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史.

合集下载

汉语词汇发展史

汉语词汇发展史

汉语词汇发展史:1.上古时期:①形音义一体的字一词体系形成。

②复音词很少。

③借词主要来自西域。

④植物名以“胡”为代表。

例如:胡笛,胡琴,胡床。

来自西域的各物:骆驼,狮子,石榴,琵琶。

2.中古时期:①单音词为主,多音词增多。

②词头词尾增多。

词头:阿、老词尾:子,儿,头③借词主要来自佛教。

a.来自佛教的基本词和根词:如“魔”,心,色,劫等。

b.来自佛教的汉语日常词汇:如世界,因果,实际等。

c.受佛教影响,主谓式增多,如自在,比喻造词得到了发展,如雀立,蚕食,云集。

d.来自佛经中的双音节词:如修行,地狱,恐惧,微妙,救济,踊跃,刹那,瑜伽,涅槃,头陀,沙弥,罗汉等。

④植物名主要以“海”为代表。

百物珍异名称:橄榄,苹果,菠菜。

3.近古时期:①产生了比较典范的白话文著作,如《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还使用大量接近北方口语的词汇。

②双音词大量增加。

③借词来自蒙语,满语,但主要来自西洋。

来自蒙古语的词:喇嘛,胡同,站,戈壁,歹,哈巴儿,哈巴狗。

来自满语的词:妞妞,萨其马,马虎子,乌拉(鞋),喇忽,肋忒。

④植物名明代以前以“番”为代表,如“番薯”。

清代以后以“洋”为代表。

如“洋葱”。

4.现代时期:①双音词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但在使用中单音词频度仍极高。

②世纪之交西洋名词大量涌入,其中相当数量通过日本转译。

西洋名词:日语借形词:市场公园银行国债统计博士教授艺术小说记者蒲团体操会计经费警察③源于英语的“类词缀”大量产生。

汉语词汇史_

汉语词汇史_
卣、酉、斗、升”等。
乐器名称有“鼓、磬、庸、龠”等。
7、等级管制名称
商代是奴隶社会,有奴隶主和奴隶两大
阶级,属于奴隶主阶级的名称有“王、君、
尹、后、公、侯、伯、子、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属于奴隶阶级的名称有“臣、宰、众、
仆、奴、妾、婢、臧、奚”等
8、有关祭祀迷信的名称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除每事必卜外,
每年还要举行多种祭祀。所祀对象有先
家畜名称有“鸡、雏、犬、豕、豚、羊、
马、牛、牢”等
5、武器、生产工具名称
武器:兵、戈、弓、弜(bì)、弦、矢、
箙、医、干、殳、刀、斧、戉
生产工具:斤、耒、耜、臿、柄
农田:田、畴、畺
6、有关物质生活方面的名称
包括服饰、饮食、宫室、器用几个方
面。
服饰是和纺织技术分不开的,我国先
民大约7000年前开始掌握纺织技术,商
词较少,虚词更少;兼类现象较多。
(一)名词
已确定的甲骨文中,有名词约800个。
名词的意义包括天象、地理、时间、方位、
动植物名称、物质生活、武器和生产工具、
管制等级、祭祀迷信、人体、亲属称谓等
方面。
1、有关天象、地理的名称
有“日、月、星、火、云、雷、雨、霝、
霋、雪、霾、(雾)、虹、蜺、凤、晕、
晦、啟”等
①树木名称有:木、林、森、竹、柳、
栗、桑、枚
②农作物名称有:禾、麦、来、黍、秫、
稻、穆、粟
4、动物名称
甲骨刻辞里动物名称很多,兽类有“虎、
兕、象、狼、鹿、麀、麛、麋、(麟)、廌、
彘、猴、兔、狐、狈”等。
虫类名称有“虫(huǐ)、它(蛇)、䖵(kūn)、

汉语词汇通史

汉语词汇通史

汉语词汇通史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直接影响了汉语词汇的形成与发展。

了解汉语词汇的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以“汉语词汇通史”为主题,探索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汉字是汉语词汇的基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这些刻字中,大部分都是与祭祀、卜筮有关的记录,如“牛”、“豕”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为多音字,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这为后来的词汇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汉字的书写规范,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小篆。

小篆的使用促进了文字的传播,也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许多汉字在小篆中形状比较规整,因此在书写和印刷方面更加方便。

汉语词汇的发展在汉朝达到了一个高峰。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文化繁荣促进了汉语词汇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特定领域的词汇被创造出来,如政治、军事、医学、科学等。

同时,汉朝还有一些重要的文化成就,如《诗经》、《楚辞》、《论衡》等,这些文献也为汉语词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随着历史的进程,汉语词汇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并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口语。

在中国历史上,汉语的不同方言和口语一直存在,并且具有地域特色。

这也是汉语词汇丰富多样的原因之一。

例如,广东话中的“飞机”在普通话中是“飞机”,而在上海话中是“飞机”。

这些方言的存在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也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现代汉语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

在清朝末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变革。

这些变革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引进,大量的外来词汇被引入到汉语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也为汉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汉语词汇史纲要

汉语词汇史纲要

汉语词汇史纲要汉字起源于殷商时期的“殷墟”,后来由于周代对汉字的重视以及当时周王与诸侯国、贵族的不断通婚,使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更加丰富,形成了有独立意义、有独特风格于当时文学作品中的字词。

《尔雅》说:“文字以声调为本,以声显形”,汉语词汇也是一样;《辞海》说“字为物之总名”。

这些都是人们对语言形态、发展规律的认识。

《辞海》中所说的汉字,从上古开始就具有声调、音韵、形声并重的特征。

这和古汉语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些差异吧。

下面先介绍一下《汉语词源》中有关“词汇”与“音韵”及其关系的论断,然后介绍一下音节概念与字词概念之间的关系:词类由音及声从一个字再转化为其他文字;词类又由音节概念向词类演变;词可分为动词词类和形容词词类(名词词物)两大类。

1.“词汇”是文字起源的依据关于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源》给出了这样一种论断:“词汇是文字起源之根据,词汇是形声字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史也就是词学的发展史”。

也就是说,词汇在语言产生以后,才逐渐由字演化为词。

根据这一论断,汉语词汇产生时即有四大源头:古生代的“音韵”、战国末期的“字训”和秦代出现的“义理式”。

古生代“音韵”是古代汉语发展产生后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因为当时汉语没有文字,所以其词汇也就失去了产生作用的条件。

战国末期(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21年)出现了义理式文字。

这就把古代汉语从原始字向现代意义造字转变的规律固定下来了:在上古时期,词就已经出现了,它主要是指声言的一个词或者一组词;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演变而产生形容词和动词词类两大类词类,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词物两大类;经过上古时代对语音规范、形声字义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形成了大量相对稳定的书面音节;最后经过古汉语韵律与书面音节相结合而形成了汉字。

在这些语音记录与发音过程中形成了汉字(字训):形声、义理两大方面相结合所出现的形式也逐渐演变为字;以语音为标准并经过古文字发展而自然形成的音节也逐渐转化成汉字。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共40页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共40页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三、固定结构的增加
汉语中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一般包括成语,惯用语, 谚语,歇后语以及专门用语,它们的发展不象普通词那么“动 荡”,相对来说要缓慢的多。
一,成语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成语的发展
商代的卜辞我们没有看到四字格的成语,到了春秋战国以及汉 朝成语逐渐多起来。从来源上看,可以分为两类。
还有的新词,是直接在原有固定词组的基础上简缩而来的。 如:海协会 \三产\外企\博导
但是简缩要注意意义的搭配。
新词产生的途径
7、通过吸收外来词和方言词而产生的新词 A、外来词的吸收 汉语史上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吸收外来词的事件
新词产生的途径
a、从西域借词(主要在中古) 如:骆驼、猩猩、琥珀、琉璃、苜蓿、葡萄、石榴、胭脂、八哥、

(三)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凤姐道:“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
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不 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红楼梦》16
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一、内容上的发展 有关人的成语就有几百个: 1.描写人的外貌神态的: 豹头环眼 齿白唇红 呆头呆脑 方面大耳 骨瘦如柴 虎背熊腰 花容月貌 尖嘴猴腮 器宇轩昂 蛇眉鼠目 神头鬼面 童颜鹤发 獐头鼠目

2、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到汉代凝固成为成语,广泛流传。 鳏寡孤独,狐死首丘,似是而非,富国强兵,发号施令,善始善
终。 3、汉代才出现的成语: 鸡鸣狗盗,使羊将狼。

从形式上看,上古成语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上古汉语成语以四字为主,但也有不限于四字的。如: 鹿死不择音,无置锥之地 第二,成语结构一般是固定的,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博闻强识 , 博闻强志,博闻强记 绝长补短,绝长续短,绝长继短

汉语词汇史——精选推荐

汉语词汇史——精选推荐

汉语词汇史自学纲要第一节殷商甲骨词汇一、殷商甲骨词汇的特点二、殷商卜辞的名词三、殷商卜辞的动词、形容词、数次第二节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一、上古汉语词汇的语音发展二、上古汉语词汇的语义发展三、上古汉语同义词的发展四、上古汉语同类词的发展五、上古汉语同源词的发展第三节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一、中古汉语词汇的继往性发展二、中古汉语同源系统的破坏三、双声叠韵词的大量产生四、中古惯用词的产生发展五、中古汉语外来借译词第四节近古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一、近古汉语词汇的继往性发展二、蒙语满语对汉语词汇的渗透三、西方文化对近代汉语词汇的影响汉语语法史自学纲目第一节殷商甲骨卜辞语法一、殷商卜辞的词类特点二、殷商卜辞的句子成分三、殷商卜辞的句型第二节上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上古名词的发展二、上古动词的发展三、上古形容词的发展四、上古数词的发展五、上古量词的发展六、上古代词的发展七、上古副词的发展第三节上古虚词的发展一、介词的发展二、连词的发展三、助词的发展第四节上古汉语句法发展一、上古汉语句子成分的发展二、上古汉语句型的发展第五节中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中古汉语名词的发展二、中古汉语动词的发展三、中古汉语形容词的发展四、中古汉语数词的发展五、中古汉语量词的发展六、中古汉语代词的发展七、中古汉语副词的发展第六节中古汉语虚词的发展一、中古介词的发展二、中古连词的发展三、中古助词的发展第七节中古汉语句法的发展一、中古汉语判断句的发展二、中古处置式的发展三、中古被动句的发展四、中古补语句的发展五、中古疑问句的发展第八节近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近古汉语动词的发展二、近古汉语数词的发展三、近古汉语量词的发展四、近古汉语代词的发展五、近古汉语副词的发展第九节近古汉语虚词的发展一、近古汉语介词的发展二、近古汉语连词的发展三、近古汉语助词的发展第十节近古汉语据法的发展一、补语的发展二、“是”字句的发展三、处置式的发展四、被动句的发展第十一节“五四”以后汉语语法的发展一、代词的分性二、动词时体的发展三、结构助词的分工统一四、新兴介词结构五、连词用法扩大化六、状语范围扩大化七、新兴的语序八、句子复杂化自学笔记的要求:1.条理清楚 2.举例说明3.可做为讲纲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向憙《简明汉语史》。

汉语词汇史

汉语词汇史

• •
其次,是历代丰富的字书和训诂书。 A.字书:《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梁顾野王的《玉篇》增为 16917字,宋代司马光的《类篇》更扩充到31316字,明代梅膺祚的《字 汇》又增为33179字,而清代《康熙字典》的收字,更多达47305字。 • B.训诂书: • a.通书的训诂:尔雅、方言、经典释文、经籍纂诂。
• 1.表示味道和气味的有:甘、旨、味、美。 • 2.表示性质、状态形貌的有:美、大(像伸开四肢的正面人形,或说像 大人之形)、小、长、幼、多、少、齐、高等。 • 【数词】辞已有从一‛到‚万‛一整套数词,表明殷代的人已有明晰的 数量现念。 • 【量词】‚朋‛象以线或绳穿贝成串。用来计贝的多少,(‚贝十朋‛) ‚丙‛有人释为物体之底座,卜辞用作量词,‚马卄丙‛,马二十匹; ‚车二丙‛,车两辆。 • 【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 • 唯:卜辞晚期从隹(zhui)分出唯,用作助词,使宾语提前。如: • ‚其唯女司正‛(对女司进行祭和正祭)。 • 叀:读作惠,作助词,似为借音字。 • 1.置句首,似作发语词‚叀王出,伐方‛; • 2.用来提前宾语‚叀田眚‛,眚shěn,省视。此句意为‚省视田地‛。 • 另外,否定副词‚勿弗不‛、语气词‚其‛、介词‚与‛等,使用也较 为广泛。
• •
• • • • • • • • • •
从‚牛‛的字46个,从‚犬‛的字83个,从‚马‛的字达117个。但自 汉代以后,畜牧业越来越退居次要地位,这类词语就逐渐消失了。 总的来说,这类词语的演变规律是由特殊到一般,那些特殊的专有名称一 般都废弃不用了。只有一部分经过词义的辗转引申,作为构成新词的词素 保存在语言里,如: ‚猛烈‛(‚猛‛,本义为‚刚健的狗‛) ‚驳斥‛(‚驳‛,本义为‚马色不纯‛) ‚侵犯‛(‚犯‛,本义为‚犬侵人‛) ‚惊慌‛(‚惊‛,本义为‚马惊‛)等等。 表示抽象概念的实词也大批增加。 甲骨刻辞里没有从‚心‛的字,《说文解字》里‚心‛胖的字有265个, 其中动词170个。 2、虚词大量产生并形成完整体系 上古汉语的一整套虚词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了,如: 语气词,出现了‚之、乎、欤、也、矣、焉、哉、兮‛等一系列词。 又如表否定的副词,甲骨文中有‚弗毋勿不‛四个,金文增加一个‚非‛ 字,到《诗经》又增加‚靡、匪、未、莫‛等,多了一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有人也 把这方法叫做形态变化法。 • 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 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 第二节


研究所依据的材料和历代研究概况
一、研究汉语词汇史所依据的材料
首先,是历代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包括政治、经济、历史、 哲学、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著作。这是原始材料,其中接近口语的作品 应特别重视,这些作品的用词反映了汉语各个时期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 消亡情况。
• •
• 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和研究,成果累累,为我们探讨商代的词汇情 况和词源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颖的材料。 • 【建国后】 • 我国汉语词汇的研究走上了新的道路,出现了全面开花局面,特别是对 现代汉语词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基本词汇和 外来词等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词汇史
• 第一章

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材料和概况
• 第一节 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
汉语词汇史关于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词汇 构成、发展的历史。它的任务是弄清不同时期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了解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 因,揭示出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

b.专书的训诂:毛传、诗笺、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 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 索隐、张守节正义)、《文选》李善注等。

• • • • •
二、我国历代研究汉语词汇史的概况
【先秦】 我国关于汉语词汇的研究开始很早。先秦诸子有关名实问题的讨论就 涉及到词汇理论的研究,不过当时总是跟哲学问题混在一起。 (“名实之争”、“名实论”论名与实之关系。名指名义,实指实际之 事物。孔子、管子、申不害、商鞅、韩非、慎子。) 【汉至清】 从汉代到清代,我国语言学家和经学家做了许多词义研究工作,后来发 展成为传统的训诂学。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经籍的注释,一 是语词的收集、整理和释义。不过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上,而且长时 期处于经学的附属地位,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汉语历史词汇学,还必 须做进一步的科学整理和系统研究。 【清末至民国】 从清末到建国前,我国词汇研究仍以古代语词为主要对象,除了对经籍 中个别词语的考释外,还进行了“语根”、“字(词)族”的研究,企 图建立起汉语词源学,但成绩不甚显著。在这个时候,由于甲骨文的出
• •
其次,是历代丰富的字书和训诂书。 A.字书:《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梁顾野王的《玉篇》增为 16917字,宋代司马光的《类篇》更扩充到31316字,明代梅膺祚的《字 汇》又增为33179字,而清代《康熙字典》的收字,更多达47305字。 • B.训诂书: • a.通书的训诂:尔雅、方言、经典释文、经籍纂诂。
• 1.表示味道和气味的有:甘、旨、味、美。 • 2.表示性质、状态形貌的有:美、大(像伸开四肢的正面人形,或说像 大人之形)、小、长、幼、多、少、齐、高等。 • 【数词】辞已有从一”到“万”一整套数词,表明殷代的人已有明晰的 数量现念。 • 【量词】“朋”象以线或绳穿贝成串。用来计贝的多少,(“贝十朋”) “丙”有人释为物体之底座,卜辞用作量词,“马卄丙”,马二十匹; “车二丙”,车两辆。 • 【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 • 唯:卜辞晚期从隹(zhui)分出唯,用作助词,使宾语提前。如: • “其唯女司正”(对女司进行祭和正祭)。 • 叀:读作惠,作助词,似为借音字。 • 1.置句首,似作发语词“叀王出,伐方”; • 2.用来提前宾语“叀田眚”,眚shěn,省视。此句意为“省视田地”。 • 另外,否定副词“勿弗不”、语气词“其”、介词“与”等,使用也较 为广泛。
第二章 汉语词汇的发展

第一节
远古汉语词Leabharlann 的概况远古,指的是商代后半期从盘庚迁殷到帝乙(纣王之父)时代,即从公 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28年这段时期(此前我们称为太古)。今天我们能够 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从甲骨文字的书写形式和所表现的内容看,汉语到 这时已经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已远远地摆脱了原始状态。就书契 所记录的词汇情况看,汉语的词汇体系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相当完 备,为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奠定了一个初步基础。 一、甲骨文词汇已有较强的系统性 【名词】 已经辨认确定的甲骨文字中,有名词约800个,主要包括: 1.天象、地理方面的名称:“雨赽、云谪、山荫、丘、岩、阜、陵、陆、 谷、石、野、川佥、水尊、州、沚、泉、渊、涧、土”等。 卜辞里还没有“地、海、湖、洋、泊”等词。 • 2.时间词有“日、月、年、岁、春、秋、旬、晨、时、莫、夕、昏、朝、 旦、明、昔”等,还有“甲子、乙丑、丙寅……”整套干支纪年的名称。
• 3.家畜名称有“鸡、雏、犬、豕、豚、羊、马、牛”等。“豕”是猪的通 称、“豚”是小猪。“马”是商代重要的家畜,名称达15个之多。 4.有关武器名称的有“兵、戈、刀、弓、弦、矢、干、斧、戉”等。“兵” 是兵器的总称。 • 5.生产工具里,有“斤、耒、臿chā、柄”等。“斤”是砍刀。 • 6.宫室方面的名称有“宫、室、宗、寝、官、家、庭、户、门、向”等。 “宫”是房屋的通称。 • 7.卜辞中的人体名称有“首、页xié 、天、舌、齿、自、眉、目、面、耳、 身、亦(腋)、叉、肘、腹、足、止、骨、肉”等。(“首”和“页”是同 义词,都指人的头) • 8.亲属称谓:祖:(卜辞笼统称任何一辈的祖为祖。 • 【动词】 • 甲骨文已经认识的动词约300个,涉及面也很广泛。 • 1.有关农业、渔猎、畜牧业生产:牧坚、为跪从又从象,表示牵象、埶 • (藝)、乂、刍、采”等。 • 2.有关战争方面:伐 • 3.有关人的行动:即、逐 • 【形容词】 卜辞形容词较少,不过几十个。


一、词的产生消亡过程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考察汉语词汇的发展,就是要考察汉语中这一新词 产生和旧词消亡的全过程。


二、词义的演变
考察汉语词义的演变及其规律,探讨汉语中一词多义和同音词、同义 词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也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之一。


三、构词方式及其发展
研究不同时期新词的构词方式及其发展,也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 汉语新词的创造,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构词手段,即音变构词和句法构 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