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海派文化 上海历史文化浅谈剖析
上海历史文脉与海派文化

—上海长江跟大海交汇点,以此为分界,长江以南, 叫南洋,长江向北叫北洋。南洋跟北洋沿海地质结 构不一样,从浙江向福建一带,海滩很深,船吃水 很深 ;船吃水越深越稳当,行船越安全。北洋海边 是浅滩,吃水很浅。上海和太仓一带成为运输中转 站。到北方去要用平底沙船,到南边要用尖底鸟船。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因此发展起来。元代太仓号称六 国码头,12 人官至万户侯,64 个千户、40 个百户, 冠盖云集,繁荣一时。上海地区的行政建制也在此 时升级,华亭县升为府,上海镇升为上海县。上海 许多地方因此繁盛,漕河泾、漕溪路的漕溪等地名, 都与漕运有关。那时候张瑄、朱清的势力就扩展到 漕河泾一带,包括今天的长桥新村一带。因此,上 海之后
1. 五口通商,上海独盛 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中国沿海城市开始发 展起来。原来的运河城市、内地城市逐渐衰落。上 海在开埠不到十年的时间,贸易量就超过广州,更 超过福州、厦门、宁波。原因何在?中国的物产中 心在长三角。在长三角一带的港口进行交易,成本 远比广州、福州、厦门来得低。另外,还跟上海租 界的独特性有很大关联。近代上海由于各种原因, 变成非常安全的城市,从 1860 年以后到抗日战争, 凡是中外发生的战争或者中国国内发生的战争,都 没有影响到上海,这里很安全。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没有任何资源比安全更重要,更有价值。上海有很 多人不住在上海,但是家安在上海,因为上海安全。 安全使上海人口集聚。上海城市人口原来不超过 20 万,但到 1949 年,人口已经超过 546 万。 人口聚集、产业集聚、资金集聚、技术集聚、 信息集聚、文化集聚,都跟上海城市的特殊品质有关。 上海体量大,人口众多。上海有租界,租界并 不是上海特有的,近代中国有 26 个租界,天津有 9 个, 汉口有 5 个,但是上海 2 个租界体量特别大。上海 两个租界(原先是 3 个,1863 年以后,因英美租界 合并,变成了两个)的面积加起来,是全国其他 23 个租界面积总和的 1.5 倍。 城市规模特大。1843 年前,上海是比较大的城 市,但不是特别大的城市,在全国排第 12 位。那时 候南京、杭州、苏州都比上海大。到 1919 年,上海 城市人口 240 万,城市的规模相当于苏州加重庆加 香港加成都。1947 年,上海相当于天津加北京加南 京,体量特大。 上海是经济中心,上海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是独
“海派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

“海派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海派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化谱系中最具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趋时求新、多元包容、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四个主要特点,而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成因,主要在于上海作为商业都会、移民城市和租界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
从本质上讲,“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典型表现。
(二)多元包容:“海派文化”的特点之二今天,人们对“海派文化”可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即“海派文化”具有多元包容的特点。
早期海派戏剧所谓“泛滥无范围之谓”,也是类似意思的贬义表达。
上海开埠以后,迅速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最大通商口岸,伴随着商贸的频繁往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岸。
包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内的西方文明的进入,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最洋气的城市;内地大量移民的迁入,则把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各个区域文化带进了上海,于是上海成为各种文化和文明的交汇、交流与交融地。
这种交汇、交流和交融使“海派文化”犹如千条江河汇入大海,它们相激相荡、相克相生,赋予“海派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的特点。
即以表演艺术为例,作为国剧的京剧的兴盛虽以四大徽班进京为标志,但京剧的定名却是在上海。
乾嘉年间,进京的徽班为了演出剧目和技艺的丰富,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剧种,在咸同年间基本成形。
由于其唱腔以徽班主基调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被称为“皮黄戏。
”不久,徽班和北方京剧艺人南下上海演出,其剧目和唱腔、文字令人耳目一新,一时观看“皮黄戏”成为时尚,所谓“上海初不知二黄调,今则市井儿童信口成腔,风气移人,一至于此。
”光绪二年(1876)二月七日(3月2日),上海《申报》发表《图绘伶伦》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京剧”这个名称,所谓“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
”这是最早把“皮黄戏”称作“京剧”的书面文字。
从此,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流传于大江南北,其中,“京剧”在上海的定名可视作上海对京剧艺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近代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重要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汉族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的形成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入海口,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长期以来,上海与外国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海派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它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融入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上海话。
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方言,它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使得上海话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话不仅是上海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海派文化的象征。
上海话的特色之一是它富有幽默感和诙谐的语调,这正是上海人独特的精神气质的体现。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建筑风格上。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包括具有欧洲风情的滨江建筑、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以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这些建筑风格的融合,展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城市的多元文化特点,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体现。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饮食文化上。
上海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融合了各个地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特点,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菜肴。
上海菜以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调味闻名于世,它体现了上海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艺术和文学领域。
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都在上海活动过。
海派文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体现,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
上海的书店、剧院、电影院等文化场所也是海派文化的象征,这些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汉族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的形成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而上海话、建筑风格、饮食文化、艺术和文学领域的发展,都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浅谈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定义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等中国吴越文化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文化特性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小论海派文化

小论海派文化——读《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有感上海,一个见证了海派文化盛衰的城市,伴随着海派文化的发展,展现着她独特的魅力。
上海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使得外族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上海其独特的海派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变,文化、生活方式和艺术娱乐形态都有了变迁,使其根深蒂固于我们的习惯之中。
然有辉煌必有衰败,在四人帮的文革后,许多文化资料和文化人被烧毁和残害致使之后的海派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衰败的境况。
当前,上海正致力于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致力于形成城市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海在过去发展的进程中有着这么好的海派文化历史传统,在当前社会深刻变革的关头,在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呈多元化趋势的状态下,研究海派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希冀海派文化在顺应新的历史潮流中,推动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海派文化的精髓在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海派文化又是起源和扎根于平民娱乐和审美的草根文化之中,因此具有生机勃勃的原创动力,而且这种与民间保持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点一直贯穿于海派文化的始终,成为其发展优化的动力。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海派文化来,近几年上海海派文化有了新的复兴和发展苗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魅力所在,让上海这个大都市永远保持海派文化的个性特色,让海派文化在全国发扬光大,进一步去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本书向我介绍了十个海派文化的经典:海派文学、时代之音(流行歌曲)、沪剧、滑稽戏、公众娱乐、连环画、越剧、电影、糖纸头和上海话。
海派文学来源于古代市井文学和西方自由民主域外文学,是伴随商品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文学。
八大题材,比如个体、人性的启蒙文学;揭露、批判、呐喊的批判文学;主观感觉、内部意识的现代主义文学等。
其流派纷繁,满足了都市市民多元的文化需求,打破了文学观念上的门户之见和旧立场,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积极选择吸收各种最新文学思潮,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建设先进文化的文学。
海派文化是一种“见识”文化

海派⽂化是⼀种“见识”⽂化海派⽂化是⼀种“见识”⽂化海派⽂化的原动⼒是“见识”。
所有的⽂化在其产⽣时候都有其原动⼒,并由原动⼒产⽣众多⽂化现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现象反过来淹没了原动⼒,留下的只有传统与传承。
作为某种年代久远⽂化的传承者,对所传承的⽂化⼤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原动⼒就更不知道了。
很多古⽼的⽂化都是这个情况,包括,中华传统⽂化⽬前也是这个情况。
我们传承了⼀堆⽂化现象,⽽且,还在寻找更多的⽂化现象,却对中华⽂化的原动⼒⼀⽆所知。
其实,中华⽂化出现过孔⼦、⽼⼦;出现过那么多的灿烂的⽂化现象,不是因为了有了孔⼦、⽼⼦以及那些⽂化先贤,⽽是,因为中华⽂化在出现的时候就有了原动⼒,因为有了⼀个了不起的原动⼒,才会涌现那么多的⽂化⼈物、⽂化现象。
今天,绝⼤多数的中国⼈已经不知道中华⽂化的原动⼒是什么了。
中华⽂化的原动⼒是什么,我们以后再说,现在我们讲海派⽂化,因为海派⽂化的原动⼒是什么,我们差不多也快不知道了。
海派⽂化是有原动⼒的,⽽且,这种原动⼒⾮常的“弹眼落睛”,是“见识”!什么是见识呢?包括了两部分的含义组成:⼀部分含义:是“见多识⼴”的意思,这⾥的见,是看见,是接触的意思。
这部分意思也是我们平时对见识这个词的理解,这层意思,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地⽅,只要在上海,⾃然会⽐其他地⽅的⼈见多识⼴。
另⼀部分意思,这个“见”字,是“见”的通假字“现”。
海派⽂化的“见识”的厉害,就厉害在这个“现”上。
“现”字是啥意思呢?有点⽣活、⼯作经验的⼈⼀定知道,决定⼀件事情的,不是事情本⾝,⽽是事情背后眼睛看不见的那些规律、关系,要把事情做好,就不能看那些眼睛能看到的东西,⽽是要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显现“现”出来。
见识的第⼆个意思,就是在⽣活、⼯作中,把眼睛看不见的东西,“现”出来,并且认识它,这个“见识”(现识)才是让海派⽂化了不起的原动⼒。
我们后⾯讲的“见识”就是这种见识(现识)能⼒。
海派文化调查报告

海派文化调查报告海派文化调查报告一、引言海派文化是指上海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风格,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本文将对海派文化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其特点、影响和未来发展。
二、历史背景海派文化的形成源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为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个时期,大量外国人涌入上海,带来了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上海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
三、特点和表现形式1. 文化融合:海派文化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元素。
这种融合体现在建筑风格、服饰、饮食和艺术表达等方面。
2. 风格独特:海派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氛围。
上海的老城区街巷、石库门建筑、弄堂文化等都是海派文化的代表。
此外,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话的特色用词和语调上。
3. 艺术表达:海派文化在音乐、电影、戏剧和舞蹈等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表达形式。
上海滩的爵士乐、老电影中的经典场景、评弹和舞蹈剧等都是海派文化的艺术表现。
四、影响和认同海派文化对上海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海派文化成为了上海的城市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其次,海派文化也为上海的创意产业和文化艺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重要的是,海派文化成为了上海人的自豪和认同,激发了他们对城市的热爱和创造力。
五、未来发展海派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海派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海派文化的独特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对海派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存在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派文化,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海派文化的教育内容,提高年轻一代对海派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文化保护:加强对海派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留和传承海派文化的经典元素。
中国海派建筑风格的历史与特点

中国海派建筑风格的历史与特点中国海派建筑风格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东方装饰艺术之花”。
它兴起于上海,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达到了巅峰,现在仍然能在上海的老城厢中找到其痕迹。
海派建筑的历史海派建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上海作为开埠后的外国列强租界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和中国移民。
这些人带来了许多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推动了上海城市化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上海成了实际上的中国首都,也加速了海派建筑的兴起。
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海派建筑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上海的代表性建筑风格。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城市化的发展,海派建筑逐渐式微。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海派建筑被毁坏或改建。
直到改革开放后,上海开始注重保护历史建筑,海派建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修复。
海派建筑的特点海派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中西合璧海派建筑风格是一个中西合璧的风格。
它吸取了欧洲建筑风格的精髓,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在建筑形式、色彩和细节的设计上,海派建筑融合了中式和西式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2.繁复多样海派建筑风格繁复多样,细节处理非常精致。
大门、窗户、栏杆和其他装饰用品都使用了华丽的图案和各种形状的线条。
这些细节处理展示了设计者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力,让建筑更具有艺术性。
3.创新和实用兼备海派建筑风格以其创新和实用兼备的特点而著名。
设计者们借鉴了西方建筑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同时又在细节处理和风格选择方面创新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这使得海派建筑更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成为当时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寓意深刻海派建筑风格中,许多设计都寓意深刻,有着文化和历史方面的象征意义。
比如,有些门的图案与家族生肖相关,有些门的门额上刻有寿星,有些屋檐的动物雕刻代表不同的含义。
这些设计元素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而且传达了建筑主人的信仰、价值和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休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 "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
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
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对之有一个生动点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
"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 "海派"文化的精髓,并体现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清末民初,上海文学界由一批文人自发组成了"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有:包天笑、程小青、张恨水、陈蝶仙、范烟桥、秦瘦鸥等,大多擅长写爱情故事:才子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鲁迅语)。
该派作家持"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观念",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游戏。
"不世之勋,一游戏之事也;万国来朝,一游戏之场也:号称霸王,一游戏之局也"。
文学就是供人们消遣休闲的,他们以 "做出一本快活杂志来,给大家快活快活。
忘却那许多不快活的事……"为创作理念,祝愿人人 " 皆大快活,秒秒快活,分分快活,刻刻快活,时时快活,日日快活,月月快活,年年快活,永远快活"(周瘦鹃:《<快活>祝词》)。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和秦瘦鸥的《秋海棠》,注意细腻的人物刻画,感染力较强,受到读者的欢迎,生发了较大的影响。
其后,广为流行的还有海派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如《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多少恨》、《小艾》等文学性兼通俗性的作品。
绘画上形成开辟新画风的 "海上画派"。
清末画坛,画家们大多咀嚼古人的陈山剩水,呈现出衰微败落的景象。
而海上画派的画家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纵笔驰骋,一扫庸腐柔糜之习,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赵之谦的绘画取材极为广泛,笔墨恣意奔逸,用色绚丽灿烂,但艳而不俗,在浓妆艳裹里呈现出他的艺术特色。
任伯年不为陈法羁绊,敢于革新,其花鸟画"笔无常法,别出新机",技法娴熟,灵活多变。
吴昌硕在赵、任基础上,把花鸟画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进一步弘扬海派画风。
在艺术教育方面,上海也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1912年,由年仅17岁的艺术教育家刘海粟创办私立美术学校一一上海图画美术院,该校又屡屡打破陈旧的世俗偏见,如1914年的"人体模特"风波、"男女同校"、"招收青楼女士张玉良"等。
1919年,吴梦非、丰子皑、刘质平等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其影响也很大,自此全国掀起了创办艺术学校的高潮。
商业性的绘画--月份牌美人图更是风靡一时,成为上海时鬃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电影从欧美传入中国后,首先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的第一次电影放映。
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诞生于上海,该片由张石川、郑正秋组成的新民公司拍摄。
描写的是在封建婚姻制度下,一对素昧平生的少男少女被强迫配成夫妻的故事。
在当时电影尚被当作赚钱和消遣的"玩艺"的时代,如此严肃的题材是极其可贵的。
后来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拍摄了数十部影片,以注重"处处惟兴趣是尚"的娱乐性和 "长片正剧"的教化性为宗旨。
艺术创作上,力戒欧化而试图创出一条电影民族化的道路。
其教化类的影片有:《孤儿救祖记》、《苦儿难女》、《好哥哥》等; 反映妇女题材的影片,如《玉梨魂》、《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等,这些影片,将妇女所承受的苦难一一陈现于银幕,震人心扉,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拍摄了一些 "鸳鸯蝴蝶派"的爱情片、香艳片,如《空谷兰》、《可怜的闺女》、《多情的女伶》等。
30年代由明星阮玲玉、胡蝶、王人美、金焰等主演的《神女》、《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天伦》、《马路天使》等影片,更是把中国电影推向发展高潮。
一部早期的中国电影史,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是上海电影史。
据1927年1月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的电影公司总数目为179家,而上海就占142家,令人不得不惊叹。
海派戏剧受西洋戏剧的影响,在传统戏剧中融入新鲜成分,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剧。
从1903年到20年代初,海派戏剧创作出《明末遗恨》、《秋瑾》《黑籍冤魂》等百余新剧目,根据剧情需要着古装、清装或时装、洋装等,故被称为时装新戏或时事新戏。
海派京剧打破传统京剧的套路,偏于通俗明丽,注重按照剧情需要,灵活地驾驭程式,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追求舞台艺术的整体美;音乐上亦独具特色,保留了古老徽戏的吹腔、拨子、四平调等诸多腔调。
说到海派京剧独特风格的形成,不能不提到京剧艺术家周信芳、盖叫天等人的名字,他们以艺术的炽热情怀,在京剧艺术的编剧、表演、舞台方面,打破传统,大胆革新,使海派京剧风格逐渐凸显,形成京剧史上鲜活的一支艺术新秀。
海派服饰自然也是海派文化不可缺少的独特一景。
凡是欣赏过王家卫《花样年华》的观者,肯定对片中女主角苏丽珍优雅的旗袍着装印象颇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各式各样的新式旗袍几乎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上海"摩登"的一个标签。
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区服饰呈现出中西合璧后的海派特色,服装样式渐趋多样化,除了满足蔽体和保暖的基本需求之外,更符合现代审美观念,上海成为中国流行服饰的发源地。
当时有一首歌谣:"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
"这不仅反映出上海服饰文化的兴盛,也道出了上海服饰引领中国服饰潮流的史实。
20年代甚至出现了美术家专门设计服饰新样式的现象。
如1920年,《上海时报》增发图画周刊,美术家但杜宇逐渐发表新装图说,向大众灌输服饰美学文化。
画家叶浅予在1928年10月为《良友》杂志第29期,设计了多种新式旗袍样稿。
另外,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对旗袍新样式的盛行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改良旗袍"是最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服饰,当时西洋盛行短裙,从1927年起,中国旗袍的下摆也不断上提,到1930年,旗袍下摆几乎与膝盖齐平,而且袖口叶逐渐缩短,改良后的旗袍成为上海职业女性的必备装束。
旗袍是充满韵味的、经典的东方服饰,既雍容华贵又仪态万方,端庄中见俏丽;贤淑中显清高。
宋庆龄一生钟爱旗袍,在各种正式场合总是身着款款大方的旗袍,即使赋闲在家也喜欢穿旗袍。
上海的建筑文化,亦体现出中西并存、中外合壁、艺术交融、风格独特,如外滩的特色建筑、豫园、石库门等。
上海的音乐文化也是"土洋"相融,既有"紫竹调"、"梅花三弄"、"广东音乐",又有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一些优雅的老歌,如歌星周旋演唱的《夜上海》、《花样年华》、《花好月圆》、《天涯歌女》等被传唱一时。
就连上海的饮食文化,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下,不但荟萃了域内川、粤、京、鲁、浙、闽、淮、扬等地特色菜系,而且汇聚了浓郁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总之,"海派"文化襟怀开阔,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在吸收长江流域文明的古文化的基础之上,又融入了西方文化的某些成分,成为长江文化最有特色和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
回溯历史,七百年前的上海,只是扬子江口所堆积而成的沙洲,一个小小的渔村,这村镇只有七八条街巷,居民不及一百户。
村民以捕鱼为业,家家张着捕鱼的网,小河边上横着几十只小船,水面群鸭浮游其间。
今日的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面对滚滚长江千百年沉淀下来的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我们不得不感慨造化的神奇,也不得不折服中华民族文明魅力的巨大如斯……海派文化概述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通商,建立租界。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通商,建立租界。
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历史的必然产物。
必然产物。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