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中国古代风景园林起源于公元前1644年至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时期。

当时的皇帝秦始皇为了表达自己的皇权,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园林作为皇家居所和陵墓。

这些园林以宏大的规模、雄伟的建筑和精美的景观装饰而著名。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直到公元206年至220年的东汉时期,风景园林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东汉时期的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题,以山峦、池塘、岛屿等自然景观来营造幽静的环境。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致的细节而闻名,被视为艺术和文化的象征。

随着东汉朝的衰落,中国又陷入了混乱和割据的时期。

直到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唐朝时期,风景园林才再次得到重视和发展。

唐朝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美学和艺术性,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汴京市一带的府苑,以其华丽的建筑、精致的雕刻和优雅的花园而享有盛名。

进入宋朝时期(公元960年至1279年),中国风景园林达到了巅峰。

宋朝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自然和小品化,以山水景观为主题,突出自然的美和意境的表达。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的风景园林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得以建造,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到了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风景园林进入了一个时期。

明朝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侧重于艺术和清雅的氛围,常常采用仿古的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北京的明十三陵、承德避暑山庄等。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至1912年)是中国风景园林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时期,园林设计更加注重大规模和宏伟的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北京的颐和园和山西的悬空寺。

近代以来,中国风景园林继续发展,并融入了现代建筑和设计的元素。

许多新的园林建筑如上海的外滩等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成为了城市的地标。

总结起来,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和演变,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意境。

这些园林不仅仅是美的表现,更彰显了中国人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古典园林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一、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在中国古代史上,汉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丽的规模和极富创意的设计而闻名。

典型代表有汉代的洛阳东园和唐代的芙蓉园。

这些皇家园林以山水为主题,追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通过建筑、水景和植物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和美感。

同时,这些园林也是皇帝展示自己威严和权力的象征,展现了中国古代皇权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私家园林是富有人家为私人居所规划的精致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

这些私家园林以小巧精致、布局合理、意境曲折变化为特点,追求极致的美感和情趣。

私家园林中常常运用假山、水景、廊亭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味。

三、现代园林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古典园林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园林逐渐兴起。

现代园林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公共性,更加注重园林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同时,现代园林也开始吸收西方园林设计的先进理念,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中国的园林设计已经走上了一条既承袭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

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转变,再到现代园林的发展,展现出了中国特有的园林艺术魅力。

这些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古典园林将不断发展、创新,继承下去,为未来的人们提供更多美的享受和精神寄托。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初兴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贵族地主开始在府邸和宅院中建造园林,以展示其财富和地位。

这些园林通常以水池、假山、亭台和走廊等元素为主要特色。

这些园林在形式和布局上受到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宋代的兴盛与创新中国古典园林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和创新。

宋代园林的特点是注重自然景观的再现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时的园林构思上更加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连续性。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等著名园林就是宋代时期兴建的代表作品。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细的园林布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赞赏。

三、元代的变革与创新元代园林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更加豪华和宏伟的趋势。

元代园林的建筑规模和布局都比宋代更加宏大。

例如,苏州的虎丘和拙政园等园林都是在元代时期进行了重建和扩建的。

这些园林不仅保留了宋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还加入了更多的豪华元素,如宏伟的大门、雄伟的宫殿和精美的花园等。

元代园林的变革和创新为以后的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明代的精细与细腻明代园林的特点是更加注重细节的处理和园林艺术的精细化。

明代园林的建筑构造更加精巧,花园的布局更加精细。

例如,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等园林在明代时期进行了再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园林风格。

这些园林在布局和设计上更加注重对景观的精细处理和表达,并且加入了更多的绘画和雕刻元素,使得园林更加艺术化和精致化。

五、清代的继承与发展清代园林在明代园林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清代园林的特点是更加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连续性。

例如,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等园林在清代时期进行了再次改建,增加了更多的亭台楼阁和水景元素,使得整个园林更加壮丽和宏大。

清代园林的发展不仅保留了明代园林的特色,还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和建筑风格,使得园林更加丰富多样。

六、现代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史

浅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史

浅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史第一篇:浅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史浅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史【摘要】古代园林发展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古代园林艺术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技术与指导思想都为现代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设计教案。

研究本土的古典园林史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民族国家的风土文化,为设计出更具地方风格特色的景观作品提供重要的文化基石保证。

本文以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依据阐述了在经济基础不断变化中作为上层建筑和文化载体的园林景观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通过以下三部分来进行阐述:一、前言阐述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之间的关系。

二、分阶段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三、介绍古典园林如何过渡到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演变史一、前言纵观世界园林历史,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四个阶段。

原始文明的园林处于萌芽阶段,观赏种植不分且归部落所共享,主观是为了祭拜和解决温饱的问题。

到了农业文明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和封建制的确立决定了园林直接归统治者与少数贵族富贾所有,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流文化的国家,中国古典园林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园林史。

近代历史原因中国园林没经过大工业文明直接进入现代文明,这时中、西方园林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所以中国造园艺术的发展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深具本国文化内涵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一个是引进西方造园理论与现代景观概念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

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都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优美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文条件更是千奇百态,剖开各种现象从共性上来看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形成都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等三大背景,两者间不仅有个性同时也具有共性的,是可以被吸收、学习、继承发展的关系。

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处在原始文明后期和历经整个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初期这个阶段,由于地理位置安居亚洲东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等原因,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状态下,故而能在稳固中前进变化,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国内风景园林发展简史

国内风景园林发展简史

国内风景园林发展简史中国的风景园林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园林文化,而真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的发展则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下面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介绍中国国内风景园林的发展简史。

古代园林文化古代中国的园林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当时的皇帝、贵族和士人都喜欢修建园林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

汉代著名的园林有长安汉阳宫和洛阳东园等。

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隋朝皇帝杨广修建了长安的大明宫,宫内园林景致优美,曲水流觞,成为当时的代表之一、而唐代则以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的发展为主,例如唐玄宗的凤翔御苑和李白的草堂诗意。

明清时期的风景园林明代是中国风景园林的重要发展阶段。

明朝皇帝们兴建了许多园林,最有代表性的有北京的北海、恭王府和颐和园。

其中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江南水乡风景和南方园林艺术于一体。

到了清代,风景园林的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清代皇室修建了故宫和颐和园,并委托名匠建造了诸多私人园林。

苏州是明清时期风景园林建设的高峰之地,著名的园林有听雨轩、留园和拙政园等。

近代风景园林的发展近代的风景园林发展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自19世纪以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使得中国的园林建设逐渐融入了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元素。

在近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上海世博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24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的世博园以其现代化的园林设计和景观建设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此外,中国在近年来也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工程和园林景观建设。

许多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园林绿化行动,例如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和上海的滨江绿地。

同时,中国还建设了许多现代化主题公园,如深圳的欢乐谷和广州的长隆野生动物园。

综上所述,中国的风景园林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的园林文化到明清时期的全盛时期,再到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的风景园林在传承和发展中逐渐融入了国际化的元素。

今天的中国,风景园林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和欣赏自然之美的场所。

国内景观发展历程

国内景观发展历程

国内景观发展历程中国的国内景观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古代,园林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帝王贵族展示权力和繁荣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有着独特的地位。

通过参考传统文化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古代园林建设者追求和谐、自然和简约的美学理念。

他们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如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和广东省的圆明园等。

这些园林以精心设计的植物、优雅的建筑和流畅的水景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园林艺术逐渐衰落。

在近代,西方的技术和建筑风格影响了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设计。

很少有人再关注传统园林的建设和保护。

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重新开始关注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公园、广场和绿地。

各地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试图通过景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场景观建设热潮的兴起,也引发了对传统园林艺术的重新研究和关注。

许多园林专家和学者开始研究传统园林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中国的城市景观拥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市景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型公园和绿地成为人们放松和娱乐的场所,而城市广场则成为人们聚集和交流的中心。

一些城市还开始注重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以保护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代中国的国内景观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一些景区和公园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另外,一些城市景观的建设还存在着缺乏规划和设计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的景观效果不佳。

此外,一些地方的景观建设也缺乏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见的反馈,导致一些项目存在争议。

总的来说,中国的国内景观发展经历了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

通过重新研究传统园林艺术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中国的景观建设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迅速发展。

然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我认为应继续加强景观设计的规划和管理,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和社区参与,并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景观品质和体验。

中国园林发展史范文

中国园林发展史范文

中国园林发展史范文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古代,它在此后的几千年中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演变成了一种独特而世界闻名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中国园林的发展史进行探讨。

中国园林起源于古代王朝的皇家园林,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最著名的秦始皇陵园林是我国古代园林的重要产物之一、秦始皇陵园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皇家宫殿和陵墓于一体的园林,其中的著名景观有骊山、翠峦、秦兵马俑等。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国家主权的加强,皇家园林经历了较长的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讲究规矩和严谨,主要以皇家园林和贵族花园为主。

在这些园林中,建筑和植物相得益彰,形成了精湛的艺术品,如禹王庙园、乐府园等。

隋唐时期,园林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园林注重“人景相融”,注重景观的错落有致和建筑的精致,追求整体的美感。

唐朝的园林主要有汴京的凤翔园、长安的大明宫花园等。

这些园林不仅为皇帝王侯服务,也为普通市民提供了欣赏和休憩的场所。

宋代,园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园林以自然风景的再现和山水的意境为主要特点。

宋代的著名园林有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领秀园等,它们以水墨画般的景色闻名世界。

这些园林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们以水为中心,园内的建筑和植物被精心布置,富有禅意。

元代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元代的园林多以皇家和贵族园林为主,充分展示了元代时期的繁荣和富裕。

元代的园林注重奢华和张扬,金碧辉煌是它们的主要特点。

元代的园林有浙江的西湖、南京的明故宫花园等。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达到了极致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代的园林主要是皇家园林和皇亲贵族花园,而清代的园林则更加注重私人园林和寺庙园林。

明清时期的园林注重规矩和雅致,以其精湛的建筑和布局,独特的景色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明清时期的著名园林包括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留园、扬州的个园等。

除了上述时期的皇家和贵族园林,中国还有一种独特的民间园林,私家园林。

中国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国园林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公元前2200年左右,当时中国的园林造景已经开始萌芽。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园林一直被视为世界上最高级的艺术形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皇家宫殿、贵族府邸和市井民居。

自古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古代帝王贵族园林的兴起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园林通常是以宫廷为中心,充满了雕梁画栋、奇花异草和精心设计的池塘等元素。

这些园林往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性,代表着帝王的权威和威严。

进入宋代(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园林逐渐朝着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园林注重模拟自然景观,强调“山水如画”的氛围。

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包括山脉、河流、瀑布和湖泊等。

这种风格对后来的明清园林的影响非常深远。

明清时期(14世纪至20世纪)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园林的规模不断扩大,不再仅局限于宫廷和豪门。

许多城市中出现了公共园林,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园林的设计也更加注重意境和细节,强调空间的变化和动态。

著名的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都是明清时期的杰作。

近现代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

许多古老的园林面临被拆迁和破坏的命运。

然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园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同时,一些新型的园林也在中国的现代化城市中涌现,既保留了传统园林的精髓,又与现代城市环境相协调。

总体来说,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如一部生动的历史巨著,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园林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园林的价值和魅力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史【摘要】古代园林发展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古代园林艺术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技术与指导思想都为现代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设计教案。

研究本土的古典园林史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民族国家的风土文化,为设计出更具地方风格特色的景观作品提供重要的文化基石保证。

本文以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依据阐述了在经济基础不断变化中作为上层建筑和文化载体的园林景观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通过以下三部分来进行阐述:一、前言阐述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之间的关系。

二、分阶段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三、介绍古典园林如何过渡到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演变史一、前言纵观世界园林历史,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四个阶段。

原始文明的园林处于萌芽阶段,观赏种植不分且归部落所共享,主观是为了祭拜和解决温饱的问题。

到了农业文明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和封建制的确立决定了园林直接归统治者与少数贵族富贾所有,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流文化的国家,中国古典园林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园林史。

近代历史原因中国园林没经过大工业文明直接进入现代文明,这时中、西方园林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所以中国造园艺术的发展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深具本国文化内涵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一个是引进西方造园理论与现代景观概念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

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都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优美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文条件更是千奇百态,剖开各种现象从共性上来看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形成都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等三大背景,两者间不仅有个性同时也具有共性的,是可以被吸收、学习、继承发展的关系。

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处在原始文明后期和历经整个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初期这个阶段,由于地理位置安居亚洲东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等原因,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状态下,故而能在稳固中前进变化,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通常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萌芽期2、生成期3、发展期4、全盛期5、成熟期。

[1](一)萌芽阶段——夏商周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社会国家夏朝,农业、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为营造园林活动提供了物质、技术上的条件,因此夏朝开始出现宫殿建筑的雏形——建造于台地上的围合建筑,而殿前有前庭植满观赏花草观察天气。

经过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到商朝真正意义上的“囿”出现了,为了方便打猎训练,用墙垣围筑起来的自然地块。

到周朝“囿”的内容扩展到在圈地内种植花果树,其间豢养剩余的禽兽,逐渐由为生存狩猎圈养禽兽到为娱乐观赏豢养禽兽的转变。

中国古代园林的孕育完成于囿、台的结合。

台是“囿”中较早的建筑物。

上古时代人们敬畏自然现象,认为可以从自然现象中获得神启,于是人们模拟山岳的样子,堆石夯土,“台”便产生了。

登台即可敬天通神,又可极目四面八方,尤其在观猎时,便于指挥捕猎。

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个基本功能。

“苑”是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起“囿”,“苑”这种形式的园林更具观赏娱乐性、规模性和完整性。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竞相称霸的同时大兴土木,夸耀宫室的宏伟。

这个时期,由原来单个狩猎通神和娱乐的囿、台发展到城外某地建苑,苑中筑囿造台,台上再造华丽的楼阁。

台苑是“囿”向“苑”发展的建筑标志。

这一时期的园林可以称为田猎型自然山水园林。

[1](二)生成时期——秦汉由分封采邑制转化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帝国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各国建筑的宫苑初步奠定了“苑”的形制,到秦统一六国,包容并继承了六国灿烂文化,“苑”的规模布局与造型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壮丽、豪放为其主要特征。

汉代上林苑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土山的记录,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意识开始有效的在造园活动上发挥作用。

秦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制的国家,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使得财富迅速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这也使得园林私有化成为可能。

但是秦代滥用民力财力,私家苑囿未见端倪,两汉时期私家苑囿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包括王侯官僚、富商巨贾、文人隐士的宅园。

秦汉时期在我国园林发展史上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初期皇家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苑囿形制较自然,能因山就水随遇而作。

宫苑建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可以称之为宫苑型自然山水园林。

[1]西汉中期后受文人影响,布景题名开始出现诗情画意。

东汉后期,皇家苑囿由崇尚建筑逐步推崇山水林木,园林趋向小型化,皇亲国戚、将相豪门、富贾巨商、文人隐士也相继投资园林,标志着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兴起。

(三)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东汉后期多年的持续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在漫长的动乱分裂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局面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了意识形态上的儒学独尊,人们开始向非正统的和外来的思潮探索人生真谛,由于思想的解放而带来的人性的觉醒,便成为了这个时期文化活动的突出特点。

社会的动荡不安,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因而滋长及时行乐的思想直接导致了行动上多极倾向:贪婪奢侈、玩世不恭、崇尚隐逸、归隐田园、皈依山门、寄情山水等都是当时人们面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应。

大自然自秦代以来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一个广阔无垠奇妙无比的生活环境和审美对象呈现在人们眼前,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加,于是有关于自然山水的艺术领域大为开拓。

山水诗、画大量涌现,追求的是自然恬淡情景交融的风格,从而也促进了园林的大开发,山水园林和山水风景区的发展尤为显著,尤其佛道教在开发风景名胜上功不可没。

魏晋六朝的社会背景注定了思想、文化、艺术活动的活跃,这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潮影响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单纯摹仿自然进而适当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探索。

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等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功能。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一大批饶有田园风光的私家园林涌现,集中的代表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可以称为田园型山水园林[1],开山水写意园林的先河。

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寺观园林也随之遍地开花,由城市波及近郊而逐渐流行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也像寺观建筑一样不要求绝对的宗教化,而是受园林艺术的侵润更多的追求赏心悦目。

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

从此中国园林形成了皇家、寺观、私家、陵寝等四大园林类型鼎立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山水地形、花木鸟兽等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从此园林的规划由粗放方式转变为细致精密的设计,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奠定了中国山水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1](四)全盛时期——唐宋历史发展到了唐宋可以说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巅峰时期,中国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繁荣文化大背景的影响。

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科举制的发展极大的调动了文人士流的创造性。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独特风格即写意山水园林在文人士流的作用下开始出现。

唐代山水画也开始影响造园艺术,使得诗文、绘画、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互相渗透,园林艺术开始呈现诗情画意。

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完全成熟。

花木栽培技术有很大进步,能够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

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科技、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勃兴,都为传统的封建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

中唐到北宋时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化阶段,作为传统文化主题的儒、道、佛三大思潮都处在一种蜕变之中。

与汉唐相比两宋人士的宇宙观缩小了,文化艺术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转向纵深的内在发掘,表现的精微细腻程度是汉唐所无法达到的,但是宋代又是一个国势羸弱的朝代,隋唐鼎盛之后的衰落之始,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使得宋代长期处于一个城市经济虽高度繁荣却国破家亡忧患意识的困扰中。

经济发达与国势羸弱的矛盾状况滋长了人苟且安生沉湎享乐的心理,终于形成了宫廷和社会生活的浮荡、奢靡病态的繁华,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上自帝王下支富豪无不大兴土木广建园林,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造诣之高无不远迈前代。

宋代的科举制度更为完善,重文轻武的制度使知识分子徒增,成为科技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使民间士流园林更进一步人文化,又掀起文人园林的高潮,因而园林中熔铸诗画意趣比唐代更为精致,使写意山水园林向更高水平迈进,到宋代已经达到诗、画、园三位一体的艺术境界[1],异乎寻常地出现了写意山水园林的新阶段。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在规模的宏大上而且反应在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

所谓皇家气派是指园林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给予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它的形成标志着皇权的神圣独尊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

皇家园林还吸取各家所长,呈现出文人化风格的倾向。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得到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

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已经参与经营园林,到宋代佛道儒三家思想得以合流融汇于知识分子的造园思想中,从而形成独特的文人园林观。

促成了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作为一种活动推动整个皇家、私家、寺观园林的全面写意化。

(五)成熟时期——元明清元朝统一全国后,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商品生产逐渐兴盛,元大都成为当时的著名经济中心之一。

明代一些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虽然封建统治和中央集权仍处在“超稳定”状态,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毕竟对社会生活造成某些影响,像陕西晋商、徽州徽商经商所形成的帮伙在全国范围内声势之大分布之广独步于当时。

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起宋代大为提高,以商人为主的市民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对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等的转变发生了明显的影响。

于是,宋代产生的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市民文化,到明初加快了发展步伐,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市民文化的兴起必然会影响到民间的造园艺术,给园林带来某种前所未有的变异,市民的生活要求和审美情趣在园林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由浓郁的文人风格向世俗化演变的倾向。

明初绝对集权的专制统治需要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由宋代理学转化为明代理学的新儒学更强化上下等级之分,社会状态相较于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状态已经不复存在,但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文化的勃兴则又要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知识界出现一股浪漫主义思潮,追求个性的解放的意愿比宋代更为强烈,也必然会反映在园林艺术上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