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诊疗规范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概述】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 。
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51% 和9.51%。
我国流行的HBV血清型主要是adrq+和adw2,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
围生 (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
【临床表现】有乙型肝炎或HBsAg 阳性史超过6 个月,现HBsAg 和(或) 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 感染。
根据HBV 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 感染分为:(一) 慢性乙型肝炎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 和HBeAg 阳性,抗-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见200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病理诊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第一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一、定义: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二、乙肝病毒几种传播途径1、血液或血制品: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
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体内。
所以主要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母婴传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
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时婴儿受染十分常见。
3、性接触亦可可能传播乙肝,但不会经呼吸道传播。
三、诊断标准:(1)可能有急性肝炎病史(往往不明显);(2)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超过6个月以上;(3)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伴抗HBc总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如为活动期则抗HBc.IgM可呈中、低滴度阳性;(4)HBeAg、HBV-DNA和DNAP阳性,或前三者阴性而抗HBe阳性;1(5)作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明确是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慢性小叶性肝炎。
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无任何肝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无异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
四、西医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
(2)、免疫调节药,如胸腺肽。
(3)、保护肝细胞药物,如甘草甜素类药物。
(4)、抗肝纤维化。
五、并发症(1)、肝硬化: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
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2)、肝癌: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
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
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
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
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3)、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原则

2、肝穿刺活检提示明显肝纤维化
3、肝硬化
4、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抗病毒指征
1、血常规、 2、肝功能 3、甲胎蛋白、 4、乙肝五项, 5、HBV-DNA定量 6、腹部超声或上腹部CT
总结
血清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若其ALT持续异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ALT升高,建议抗 病毒治疗。
—
—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
+
乙肝e抗原(HBsAg)
—
—
乙肝e抗体(HBsAg)
—
—
乙肝核心抗体(HBsAg)
—
—
未感染过, 无乙肝抗 体,建议 接种乙肝 疫苗。
没有感染 过乙肝, 有抗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既往感染乙肝病毒,现已 乙肝大三阳, 乙肝小三阳,
恢复
书(表6)[8,190,193]。
肝瘟(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肝瘟(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1.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1.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脱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暧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暧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院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暧气,□淡乏味,便澹,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注意点

误治疗 时机 。失代偿 乙肝肝硬化患者应考虑终生治疗 ,即使
患者 治疗后 已有 明显的临床 好转 ,也 不应停药 。 5 给 予生活指导 , 强调定期复查
感染者只是 慢性 HB 携带者 ( s V HB Ag阳性 、HB DNA V 阳性 ,但转氨 酶正常) ,或者是非 活动 性 HBs Ag携带状 态
( s HB Ag阳性 、HBV DNA 阴性 ,且转 氨酶正 常) 脏 ,肝
没有明显的炎症 或纤维化 ,仅需要定期复查 即可 ,暂时不需 要特殊治疗;如果 患者 为 CHB( s HB Ag阳性、HB DNA V 阳性 ,且转氨酶 升高) ,也就是说 由于 HBV复 制导致肝 脏
疗 效相对 持久 、耐药变异较少等优点 ,但需要注射给药 , 具
有抑制骨髓 、流感样症状 等副作用 ,不适 于肝 功能失代偿或 有严 重心肺疾 患、实体器官移植 后等患者。而核 苷( 类似 酸)
7
中 国乡村 医药 杂 志
物( 括拉米夫 定、阿德福韦酯 、恩替 卡韦和替 比夫定 ,以 包
证 ,且条件允许 , 就应进行规范 的抗病毒治疗 。临床所用的 各种所谓 “ 护肝 ”药 物 , 往往 只能使血 清转 氨酶暂时降低 , 但不 能有效地 抑制病毒复 制 ,甚至 可能会延误 抗病毒 治疗
的时 机 ,导致病 情进展 。 20 0 5年我国慢性 乙型肝炎 防治指南推荐抗病毒治疗 的
般适 应证为 :HB V DNA ≥ 1 c p e/ml( e 0 o is HB Ag
阴性 者为 ≥ 1 c pe/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T) 0 o is m1; AL 水平 ≥ 2倍 正常值上 限 ,或者肝穿刺 组织学检查 显示有肝 脏炎症坏 死的证据 。对达不到上述 治疗标准者 ,应监测病 清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规范

肝细胞癌
失代偿肝硬化
“持续病毒复制” 持续病毒复制” 是慢性乙肝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
持续病毒复制是慢性乙肝 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
HBV DNA高负荷促进了肝硬化的发生 高负荷促进了肝硬化的发生
HBV DNA /mL
肝 硬 化 累 计 发 生 率
N=3,774; log-rank
, p <0.001
Iloeje UH,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3):678-86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J Hepatol 2009; 50:227-242.
如何确定停止治疗时间? 如何确定停止治疗时间?
HBeAg阳性 阳性 慢性乙肝
评价疗效 至完全应答) (至完全应答) 巩固阶段 HBeAg阳性者至少 月 阳性者至少12月 阳性者至少 HBeAg阴性者至少18月 HBeAg阴性者至少18月 阴性者至少
HBV感染
急性乙肝
携带者
慢性乙肝
隐匿性慢 性乙肝
乙肝 肝硬化
乙肝相 关肝癌
HBeAg+ 慢乙肝 HBV 携带者 非活动性 HBsAg携 带者
HBeAg慢乙肝
代偿期
失代偿期
轻、中、重
活动期和 静止期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
免疫耐受期 免疫清除期 免疫控制期 再活动期 HBeAg + (wild) HBeAg - / 抗-HBe +
选择什么样的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选择什么样的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目前抗病毒药物特点比较
α 干扰素 疗程相对固定 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 疗效相对持久 耐药变异较少 需要注射给药 不良反应较明显 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者 核苷(酸)类似物 口服给药 抑制病毒作用强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 疗程相对不固定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 疗效不够持久 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要点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要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据估计,目前我国全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00万~3000万例。
尽管HBV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CHB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发展,但大多数HBV感染者对自身感染状况知晓率仍较低,导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展到疾病晚期。
因此CHB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一、检测(一)检测对象建议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或医疗活动中,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以及18岁以上成人积极进行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疾病危害的目的。
(二)检测方法1. HBV血清学检测:目前为HBV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
HBV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和抗-HBc IgM。
临床意义见表1、2。
表1 HBV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图片表2 HBV血清学标志物临床意义组合分析2. HBV DNA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HBV复制水平,用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判断。
HBV DNA定量多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其检测下限值因不同生产厂商的试剂而异。
3. 生物化学检查: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胆红素、外周血常规检测、甲胎蛋白(AFP)等。
4. 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检查:主要介绍3种方法,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和瞬时弹性成像(TE),其中APRI评分、FIB-4 简单易行,可在社区开展并用于肝纤维化的评估,TE因受到设备限制,适合大型医院进行检查。
5. 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监测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疾病进展,包括了解有无肝硬化及门脉高压征象、发现肝占位病变并鉴别其性质,尤其是监测和诊断肝细胞癌(HCC),肝癌首次确诊时的大小和预后密切相关,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是最为有效筛查早期肝癌的手段。
XX省慢性乙型肝炎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慢性乙型肝炎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目录一、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 (2)二、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及分型 (2)三、慢性乙型肝炎筛查、诊断与评估 (4)(一)慢性HBV感染者的筛查 (4)(二)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4)(三)慢性乙型肝炎评估(各级医院检查项目) (4)四、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4)(一)改善肝功能与免疫调节药物 (4)(二)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5)(三)抗病毒治疗药物: (6)五、慢性乙型肝炎分级诊疗服务目标、流程与双向转诊标准、各级医院服务对象 (12)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教育管理服务规范 (16)(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类管理标准 (16)(二)慢性乙型肝炎分类管理方式与内容 (16)(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流程图 (17)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早期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可大大减少HBV感染,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预后可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一)患病率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 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2014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我国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
由于乙肝疫苗免疫普及,急性HBV感染明显减少,以及感染HBV人口的老龄化,再加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乙肝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所占比例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慰剂
17.7%
P=0.001 拉米夫定
7.8%
月
Liaw YF, et al, N Engl J Med .2004,351:1521-1531
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癌发生率
诊断HCC的比例(%)
安慰剂
7.4%
拉米夫定
3.9%
安慰剂 (n=215) 拉米夫定 (n=436)
诊断时间(月)
不包括第一年的5个病例: HR:0.47(P=0.052)~0.49(P=0.047)
HBeAg+ HBeAg慢乙肝 慢乙肝
HBV 携带者
非活动性 HBsAg携
带者
轻、中、重
代偿期 失代偿期
活动期和 静止期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
免疫耐受期
免疫清除期
HBeAg + (wild)
HBV-DNA
109-1010 cp/ml
104-108 cp/ml
免疫控制期
再活动期
HBeAg - / 抗-HBe +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12
持续病毒复制是慢性乙肝 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
HBV DNA高负荷促进了肝硬化的发生
基线处HBV DNA水平,拷贝/mL
肝 硬 化 累 计 发 生 率
随访时间(年) N=3,774; log-rank 检验, p <0.001
Lavanchy D.J Viral Hepatitis.2004;11:97-107
中国乙肝病毒感染现状
9.74% in 1992
7.18% in 2006
2008年,病毒性肝炎仍然是中国第一位的传染病,年发病数140.7万 全国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肝病近30万例
乙肝病毒的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 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 基因组长约 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 DNA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
一.慢性乙型肝炎概述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全球HBV感染流行情况
20亿人曾感染HBV, 占全球人口1/3
15%~25%最终将死 于与HBV有关肝病
全球60亿人口
慢性HBV感染者约3.5~4亿, 其中亚洲占2/3,中国占1/3 每年全球死亡75~100 万例,占死因第7位
生存分布函数
HBV DNA载量与慢性肝病病死率密切相关
生存时间 (年)
Chen G,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1797–1803
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
疾病进展患者的比例(%)
安慰剂 (n=215) 拉米夫定 (n=436)
ITT 人群 p=0.001
Liaw YF, et al.N Engl J Med. 2004;351:1521-1531
选择什么患者进行治疗?Fra bibliotek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1) HBV DNA≥105 (104 )拷贝/ml (HBeAg阴性者为≥104 拷贝/ml);
(2) ALT ≥2×ULN; 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 胆红素水平应<2×ULN;
HBV感染的转归
急性HBV感染
95% 围产期/婴幼儿 期感染
5%-10%成年期感染
慢性 HBV 感染
10%-30%
慢性肝炎
5年內12%-20%
5年內6%-15% 肝硬化
5年內20%-23%
肝细胞癌
失代偿肝硬化
“持续病毒复制” 是慢性乙肝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
一.慢性乙肝概述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三.慢性乙肝的治疗
如 血总
(3) 如ALT <2 ×ULN, 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 或≥G2炎症坏死,或
≥ S2
具有(1)并有(2) 或 (3) 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 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应监测病情变化, 如持续HBV DNA阳性,且ALT异常,也应考 虑抗病毒治疗 (III)
• 应注意排除由药物、酒精和其他因素所致的 ALT升高
<103 cp/ml
>103 cp/ml
ALT
正常或轻CHB 慢性HBV携带者
中重度CHB 肝硬化
HBeAg + 慢乙肝
正常或轻度CHB 非活动肝硬化
非活动性携带状态
中重度CHB 肝硬化
HBeAg – 慢乙肝
小结: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指标的意义及应用
一、明确诊断、判断病情和预后; 二、评价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应答的指标:
乙肝的实验室诊断
病毒学和血清学物指标 HBV DNA HBeAg HBsAg
肝细胞损害的指标
ALT AST 胆红素
抗-HBc, 抗-HBc-IgM 抗-HBe 抗-HBs
肝脏功能的指标 胆红素 白蛋白 凝血时间
HBV感染
急性乙肝 携带者
慢性乙肝 隐匿性慢 乙肝 乙肝相 性乙肝 肝硬化 关肝癌
Iloeje UH,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3):678-86
HBV DNA水平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
台湾队列研究,N=3653
基线处HBV DNA水平,拷贝/mL
肝 癌 累 计 发 生 率
随访时间(年)
Chen CJ ,et al. JAMA. 2006,295(1):65-73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12
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
有感染性的 HBV毒粒
有感染性的 HBV毒粒
胞浆膜
肝细胞 细胞浆
部分双链 的DNA (-)-DNA
A(n)
cccDNA转录 mRNA 细胞核
逆转录 内质网 有包膜的 前基因组
翻译
HBsAg 的囊膜
抗原成 分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12
1. ALT正常化; 2. HBeAg的消失或血清学转换; 3. HBV DNA病毒载量的变化; 4. 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程度、纤维化程度; 5. 肝组织中cccDNA水平检测; 6. HBsAg的消失或血清学转换
一.慢性乙肝概述 二.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三.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总体治疗目标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 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 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
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
抗病毒 免疫调节 抗炎保肝 抗纤维化 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