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学资料讲解
乒乓球竞赛规则完整版本-2022年学习资料

六、合法发球-7、运动员发球时,应让裁判员或副裁判员看清他是否按-照合法发球的规定发球。-必-1、如果裁判 对运动员发球合法性有怀疑,在一场比-赛中第一次出现时,判重罚球,并警告发球方。-2、此后,裁判员对该运动员 其双打同伴发球动作的-合法性再次怀疑,将判接发球方得1分。-水-3、-无论是否第一次或任何时候,只要发球员 显没有-按照合法爱球的规定发球,无薷警告,应判接发球方-8、运动员因伤病而不能严格遵守合法发球的某些规定时 -可由裁判员作出决定免于执行,但须在赛前向裁判员-说明。
2.底板厚度至少应有85%的天然木料。加强底板的-粘合层可用诸如碳纤维、玻璃纤维或压缩纸等-纤维材料,每一 合层不超过底板总厚度的-7.-5%或0.35毫米。-3.用来击球的拍面应用一层颗粒向外的普通颗粒-胶覆盖( 粒向内可不可以?),连同黏合剂,-厚度不超过2毫米;或用颗粒向内或向外的海绵-胶覆盖,连同黏合剂,厚度不超 4毫米。-4.“普通颗粒胶”是二层无泡沫的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其颗粒必须以每平方厘米不少于10颗-多于3 颗的平均分布整个表面。-5.“海绵胶”即在一层泡沫橡胶上覆盖一层普通-颗粒胶,普通颗粒胶的厚度不超过2毫米
四、球拍-6.覆盖物?应覆盖整个拍面,但不得超过其边缘。靠-近拍柄部分以及手指执握部分可不予以覆盖,也可用 -何材料覆盖。-7.底板、底板中的任何夹层以及用来击球一面的任何覆盖-物及黏合层均应为厚度均匀的一个整体? -8.球拍两面不论是否有覆盖物,必须无光泽,且一面为鲜-红色,另一面为黑色。-9.由于意外的损坏或磨损或褪 ,造成拍面的整体性和颜-色上的一致性出现轻微的差异,只要未明显改变拍面的-性能,可以允许使用。-10.比赛 始时及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更换球拍时,必-须向对方和裁判员展示他将要使用的球拍,并允许他们-检查。
浅析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修订本)

古 籍 的 版 式 、 物 画像 、 人 出版 社 的 旧址 、 关 抄 书 刻 书 的 工 具 、 有 藏
书 印章 等 等 。一 切 有 关 版 本 和 古 籍 的典 型 的 资 料 , 者 都 附 加 图 作 片 予 以说 明 。例 如 在 第 十 二 章 根 据 形 式 鉴 定 版本 第 七 小 节 , 者 作 分别 将 “ 者 生 ” 欧 体 、 体 、 体 、 体 、 体 书 体 分 别 进 行 比 天 的 颜 柳 赵 匠 较 . 我 们 在 阅 读 此 书 时 对 这 些 字 体 有 了更 清 晰 的 认 识 ; 如 第 让 再 九 章太 平 天 国刻 书 第 3 9页 到 第 3 0页 列 出关 于 太 平 天 国 知 见 2 3 书 目. 得 我 们 对 太 平 天 国刻 书情 况 一 目了然 。 使
曹 之 先 生 的 《 国 古 籍 版 本 学 》 修 订 本 ) 由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中 ( 是
社 于 20 0 7年 版 8月 出 版 。 书从 1 9 此 9 2年 到 2 0 0 7年 三 次重 印 , 作 者 几 经 修 订 , 有 体 例 完 善 、 理 清 楚 、 容翔 实 、 先 . 书体 例 完 善 . 理 清 楚 。卷 首 有 作 者 的 自序 和 目录 。 本 条
第三章版本学

纸书的装式(上)
1.卷轴装:六朝至唐五代 构成:轴、卷、褾、带、别子 签、帙(书袋) 2.旋风装:唐宋 增大容量,便翻检 3.梵夹装:印度贝叶经 每叶独立,便翻检,易散落 4.经折装:便于翻阅 折口易断裂
纸书的装式(下)
5.蝴蝶装:宋元时期 只印一面,另一面无字 6.包背装:明代 背面对折,版心向外,单口向内 书口磨损 相当于现代的平装书 7.线装: 线装书的各部分名称
版本的鉴别与选择(上)
版式构成 天头、地脚、栏、框、界、行 版心、象鼻、鱼尾、书耳、牌记 一、版本形式 1.验牌记 2.考刻工 3.看版式(版面、栏线、行款、版心等) 4.查讳字 5.看字体; 6.看纸墨 7.看装帧; 8.审书名
版本的鉴别与选择(下)
二、书籍内容 1.读序跋(首序尾跋) 2.审内容(人、事、时间等) 三、前人研究成果 1.读题识 2.审藏印 3.查著录(名称、卷数、作者、时间等) 鉴别版本目的:选择购买、阅读、收藏
版本的类别
一、写本:手稿本、稿本、抄本 《四库全书》 二、刻本:时代、地域、刻印主体、刻印先后、 版式和字体、墨色、流通等 三、活字本:泥、磁、木、铜、铅、锡等 四、影印本:照相技术 《续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特殊价值等 标准:足本、精本(精校、精注)、旧本(旧 刻、旧抄)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 阅读角度,足本、精本即是善本。
版本的定义
“版本”是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 “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版本指一切形式的书,而狭义版本则指刻本。 “版”(板),用来书写的木片。 “本”,原指树根,(如根本)--根源、原本-- 书籍文献的原本 雕版印刷出现之后,版本指区别于写本的印刷书本。
现代版本
现代版本,电子图书,指广义的版本。 版本对治学之作用 刘向父子校书 张元济《四部丛刊》 版本学,研究书籍不同版本的年代、特征、差异及鉴 别其真伪、优劣之学
版本目录学10标准课件

艺文志》 (四)、《汉书·艺文志》编纂方法 )、《汉书 艺文志
• • • • • 9人名容易混淆,因而加注的 如《平原君》,朱建也(恐误为赵胜)。 10书名容易误解,因而加注的。 如《高祖传》,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 《孝文传》,文帝所称及诏策。(此二书必 注明者,恐后人顾其名而视同传记)。
艺文志》 (四)、《汉书·艺文志》编纂方法 )、《汉书 艺文志
• • 11注明该书的人物的事迹有列传可以参 阅的。 如:《孟子》,名轲,邹人,子思弟子, 有列传。
五、《汉书·艺文志》的价值
• 《七略》著录图书六略38种,634家, 13397 13397卷, • 而《汉书·艺文志》著录图书六略38种, 596家,13269卷。 • 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 先例。是我国、世界现存的最古图书分 类目录,
• • • • • • 2作者、书名、卷数。 例:刘向《五行传记》11卷。 3书名、卷数 例《周书》71篇。 4以作者为书名、卷(篇)数。 例:《太史公》130篇。
艺文志》 (四)、《汉书·艺文志》编纂方法 )、《汉书 艺文志
• • • • 5作者 十 文体为书名、卷(篇)数。 例《原赋》25篇。 6作者官职+作者+文体、篇(卷)数。 例《光禄大夫张子侨赋》3篇。
<一>作者: 一 作者 作者:
• “艺文志”是班固首创的。 • “艺”指“六艺”,即六经,代表儒家 经典, • “文”指“文学”,包括哲学、历史、 文学等各个学术领域。 • “志”是《史记》“书”变过来的。因 《汉书》书名以免“书”重复改名为 “志”。
《二》、《汉书·艺文志》内容:
• 《汉书·艺文志》把图书分为六艺略、诸 子略、诗赋略(文学是阐述儒家思想, 所以在兵书略前)兵书略、术数略(有 阴阳,天下合一理论,神的旨意高于人 的日常饮食起居,所以在方技略前。)、 方技略六大类。基本上保留了《七略》 的原状,是《七略》的缩影。
古籍版本学一

2、六朝说
代表人物为清代的李 元复。
3、隋朝说
代表人物为明代的陆深、 胡应麟、清代的方以智、 近人孙毓修。
4、唐朝说
(1)初唐说
代表人物为张秀明
(2)中唐说 代表人物为清赵翼、王国维。 (3)王唐说 代表人物:宋叶梦得、宋朱翌、清朱彝尊、王士
今藏国家图书馆的宋本《欧阳文忠公集》是 蝴蝶装。
包背装大约南宋时出现,元明时盛行,清朝 发展到顶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就都是包背装。
线装
1 2
、 几 点 认 识 : 中 唐 说Βιβλιοθήκη 、 有 关 诸 说 : 五 种
一 、 雕 版 印 刷 技 术 的 发
明
第 五 节 雕 版 印 刷 与 活 字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善本的“九条”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
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 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 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 抄本;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的定义
一、古籍 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各
种形式的书籍。
二、版本 片,《说文解字》卷七上:“判木
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 版,《说文解字》卷七上:“片也, 从片,反声。”段注:“今字作 板。”
版、板为古今字;版就是片,是已 经解析的“半木”,而不是完整的 “全木”。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旧刻指宋元旧刊; 精本指明本中刻印尤精、世间罕传者; 旧抄指明朝名家抄本、影抄本; 旧校是指出自乾嘉名家之手。
第二章 版本

❖ 四川-颜,福建-柳, 两浙-欧,江西兼有
❖ (3)宋代刻书的印纸 ❖ 浙刻本、蜀刻本、江
西刻本——皮纸 ❖ 闽刻本——竹纸 ❖ 公文纸印本。
❖ (4)宋代刻书的装帧 形式
❖ 蝴蝶装 包背装
❖ (5)避讳 ❖ 宋人避讳严格
❖ 2、元刻本 ❖ (1)黑口 书口 ❖ (2)赵字 赵孟頫
❖ 姜德明《野草忆往》:《野草》1927年版“鲁迅先 生”—1928年版“若讲趣味,藏有这两种版本才好比 较”—排印本
❖ 二、版本学 ❖ 1、叶德辉 历代藏书家于宋元旧抄之探究 ❖ 2、顾廷龙 研究各种不同本子的差异,从中找出规律,
就形成版本之学。 ❖ 3、程千帆 是研究书的物质形态的科学。
第二节 版本的功用
❖ ⑦辛亥革命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 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 ⑧在印刷术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 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插图 的刻本。
❖ ⑨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 钤印本,有特色的或有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 二、校书应备众本
❖ 一、读书应选择善本 ❖ 1、原因 ❖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
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2、善本的标准 ❖ 叶梦得《石林燕语》: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 (1)张之洞 足本 精本 旧本 ❖ (2)丁丙 旧刻 精本 旧抄 旧校 ❖ (3)李致忠 历史文物性 学术资料性 艺术代表性 ❖ (4)洪湛侯 古旧本 精校本 精刻本 稀见本 ❖ (5)1978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会议制定
字子昂 号松雪
文献学第二章 版本学

明本:正 德前赵 字,版 式仿元; 嘉靖至 万历白 口方字 仿宋; 天启之 后白口 长字多 讳。
明成化九年皇宫内府刻本白棉纸资治通鉴
• 嘉 靖 刻 本 与 崇 祯 刻 本
• • • •
2.依据牌记 3.考刻工:一般在版面的中缝。 何槐昌《宋元明刻工表》 4.考序跋
• 5.依讳字:陈垣《史讳举例》。古书用讳两 宋严、元无讳、明清之际严,康熙之后亦 严。 • 6.考地理沿革 • 7.考官职 • 8.考官衔、尊称、谥号 • 9.依冠词 • 10.依藏书印
梵夹装:写好的纸用两块与纸张大小相同的木板 将纸夹住,中间穿孔,或在两端靠里的位置上各 穿一孔,用绳穿孔绕捆夹板。
• 三、刻本时代:版本之名即起于雕版
3.版式:版面、栏线、行款、版心
雕版书籍装帧
1.蝴蝶装即把书叶从中间对折,以折迹集中的右边 为书脊,戳齐,然后逐叶彼此相粘连,一叶一叶 重迭成册。
百衲本二十四史
• 按照出资:官刻本(内府本、藩刻本、监 本、殿本、局本、府州军本、仓台本、计 台本、郡斋本、广成局本、行中书本、书 院本、司礼监本、经厂本) • 坊刻本、私刻本、家刻本、自刻本、
• 按照版本形态: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书帕 本、插图本、批校本
Hale Waihona Puke 批校本大字本小字本
按照技术:墨印、朱印、蓝印、套 印
第一节 版本的发展
版本最初指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书本,以区别 于抄本、写本。后指: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 而形成的各种本子,内涵包括书写、印刷的年代、 形式、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 增删以及在其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藏书印、 题识、批校)。 • 研究版本特征与差异、鉴定真伪、优劣的学问叫 版本学。
• 二、晚唐、五代的旧监本、蜀本 • 旧监本:后唐宰相冯道建议政府国子监依 据开成石经(唐文宗太和四年由艾居晦、 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约用了七年时间刻 成的一部石经)刻《九经》等,宋人称为 “旧监本”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 2.古籍版本学史。古籍版本学史实际上是 中国历代的版本研究史。中国历代的版本 学家们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各种版本和一些版本现象,考察这些 观点和方法的发展源流,对于继承和发扬 古代版本学家留下的丰富遗产,建立和完 善古籍版本学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 义。
• 3.古籍版本现象。古籍版本现象就是有关 古代图书版本的各种客观存在。诸如一书 有各种不同版本的现实,一书各本在形式、 内容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图书版本的发生 发展历史,版本的制作、流传、著录情况, 版本的各种类型,版本的真伪、优劣、价 值大小等,都属于版本现象。对古代图书 的各种版本现象的研究,是版本学的重要 内容。
• 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刻本主要有: • 地方官府刻本,如宋代的“公使库本”、 “茶盐司本”、“转运司本”、“计台司 本”、“提刑司本”、“安抚司本”,以 及各路、省、道、州、府、县官衙刻本等; • 地方官学刻本,如“府学本”、“郡庠 本”、“泮宫本”等; • “藩刻本”,即明代各地藩王府刻印的书, 如明唐藩翻刻《文选》,晋藩刻《唐文粹》 等;
• 写本:人们约定俗成,将唐以前的本子称为“写 本”,唐以后的本子称为“抄本”,如敦煌石窟 发现的《云谣集》即为写本。 人们又习称除 抄本和稿本以外以手写形式成书的本子为“写 本”,包括官府衙门的公文、奏折、帐簿、契约、 档案等官书和私人手写的函札、日记、谱牒等文 献,也包括宫廷写本如明初的《永乐大典》、清 乾隆时的《四库全书》以及现存历代实录、会要、 国史、玉牒、宝训等。这些写本文献比起那些经 过多次加工整理的抄本或印本文献,往往更为真 实、具体、生动。
一、版本释义
• 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 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 “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 为片,名之为版。”这说是说,剖成片状 的木头称为“版”。因版多系木质,遂派 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 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可见 “版”、“板”二字为古今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本学1、版本学就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和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得到真的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2、校勘学校勘学一门综合群书,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力求接近原文真相的学问。
或称为「校雠学」。
广义的校勘学,前人称为校澈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
因广义校勘界定不明,今己不用,成为历史名词。
现代所谓校勘学,即狭义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学问。
校勘学始于汉,成于宋,大盛于清。
3、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4、版本目录学就是要解决每一种具体的古籍有哪些版本,它们之间什么关系,各有什么特点的问题。
一些重要的古籍,由于读者较多,历代不断的翻刻重刻或传抄以满足需要,因此往往不止一种版本。
5、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
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一定的载体;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
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
6、卷轴装其形式大致象卷席子一样将长幅字、画等卷起来,以便收藏。
在纸出现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致从汉魏到隋唐、五代,卷轴装是纸书籍的主要装订形式。
宋以后,其他装订形式渐渐取代了卷轴装,特别是线装形式出现后,卷轴装就更少了。
但它一直没有消失,至今,有些书法、绘画、图纸仍然沿用这一装订形式。
因此,它是书籍装订史上产生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书籍装订形式。
7、经折装经折装多用于佛折装帧,故名。
是唐后期有人受“贝叶经。
装订方式的启发,把卷子向左右均匀反复折叠成长方形,就象折纸扇一样。
就是把卷轴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将卷子向左向右一反一正地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板作为保护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它主要的功夫在折叠,故又称其为“折子”。
经折装简单易操作,易展读。
但其折叠处常因磨损而断裂。
后代文人为了便于诵读常用经折抄记要背诵的内容,随便携带,时时诵读。
明清时,大臣向皇帝上奏章时,为便于展于展读,也常用经折装,这就是平常说的递“折子”,“上折子”。
8、蝴蝶装省称为“蝶装”。
是适应单叶雕版的书册形式,应与分叶雕版大体同时出现。
五代监本诸经,就是这种形式。
以后两宋的时的书册制度,主要就是蝴蝶装。
将印出的单张书叶从中间中缝处正面对正面对折,再把对折好的一叠单叶用一张纸,从前到后包起来,并将这叠书叶的折缝处粘到这张大纸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层硬纸,成为蝴蝶装的书册。
改为蝴蝶装后,雕版以及刷印时确实为从前省事,装订成册后又不会发生断裂散乱的问题,因此取代了旋风叶,成为书册的主要形式。
由于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好像蝴蝶展翅一般,蝴蝶装之名由此而来。
9、包背装蝴蝶装每叶书后半叶的背面与次叶书的前半叶不相连,都是空白,读书时需连翻两次,平时打开书时也往往遇上空白,不太方便。
于是又加以改进,在装订时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的两个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
这种形式大约出现在南宋后期。
10、线装线装实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明代后期出现。
包背装书背处容易破损,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改用纸捻订好后,再用两张与叠好的书叶同样大小纸分别放置在前后,在边上打眼穿线订牢。
叫线装。
线装书的形式至今仍在小范围内延续使用。
有的旧本书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纸张消薄伤损,需修补重装。
在每张书叶里面加衬白纸,叫衬纸。
有的书天头、地脚、两边狭小,往往在每叶书叶里面衬上较宽大的白纸,使原书叶加大,叫金镶玉装,也叫袍套装、惜古衬。
11、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
12、抄写本又叫传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
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
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些难见的珍本便依赖抄本得以保存。
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
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
13、刻印本14、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15、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
凡本书内容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难以运用。
在他校中尤需注意,古人引书不严谨,常有删节和改动,又类书、古许皆经过转手,摘引亦多不严谨。
除非大误或有版本根据,一般不宜以他书校改本错,可以备列异同写入校勘记以供参考。
16、理校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
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
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校勘之事,看似雕虫小技,仿佛人人可为,实则确非易事,它要求从事校勘之人,应具有全面的文化史知识和深厚的文献学功底,才能做好。
17、《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
属于史志书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且是第一部采用四部法的史志目录,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18、《四库全书总目》乾隆年间纪昀,戴震等人编撰。
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该书著录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而且写有内容提要和评论,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
但它是由乾隆钦定、督办的官修书目,在图书入选、内容著录、提要、评论等方面,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
史志目录:班固因将目录收存于史书,开创了一个新的数目类型,即史志目录。
19、缉佚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
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
20、辨伪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
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
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
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
21、四分法始于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中经新簿》也称《晋中经簿》,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四部分类法的目录。
其目录如下:甲部纪六艺及小学诸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东晋李充在荀勖《中经新簿》的分类中,与甲乙丙丁相对应的类名为经子史集,并“删正”乙部为史部,丙部为诸子。
清乾隆时,四库馆臣编辑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即以经、史、子、集四部记录所收图书,其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我国历史上体制庞大、总括群书的大型目录著作,四分法的体制至此完备。
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22、《隋书-经籍志》这部书是由唐朝廷组织编撰的官修目录,也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隋志》以《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借鉴了阮孝绪《七录》的分类体系,并利用隋代遗书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进行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学著作。
23、文书指古代盟约、公文、契约、书札、案牍及诏诰、奏议、诉状等。
如侯马盟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等。
24、类书是指汇抄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
《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序》说:‚类事之书,虽兼收四部,而类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何类可归。
‛由此可见,类书收集的资料甚为广泛。
正由于类书内容广泛,规模宏大,因而有人把它视为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5、丛书即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汇集多种单独著作,汇编成一套大书,冠以总名编成的书,称为丛书。
又称汇刻、合刻、丛刻、丛刊、丛搁、丛编、类编、全书等。
丛书,丛字具有总括、聚集之意。
丛书所收的著作,多的有几千种,少的只有几种。
南宋《儒学警悟》(俞鼎孙、俞经编)辑成于宋嘉泰元年(1201年),应为我国辑成最早的丛书。
26、笔记指我国古代著作者随笔记录的短篇文献,并将这些短篇文献汇集成册出版的图书。
笔记起于先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发展,并开始成熟,当时志怪体笔记较多,如《博物志》、《搜神记》等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