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社会保障比较
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经验

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经验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障其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而建立的一套制度框架。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不断面临挑战和改革。
本文将通过国际比较,探讨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优势及其借鉴经验。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和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实现公民基本权益和社会公平,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创造和提供保障,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一系列安排。
其主要目标包括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社会保险与救助、促进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
二、有代表性的国际社会保障制度2.1 北欧福利模式北欧国家以丹麦、挪威、瑞典等为代表,其福利模式以高福利和高税收为特征。
这些国家注重公民在教育、医疗、退休金等方面的享受,提供丰富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福利的较高水平。
2.2 英美福利模式英美国家(英国、美国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则以私人保险和个人责任为基础,政府的角色相对较小。
英国有较为完善的国家医疗保险体系,而美国则更强调个人责任,个人自愿参加保险计划。
2.3 德国模式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为基础,注重实现工人与雇主的协同。
德国劳动市场分为公共领域与私营领域,公共部门员工与私营部门员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存在差异。
三、国际比较及借鉴经验3.1 综合比较国家经验通过对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各国制度设计中存在共同的启示和借鉴经验。
例如,关注公民基本权益、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制度目标是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同时,积极探索和应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透明度也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3.2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中,各国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例如,北欧国家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上取得显著成效,这源于其高福利与高税收的模式。
英国的国家医疗保险体系在解决医疗服务普惠性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3.3 适应本国国情进行创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需要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社会保障方面,英国和中国的制度有着什么不同?

在社会保障方面,英国和中国的制度有着什么不同?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越来越重视,保障市民的基本权益。
英国和中国都是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两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有着明显的不同,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以下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英国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点。
一、保障范围不同在英国,社会保障福利计划包括医疗、养老金、失业救济金、住房津贴等多种福利,覆盖范围较广。
与之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计划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并没有像英国那样的住房津贴。
英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使得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基本权利,例如老人、贫困人口、残疾人士等,同时减少了贫穷和社会不平等问题,达到了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而中国的社会保障计划在保障面上相对局限,未能完全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元素,属于基础保障水平,还存在着发展需求,需要加强完善。
二、资金来源有所不同英国的社会保障计划主要靠国家财政资助和税收等途径来获得资金,政府也会对企业进行政府额外资金的补贴。
英国的税法规定,工资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一定比例用于各种社会贡献——从医疗保健到失业保险等社会贡献等。
而中国的社会保障计划资金主要来自参保人的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
有些社会保险项目由政府出资,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和再就业安置,但总体来说,中国政府对社会保障计划资金的贡献度相对较小。
三、养老保障制度有所不同英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与中国的机制不尽相同。
在英国,参加养老金计划的雇员通常可以在退休后获得养老金。
但中国的养老保险供养人并不是退休后直接领取养老金,而是需要缴满一定年限累计退休后再领取。
在英国,如果有家庭成员缺席,养老金仍可以支付给其他家庭成员;而在中国,如果一个人的养老保险连续未交,他的养老保险权益不仅会断开,还会导致按照规定标准领退休金的福利失去,不再享受以前缴费积累的所有享受。
四、失业保障制度方案不同在英国,就业人员失业后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领取时限不是无限制的。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比较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比较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比较也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比较。
一、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是议会关注的话题。
2019年,美国共和党领导人提出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增加工作年限、增加离退休年龄、提高个人供款比例等措施,目的是缓解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压力。
2.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中逐渐调整。
2006年,德国改革了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了养老金的供款比例,并将德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3.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日本是一个高度福利和高度税收的国家。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退休金缩水的影响,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逐步调整。
2021年4月,日本取消了感染症医疗费用的自费部分,以加强对疫情的应对,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涉及到国家的经济状况、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多个维度,在此只能简单提及一些。
1.国家对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以欧美国家为例,社会保障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往往较高。
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对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社保体系不够完善,福利水平也相对较低。
2.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类型也存在区别。
以世界上最早开始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德国为例,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六种。
而美国则实行一种基于个人的私人保险制度,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3.社保制度的供款采取方式社保制度的供款来源也是其差异之一。
在某些国家,奖金或股份计入社保基数,社保供款根据收入的多寡而不同。
而在中国,社保供款以工资计入,固定缴费比例。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提供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
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所不同,下面将就几个典型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也是一种分级统筹型的制度。
德国的社会保险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雇主和雇员的缴费比例各占一半。
同时,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比如对残疾人、老年人和单亲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福利。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制度,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安全和失业保险等。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较为分离和分散,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医疗保险主要由私人保险公司提供,并且以商业的方式运作,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社会安全制度则是由政府提供的一种养老金制度,是一种税收基础的公共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则是由政府和雇主共同运作的制度,主要是通过纳税的方式来提供失业保险金。
再来看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为主导,由政府承担较大责任的制度。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基本医疗保险是一种分级统筹的制度,由政府在城镇和农村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则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由雇员和雇主共同承担缴费。
失业保险则是由政府和雇主共同缴费,并提供一定的失业救济金。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差距较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等。
总的来说,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其特点和优势。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全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关心和保障;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个人自主选择,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以国家为主导,由政府承担较大责任,还在不断完善中。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优缺点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优缺点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优缺点1.概述:社会保障是各国为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主要分为社会保险模式、社会救助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
本文将分析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优缺点。
2.社会保险模式:2.1 优点:a) 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模式通过建立保险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公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确保基本生活需求。
b) 公平分配:社会保险模式通过按个人缴费额度确定福利水平,实现按需分配,提高社会公平性。
c) 创造经济稳定:社会保险模式通过缓解个人风险,减少对家庭的经济压力,提高家庭稳定性,进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2.2 缺点:a) 高负担:社会保险模式需要个人和企业支付一定比例的保险费,增加了个人和企业的负担。
b) 制度复杂:社会保险模式的运行涉及多个部门,包括、保险机构等,需要复杂的管理和监管。
3.社会救助模式:3.1 优点:a) 保障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模式主要面向失业者、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
b) 灵活性:社会救助模式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更加全面地满足个体需求。
3.2 缺点:a) 局限性:社会救助模式侧重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无法满足公民多样化需求,无法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
b) 可能存在滥用:由于社会救助模式的灵活性,可能存在某些个体滥用福利制度的情况,对于财政和社会有一定影响。
4.社会服务模式:4.1 优点:a) 提供多层次的服务:社会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为公民提供全面的服务。
b) 强调人的发展:社会服务模式注重提升公民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长期利益。
4.2 缺点:a) 资金不足:社会服务模式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但由于资金有限,可能导致服务不够完善。
b) 服务不平衡:社会服务模式可能存在服务不平衡的问题,服务资源倾向于发达地区,而忽视了贫困地区。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上为保障国民的生活和权益所建立的制度。
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运作方式,这些差异主要受到国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
本文将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三个方面,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对比中国和加拿大的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发现明显差异。
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注重基本医疗保障,由政府负责管理和提供基本保险服务。
而加拿大的医疗保险制度则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政府通过税收收取医疗保险费用,并为所有公民提供医疗服务。
这两个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资金来源、服务范围和运营方式上存在差异,但都致力于为国民提供合理的医疗保障。
其次,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比较研究中,可以以德国和日本为例。
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纳入公共福利体系的强制性制度,包括基本养老金、企业养老保险和个人私人养老金三个层面,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保险费用。
而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国民年金为核心,根据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确定养老金水平。
这两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层次划分和费用分摊上存在差异,但都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经济保障。
最后,失业保险也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失业保险方面的比较研究中,可以以美国和瑞典为例。
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管理和提供,失业者可以领取一定的失业救助金。
而瑞典的失业保险制度则更加综合和完善,除了失业救助金外,还提供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就业介绍等服务,旨在帮助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
这两个国家的失业保险制度在救助方式和服务内容上存在差异,但都着眼于为失业人员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任务。
通过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差异和共同点。
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比较

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比较社会保险制度是一项全球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旨在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障和福利。
然而,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存在差异,各国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对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中的重点问题。
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由政府举办、强制实施、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必要的帮助和补偿。
社会保险制度具有普遍性、强制性、互济性和福利性的特点。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一些国家实行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如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而另一些国家则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如美国、德国等。
在保险费率、保险期限、保险金申领等方面,各国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在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比较广,如法国、德国等;而另一些国家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如印度、巴西等。
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参保率、缴费率、养老金替代率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
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如北欧国家、荷兰等;而另一些国家则面临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如中国、美国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险制度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一些国家通过提高保险费率、削减福利等方式来缓解财政压力;而另一些国家则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等方式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公平感。
一些国家通过提高待遇水平来增加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另一些国家则通过控制待遇水平来减轻财政负担。
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保障程度。
一些国家通过扩大保险覆盖面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而另一些国家则通过限制保险覆盖面来控制财政支出。
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实施情况和现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反映出各国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生活水平。
不同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差异,反映了各国文化、经济体制以及政治理念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主要特点和优劣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北欧国家以其出色的社会福利政策而闻名,如瑞典、丹麦、挪威等。
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公平和包容性,强调社会背景对个体机会的平等影响。
他们实行广泛的福利计划,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退休金等。
这些福利计划不仅涵盖了工人阶级,也覆盖了大部分居民,不论其社会地位。
这种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北欧国家民众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然而,这种制度也面临着挑战,如高税收率和长期可持续性问题,需要政府制定更加可行的政策来解决。
与北欧国家不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主要由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构成,如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非常灵活,允许个人选择自己的保险方案,并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购买相应的保险。
然而,由于其自由度较高,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分配方面,它未能覆盖所有人,并且对较低收入人群的保护相对较弱。
此外,社会保险的金额也与个人所缴纳的保险费有关,这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生活水平上的不平等。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国家是日本。
日本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也相应发展。
日本实行全民的健康保险制度,覆盖了绝大部分日本居民。
此外,日本还实行了一系列福利制度,如教育补助金、养老金等。
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注重公平和效率。
尽管如此,日本的长寿问题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加,而缺乏相应的财政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保基金:投资主要方向1.购买政府债券;2.存入银行;3.投资于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4.进入资本市场购买股票;5.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2.养老保障:全球养老保险改革的趋势(1)调整性改革——各种变数变更:给付替代率、保险费率、支付开始年龄。
第一、提高保费第二、给付削减:1)降低替代率、2)变动物价调整、3)给付条件变更第三、提高支付开始年龄。
第四、投入新的财源。
(2)制度性改革——根本性改革:现收现付变积累模式或相反。
方法:一种是在公共养老金中导入一部分个人储蓄。
另一种就是在私人年金中导入一部分强制性储蓄养老金或自愿性储蓄养老金。
3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的部分(一)社会医疗保障1.老年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2.医疗救助制度Medicaid3.少数民族免费医疗4.工伤补偿保险5.军人及家属6.儿童健康保险计划(SCHIP)(二)私人医疗保险1.非营利性健康保险公司 Blue Cross & Blue Shield2.营利性商业保险公司4.医疗改革:四种医疗保险制度的亮点(1)国家医疗保险模式代表国家:英国、加拿大、瑞典、丹麦等。
指由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通过税收形式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并采用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形式将医疗保险资金分配给医疗机构,向国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2)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德国、日本、法国、韩国、中国台湾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其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是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参保者及家属因患病、伤残或生育而需要医治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
(3)商业医疗保险模式主要代表:美国。
将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商品按市场原则自由经营的保险形式。
即通过市场来筹集费用和提供服务,对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属营利性质。
政府基本不干预或很少或以干预。
(4)储蓄医疗保险模式代表国家:新加坡是强制储蓄保险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立法,强制劳方或劳资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个人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医疗费用支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5.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的类型1、美国——储备型就业重视技术培训和劳动力的积累。
制定就业法律,设立就业培训机构。
培训资金由州、企业和政府分担,培训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进行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同时还提供介绍工作、咨询、基础技术训练等有关服务。
2、德国——导向型就业为就业人员创造就业机会,把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制度相联系,由原先的主要由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职能,迅速转化为符合市场经济的行为,强调政府与企业对劳动力市场和提供培训的共同投入,注重职业教育。
3、英国——选择型就业用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代替就业政策。
失业青年必须从政府提供的三种再就业选择中做出选择:(1)在就业机构允许的范围内接受为期6个月的全日制教育。
(2)同雇主实行联合就业-----培训制。
(3)在伴有培训安排的尽义务的部门就业4、日本——消化型就业为消化劳动者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把中小企业作为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日本先后出台了税收、银行贷款、财政扶持、法律保障等优惠政策措施,这样既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增加了就业岗位,抑制了失业率的上升。
5、巴西——扶持型就业巴西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实行较宽松的劳工政策和支持在非正式经济中自谋职业的做法,支持非正规就业者。
这一宽松的劳工政策,在于适当保护资方利益,以鼓励资方多雇用职工,同时对劳方利益也予以一定程度的保护。
6.再就业制度发展趋势一、世界经济全球化二、从非此即彼到多种选择三、再就业制度法制化四、福利国家转变消极补贴的传统做法7各国工伤保险制度发展趋势1、在保障范围方面,经历了由单纯的事故伤害赔偿向包括工作事故损害和职业伤害赔偿的转变,及由直接伤害扩大到间接伤害的转变。
2、在覆盖对象方面,经历了由工业部门劳动者扩展到非工业部门劳动者、由私人部门雇员扩展到公共部门雇员、由雇佣劳动者扩大到自雇者的转变。
3.在立法理念方面,经历了从损害赔偿的民法原则向劳工权利保障的转变。
4、在体系结构方面,经历了由单一的损害补救体系向预防、康复、赔偿三位一体的转变,并在制度和实践中形成了“预防重于赔偿”、“康复先于赔偿”的理念和趋势。
8各国工伤保险的立法原则1、雇主责任原则(Employer’s Liability)2、无过错责任原则(Liability without Fault)3、雇主缴费原则4、社会化原则5、工伤预防、康复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6、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原则9国外社会保障改革的经验与启示1.模式选择的重要性不同模式下的改革效果是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再商品化”改革的差异性2.养老制度改革与失业制度改革对比养老保障中的“再商品化”改革力度远远大于失业保障制度的情况3.福利刚性在改革中的作用福利刚性在改革中依然发挥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福利扩张”4.高福利国家改革的“矫枉过正”美国模式中呈现出的依然是一种多样性的态势,而北欧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中的变化趋势则呈现出较大程度的收敛特征。
5.各国改革过程中呈现的“趋同现象”福利程度最低的美国模式在许多领域同时存在着福利扩张的倾向,这种扩张的方向无疑是朝着北欧模式的方向的;而另一方面,虽然北欧模式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也有福利扩张的迹象,但却存在着强烈的“再商品化”倾向和冲动,采取最激烈改革措施的国家当属北欧诸国,尤其是丹麦和瑞典等。
6.国外社会保障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国外社会保障改革对中国的启示1.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度要符合其经济发展的相应水平,以防止未来矫枉过正和积重难返等过激行动的产生。
2.国家与市场的作用要摆正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和责任问题依然需要正确对待。
3.不但制度模式要正确,而且要有制度预期现在从世界性的改革趋势来看,建立这个半积累制的统账结合模式的初衷和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它考虑到了避免现收现付制的缺点和我国具体国力和国情的诸多因素,其整体方向是正确的,目标预期是超前的。
10.“私有化”的改革浪潮及其内涵社会养老保障的私有化即,从DB型现收现付制向DC型完全积累制的过渡与转型,其主要特征有两个:建立储蓄型个人投资账户,体现明晰的个人财产权利,而非DB 型那样全社会统筹使用和全社会的统一给付个人账户中的资产投资行为完全进行分散决策,委托投资管理,实施市场化的投资策略,而不像DB型那样完全由政府统一投资管理和进行保值增值。
但是在转型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遇到两方面的困难和阻力。
需要巨大的转型成本。
由DB型直接向DC型转型需要巨大的成本,所以需要DB 与DC之间的混合型制度:一种为名义账户制,是“模拟的”的积累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化”积累制;另一种为“半积累制”,如中国现行制度。
第二个困难来自于非经济领域的社会政治问题。
有些国家进行的任何私有化改革都常常引起激烈的社会反弹甚至遭到工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反对,引发社会游行示威罢工抗议等激烈的集体行动,从而导致某些国家的改革举步维艰,屡屡受挫。
⑪怎样建立更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挑战:1、人口老龄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
1、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对老龄化之策(战略层面):世界银行的“三支柱”养老:①公共养老金计划。
②强制性的民营的完全积累的养老金计划。
③自愿性储蓄。
应对老龄化之策(操作层面):①提高平均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
②降低基本养老金给付水平。
③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率,扩大缴费面。
④引入“民营化”机制,将部分责任向私营部门转移。
2、经济全球化的压力①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领头羊美国是经济实力最强、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
③经济全球化引起资本与劳动力在全球范围的重组,以追求最高效率,这就降低了一国政府和法律对内的权威性。
3、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①经济结构转型击碎了“产业工人大军”。
②非典型性就业。
③家庭结构的变化。
④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点:(1)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新模式按功能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主体层。
指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制度模式,覆盖城乡就业人群。
含军人保障、村干部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特定人群养老保障。
二是保底层。
养老补贴制度覆盖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老年居民。
三是补充层。
即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
(2)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的医疗保险体系(3)完善就业保障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探讨改革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待遇。
加强失业保险对再就业的保障功能我国的失业预防、失业保险、就业扶助三位一体的就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4)建立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低标准、广覆盖”向“应保尽保”的过渡阶段按照“重点突出、补助合理、体现差别、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升低保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建立社会化管理和监管体制,难点是有效核实家庭收入(3)建立和完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1、渠道筹集房源,加大财政投入。
2、大住房保障范围。
高保障房建设的比例。
4、大对居民住房的保障力度。
(4)推动和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建设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企业(职业)年金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与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形成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这将使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全面法制化建设的轨道。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定型化、规范化、法制化新阶段。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困有所助,安居乐业,在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