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急性 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TCD编码:BNP110,ICD-10编码:K52.904)疾病分期为急性期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发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天 实际住院日:-----天时间 ---年--月---日(第1天) ---年--月---日(第2~4天)---年--月---日(第5~6天)---年--月---日(第7天)主要诊疗工作口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口进行脱水程度评估、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评估等口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口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口初步拟定诊疗方案口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口完善辅助检查口密切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口向家长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口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口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口根据检查结果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口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或补充诊疗方案口完善病历书写、病程记录及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口完善入院检查口防治并发症口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口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口根据检查结果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口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口完成当日病程和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口防治并发症口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口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口完成当日病程及出院记录口向患儿及家长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及随访方案口开具出院诊断书口开具出院带药口指导出院后合理喂养重点长期医嘱口儿科护理常规长期医嘱口儿科护理常长期医嘱口儿科护理常出院医嘱口出院带药医嘱口分级护理口流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口中医辨证口中药内服口小儿推拿疗法口其他疗法口儿科基础治疗临时医嘱口完善入院检查口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口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口C反应蛋白(CRP)口电解质口心肌酶口其他检查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口对症处理规口分级护理口流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口中医辨证口中药内服口小儿推拿疗法口其他疗法口儿科基础治疗临时医嘱口完善入院检查口复查异常项目口对症处理规口分级护理口流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口中医辨证口中药内服口小儿推拿疗法口其他疗法口儿科基础治疗临时医嘱口复查异常项目口对症处理口门诊随诊主要护理工作口护理常规口完成护理记录口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口配合监护口配合急救及治疗口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口保持肛周清洁,观察便色、便次并记录口注意腹胀及排气情况口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口配合治疗口保持肛周清洁,观察便色、便次并记录口注意腹胀及排气情况口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口协助办理出院手续口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卫生宣教口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服方法口送病人出院病情变异记录口无口有,原因:1.2.口无口有,原因:1.2.口无口有,原因:1.2.口无口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451)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455)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460)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464)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467)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 (471)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476)——儿科中医临床路径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编码: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的患者。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
— 451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VIP专享]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VIP专享]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82346a4b35eefdc8d333a7.png)
泄泻(腹泻病)诊疗方案【中医病名】泄泻(TCD编码为:BNP110)【西医病名】腹泻(ICD10编码为:K52.904)小儿泄泻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要临床病症。
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夏秋两季。
一般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殷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2)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4)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黏稠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泄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小孩腹泻病临床路径

小孩腹泻病临床路径
小孩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该文档将介绍小孩腹泻病的
临床路径。
以下是该临床路径的主要流程:
1. 评估和初步处理
- 对患儿进行身体检查,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标的测量。
- 了解患儿症状的出现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和性质。
- 询问患儿是否有病史,包括最近的饮食和生活环境。
- 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初步判断腹泻的类型和可能的病因。
2. 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 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
常规和病原学检查。
- 如果怀疑感染性腹泻,可以进行血液和粪便培养,以确定病
原体。
- 进一步评估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及肾功能状态。
3. 治疗和监测
- 给予患儿适当的液体管理,包括口服补液和/或静脉输液。
- 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 监测患儿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指导患儿及家长注意饮食及生活惯,避免再次感染。
4. 康复与随访
- 在治疗期间,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如膳食调整、肠道微生态
调节等。
- 完成治疗后,对患儿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症状是否缓解、体
重增长等情况。
- 给予患儿家长合理的康复建议,以预防病情的复发。
以上是小孩腹泻病临床路径的主要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医生
应根据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做出适当的决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诊疗建议请咨询专业医生。
请记住,这只是一个参考文档,具体的治疗方案应依赖于医生的临床判断和实际情况。
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时期出现的腹泻症状,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就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对于患有小儿泄泻的患儿,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病程、症状、饮食史、接触史等。
接着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腹部触诊等,以便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
二、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可以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脱水程度评估。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儿的脱水程度进行评估,包括轻度脱水、中度脱水和重度脱水,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治疗方案制定。
针对不同程度的脱水,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补液、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等,同时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五、饮食调理。
在治疗的同时,要对患儿的饮食进行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康复。
六、观察和随访。
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持续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进行随访,了解患儿的康复情况,避免疾病复发。
七、并发症预防。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肠梗阻、电解质紊乱等,及时发现并处理。
总结。
小儿泄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对于这类患儿的治疗,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就是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一、组织管理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组 成:组长:段风英成 员:牛莉芳 温兆华 张晓丽 李兰珍 郑志敏 姚学敏 张彩凤 程丹丹2、职责1)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按照医院对临床科室执行临床路径的总体部署负责组织《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制定组织临床实施工作。
2)负责及时传达和部署文件和精神,及时反馈本科室实施情况、要求和问题。
3)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完善临床观察工作机制,组织科室医务人员培训。
二、实施计划1、由实施小组成员讨论制定本病种实施方案。
2、科室依据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学习。
(二)组织实施1、临床实施1)科室实施临床路径观察工作,收集病例,填写临床路径表单,定期进行疗效等分析评估。
2)科室每月对该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每月的3日上报本科室出院病例数、入路径病例数和出路径及变异例数。
3)科室于每月4日将统计的入路径病例数及入径率上报到医院病案室,并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路径实施情况做分析评估。
4)实施小组将对科室的临床路径实施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
3、分析评估(1)科室对临床路径实施期间发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进行总体分析评估,书写年度性总结报告。
(2)实施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路径实施工作总结座谈,总结科室工作情况,交流科室工作经验。
在每月病案室组织的各临床科室实行临床路径总结交流会上,积极与兄弟科室沟通,吸收经验。
三、评估总结、分析1、实施小组于年底对本科室路径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院医务科。
2、对科室实施临床路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3、年末向病案室报送汇总表,并对路径执行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4. 对路径及诊疗方案不断改进,以提高临床疗效。
儿科 2013 年 01 月。
泄泻中医临床路径

(3)肠镜检查
(4)腹部超声
(5)感染性疾病筛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消化道气钡造影、血沉、乙肝五项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抑肝扶脾。
(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标准治疗日≤28天实际治疗日:天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14天)
年月日
(第15-28天)
主要
诊疗
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完成各项பைடு நூலகம்查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法
□完成首诊门诊记录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病情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慢性结肠炎)诊疗方
案”和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慢性结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TCD编码:BNP110)和慢性结肠炎(ICD-10编码:K51.913)的患者。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病情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复查相关检查
□做好宣教
□制定随访计划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 43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 :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 意见(2010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 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诊疗方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TCD 编码:BNP110、ICD-10 编 码:K59.902 )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系统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培养(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3)肠镜检查— 436 — 时间年 月 日 (第 1 天) 年 月 日 (第 2~7 天)主 要 诊 疗 工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进行辅助检查 □向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治疗效果评估和诊疗 方案调整 □完成入院检查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清淡软食) □中医辨证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清淡软食) □中医辨证(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6)腹部超声(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8)感染性疾病筛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 C T 或 M RI 、上消化道造影、凝 血功能、甲状腺激素、钡条 X 线透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的轻症患者。
一、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轻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ICD-10 编码:A09.004感染性腹泻;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 :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 :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伤食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寒湿泄泻证
脾肾阳虚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
1.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病(TCD编码:BNP110))和腹泻(ICD-10 编码:A09.004感染性腹泻;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 :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 :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2.有小儿中医特色疗法适应症,无其他禁忌症。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儿及家长同意并配合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门诊就诊当天根据需要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4)血钠、钾、氯、钙测定
2.入院后1-2天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4)肝肾功、电解质
(5)其他检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药汤剂1(.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等。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中成药:保和丸等。
④寒湿泄证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中成药:小儿止泻散等。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等。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
(2)中药免煎颗粒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
采用中药免煎颗粒剂治疗,服用方法:每日2-3次,开水冲服。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3.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2)西药灌肠
(3)敷贴疗法
(4)艾灸
(5)红光治疗
(6)中药离子导入
4.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4)给予蒙脱石散及肠道益生菌治疗。
(九)出院标准
1.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2.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3.大便常规、电解质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 治疗期间出现其他意外情况需进一步明确诊断,退出路径。
3.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TCD 编码:BEZ120,ICD-10 编码:A09.903;K52.219)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年月发病日期:天日标准住院日:6±1 实际住院日:天
时(3(□采集中医四诊信□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舌象、指□进行中医证候判□采集中医四诊信□防治并发□进行中医证候判□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或□初步拟定诊疗方充诊疗方□完善辅助检□完善入院检查,据检查结果予相应处□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注意病情变□与监护人沟通,向其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长期医长期医□儿科护理常□儿科护理常□分级护□分级护□按不同年龄选择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按不同年龄选择喂养方式(母乳喂养、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养养□辨证内服中药汤剂或颗粒□辨证内服中药汤剂或颗粒□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外治□外治□离子导入治□离子导入治□红光治□灌□红光治□灌□穴位贴□艾□推□推□艾□穴位贴临时医临时医□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必要时复查异常项C□必要时查心肌酶、心电应蛋白CR□大便轮状病毒检测□按照脱水程度给予补
□肝肾功、电解质□其他检查□按照脱水程度给予补液□对症处理
□其他检查□对症处理□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护理常规主要□生活与心理护理□完成护理记录护理喂养者的患分危险性层指导和□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病患根□据者情工作□静脉抽血病情□有,原因:□有,原因:□无□无异变 1.1.记录 2.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日日月年年月
1(6(时□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出院时间□采集中医四诊信天)天□符合出院标准者,交代出院后注意□进行中医证候判项和□防治并发访方案□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指导出院后康复,预约复诊日期□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效果,调□通知出或□完成出院前的有关记充诊疗方□健康宣□完善入院检查,据检查结果予相应出院医长期医□开具出院医□儿科护理常□出院带□分级护(母乳喂养□按不同年龄选择喂养方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粉养□辨证内服中药汤剂或颗粒□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外治□□红光治□离子导入治□穴位贴□推□
临时医□必要时复查异常项□必要时查心肌酶、心电□按照脱水程度给予补□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制定规范的护理措□出院指□生活与心理护□送患者出喂□
□有,原因□□□有,原因1122责护签医签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