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文化与城市精神
陈高辛上海城市精神体会

陈高辛上海城市精神体会前言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居民,陈高辛对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上海的城市精神,并对陈高辛在这座城市中的体验进行分享。
上海的城市精神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有着独特的城市精神。
这种城市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开放包容、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等。
开放包容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
自19世纪末的租界时期开始,上海就成为了国际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
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一直延续至今。
在上海,你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交流。
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和文化多样性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都市。
创新进取上海被誉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科技中心,这与上海人民的创新进取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上海人民一直以来都勇于探索新的领域,追求新的突破。
无论是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文化艺术创新方面,上海都保持着强大的创新力量。
这种创新进取的精神不仅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也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变革。
追求卓越上海人民对于追求卓越有着持久的热情。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生活还是娱乐中,上海人民总是追求最好的品质和体验。
这种追求卓越的态度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也贯穿于上海人民的生活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餐饮、购物、旅游还是文化娱乐方面,上海都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满足了人们对于卓越品质的追求。
陈高辛在上海的体验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居民,陈高辛对上海的城市精神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以下是他在上海生活中的一些体验和故事。
多元文化的交融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在上海生活,陈高辛有幸结识了许多国际友人。
他们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念让陈高辛受益匪浅。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陈高辛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他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差异,接受不同的观点,这使他成为一个更开放、包容的人。
创业的机遇和挑战上海作为中国的商业中心,拥有丰富的创业资源和机会。
上海人民广场:历史与人民精神的象征

上海人民广场:历史与人民精神的象征上海人民广场是中国上海市的一座著名广场,位于黄浦区的市中心,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和城市文化中心之一。
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之一,上海人民广场凝聚了城市的历史和人民的精神。
上海人民广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上海是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充满了蓬勃发展的活力。
上海市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新的广场来展示城市的繁荣和现代化。
广场的建设开始于1952年,历经多次扩建和改造,在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
人民广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设计元素,广场中心矗立着一根高达89.4米的瞭望塔,印有“上海人民广场”八个大字。
广场的周围环绕着许多重要的建筑和设施,如上海博物馆、大世界、上海大剧院等。
这些建筑都展示了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文化的繁荣。
上海人民广场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
广场上经常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文化展览、艺术表演和政治集会等。
例如,在中国的国庆节和劳动节期间,人民广场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参加。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国家的认同感。
人民广场不仅是城市的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民精神的象征。
它是上海人团结、奋斗和创造力的象征。
广场的名字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强调人民的地位和主导作用。
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是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纪念。
这些符号和象征代表了上海人民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形态。
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广场,上海人民广场承载着人们的期望和梦想。
它是每个上海人心中的家园,也是每个访问上海的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广场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你可以看到人们在广场上散步、锻炼、娱乐和交流。
年轻人们经常聚集在广场上表演街舞、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展示年轻一代的自信和创造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上海人民广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对公共空间和城市环境的新要求。
上海城市精神:从历史到今天

上海城市精神:从历史到今天
熊月之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
【年(卷),期】2003(012)002
【摘要】@@ 所谓城市精神,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景观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昭示着城市未来的精神风貌.城市精神是引导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形象建设的导向与核心.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熊月之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留住上海城市发展脉络——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上海市历吏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 [J], 蔡宝瑞
2.我们今天如何阅读历史?——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追溯持续升温的“历史热” [J], 牟尼
3.为"今天"保护"昨天"为"明天"保护"今天"——记第二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J], 李求军
4.从"上海城市精神"到"上海精神"的嬗变——理解新时代"上海精神"内涵的时空维
度 [J], 仇发华
5.历史提供了今天,今天塑造着未来──读方卫平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J], 黄云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历史文化与城市精神52页PPT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nk you
上海历史文化与城市精神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上海城市精神

浅谈上海关于“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城市精神在谈上海“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城市精神之前,必须先了解何为上海人。
从上海开埠以来的城市历史来看,广义上在上海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取得户口的人都称为上海人,但实际上仍有若干分类与区别。
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于上海当年的核心───原华界南市老城厢内的原住民。
而居住在原属江苏省的郊县诸如金山、宝山、奉贤、嘉定、松江、青浦、浦东等地因1958的行政划分调整才拥有上海户籍的农村民众则被称为“郊区人”。
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老移民主要由江苏、浙江两省的人构成;而如今的新上海人则来自四海之内。
如今的上海人则由原住民、老移民、郊区人、新移民构成。
基于上海人来之五湖四海,不同的族群之间产生诸多的矛盾,这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上海未来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的和谐是必须的,市民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绝对的,故而上海提出“公正”、“包容”、“责任”、“诚信”八字的城市精神。
首先是公正,公正简而言之就是公平、正义,民主和法治是公正的基础,要实现公正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两手都要抓,从执政党方面,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市民的利益出发,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为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创造更好的制度空间,执政者在执政过程中要坚持公正的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道,努力做好榜样,让这一理念深入执政者的心灵。
从另一方面来说,要实现公正,在社会风气和市民的不同团体和族群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之中也要坚持公正,让不同族群的上海人得以和谐发展,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得以逐步提高,市民处事公道,让公平、公正、公道的理念也深入市民的心灵,逐步形成一种高尚的城市精神。
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基础就是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力,包容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种艺术和个人的品行,但是包容仅仅停留在价值理念的程度是不行的,必须要让它上升到制度的高度,以此约束人们的行为。
上海人文精神的建筑特色

上海人文精神的建筑特色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而享誉全球。
这座城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其建筑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海建筑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特色。
一、历史保护与现代创新并存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在这里得到了保护和修复,并成为上海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比如位于外滩的“十六铺”建筑群,它们保存了上海百年的历史痕迹,成为了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另外,上海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也体现在法租界和英租界的建筑群中,这些建筑凝聚了上世纪初上海与外国文化交流的痕迹。
与此同时,上海也在大力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创新。
陆家嘴金融区的高楼大厦、世博会期间的创意建筑等都展现出了城市现代化的一面。
这些现代建筑以其大胆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融入了上海的人文精神,彰显了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求的独特风格。
二、沪派建筑的风貌上海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其特色的建筑风貌上,这种风貌被称为“沪派建筑”。
沪派建筑是一种以现代风格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国建筑元素的新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上海市区的各个街区都可以见到,独特的外立面和精细的装饰给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具有典型沪派建筑风格的有名建筑有徐汇区的衡山里,这片建筑区域是上海早期由富商联合修建的花园洋房聚集地,沿街的每一幢都是沪派建筑的代表。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黄浦江畔的新天地,这个独特的商业区拥有大量的修复和改造传统洋房,让游客仿佛回到上海的繁荣时期。
三、文化设施供给的丰富上海作为一个文化重镇,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设施。
这些文化设施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在建筑风格上展现了上海人文精神的特色。
比如,上海博物馆作为全国知名的博物馆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外观庄重大气,内部空间又富有灵动感。
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上海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
另外,上海大剧院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现代化的设施成为上海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一。
上海历史与城市精神

一个申花球迷的上海滩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各个领域都具有比较先进的水准,甚至达到了独树一帜的地步,这也正映射了上海城市精神所描述的“追求卓越”的精神,上海在体育方面从来都是人才辈出,傲视全国的。
而作为体育第一大项目的足球,也在上海很早地生根发芽,在上海这片特别的土壤上滋生出属于上海的独有的足球文化,或多或少地浸染着上海的每一个人。
而作为一个热爱足球的人,能够在上海生活可谓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而刚来上海的我,也被这里的足球文化深深的感染了。
作为一个足球迷,我也有幸认识了一个上海本地的球迷,接下来我将叙述他所说的故事。
和上海城市精神有关的文章

和上海城市精神有关的文章上海城市精神:繁荣与创新相融的魅力之都上海,这座东方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上海不仅拥有繁荣的城市景象,更凝聚了一种独特的城市精神。
一、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上海城市精神的核心在于开放创新。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吸引了无数人才和企业的涌入。
这种开放的环境,为上海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上海成为了国内外企业争相进驻的热土,吸引了许多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目光。
二、勇于探索的城市精神上海城市精神中,勇于探索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上海人民一直以来都勇于面对挑战,敢于尝试新事物。
无论是建设世博园、拆除老城区、推动科技创新,还是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上海人民都敢于挑战现实,勇于追求更好的生活。
三、创业创新的城市精神上海一直以来都是创业的天堂和创新的沃土。
上海的创业者们敢于冒险,敢于打破传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论是互联网创业、科技创新还是文化创意产业,上海都为创业者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这种创业创新的城市精神,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中心之一。
四、包容宽容的城市精神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都市,这里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上海人民以其包容宽容的态度,融合了各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
这种包容宽容的城市精神,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可以容纳不同观点和文化的城市,为各种创新和交流提供了土壤。
五、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上海人民一直以来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无论是在经济发展上还是在城市建设上,上海都力求做到最好。
上海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系统、优美的城市景观,都是上海人民追求卓越的体现。
这种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
上海城市精神的核心在于开放创新、勇于探索、创业创新、包容宽容和追求卓越。
这种城市精神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重认同四
• 在家里说家乡话,到外面说 上海话。去外地他会觉得自 己是上海人,在上海他却自 认是外地人。这种双重认同, 对上海城市精神影响很大。 • 形成上海文化自我批判机制。
• 流风余韵:你真不像上 海人!
五、城市管理:自治、法治
自治
• 西人治理机构:纳税人会议、工部局 • 租界≠殖民地,租界税收全用于租界 • 租界华人半自治机构:会馆公所
会馆、公所、同乡会,少时56个,多时二 百多个。 功能:1、介绍工作,排解纠纷,联络 乡谊;2、与移出地保持多方面联系。 3、居民认可,华界政府认可,租界当局 认可。
双重认同三
移民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虞 洽卿,宁绍轮船公司与三北轮船公司,主要是经营 宁波与上海之间业务。先施、永安等四大公司,广 东人,管理层面的职员,几乎全是广东人。荣家企 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雇佣的957名职员中,617名 为无锡人。英美烟公司买办郑伯昭的永泰和烟行, 在上海本行和长江下游的一些分行雇了200多名职 员,都是广东同乡。 抵制美货运动,侨乡;五四运动,地方自治时,户籍管理方面没能实际发挥作 用。 • 1920-1925年进行户籍调查,不全面。 • 1928年,户口调查,与经济利益没有关联。 • 1939年实行保甲制度,颁发市民证、居住证; 1943年以后,粮食配给,户口与经济利益挂钩。 • 1946年以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国民身份证, 按证配给粮食。
二、奇特市政格局:一市三治四界
三家分治
• • • • • • • • 行政系统(中文、英文、法文) 司法系统 治安系统(红头阿三、安南巡捕) 交通系统(门牌号码、电话号码) 能源系统(电压:115、220) 教育系统 卫生系统 货币系统
租界影响:示范、缝隙、孤岛、集散
• • • • 公共租界面积:33503亩 (1899) 法租界面积:15150亩 (1914) 上海两租界面积48653亩> 全国其他23租界总面积(30612.32亩) ×1.5
• 上海支援全国人才 • 1950 ~ 1952年,10万人。 • 1953~1956年,21万人。 • 1950~1957年,近20万人。 272家轻纺工厂迁
内地。
• 1958~1966年,近24万人。 • 1964 ~ 1979年,36万人。 • 30年中,累计一百多万上海人。
移民停滞与上海人身份固化
• 、游泳池(1892)、电影(1896)、足球赛 (1902)、体育馆(1909)、汽车(1901)、有 轨电车(1908)、升降电梯(1908)、无线电报 (1908)、电影院(1908)、无轨电车(1914)、 国际运动会(1915)、无线广博电台(1923)、 室内空调(1933)、手扶电梯(1936)…… • 在整个中国,上海是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各 种先进事物的引进,如电灯、电话、自来水等, 不但远比内地城市早,比其他通商口岸也早得多。 以上海与天津相比,煤气使用早19年,电灯早6年, 自来水早14年。晚清人称赞天津城市建设比较先 进,便说“俨如一小沪渎”,像个小上海。
四、社会特点:移民人口,双重认同
移民人口
• 国内移民(1950年1月)
第一,江苏(2393738)、浙江(1283880),均超过百万;• 第二,广东(119178)、安徽(118567)、山东(• 109925),• 均在十万以上;• 第三,湖北(38524)、福建(23820)、河南(19271)、江西 (17550)和湖南(17525)。
创新原因
• 刺激创新:差异大,范围广,
• 促进创新:信息灵捷,竞争激烈; • 人才荟萃:留学生大部分留在上海; • 机会多,成本低。
七、计划经济时代的演变
• 1、区域扩大: 1958年,原属于江苏省的上海、宝
山、嘉定、川沙、松江、金山、青浦、奉贤、南汇、 崇明等十县划归上海市。 • 2、流动停止:国际人口、国内人口。 • 3、城市功能转变:商业-工业;外向-内向;流 动-静止;市场-计划;特别-直辖。
• 有线电报通讯(1870)、通讯社(1872)、气象 台(1872)、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申报》(1872)、外国魔术(1873)、画报 (1875)、洒水车(1876以前)、垃圾车(1876以前)、 火车(1876)、邮票(1878)、教会大学(1879)、 电话(1882)、电灯(1882)、自来水(1883)、留 声机(1889)
一、天时地利:五口通商,独占 鳌头
• 自然环境:气候宜人,襟江带海,腹地广阔。 • 近代以前特点:后起、边缘、重商、包容。 • 开埠以前规模:中国城市第12位。前11名为:
1北京、2苏州、3广州、4武汉、5杭州、6成都、 7福州、8西安、9南京、 10长沙、11天津。
• 开埠以后:因缘际会,独占鳌头。 • 租界演变:内外因素,错综复杂,尤其是小刀 会起义影响。
东方的世界西方的上海
熊月之
提 纲
• • • • • • • • • 一、天时地利:五口通商,独占鳌头 二、奇特市政格局:一市三治四界 三、租界影响:示范、缝隙、孤岛、集散 四、社会特点:移民人口,双重认同 五、城市管理:自治、法治 六、城市地位:经济中心、政治重镇、文化事业中心 七、计划经济时代的演变 八、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发展 结语
创新举例:陈光甫
• 1915年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顾客至上,服
务社会”为宗旨,独辟蹊径,注重吸收不为其他银行重视 的小额存款业务,从7、8万元资本起家, “小小银行”, 到1930年代已成为拥有500万元资本、40多家分支行的大 银行。他创办的中国旅行社,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本 着“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的方针, 代售火车轮船票、代订旅馆、代办出国手续等新业务,获 得极大成功,跻身世界著名旅行社之列。
• 1951年,国家颁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将城市居民户口统一管制起来。
• 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
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 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 195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我
国户籍制度的正式建立。
• 1975年修宪,将第一部宪法中“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 自由”权利删去。
创新举例
• 三友实业社针对日货铁锚牌毛巾在花色和洁白度方面
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工艺,设计更加新颖别致的图案, 创出美观大方、柔软经用的三角牌毛巾,质量超过日本同 类产品,畅销全国。
• 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替代了日货味之素,五洲 固本肥皂战胜了英商中国肥皂公司出品的祥茂肥皂, 华生电扇夺取了被美商长期独占的电扇市场。
• 上海人=拥有上海城市户口的人 • 上海人变成了既被羡慕又遭忌妒的群体。 • 住房、交通、污染、语言、行为方式受到 关注。 • 上海人的傲气、“小气”与怨气。
八、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发展
缝隙效应
• • • • • • 持不同政见者乐园 苏报案,吴稚晖、蔡元培,章、邹; 张园演说:公开、参与;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 遗老汇聚:陈三立、郑孝胥; 共产党成立与活动。一大、二大、四大会址、毛岸英送
沪、邓颖超回忆、李维汉回忆。
• 社会管理存在缝隙与死角:洋泾浜、八仙桥
孤岛效应
集散效应
国内移民 第一,江苏、浙江,均超过百万;• 第二,广东、安徽、山东,• 均在十万以上;• 第三,湖北、福建、河南、江西和湖南。一至三 万。 国际移民 英、法、美、日、德、俄、意、葡、波兰、捷克、 印度等近60个国家,最多时超过15万人 。
3、文化事业体量
生产中心:出版、新闻、教育、文学、艺术(音
乐、舞蹈、电影、戏剧)
人才荟萃:文学家、艺术家、出版家、法学家等 鉴赏中心:京剧、越剧,唱红上海=唱红全国 创新中心: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电影
政治重镇
• 晚清时期 • 北洋政府时期 • 南京政府时期(首都设在南京的考虑)
4、城市气质独特
• • • • 海纳百川 洋气充溢 爱乡爱国 勇于创新(举例)
创新举例
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 荣宗敬曾将荣家企业发达的秘诀归之于“无月
不添新”,机器求好,质量求优,管理追求先进。 20、30年代时,江海关曾对上海270家经营较好 的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发现一半以上工厂拥 有从国外进口的先进机器。
1947年超过430万(上海,430,天津171,北平167,
南京103,上海人口几乎是天津、北平、南京三市总和。
1949年达546万。
2、经济与文化地位
• 1、金融中心,1847年外资银行即入住。外国在华 银行总部全部设在上海1936年上海有华资银行58 家,占全国总数的35%。 • 2、多功能经济中心:抗日战争前,除东三省外,外 国资本主义对华出口贸易和商业总额有81.2%集中 在上海,银行投资的79.2%、工业投资的67.1%、房 地产的76.8%,均集中在上海。 • 1936年,上海对全国各通商口岸贸易总值,占全国 75.2%,1940年比重上升到88%
上海占了4577件,达73%。1935年上海律师占全 国40%); • 法治举例:陈范案、陈独秀案。
• 市民习惯通过法庭解决问题。
法治特点
法治:雇佣红头阿三原因
治外法权+自治+法治=安全
• 费唐调查报告 • 安全:治外法权,利益交叉与重叠(联合 抵抗太平军、中法战争、日俄战争中立、 东南互保、辛亥革命中立、抗日战争前期 未波及租界)。
上海户口的含金量
• • • • • • • 户口含金量的等级 1、北京、上海 2、其他大城市(沿海城市-内地城市) 3、沿海城镇、内地城市 4、沿海城市郊区 5、农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上海对全国的贡献
• • • • • • 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 上海以全国1/1500的土地, 1/100的人口, 提供1/10的工业产值, 1/6的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