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牛谚语对比论文
中韩谚语文化比较

中韩谚语文化比较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关系密切,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从未间断。
两国语言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谚语是语言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谚语是文化的表现,反映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民族心理。
中韩谚语数量很多,形象生动,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因此,对中韩谚语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从素材的选取、表达方式和内容、句式结构、谚语反映的民族特点几方面对中韩谚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希望能通过对中韩谚语的对比,揭示出汉、韩两民族在说话心理上的异同,给韩国语学习者带来帮助。
1.素材的选取韩国谚语多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或物为素材,素材都很具体、形象,主要包括动物、饮食等,其中动物名称所占比例非常高。
中国谚语则没有这一特点。
包含动物名称的谚语,例如:? ??? ?? ??? 初生牛犊不怕虎。
??? ??? ? ?? ??? 忘乎所以。
??? ?? ?? ?? 纸上谈兵。
? ?? ? 权且顶替。
包含食物名称的谚语,例如:??? ? ?? 易如反掌。
????? ??? 一厢情愿/未捉到熊,先卖皮。
2.表达方式和内容方面2.1表达方式和内容完全相同中韩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有着相近的思维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表现在语言方面,两国存在很多非常相似的谚语。
两国谚语首先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有相同的一面。
例如:远亲不如近邻? ???? ??? ???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苦尽甘来?? ?? ?? ??.2.2内容相似,部分词语相同中韩谚语有一部分内容相似,但是个别词语不同或者省略的情况。
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动物在中韩两国的成语和俗语中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反映了两国人民对于动物特性的独特理解和文化认知。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韩成语和俗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揭示两国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将首先分别概述中韩两国成语和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基本情况,包括常见的动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在两国文化中的体现。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国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探讨这些共性和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和社会背景。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对比分析。
我们将收集大量中韩两国的成语和俗语,筛选出其中涉及动物象征意义的例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两国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异同,并探讨这些异同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中韩成语和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对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理解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中韩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和合作。
二、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概述动物在中韩两国的成语和俗语中常常被用作象征元素,反映出两国人民对动物特性的深入理解和文化寓意。
这些象征意义往往源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外貌特征以及人们对动物的普遍印象和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许多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例如,龙和凤分别代表皇权和吉祥,常常出现在古代的皇家建筑和艺术品中。
而狗则常常象征着忠诚和勇敢,如成语“狗马声色”中的狗就是指忠诚。
另外,一些动物也因其生活习性而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狐狸象征着狡猾,鹤象征着长寿等。
韩国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所不同,但也同样丰富多彩。
例如,在韩国,老虎被视为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常常出现在韩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学作品中。
而牛则象征着勤劳和坚韧,这在韩国的农村社会中尤为显著。
一些动物在韩国文化中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喜鹊象征着好运和幸福,乌鸦则被视为不祥之兆。
韩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的比较

谚语言简意赅,具有通俗性,这是韩汉共同的特点,本文浅谈韩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的比较,仅供参考。
【摘要】韩汉谚语两种语言在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些联系,又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认真掌握好这些谚语所表现的深刻含义,在互译这两种语言的时候,对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在实际应用中掌握了这些谚语的特点,并善于运用这些谚语进行表述,又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关键词】韩语谚语;汉语谚语;互译比较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群众经验的提炼,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闪耀着人民群众的智慧的光芒。
谚语言简意赅,具有通俗性,生动性和口语化的特点,透过它的表层意思,可以了解承载它的深刻寓意。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都包含在谚语之中”。
而每一种语言都有着反应其文化内涵和智慧的谚语,但又相应的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文化的交流越来越丰富,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文化现象互相渗透和融合。
各种语言中的精辟谚语也随之互相流传,如英语谚语中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又如“All roads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而英语谚语又体现了许多罗马文化影响的痕迹,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经典的寓意深刻的具有强烈的英历史与英文化色彩的英语谚语在汉语中也常出现,表现出了谚语的传播性。
西方语言受古罗马文化影响较深刻,东方各国受古代中国历史与语言的影响较深刻。
据《中韩词典》中注释谚语是“俗谈”,而韩国的.语言文字是在吸收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可以说韩语与汉语的谚语是在相同文化根基上起源、形成并发展而来的,两国有着相近的习俗和文化,这一点也确定了韩语中的很多谚语与汉语谚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表现方式非常接近,有的则是翻译过来的,更有一些谚语是照搬过来的,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百闻不如一见”——象这种谚语在韩语和汉语中是字字相对应的,这些带有古文体特色的谚语至今都在韩国广泛使用着。
中韩饮食文化的异同【从动物谚语看中韩动物文化的异同】

中韩饮食文化的异同【从动物谚语看中韩动物文化的异同】谚语,一般指人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总结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句子。
(曾自力,1983:2)谚语也凝结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是智慧的结晶。
而且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瓜果类为主食,并为了抵御寒冷和躲避野兽的攻击藏匿于洞穴;狩猎时期,为了捕食狩猎,训练狗;随着农耕社会的不断发展,牛马等动物被人们大批饲养,在商品的物物交换中,作为重要的交通,通信手段也同样担任着重要角色;动物的状态也常用于判断气象变化。
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动物谚语反映了人们对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动物和人类有着不解的渊源,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
与此同时,用动物的性格老比喻人类的谚语长期以来对民族的精神文化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宋在璇,1997:2)动物谚语的特征主要有:简洁易懂性,具体性,音律性,比喻性,对喻性,教训讽刺性。
(이정임,2004:10)中韩两国动物谚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动物有:狗,虎,鼠,猫。
(尹银源,1999:9:39)狗,自古以来作为人类的朋友伴随人类生活,被人们所喜爱。
狗代表忠诚。
特别是在神话传说中狗是忠诚,友好,牺牲精神的象征。
狗与人为伴,给人看家、和人一同狩猎、给盲人指路、保护主人,救灾抢险,侦破案件,作为宠物给人类带来欢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中韩关于狗的谚语也大量存在。
主要表现狗的忠实性比如: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개도닷새가되면주인을안다. (狗五天即认识主人)用来狗的忠实性来讽刺那些忘恩负义之人。
而关于中韩狗的谚语中含有贬义,讽刺意味的谚语也大量存在,比如: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狗眼看人低。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개도부지런해야더운똥을얻어먹는다. (勤奋的狗才能吃到热乎的屎)如果想要生活的好必须要勤奋。
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
中韩俗语比较研究

中韩俗语比较研究
俗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的话语,人们都喜欢使用它来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因此俗语是在语言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俗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通过俗语能体现出本语言民族的独特的语言特色和思维方式,也能通过俗语内容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众所周知,中国和韩国有上千年的交流,尤其是在语言方面,韩国语中的汉字词就是汉语的汉字传过来的,在语言表达上有共同的表现形式,不过俗语是大多来自于人民生活,虽然中国和韩国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渊源,但两个国家毕竟是不同的民族,各自有不同的文化,就俗语这个领域方面中国和韩国人在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迫切需要对两国俗语进行对比,加深对彼此俗语的了解。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目前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的现状,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介绍汉语俗语的定义和确定俗语范围并叙述了中国俗语的特点。
第三章,介绍了韩国俗语的来源、定义和特点。
第四章,在内容上对中韩两国俗语进行比较,分成同形同义、异形同义、同形异义、异形异义几种方式进行比较。
并对每种形式进行举例说明,简单解释其原因。
第五章,在俗语形式方面对中韩俗语进行比较。
主要分为节律、修辞、取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论文的最后部分是结语,总结了对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阐释与总结,为中韩两国间顺畅的言语交流及语言交往提供些许帮助。
“牛”语汇历时差异论文

“牛”语汇历时差异论文“牛”语汇历时差异论文【关键字】《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语汇;古今对比论文关键词:中国人素来具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牛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动物种类,在大量的图画以及神话传说中,牛表现为兼有牛性、人性和神性的特殊形象。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牛做出了巨大而卓越的贡献,对于农耕社会具有巨大的意义。
但进入当代社会,牛的作用显著下降,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语汇角度分析“牛”语汇的古今差异一、牛在中国古代的作用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在中国长期的农业耕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牛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在汉代初期以牛替车。
再次,通过长期的试验和总结,人们发现,牛具有很强的药理功能。
此外,牛作为一种图腾,先民们对牛的崇拜表现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壁画岩画中。
在古代具有重大意义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不同种类大小及颜色的牛,反映了中国古代礼制上的细小规定。
正是基于以上在农耕、交通、医药、精神崇拜和礼制五个方面的作用,古人在造字时创造了大量有关“牛”的词汇以满足和区别各领域牛的不同使用,故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存在丰富的“牛”的词汇。
二、牛在古代和当代语汇中的差异表现为考察牛在古代和当代语汇中的差异,笔者选择《康熙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所收录的表示牛的字词短语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它们存在如下差异:(一)词汇数量的减少在《康熙字典》中收录的单字词表示不同特征的牛的词就多达65个,代表的意义有指称不同的产区、不同的年岁、不同的身体特征等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单字词并且在生活中常用的仅剩下“牛”这个统称;表示不同特征的牛的单字词减少,且大多继承古代汉语,但使用频率较低。
表示不同特征的牛的词主要为双字词,语法结构为定中形式“形容词+牛”,如黄牛、水牛、野牛等等。
(二)概念意义的变化1、表示相同概念意义的`词汇减少(1)牛的岁数如:牭【说文】四岁牛犕【玉篇】牛八岁、六岁犙【集韵】牛三岁也特指不同年龄阶段的“牛”的词汇共有六字。
中韩谚语比较研究毕业论文(3)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论文论文题目:中韩谚语比较研究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年月谚语是历史的沉淀,经验的累积,是从古至今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不论是中国谚语还是韩国谚语都是文化的"化身"。
中韩谚语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目前中韩谚语的比较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许多不足。
目前缺乏对中韩谚语特点进行更合理更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本文通过比较中韩两种语言中谚语,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其中的文化因素,深入了解两种语种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同时也对中韩谚语的来源、结构、意义、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和完善。
关键词:韩语汉语对比研究谚语第一章导言 (1)1.1选题意义 (1)1.2研究方法 (1)1.3研究价值 (1)第二章中韩谚语的概念及特点 (2)2.1中国谚语的概念 (2)2.1.1中国谚语的概念 (2)2.1.2韩国谚语的概念 (2)2.2谚语的特点 (2)2.2.1中国谚语的特点 (2)2.2.2韩国谚语的特点 (3)第三章中韩谚语内容综合比较 (3)3.1意义、形象用法相同 (3)3.2意义基本相同,形象不同 (4)第四章中韩谚语表现手法对比 (5)4.1汉语谚语表现手法 (5)4.1.1比喻 (5)4.1.2拟人 (6)4.2韩语谚语的表现手法 (6)4.2.1比喻 (6)4.2.2对账 (7)结论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第一章导言1.1 选题意义语言作为外交的工具和桥梁,其作用已经在中、韩两国愈加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众所周知,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因素,有着相近的风俗习惯。
但是毕竟有着不少差异,所以通过比较中韩两种语言中谚语,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其中的文化因素,深入了解两种语种谚语中的文化差异,从而观察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语言现象。
中韩两国地理临近,关系密切,有着深厚的渊源。
中韩“话语行为”谚语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韩“话语行为”谚语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韩“话语行为”谚语对比研究
研究目的:
中韩两国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谚语文化。
通过对比研究中韩两
国的话语行为谚语,可以深入挖掘两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语言习惯,有
助于加深中韩两国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也有助于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研究内容:
1. 中韩话语行为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中韩话语行为谚语的类型、特点及应用情况。
3. 中韩话语行为谚语在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4. 中韩话语行为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5. 中韩话语行为谚语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对中韩话语行为谚语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
2. 问卷调查法:对中韩两国的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话
语行为谚语的了解和应用情况。
3. 比较法:对比研究中韩两国的话语行为谚语,分析其文化差异。
4. 制作教材法:根据研究成果,制作中韩话语行为谚语教材,用于
语言教育中。
研究预期成果:
1. 深入了解中韩两国的话语行为谚语,丰富跨文化交际及翻译领域
的研究内容。
2. 揭示中韩两国语言文化的异同,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加深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3. 提供中韩话语行为谚语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建议,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
预期时间表:
第一年: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设计和调查问卷。
第二年:完成调查和对比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年:制作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并总结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关于牛的谚语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中韩关于牛的谚语,在形态和意义上的对比研究,从文化和语言表现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两国人民共有的意识形态上的相同和差异。
以及由于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文化背景相似,有很多相似相同之处;但是两国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同样也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
关键词:牛谚语国俗意义
对于视农业为”天下之大本”的中韩两国来说,在古代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牛,深受两国人民的推崇和喜爱。
牛这个词在语言中代表的含义也很丰富。
比如代表了创造的力量,再生与复活,忠心,爱,义,愚钝,坚韧,纯朴(善良),牺牲,献身,财富,忠厚,正直等含义。
(,2000:6)这些含义在两国的谚语中都有所体现。
谚语是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的精神价值的共同点,并且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生活,人生观学。
俗语涵盖的意义和国俗意义的含义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具有一定国俗意义中韩关于牛的谚语,在形态和意义上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从文化和语言表现两个方面比较两国人民共有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思考方式的异同。
关于谚语的比较方法,选用文化语言学中的国俗意义论。
现代语言学中,一个民族语言的意义体系里,除了含有某客体的概念之外,还包括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及习惯,地理环境等多样文化象征意义,称之为国俗意义论。
(王德春,1998:11)
另外,采用国俗意义的方法进行比较,重要意义还在于:把一个国家的语言翻译成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时,只进行文字上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够准确的表达文字以外的文化含义,必须表达出原文的国俗意义。
中韩两国俗语中关于牛的谚语根据牛的国俗语义,分为以下几种:
(1)谚语中的”牛”的国俗语义为:勤奋努力
韩:. 像牛一样做事。
中:吃饭应知牛马苦,穿衣应记养蚕人。
(2)谚语中的”牛”的国俗语义为:力量
韩:牛劲大就称王吗?
中: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
(3) 谚语中的”牛”的国俗语义为:忠义
韩: .相信牛也不能相信人。
中: 耕牛为主遭鞭打(鞭杖)。
(4) 谚语中的”牛”的国俗语义为:倔强
韩: . 牛脾气。
中:牛不吃水强按头。
(5)谚语中的”牛”的国俗语义为:淳朴善良
韩:. 牛虽不语仍有十二德。
中:老牛舐犊之爱。
(6) 谚语中的”牛”的国俗语义为:财富
韩: . 牛是农家除了土地之外的第二大财产。
中:穷汉一头牛,性命在上头。
(7) 谚语中的”牛”的国俗语义为:愚钝
韩: . 牛吃掉自己身上(用来保暖的)草席。
中:三代不读书会变牛。
另外,两国关于”牛”的谚语还分为:
(8) 关于牛毛的谚语:
韩: . 岁月(多)如牛毛(数不清)。
中:人之相去,如九牛毛。
(9) 关于天气的谚语:
韩:. 牛下坡,雷雨来。
中:夏雨分牛背。
(10) 关于风俗习惯的谚语:
韩:
正月初头一天算起,第一个丑日是双数日子的话,掉价,单数的话,涨价。
中:春游牛首,秋游栖霞。
(11) 关于农事的谚语:
韩:耕牛用黄牛,骑马用白马。
中:无冬不使牛。
两国关于牛的谚语比较分为三类:1. 同形同意(文化意义相同,语言表现形式相同或相似的谚语) 2. 同形异意(文化意义不
同,语言表现形式相同或相似的谚语)3. 异形同意(文化意义相同,语言表现形式不同的谚语)。
第一类同形同意,比如:
韩:.中:对牛马以诵经。
两国都用来比喻对于愚钝的人,再怎么进行教诲都无济于事。
牛的国俗语义都含有愚钝,倔强的意味。
第二类同形异意,比如:
韩:““(亡牛补舍)。
中: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与之相对应的中国谚语为”亡羊补牢”。
在韩国古代社会里,牛作为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在中国用羊来代替。
(可视为同形)在韩国”亡牛补舍”,寓意为再怎么预防弥补都无法消除已经造成的损失,含有悲观的意味,而在中国,则带着积极乐观的意味,对于出现的错误造成的损失只要及时改正反省就会防止下次再犯。
有此可见同一谚语在两国的使用习惯里会产生不同的寓意。
第三类异形同意,比如:
韩:. 耕牛生火,长工吃粮。
中:耕牛无宿草,仓鼠有余粮。
两个谚语虽然形式不同,比喻勤劳做事的人却得不到公平的,与劳动付出相对应的待遇。
谚语中牛的国俗语义都代表了勤奋踏实肯干的意味。
同形同义谚语(文化意义相同,语言表现形式相同或相似的谚语),产生的原因有2个。
其一,以农业为天下之大本的中韩两国
人民对牛有着相同的深厚的感情和价值观,随之产生的相同谚语也很多,另外,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居,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交流,彼此互相影响的结果。
同形异义(文化意义不同,语言表现形式相同或相似的谚语),这类谚语产生的原因有2个。
其一,两国经过长时间文化交流,谚语的文化意义发生了变化,另外,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
异形同义(文化意义相同,语言表现形式不同的谚语),这类的谚语产生的愿意主要因为两国的文化差异,在表达相同的意义的谚语时采用自己国家民族的语言,有着各自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民族习惯,各自的感情表达方式,语言思维方式也不同。
通过两国关于牛的谚语对比,对于两国的农业,气候,风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会有深刻地认识,并且看到两国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作者简介:刘雪飞(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东方学院助教,朝鲜语专业,研究方向:韩国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