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二、海派文化—文艺
海派书画
• 风格兼容并蓄,近现代中国十分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 •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正值上海开埠的社会转型期,多种文明与艺术在此地交汇,文化
的互补与价值的融合,使得艺术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姿态。其中尤以赵之谦、胡公寿、 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等最为杰出,这第一代海派书画代表是中国画从传统向近现代转 轨的成功典范。 • 经过徐悲鸿、张大千等第二代海派书画大家和吴湖帆、冯超然等为领袖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的 不断实践,海派书画进入了昌盛时期。这些活跃于画坛的大家,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与探索做出 了巨大贡献。 • 海上四杰: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
和平饭店 (上海市地标性建筑)
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有 “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中国首家世界著名饭店,拥有最具特色的九 国式特色套房及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宴会 厅、多功能厅、酒吧、屋顶观光花园等。
中国银行大楼
• 中国银行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四大官办银行之一, 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业,上海分行则 于10月31日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 组为大清银行。
虚谷
• 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 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
• 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 ,后出家为僧。
• 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
二、海派文化—建筑
静安寺
• 相传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 年),创始人为康僧会,是上海最古老的佛 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闻 名于世。
• 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 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
海派的实践意义

海派的实践意义一、引言海派,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在近代以来,以其鲜明的实践特点和丰富的实践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海派的起源、实践特点、实践领域、实践价值、现实意义和未来展望等方面,全面阐述海派的实践意义。
二、海派的起源与发展1.海派的定义海派,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指的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一带,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富含创新精神的文化现象。
2.海派的起源海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商业贸易为基础的地域文化。
3.海派的发展历程从近代以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才,使得海派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
三、海派的实践特点1.创新性海派文化以其创新性而著称,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勇于探索和实践。
2.务实性海派文化强调务实,注重实际效果,推崇实干精神。
3.包容性海派文化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博采众长,交融互鉴。
4.区域特色海派文化立足于地域特色,传承和发扬了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
四、海派的实践领域1.文化艺术海派在文化艺术领域成果丰硕,如京剧、越剧、沪剧等,均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2.商业贸易海派在商业贸易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上海曾是中国的商业中心,引领全国潮流。
3.社会风俗海派文化对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婚嫁、节令、民间信仰等。
4.城市发展海派文化推动了上海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
五、海派的实践价值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海派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对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海派文化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提升了地区竞争力。
3.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社会各群体的融合,促进社会和谐。
4.对民族融合的贡献海派文化立足江南,融合了多地民族文化,为推动民族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海派的现实意义1.应对全球化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海派文化以其创新性和包容性,为我国应对挑战提供了精神支撑。
“海派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

“海派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海派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化谱系中最具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趋时求新、多元包容、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四个主要特点,而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成因,主要在于上海作为商业都会、移民城市和租界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
从本质上讲,“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典型表现。
(二)多元包容:“海派文化”的特点之二今天,人们对“海派文化”可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即“海派文化”具有多元包容的特点。
早期海派戏剧所谓“泛滥无范围之谓”,也是类似意思的贬义表达。
上海开埠以后,迅速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最大通商口岸,伴随着商贸的频繁往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岸。
包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内的西方文明的进入,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最洋气的城市;内地大量移民的迁入,则把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各个区域文化带进了上海,于是上海成为各种文化和文明的交汇、交流与交融地。
这种交汇、交流和交融使“海派文化”犹如千条江河汇入大海,它们相激相荡、相克相生,赋予“海派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的特点。
即以表演艺术为例,作为国剧的京剧的兴盛虽以四大徽班进京为标志,但京剧的定名却是在上海。
乾嘉年间,进京的徽班为了演出剧目和技艺的丰富,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剧种,在咸同年间基本成形。
由于其唱腔以徽班主基调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被称为“皮黄戏。
”不久,徽班和北方京剧艺人南下上海演出,其剧目和唱腔、文字令人耳目一新,一时观看“皮黄戏”成为时尚,所谓“上海初不知二黄调,今则市井儿童信口成腔,风气移人,一至于此。
”光绪二年(1876)二月七日(3月2日),上海《申报》发表《图绘伶伦》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京剧”这个名称,所谓“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
”这是最早把“皮黄戏”称作“京剧”的书面文字。
从此,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流传于大江南北,其中,“京剧”在上海的定名可视作上海对京剧艺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近代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重要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汉族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的形成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入海口,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长期以来,上海与外国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海派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它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融入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上海话。
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方言,它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使得上海话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话不仅是上海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海派文化的象征。
上海话的特色之一是它富有幽默感和诙谐的语调,这正是上海人独特的精神气质的体现。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建筑风格上。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包括具有欧洲风情的滨江建筑、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以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这些建筑风格的融合,展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城市的多元文化特点,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体现。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饮食文化上。
上海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融合了各个地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特点,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菜肴。
上海菜以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调味闻名于世,它体现了上海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艺术和文学领域。
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都在上海活动过。
海派文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体现,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
上海的书店、剧院、电影院等文化场所也是海派文化的象征,这些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汉族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的形成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而上海话、建筑风格、饮食文化、艺术和文学领域的发展,都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海派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定位与实践理路

海派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定位与实践理路目录一、内容概览...............................................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1.2 文章结构概览...........................................3二、海派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42.1 海派文化的定义.........................................52.2 海派文化的特色与影响...................................6三、海派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分析.............................73.1 当前国际传播的主要渠道.................................83.2 国际传播中的问题与挑战.................................9四、海派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定位............................104.1 文化交流与互鉴的价值..................................11 4.2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性................................124.3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意义..........................13五、海派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145.1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15 5.2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16 5.3 发挥新媒体优势........................................18 5.4 建立长期有效的传播机制................................19六、案例分析..............................................206.1 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216.2 成功经验分析..........................................226.3 启示与未来展望........................................23七、结论与建议............................................247.1 主要研究结论..........................................257.2 对策与建议............................................26一、内容概览本篇文档旨在探讨海派文化的国际传播价值定位及其实践路径。
海派非遗介绍

海派非遗介绍:海派非遗是指具有上海特色、与海派文化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海派玉雕和剪纸是海派非遗中的两个重要代表。
海派玉雕是上海市的传统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北派”“扬派”“南派”一起被称为中国玉雕四大流派。
海派玉雕在全面继承了中国玉雕的工艺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其制作过程中,先要对材料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也称“相玉”。
审皮色、审料性、审瑕疵和审形势。
随后根据“审”所掌握的基本情况进行设计,并根据所构思的形象,绘出画稿和基本形态。
此外,海派剪纸也是上海非遗中的重要项目。
它起源于20世纪初,多用作门笺、鞋花和绣花样。
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豪放而不粗糙,细腻而不呆板,注重形式美,充满生活气息,在全国各种剪纸中占有独特地位。
另外,海派非遗中还包括一些其他的项目,如沈德盛的水晶雕刻技艺等。
这些技艺和项目不仅代表了上海的文化传统和工艺水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化

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背景
太平桥地区是卢湾区历史上发展较早的地区,房龄较长,环境较差,该 地区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列入了卢湾区的重点改造地区。太平桥总体 开发项目规划占地51公顷,上海新天地位于太平桥规划改造地区,项 目于1998年正式启动,范围在黄陂南路以西、马当路以东、太仓路以 南、自忠路以北,占地约3万平方米。 上海新天地原有的旧石库门里弄建于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共 “一大”会址保护区的控制范围,根据“一大”会址的保护要求,周围 建筑环境严格控制,以使“一大”会址周围原有的历史风貌、街坊格局 得以保留,街坊内的建筑高度与容量得到严格控制。“新天地”的名字 包含着独特的理念,其中“天”为“一大”合字,又意味老石库门穿越 岁月成为明天的新天地。有一句话很贴切地涵概“新天地”这个理念, 即让昨天和明天相会在今天。
上海城隍庙,一庙二城隍”,国内罕见
豫园项目本质简析
作为承载历史的文化,凸显文化的旅游,适应旅游的商业;豫园地 区最为核心的资源就是文化。这是一种孕育于上海700年历史间的 文化。一种植根于在老百姓民俗民风间的文化,他涵盖了,历史, 人文,宗教,生活等等上海生活,中国历史——一一展现在豫园中。
上海新景观:豫园商城
豫园商业起由
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
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议事、宴会、游赏之处。同治七年西
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 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
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
演进,营造着豫园商城生生不息的繁华。
豫园简介
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 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 之誉。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 史。它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园,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穗堂、大假假山、铁狮子、 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 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 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 兴废,日趋荒圮。解放 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豫 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作者:舒莉来源:《音乐爱好者》2022年第10期根植于上海的“海派”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对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延续且变化着。
我们通过一些连贯性的梳理,让如今的音乐爱好者和研习者认识到“海派”文化之所以兴起于上海,发展于上海,变革于上海,最后成为具有明显“地标”意义的文化标志,是由许许多多有识之士薪火相传的结果。
现今的你我,无论是学音乐、听音乐、传播音乐抑或是创造音乐,其实都是这片文化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海派”一词刚出现时,是为了有效区别一些代表着正统的“京派”戏剧而设立的。
因为当时新兴的“海派”,在以“京派”为主流社会的认知里,是不入流且不被认可的。
鲁迅先生曾评价道:“要而言之,‘京派’不过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作家沈从文先生对“海派”的定义是:“一种恶俗的道德文化氛围,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的相结合。
”但是,这种新文化现象一旦出现,天生就带有“破茧而出,势不可挡”的倔强个性,“海派”文化很快就浸润到文学、书画、电影、建筑、音乐、戏剧以及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领域。
因此,以现代学者的观念来看,“海派”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在“包容、求新、开放、多元”的主导模式下早已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成为以上海为中心、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代名词。
百乐门旧照在早期的“海派”文化中,音乐相对于如火如荼的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领域来说是非常小众的,它的形成与起步甚至晚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
在当时上海的“十里洋场”,音乐主要用来满足市民的社会生活需求,例如在“百乐门”可以听到外来的爵士音乐,在“大世界”可以听到苏州评弹、紫竹调等传统音乐,在茶楼可以听到欢快的广东音乐,在教堂可以听到基督教唱诗班的合唱,在民间婚宴场所可以听到喧闹欢愉的“锣鼓吹打”等。
上述音乐内容虽并存在上海,但它们并不能算作是“海派音乐”。
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从其他地域迁移到上海的,乐器、音调、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带着“来源地”的明显特征,少有上海的印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上海民居风情:石库门建筑
石庫門建築的盛行,是在小刀會起義與太平軍橫掃中國後,因 從內地入滬避難的人群過多,因而順應他們的需要而發展出的 一種建築形式,它們在屋頂和廊柱的設計上有巴洛克風,但院 裡又是中式的四合院落,因結合兩種建築特色聞名,太平區一 帶的石庫門雲集,里弄之間便成培養小資與市民情調的空間形 式,現今經過有計劃的整修保存,則變成了鼎鼎大名的新天地, 西方遊客感到這是中國,中國遊客來看洋氣,老人來懷舊,年輕 人覺得這是時髦,另一張圖則是所謂的亭子間,以往的文人落 迫,鬻文維生,就只租得起這在廚房上樓梯邊的小房間,因此這 些作家產生的作品便有亭子間文學之稱,魯迅丁玲等人都曾待 過太平區的亭子間!
老上海的交通
老上海的服饰时尚:旗袍
老上海的明星
老上海的明星
海派文化的特色
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 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杂”。大上海从建立伊始,就与国 大上海从建立伊始, 际接轨,以一种全盘开放照单全收的气势 以一种全盘开放照单全收的气势, 际接轨 以一种全盘开放照单全收的气势,把精华和垃圾通通 吸纳。有小瘪三也有资本家,有社会精英也有拆白党, 吸纳。有小瘪三也有资本家,有社会精英也有拆白党,三教九 流各色人等,不同的生存哲学,不同的人生况味, 流各色人等,不同的生存哲学,不同的人生况味,始终在物欲 中交织沉浮,各行其是。来自五湖四海,又汇聚在大上海。 中交织沉浮,各行其是。来自五湖四海,又汇聚在大上海。上 海人的“优越感” 是觉得自己离世界近。上海人更注重“ 海人的“优越感” 是觉得自己离世界近。上海人更注重“场 面”,场面上的事情,真真假假,逢场作戏,风花雪月自然是 场面上的事情,真真假假,逢场作戏, 少不了的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气候温暖潮湿,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气候温暖潮湿,就像上海人 绵软的个性。它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 绵软的个性。它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人在基本物质生 活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特别注意把骨子里的小资情调挖掘出来, 活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特别注意把骨子里的小资情调挖掘出来, 特别追求生活质量想方设法活得精细一些。以酒吧为例, 特别追求生活质量想方设法活得精细一些。以酒吧为例,上海 衡山路的酒吧就比北京三里屯的酒吧时髦和洋气,风格也更多 衡山路的酒吧就比北京三里屯的酒吧时髦和洋气, 样。 张爱玲如是评价上海人: 张爱玲如是评价上海人:“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 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 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 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 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 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 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 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海派文化
沪语的由来
随着城区的扩展,大量迁入上海的移民带来了天南 地北的方言。像上海话中的“阿是”来自苏州, “阿拉”来自宁波,“木佬佬”来自杭州,“小把 戏”来自苏北。西方现代文化的东渐也带来了许多 新词,像“色拉、土司、白兰地、吉普卡、沙发、 司的克、水门汀、派司”,形成了本世纪初外来词 引进的高潮。 一些黑行为带来了"打白客"、"剥田鸡"、"背娘舅"、" 拉皮条"、"放白鸽"、"吃豆腐"等一批词语。在与洋 人的交往中,洋人做过沪上店肆的"洋盘",上海人 也有过"吃外国火腿"(足踢)的经历。
上海的老马路
南京路(大马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南京路先 是英租界,后成为公共租界。南京路是上海开辟后最早建 立的一条商业街。当时外国金融集团先在外滩建立起金融 集中区,后沿着当时被称为“花园弄”的一条东西向“大 马路”发展商业。随着“永安”、“先施”、“新新”、 “大新”和“中国国货”等五大著名环球公司的崛起,南 京路便成为上海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南京路东起外 滩,西至静安寺与延安西路交汇,横贯上海市区中心。全 长5.5公里,分为南京东路,南京西路两段。中华民国时期 南京路已是闻名的“十里洋场”。南京路命名后第十年, 冒险家沙逊和哈同在上海大肆搜刮中国人民的血汗,投资 六十万两银,在南京路上铺放铁藜木,喷上一层柏油,使 它成为远东最漂亮的道路。南京路经历了几次扩展,逐渐 地安装了煤气路灯、电话、电灯、自来水,还有轨电车、 人力车通行。经过不断的发展,南京路沿线成为上海市的 商业中心。
万国建筑艺术博览:外滩源自上海建筑精品:花园洋房上海开埠后,外国殖民者日多,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在上 海建造了独院式的高级住宅。中国的官员、买办和资本家纷 起效尤,因而西方式的花园洋房在上海就逐渐多起来了。由 于上述等人在政治上都是掌握一定权力的大人物,或是在经 济上具有雄厚的实力,所以这种独院式高级住宅的所处地段 都是最好的,占地范围较大,建筑比较豪华,庭院绿化好。 此类建筑,平面布置比较灵活,有一至数间的卧室,有客厅、 饭厅、厨房、卫生间,设有火墙、壁炉。楼层一般为1至2层, 构造多砖石承重墙,木屋架,铁皮屋面。建筑形式有法国大 住宅式、官邸式、英国殖民式、德国式等,但其庭园布置手 法,吸收了中国的传统造园手法的也甚多。
上海的老马路:福州路
福州路(四马路) 斯马路,旧路名。即乃今福州路。因位于大马路(今南京东路) 以南的第四条路而得名;又因原圣三一教堂建在该路上(后迁 至汉口路与江西路之间),被叫作"布道街"。1865年,工部局 正式定名为“福州路”,但"四马路"之名仍沿用到今天。 1843年冬,英国伦敦传教士麦都思(W.H.Medhurst)在与 该路相近的麦家圈(今山东中路)创办中国第一家机器印刷厂 墨海书馆,以后上海近百家出机构,以及文化用品商店均集中 在这条路的南路(今河南中路)到福建路(今福建中路)的大 约200米的路段上。如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黎明书局、百 新书局、开明书店、新民书局、大冬书局、大众书局、世界书 局、科学仪器馆、儿童书局、三一画片公司、受古书局、作者 书社、博文书店、文怡书局、文化书局、独立出版社、益新教 育用品社等。所以福州路素有“文化街”的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