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本文旨在回顾过去十年来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自21世纪初以来,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在国内外语言学界蓬勃发展。
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汉语构式语法为解释汉语独特的语法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这十年间,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起步阶段,汉语构式语法主要借鉴了西方语言学界的构式语法理论和方法,对汉语中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进行解释。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汉语构式语法的独特性,并尝试从中国语言学的传统研究中寻找理论支撑和创新点。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对汉语构式的分类、特征及意义等方面的探讨。
在发展阶段,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开始更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如语篇中的构式、语用与构式的互动关系等。
研究者们也开始尝试运用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构式语法,包括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法化等。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人们对汉语构式的认识,也为汉语构式语法研究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面临的挑战方面,虽然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争议和分歧依然存在,如“句法-语篇”接口问题的讨论等。
尽管已经到了语用和构式的互动关系,但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有关汉语构式语法的跨语言比较研究仍显不足,尚需拓宽视野。
展望未来,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并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更紧密的交叉融合。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汉语构式语法的理论和应用范围,涉及更广泛的语言现象,并注重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问题。
同时,随着计算语言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将为汉语构式语法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揭示语言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推动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与全球各地的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可以共同推进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进步,提升中国语言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1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说文解字》中,许多字的解释都涉及到语法规则和用法。
然而,真正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随着国家的兴起和教育的推动,人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
教育家和学者们开始编写汉语语法教材,并对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黄侃的《现代汉语语法》,被广泛使用。
这一时期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法规则的描述和解释上。
196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语言理论的引入,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从更宏观和抽象的角度来思考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演变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如代词化理论、话语分析理论等。
这些观点不仅对汉语语法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也为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目前,汉语语法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从宏观角度上看,汉语语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句法研究句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主要研究汉语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句子成分的分类、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句子结构的转换规则等。
句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句法规则,对于教育教学和语言处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词法研究词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主要研究词汇的构成和词汇的用法。
词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用法,对于词汇教学和词汇处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3语义研究语义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和语义关系。
语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意义体系和语义规则,对于理解和运用汉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4变异研究变异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兴方向。
它主要研究汉语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变异规律和变异因素。
变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变异特点和变异规律,对于推动汉语教学和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历史、现状和展望

赵元任不仅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而且是
著名的翻译家,音乐家和教育家。在语 法研究方面,1968年出版《汉语口语语 法》(吕叔湘译,国内1979年出版),在国 内外影响极大,另外还有《语言问题》 (1959年)等。
《北京口语语法》原是用英文写成,全名 为:Mandarin Primer,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中译名: 《国语入门》),194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 后由赵氏学生李荣编译成汉语,先用 《国语语法纲要》之名于1951年分期刊 于《新建设》和《光明日报》,1952年5 月由开明书店正式出版,改名为《北京 口语浯法》。
《新著国语文法》1921年完成初稿,
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新著国语文法》 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 以“纳氏文法”为主要蓝本,以“句本 位”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语法体 系。
(二)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
(1)中国文法革新讨论
这次文法革新的发端是1938年10月19日
1939年后在西南联大讲授普通语音学,中国现
代语法及诗法。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系。1947年任岭南大 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山大学语言系主任,全国高校院 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兼 汉语教研室主任,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 (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委员,兼语言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力长期从事汉语研究和教育工作。出版专著 二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二)汉语的主宾语问题讨论 (1955-
1956 ) 主要问题:是以意义确定主宾语,还是 以位置确定主宾语。 发起人:吕冀平先生《主语和宾语问题》 (《语文学习》1955年7月) 典型例句: 台上坐着主席团 这件事他不知道 王冕死了父亲
现状与前瞻: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125
第 3期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学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史》(1955)和 写 于 2O世 纪 6O年 代 的方 光 焘 《六 数 部语 法 学 史 专 著 的 出版 ,如 孙玄 常 《汉 语 语 法
十年 来 的汉语 语法 研究 》(1990)。这是 两 篇 汉 语 语 法 学 “通 史 ”方 面 的论述 ,堪 称典 范 。20世 纪 五 六十 年代 的研 究注 重从语 法研 究 与文 化社会 关 系
随着汉语 语 法 学 的建 立 与 发 展 、汉 语 语 法 研 究 的深人 发展 ,“汉 语语 法 学 史 ”作 为 语 法学 的一 个 分支学 科 也迅 速发 展起来 。汉语语 法 学史探 讨 汉语 语 法 学形 成 、发展 、演 变 的历史 和原 因 ,对 汉 语语 法 学 史 上 出现 的著作 、人 物 、专题 、流 派等 进 行评 介 ,总结 汉语 语法 研究 的成 就 、经验 、教训 ,借 以指 导今 后 的 语 法研 究 ,把握 语 法 学 的走 向。汉 语语法学史研究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特点 明显 , 方法 成 熟 ,成 果 丰硕 ,是新 时期 汉语语 法 研究 中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
本 文拟 从研究 现 状 、相 关 问题探 究 、不足 与展 望 等方 面对 汉语 语 法 学 史研 究 进 行 全 面梳 理 ,进 而探 讨 如何 编写 出一 部好 的汉 语语 法学 史著 作 。
一 、汉 语语 法学史 研 究现状
汉语语 法 学史研 究 相对 于汉语语 言学 其他 分 支 学科 史研 究来 说起 步较 早 。早 在 1921年 ,胡适 于《国语文法概论》中已经有对语 法研究历史的 零星叙述 。杨树达《中国文法学之 回顾》(1923) 是 有 关汉语 语 法学史 研究 的早 期专论 。何 容写 于 1937年的《中国文法论》在某 种意义上可称为 中 国第 一部 汉语 语 法 学 史 的专 著 。 陈 望 道 《“一 提 议 ”和“炒 冷饭 ”读 后 感》(1938)一 文则 是 第 一 篇 汉语 语法 研究 通史 方面 的专论 。早 期 的汉语语 法 学史 研究 缺乏 建 立这 一 分 支 学 科 的 自觉 性 ,没 能 全 面系统 地叙 述汉语 语 法学 的发 展历史 和发 展规 律 ,这 一 时期研 究 的重点 放 在 梳理 《马 氏文通 》以 前 的研究 史实 、资料 以及 对 《马 氏文通 》本 身 的研 究上 。
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黎锦熙与《新著国语文法》
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 潭人。1920年起任北京高师国语文法课 教员,曾先后担任过北京女子师大,北 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1945年起 任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并兼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从事语 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近七十年,在语音、 音韵、语法、修辞,汉语史、辞典编纂、 文字改革与推广普通话等方面,都有很 深的造诣和丰富的著述。
一、中国语法学史简介
(一)中国语法学的历史分期 1、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898-1936) 2、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1949) 3、汉语语法学的描写时期(1949-1976) 4、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1976-今)
(一)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
汉语语法学草创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以《马氏文通》为代表的古代汉语语法研 究阶段;二是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的现 代汉语语法研究阶段。
1925年到清华大学教中国音韵学和音乐, 1924-1938 年任中央研究院语言学部主任 和语言调查指导,1941年再次到哈佛大 学教书,1945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1947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和语 言学教授,1960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后为美籍华人。
赵元任不仅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而且是 著名的翻译家,音乐家和教育家。在语 法研究方面,1968年出版《汉语口语语 法》(吕叔湘译,国内1979年出版),在国 内外影响极大,另外还有《语言问题》 (1959年)等。
吕叔湘与《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江苏丹阳人,生于1904年,1926年毕 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曾在丹阳县立 中学、苏州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等任教, 1936年赴英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 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就学。1938年回国,先后 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 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 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 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952 年起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兼 《中国语文》杂志编委,主编。
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及趋势

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及趋势在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汉语的语法特点和结构不易于清晰表述。
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汉语语法研究者在寻求表述汉语语法特征和结构的方法时,主要采用了传统的类比、转换及影响分析等方式,而非及时探索汉语自身的语言规则。
这也让中文语法研究陷入了一个长期被动的状态。
然而,在新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不断涌现下,中文语法研究逐渐获得了新的机遇。
本文将从中文语法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中文语法研究现状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可以从语法特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 语法特点中文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形态、语序、修饰关系、主谓关系等方面。
(1) 词汇形态:中文的词汇变化比较少,而且没有时制、语态等变化。
因此,在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和状态转换时,常常需要使用副词、助词以及特定的语序方式等手段来表达。
(2) 语序:中文的语序比西方语言更加自由。
尽管汉语的主语一般位于谓语之前,谓语动词位于句子的中心位置,但是在句子的不同部分中,词语的先后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变化。
(3) 修饰关系:修饰关系在中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汉语中,一个名词可以被多个形容词修饰,或者一个形容词可以修饰多个名词。
(4) 主谓关系:和其他语言相比,中文的主谓关系比较紧密,同时,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其他成分可以插入。
2. 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中文语法研究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比较、归纳、类比等研究方法,而较少使用现代的语料库研究、实验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
这是由于中文语言学研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相对较晚,而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
因此,对于中文语法研究来说,要尽快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拓宽研究方法的范围,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二、中文语法研究趋势中文语法研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涉及众多分支领域,因此,未来的中文语法研究也将继续朝多元化、细分化方向发展。
1. 语言习得和教学语言习得和教学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未来也不例外。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本文概述《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核心议题。
语法化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汉语这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背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深入的思考空间。
在背景部分,本文将简要回顾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历史沿革,分析汉语语法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现象对汉语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在现状部分,本文将梳理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包括词汇语法化、句法语法化、语用语法化等方面,并介绍国内外学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发展趋势部分,本文将探讨汉语语法化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跨语言对比研究的加强、语料库建设的完善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新技术在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推动研究方法的革新和研究成果的突破。
在面临的挑战部分,本文将分析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语料收集的困难、理论框架的局限性、跨学科合作的挑战等。
本文还将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文旨在全面概述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围绕着语法化的定义、机制、动因和路径等核心问题展开。
关于语法化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实词或短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语言使用习惯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词汇意义,转而获得某种语法功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词汇项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抽象,直至完全虚化,只保留语法意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读书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读书笔记一、导言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语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语法作为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内容进行阐述和总结,为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二、语法学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语法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和规则的总称,它包括词汇、句法和语音等方面的规则。
在学习汉语语法时,需要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规则,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
2.语法的分类语法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词汇语法、句法语法、语音语法等。
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时,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语法,以便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三、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1.词汇现代汉语的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而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在学习词汇语法时,需要了解不同类型词汇的特点和用法,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
2.句法句法是语言中句子的结构和规则。
在现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句子的规则包括语序、省略和倒装等现象。
在学习句法语法时,需要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规则,以便更好地构建和理解句子。
3.语音语音是指语言的音素和音节等方面的规律。
在学习语音语法时,需要了解语言音素的构成和音节的配要规律,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发音和语音特点。
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展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需要不断更新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五、总结现代汉语语法是学习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领域。
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时,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了解语法的基本结构和规则,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
同时,需要关注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语法学史简介
(一)中国语法学的历史分期 1、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898-1936) 2、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1949) 3、汉语语法学的描写时期(1949-1976) 4、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1976-今)
(一)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
1939年后在西南联大讲授普通语音学,中国现 代语法及诗法。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系。1947年任岭南大 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山大学语言系主任,全国高校院 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兼 汉语教研室主任,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 (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委员,兼语言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力长期从事汉语研究和教育工作。出版专著 二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 是孪生的姐妹篇,原为作者1938年秋在 西南联大时的讲义,后接受闻一多建议, “把它分为两部,一部专讲规律,一部 专谈理论,相辅相承(自序)”。
书成1938年冬至1940年夏。商务印书馆 出版,出版日期分别为《语法》上册 1943年1月,下册1944午8月;《论》 上册1944年9月,下册1945年10月。
吕叔湘与《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江苏丹阳人,生于1904年,1926年毕 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曾在丹阳县立 中学、苏州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等任教, 1936年赴英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 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就学。1938年回国,先后 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 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 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 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952 年起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兼 《中国语文》杂志编委,主编。
汉语语法学草创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以《马氏文通》为代表的古代汉语语法研 究阶段;二是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的现 代汉语语法研究阶段。
(1)马建忠《马氏文通》 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人。 《马氏文通 》189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黎锦熙与《新著国语文法》
(2)王力与《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 理论》
王力,字了一,广西博白人(1900~1986年)。 从小因家贫失学,未能上中学,曾在家乡当小 学教员,23岁入上海南方大学,次年入上海国 民大学,26岁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27岁赴 法留学,入巴黎大学专攻实验语言学,以论文 《博白方言语音实验录》获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燕京 大学讲师,主要讲述语言学、语音学及中国音 韵学,同时继续进行汉语语法研究。
《中国文法要略》上卷1942年初版,中、 下卷1944年初版,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1954年合为一本修改再版。
《要略》不重理论的说明,而重规律的 揭示;不重体系的构拟,而重事实的描 述;从而开创了描写语法的一代学风, 也是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 分析的唯一著作。
高名凯与《汉语语法论》
高氏的学术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 段:解放前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解 放后主要从事普通语言学理论研究。
《汉语语法论》1948年初版,1957年修 改重版。
(三)汉语语法学的描写时期
一、代表人物和著作
赵元任与《北京口语语法》
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从南京江 南高等学校毕业后,1910年获国家奖学金到美 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理论科学和数学,选修语言 学。19l4年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哲学研究工 作,1918年完成哲学博士论文《论连续性—— 方法论的研究》,1920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教物 理,1921年回哈佛大学教哲学和中文,同时系 统学习语言学。
1925年到清华大学教中国音韵学和音乐, 1924-1938 年任中央研究院语言学部主任 和语言调查指导,1941年再次到哈佛大 学教书,1945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1947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和语 言学教授,1960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后为美籍华人。
高名凯(1911—1965年),福建省平潭县人。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 赴法国,入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1940 年毕业获博士学位。1941年任燕京大学 国文系助教,讲师,1942年任北京中法 汉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起任燕京大 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后一直 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研究所学 术委员会委员。
一是否可以建立一个通用于文言和语体 的国文法新体系。
二是究竟实行一线制还是双轴制?这实际 上就是涉及到汉语词类能不能分,怎么 分以及是否要把词类和句子成分区分开 来的问题。
三是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在这个问题 上最有创见,也最有贡献的是方光焘提 曲的“广义形态”说和陈望道补充修订 后提出酌“功能”说。
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 潭人。1920年起任北京高师国语文法课 教员,曾先后担任过北京女子师大,北 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1945年起 任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并兼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从事语 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近七十年,在语音、 音韵、语法、修辞,汉语史、辞典编纂、 文字改革与推广普通话等方面,都有很 深的造诣和丰富的著述。
《新著国语文法》1921年完成初稿, 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新著国语文法》 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 以“纳氏文法”为主要蓝本,以“句本 位”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语法体 系。
(二)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
(1)中国文法革新讨论 这次文法革新的发端是1938年10月19日
上海《语文周刊》 15期上刊登其主编陈 望道《谈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一文, 在讨论方言文法时偶而涉及一般文法体 系的缺点。随后,在陈氏鼓动下,一些 语言学家开始就语法革新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的焦点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