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上海建筑》PPT课件

《上海建筑》PPT课件

建筑精选课件
9
建筑精选课件
10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 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 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 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该楼 是一幢假四层的歌特式建筑。大楼第四层有 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 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 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这 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 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 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外滩建筑群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 的外滩建筑群。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 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名的中国银行 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 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 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 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 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 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
的气势。
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 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
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建筑精选课件
“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 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 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 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 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 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 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 贵典雅。
建筑精选课件
7
建筑精选课件
8
东西合璧的日清大楼
• 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 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 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 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 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 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 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 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海派文化介绍

海派文化介绍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上海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编辑本段特性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精编】城市介绍——上海PPT课件

【精编】城市介绍——上海PPT课件

目录
地理位置 特色风景 自然资源 民俗风情 特色饮食
地理位置
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至 122°12′,北纬30°40′至 31°53′之间,位于太平洋西 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 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 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 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 浙江两省。是长江三角洲冲积 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 拔4米左右。西部有天马山、 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 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 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
是根据电磁原理或机械动作原
理来实现触点延时接通或断开
的自动切换电器。
按工作原理分
空气阻尼式 电磁式 电动式 电子式等。
按延时方式分
通电延时型 断电延时型
时间继电器的电气符号
空气阻尼式时间继电器
JS7—A系列时间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1—线圈 2—铁心 3—衔铁 4—反力弹簧 5—推板 6—活塞杆 7—杠杆
城市介绍——上海
城市简介:
• 上海,简称“沪”或“申”,有“东方巴黎”的美称,中华人民共 和国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 ,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拥有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 上海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 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 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2010年成功举办了2010年 世界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大型文 化交流活动。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5.常用低压电器的维护与检修资料
知识点:
★接触器的工作原理、电气符号及识别 ★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热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电气符号

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

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

海派建筑——外白渡桥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 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 河段上。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 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 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
感谢您的关注
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 ——海派建筑
上海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国 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国际大都市。 为中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 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GDP 位居大中华区第一位。上海拥有中 国最大外贸港口和最大工业基地, 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 第一。具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 和众多历史古迹,曾成功举办2010 年世博会。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熔 铸中西,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 化,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 际顶尖的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 中心。
海派建筑文化
海派建筑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衍生物,海派建筑植根 于海派文化的根基中。建筑历来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 表现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不同文化在不同时 代的价值趋向。海派建筑文化主要是上海近现代的建 筑文化,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和发展的过程。建 筑的风格是建筑文化的主要体现,不同建筑文化拥有 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海派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西 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资本家和建筑师带来西方先进 的建筑思想和技术,这些思想和技术反映在建筑上,其 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也有商业建筑方面 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方面的等等。正是海派文化的 兼收并蓄,使得我们能在一个城市中看到各种各样建 筑风格并存的原因。
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风格
海派指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一种风格,一种 有上海特点的风格,而所谓海派建筑,我认为 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地域性文化并注意吸收 外来先进建筑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更多统一。 海派建筑风格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支撑其实 际的理念是凸现地方建筑文化,有选择地汲取 外来建筑文化。而建设者们又能寻找到两者文 化最佳结合点,设计出有创意又适合人们居住 的住宅,这样的住宅才真正称得上是理想住宅。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其词其曲,皆有浓厚的吴风,抒情、 悠扬、委婉,极富江南乡土气息。
二、海派文化—文艺
海派书画
• 风格兼容并蓄,近现代中国十分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 •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正值上海开埠的社会转型期,多种文明与艺术在此地交汇,文化
的互补与价值的融合,使得艺术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姿态。其中尤以赵之谦、胡公寿、 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等最为杰出,这第一代海派书画代表是中国画从传统向近现代转 轨的成功典范。 • 经过徐悲鸿、张大千等第二代海派书画大家和吴湖帆、冯超然等为领袖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的 不断实践,海派书画进入了昌盛时期。这些活跃于画坛的大家,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与探索做出 了巨大贡献。 • 海上四杰: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
和平饭店 (上海市地标性建筑)
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有 “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中国首家世界著名饭店,拥有最具特色的九 国式特色套房及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宴会 厅、多功能厅、酒吧、屋顶观光花园等。
中国银行大楼
• 中国银行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四大官办银行之一, 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业,上海分行则 于10月31日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 组为大清银行。
虚谷
• 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 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
• 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 ,后出家为僧。
• 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
二、海派文化—建筑
静安寺
• 相传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 年),创始人为康僧会,是上海最古老的佛 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闻 名于世。
• 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 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

《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ppt课件

《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ppt课件

石库门弄堂的清晨往往是这样开始的:天还未亮,一声粗犷 厚实的“拎出来哦……”,就把一条弄堂叫醒了。这些满载上海市 民历史记忆的建筑,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 • 石库门是上海一般家庭居住的最普通、最大众化的住宅。石库 门弄堂是个小社会,弄堂里哪家包了馄饨,都会挨家送一碗;哪 家搞到几张电影票,会招呼邻居一起去看。“笃笃笃,卖糖粥, 三斤胡桃四斤壳……”这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唱的是在 石库门弄堂里穿街走巷的小贩们。石库门是上海人城市历史记忆 的一部分,“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心和感情倾注在了里面,石库门 已经变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石库门”正成为上海城市的符号和文化品牌。上海博物馆 馆长陈燮君说,石库门对于上海城市性格的养育不可低估,石库 门的精细空间养成了居住者的精致化处事方式,石库门的中西合 璧松动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磨 砺出新的城市人文精神。“石库门”建筑还是上海城市近代历史 重要标志,她孕育了上海的都市性格,既是建筑遗产,也是人文 遗产。
Hale Waihona Puke 时不时有卖零食的老人经过,最常见的要数爆米花。 每当老人推着车子走过,男孩子女孩子都停下手中的游戏, 立即围了过去。擦擦脏兮兮的手,掏出一两张皱巴巴的毛 票,没带钱的孩子一溜烟似跑回去,又一溜烟似的跑回来。 孩子们眼珠子一眨也不眨的看着老人的一举一动,只见老 人抓一把大米放进葫芦形的容器里,然后在火上烤。当容 器从火上取下来时,孩子们都捂住耳朵,,老人把容器放入 一个稻草编制的篮子里,盖上盖,手腕轻轻一动,“砰” 的一声,老远的地方都能闻到爆米花四处飘溢的香味。迫 不及待的抓一把塞进嘴里,整个童年就像这爆米花一样鲜 甜。 • 下雨了,谁家的被子晒在外面没有人收拾,就帮着收 拾。孩子放学回家,大人们不在家,就把孩子留在自家吃 饭。谁生病发烧没有人照顾,就帮助去买药。有好吃的不 忘记分给邻居一点……日久生情,很多邻居成了一辈子的 朋友,要是哪个邻居要搬家,则是万分的不舍,感情深厚 的,眼泪都会留下来。

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研究——近代上海建筑风格

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研究——近代上海建筑风格

部 装饰则以 “船 ”的主题为主 ,把船的 内景 搬到 自己别墅里来 历史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 2 1 1 5
一 海 派文化的简述 、
罗兹 -墨菲在 《上海——现 代中国的钥匙 一书 中说过 ,“上
海近 百年 的发展格局是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研究上海近
代建筑风格就是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 ,因为建筑风格受到社会的各
方面影 响 ,包括经济文化 、历史、政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
晶。上海从 20世纪 10年代到 40年代以十年为一个时期 ,重大历
海派文化 的建 筑风格研究
— — 近代 上海建筑 风格
文 /顾思婕
建筑装潢 —— 67
现今社会流行 的复 古风 ,并不是 毫无根据 的 ,而是文化的一种 回归 ,是一种新的符合需求的 “复 古文化”。上海的文化与传统 的中国文化不太 相同 ,在 很大程 度上 受到 了西方文化的影 响 ,所 以提到 上 海文化一般也会联系到海派文化 。近代海派建筑作为反映上海历史的一个侧 面 ,对于它的研究可 以唤起公众对 于上海本土特色文化的关注 。
史大事件有 :10年代 ,中国进入 民国时期 ,政 局比较混乱 ,但是
上海受到 的影 响不大 ,所以一些 “大人物”选择在上海定居 ,这
时期租界发展得很快并开始越界筑路 。到了 20年代 ,则因为江
浙战争租界人 口迅速扩大 ,五卅运动后 ,越界筑路结束 。30年代 ,
上海 已经达到近代历史中最繁荣 的时期 ,中外商人等都陆续 在上 州 、宁波 更加 注重本土 的吴越文 化 ,香港 、广 州以经济为主 ,北
海定居 ,租界也 同时兴起 了高层建筑 ,这一时期发生的淞 沪会 京是政治 、历史中心 。鲁迅先生 也曾针京派人士对海派文化的

海派文化介绍

海派文化介绍

海派文化介绍海派文化就在上海那旮旯诞生的,它就像一个大熔炉,啥东西都能往里装。

上海这地儿,本来就有好多外国人来,还有全国各地的人也都往这儿跑,人多了,文化也就杂了。

这海派文化就把中外的、各地的文化都给搅和到一块儿,变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

就说建筑吧,上海的建筑那是千奇百怪。

有那种老欧式的建筑,像外滩那些大楼,看着就特别洋气,柱子啊、雕花啊啥的,满满的西洋味儿。

可走几步呢,又能看到石库门房子,这就是本土特色了,窄窄的弄堂,一扇扇黑漆大门,里面是一家家的小日子。

这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就这么和谐地呆在一块儿,就像一对性格迥异却又相处融洽的朋友。

海派文化在吃的上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帮菜是上海的招牌,浓油赤酱的,像红烧肉,那肉炖得软软糯糯的,一口下去,甜滋滋的酱汁就在嘴里散开了,特别下饭。

但你再看看上海的西餐店也到处都是。

而且上海人还把西餐给本地化了,什么罗宋汤,据说原本是俄罗斯那边的汤,到了上海就变成了上海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家常菜,里面加了土豆、洋葱、牛肉啥的,酸酸甜甜的,冬天喝上一碗,整个人都暖和了。

上海人的穿着打扮也很海派。

老上海的时候,那些摩登女郎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扭着小腰走在大街上,那旗袍的样式也是千变万化,有的绣着大朵大朵的花,有的是素净的颜色,简单的线条,把东方女性的柔美展现得那叫一个到位。

男的呢,也有穿着西装的,戴着礼帽,看起来既洋气又绅士。

现在的上海人啊,那就更会穿了,各种时尚潮流都能在上海的街头看到,既有国际大牌的高级感,又有上海人自己的小个性。

海派文化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上海的越剧,那唱腔婉转悠扬,戏服也是精美得不得了。

还有海派清口,用上海话讲段子,讲的都是上海的市井生活,家长里短的,听起来特别亲切。

海派文化就是这么个神奇的东西,它就像一个宝藏,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挖掘,都能发现惊喜。

它包容又独特,既有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大气,又有着弄堂小巷里的烟火气,在这个城市里生根发芽,然后慢慢扩散到每一个角落,感染着每一个生活在上海或者来到上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饭。谁生病发烧没有人照顾,就帮助去买药。有好吃的
不忘记分给邻居一点……日久生情,很多邻居成了一辈子
的朋友,要是哪个邻居要搬家,则是万分的不舍,感情深
厚的,眼泪都会留下来。
5


6
7
8
• 对老人们来说,石库门意味着一辈子无法 抹掉的记忆,石库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 建筑或住所,那日益积累的家常片段和邻 里之间几十年不变的默契,早已成为一种 习惯,一种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忆的一部分,“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心和感情倾注在了里面,石库
门已经变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石库门”正成为上海城市的符号和文化品牌。上海博
物馆馆长陈燮君说,石库门对于上海城市性格的养育不可低估,
石库门的精细空间养成了居住者的精致化处事方式,石库门的中
西合璧松动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
海市民历史记忆的建筑,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

石库门是上海一般家庭居住的最普通、最大众化的住宅。
石库门弄堂是个小社会,弄堂里哪家包了馄饨,都会挨家送一碗;
哪家搞到几张电影票,会招呼邻居一起去看。“笃笃笃,卖糖粥,
三斤胡桃四斤壳……”这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唱的是
在石库门弄堂里穿街走巷的小贩们。石库门是上海人城市历史记
上海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弄堂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在 儿时的记忆里,弄堂是他们玩乐的天堂。这里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 家长的责骂,没有课本的枯燥和书包的沉重。这里只有单纯的快乐, 只有欢快的笑声。他们在这里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男孩子们滚铁环, 打弹珠,拍画片,女孩子们跳房子,丢沙包。时光飞逝,八十年代出 生的孩子已经长大,这些温馨的画面,这些童年的记忆是他们心灵深 处最珍贵最动人的财富。

9
10
SUCCESS
THANK YOU
2019/7/25
12
“薏米杏仁莲心粥!” “玫瑰白糖伦教糕!” “虾肉馄饨面!” “五香茶叶蛋!” 这是鲁迅先生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怀念20年代他初到 上 时闸北一带弄演唱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他认为那些口号既漂亮又 具艺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
1
上海的性格:石库门

漫步在大街小巷,细细品味这些上海的民居住宅,你会觉得那独具
神韵的老房子也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
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
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SUCCESS
THANK YOU
2019/7/25
4

时不时有卖零食的老人经过,最常见的要数爆米
花。每当老人推着车子走过,男孩子女孩子都停下手中的
游戏,立即围了过去。擦擦脏兮兮的手,掏出一两张皱巴
巴的毛票,没带钱的孩子一溜烟似跑回去,又一溜烟似的
跑回来。孩子们眼珠子一眨也不眨的看着老人的一举一动,
只见老人抓一把大米放进葫芦形的容器里,然后在火上烤。
当容器从火上取下来时,孩子们都捂住耳朵,,老人把容器
放入一个稻草编制的篮子里,盖上盖,手腕轻轻一动,
“砰”的一声,老远的地方都能闻到爆米花四处飘溢的香
味。迫不及待的抓一把塞
下雨了,谁家的被子晒在外面没有人收拾,就帮着
收拾。孩子放学回家,大人们不在家,就把孩子留在自家
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
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石库门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石库门有着江南传统二
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
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
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却来
磨砺出新的城市人文精神。“石库门”建筑还是上海城市近代历 史重要标志,她孕育了上海的都市性格,既是建筑遗产,也是人 文遗产。
3
弄堂是石库门最具人情味的地方,是石库门人家免费的娱 乐场所。工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到了晚上纷纷聚集在弄堂进行丰富多彩 的娱乐活动,有三五一群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的,有两个人在一起对 弈的,还有的打牌、打麻将,更多的只是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到了 夏天,弄堂更是石库门人家的抢手货,由于酷暑难当,很多人抱一张 凉席在弄堂里过夜,如果不早早去站位置,很快就没地了。
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
饰也多为西式图案。

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一种居住房屋,也是旧上海最多、最普通的老百姓
住房,至今上海还留有数十万幢石库门房子。这些石库门房子衍生了上海的
文化,体现了上海的性格。
2

石库门弄堂的清晨往往是这样开始的:天还未亮,一声粗
犷厚实的“拎出来哦……”,就把一条弄堂叫醒了。这些满载上
弄堂是上海的特产,是属于上海人的。它记载了上海的故 事。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心态。上海有各式弄堂房子, 每种是上海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个部分。阅读上海弄堂,就如阅读上海 与上海人的社会历史。
如今,弄堂的绝大部分已被小区代替,但留下的那些精华, 还在述说着沧桑的变迁。但留下的,正是弄堂的文化,也是上海的市 民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