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急性分湿热、寒湿 慢性分脾、肾虚

合集下载

中医腹泻的概念

中医腹泻的概念

中医腹泻的概念中医认为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溏或水样,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泻是一种以脾胃功能紊乱为主要病机的病症,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腹泻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中医将腹泻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虚证是指脾胃功能虚弱,气血亏虚,导致运化失常,大便稀溏量多,肚子胀痛,身体虚弱等症状。

虚证的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补充气血,增强体质的方法。

实证则是指肠胃功能亢进,湿热蕴结,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呈水样,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实证的治疗主要是清利湿热,解毒泻火的方法。

中医对于腹泻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洁、肠胃感染、情志不畅、劳累过度、饮食失节等。

根据病因的不同,中医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如果腹泻是由于饮食不洁导致的,中医会采用清利湿热的方法,如服用黄连解毒片等;如果是情志不畅导致的,中医会采用调理情志,舒缓情绪的方法,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

在中医治疗腹泻时,还需要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根据腹泻的表现特点,中医将其分为脾胃虚弱型、湿热蕴结型、肝胆湿热型、痰湿滞阻型等不同的证型。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型的腹泻,中医会通过补益脾胃,调补气血的方法来治疗;对于湿热蕴结型的腹泻,中医会通过清利湿热,解毒泻火的方法来治疗。

在中医的治疗中,药膳和中药方剂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药膳是指通过食疗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食材,制作成菜肴来治疗腹泻。

例如,可以使用黄连、苦参等中药材煮汤或煮粥,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药方剂则是将多种中药材配伍在一起,制成煎剂或丸剂等剂型,通过口服的方式治疗腹泻。

例如,葛根汤、四君子汤等经典方剂常用于治疗腹泻,具有健脾益气、固表止泻的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调节腹泻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们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饮食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腹泻的作用。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泄泻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泄泻

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多由脾胃失健,湿邪内盛而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

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

其他如肝气乘虚脾或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缤纷属虚实夹杂证或许证。

而湿盛与脾又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暴泻迁延日久,每可从实转虚;久泻复因外感、饮食所伤、可引起急性发作,表现虚中夹实的实证候。

本病与西医的腹泻含义相同,亦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病变。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以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1.1.2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1.2鉴别诊断1.2.1痢疾: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为主症。

泄泻亦可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1.2.2霍乱:二者均有大便稀薄。

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并证,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吐泻者;所写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泔而不甚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汗出肢冷等阴液将亡之危象。

而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便稀溏、便次频多,其发生有急有缓,且不伴有呕吐。

2辨证论治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同时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采用湿、清热之法,结合健运脾胃。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若夹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

了解寒湿泄泻和湿热泄泻

了解寒湿泄泻和湿热泄泻

了解寒湿泄泻和湿热泄泻导读:泄泻在中医上指的是因外邪侵犯,或脾胃为饮食所伤,或情绪不得意气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拉稀,甚至其他更严重的情况。

而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泄泻又分为寒湿泄泻和湿热泄泻两种,寒湿泄泻在北方寒冷季节频发;而湿热泄泻则主要集中在秋夏之际。

泄泻是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发作。

在中医的理论中,主脏在脾,而导致泄泻的原因包括不良的饮食,不健康的作息,情绪郁结等诸多因素。

而最其主要的原因则是为湿气,这在《难经》中被称为“湿多成五泄”。

但是寒湿泄泻和湿热泄泻同为泄泻,是什么诱因导致它们称为不同的泄泻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寒湿泄泻的症状是泻下清晰,严重时如水一般,腹部可能会有疼痛感,并且伴随肠鸣,胸闷没有食欲。

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外在症状,比如恶心、鼻塞、头晕脑胀等病症。

要是肝强脾弱,那么拉肚子时会感到一泻千里。

要是排泄大便时,粪便里还夹杂有没有消化的食物,那可能就是因为饮食不佳,食物没有消化,使得脾胃受损。

寒湿泄泻的治疗方法,最好是采用芳香祛湿,用此来退散身体的寒气,使得身体的湿气不那么严重。

如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这样的药物。

湿热泄泻的主要症状候肚子一痛,便有便意,无法抑制,势如水注。

有时也会出现不是很酣畅淋漓的情况,粪便颜色发黄并且有恶臭、口渴烦热、肛门灼热、舌苔发黄。

而湿热泄泻的治疗方法则与寒湿泄泻相反,偏向于清热利湿,理气和中,使用葛根芩连汤来保养身体。

但是要注意,如果时因为受凉而腹泻的人千万不要清热的药。

湿热泄泻和寒湿泄泻都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但最大的不同便是病情的诱因。

湿热泄泻是因为身体湿热,导致脾胃不畅,故而拉肚子时会有身体发热的情况。

而寒湿泄泻则是因为身体湿寒,寒气入体,才使得肚子受损,腹痛泄泻。

虽然湿热泄泻和寒湿泄泻都是腹泻,因为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但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能调理好身体。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泄泻,欲称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古典医籍中名目繁多,现统称泄泻。

【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以感受寒热,暑,湿之邪常见,尤以湿邪为多见。

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脾,脾失建运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

故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泄”之说。

寒邪与暑热之邪,多与湿相兼从表及里或直犯脾胃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致泄泻。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不洁是引起泄泻的常见病因。

由于暴饮暴食,内伤脾胃,宿食停滞;或嗜食肥甘厚味,使脾胃呆滞;或过食生冷寒凉,误食不洁腐败之物,损伤脾胃,湿浊內生,均能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致泄泻。

3.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由于先天禀赋不强,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嗜食生冷寒凉损伤脾阳,中阳失运。

若年老肾亏,火不生土,脾土失于温养,以致脾肾虚寒,运化无力。

素体脾胃虚弱,或脾肾虚寒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内外合邪,就更易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

【辨证论治】至于泄泻证型虽多,但各有特点。

外感泄泻多挟表证,当辨其寒湿与湿热而分别论治。

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在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

在辨证时,首先应区别寒热、虚实。

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泻下腹痛,病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但病变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出现虚实兼挟,寒热互见,故而辨证时,应全面分析。

泄泻的辩证施护

泄泻的辩证施护

泄泻的辩证施护一般来说,引起泄泻的原因,主要是寒热虚实的不同。

至于具体原因,则要看大便形状、病程长短等具体的症状。

如果大便有黏液不爽,一日数解,常为湿热积滞肠道。

大便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而排便不畅的,这多为湿热下注大肠而造成的痢疾。

如果腹痛即泻,泻下急迫,这是由于肝强脾弱,肝脾不和而致的痛泻证。

如果大便呈水样,突然发病,一日数次,肛门灼热、尿黄短赤,或伴有恶心等证,这多是由于邪热下迫大肠之热泻证。

泄泻的辩证施护泄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形如蛋花汤样,次数增多为主要特征.一般夏秋季多见,近年来气候变化较大.寒热无常,冬季亦可见本病发生,甚而引发流行。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且病情愈重尤以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

根据其病因和临床症状,一般分为四型:①伤食泻;②风寒泻;③湿热脾虚、脾肾阳虚等型. ,主要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病因。

一般来说,引起泄泻的原因,主要是寒热虚实的不同。

至于具体原因,则要看大便形状、病程长短等具体的症状。

如果大便有黏液不爽,一日数解,常为湿热积滞肠道。

大便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而排便不畅的,这多为湿热下注大肠而造成的痢疾。

如果腹痛即泻,泻下急迫,这是由于肝强脾弱,肝脾不和而致的痛泻证。

如果大便呈水样,突然发病,一日数次,肛门灼热、尿黄短赤,或伴有恶心等证,这多是由于邪热下迫大肠之热泻证。

如果大便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酸腐臭秽,或如败卵,或伴有呕吐、口臭、舌苔腐腻者,这是由于食积不化,脾胃受损的伤食泻。

如果泄泻病程较长,时间久,大便稀软不成形,常伴有腹胀、纳少、疲倦无力、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而致的泄泻辩证施护(1)《寒湿》风寒泻常见泄泻清稀如水样,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有食滞或兼恶寒发热小便短少,舌苔薄白。

①病室宜清洁洁整齐,温暖干燥,衣被适度。

②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因患者恶寒发热,可能兼有外感,应按时测量体温。

③患者喜热恶寒,可选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及葱熨、盐熨等疗法,有止痛消胀缓泻的作用。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中医把小儿腹泻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

我国著名的老中医专家廖佐芹教授表示: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的腹泻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治疗。

其中小儿腹泻调整饮食非常重要,饮食调整得好,有利于缓解腹泻症状或止泻,促使脾胃肠道早日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有利于机体较快康复。

1.寒湿型寒湿型腹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浠有泡沫,臭气不重,或伴有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

此症多因腹部受寒或食后吹风、或过食生冷,或食物属性过寒引起。

饮食上应避免再进食属性寒凉的食品和难消化的食物。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2.湿热型湿热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天数次或达10 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燥等症状。

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

饮食应忌刺激性食品、乳食及助湿生热的食物。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3.食滞型食滞型腹泻主要是因患儿喂养不当伤食后停滞不化,腐浊之物壅积胃肠,致使脘腹胀满疼痛,哭闹不安,厌食,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

此类泄泻必须控制饮食,轻症可减少饮食的次数、数量、质量,以清淡有营养的为好;重症需禁食6~8小时。

患儿不想吃东西时,切忌勉强喂食,可以喂水。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4.脾虚型脾虚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大便次数增多、量少、呈稀水状,并伴有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学对泄泻有着详细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九种常见的泄泻类型及相应的用药方法。

1. 脾虚泄泻:该类型的泄泻常见于脾气虚弱的人群,主要症状是大便稀软、色黄、量多,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可使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参、黄精、参等。

2. 肝郁泄泻:肝气郁结、不舒畅时易导致泄泻。

此类泄泻伴有腹胀、烦躁、胸闷等症状,多见于长期情绪压抑、烦躁易怒的人群。

可采用疏肝解郁的药物治疗,如柴胡、青皮等。

3. 湿热泄泻:多见于中暑、饮食不洁等引起的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质地、口渴、尿黄等。

治疗时可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

4. 肾虚泄泻:肾脏功能不足导致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不稳定、夜尿频繁、腰酸、畏寒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益肾气的药物,如杞菊地黄丸、肾气丸等。

5. 气滞泄泻:气滞不畅时易出现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黏液质、腹胀、肚脐周围疼痛。

治疗时可使用理气和中的药物,如香附、柴胡疏肝丸等。

6. 寒湿泄泻:多见于寒湿郁结所致的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稀糊、腹冷、腹泻等。

治疗时可使用温经散寒的药物,如理中丸、温中纳气丸等。

7. 食积泄泻:多因饮食不当、过食油腻等导致食积积聚而引发泄泻。

治疗时可使用理气和中的药物,如瞿麦、草果等。

8. 寒凉泄泻:寒凉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此类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清稀、伴有腹痛、畏寒等。

治疗时可采用温经驱寒的药物,如炮姜、肉桂等。

9. 药物泄泻: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激素等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泄泻。

治疗时需要停药或减量,并辅以调理肠道功能的药物,如蒲地蓝消炎丸等。

需要注意的是,泄泻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和调理方法。

在用药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来使用,避免滥用药物或选错药物导致病情加重。

此外,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治疗泄泻的关键,如避免刺激性食物、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拉肚子可别大意,中医辨证解腹泻!

拉肚子可别大意,中医辨证解腹泻!

⾸先要知道的是,⽆论是随便吃⽌泻药、抗⽣素,还是置之不理,都是错误的。

误区⼀:乱吃⽌泻药腹泻应兼顾“排毒”与“⽌泻”,以减少对⾝体的伤害。

对于轻微的腹泻,⼀般都会建议加强可溶性膳⾷纤维的摄⼊。

同时,腹泻刚好转时也不应掉以轻⼼。

从中医讲,腹泻分为湿热型、寒湿型、伤⾷型、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每⼀种不同的类型都有不同的症状,对症调理才能解决问题。

1、湿热型腹泻主要表现为:粪⾊黄褐⽽恶臭;因湿邪在内⽽致泻下急迫;伴有烦热、⼝渴、⼩便短⾚、⾆苔黄腻、⾆质偏红、脉濡数或滑数。

⾷疗⽅▼马齿苋绿⾖汤乌梅汤乌梅10只,加⽔500毫升煎汤,酌加红糖,以之代茶,每⽇服数次。

注意:脾胃虚寒者及孕妇不宜⾷⽤马齿苋。

2、寒湿型腹泻⼤便清稀如⽔样,伴有腹痛肠鸣,寒湿内阻,脾胃满闷,⾷少厌⾷,兼有恶寒发热,⿐塞⾝痛。

⾆质淡,苔⽩,脉沉细。

寒湿型⼀般伴有⼀些感冒症状,多是外感风寒引起的。

⾷疗⽅▼⽣姜⼤枣粥取绿茶、⼲姜丝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150毫升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代茶随意饮服。

姜茶饮⼤⽶50克、红枣7只、⽣姜3⽚。

加⽔250毫升熬粥,粥稠放⼊⽣姜,加少许红糖调味,每⽇分2—3次。

3、伤⾷型腹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的⾷物。

腹痛,泻后减轻。

胃脘部不适,打饱嗝臭味较重。

厌⾷、⾆苔厚腻、脉滑。

⾷疗⽅▼⼭楂⼭药粥⼭楂30克、⼭药30克、粳⽶100克,加适量的红糖然后煮粥⾷之。

苹果汤取苹果1只洗净,连⽪切碎,加⽔250毫升和少量⾷盐,煎汤代茶饮。

适⽤于1岁以内的⼉童,⼤于1岁者,可吃熟苹果泥。

4、脾虚型腹泻证见⼤便稀薄⾊淡,臭味不甚,⾷后则泻,⼤便可有不消化⾷物残渣,伴呕吐腹胀,⾯⾊萎黄,神疲倦怠。

病久则形体消瘦,睡时露睛,⾆苔薄⽩或腻,脉细沉或⽆⼒。

⾷疗⽅▼胡萝⼘汤取鲜胡萝⼘250克洗净,连⽪切成块状,放⼈锅内,加⽔适量煎烂,去渣取汁饮.每⽇分2~3次。

⼭药奶糊取⼭药粉30克,新鲜⽜奶200毫升,边烧边搅成糊状,再加⽩糖适量调味,每⽇分2~3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急性分湿热、寒湿慢性分脾、肾虚
拉肚子是常见毛病,有急、慢性两种。

中医师陈俊明表示,传统中医认为急性有湿热、寒湿之分,慢性有脾虚、肾虚之别;此外,五更泻、肝气横逆也会造成拉肚子。

陈俊明医师指出,以急性拉肚子来说,属於湿热者,常见拉肚子、大便黏稠、味道甚臭、肚子痛、心情烦燥、口乾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等中药方;属於寒湿者,常见大便稀或水样便、味道不臭、肚子隐痛、爱吃冰品导致拉肚子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藿香正气散等中药方。

陈医师进一步指出,以慢性拉肚子而言,脾虚者常见拉肚子、肚子胀、胃口差、精神倦怠、脸色苍白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肾虚者常见腰膝痛、耳鸣、目昏、拉肚子、四肢冷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桂附八味丸加减方。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类型称为五更泻,又名鸡鸣泻,病人常在黎明时拉肚子,像这种情况代表具有脾肾阳虚之象,治疗时适合用四神丸等中药方,同时还需要注意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

另外,肝气横逆也会造成拉肚子,因为肝气横逆容易侵犯到脾胃,病患情绪波动时容易胸闷、拉肚子、肚子胀痛,治疗时适合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