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家》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6.17《赵世家》课件2

使……断绝,
遗憾
唯君图之
希望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如果不是
赵盾卒 ,子朔嗣
承袭爵位
历史启示
学习了这课我们可以认识到以下2点:
1.赵氏孤儿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懂 得 取舍
2.胡服骑射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改革/怎 么改革/善于 改革
这些经验也给予后世一定的影响.
End
谢谢 合作 !
列出结构提纲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 (4) 屠岸作难,灭赵九族 (4) 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5)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 (6) 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7)
1.《赵氏孤儿》为什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生存或死亡,这不仅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
特“高贵的忧郁”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 无法开释的情结。正是这种情结,一代代民族精 英,在理想主义的指引下,追求着生存信念的完 美,而正是这种执着的追求绵延着中华的国脉和 邦本。
司马迁
一.整体感知 二.细微讲解 三.历史启示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分为 三 部分:
第一部分讲赵盾其人及事迹【1-3】 第二部分讲赵氏孤儿的故事【4-7】 第三部分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事 【8-11】
1. 赵氏孤儿
《史记》
故事梗概
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 屠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 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 朋友程婴商议:一个杀身成仁,一个抚 养赵朔的遗腹子,他们设法得到别人家 的一个婴儿,骗过了搜寻孤儿的屠岸贾 的军队,公孙杵臼被杀死,程婴和赵氏 孤儿隐藏在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才因 病立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 到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程婴完成任务, 自杀身亡。
ß 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凝重的“生死”情结:危 急时刻,为了家国天下,死者慷慨从容,生者自 强不息、忍辱负重;赵氏孤儿不仅仅是一个家族 复兴的希望,更是一种信念不灭的传承,一句 “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结语抒尽一代史学大 师纵贯千古的良苦用心。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赵世家》备课材料

《赵世家》备课材料1、文本剖析:在《史记》三十世家中《赵世家》是颇具特色的一篇。
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
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二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
实行这一主张,就要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
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辞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
司马迁对武灵王力排众议的记述是颇为详尽的,因为在反复论辩中,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当然,作者也记述了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的功效。
我们从历史上已经看到,胡服骑射之功绝不仅仅局限在赵国,这一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司马迁虽然还来不及完全看到这些影响,但他却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武灵王的革新措施及不寻常,因而给以充分的肯定。
这也正是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
赵氏孤儿的故事由于戏曲和小说的传播,早已为人熟知。
但最早记述这一故事的正是这篇《赵世家》。
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
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无不跃然纸上。
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
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
但《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杰作。
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是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
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创作。
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元代作家纪君祥据此创作的《赵氏孤儿》杂剧,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高中语文《赵世家》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4、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判断句。
K12课件
14
列出结构提纲
•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 (4) • 屠岸作难,灭赵九族 (4) • 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5) •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 (6) • 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7)
K12课件
15
1、理清文中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2、简要概括赵盾其人其事。(1-3) 3、赵氏是如何被灭族的?(4) 4、赵氏孤儿是如何被救的?(5)
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 哭。 要:同“腰”。
3、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急速,赶快。通“促”。
4、居无何,而朔妇免
身。
免:同“娩”。
5、夫人置儿绔中。
绔:同“裤”。裤子。
K12课件
7
6、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
匿山中。
文葆:绣花的襁褓。文:同“纹”;
葆,通“褓”。
7、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
见龟策。见:同“现”。显现。
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
怨。
骜:通“傲”。
K12课件
8
9、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 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 故臣愿王图之也。 怫(bèi):通“悖”,背离,违 背。离:通“罹”,遭受。 10、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 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 也。 翦:同“剪”。 文身:在身上刺花
K12课件
16
1、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担任,主持) 2、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通”拒“,阻拦) 3、赵盾骤谏,灵公弗听 (多次)
4、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遮挡,保护)
5、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
(臣杀君或子杀父母)
高中语文赵世家学案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赵世家》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赵世家》生动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积累学习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掌握一些重要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1、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知识梳理:1、通假字: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距:通“拒”。
阻拦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要:同“腰”。
3、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急速,赶快。
通“促”。
4、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免:同“娩”。
5、夫人置儿绔中。
绔:同“裤”。
裤子。
,6、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文葆:绣花的襁褓。
文:同“纹”;葆,通“褓”。
7、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见:同“现”。
显现。
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骜:通“傲”。
9、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怫(bèi):倍,通“悖”,背离,违背。
离:通“罹”,遭受。
10、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翦:同“剪”。
文身:在身上刺花纹。
文,同“纹”。
秫:同“鈢”,长针。
2、词类活用:1、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活:使动用法,使之活。
2、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哀:为动用法,为、、、、、、而哀。
3、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3、一词多义: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副词,就是。
即女也,吾徐死耳。
如果,假如。
即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与则相同。
那就。
来即我谋。
靠近,走近。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副词,立刻,马上。
立孤与死孰难?与、、、、、、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非然,孰敢作难!谁,哪个。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本来。
固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坚固。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
坚持,坚决。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苏教版语文高二-6.17赵世家教案1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6.17《赵世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2、了解《赵世家》的内容及相关文化背景。
3、通过《赵世家》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史记》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1、掌握“致、索、匿、累、攘”等实词的意思和“孰、微、殆、焉”等虚词的用法,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2、借鉴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教时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赵世家》的内容,了解“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的故事。
2、重点学习“赵氏孤儿”部分,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句话是赞誉元代作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
试想,当初如果没有司马迁关于赵世家的记述,他也不会创作出这样杰出的作品,更不会受到后人如此的推崇。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写的《赵世家》(板书)二、熟悉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内容,试概述文本的故事情节。
明确:“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2、提学生读课文“赵氏孤儿”部分,其他学生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3、老师归纳整理:扞(hn)蹯(fn)胹(r) 拊(fǔ) 噣(zhu ) 齐衰(cuī) 三、梳理重要实、虚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1、通假字释其適子而更求君適,同“嫡”梦见叔带持要而哭要,同“腰”衣以文葆文,同“纹”故见龟策见,同“现”2、一词多义为:盾为国多难因为是为灵公是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做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做以:盾以得亡而以臣弑君凭……的身份韩厥具以实告把彼以我为能成事认为负: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背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倚仗卒:程婴卒与俱匿山中最终故:复故位原来的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所以略:王北略中山之地巡视攻城略地夺取3、重点实词释其適子而更求君舍弃赵盾骤谏屡次朔为晋将下军救郑率领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违背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使……断绝,遗憾唯君图之希望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如果不是4、特殊句式发兵距所迎襄公弟於秦者状语后置与楚庄王战河上状语后置子孙在朝,何以惩罪宾语前置四、分析“赵氏孤儿”部分1、第一至三节中作者详写赵盾,略写赵朔,联系上下文有什么事作用?明确:从内容上看,为下文屠岸贾灭赵氏提供了机口,使叙述的事件脉络清楚,易于理解。
【高中语文】赵世家ppt精品课件2

(屡次) (率领) (牵连) (违背) (使……断绝, 遗憾) • (希望) • (如果不是) • (使……灭亡)
(三)说明下列句式
• 发兵距所迎襄公 • (状语后置) 弟於秦者 • 与楚庄王战河上 • (状语后置) • 子孙在朝,何以 • (宾语前置) 惩罪 • (宾语前置类型:
介词宾语前置)
(四)翻译下列句子
• 您一定不会让我们赵家绝了后代, 我赵朔就是死也没有遗恨了。
• 3、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 匿山中。
Hale Waihona Puke • 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 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
• 4、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 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 赵武啼哭叩头,坚决请求说:“我宁 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 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
• (认为) • (背)
• (倚仗) • (原来的) • (所以) • (巡视) • (夺取) • (舍弃)
赵盾骤谏 朔为晋将下军救郑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 恨 • 唯君图之 •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 立赵後 • 是亡社稷 • • • • •
• • • • •
史记
司马迁
专题目标
• 1、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 叙事的艺术特色。 • 2、进一步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 握状语前置和宾语前置的句式。 •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 践。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 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 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情感。 • 本文目标:自读《赵世家》,了解所叙内容及相 关文化知识。
2020版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学案含解析苏教版
第17课赵世家——赵氏孤儿与胡服骑射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2. 思维:理解“赵氏孤儿”故事背后的价值态度,探讨“胡服骑射”的意义,以及这两个故事蕴含的人文精神。
3. 审美:领会生动、曲折的叙事艺术赏析。
学法点拨《赵世家》在《史记》三十世家中颇具特色,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河大海,波澜起伏,精彩片段时有所现,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本文节选的是全书中的两件大事,一是“赵氏孤儿”的故事,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节选的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无多大联系,各有特点。
“赵氏孤儿”的故事,文字浅显,情节曲折,重点是理解故事的曲折和公孙杵臼、程婴两个人的性格。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文字艰深,内容深刻。
宜抓住赵武灵王与叔父激烈交锋的语言,去认识赵武灵王改革的睿智、魅力和智慧。
诗美晨读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翦伯赞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仍莽莽。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 赏析 ]作者翦伯赞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在开头以史家眼光高度评价赵武灵王。
接着用文学笔法描写“遗址”苍莽、辽阔的风光。
最后借“蓬蒿”“土墙”两个意象抒发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思古情怀。
Ⅰ语言积累与梳理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1)释其適子而更求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赵宗灭乎,若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厥告赵朔趣.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衣以文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故见龟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却冠秫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而怫学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蛮夷之所义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同“嫡”,嫡子,正妻所生之子(2) 同“嚎”,嚎哭(3) 同“促”,急速,赶快(4) “文”同“纹”,花纹;“葆”同“褓”,襁褓(5) 同“现”,显现(6) 同“”,长针(7) 同“悖”,背离,违背(8) 同“仪”,榜样2.一词多义(1)致(2)适(3)矫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而叔带去周适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矫以君命,并命群臣:.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答案(1) 动词,涉及,牵连/动词,到达 / 动词,表达,传达/ 动词,得到 / 名词,情趣(2) 动词,到,往/ 动词,适应,顺应(3) 动词,诈称,假托/ 形容词,假托的,诈称的/ 动词,举3.虚词归纳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大王起微细:.(1)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其文约,其辞微.:即女也,吾徐死耳:.项伯即入见沛公:(2) 即.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答案(1) 连词,如果不是/ 形容词,卑贱,地位低下/ 副词,略微,稍微/ 形容词,含蓄(2)连词,假如,如果 / 副词,立即,马上 / 介词,当 / 连词,就4.古今异义词(1)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中国者..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肥义侍..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日,服而朝..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古义:这不是。
《赵世家》教案设计
《赵世家》教案设计《赵世家》教案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赵世家》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2、了解《赵世家》的内容及相关文化背景。
3、通过《赵世家》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史记》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1、掌握“致、索、匿、累、攘”等实词的意思和“孰、微、殆、焉”等虚词的用法,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2、借鉴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教时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赵世家》的内容,了解“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的故事。
2、重点学习“赵氏孤儿”部分,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句话是赞誉元代作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
试想,当初如果没有司马迁关于赵世家的记述,他也不会创作出这样杰出的作品,更不会受到后人如此的推崇。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写的《赵世家》(板书)二、熟悉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内容,试概述文本的故事情节。
明确:“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2、提学生读课文“赵氏孤儿”部分,其他学生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3、老师归纳整理:扞(hn) 蹯(fn) 胹(r) 拊(fǔ) 噣(zhu ) 齐衰(cuī )三、梳理重要实、虚词。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1、通假字释其適子而更求君適,同“嫡”梦见叔带持要而哭要,同“腰”衣以文葆文,同“纹”故见龟策见,同“现”2、一词多义为:盾为国多难因为是为灵公是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做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做以:盾以得亡而以臣弑君凭……的身份韩厥具以实告把彼以我为能成事认为负: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背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倚仗卒:程婴卒与俱匿山中最终故:复故位原来的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所以略:王北略中山之地巡视攻城略地夺取3、重点实词释其適子而更求君舍弃赵盾骤谏屡次朔为晋将下军救郑率领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违背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使……断绝,遗憾唯君图之希望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如果不是4、特殊句式发兵距所迎襄公弟於秦者状语后置与楚庄王战河上状语后置子孙在朝,何以惩罪宾语前置四、分析“赵氏孤儿”部分。
赵世家-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
赵世家-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读《史记》中的赵世家,让学生了解秦朝与赵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目标如下:•学习赵世家这一篇章;•了解秦国与赵国的历史背景;•掌握赵国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知识;•学会分析历史文献并获取相关信息。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分析能力;•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赵世家这一篇章;•了解秦国与赵国的历史背景;•掌握赵国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代文献;•帮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细节信息。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了解秦国与赵国的历史背景。
提出问题:“秦国的崛起是如何扭转中国历史的?” “赵国为何成为了秦国的主要敌人?” 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自学,课上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展示。
2.阅读环节将赵世家的文本分段呈现,让学生逐段阅读,为每一段做好预备知识的安排。
推荐学生阅读苏教版出版的《史记》。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赵世家的不同章节中选取一个小节,阅读后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将相关知识整理至讨论汇报中,并进行小组之间比较。
4.汇报环节按分组顺序轮流向全班汇报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可以就汇报内容提出问题和建议。
5.概括环节结合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对于赵世家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心得?6.作业环节以本次选错内容为题目进行一篇作文,阐述与分析在文本中想表达的主旨。
四、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选择赵世家这篇文本进行选读,让学生了解秦朝与赵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让学生互相学习、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选修《赵世家》教案2篇
赵世家教学目标:1、积累学习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掌握一些重要文言句式。
2、了解《赵世家》的相关内容以及“胡服骑射”的意义。
3、借鉴本文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从扫除文字障碍着手,突出重点,适时点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用案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教学要点:整理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句一、导入新课元代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早已被人熟知,这出戏剧更是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但是,最早记述这一故事的却是司马迁的《史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赵世家》,了解赵氏孤儿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整体把握文意(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本文思路清晰,主要记叙两件事情:第一部分(1-7)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第二部分(8-11)是关于“胡服骑射”的内容。
(要求学生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
)三、梳理文言知识(一)给加点字注音拊手(fǔ)齐衰( cuī)骜民(ào )谥号( shì)藏匿( nì)瓯越(ōu )属阻章( zhǔ)怫学者(bèi )稽首( qǐ)社稷( jì)(二) 找出通假字: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距:通“拒”。
阻拦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要:同“腰”。
3、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急速,赶快。
通“促”。
4、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免:同“娩”。
5、夫人置儿绔中。
绔:同“裤”。
裤子。
6、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文葆:绣花的襁褓。
文:同“纹”;葆,通“褓”。
7、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见:同“现”。
显现。
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骜:通“傲”。
9、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怫(bèi):通“悖”,背离,违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世家》教案教学目标:、进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2、了解《赵世家》的内容及相关文化背景。
3、通过《赵世家》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史记》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掌握“致、索、匿、累、攘”等实词的意思和“孰、微、殆、焉”等虚词的用法,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2、借鉴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教时教学目的:、整体把握《赵世家》的内容,了解“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的故事。
2、重点学习“赵氏孤儿”部分,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句话是赞誉元代作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
试想,当初如果没有司马迁关于赵世家的记述,他也不会创作出这样杰出的作品,更不会受到后人如此的推崇。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写的《赵世家》(板书)二、熟悉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内容,试概述文本的故事情节。
明确:“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2、提学生读课文“赵氏孤儿”部分,其他学生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3、老师归纳整理:扞(hn)蹯(fn)胹拊噣齐衰三、梳理重要实、虚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通假字释其適子而更求君適,同“嫡”梦见叔带持要而哭要,同“腰”衣以文葆文,同“纹”故见龟策见,同“现”2、一词多义为:盾为国多难因为是为灵公是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做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做以:盾以得亡而以臣弑君凭……的身份韩厥具以实告把彼以我为能成事认为负: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背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倚仗卒:程婴卒与俱匿山中最终故:复故位原来的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所以略:王北略中山之地巡视攻城略地夺取3、重点实词释其適子而更求君舍弃赵盾骤谏屡次朔为晋将下军救郑率领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违背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使……断绝,遗憾唯君图之希望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如果不是4、特殊句式发兵距所迎襄公弟於秦者状语后置与楚庄王战河上状语后置子孙在朝,何以惩罪宾语前置四、分析“赵氏孤儿”部分、第一至三节中作者详写赵盾,略写赵朔,联系上下文有什么事作用?明确:从内容上看,为下文屠岸贾灭赵氏提供了机口,使叙述的事件脉络清楚,易于理解。
从结构上看,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而且前后照应,使的结构更加紧凑。
2、文中还有哪些内容采用了类似的手法?明确:①第四节中的占卜预示了赵氏被灭族的命。
②第四节中韩厥许诺赵朔,称病不出,为赵氏孤儿的被拥立埋下伏笔。
③程婴认为“死易,立孤难耳”和赵武被拥立后自杀相照应。
3、“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时间跨越数十年,本文是怎样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详略不同的记述,以刻画人物形象的?明确:在情节上,没有正面写宫闱中的激烈冲突,而是通过前后两次占卜来暗示凶吉,交待矛盾冲突的激烈。
在记叙上,详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如韩厥与屠岸贾的交锋,公孙杵臼和程婴为救孤的商讨。
而略写人物的具体行动。
五、归纳总结六、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相关的习题。
2、预习“胡服骑射”部分。
第二教时教学目的:、重点学习“胡服骑射”部分,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2、通过赵武灵王和叔叔公子成的对话内容学习,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认识到“胡服骑射”的进步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掌握情况)翻译下列句子:、“先君何罪?释其適子而更求君?”赵盾患之,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2、韩厥告赵朔趣亡。
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3、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4、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二、熟悉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提学生读课文“胡服骑射”部分,其他学生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2、老师归纳整理:滏(fǔ)左衽(rn)鄗(ho)緤(xi)不佞三、梳理重要实、虚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通假字蛮夷之所义行也义,同“仪”而怫学者,离中国怫,同“悖”离,同“罹”却冠秫绌秫,同“鉥”2、一词多义略:王北略中山之地巡视攻城略地夺取唯君图之希望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如果不是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牵累属阻漳、滏之险连接是亡社稷使……灭亡3、古今异义婴不肖没有出息臣闻中国者中原四、分析“胡服骑射”部分、结合对话内容,说说什么是“胡服骑射”?明确:“胡服骑射”实际上是赵武灵王跟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国内实施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即让国人改穿少数民族的服装,学习少数民族人骑马射箭。
2、“胡服骑射”在历史上有怎样的意义?明确:从历史上已经看到,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的强大,而且胡服骑射之功绝不仅仅局限在赵国,这一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五、活动讨论、司马迁通过“赵氏孤儿”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
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
如果真是如此,那你们认为这是否违反了《史记》的“实录”精神?明确: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
但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杰作。
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是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
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创作。
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2、关于篇中有几处梦卜的认识?明确:梦卜就是据梦境预卜后事,这种迷信思想应予批判。
不过史书中记梦卜等迷信活动并不始于司马迁,《左传》里就有不少这类记载,司马迁还不可能完全摆脱这种影响,这是时代的局限。
六、归纳总结七、布置作业、熟记本文的实、虚词2、运用本文所学的“详略得当”、“前后照应”和情节曲折等写作方法,以“误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相关链接:、赵武灵王:在《史记》三十世家中《赵世家》是颇具特色的一篇。
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
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二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
实行这一主张,就要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
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辞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
司马迁对武灵王力排众议的记述是颇为详尽的,因为在反复论辩中,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当然,作者也记述了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的功效。
我们从历史上已经看到,胡服骑射之功绝不仅仅局限在赵国,这一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司马迁虽然还来不及完全看到这些影响,但他却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武灵王的革新措施及不寻常,因而给以充分的肯定。
这也正是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
赵氏孤儿的故事由于戏曲和小说的传播,早已为人熟知。
但最早记述这一故事的正是这篇《赵世家》。
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
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无不跃然纸上。
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
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
但《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杰作。
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是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
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创作。
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元代作家纪君祥据此创作的《赵氏孤儿》杂剧,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试想,如果没有司马迁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述,纪君祥怎么可能创作出这部杰出的杂剧来呢!2、历史材料:赵武灵王,约生于赵肃侯十年(前340年),卒于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史家又称他为“赵主父”。
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
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
当时,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
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
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
赵武灵王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二、三等小国中山国的侵扰。
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18年中,赵屡败于秦、魏,除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外,还不得不忍辱割地。
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以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
他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认真研究了壮大赵国力量的办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气魄,毅然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
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而继承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
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
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
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
在普遍以中原正统和华夏礼乐文化自负的氛围中,他敢于改革传统的舆服制度,而取法胡人的服饰习俗,足见他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气魄宏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也很大。
以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抱着“循法无过,修礼无邪”的传统观念,拒绝胡服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