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型胃肠炎

合集下载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1-30T08:03:51.03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4期作者:关湘云[导读]关湘云(甘肃省成县中医医院;甘肃成县742500)【摘要】目的:分析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

方法:抽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5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病例,根据病患的个人意愿划入中药组与西药组(n=25)。

西药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中药组病患的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对较低,与西药组对应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西药组Hp根除率是76.00%(19/25),中药组Hp根除率是96.00%(24/25),中药组根除率更高(p<0.05)。

西药组患者的病情恢复率是80.00%,中药组病情恢复率是96.00%,中药组的病情恢复率相对较高(p<0.05)。

西药组、中药组患者用药期间分别发生5例、1例不良反应,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较好,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为不同原因所诱发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或者萎缩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1]。

慢性胃炎患者多具有上腹部胀痛、反酸及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病情时间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常规临床多使用西药治疗。

但是慢性胃炎病患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可能会出现各类药物副作用,影响病患治疗的依从性及用药的效果。

黄连温胆汤取自《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具有清热祛湿、理气化痰的功效。

为了深入探究不同方式治疗黄连温胆汤的作用,文章抽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5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病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讨论,报道如下。

寸家元主任治疗湿热型脾胃病的验方分析

寸家元主任治疗湿热型脾胃病的验方分析

寸家元主任治疗湿热型脾胃病的验方分析1.四川省凉山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四川凉山 615000;2.四川省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四川凉山 615000【摘要】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

寸家元主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出身名医世家,师从其父名老中医寸国良,行医30多载,潜心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更是妙手回春,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

我很荣幸作为他的学生,能够把他对脾胃病的认识及临床的经验和用法特点介绍给大家。

【关键词】脾胃病;寸家元;验方脾胃湿热证最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其比例达到86.41%,涉及西医多个病种,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肿瘤等。

临床多表现为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黄,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具有慢性、复发性、缠绵难愈的特点。

1 脾胃湿热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本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常因感受湿热外邪,失治误治,邪传中焦脾胃;或平素饮食作息不规律,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1]。

本病常以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和湿热内阻的症状为辩证要点。

由于脾主运化和升清,胃主受纳和降浊,湿热蕴结脾胃,运化受纳失职,升降失常,故致脘腹痞闷,纳呆呕恶;湿热蕴脾,交阻下迫,则大便溏泄,小便短赤,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胰胀”。

湿热蕴结不解,又可酿生痰浊,损伤脉络,故也能导致胃壁糜烂疼痛灼热之症;脾又主四肢,脾为湿困,则身体困重;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不扬或胃脘灼热,身体局部汗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升降之枢纽,脾胃为湿热邪气所困,不能正常运化,若失治误治,可有气滞不通、血瘀不行、食积不化的转变,同时也能引发全身脏器受病,如湿热蕴结肝胆可导致黄疸、湿热下注大肠可导致痢疾、湿热上蒙清窍可导致头重头痛等,故脾胃湿热证若能及时得到正确治疗,可以避免疑难杂症的出现。

中医名方三仁汤临床运用

中医名方三仁汤临床运用

中医名方三仁汤临床运用【组成】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甘澜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每日服3次,每日1剂。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加减】若热重于湿,症见脘腹满闷,心烦呕恶,身热口渴,或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可酌加连翘、黄芩、黄连、山栀等;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气粗、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等;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石斛、麦冬、天花粉;若夹秽浊,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藿香、佩兰、豆卷、石菖蒲、郁金等以化浊;若卫分症状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香薷以解表邪;有寒热往来者,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热。

【方论】本方所治证属湿温邪留恋气分,气机失宣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以醒脾;薏苡仁益脾渗湿,利下焦之湿热,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三药为主,故名“三仁汤”。

辅以半夏、厚朴以燥湿消痞,行气散满;用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剂,使三焦宣畅,上下分消,湿化热清,诸症自除。

【医论】湿温初起,邪气逗留气分,湿重热轻,症见头痛,身重疼痛,不口渴,面色淡黄,胸中气闷,不觉饥饿,中午后身体发热,舌苔白,脉弦细而濡软,症状好像阴虚发热,这种病一时不能很快痊愈,病名叫湿温。

本病不论是在夏季、秋季、冬季一律以三仁汤来治疗,不要用汗法、下法和养阴法乱治。

因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表证,但伤寒脉浮紧,此脉弦细而濡,这不是伤寒;舌白不渴,面色淡黄,也不是暑邪偏于火热,乃湿郁之象;胸中气闷,不觉饥饿,不是食滞,食滞则嗳气痞胀,是湿邪阻闭气机,清阳之道不通所为;午后身热,很像阴虚发热,但阴虚发热面必赤,此则淡黄,这是因湿为阴邪,旺于阴分,午后阳气渐衰,故身热。

慢性结肠炎中医方3则,国医大师经验方

慢性结肠炎中医方3则,国医大师经验方

慢性结肠炎中医方3则,国医大师经验方学习倪海厦偏方大全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型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或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银花12克,木香6克,川连6克,苦参15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败酱草30克。

2.瘀毒型治法:化瘀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香6克,川连6克,红藤15克,白头翁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实12克,八月札30克。

3.脾亏肾虚治法:健脾固肾,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生薏仁30克,陈皮6克,罂粟壳6克,肉豆蔻9克,淡吴萸6克,野葡萄藤30克,方儿茶12克,五倍子12克,北芪20克。

饮食:1、银花红暮粥:红薯,大米,金银花,生姜。

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

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

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与生姜调胃和中的作用相结合。

腹胀、腹痛症状均可减轻。

2、马齿苋饭:马齿苋,大米。

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

加水常法煮饭。

可早晚服食。

连服15日以上。

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

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食物用。

乡间以马齿苋加肉作馅,包饺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肠炎、细菌性疾等作用。

3、山药芡实扁豆糕:鲜山药,赤小豆,芡实米。

急性肠胃炎应该如何治疗?

急性肠胃炎应该如何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急性肠胃炎应该如何治疗?
导语:随着如今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有胃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出现一些胃病主要考虑是由于人们在平时的时候不注意饮食的调理所造成的,如果在平时的
随着如今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有胃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出现一些胃病主要考虑是由于人们在平时的时候不注意饮食的调理所造成的,如果在平时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那么急性胃肠炎应该如何治疗比较好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

急性肠胃炎中医治疗
1、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泻。

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

2、寒湿阻滞:呕吐清水。

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灞。

治法:散寒除湿,和中止泻。

方药:藿香10克、大腹皮10克、白芷]O克、紫苏10克、茯苓12克、清半夏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生姜5克、甘草6克。

中成药:霍香正气水。

3、食滞肠胃: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肠胃湿热重怎么解决

肠胃湿热重怎么解决

肠胃湿热重怎么解决
肠胃湿热重可能会使我们自身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很多孩子经常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可能会给我们孩子带来很大疼痛感的,同时会影响到我们孩子对于营养的吸收,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一定要尽快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熟悉一下肠胃湿热重的解决方法吧。

建议经常喝红豆薏米粥或者土茯苓祛湿汤加按摩小腿肚子
上的承山穴,就是简单有效的去除脾胃湿气的方法。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

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

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

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以上介绍的肠胃湿热重的解决方法效果是非常不错的,日常尽量多喝一些汤,汤具有非常不错的解决肠胃湿热的效果,千万不要盲目的吃一些膨化食品,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们,膨化食品中富含的添加剂对于我们是肠胃伤害非常大。

胃肠湿热了怎么办 试试火炭母汤方

胃肠湿热了怎么办 试试火炭母汤方

湿热了怎么办?试试火炭母汤方广东广州市/方逸豪许桐周迎春火炭母胃肠湿热是岭南地区的常见多发病症,从西医角度讲属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范畴。

那么,胃肠湿热是如何发生的呢?众所周知,岭南地区气候炎热,空气湿 度较高,雨水充足,再加上人们平素喜食“老火汤”、热带水果等热性食物,湿 热就日复一日地积累起来了。

这正如陈无择提出的“三因致病学说”,疾病因时、因地、因人而发,岭南地区的这些特点为湿热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生活中很多人会出现口腔酸臭、腹胀、大便黏腻等症状,这一系列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就可能是胃肠湿热了!笔者在临证过程中看到很多人都会为口臭、腹胀、大便黏而苦恼,那么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医 生告诉你,火炭母方是_个不错的选择。

主要药物组成:火炭母30克,黑老虎30克,藿香15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乌药30克,木香10克(后下>、防风10克,法半夏15克,苍术10克,大腹皮20克。

当然,除了中药调理,还要注意去除引起“过劳肥”的原因,尽量做到“食 饮有节,起居有常”,由于工作需要,万 不得已,不得不加班时,也要注意适当控制饮食,以保持餐前有饥饿感为度。

减慢吃饭速度,也是预防肥胖的重要环节。

运动是“过劳肥”最好的解药。

坐 在电脑前的时间太久了,就要出去转转。

每天再忙,也要安排上半小时的运动。

跑步是不错的选择之一,不仅能够缓解压力,增加氧气和营养物的供给量,增强体能,而且能够消耗卡路里,让你减轻体重,避免“过劳肥”。

长时间走路也能够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如果跑步太闷,不妨和朋友去逛逛街,在享受逛街乐趣的同时还能收获脂肪燃烧的快感。

只要尽可能调整好生活节奏,适当 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再加上中药的辨证治疗,一定能改善“过劳肥”的状态,恢复理想的体型。

©编辑I 朝阳火炭母、黑老虎均为岭南道地药材。

《本草衍义》有言,“凡用药必择州土所 宜者,则药力具”,说明道地药材的重要 性。

火炭母方以火炭母与黑老虎为君药, 再伍以平胃散加减化裁而成,对于治疗 胃肠湿热证有很好的疗效。

急性肠炎如何鉴别诊断?

急性肠炎如何鉴别诊断?

急性肠炎如何鉴别诊断?中医诊断标准:(1)肠胃湿热:证候: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脘腹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色臭,舌苔黄腻,脉儒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肠胃湿热,多见于夏季,暑热夹湿,伤及脾胃,内扰胃府,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肠中有热,则泻下急迫;湿浊中阻,气机不利则脘腹阵痛,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证。

(2)寒湿阻滞:证候: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恶寒发热,全身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儒。

证候分析:夏秋之际,贪凉露宿,寒湿入侵,寒邪秽气,郁遏中焦,使脾胃受损,则现呕吐、泄泻清稀甚至如清水样;若寒湿内盛,脾胃气机受损,则腹痛肠鸣,若邪束肌表,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腻,脉孺或浮,为寒湿蕴阻之象。

(3)食滞胃肠:证候: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急迫不爽,然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特别是误食馊腐食物或贪食生冷,暴饮暴食,使宿食内停,阻滞肠胃,宿食不化,则浊气上逆而暖腐酸臭;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著泻后腐馊外出,则腹痛减轻;舌苔厚腻、脉滑是宿食内停之象。

(4)脾胃虚弱:证候: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吐泻,大使溏薄,呕吐清水,且时作时休,伴有面色不华,乏力倦怠,舌淡,脉儒弱。

证候分析:素体脾胃虚弱,水谷腐熟运化不及,饮食稍有不慎则脾虚愈甚,吐泻交作、久泻不止;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软乏力;舌苔薄自,脉细弱为脾胃虚弱之象西医诊断标准:1.常有进食不洁食物病史。

2.多在食后短期内突然发病,多有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腹泻。

3.查体腹部可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4.大便常规可有白细胞、血白细胞增高。

西医诊断依据: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急性起病、最近有饮食不当或摄入对胃有不良刺激药物等病史,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

西医鉴别诊断:当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应与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出血相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