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合集下载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其词其曲,皆有浓厚的吴风,抒情、 悠扬、委婉,极富江南乡土气息。
二、海派文化—文艺
海派书画
• 风格兼容并蓄,近现代中国十分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 •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正值上海开埠的社会转型期,多种文明与艺术在此地交汇,文化
的互补与价值的融合,使得艺术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姿态。其中尤以赵之谦、胡公寿、 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等最为杰出,这第一代海派书画代表是中国画从传统向近现代转 轨的成功典范。 • 经过徐悲鸿、张大千等第二代海派书画大家和吴湖帆、冯超然等为领袖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的 不断实践,海派书画进入了昌盛时期。这些活跃于画坛的大家,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与探索做出 了巨大贡献。 • 海上四杰: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
和平饭店 (上海市地标性建筑)
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有 “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中国首家世界著名饭店,拥有最具特色的九 国式特色套房及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宴会 厅、多功能厅、酒吧、屋顶观光花园等。
中国银行大楼
• 中国银行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四大官办银行之一, 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业,上海分行则 于10月31日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 组为大清银行。
虚谷
• 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 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
• 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 ,后出家为僧。
• 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
二、海派文化—建筑
静安寺
• 相传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 年),创始人为康僧会,是上海最古老的佛 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闻 名于世。
• 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 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

“海派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

“海派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

“海派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海派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化谱系中最具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趋时求新、多元包容、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四个主要特点,而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成因,主要在于上海作为商业都会、移民城市和租界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

从本质上讲,“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典型表现。

(二)多元包容:“海派文化”的特点之二今天,人们对“海派文化”可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即“海派文化”具有多元包容的特点。

早期海派戏剧所谓“泛滥无范围之谓”,也是类似意思的贬义表达。

上海开埠以后,迅速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最大通商口岸,伴随着商贸的频繁往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岸。

包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内的西方文明的进入,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最洋气的城市;内地大量移民的迁入,则把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各个区域文化带进了上海,于是上海成为各种文化和文明的交汇、交流与交融地。

这种交汇、交流和交融使“海派文化”犹如千条江河汇入大海,它们相激相荡、相克相生,赋予“海派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的特点。

即以表演艺术为例,作为国剧的京剧的兴盛虽以四大徽班进京为标志,但京剧的定名却是在上海。

乾嘉年间,进京的徽班为了演出剧目和技艺的丰富,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剧种,在咸同年间基本成形。

由于其唱腔以徽班主基调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被称为“皮黄戏。

”不久,徽班和北方京剧艺人南下上海演出,其剧目和唱腔、文字令人耳目一新,一时观看“皮黄戏”成为时尚,所谓“上海初不知二黄调,今则市井儿童信口成腔,风气移人,一至于此。

”光绪二年(1876)二月七日(3月2日),上海《申报》发表《图绘伶伦》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京剧”这个名称,所谓“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

”这是最早把“皮黄戏”称作“京剧”的书面文字。

从此,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流传于大江南北,其中,“京剧”在上海的定名可视作上海对京剧艺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海派非遗介绍

海派非遗介绍

海派非遗介绍:海派非遗是指具有上海特色、与海派文化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海派玉雕和剪纸是海派非遗中的两个重要代表。

海派玉雕是上海市的传统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北派”“扬派”“南派”一起被称为中国玉雕四大流派。

海派玉雕在全面继承了中国玉雕的工艺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其制作过程中,先要对材料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也称“相玉”。

审皮色、审料性、审瑕疵和审形势。

随后根据“审”所掌握的基本情况进行设计,并根据所构思的形象,绘出画稿和基本形态。

此外,海派剪纸也是上海非遗中的重要项目。

它起源于20世纪初,多用作门笺、鞋花和绣花样。

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豪放而不粗糙,细腻而不呆板,注重形式美,充满生活气息,在全国各种剪纸中占有独特地位。

另外,海派非遗中还包括一些其他的项目,如沈德盛的水晶雕刻技艺等。

这些技艺和项目不仅代表了上海的文化传统和工艺水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 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 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 弃性和多元性: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 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 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 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 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 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 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 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 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 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 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 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上海的音乐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 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 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 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
上海的书画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 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 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 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上海的海派文化故事

上海的海派文化故事

上海的海派文化故事以下是 7 条关于上海海派文化故事:1. 嘿,你知道吗?上海老城隍庙那可是海派文化的一个独特地标啊!每次我去那,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就像北京有故宫一样,咱上海有这城隍庙呀!那里人头攒动,各种小吃琳琅满目,什么南翔小笼包、宁波汤圆啊,哎呀,那味道真是绝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在那,一边吃着小吃,一边听着旁边的老人们用地道的上海话聊天,那感觉,真是太有意思了!在上海,老城隍庙不就是海派文化的鲜活体现嘛!2. 哇塞,上海的外滩那可是太有名了吧!那一排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不就是海派文化的无声讲述者嘛。

你想想看,它们见证了多少上海的变迁和故事啊。

有一次我晚上去外滩,哇,那灯光璀璨的,简直就像梦幻世界一样。

我跟旁边的游客打趣说:“这外滩晚上可比白天还漂亮呢!”大家都纷纷点头赞同。

外滩不就像一个大舞台嘛,展示着上海的独特魅力!3. 上海的弄堂,那绝对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所在呀!那弯弯曲曲的弄堂,就像迷宫一样,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我曾经在弄堂里看到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耍,大人们在门口聊着天,这种场景真的好温馨。

你说,这不就像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吗?很难想象如果上海没有了这些弄堂,那得少了多少乐趣呀!4. 上海的滑稽戏可太有意思了呀!那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台词,真让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记得有一场滑稽戏,演员说的一个段子,把全场观众都逗得前仰后合。

这不就是海派文化中幽默风趣的一面吗?这就好比是生活中的调味剂,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和笑声,谁说不是呢?5. 上海的咖啡馆文化也很独特哦!走进那些街头的咖啡馆,你会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

我有一次在一家咖啡馆里,看到一对情侣在那轻声细语地聊天,那画面真美。

这不就是海派文化中的浪漫和情调嘛。

难道你不想也去感受一下这种氛围?6. 上海话,那可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啊!每次听到那地道的上海话,我就觉得特别亲切。

就像一首歌一样动听。

有一次我听到两个老阿姨用上海话在那聊天,我虽然不完全听得懂,但那种韵味真的很迷人。

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语文模拟练习(四)(含答案)

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语文模拟练习(四)(含答案)

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四)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海派文化新论》这本书的绪论和目录,完成下面小题。

绪论①海派文化是一种发端于上海,但并不局限于上海区域的现代性城市文化类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产物。

它以近代上海开埠以后的城市发展为时代背景,在江南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主体性的文化发展立场,积极吸收和融合各种新的文化而形成。

关于海派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甚至不同语境下,各有不同的理解。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原有的争议和贬损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基本失去了生存的历史语境。

②本书谓之“新论”,一方面是因为书中各个章节关于海派文化某个领域的专门论述都有新的深化和拓展,表现在论述的史料文献、研究视角、论述过程、研究结论等各个方面。

更为重要的考虑是我们研究的是新时代语境之下的海派文化,在概念的选择上与近代的海派文化有比较明晰的区分。

新时代的时间跨度,宽泛一点可以指改革开放以来。

在新时代的语境之中,海派文化存续和发展的定位与方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2017年首次以上海市委、市政府文件提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种形态区分之后,海派文化就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担当。

因此,本书尽管依旧采取原有海派文化的形态划分,但在每一种具体文化形态的研究中,都融进了新时代视角的重新审视,在传承城市文脉和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努力提炼新时代海派文化的精神特质,这可能是新论之“新”更为看重的一个方面。

③理解新时代海派文化之于上海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需要建立综合立体的时空维度。

④一是历史的维度。

新时代的海派文化在城市文脉的传承上有很多近代海派文化的文化基因,比如近代上海开埠以来形成的上海城市空间、文艺形态、文化设施、名人名作等都为新时代海派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新时代的海派文化不是历史虚无的文化断裂,而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区或群体在某一方面的特点。

虽然这两个概念中有些模糊性,但它们依然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特征、文化表现等方面来解释京派和海派的含义。

一、历史渊源京派和海派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京派起源于北京,由于北京长期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京派艺术在古代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京派的代表形式是京剧,自清代兴起以来,京剧成为了传统戏曲的代表,也成为了京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海派起源于江南地区,以上海作为中心,因其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和商业繁盛而逐渐形成。

海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二、地域特征京派和海派在地域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

京派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以北京为代表。

北方地域气候干燥,这使得京剧演员的嗓音更具穿透力,表演时声音会更加高亢有力。

京剧的表演注重力量感和气势,舞台动作刚猛有力。

相比之下,海派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代表。

由于南方气候湿润,海派戏曲演员的嗓音更加柔和细腻,表演时声音多呈现出一种低沉的情感。

海派的表演注重细腻和柔和,舞台动作更加流畅自如。

三、文化表现京派和海派在文化表现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京派艺术深受古代文化和宫廷乐章的影响,它注重的是正统的表演风格和场面的壮观。

京剧舞台上常见的演出形式有大旦、小生、老生和丑角等。

京剧音乐强调曲调的高亢和韵律的变化,舞台形式注重整齐划一,动作严谨。

相比之下,海派艺术较为主张创新和个性化,注重现代性和包容性。

海派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各异,有评弹、沪剧、琴书等。

海派音乐强调曲调的柔和和旋律的流畅,舞台形式灵活多样,动作流畅自然。

总结起来,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京派以北京为代表,注重表演力量感和气势;海派以上海为代表,注重表演细腻和柔和。

京派和海派在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风格和舞台形态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

海派非遗介绍

海派非遗介绍

海派非遗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派非遗是指上海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上海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海派非遗涵盖了传统手工艺、戏曲表演、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代表了上海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海派非遗的传统手工艺包括了剪纸、刺绣、织锦、木雕、瓷器制作等多种工艺,这些手工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和独特风格。

上海剪纸以其精美细致的刀法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上海刺绣则是上海地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其特点是线条细腻、色彩鲜艳、图案繁复,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海派非遗还包括了上海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和戏曲表演。

上海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音调和曲调,曲艺表演形式多样,如上海滩沪剧、绿波演义、草鞋踏歌等,以其生动形象、精彩演绎而广受欢迎。

上海滩沪剧是上海地区的特色地方戏曲,以其轻快活泼的唱腔和细腻出色的表演而著称,是上海地区戏曲表演的重要代表。

海派非遗还有许多其他形式,如上海书法绘画、民俗工艺、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上海地区独特的文化宝藏,传承至今,至今仍引人注目。

海派非遗的传承和弘扬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非遗承载着上海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归属,是上海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更需要每一个上海人的自觉参与和努力,只有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海派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才能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海派非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上海的文化传统,感受上海的独特魅力,为上海地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派非遗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我们传承下去。

第二篇示例:海派非遗作为上海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文化
在人们的心目中会有很多的关于海派的词汇来形容上海,比如有人曾经总结有:时
尚、奢华、重商、开放、创新、竞争、法制、宽容、崇洋、爱国、活跃、流动等等。

虽然这些特点与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城市有很大的脱节,被西方世界完全浸染,但又隐
隐约约从最深处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

因此,从那时起,上海就具有了中国其他城市
所不具备的鲜明的海派气息。

[2]当然这种海派文化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不能忽略或否认旧海派文化所代表的消极一面,比如自傲、小气、重实利、崇洋、媚俗、享乐等等。

这些都是事态的反映,旧时的上海同样离不开这些消极的一面。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
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新海派文化重新被唤起,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如今提倡的新海派文化既承接了旧海派文化,又不尽相同:新海派文化更强调重视“个人”,个性、自由、独立;新海派文化与大陆文化联系密切,不孤立大陆文化也不被孤立。

虽然与内地广大城市经济差距在拉大,但文化上始终是藕断丝连的;在众多地方亚文化圈层中,海派文化离政治、社会解决方式最远,与经济、生活密不可分;海派文化是最具商业气息,注重消费与时尚潮流的文化;海派文化“始终追求新奇、实利,不避琐屑和平面无深度的特性,同时,它也注意现代都市的审美,包括城市建筑线条的美、城市夜色的神秘美和人工灯光的色彩美,以及市声的音响美。

”[3]
飘一代:
他们是一群强烈追求自我、追求自由、追求消费享乐、追求洒脱与快乐的年轻人,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能够确定的只是这种不确定的状态。

“飘一代”具有怀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敢想敢为、冲动、有创意、冒险、浪漫、性感的特性,又有“X世代”那种自信、宽容、悠闲、安逸、多方式、多元性、无定性的年轻人的形象,同时还有“新新人类”的那种崇尚青春、激动、虚幻、刺激、狂热的卡通人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