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

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
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

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

生命科学学院 12园林工程与设计班罗雯伟 201224113252 包拯(999—1062) ,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 ,字希仁。天圣进士 , 累迁监察御史 , 是宋代有名的清官 ,为历代百姓所颂扬。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包拯被贬为肇庆州官 ,任期三年。在肇庆三年 ,包拯本着“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的信念 ,为肇庆建设致力服务 ,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东西。据新修《肇庆市志》记载 ,包拯规划端州新城 ,将端州城向西迁移 , 继前人将护城围续向西边构筑; 扩大修筑西江堤围 ,开渠凿池 ,引导民众改造沥湖为耕地、鱼塘;增建清心堂、节堂、枕书堂、洗砚池、菊圃、敬简堂、双瑞堂等;在端州城内修建丰济仓 ,以备饥荒;建崧台驿于城西 , 以利商贾等交通往来; 建星岩书院于宝月台 , 为肇庆创立书院之始 , 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建设。另于城西建文昌宫、城东建宝光寺等。应该说 ,包拯对肇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通盘考虑规划并努力地付诸了实践。

包公在端州还留下了文化遗迹。如:包公祠,砚洲岛,包公楼,包公井,包公府衙,等等。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现在仅存的包拯手迹,弥足珍贵。所有这一切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在岭南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包公文化是肇庆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基础、最值得经营的。肇庆包公文化遗迹,砚洲包公楼是砚洲村民及社会人士缅怀包公而建。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1843年),楼高三层,名为“包公祠”。

同治七年,因三楼溃危,修葺改为两层,惟易名为“包公楼”,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肇庆包公祠坐落于城西厂排街(原包拯所设端州驿站处),占地11500平方米,以牌坊、山门、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为主体建筑,配以亭、阁、廊、井、池组成仿宋建筑群,是古端州名郡一处重要名胜古迹。

包公题刻包公府衙始建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内有10多座建筑物,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园林建筑群;如今,这些早已被岁月尘封,但是包拯当年写在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的那首明志诗《书端州君斋壁》却依然让人们感受到包公当年的意气风发。

在星岩,有包公题刻,这是包公存世的唯一手迹,弥足珍贵。

宋代肇庆已开垦不少水田 , 但沥水排不干 , 同时新筑的堤围也阻挡不了每年的洪水 ,居民饮用西江及沥水 ,常导致瘟疫流行。为了解决端州人因饮用水常患病的难题 ,包拯教民凿打水井。据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载 ,包拯“为端州守 ,尝穿七井 ,城以内五、城以外二 ,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 ,曰龙鼎岗井 ,民居环抱 ,清源滑甘 ,为七井之最。现保存至今,影响最大的水井有三。其一,府治内,即今丽谯楼背后第一人民医院内(丽谯楼元末明初均为肇庆府衙所在地)。该井相传为包公锁妖井,有“包捉陆放马成湖”的传说,可惜解放初已填平了。其二:龙顶岗井(今称大井头),附近原有西岳庙一座,现该井水源充足,可以饮用,井呈圆筒形,以弧形花岗石

砌井壁,井栏为石灰石,栏口内壁有近二十条深深的绳痕,看来井壁是清代时重新砌筑的,而石灰石井栏则为原物。其三:在今米仓巷,即原包拯储粮备荒的丰济仓所在地(元代改名广济仓),该井井栏早毁,井水无人饮用。

包拯在肇庆任期仅有三年 ,但他的清廉刚直的工作作风 ,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至少自宋代开始 ,肇庆官民就开始修建纪念包拯祠庙。包公祠又曰龙图包公祠 , “旧在府治仪门左。宋熙宁中(北宋 1068~1077) 郡守蒋续建。”这之后 ,历代官员都十分重视对包公祠的保护与祭祀活动。

总之 , 包拯本着清心直道的服务理念 , 为肇庆地方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他在肇庆的举止不仅给民众造了福 ,而且也给肇庆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正因如此 ,肇庆人民才会建祠祭奠他 ,其香火经久不衰。而他自己的行为及民众对他的无限爱戴 ,也给后来者提供了一面镜子。包拯将会永远活在肇庆人民的心中。

包公形象是一种精神文化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载体,对社会文化思想方面的法制观念,清官意识,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社会文化心理诸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集中反映了中国百姓对传统精神文化方面的精神需求。中国下层百姓所确认的包公形象,能够满足和补偿现实生活中的缺失,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客观的认识包公社会意义及其不足,继承和光大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包拯与肇庆

61 广东史志2002/1 宋代的肇庆社会仍然是落后荒凉之地。宋代肇庆一度是中央政府流放有罪官员的重要场所。但这些官员被流放南下,往往都是身兼官位的,这就为他们在肇庆地区施展改造社会的才能提供了条件。他们在肇庆地区的工作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拯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位。 一 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以前重心在西江流域。人口数量多寡是衡量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统计,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和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南海郡人口从94253人增至250282人;苍梧郡从146160人增至466975人。据宋《舆地纪胜》卷第96《广南东路》记载,“汉武帝平南越置苍梧郡,高要以县属焉。东汉因之,吴晋无所更革……隋平陈废高要郡立端州……炀帝罢端州为信安郡。”户口急剧增加,除自然蕃衍净增外,外来人口的流入和本地土著加入编户行列是不可忽视要素。隋大业六年(610),信安郡户数仍居广东的前列,人户最密①。 唐代广东人户分布重心因大庾岭的开凿而向北江转移,但西江仍是人户高密区。宋代西江人户 记载才开始减少。② 其原因,一是北方移民减少以及 当地汉人少数民族化,二可能与当地少数民族不入户籍有关。所以才有宋淳化年间端州知州冯拯的“括丁法”。直到南宋时,“时岭南土旷,常数十里无 人居。”③宋《方舆胜览》卷34《广东路》记述肇庆府“土旷民惰,不力于耕。夷僚杂居。”说明肇庆地区的人户稀少。 宋代中原官员把到肇庆做官看作是一种惩罚。唐宋肇庆地区是中央流放被贬官员的首选之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宋代肇庆地区的社会发展。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在《充春州军事推官兼知本州王孝叔制敕》中指出:“南方荒远之州,吏多惮往。”宋代何坤在《新州建置记》中也称:“新为郡于万山间,无大川以宣其恶,故烟瘴重。”其实所谓的“烟瘴重”,就是指地方的开发落后。不仅如此,肇庆地方“又与瑶獠杂居,故赋入少。”到此做官就无油水可捞,所以“达官伟材之人所不屑为,间有仕乎此者,犹以民淳务简得稍暇裕 ,往往务十仙之名,而不鄙其地,官不旷则事不堕,学校廨宇赖以建葺,不致极敝大坏。”所谓“民淳务简”也可以理解为是这些官员无开拓进取之心,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若遇到灾荒岁月,肇庆地区在官员的眼里简直就成了人间地狱,“自迩年饥谨臻而盗贼炽,逋负积而督课急,闻新心态作用下,正常的官员安排已无法进行,肇庆社会陷入无人管理的状态,“故郡阙守者屡年,纪纲荡尽废绝相因,学舍颓圮郡廨也化为瓦砾。”官员在肇庆的不作为,没有给地方社会发展带来益处,人民也因此而淡忘这些官员。宋嘉 三年(1058)崔颐在《新州郡守题名记》中就表述的颇有几分道理:“地僻境隘,民薄产而多贫,朝廷遣守与之共理,或骄其僻而不举职,或轻其隘而不为力。”其实在唐宋时代,还是有些官员确实为地方社 ○刘正刚魏霞 人物春秋 肇庆 包拯与

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雨兰家纺2010-01-30 在成熟的企业里流淌着一条河,这条河就是企业文化,每个员工就是水滴,每个团队就汇流成小溪,每个部门就汇聚成了小河,整个企业组织便形成了拥有一致目标和方向的河流,新走进企业的人,便会被这条浩浩荡荡的河水同化,而成为河流的一分子,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下面我就谈谈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当然是大厦面前抛砖,不对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企业文化重在用心领会 庄子曰“乘物以游心”,在企业里面能不能乘业以游心,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在我看来,文,就是记录,化,就是不断发展,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不断发展的记录,那么你们想企业留下什么的记录你们就要向那个方向努力,当然这记录包括企业过去的现在的,和规划今后的记录,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财富,这种记录有文字的也有非文字的,就像一个人有外在的美也有那种气质的美,纯是人们感觉的韵味。 1、企业的社会责任 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许你们不太理解,谈企业文化怎么谈起社会责任来了,但我觉得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是鱼水关系,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任何企业不管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是为了社会的人们,都是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当然在履行社会责任,所以我觉得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不管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职工,都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像松下的自来水哲学、强生的减少病人痛苦的信念、杜邦公司安全炸药理论、迪斯尼公司给游客以欢乐的理念、日本九州电力公司要与社会携手共进,创造出丰富多彩美好的社会的理想都是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为社会的人们忠心服务的目标。 松下幸之助认为:一般都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诚然,利润不可少,但它不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事业经营谋求提高人类共同生活,我觉得是特别有道理的,我想像松下、迪斯尼等这样的国际公司全球化操作、本地化运作贡献社会的思维来给企业文化定位是比较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并获得合法的利润才是正确的,如把利润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非法人头传销诈取利益等此类恶性事件,这样的企业是不能生存的,也是为人们所痛恨的。 我觉得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诚信经营的自律意识和机制,维护公平正义的市场竞争秩序的责任;建起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绿色环保体系,努力节约社会资源的责任;承担职工所有的后顾之忧和顾客的所有需求,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而努力的责任;在可能的情况下挖渠放水救济社会弱势群体等各个方面。 2、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 企业文化的真谛是什么呢?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来体现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靠制度来保障同时我觉得氛围也很重要,相同的事相同的

XX年精选千年包公观后感四篇

XX年精选千年包公观后感四篇 XX年千年包公观后感 看完《包公案》,心中充满了对包公的敬佩,包公他真是判案如神啊,每一个案子都那么神奇,他的判断都那么精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不畏皇权斩国舅的故事。曹二国舅是一个非常蛮横不讲理的人,虽然他只是国舅,可是他的胆子比皇上还大呢,看见有漂亮的女子,他就强行抢去,这不,又看到袁秀才的妻子张氏美貌动人,她就把袁秀才逼死,抢走了他的妻子。谁知道袁秀才的冤魂找到了包公,包公将曹二国舅判为死刑,释放了冤枉的曹大国舅。这个故事中的曹大国舅原来就是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之一的曹国舅,太有趣了。看了这个故事,我更加佩服包公了,他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皇亲犯罪与老百姓同罪,不怕得罪人。 看完了这本书,我很钦佩包公,同时我也希望现在也能有这样正直的好官,不求钱财,只讲真理,为民办案,公正无私。 XX年千年包公观后感

5月24日上午,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举行。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等出席首映式。 据悉,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纪录片运用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央视纪录频道定于XX年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 据了解,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 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标题:以“黑脸包公”为代表的京剧脸谱所属学科:语文所在组别:小学语文 作者姓名: 工作单位: 一、教学背景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个人觉得应该注意在三个方面着力:第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认同,是一个兼顾古今的科学系统。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个层面的倡导: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中,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恰恰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尺,因此在现代的教育教学当中如何系统性、科学性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到课堂教学之中,便是我等教师有必要关注、有必要学习、有必要推进的重要工作。 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古与今、中与洋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甚至在新兴科技手段的冲击下发生了洋进中退、厚今薄古的不良风气。因此,

在广大学校必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其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追求现代文明的和谐演进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学生群体。 二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也有悖于时代精神的内容。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去芜存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与新型课堂相结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 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区域众多,一些有特色、有传承的地方文化亦可适当引入到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地方区域文化中去教授给学生。安徽虽然是清初才设立的一个“新省份”,但自古就是一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的沃土。从春秋时的老、庄开始,直到近现代的陈独秀、杨振宁,两千多年里江淮大地人才辈出,可谓是人杰地灵。更不用说以奇绝黄山为代表的秀丽自然风光和芜湖铁画等地方特色风物,把安徽的区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充分开展地域文化资源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江淮特色、合肥魅力的文化教育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现今的教学中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亟须开展。

(完整版)对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1)

对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今年公司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展现我们江苏省安的企业文化。为响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特撰稿说说自己对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倡导,并经过筛选提炼而形成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企业使命、愿景、企业精神以及核心价值观等等。简而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认为,一个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2、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总是在不断发展中培育着积极的企业文化,这是因为积极的企业文化通过把企业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不但能够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更能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延长企业的生命力。可以说,积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创建一扭企业和建立百年基业的内生动力。 二、对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来公司一年的时间,来粗谈下我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1、团队合作 一个工程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只有大家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现在,团队合作就是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应更加强调团队精神,建立群体共识,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任何一个项目想凭借一己之力取得卓越的成果,是非常困难的。 关于团队合作,我个人觉得我们公司做的不错。各个项目部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彼此相处很融洽,使彼此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从而能更好的工作,为公司做出贡献。项目上,大家彼此分工,不会出现闲置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做事更有成就感,也更有紧迫感。工作上遵

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和现代启示

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充分表明了廉政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华夏五千年文明浩浩荡荡,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比比皆是,也曾涌现出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惜丢官罢职的直臣廉吏,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被百姓誉之为“包青天”的包拯。吸收和借鉴传统廉洁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于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包拯其人 包拯(999年至1062年),北宋庐州人(今市肥东县),字希仁,宋仁宗时天圣朝进士,先后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路转运使,府知府,御史中丞,三司户部副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副相),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仕宦二十余年,为政领域从地方到中央,涉及民政、监察、理财、军政及外交各方面。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经文学艺术作品的不断加工、敷演、提炼,包拯成为最著名的清官代表,被百姓神化为“包青天”,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文圣、武圣相匹敌的人物,[1]受到广泛的尊崇甚至顶礼膜拜。在包拯为官的时代,当时通过科举取士而涌现的“名卿钜公”中,有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轼等等,包拯只是其中并不显赫的一位,名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建设;企业发展;和谐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正在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不断发展。 【正文】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都是突出企业的文化管理。因此,建塑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国有企业的时代课题。 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发展:为什么许多“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为什么一些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难以达成共识,甚至存在沟通障碍等?事实证明,一个先进的企业有必要也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否则即便在短期取得不错的效益,但最终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趋于劣势,最终导致昙花一现。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文化,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从字面意思上解释,文化是一个动词,无论是“教化”还是“化成”,都体现了一个行为过程。“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引伸到企业文化中就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化”是指教化,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

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

包公形象与文化 陆卫理1, 焦惠园2 摘要: 流传千年的包公形象, 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创造, 它不是历史人物的再现, 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公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已成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升华成超越时光的一种理性精神。 自宋代以来,包拯的生平事迹一直为广大人民所传诵有关他的戏剧在舞台上长演不衰。尤其是文学艺术中所描述的清官包公,中国, 甚至是东南亚地区的人民,都对其有着极深的印象。包公的知名度,特别是他在民间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物之中是少有比肩的。我们研究宋代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包拯的生平与思想, 以及经过塑造、升华后的包公形象,探讨包公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炎黄文化, 包容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包拯作为一个清官的典型人物, 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品德,又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包拯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包拯生平与思想包拯字希仁, 北宋庐州合肥人, 生于真宗咸平二年( 999年) , 卒于仁宗嘉七年( 1062 年) , 终年 64岁, 谥号孝肃。包拯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年轻时在合肥城南一个叫香花墩的地方读书, 约 29 岁考中进士, 登上仕途。!仁宗实录?包拯附传#记载他: 天圣五年( 1027 年)进士及第, 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 父母春秋高, 辞不赴, 得监和州税。和与庐虽邻郡,而其亲不欲去乡里, 遂解官归养。后数年, 亲继亡,墓下终丧,犹不思去, 里人数劝勉之,出知扬

州天长县。包拯以亲老待养, 十年亡宦 , 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因此, 他孝名闻天下。包拯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 由进士起家, 累官至枢密副使,实际出仕 26 年, 其政治活动全在仁宗时期。他大致做过五类有实职的官: 地方守臣和京师官、御史和谏官、三司官( 包括在度支、户部任上) 、监司官( 转运使之类) 和军政官(枢密副使) 。包拯去世时的全部官衔,!孝肃包公墓志铭#载为: 宋故枢密副使( 差遣)、朝散大夫(散官) 、给事中( 宦)、上轻车都尉(勋) 、东海郡开国侯( 爵) 、食邑一千八百户( 食邑)、食实封四百户( 食实封)、赐紫金鱼袋(赐) 、赠礼部尚书(赠官)。由此可知, 包拯从任县官起家, 最终当到执政???枢密副使,是主管全国军政的副长官。由于仁宗的开明和赏识, 应该说包拯官运亨通, 仕途顺利。但他没有任过宰相, 枢密副使虽是宰执之一,但地位远低于宰相, 任相仅是小说家言而已。他任知开封府,仅一年半时间,也并非小说、戏剧所言的长期任开封府尹。包拯在 26 年的仕宦生涯中,做过地方长官, 当过中央的监察官员、财政官员,又在中央协助掌管全国军政,其中以在地方任长官时间最长, 约有 13年之久, 占其仕宦生涯的一半时间。 据史书记载, 他的主要事迹有:在地方长官任上, 以知开封府的一年半最为有名。!宋史#列传只载两事:一是诉讼造庭, 即整顿吏治, 直接接见诉者; 二是拆毁园林,即不畏权势, 拆毁妨碍惠民河通道的权势人家的建筑。吴奎的!孝肃包公墓志铭#, 还记载了包拯在开封府的两件事, 都是处理债务纠纷的, 其智破匿金案表现了包公断案

我对公司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精品文档 我对公司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在一个成熟的企业里流淌着一条河,这条河就是企业文化,每个员工就是水滴,每个团队就汇流成小溪,每个部门就汇聚成了小河,整个企业组织便形成了拥有一致目标和方向的河流,新进企业的人,便会被这条浩浩荡荡的河水同化,而成为河流的一分子,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下面我来谈谈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当然是大厦面前抛砖,不对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企业文化的真谛是什么呢?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来体现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呢?靠制度来保障的同时我觉得氛围也很重要,相同的事,相同的观点,氛围不同,文化就不同,效果也不同,,企业文化它就在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身上,通过每一位员工的点点滴滴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全体员工共有的素养。 制度支持很重要,当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不能相互支撑的时候,企业文化只能变成无力的口号,在这个企业里如何保证相互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确实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企业文化的口号可以印成标语上墙,制作成册子发到大家的手里,但能不能让大家领会在心里并有作用就很难说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地把文中字眼定义搞清了,大家对它的解释明确了,而且把它固化了,变成制度可以执行了,我个人认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建立清晰、稳定、相对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而合理、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行为保障,是以人为本,内涵是以尊重公司员工为前提,努力服务顾客。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理念引导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向各级员工中不断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用合理、规范的制度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清晰、深入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之中,柔性的理念需要刚性的制度做保障,这样才能明确告诉员工应该怎么做,制度本身的作用是制约,它可以让员工达到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一个基本底线,经过常抓不懈,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惯性。 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一定要突出重点和亮点,这样才有的放矢,能旗帜鲜明地落实到两三个点上,而且要重在点上落到实处和细节,并时时付出行动,说到做到,激发员工的意志和引起员工的共鸣并付诸行动中,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科学,它在一个企业一旦形成定势,这个企业就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对内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顽强的战斗力,使得企业经营目标顺利实施,对外可产生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要想行动落实到实处,教育监督必须要跟上,一个好的企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谓的‘铁打的营盘’就是企业文化,兵呢就要不断受到磨炼才能成才,因为人都有惰性和懒散的特点,要想把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变成日常的务实、沟通和信仰,就必须要加强教育和监督,具体来说就是要认清企业文化的含义并改变固有的观点和习惯,严格执行企业的制度和企业文化等,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对人的持续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努力积累的过程,从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稳定六大方面持续对员工进行从理念到动作的反复导入、修正、培训,通过共同价值的不断引导来塑造员工,潜移默化地使员工接受本企业的文化,逐渐发展成具有下列精神的企业,就是:咬定发展、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科技领先、事争一流的争先精神;严细管理、开拓市场的求实精神;率先垂范、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心系企业的主人翁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8

————————————————————————————————作者:————————————————————————————————日期: 2 / 18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诗经中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的维新属于()。 [A] 文化维新[B] 经济维新[C] 政治维新[D] 国防维新 2、带“女”部首的姓,如“姚”、“姬”等,一般是和()。 [A]官职有关[B]母系氏族有关 [C]居地有关[D] 历史事件有关 3、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A] 钟繇[B] 张华[C] 陆机[D] 陆云 4、中国传统文化以哪个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A] 魏晋[B] 南北朝[C] 唐末[D] 明清 5、小篆来源于 [A]石鼓文[B]金文[C]甲骨文[D]隶书 6、下列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派别是 [A]道家[B] 儒家[C]墨家[D]法家 7、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D] 《黄帝明堂经》 8、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第一次大规模交流融合发生在()时期。 [A] 秦汉[B] 汉唐[C] 宋元[D] 明清 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体现了()。 [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辩证思维[D] 整体思维 10、宋明新儒学具有宗教色彩,是一种儒学化了的()。 [A] 道学[B] 墨家学说[C] 法家学说[D] 佛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 18

XX年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范文

XX年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范文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范文—第1篇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曾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有“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宋史》云:“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悄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

皆绝之”。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 “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他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包拯断案的故事最为精彩,传播之广,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范文—第2篇 包拯清廉不私令人起敬,但更让我佩服的还有他的不党。历朝历代的大臣常有党争,朝臣常因一党之私不顾天下之利, 北宋当时是因范仲淹变法引起的新旧之争。包拯是守旧派大臣举荐进京的,不但在范仲淹当政时敢于弹劾其新政的弊端, 还能在其失势后推荐其负责科举考试。用恩格斯纪念马克思的话来说包拯也很合适,“他一生有过无数敌人,但没有一个是私敌”。

我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我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企业文化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它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人通过和我们接触来了解我们的“性格”。不同的是,有的人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有的人模模糊糊,有的人却一无所知。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很多人都想通过改变自己的“性格”去适应环境,但是,只有了解自己的人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扬长避短,塑造自己的“性格”,去适应环境从而达到目的。 企业亦然,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性格”,所不同的是,人的性格先天的成分较多,要改变会很困难;而企业文化多为后天形成,可控性较大,改变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 既然是“性格”,那么每个企业都有,不分大小。只不过有的企业清楚自己的文化并努力塑造自己的文化,有的企业却并不清楚自己的文化,可是,不管是清楚还是不清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文字,不是口号,总结出来的不一定就是自己的企业文化,没有总结出来的照样也有企业文化,它存在于每个企业的“骨子”里。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也影响着企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比如: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员工如何对待上下游客户,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可以说,企业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支配。 员工、客户、社会都对企业有一个印象,这些印象的总和就是企业真实的文化,这些印象决定了他们是否和企业打交道以及如何和企业打交道,这些印象也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以及企业能否不断发展。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既然企业文化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主动塑造我们的企业文化,让它来为企业服务:影响员工的言行,影响客户和社会对我们的印象,影响我们的生存战术,影响我们的发展战略,影响我们的生存环境,以达到基业长青的目的。 那么如何来塑造企业的文化呢? 企业文化不仅是用来宣传的,更是用来贯彻和施行的,它应该渗透到每位员工的思想和言行中,渗透到产品中,渗透到企业的对内和对外行为中。所以,塑造企业文化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适合企业 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目标、资源和战略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你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和怎么干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就要和当时的目标、资源以及战略结合,利用掌握的资源,运用既定战略,帮助企业实现当期目标。当企业经过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时,又要及时调整企业文化,以适应新的战略目标要求。 企业文化一定要适应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过低,影响企业发展;过高,不切实际,将会拖垮企业。 第二、要符合人性 企业经营行为的执行者是企业员工,所以要想确保企业按照既定的方向和方针发展,就要确保员工的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步调一致才能执行到位。而企业文化就是统一员工思想的最佳武器,但统一员工思想靠的是吸引和影响,而不是改造,因为“杀一个人容易,而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却很困难”,并且我们是企业不是政府,没有强制执行权,我们需要通过吸引和影响“志同道合者”来建立我们的团队,因此,企业文化必须符合人性才具有可操作性,才容易被员工和客户接受,让他们达到“心服口服”,才能积极主动地执行企业的方针政策,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合肥

合肥的名胜古迹有:包河公园、包公祠、包公墓(位于合肥市的芜湖路)李鸿章享堂(在合肥市的大兴镇)淮河路步行街、逍遥津公园(在合肥的寿春路)徽园、欧洲风情街(在合肥的明珠广场)三河古镇、紫蓬山在合肥市肥西县境内) 花冲公园长江东路 和平广场位于合肥市老城区的东部,是安徽省最大的广场,广场中有一组以科技、自然、生命为主题的抽象派系列雕塑和智慧门、天地间等大型雕塑。 明珠广场位于合肥经济开发区,广场内有雄伟的哥特式建筑及音乐喷泉,人造瀑布等景观,将把你带入一个遐想的世界。 欧风街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蜀山森林公园位于合肥市西郊,海拔284米,山上400多公顷山林郁郁葱葱,山下有月季园,紫薇木槿、樱花园、常绿苗与落叶苗纵横交错,赏花树与观叶树排列其间,不仅春秋季花红叶绿,冬季也是一片翠绿。 小蜀山长江西路 安徽名人馆位于合肥市西郊大蜀山北麓。现展出50位安徽历史名人,人物全部采用蜡像制作,形象逼真,其中部分场景采用声、光、电、多媒体激光全息等高新技术布置,使场景变幻多姿,引人入胜。 逍遥津公园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北隅,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三国演义》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对此有生动的记载。全园分东园西园。东园有儿童乐园、游乐场、草坪广场、文化宣传廊、动物园;西园有水榭、梅花山、牡丹园、盆景园、张辽衣冠冢和陈列室等景区和景点。 杏花公园寿春路 五里飞虹长江西路 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整个建筑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十分精美。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 包公祠位于包河公园的香花墩上。祠内正殿有包公塑像,两边厢房是包公文物陈列室,祠东六角亭有“廉泉”井一口,祠内还建有包公故事蜡像馆、流芳亭、包公故事壁画廊等。包公墓座落在包河南岸。是一组仿宋建筑,分为主墓区、附葬墓区和碑廊。整个园内松柏苍翠,绿草茵茵。建筑庄严肃穆,环境幽静。 清风阁位于芜湖路北侧,包河南岸,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呈宋代风格,阁高46.2米,明5暗4共计9层,登阁可览城市风光和包河全景。 胜利广场胜利路 九狮苑马鞍山路与长江中路交叉口 黄山路美菱大道(东陈岗) 黑池坝琥珀山庄 环城公园全长8.7公里,是在旧城墙和护城河水系的基础上建成的,有“翡翠项链”之美称。公园分为六大景区:以历史人文为特色的包河景区;以水景为特色的银河景区;以动物雕塑为特色的西山景区;以规划中的大型游乐设施为中心的环西景区;以丛林野趣为特色的环北

宋代士大夫文化心理探析_郭学信

2007年3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r.2007 第44卷第2期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 l 144No 12 [收稿日期]2006-06-21 [作者简介]郭学信(1960))男,山东招远人,聊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宋代士大夫文化心理探析 郭学信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宋代士大夫们,由于其生存的历史环境与宋前社会的不同,其文化心理自然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以德为本位的文化心理,汲汲用世的外向追求,归于自我的内敛心态,从一定意 义上讲,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联。 [关键词]宋代;士大夫;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K 24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7)02-0059-06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宋代士大夫们,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与宋前社会的不同,其文化心理自然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心理,既带有传统的成分,又具有新时代的特点。 本文拟就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心理及其成因略作探析。 一、以德为本位的文化心理 我国古代士人的道德风尚,至唐末五代为之一变。时军阀混战,干戈纷扰。由于长期战乱,加之武夫权势的恶性膨胀,士子们朝不保夕。为了远祸避害,士子们卑躬屈膝于武人,苟且偷安,廉耻不分,儒家的伦理纲常出现失坠。司马光哀叹那是一个/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祸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0 [1] (卷265) 的时代。当时除了一些乱臣贼子以外,一般文人士大夫亦毫无忠义名节。对此,欧阳修这样哀叹道:/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然期习俗,遂以苟生不去为当然。至于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0 [2] (卷33)上承唐末五代建立起来的赵宋王 朝,思想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改变五代沦丧的士风,重振纲纪,光大儒家的道德理性主义。为此,北宋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兴文教,抑武事0[ 3] (卷18)的文化政策,尊孔读 经,大力倡导儒学教育。为此,宋代诸帝尽力抬高孔子地位,扶持儒学。如宋太祖即位之初,/即诏有司增葺祠宗,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上自赞孔、颜,命宰臣两制以下分撰余赞,车驾一再临幸焉0[3] (卷3)。真宗即位后,还亲赴曲阜,到孔庙行礼,亲撰5文宣王赞6,称孔子为/人伦之表0,称儒学为/帝道之纲0。大中祥符二年又亲作5崇儒术论6云:/儒术污隆,其应实大,国家崇替,何莫由此,,朕获绍先业,谨遵圣训,礼乐并举,儒术化成0 [3] (卷79),施政纲领中贯穿了儒 家思想。宋初以后诸帝也大力倡导儒学,积极宣扬儒家伦理,一再强调儒家思想是赵宋王朝统治的主导思想,由此而形成了继中唐以来儒学复兴运动的又一次高潮。在儒学复兴和重振为唐末五代兵戎毁堕的伦理纲常的时代氛围中,儒学便成为宋代士林舍身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指南和行为规范,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汉唐时代士大夫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立德已超越立功、立言而上升为人生价值的首位。王安石所说的/功名如梦幻,气节之士,岂肯摧气节以就功名0[ 3] (卷234),已成为宋代士大 夫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所以5宋史#艺文志6称:宋代士大夫多/以经术为先务0,/谈道德性命之学,不绝于口0。 应该说,与宋前相比,宋代士大夫非常重视内 心道德的修养,他们注重道德涵养、人格境界的培养,把守身行道作为自身生命价值的根本体现,表 59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和心得体会范文汇总篇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和心得体会范文汇 总篇 1、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摄制团队自XX 年5月开始策划

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监制石世仑表示,纵观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那就是

浅谈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浅谈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在成熟的企业里流淌着一条河,这条河就是企业文化,每个员工就是水滴,每个团队就汇流成小溪,每个部门就汇聚成了小河,整个企业组织便形成了拥有一致目标和方向的河流,新走进企业的人,便会被这条浩浩荡荡的河水同化,而成为河流的一分子,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下面我就浅谈我对我们金玉普惠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当然有不对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1,企业的社会责任 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许你们不太理解,谈企业文化怎么谈起社会责任来了,但我觉得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是鱼水关系,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任何企业不管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是为了社会的人们,都是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当然在履行社会责任,所以我觉得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不管是金玉普惠的领导者还是员工,都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 我觉得金玉普惠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诚信经营的自律意识和机制,维护公平正义的市场竞争秩序的责任;努力节约社会资源的责任;承担金玉普惠公司所有的后顾之忧和客户的所有需求,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而努力的责任;在可能的情况下挖渠放水救济社会弱势群体等各个方面。 2,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 企业文化的真谛是什么呢?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

乐和爱,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来体现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靠制度来保障同时我觉得氛围也很重要,相同的事相同的观点,氛围不同文化就不同效果也不同,窥一管而知全豹就是这个道理。 3制度支持很重要 当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不能相互支撑时候,那么企业文化只能变成无力的口号,在这个企业里如何保证相互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快乐和爱,确实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企业文化的口号可以印成标语上墙,制作成册子发到大家的手里,但能不能让大家领会在心里并有作用就很难说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的把中文字眼定义搞清了,大家对它的解释明确了,而且把它固化了,变成制度可以执行了,我个人认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我觉得建立清晰、稳定、相对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是金玉普惠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而合理、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是金玉普惠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行为保障,核心是以人为本,内涵是以尊重金玉普惠公司员工为前提,努力服务客户。作为金玉普惠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理念引导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向各级员工中不断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用合理、规范的制度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清晰、深入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之中,柔性的理念需要刚性的制度做保障,这样才能明确告诉员工应该怎么做,制度本身的作用是制约,它可以让员工达到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一个基本底线,经过常抓不懈,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惯性。

中西文化比较结课论文---从包拯看古代法律

中西文化比较 结 课 论 文 姓名: 学号:

标题:从包拯看中国古代法律特点 正文: 包拯简介 包拯生活在公元999年至1062年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宋代著名的清官,以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著称,一直为百姓所称颂为“包青天”。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不随意符合,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于人。虽身位显赫,但衣食住行一切从简,还曾说道:“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包公为官机智、刚正、廉洁,巧言善辩、不辱使命,执法严峻,克己奉公。这些个性因素是儒家文化和古代情理社会所培养的,这在断案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儒家对贤人政治的提倡以及对情理教化的注重,这一点从我们所了解到的“包公断案”的各种历史材料故事中有充分体现。包公的断案风格,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案件的实体正义,向我们展现了古代法律的一幅完美景象,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法律的特点,为我们现代法律所借鉴。 中国古代法律特点

结合儒家文化和古代情理社会的熏陶,包拯其法律思想也是极其丰富的, 他认为,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为了使法律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保障作用, 包拯认为必须注意法令的统一和稳定; 法律的统一和稳定是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而要使法律发挥作用, 最重要的还是法律的贯彻执行。在法律的具体贯彻上, 包拯提出了任用良吏、止绝内降、务得慎刑以及明正赏罚的主张。 1、法律的稳定性方面 宋代立法存在着影响法律统一和稳定的严重弊端。北宋建立以后, 法律形式由唐代的“律、令、格、式”转变为“敕、令、格、式”。所谓“敕”, 即皇帝随时发布的诏令指示, 敕成为最权威的法律形式。《宋史·刑法志》载:“宋法律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 则有编敕。”编敕是宋代法律的一大特点。(宋代《宋刑统》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时后周的《显德刑统》为基础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皇帝可随时颁布口令作为断罪处刑的依据,诏□成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编口令成为宋代最经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动。)作为常律的《宋刑统》“恒存乎敕之外”。虽然存在, 却形同虚设, 显而易见, 敕的特点是灵活方便, 可以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随时发布, 经常编篡。除编敕外, 后来又出现了所谓条例、指挥、得音、御笔等等, 随意“变乱旧章”, 致使每日每时发布的“敕”数量繁多, 变动无常, 形成了今是而昨非、朝令而夕改的局面, 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和稳定。针对这一弊端, 包拯指出随意发布政令和轻易改变政令不利于发挥法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