

行板唱法是一种中速的唱法,通常用于表达温柔、柔和的情感。

在这种唱法中,歌手会把每个音符都拉得很长,同时添加一些颤音和滑音,以增加音乐的情感表现力。

歌手还会使用轻柔、柔和的音色,以及轻轻地吸气和呼气,来表现歌曲中的细节和情感。

柴可夫斯基的行板唱法在他的歌曲《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中表现得尤为出色。

歌曲以流畅的旋律和柔和的歌声开头,随后逐渐加强,表达了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这首歌曲因其美妙的旋律和柴可夫斯基的行板唱法而广受欢迎,成为他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总之,柴可夫斯基的行板唱法是一种独特的演唱风格,以其柔美、流畅和情感细腻而备受赞誉。

在他的歌曲中,行板唱法成为了表达复杂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让听众沉浸在梦幻般的音乐氛围中。

- 1 -。

柴可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配器研究

柴可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配器研究
“'音程向位'是美国理论家肯特•威廉姆斯在其著作 《二十世纪音乐的理论 与分析》中提出的概念,旨在剖析微观的音程方向与距离的规律。”⑸“音程向 位”中的“音程向”,即音程的方向,用符号表示,上行为正向,用“ + ”表示, 下行为负向,用“一”表示,横向平行用“一”表示;“音程向位”中的''音程 位”,即数字,代表音程间的半音数。谱例1中所列举出的三种乐汇是全曲的核心 乐汇(分别用a乐汇、0乐汇、丫乐汇来表示),将表1中“主题材料音程向位” 一例与谱例1中呈示部、中部和再现部的主题材料代表性乐汇相对照可得出:A乐段 a乐句a乐汇的“音程向位”为“+4-0—4+5—1”,B乐段c乐句B乐汇的“音程向 位”为“+5-0—7 + 5—1”,C乐段e乐句丫乐汇的“音程向位”为“ 一4+2 + 2 —4+ 2” o纵观表1,不论是一级曲式结构,即呈示部的代表性乐汇的“+ (正向)”开 始;中部的代表性乐汇的“一(负向)”开始;再现部的乐汇综合,还是二级曲式 结构,即呈示部中代表性乐汇的''音程向位”包括a乐汇:“+4-0—4+5—1”、 B乐汇:“+5-0—7+5 —1”、a乐汇:“+4-0—4+5—1” ;再现部中代表性乐汇 的“音程向位”包括a乐汇:“+4-0—4+5 —1”、0乐汇:“+5-0—7+5 —1”、 Y乐汇:“一4+2+2—4+2”,都体现出《如歌的行板》这首乐曲的三部性特征。⑷
(Vol.149)
201
JOURNALOF JILIN UNIVERSITYOF ARTS
柴可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配器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 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 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 最动人的乐章。主题采用俄罗斯民 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这首民 歌是1869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 他妹妹的庄园里听泥瓦匠唱的歌。 记录后,立即配上和声,收入改编 为钢琴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 首》内。两年后,他写《第一弦乐 四重奏》时,就很自然地运用了这 个感人肺腑的曲调。
柴科夫斯基一生写作了大量作品,有 交响曲六部,其中以第六(悲怆)交响曲 最为著名。一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 协奏曲,都被列为世界最有名的协奏曲之 列;他写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 人》、《胡桃夹子》,也是歌剧、舞剧里 最受欢迎的剧目;管弦乐有:《1812序 曲》、《意大利随想曲》、《罗密欧与朱 丽叶》幻想序曲;室内乐包括有《如歌的 行板》在内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 作品有套曲:《四季》;小提琴作品有 《旋律》;大提琴作品有《洛可可主题变 奏曲》……总之,柴科夫斯基在各种音乐 体裁里都有名作。这在世界乐坛上是首屈 一指的。
柴可夫斯基的母亲喜欢音 乐,歌声也甜美,因此柴可夫 斯基自幼显露出对音乐的偏好。 从四岁开始自行在家中的钢琴 上弹奏,到六岁时无师自通地 掌握了初步弹奏技巧。八岁时 由于父亲工作调动,举家迁往 圣彼得堡,柴可夫斯基于是进 入当地的学校就读,开始接受 正式的钢琴教育,不过来年因 为父亲的工作异动,他的钢琴 课程也随之中断。
1860 年妹妹亚历山德拉出嫁后, 搬到了乌克兰的卡明卡,柴可夫斯基经 常去那里度过夏天。有一次他听到泥瓦 匠瓦夏在他屋外干活儿,哼着悦耳的小 调。柴可夫斯基打开窗户喊住他,亲切 地对他说:“你唱得太好了,你能不能 再唱一遍,让我把它记下来好吗?”瓦 夏高兴地唱了起来,他很快地记录了下 来。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的 《如歌的行板》的旋律就是由此而来。 这个旋律优美抒情,只要听过它的人没 有一个不为之感动。
作者简介
彼得依里奇·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 最有才华的作曲家。1840年3月7日出生在佛根 斯克一个贵族家庭里。十岁开始学习钢琴。柴 科夫斯基的父亲希望儿子学法律,把他送进了 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柴科夫斯基从这个学校 毕业后,到司法部工作,但是,他对法律毫无 兴趣。1862年,他考进了彼得堡音乐学院,从 师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 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1890年,柴科夫斯基 得到梅克夫人的资助,使他得以摆脱沉重的教 学工作,专心从事作曲。
欣赏
《如歌行板》
1877年初,莫斯科音乐学院为 欢迎列夫·托尔斯泰的来访举办了 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了《第一弦 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 行板》。托尔斯泰听了以后被感动 得流下热泪,伟大作家写信给柴可 夫斯基说:“⋯⋯在莫斯科的最后一 天,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的 文学创作从来没有像那天晚上似的, 得到那么多的报酬⋯⋯我喜爱你的天 才。”柴可夫斯基在回信中说: “像您这么伟大的艺术家的一双耳 朵,要比一双普通的耳朵更能给予 音乐家以鼓励。至于我,知道了我 的音乐竟能感动您,迷住您,我是 多么高兴而骄傲呀!”
第一弦乐四重奏演出 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评 论界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拉罗什的评论文章中指出: “这首作品的特色是鲜明 的曲调配上优美的和声, 显得迷人;音调优雅,不 同于一般;略带轻柔意味 ⋯⋯确实具有美妙的音响效 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鲍恩和巴尔巴拉在《挚爱 的朋友》一书中说:“《如歌 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的 代名词,正如亨德尔的《广板》 一样,世人有时简直忘了作者 还写过别的作品。”
这部四重奏很快就在西欧许 多国家上演,特别是它的第二乐 章行板还被改编为各种器乐独奏 曲演出。柴可夫斯基本人也常常 在交响音乐会上指挥演奏《如歌 的行板》。随后几年内又接连有 柴可夫斯基的第二、第三弦乐四 重奏问世,然而最著名的仍然是 他的第一首弦乐四重奏。柴可夫 斯基终于完成了对自己提出的任 务:使俄罗斯室内器乐曲成为广 大群众的财富。室内器乐曲正是 从此走向了繁荣。
柴科夫斯基曾经访问过许多国家, 在那里举行音乐会,并获得很大声誉。英 国剑桥大学于1893年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由于在生活上的贫困和婚姻上的不幸,他 的作品里常常流露出彷徨和苦闷的情绪。 当时的俄国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也是原 因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这 样的。他的其它一些作品,例如:《天鹅 湖》、《胡挑夹子》、《降b小调第一钢 琴协奏曲》、《1812序曲》、《意大利随 想曲》等,都充满着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 精神。
主题悠长缓慢的民歌音调 (加弱音器)、抒发了内心世 界的情感,而多次的下行四度 进行,形成了俄罗斯民歌中通 常表现沉郁、痛苦的典型音调。 当主题第二次在小提琴声部完 全重复时,其它声部作了不同 的复调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