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肠道湿热型
拉屎拉出血来是什么原因

拉屎拉出血来是什么原因拉屎拉出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便血,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
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聊聊都有哪些可能的情况。
首先,比较常见的原因是痔疮。
痔疮可以说是很多人的“老朋友”了。
内痔和混合痔在病情加重时,往往会出现便血。
这种便血通常表现为排便后滴血,或者在粪便表面附着鲜血。
这是因为排便时,干硬的粪便摩擦痔核表面的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一般来说,出血量不大,颜色鲜红,而且常常伴有肛门的坠胀感或者疼痛。
肛裂也是导致便血的一个常见原因。
肛裂多是由于长期便秘或者排便过于用力,造成肛门周围皮肤的撕裂。
这种情况下的便血,量相对较少,但会伴有剧烈的肛门疼痛,尤其是在排便时和排便后,那种疼痛真的是让人刻骨铭心。
而且,肛裂的便血颜色也是鲜红的。
肠道炎症也不能被忽视。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患者的肠道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从而引起便血。
这种便血通常会混有黏液或者脓液,颜色可能不那么鲜红,而且还会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另外,克罗恩病也可能导致便血,它的症状相对复杂,除了便血外,还可能有腹部肿块、肠梗阻等表现。
肠道息肉也是引起便血的“嫌疑犯”之一。
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当息肉表面的黏膜发生破损时,就会出现便血。
这种便血的特点通常是间歇性的,量也不大,颜色鲜红。
不过,如果息肉较大或者数量较多,出血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
肠道肿瘤,这是大家都比较担心的一个原因。
结肠癌和直肠癌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便血。
这种便血通常是持续性的,颜色较暗,还可能伴有大便习惯的改变,比如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等,同时还可能有腹痛、腹胀、消瘦等全身症状。
除了肠道本身的问题,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便血。
比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到凝血功能,从而导致出血。
再比如维生素 C 或维生素 K 缺乏,也可能使得血管的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
大肠病的辨证论治

大肠病的辨证论治
大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后一个部位,是处理和排泄废物的重要器官。
而大肠病包括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
中医认为,大肠为脾之疏泄,具有宜疏不宜结的特点,因此对于大肠病的治疗,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一、辨证
大肠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常见的辨证分型如下:
1. 寒湿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稀、渣、带臭或有黏液,舌苔厚腻,脉弦。
2. 热毒型:主要表现为腹痛、便秘、便血、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3. 脾虚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或便秘、腹痛、口干、倦怠、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 肝热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口苦、咽干、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二、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法:
1. 寒湿型:可使用温中化湿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附子、半夏、干姜等,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寒凉食物。
2. 热毒型:可使用清热解毒、止血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黄连、知母、三七等,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食物。
3. 脾虚型:可使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如人参、黄芪、白术等,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健脾,避免冷饮、生冷食物。
4. 肝热型:可使用清肝利胆、解毒化痰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柴胡、龙胆草、枇杷叶等,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
便血的症状

便血的症状
身体存在的一些病症都有一定的症状,症状不一,存在的问题也就不一样,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便血有哪些症状吧!
胃肠湿热:大便下血,一般表现为唇干口燥,喜欢喝冷饮,齿龈肿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
湿热交蒸:先血后便,下血鲜红,大便不爽,肢困脘胀,纳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寒:先便后血,或血便混杂,或下纯血,血色紫暗,或便如柏油,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脘腹隐痛,纳呆,便溏,形寒肢冷,口淡而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肝阴虚:大便下血,症兼头晕目眩,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骨蒸盗汗,腰酸肢倦,形体消瘦,舌质红绛,脉细数。
痔疮便血: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舌红苔黄,脉弦数。
新世纪肛肠医院的专家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如有便血的症状可千万不能够忽视,便血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开始,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的话,就免去了许多的痛苦,治疗起来也不难。
拖到最后也可能会转化为晚期直肠癌就很严重了。
怎样预防便血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和治疗便秘适量吃些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白
菜、菠菜等,水果以香蕉为最佳。
每天早晨饮适量凉开水,吃好早餐,有助于排便;
⏹生活有规律,每日定时排便,保持肛门周围清洁,排便时不要久蹲不起或过分用力;
⏹适当参加一些体力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
⏹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
⏹劳逸结合,切忌劳累过度或者久坐、久立、久行等,长时间的一个姿势不利于血液
循环。
⏹加强肛门锻炼,主动收缩肛门,放松后再收缩,连续3次,每日3-7次。
拉肚子出血怎么回事

拉肚子出血怎么回事
拉肚子的现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平时我们也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现象,一不小心,吃错东西了就会导致拉肚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原因会引起拉肚子,可是拉肚子出血的现象大家遇到过吗,这是不是很可怕呢,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就更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肠炎,下面我们看看拉肚子出血怎么回事。
★拉肚子出血怎么回事
拉肚子出血说明肠道有问题,应该多吃一些蔬菜,少吃油腻、生冷的食品,这个状态通俗地讲是肠炎,配合医生治疗是最好的方案!大便带血说明肠内炎症所致,大可不必惊慌或者不当回事,早治疗早恢复。
下面我们来了解肠炎这一疾病
1.急性肠炎
在我国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一般潜伏期为12~36小时。
恶心、呕吐、腹泻是急性肠炎的主要症状。
2.慢性肠炎
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
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
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
直肠严重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
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常带脓血。
部分患者便鲜血,其病变限于直肠,称出血性直肠炎,血液或大便分开排出,或附着于正常或燥粪表面,常被误认为是痔出血。
直肠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现大便失禁。
病变若扩展至直肠以上,血液往往与粪便混合或出现血性腹泻。
查体可见脐周或下腹部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拉肚子出血怎么回事,大家应该知道是原因引起拉肚子出血了吧,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就要及时的去医院检查治疗了,我们在
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要积极的去预防肠炎的出现,特别是要注意饮食的卫生。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一、引言便血,又称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
便血症状表现为大便时血液混入大便,严重者伴有肛门疼痛、肛门瘙痒等症状。
便血病因复杂,包括内痔、外痔、肛裂、肛周脓肿等。
中医学认为,便血属于“血症”、“肠风”、“血证”等范畴。
张仲景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丰富的治疗便血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根据张仲景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探讨治疗便血方案。
二、病因病机1. 内因:中医认为,便血病因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2. 外因:饮食不节、久坐久立、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外界因素也可诱发便血。
3. 病机:便血病机为气血瘀滞、湿热内蕴、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导致脉络损伤,血溢肠中。
三、治疗原则1. 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针对肝肾不足、湿热内蕴等病因,采用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之法。
2.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针对气血瘀滞、脉络损伤等病因,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
3. 健脾益气,调和阴阳:针对脾胃虚弱、阴阳失调等病因,采用健脾益气、调和阴阳之法。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基本方剂:四物汤加减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连、黄芩、栀子、丹皮、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加减法:- 若便血鲜红,可加槐花、地榆、白茅根等凉血止血药物;- 若便血暗红,可加三七、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疼痛,可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止痛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瘙痒,可加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止痒药物。
(2)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生冷、烟酒等刺激性食物;(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排便;(3)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久坐久立。
3. 外治法(1)中药熏洗:采用中药煎剂,如苦参、黄柏、蛇床子等,煎煮后熏洗肛门,每日1-2次;(2)穴位按摩:按摩长强、承山、秩边等穴位,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便血中医护理查房

频率设置
随访频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 议出院后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之后可逐 渐延长至每3个月随访1次。
家属参与康复期管理重要性强调
01
家属支持与监督
02
家属协助与沟通
家属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给予患者精神 上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监督患者的饮食、作 息等行为习惯。
家属可协助患者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如保持肛门清洁等。 同时,家属应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 病情变化和需求。
中药内服方剂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选用原则
根据便血病因、病机和体质,辩证施 治,选择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润肠通便等功效的中药内服方剂。
注意事项
内服中药时需遵医嘱,注意药物剂量 、煎煮方法和服用时间,避免不良反 应。
外用药物使用方法和效果评估
使用方法
外用药物包括药膏、药栓等,使用前需清洁肛门,将药物涂抹或塞入肛门内,注 意药物保存和使用卫生。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医护理将更加注重个体 化、精准化的护理服务, 以满足患者多样化的需求 。
中医护理将与现代医学护 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 好格局。
ABCD
中医护理技术将不断创新 和发展,如中药熏蒸、穴 位按摩等新型护理技术将 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护理在国际上的影响 力将不断扩大,为推动全 球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 贡献。
等全身症状,对机体危害较大。
03
重度便血
便血量多且频繁,呈柏油样或伴有血块,颜色暗黑或紫黑,伴有严重全
身症状如面色苍白、心悸、晕厥等,对机体危害极大,需及时抢救治疗
。
02
便血患者中医护理原则与措施
整体护理观念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护理
便血的中医护理常规精

便血的中医护理常规精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便血的中医护理常规一、疾病名称中医病名:便血西医病名:消化道出血定义:胃、肠络脉受损,血随大便而下。
二、临床表现(1肠络脉受损,血随大便而下。
(2在大便前后下雪,大便呈柏油样。
三、护理评估1、出血的部位、方式、量、颜色、性质及伴随症状。
2、有无不良生活习惯,有无机械损伤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等情况。
3、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发病经过、病程长短。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肠道湿热、气虚不摄、脾胃虚寒。
四、一般护理1、血量多着,应卧床休息,切忌下床排便,注意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脉压损伤血络。
2、保持大便通畅,做好肛门及周围皮肤的护理。
五、病情观察1、观察便血的色、量、质,以判断出血的部位及全身情况。
并准确记录,必要时可保留标本送检。
2、如出现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细微而数、头晕、心慌、汗出,四肢厥冷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六、临证施护根据病情需要可采取中药汤剂和中药针剂治疗。
1、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肠痛可给予地榆散或槐角丸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作用。
2、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可给予归脾汤,益气摄血作用。
3、脾胃虚寒:变色紫黯,甚则色黑可给予黄土汤,健脾温中,养血止血作用。
还可给予生脉针1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ml经脉注射,每日2~3次,亦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经脉滴注,每日一次,使用于气衰血脱症。
七、饮食护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烟酒等物。
八、给药护理1、药物宜温偏凉服。
2、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
九、情志护理安慰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尤其是肝郁者,当节情志,戒怒防躁,避免情志刺激。
十、健康指导1、生活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病属祖国医学便血范畴,证属肠道湿热型,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脾,胃,该病应与痔疮相鉴别:痔疮便血在便中或便后,常伴肛门疼痛或异物感,可有痔核脱出或外痔。
与痢疾相鉴别:痢疾下血为脓血相兼,常伴腹痛、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病初常有发热恶寒等外感症状。
恣食肥甘厚味,湿热下移大肠,热伤大肠络脉,血随便下,故见便血,湿性粘滞,故大肠秽腻不畅,大便色黑,气随血脱,故神疲乏力,津随血失,可见小便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
中医治以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为法,方用地榆散加减化裁,方药如下:
地榆15g 茜草15g 黄芩10g 黄连5g
栀子10g 茯苓10g 槐角10g 陈皮9g
苍术9g 郁金9g 阿胶9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