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动机理论浅谈我的个性培养和行为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需要动机理论浅谈我的个性培养和行为塑造

摘要: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人为了自身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些东西产生需求。

动机就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在原因,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驱力只有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

关键字:需要、动机、激励、欲望

一、需要概述

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人为了自身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些东西产生需求,例如,衣、食、住、行、安全等,这种需求反映在个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需要。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需要的观点与生物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完全对立。生物决定论把人的需要作为本能的活动,社会决定论把人的需要看成是对社会环境的简单“投射”,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的需要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人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

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总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每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接着高一级的需要就要求满足。由于各人的动机结构的发展情况不同,这五种需要在个体内所形成的优势动机也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说当需要发展到高层次之后,低层次的需要就消失了;恰恰相反,低层次的需要仍将继续存在,有时甚至还是十分强烈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层次,可以具体说明如下: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等方面的生理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类就不能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推动人们行为活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2.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希望满足安全需要。例如,人们要求摆脱失业的威胁,解除对年老、生病、职业危害、意外事故等的担心,以及希望摆脱严酷的监督和避免不公正的待遇等等。

3.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社会需要也叫联系动机,是说一个人在前面两种需要基本满足之后,社会需要便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人们一般都有社会交往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同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忠诚,希望得到信任和爱情等。另外,人们在归属感的支配下,希望自己隶属于某个集团或群体,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从而使自己不至于感到孤独。“社会需要”是一种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更细致、更难以捉摸的需要,它与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所隶属的国家和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4.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例如,人们总是对个人的名誉、地位、人格、成就和利益抱有一定的欲望,并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类需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内部需要。就是个体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总是希望自己有实力、能独立自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2)外部需要。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有权力、地位和威望,希望别人和社会看得起,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叫自我成就需要。它是指一个人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胜任感。表现为人总是希望干称职的工作,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创造性活动,为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废寝忘食地工作。(2)成就感。表现为希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例如,画家努力完成好自己的绘画,音乐家努力演奏好乐曲,指挥员千方百计要打胜仗,工程师力求生产出新产品等,这些都是在成就感的推动下而产生的。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步上升的。通常情况下,当低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失去了对行为的剌激作用,这时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当人们进入高级的精神需要阶段以后,往往会降低对低级需要的要求。例如,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往往把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把工作中取得的报酬,仅仅看成是衡量自己进步和成就大小的一种标志。这种人事业心强,有开拓精神,能埋头苦干,并敢于承担风险。

二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很大潜力,在工作中,一个人通常只要发挥出20~30%的能力就足以应付。但是,当他的动机处于被激励的状态下,他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人们通常的工作水平和激励下的工作水平相差3~4倍之多。可见人的动机强度对人的行为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抓住了动机这一环,就抓住了关键。

动机的概述

动机就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在原因,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驱力。人们的一切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指向一定的目的,所以,人的动机和目的总是密切联系的。但是动机和目的并不相同。目的是动机所指向的对象,是人们在活动中所期待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人们去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在人们的行动中,有时目的相同,而推动他们达到目的的动机可能不同。同样,有时人们出于相同的动机,却达不到相同的目的。例如,两个在夜大学习的青年员工,他们都同样追求优异的成绩。然而他们的动机却可能完全不同。一个是准备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做出一番贡献。另一个可能是希望以此得到奖励或受到别人夸奖。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实质,首先就要搞清他们追求某种目的的主要动机。(一)动机的产生

人的动机和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概念上甚至有着相似的含义。为了使二者在意义上有严格的区分,人们认为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只有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例如,饥饿使人产生觅食的动机,疲劳使人产生休息的动机。一般地说,在人的需要处于萌芽状态时,它只是不明显地反映在人的意识之中,产生某种不安,这时只是意向。当需要增加到一定的强度,意识中的不安逐步变得强烈,于是便开始考虑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便转化为意愿。当人的心理活动进入意愿阶段之后,一旦外界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出现时,意愿就会立即转化为人的动机活动。所以,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又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从而推动人们向目标前进。当人的目标达到,也就是需要得到满足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自动消除。接着,随着人们新的需要的产生,便会又产生新的紧张。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便是人们不断地向新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动机的产生,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一个是需要,一个是刺激,二者缺一不可。需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感到缺乏;二是期待满足。就是说,既有不足之感,又有求足之愿。所谓欲望就是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强烈的获得欲,这种事物可能是维持个体生理需要的物质要素,如食物、衣着、家俱等;也可能是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因素,如友谊、荣誉、自尊和社会赞许等,这些东西的获得和满足,都能导致动机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