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说课稿1

嘎达梅林说课稿1
嘎达梅林说课稿1

《嘎达梅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内容分析

交响诗《嘎达梅林》它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音乐素材来自同名的民歌,作品曲式为奏鸣曲式,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作品体裁为交响诗,是一首叙事性及戏剧性的大型单乐章管弦乐曲,使用了交响形式的手法,以著名的蒙古民族历史故事为题材,故事情节形象地呈现于乐曲中,全曲用时约17分钟。

(二)、教材中的地位

《嘎达梅林》是一首交响诗,从作品深度来说更加深刻,容量也更大。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民歌和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从“情”的角度,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英雄、热爱民族音乐。

(二)、技能目标: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用各种音乐要素(如:力度、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并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三)、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标题音乐的特点,并能对标题音乐感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

(一)、交响诗《嘎达梅林》是本课内容安排的重点。(《嘎达梅林》有多种音乐形式,包括民歌、叙事诗、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及交响诗等,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系统性,把交响诗作为重点内容,民歌作为复习内容,电影音乐作拓展内容,其他形式由学生课外自学,一带而过。

(二)、在交响诗的欣赏过程中,重点是通过各音乐要素的分析、比较来充分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

四、说教学难点

(一)、乐器音色的听辨。

(二)、学会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一)、想象体验法(因为交响诗《嘎达梅林》是表现蒙古族历史故事的作品,体验音乐音响,想象音乐形象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体验中审美,在想象中。而且这首作品比较长,在完整欣赏时采取了根据提示想象体验的方法,使学生的想象有了一定目标,不再是天马行空,更体现了标题音乐的特点。)(二)、比较法(通过音诗音画的比较,清晰认识交响诗的概念;通过各音乐要素的比较,了解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解决重点和难点。)(三)、自学法(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有关嘎达梅林故事、各种音乐形式以及交响诗作者辛沪光的信息,作业很简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自己所查找的内容印象又比较深刻,在课堂上讲述还有一种参与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主体地位。)

(四)、节奏模仿法(一方面对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进行节奏练习,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马头琴演奏《嘎达梅林》。提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什么歌曲?

学生回答后总结:这是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由马头琴演奏,它那古朴、苍凉的音色特别能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和蒙古人的性格,所以音色对于音乐形象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意图:一上课就聆听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那种悲壮、扣人心弦的音色一下子就带动了学生的情绪,迅速进入到课堂气氛中,并初步认识音色这一音乐要素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重要性。

2、复习歌曲《嘎达梅林》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民歌旋律,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找到民歌与交响诗之间的联系。

(二)、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

1、请学生讲一讲有关嘎达梅林的故事,作适当补充。

如果学生没有讲述完整,教师要补充西拉木伦河一战,嘎达梅林已突出重围,当他发现还有部分起义者还在包围圈中,毅然返回。最后,他弹尽粮绝,誓不投降,在泅渡至河中心时中弹牺牲。

设计意图: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使学生对故事印象更深。补充部分充分引起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和对接下来要欣赏的音乐的期待。

2、了解有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以这个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嘎达梅林》。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交响音画,同样作为标题音乐,你们知道交响诗和交响音画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讨论后归纳:音画是描绘性的,音诗是叙事性的,其音乐情绪更加曲折,结构也往往更加复杂。这首作品采用的是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谁来介绍一下作者辛沪光。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完善原有的对于交响诗的概念。

3、主题分析

A、主题一

播放约1分钟的片段,提问:音乐速度怎样?由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使你看到了什么?

讨论分析:慢速,小提琴长音作背景,单簧管柔和的音色演奏主旋律,表现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的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分析让学生了解音色、速度这两种音乐要素对形象塑造的作用。

B、主题二

约15秒的片段,提问:由什么乐器演奏?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分析:铜管乐和定音鼓低沉的音色带来了阴森,不和谐的感觉。

提问:重音记号有什么作用?降7的出现又带来了怎样的效果?现在我用一支长笛用弱的力度,去掉7的降号,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呢?现场演奏。

分析:重音记号加强力度,给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觉;降7的出现不和谐,是一种反面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分析了解音色、力度、旋律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并运用比较法,改变音色、力度、旋律给学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

C、主题三

欣赏约30秒的片段,提问:由什么乐器演奏?旋律走向?

分析:小号辉煌的音色,上行的旋律,积极向上,鼓舞人们反抗。带着号召

的感觉唱谱。然后去掉附点试唱。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音色、旋律、节奏的作用。)

D、主题四

你从音乐中看到了一支怎样的队伍?你是怎么知道的?

分析:善战的骑兵。XXX的节奏由小军鼓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前三条主题的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欣赏方法,所以问题就不再设计的那么明确,让学生自己发现。

节奏练习:XXX XXX XXX XXX ,为旋律伴奏。

设计意图:了解节奏在表现音乐形象中的作用。并通过节奏练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E、小结。看来,无论是音色、力度、节奏还是旋律、速度都对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关注是欣赏交响诗作品的重要方法。

F、这些音乐和民歌有没有联系?

分析:来源于民歌。

设计意图: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部分特点,知道民族音乐是音乐家创作的肥沃土壤。

4、整体欣赏

总体要求:仔细聆听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计多媒体,伴随着音乐的进行出现情境的提示或问题。

呈示部:美丽辽阔的科尔沁大草原上,人们过着安详宁静的生活

传来了王爷要出卖土地的消息

嘎达梅林号召人们起义,牧民奋起反抗

展开部: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

再现部:万马奔腾、悲壮惨烈的沙场

再现了哪些主题?什么乐器代表了正义的一方?什么乐器代表了邪恶的一方?

尾奏:民歌旋律出现了几次?情绪有何变化?

设计意图:用简练的文字引导学生有目标的想象,也体现标题音乐的特点。

呈示部和展开部的各主题已进行细致分析,给予情景提示,再现部和尾奏用问题引导。

(三)、拓展

1、除了民歌和交响诗,你们查到《嘎达梅林》还有哪些音乐形式?

2、欣赏电影片段。时隔45年,著名音乐人,也是辛沪光的儿子——三宝为电影《嘎达梅林》创作了精彩的音乐,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片段。请大家关注:音乐是怎样渲染情绪,推动情节发展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想象中的画面在眼前活了起来,更深地体会音乐表现情绪的作用;同时突出英雄形象,使情感得到升华。

(四)、结语

今天,我们在音乐中认识了英雄嘎达梅林,也学习了欣赏交响诗的方法。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去了解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喜爱音乐艺术。

《嘎达梅林》教案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美丽的村庄》

2、初步学习歌曲《嘎达梅林》

3、欣赏作品《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准确表达歌曲感情。

教学分析:

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影片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欢迎大家到蒙古包做客(播放音乐《嘎达梅林》,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1)在北方的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2)播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三、学唱歌曲:

(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跟琴视唱歌谱。(注意长音唱够拍,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3、分析作品中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4、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5、完整演唱歌曲。

四、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

1、聆听作品;(听后提问)

(1)哪部分让你感受最深?

(2)谈谈你心中嘎达梅林的形象?(从中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2、分组讨论:

(共分三组表演)

一组:演唱一首蒙古音乐风格歌曲。

二组:介绍蒙古族是怎样待客及相关风情。

三组:表演一些蒙古族舞蹈动作。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音乐欣赏课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歌曲《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满红红2013年7月9日 一、导学提纲 1、熟悉歌曲《嘎达梅林》,了解嘎达梅林的传说。“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歌曲中为什么演唱鸿雁?“长江”指哪个地方? 2、简单了解蒙古的民族风情。 提示:(1)搜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拓宽视野的过程,除了老师提供的导学提纲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查找和其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提倡多思、多看、多想,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2)课堂上展示的时间有限,同学们一定要抓住重点,看我们所提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根据问题把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合并、概括,取其精华与大家分享,不要面面俱到,要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述。(3)第一、二题要进行课堂小组展示,请小组长安排好发言顺序,可以搜集展示相关图片,将展示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不提倡照着资料读。 3、用口风琴视吹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 4、请用铅笔为歌曲标注旋律线。 5、歌曲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了解“中速稍慢”是一个什么速度? 提示:(四——六题)组长可以在下一节音乐课之前,合理安排时间段进行检查,做好记录和评价,作为评选“音乐之星”的依据。班长 抽查组长的完成情况,做好记录,作为评选“音乐小组之星” 的依据。

6、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的问题或疑惑是: 二、课堂教学实录(部分): 1、教学铺垫:《我是人民小骑兵》音乐律动 2、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简单预习了歌曲《嘎达梅林》,今天我们就来演唱这首歌曲(出示课题)。一起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班长读一读。(出示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演唱中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知识与能力:1、学会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能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演唱歌曲。 2、初步尝试用口风琴有感情地吹奏歌曲《嘎达梅林》。 ⊙过程与方法:借助于情景想象、歌曲的旋律线等方法表现歌曲。 师:首先请大家展示自主学习情况,只展示第一、二题。哪个组来?生:(展示)我们的展示完毕,哪个组有补充?、、、、、、 师:这个组准备的非常充分,展示得很好。嘎达梅林是蒙古民族英雄,鸿雁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大雁,蒙古人民对鸿雁非常崇敬,这是一首用鸿雁比喻英雄的歌曲。 三、学习新歌 (一)聆听二遍歌曲,思考二个问题 师:下面我们来聆听两遍歌曲,思考二个问题,请大家看大屏幕: 合作探究: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高中音乐全册说课稿【精美整理版 】

【精品】人音版高中(全一册)《音乐鉴赏》高中音乐全册说课稿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全一册)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琵琶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①《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作曲。斯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思想情绪,感受音乐的形式要素,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②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①通过欣赏作品和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能够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艺术作用的。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腾格尔《天堂》的音频,配合草原风光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从他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最后我来总结“腾格尔把大草原,他的家乡比喻成天堂,可见他对大草原的热爱,接下来我们再听一个发生在大草原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特别,是用琵琶来讲述的” ③完整聆听《草原放牧》之后,问学生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然后介绍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②乐曲表现的是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 ④接下来我将有请本班学习舞蹈的同学配合《草原放牧》的音乐,展示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意图是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作曲家的性格特征, ⑤然后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让学生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度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和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下面有来了介绍柴可夫斯基:(④书上第 6 页) ⑥接下来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通过对音(⑤书上第 8 页)之后再次聆听 《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乐的理解,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哪种音乐形式要素发挥艺术作用的”讨论最后总结四、拓展 ③聆听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分析其形式要素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变化。五、总结 通过欣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嘎达梅林 课例名称:人音版八年级交响诗“嘎达梅林” 授课教师:陈煜(西安市第六十七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 二、分析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 三、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及意境。 四、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一、通过欣赏作品,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所表现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即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等)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一、学生聆听感受音乐情绪,分析产生不同情绪的原因。 二、参与体验音乐要素使用的变化,在表现音乐形象及内容时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嘎达梅林》(马头琴演奏民歌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美,点出“这样的草原美景,值得我们去歌颂、值得我们去赞美,更值得我们去保护。”的主题,为之后的拓展意义做铺垫。

2.了解《嘎达梅林》故事概要。 二、出示课题: 《嘎达梅林》交响诗 认识作曲家。 学生活动: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的音乐片段。想象作曲家年龄、性别、性格特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作曲家辛沪光的创作心理及具有的刚毅性格和高尚情操。 (二)欣赏感受并分析作品。 1.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唱每小节主音的形式感受作品。 设计意图:借助达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继续建立音高概念,并通过演唱主音、聆听主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和声感受。 2.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使用音乐波形图)。 学生活动:学生从听觉、视觉的感受中对比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即音乐要素当中力度、速度以及配器的变化。 3.第二主题:“号召起义”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找到音乐当中最具号召力的部分并探寻原因。 设计意图:点出附点节奏具有推动效果。 4.第三主题:“驰骋草原”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打响舌等形式的参与感受作品情绪。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想象,让学生参与在音乐的表现当中。 5.“嘎达牺牲”: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该场景是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加入了什么乐器?预示怎样的结局? 设计意图:点出使用定音鼓表现英雄牺牲恰到好处。 6.《嘎达梅林》民歌主题:

2021年小学音乐《来自草原的故事》说课稿

小学音乐《来自草原的故事》说课稿 小学音乐《草原的故事》说课稿范文 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 ___,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习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可以是故事、传说、风俗、音乐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 ___、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声有色,教学结构更为严谨,教学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马头琴的传说”、“草原上的歌声”和“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块的学习活动。 首先是第一板块:马头琴的传说。

五年级上音乐教案踏雪寻梅_湘教版

踏雪寻梅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教学重点: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会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1、有表情的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2、唱好二声部,与一声部做好融合。教学教具:电子琴课堂乐器音响 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高雅的艺术歌曲,整曲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的描绘了驴儿脖颈上的铃铛声。歌曲简小精炼,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在教学中还加入了伴奏来丰富拓展歌曲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梅的熏陶感染中深刻的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唱歌曲(铃儿响叮当)(欢快高兴活泼的情绪)(二)、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踏雪寻梅》和主人公一起去“踏雪寻梅”。(1)欣赏PPT视频歌曲(踏雪寻梅) 1、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提问:听到这首歌你们的心情如何?师:在欢快的歌声中,踏着皑皑的白雪,闻着悠悠的花香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听完歌曲歌中的哪些字或者词有哪些不理解的?霁"ji" 四声,指的是雪后放晴。 “灞桥”有扶手的石板桥 2、师:这首歌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作品。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作曲家黄自生平。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思考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这首歌表达怎样的情绪?运用什么演唱形式?(2)学唱歌曲(三)处理歌曲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歌曲中哪一句表现了骑驴赏花的高兴心情?(四个“响叮当”)学唱四个“响叮当”师:歌曲中四个“响叮当”上方加了什么音乐记号?为什么要加?怎样生动地来演唱?——加了跳音记号,要唱得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增强对西北民歌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歌曲分段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了解“花儿”这一民歌类别,并能够感受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情绪,增强对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聆听并欣赏音乐内涵并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音乐旋律特点。 【难点】 体会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西部放歌》,并提问:这首歌曲的歌名。(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 这首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之后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西部开发和西部人民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顺势揭示课题《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属于那种民歌体裁?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花儿”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花儿”内容丰富,形式自由,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2.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男子对心爱女子的追求、爱慕之情。

(三)分段(步)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 乐句悠杨,起伏较大,多以四度跳进与大跳,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 2.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第一段歌词表达了怎样的寓意? 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 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山高地广的景色,用了很多衬词衬腔,在最后一句引出“一朵牡丹”,把心爱的女子比喻成牡丹。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二段,并提出问题:第二段音乐歌词有怎样的寓意?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 第二段歌词承接第一段歌词,依旧把心爱的姑娘比喻成花朵,表达了想摘却摘不到的枉然之情。深刻的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之情。

嘎达梅林教案

嘎达梅林教案 嘎达梅林教案 嘎达梅林教案(一): 歌曲《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一、导学提纲 1、熟悉歌曲《嘎达梅林》,了解嘎达梅林的传说。“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歌曲中为什么演唱鸿雁?“长江”指哪个地方? 2、简单了解蒙古的民族风情。 提示:(1)搜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拓宽视野的过程,除了老师带给的导学提纲的问题,同学们能够查找和其相关的自我感兴趣的任何问题,提倡多思、多看、多想,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储备。(2)课堂上展示的时光有限,同学们必须要抓住重点,看我们所提的问题是什么,能够根据问题把自我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合并、概括,取其精华与大家分享,不要面面俱到,要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述。(3)第一、二题要进行课堂小组展示,请小组长安排好发言顺序,能够搜集展示相关图片,将展示时光控制在2分钟左右,不提倡照着资料读。 3、用口风琴视吹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 4、请用铅笔为歌曲标注旋律线。 5、歌曲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了解“中速稍慢”是一个什么速度? 提示:(四——六题)组长能够在下一节音乐课之前,合理安排时光段进行检查,做好记录和评价,作为评选“音乐之星”的依据。班长抽查组长的完成状况,做好记录,作为评选“音乐小组之星”的依据。 6、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的问题或疑惑是:

二、课堂教学实录(部分): 1、教学铺垫:《我是人民小骑兵》音乐律动 2、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简单预习了歌曲《嘎达梅林》,这天我们就来演唱这首歌曲(出示课题)。一齐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班长读一读。(出示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演唱中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知识与潜力:1、学会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能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演唱歌曲。2、初步尝试用口风琴有感情地吹奏歌曲《嘎达梅林》。 ⊙过程与方法:借助于情景想象、歌曲的旋律线等方法表现歌曲。 师:首先请大家展示自主学习状况,只展示第一、二题。哪个组来? 生:(展示)我们的展示完毕,哪个组有补充?、、、、、、 师:这个组准备的十分充分,展示得很好。嘎达梅林是蒙古民族英雄,鸿雁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大雁,蒙古人民对鸿雁十分崇敬,这是一首用鸿雁比喻英雄的歌曲。 三、学习新歌 (一)聆听二遍歌曲,思考二个问题 师:下方我们来聆听两遍歌曲,思考二个问题,请大家看大屏幕: 合作探究:

小学音乐课《啄木鸟》精品说课稿

小学音乐课《啄木鸟》精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程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咚咚姑娘》中的一首歌 曲〈啄木鸟〉。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 为以下三点:1、认识、了解啄木鸟的生活特点和特殊本领。2、学习表现啄木鸟的歌曲、 感受歌曲的内容。3、尝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啄木鸟题材的艺术创作,以艺术的形式 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每个知识点的出现 尽量做到自然流畅,难点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聆听感受,或听辩体验。40分钟的快乐学习,一定会让全体同学都有所收获,那就是能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并且会用动作表现和歌曲情感来进行歌表演。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 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 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 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 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 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 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 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 想而知了。 二、说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演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 主动地进行模唱和表演,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相互间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 美好情感。 三、说教法和学法 周老师告诉我们“音乐教师可以做一棵参天大树,也可以做一颗幸福小草。”关键在 于作为音乐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对音乐教育事业的追求有多执着。而我们认为,小 草虽然幸福,但缺少一些成就感,而参天大树的成长过程要费一番功夫,最终却能站在不 同的高度俯瞰世界,“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学生的成功需要我们呕心沥血的付出,但他们成功的一瞬间也是我们最幸福最有成就的时刻。

红旗颂(说课)

《红旗颂》说课稿 黄石三中郭晟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堂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时代》中的第2节“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中第三部分的内容——“红旗颂”,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时代的关系,感受时代中的音乐,触摸音乐与时代的脉搏,充分体验优秀音乐作品带给人们对不同时代的追忆、感悟、希望等。从而认识到音乐与时代的紧密关系:时代造就音乐风格,音乐传承时代特征。 本节课以气势磅礴的《红旗颂》,乐观豪迈的《祝酒歌》,带领学生穿越音乐时空,回到红色年代,感受音乐中的澎湃激情,同时也学会理性思考:“时代主题对音乐的题材与创作方式的影响”及“音乐在时代变迁中所起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作曲家吕其明、施光南,欣赏他们的优秀作品——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与歌曲《祝酒歌》,感受作品中的时代气息,认识音乐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2)熟悉两个作品的主题音乐,能哼唱并记住主题旋律。 (3)在评论中学会理性思考:“时代主题对音乐的题材与创作方式的影响”、“音乐在时代变迁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欣赏,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体验音乐在时代变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真正做到在聆听音乐中能积极进行理性思考,并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作出评论。 二、说教法和学法 对于和平年代中处于歌舞升平中的我们,通过凸显时代特性的音乐平台,追忆过去,感悟红色年代的荡漾激情,激发大家的正气、勇气和斗志,在当今的时代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积极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采用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能有所触动,有所收获。 为了确保学生能乐于接受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从中能充分体验见证时代的音乐所带来的震撼,更好地完成三维目标,本堂课也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心理年龄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学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遵循事物的认知规律,由浅及深,由易至难,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避免平铺直叙,应有起承转合,在教学环节中有紧凑的节奏、充分的体验,这样才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播放孙楠演唱的歌曲《五星红旗》,交流聆听感受,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熟悉的这首歌中唱到的“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使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情感中充分体验到五星红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意义。) (二)导入新课 在各类赛场、重大活动、庆典仪式等场合中,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是无数中国人的象征和骄傲。回顾历史,在开国大典上,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同时,也宣告着

人教版小学音乐 嘎达梅林 教学设计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熟练演唱歌曲。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通过欣赏器乐版和民歌版《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2学情分析 通过欣赏器乐版和民歌版《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通过欣赏器乐版和民歌版《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3重点难点 欣赏马头琴《嘎达梅林》和民歌《嘎达梅林》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4教学过程 一、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新课: 用几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乐器导课,引出马头琴 三、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 1、认识马头琴。(课件出示马头琴图片)。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马头琴的琴声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表现了蒙古牧人的深沉情怀。马头琴的由来还有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2、讲述马头琴的故事。(课件出示音话结合)。 请学生讲述马头琴的故事。

四、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也许是浸染了马的灵性,其音色空灵中有奇绝之境,感人肺腑。马头琴,尤可模仿马的嘶鸣,萧萧然,几可乱真。马语中常有悲声,而马头琴也如马语,深情悲悯之情,令倾诉者翻卷衷肠。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下面我们来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1、播放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欣赏了刚才的乐曲,他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为什么这首乐曲会有悲壮情绪在里面呢?因为我们方才欣赏的一段马头琴独奏实际上是一首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这首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非常悲壮的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深情悲悯的马头琴曲中来了解这个故事吧。 2、在马头琴曲中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课件播放) 师: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五、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播放。(音画结合欣赏)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有我国著名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课件出示)听听腾格尔是怎样用歌声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六.学唱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随伴奏唱. 七.欣赏马头琴齐奏<<嘎达梅林>>,观看后谈体会,对比独奏版的不同艺术感受. 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一首低沉的马头琴曲中开始,也让我们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结束吧!

高中《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中《再别康桥》说课稿 下面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语文课文《再别康桥》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2月6日,全区小学音乐教师汇聚一堂共同研讨。听了两节展示课:王云芹老师的《嘎达梅林》和李林老师的《久不唱歌,忘了歌》。两位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 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路,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机械死板的教条,去禁锢学生鲜活的思想。解剖诗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点的 前提下,描绘所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据于此,我就把“指出诗歌意象,描绘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难舍难分的无奈和感伤”作为学习目标。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学生分析诗歌方法的引领和指导。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我觉得这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课文,文章蕴含的信息量很大,语句简洁而不乏生动, 贴近学生的实际,可读性非常强。课文指出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能让学 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 学的浓厚兴趣。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 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 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 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 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3 课《新型玻璃》。我将分以下四大板块来进行说课。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 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 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结合法。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 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嘎达梅林说课稿1

《嘎达梅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内容分析 交响诗《嘎达梅林》它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音乐素材来自同名的民歌,作品曲式为奏鸣曲式,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作品体裁为交响诗,是一首叙事性及戏剧性的大型单乐章管弦乐曲,使用了交响形式的手法,以著名的蒙古民族历史故事为题材,故事情节形象地呈现于乐曲中,全曲用时约17分钟。 (二)、教材中的地位 《嘎达梅林》是一首交响诗,从作品深度来说更加深刻,容量也更大。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民歌和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从“情”的角度,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英雄、热爱民族音乐。 (二)、技能目标: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用各种音乐要素(如:力度、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并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三)、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标题音乐的特点,并能对标题音乐感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 (一)、交响诗《嘎达梅林》是本课内容安排的重点。(《嘎达梅林》有多种音乐形式,包括民歌、叙事诗、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及交响诗等,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系统性,把交响诗作为重点内容,民歌作为复习内容,电影音乐作拓展内容,其他形式由学生课外自学,一带而过。 (二)、在交响诗的欣赏过程中,重点是通过各音乐要素的分析、比较来充分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 四、说教学难点 (一)、乐器音色的听辨。

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嘎达梅林》教案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认识马头琴、欣赏《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 3、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很多家长来到我们班,希望咱们大家好好表现,咱们一起度过欢乐的“音乐四十分”。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是: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1. 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 2、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 3、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 二、新授部分: (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吃:以肉食为主,多吃肉块、炖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 奶食以马乳为主。 穿:四件套(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圆形为主,冬暖夏凉。易于拆建。 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学家规范的蒙古文。 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蒙古笔举行那达慕“娱乐游戏”之意。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 歌舞:传编的有马刀舞、盅碗午、鄂而多斯舞。 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乐器:马头琴。 宗教信仰:喇嘛教。 (二)认识马头琴 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4、谁知道马头琴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放牛娃。一天,他看到路边有一匹刚生下来的小白马,非常可怜,就把它抱回家去养着。小白马一天天长大了,他们就象一对好朋友,一时一刻也不分开。有一年,苏和带着他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草原上的赛马会,并得了第一名。王爷要苏和把小白马卖给他,苏和不肯,狠心的王爷赶走了苏和,抢走了小白马。小白马想念苏和,跑了出去,被王爷命人乱箭死。 苏和日夜思念着小白马,一天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回来了,轻轻对他说:“我的小主人,我真想你啊!你拿我身上的东西做一把琴吧!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苏和含着眼泪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琴杆顶上雕刻了马头。从此,苏和天天拉琴,就象小白马在唱着歌。就这样,马头琴传遍了整个草原,成为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

小学语文《新型玻璃》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新型玻璃》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第9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新型玻璃》。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五年级第9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先容了夹 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 当代生存中的遍及应用。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面是为大家 收集整理的关于四年级上册《黄继光》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 课文一共有6个天然段。这篇课文语言浅近,普通易懂,重要是想让门生通过了解5 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敏捷生长的科学技能成绩及其在当代生存中的作用,引发 门生勤劳学习的自学性。 在小语课本中入选了不少像本文如许的科学小品文,如《太阳》、《只有一个地球》、《鲸》、《新型玻璃》等。门生通过阅读,了解大千天下,探索天然秘密,扩大视野,增 长伶俐,从而学习语言,生长语言,造就阅读本领和精良的阅读风俗。它和科学课本中的 知识漫笔相比,固然同样表述科普知识,但目标和作用均不雷同。前者重形象,后者重理性。 二、说目标 由于语文和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具有人文性,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一同样是科学小品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过去教科学小品文,习惯从知识点切入,然后层层 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学生获得某种知识为目标的做法和科学课几乎没有区别。课标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合。”我认为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小品文教学不排斥对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但其主要目标 不在于获取某种知识,而在于通过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学习 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基于这样的理念,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我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通过说话训练,再仿写一段自己想 设计的玻璃。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最新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精品教案

《嘎达梅林》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的内容,记住民歌的音调,感受交响乐的美妙。 2、打破狭隘的民族观,唤起民族激情并热爱英雄。 重点难点:分析作品的内容,能感知嘎达梅林的事迹是如何用音乐来讲述、表达的。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二、师生问好 三、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并回答两个问题。 ①它是一种什么乐器演奏的? ②它属于哪个民族特有的乐器? 2、方才欣赏的一段马头琴独奏实际上是一首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嘎达梅林是内蒙古的一位英雄。今天老师就要通过一首交响诗带同学们去看看在这位英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四、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 一、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作曲家是如何用交响诗来讲述这个历史事件的。 1、请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聆听乐曲的引子。思考:引子部分使你联想到了什么?情绪怎么样? 2、引子部分情绪舒缓,安逸,但音乐中似乎有些许不安的情绪,好像有事情要发生。有故事要发生,我们进入交响诗的呈示部。 3、聆听呈示部第一主题(草原主题),回答问题。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有辽阔的草原的感觉。故事发生的地点作曲家交代清楚了,是在大草原上,草原的主题。牧民们过着安逸的生活。 4、事件的发生地点交代清楚了,还需要什么? 导入——人物。 请聆听音乐,什么人物出现了?音乐在音色、力度上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与草原主题对比。从音乐上分析,你觉得封建王公对当时的牧民压迫的重还是轻? 对,是很重的。牧民们遭到了巨大的压迫,最终必将起来怎么样? 导入——反抗。

5、好,请聆听呈示部的第二主题(号召起义)音乐在力度,音色上和王爷的主题对比。给你印象最深的音色是什么??让你联想到什么?? 导入——号角。 二、事件进入了展开部 号角吹响了,战斗打响了。我们知道这个事件是发生在大草原上,在草原上打仗,少不了的是什么? 导入——马。 到底是不是马呢?作曲家在音乐中会有解答,倾听音乐,回答问题、念念节奏。 战斗一共进行了2次,2次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听作曲家是怎么样来描写战斗的过程及结果的。 1、聆听战斗一欲知战斗结果,请听音乐。问题:战斗结果的音乐中出现了呈示部的那个主题?是草原主题还是起义主题?为什么? (点击小喇叭,听战斗结果音乐)战斗胜利了,出现了草原的主题,预示着牧民们保护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大草原,又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了。 2、但是……历史事件的发展是曲折的,为什么?请听音乐。音乐形象是怎么样的? (阴险、邪恶的)嘎达梅林遭到了奸人的陷害

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嘎达梅林》(出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 1、内容分析 交响诗《嘎达梅林》它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音乐素材来自同名的民歌,作品曲式为奏鸣曲式,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作品体裁为交响诗,是一首叙事性及戏剧性的大型单乐章管弦乐曲,使用了交响形式的手法,以著名的蒙古民族历史故事为题材,故事情节形象地呈现于乐曲中,全曲用时约17分钟。 2、教材中的地位 《嘎达梅林》是一首交响诗,从作品深度来说更加深刻,容量也更大,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民歌和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从“情”的角度,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英雄、热爱民族音乐。 2、技能目标: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用各种音乐要素(如:力度、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并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3、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标题音乐的特点,并能对标题音乐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 1、交响诗《嘎达梅林》是本课内容安排的重点。(《嘎达梅林》有多种音乐形式,包括民歌、叙事诗、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及交响诗等,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系统性,把交响诗作为重点内容,民歌作为复习内容,电影音乐作拓展内容,其他形式由学生课外自学,一带而过。 2、在交响诗的欣赏过程中,重点是通过各音乐要素的分析、比较来充分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 四、教学难点 1、乐器音色的听辨。 2、学会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想象体验法(因为交响诗《嘎达梅林》是表现蒙古族历史故事的作品,体验音乐音响,想象音乐形象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体验中审美,在想象中。而且这首作品比较长,在完整欣赏时采取了根据提示想象体验的方法,使学生的想象有了一定目标,不再是天马行空,更体现了标题音乐的特点。) 2、比较法(通过音诗音画的比较,清晰认识交响诗的概念;通过各音乐要素的比较,了解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解决重点和难点。) 3、自学法(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有关嘎达梅林故事、各种音乐形式以及交响诗作者辛沪光的信息,作业很简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自己所查找的内容印象又比较深刻,在课堂上讲述还有一种参与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主体地位。) 4、节奏模仿法(一方面对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进行节奏练习,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学习。) 六、教学准备:在歌曲《美丽的村庄》后,教学民歌《嘎达梅林》,并布置作业:查阅有关嘎达梅林故事、各种音乐形式以及交响诗作者辛沪光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1)欣赏马头琴演奏《嘎达梅林》。提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什么歌曲? 学生回答后总结:这是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由马头琴演奏,它那古朴、苍凉的音色特别能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和蒙古人的性格,所以音色对于音乐形象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意图:一上课就聆听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那种悲壮、扣人心弦的音色一下子就带动了学生的情绪,迅速进入到课堂气氛中,并初步认识音色这一音乐要素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重要性。 (2)复习歌曲《嘎达梅林》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民歌旋律,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找到民歌与交响诗之间的联系。 2、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 (1)请学生讲一讲有关嘎达梅林的故事,作适当补充。 如果学生没有讲述完整,教师要补充西拉木伦河一战,嘎达梅林已突出重围,当他发现还有部分起义者还在包围圈中,毅然返回。最后,他弹尽粮绝,誓不投降,在泅渡至河中心时中弹牺牲。 设计意图: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使学生对故事印象更深。补充部分充分引起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和对接下来要欣赏的音乐的期待。 (2)了解有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以这个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嘎达梅林》。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交响音画,同样作为标题音乐,你们知道交响诗和交响音画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讨论后归纳:音画是描绘性的,音诗是叙事性的,其音乐情绪更加曲折,结构也往往更加复杂。这首作品采用的是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