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实验报告
玉米制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制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实验旨在通过玉米制种实验,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品种特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玉米制种效果的影响,为我国玉米制种产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玉米品种:利合16、华美1号- 实验地点: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朝元村,分三个试验点- 实验设备:测产工具、土壤养分测定仪、气候记录仪等2. 实验方法:- 种植技术:- 精细整地:深耕整地,冬前完成,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
- 施肥:底肥为主,有机肥3000-6000千克/亩,追施过磷酸钙25-30千克,氮素化肥15-20千克。
- 覆膜:选用厚度为0.008毫米左右,宽度70-90厘米的无色透明超薄膜,每亩用量3-4千克。
- 适期播种:按满天星加行比法种植父本,母本易宽窄行种植,宽行60厘米,窄行50厘米,打穴点播。
- 观察指标:- 产量:以每亩产量为主要观察指标。
- 品质:观察玉米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
- 抗病性:观察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利合16品种平均产量为750千克/亩,华美1号品种平均产量为800千克/亩。
- 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产量略高于利合16品种。
2. 品质:- 利合16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
- 华美1号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略优于利合16品种。
3. 抗病性:- 利合16品种抗病性较好,发病率较低。
- 华美1号品种抗病性略低于利合16品种。
四、实验结论与建议1.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均优于利合16品种。
- 通过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期播种等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玉米制种效果。
2. 建议:- 在玉米制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制种技术水平。
玉米测产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产量逐年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玉米种植技术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2023年在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开展了一项玉米测产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方式、灌溉条件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 评估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
3. 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玉米产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2.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肥料、农药、灌溉设备等3. 实验方法:(1)试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5个小区。
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5.0万株/亩)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6.0万株/亩)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4.0万株/亩)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处理5:常规施肥(2)种植方式:采用条播方式,行距60cm,株距30cm。
(3)施肥:每个处理施用氮肥(纯氮)15kg/亩,磷肥(P2O5)10kg/亩,钾肥(K2O)10kg/亩。
(4)灌溉: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时灌溉。
(5)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病虫害。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和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的产量均低于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这可能是因为过密或过稀的种植密度影响了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2.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处理5(常规施肥),这表明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中使用的玉米新品种在处理1、处理2、处理4中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产量潜力。
五、结论1. 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甚至可能降低产量。
2. 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和灌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玉米土培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2. 了解土壤水分、养分等条件对玉米生长的促进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玉米是喜温、喜光、耐旱的作物,对土壤的要求较高。
本实验通过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种植玉米,观察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分析土壤类型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地点:学校实验基地2.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不同类型的土壤(沙土、壤土、黏土)、水、实验器具(培养皿、量筒、尺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将实验分为三个组,每组设置两个重复,分别为:- 组1:沙土处理- 组2:壤土处理- 组3:黏土处理2.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不同类型的土壤过筛,去除杂质。
2. 将过筛后的土壤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每皿加入等量的土壤。
3. 在每个培养皿中播种等量的玉米种子,确保种子均匀分布。
4. 浇灌适量的水,使土壤保持湿润。
5. 将培养皿放置在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培养。
6. 观察并记录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数、根系长度等。
7. 每隔一定时间(如每周)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 组1(沙土处理):玉米幼苗生长缓慢,株高较低,叶片较小,根系较短。
- 组2(壤土处理):玉米幼苗生长较快,株高适中,叶片较大,根系较长。
- 组3(黏土处理):玉米幼苗生长较慢,株高较低,叶片较小,根系较短。
2. 分析结果:- 沙土处理:沙土质地较松,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导致玉米幼苗生长缓慢。
- 壤土处理:壤土质地适中,保水保肥能力较好,有利于玉米幼苗的生长。
- 黏土处理:黏土质地较紧,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透气性较差,影响根系生长,导致玉米幼苗生长缓慢。
六、结论1. 不同土壤类型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2. 壤土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最为适宜,有利于提高产量。
3.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土壤处理方法,以促进玉米的生长。
玉米花期相遇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Zea mays L.)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花期相遇对授粉结实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探究花期相遇对玉米制种产量的影响,本实验针对不同种植条件下玉米的花期相遇情况进行了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花期相遇的基本规律;2. 分析不同种植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的影响因素;3. 探讨花期相遇对玉米制种产量的影响;4. 为提高玉米制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玉米品种为‘郑单958’,种植地点为某农业大学试验田。
2. 实验方法:(1)播种:于4月20日播种,种植密度为每亩6000株;(2)观察:自播种后每隔5天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记录花期相遇情况;(3)测量:分别于花期相遇初期、中期、后期,测量玉米株高、叶片数、穗位等指标;(4)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花期相遇规律根据观察记录,玉米花期相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花期相遇初期、中期、后期。
其中,花期相遇初期,雄花与雌花开始出现,但数量较少;花期相遇中期,雄花与雌花数量增多,且相互接触机会增加;花期相遇后期,雄花与雌花数量达到高峰,授粉率最高。
2. 不同种植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的影响因素(1)种植密度: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花期相遇初期和中期雄花与雌花数量均有所增加,但后期差异不明显。
这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花期相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
(2)气温:气温对玉米花期相遇影响较大。
在高温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时间提前,雄花与雌花数量增多,授粉率提高;在低温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时间延后,雄花与雌花数量减少,授粉率降低。
(3)水分:水分对玉米花期相遇也有一定影响。
在干旱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时间延后,雄花与雌花数量减少,授粉率降低;在湿润条件下,玉米花期相遇时间提前,雄花与雌花数量增多,授粉率提高。
3. 花期相遇对玉米制种产量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花期相遇对玉米制种产量有显著影响。
玉米发芽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发芽过程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玉米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影响其发芽的因素,并分析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种子萌发的基本过程。
2. 探究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如水分、温度、光照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20粒,餐巾纸8张,清水适量,培养皿2个,保鲜膜2张,温度计1个,湿度计1个。
2. 实验工具:放大镜,计时器,温度计,湿度计。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准备阶段:将20粒玉米种子洗净,放入培养皿中。
2. 实验分组:- 组1:将餐巾纸浸湿后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模拟湿润环境。
- 组2: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不浸湿,模拟干燥环境。
- 组3: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浸湿后用保鲜膜密封,模拟高温高湿环境。
- 组4: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浸湿后置于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3. 观察与记录:- 每天观察各组玉米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数量、发芽时间等。
- 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记录各组培养皿内的温度和湿度。
4.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分:在湿润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干燥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2. 温度: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低温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3. 光照: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阴暗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六、实验结论1. 玉米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光照。
2. 在进行玉米种植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控水分、温度和光照,以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产量。
七、实验反思1.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玉米种子的发芽过程,使我们对玉米种子的萌发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玉米缺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
2. 掌握无土栽培技术及溶液培养方法。
3. 观察和分析玉米在不同营养元素缺乏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症状表现。
4. 探讨营养元素缺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玉米种子:品种为“豫玉22”- 营养液: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溶液- 实验装置:无土栽培槽、温度计、pH计、电子天平、剪刀等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玉米种子随机分为6组,每组100粒。
(2)溶液培养:将每组玉米种子浸泡在相应的营养液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pH值控制在6.5左右。
(3)缺素处理:在营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氮、磷、钾等元素,形成6种不同的处理组。
(4)观察记录:每隔3天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颜色、叶尖枯萎情况等,并记录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缺氮处理在缺氮处理组中,玉米植株生长缓慢,株高明显低于对照组。
叶片颜色由绿色逐渐变为黄绿色,叶尖枯萎现象严重。
实验结果表明,氮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缺乏氮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2. 缺磷处理在缺磷处理组中,玉米植株生长缓慢,株高较对照组低。
叶片颜色由绿色变为紫红色,叶尖枯萎现象严重。
实验结果表明,磷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缺乏磷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3. 缺钾处理在缺钾处理组中,玉米植株生长缓慢,株高较对照组低。
叶片颜色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叶尖枯萎现象严重。
实验结果表明,钾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缺乏钾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4. 对照组对照组玉米植株生长良好,株高较高,叶片颜色鲜绿,无叶尖枯萎现象。
四、实验结论1. 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较高,缺乏这些元素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2. 氮、磷、钾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营养元素,其中氮元素对玉米生长影响最大,其次是磷元素和钾元素。
3. 无土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营养元素供应,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于玉米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然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玉米幼苗烂根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本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对玉米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2. 了解玉米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土壤、塑料盆、培养液、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pH计、水培设备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玉米幼苗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
对照组: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塑料盆中,土壤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
实验组: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塑料盆中,土壤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但采用水培设备,使土壤处于缺氧状态。
2. 实验步骤(1)将玉米种子洗净,浸泡6小时,然后均匀播种在塑料盆中。
(2)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使土壤保持湿润。
(3)将两组塑料盆放置在温度为25℃的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恒定。
(4)每隔2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等。
(5)实验进行30天后,对两组玉米幼苗的根部进行显微镜观察,分析根部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对照组玉米幼苗生长正常,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均良好。
实验组玉米幼苗生长缓慢,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明显变差,根部出现腐烂现象。
2. 结果分析(1)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根部缺氧。
在实验组中,由于土壤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根部无法正常呼吸,从而出现烂根现象。
(2)在缺氧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植株高度、叶片颜色变差。
(3)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组玉米幼苗的根部出现大量菌丝,说明根部感染了细菌或真菌,导致烂根。
六、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根部缺氧,导致根部感染细菌或真菌。
模拟玉米生长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模拟玉米生长实验,探讨玉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玉米种子:选用当地主栽玉米品种。
(2)培养皿:直径为10cm,高为5cm。
(3)营养土:采用腐殖土、珍珠岩和蛭石等混合配制。
(4)环境控制器:模拟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2. 实验方法(1)种子处理:将玉米种子在50℃温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进行消毒处理。
(2)培养皿准备:将营养土填入培养皿,使其厚度约为2cm。
(3)播种:将消毒后的玉米种子均匀撒在培养皿中,覆盖一层薄土。
(4)环境设置:将培养皿放入环境控制器中,设置光照强度为1000lx,温度为25℃,湿度为60%。
(5)观测记录:每隔5天观测玉米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等指标。
(6)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生长情况(1)株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玉米株高逐渐增加,第30天时株高达到最大值。
(2)叶面积:玉米叶面积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第30天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值。
(3)叶绿素含量:玉米叶绿素含量在实验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25天时达到最大值。
2. 不同环境条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1)光照强度:在实验过程中,光照强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较大。
当光照强度低于1000lx时,玉米生长缓慢;当光照强度超过1000lx时,玉米生长速度加快。
(2)温度: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较大。
在25℃时,玉米生长速度最快;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5℃时,玉米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3)湿度:湿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较小。
在60%的湿度条件下,玉米生长状况良好。
四、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
2. 在适宜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玉米生长速度较快,株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
3. 本研究为玉米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实验
实验玉米形态特征及类型的识别
实验目的:1.了解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特征
2.识别玉米的主要类型
二、内容说明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1.根
玉米具有发达的须根系。
根系可深入土层140—150cm以上,向四周发展可达100—120cm,但主要分布在地表下30~50cm的土层内。
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外部形态、部位和功能可以分为三种。
(1)胚根(初生根)种子发芽时首先生出一条初生胚根,继而从下胚轴处再生出3—7条次生胚根。
初生胚根与次生胚根组成了玉米的初生根系,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
(2)地下节根(次生根)是在三叶期至拔节期从密集的地下茎节上,由下而上轮生而出的根系,一般为4-7层,视品种和播种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
(3)地上节根(气生根或支持根)是玉米拔节后从地上近地面处茎节上轮生出的根系,一般2-3层。
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茎
直立,较粗大,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
茎秆由若干个节和节间组成,通常有15~22个节,其中4—7个节密集在地下部,节与节之间称为节间。
玉米茎各维管束分散排列于其中.靠外周的维管束小而多,排列紧密,靠中央的大而少,排列疏松。
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杈.并能形成
自己的根系。
各节间长度由下而上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
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节间较长,各节间长度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3.叶
形较窄长,深绿色,互生,包括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
叶鞘紧包茎部,有皱纹,这是与其他作物不同之点。
在叶鞘顶部着生有加厚的叶片,叶片主脉明显,叶片边缘呈波浪状。
一般穗位叶或穗位的上、下两叶为最大。
玉米单株叶面积变化在0.3—1.2m2范围内。
玉米第一片叶的尖端为椭圆形,其他各叶叶尖均尖而狭长。
玉米下部叶片(约为总叶数的1/3左右)表面光滑无茸毛,称之为光叶。
紧挨着光叶往上的1—2片叶,表面有少许茸毛,称之为过渡叶。
过渡叶以上的各叶,表面都有大量茸毛着生,称之为毛叶.因此,可根据各叶茸毛的特点,作为田间叶龄的诊断指标之一。
4.花序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异位的作物。
有两种花序,一种是位于茎顶端的圆锥花序,由雄花构成;一种是着生在叶腋的肉穗花序,由雌花构成。
(1)雄花序玉米雄花序的大小、形状、色泽因类型而异。
在花序的主轴和分柱上成行地着生许多成对的小穗,两个成对小穗中一为有柄小穗,一为无柄小穗。
每一小穗的两片颖片中包被着两朵雄花,每一雄花由内外稃、浆片、花丝、花药等构成。
(2)雌花序玉米的雌花序由腋芽发育而成。
一个植株上除上部4—6片叶于外,全部叶腋中部有腋芽,但通常只有1—2个腋芽能正常发育成果穗。
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的节间及变态的叶(苞叶)。
雌穗果穗的中央部分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亦成行地着生许多成对的无柄小穗,每一个小穗有宽短的二片革质颖片夹包着两朵上下排列的雌花,其中上位花具有内外稃、子房、花丝等部分,能接受花粉受精结实;而下位花退化,只残存有内外稃和雌雄蕊,不能结实。
玉米果穗为圆柱形或近似圆锥形,每穗具有籽粒8--24行。
5.籽粒(颖果)
由果皮、种皮、胚和胚乳组成。
玉米胚较肥大.—般占籽粒重10%一15%。
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根据胚乳细胞中淀粉粒之间有无蛋白质胶体存在而使胚乳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由于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不同,有蜡质胚乳和非蜡质胚乳之分。
籽粒的颜色决定于种皮、糊粉层胚乳颜色的配合。
因此,有的是单色的,也有是杂色的,但生产上常见的是黄、白两种。
种子的
(二)玉米类型特征:
玉米属于禾本科的玉米属(Zea L.)。
在该属中仅有一个栽培种(Zea mays L.)。
通常根据籽粒的谷壳性,即裸粒的或带稃的;籽粒的外部形态.即籽粒的形状及表面特征;籽粒的内部构造,即粉质胚乳和角质胚乳的着生情况等三个方面的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其特征如下:外形要近于圆形,顶部平滑,有的扁平行.顶部凹陷
1.硬粒型(Zea mays L. indurata Sturt)
又称普通种或燧石种。
果穗多锥形,籽粒顶部圆而饱满,顶部和四周均为角质胚乳,中间为粉质。
籽粒外表透明、坚硬、有光泽.多为黄色,次为白色,少部分为红、紫色。
与马齿型比较,品质较好,耐低温.适应性强,成热早,产量稳定,但较低,是生产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2.马齿型(Zea mays L. indentata Sturt)
果穗多呈圆筒形.杆粒扁平呈方形或长方形,成熟时顶部失水干燥较快,故籽粒顶端凹陷形如马齿。
角质胚乳分布于籽粒的两侧,中央和顶部均为粉质。
食用质不如硬粒型。
不耐低温.成熟晚,产量高.但不稳定,是生产上植最为广泛的类型之一。
3.半马齿型(Zea mays L. semindentat Kulesh)
又称中间型。
是由硬粒型与马齿型杂交而成的杂交种。
与马齿型的区别是籽粒顶部有不大明显的小曰陷,胚乳发达,粉质胚乳比马齿型少,较硬粒型多。
因此品质好于马齿型,不及硬粒型,产量较高.是生产上种植较多的类型。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杂交种多属半马齿型。
4.蜡质型(Zea mays L. ceratinan Kulesh)
籽粒属端圆形,表面光滑,但无光泽.切面透明,呈蜡状。
胚乳全部由角质胚乳所构成.而且该型玉米籽粒的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
由于该型玉米煮熟后具有糯性,故育“糯玉米”之称.此种原产中国,是硬粒型玉米引入我国后在西南山地特殊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态型。
5粉质型(Zea mays L.amylacea Sturt)
籽粒圆形或近圆形,与硬粒种相似。
不同者在于本类型籽粒胚乳全部由粉质胚乳所构成(极少有角质胚乳存在),外观不透明,表面光滑,切面全部呈粉状,籽粒颜色有白色及杂色等,胚乳中含淀粉约71. 5%—82.66%,蛋白质
6 .19%—12. 18%,籽粒质地较软,极易磨成淀粉,是制淀粉和酿造的优良原料,我国很少裁培。
6.甜质型(Zea mays L. saccharata Sturt)
又称甜玉米。
植株小而多叶,易生分蘖,穗长度中等,苞叶长,籽粒扁平,成熟时表面皱缩,且坚硬而透明,表面及切面均有光泽,胚较大,胚乳中含有较多糖分(乳熟期含糖量为15%—18%),脂肪和蛋白质,淀粉含量低.籽粒形状及颜色多样,以黑色及黄色者较多。
7爆裂型(Zea mays L. everta Sturt)
果穗小,穗轴较细,籽粒小,胚乳及果实坚硬,除胚乳中心部分有极少量粉质胚乳外,其余均为角质胚乳,故蛋白质含量较高。
籽粒加热后有爆裂性。
是由于籽粒外层的坚韧而富弹性的肢体物质,内部胚乳在加热时体积显著膨胀猛裂冲破外层面翻到外面,成为疏松的碎片,比原来的体积可增大2. 5-3
倍。
可分为“米粒型”和“珍珠型”两种,前者籽粒较大(果穗也大一点),先端尖.呈米粒形;后者籽粒小,圆形,果穗细长.籽粒的颜色甚多,而一般以金黄色及褐色者多。
8有稃型(Zea mays L. tunicata Sturt)
小穗颖片和稃非常发达,呈羊皮纸质,紧包于颖果之外,一般方法难于脱粒。
植株高大多叶,籽粒形状颜色及胚乳的性质极为多样化,但一般以角质胚乳较多,包围在粉质胚乳四周,籽粒一般呈圆形,顶端较尖的比较普遍,果穗轴较细。
小穗花有明显的小花梗.雄花序分枝发达,雄花序上结实的返祖现象较为普遍.该类型属最原始类型,没有生产价值。
三、实验工具:
玉米幼苗及成熟的植株(包括有雄穗和雌穗),各类型的果穗及籽粒,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碘比钾溶液。
四、实验步骤
(一)取玉米植株,按根、茎、叶、雄花序、雌花序的顺序,仔细观察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二)观察玉米各种类型的穗和籽粒的特征,并将籽粒纵剖开.观察剖面结构即角质胚乳与粉质胚乳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作业:
(一)按果穗编号,根据不同特征,判断各属何种类型,填入表3-1。
(二)观察各类玉米的剖面结构,绘制剖面图,注明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的分布。
(三)简要说明玉米雌穗籽粒行数为偶数行而非奇数行。
(四)简述玉米三种类型根系特点、形成时期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