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史
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汉语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许多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的过程,在语言学研究中,这些过程又称为汉语语法史。
一般来讲,汉语语法史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早期汉语阶段、古汉语阶段和现代汉语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由不同类型的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所构成的。
早期汉语阶段是从古汉语的诞生之后的第一个时期,它的特点是受到汉藏语的影响,受到不同外语的影响,使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在此阶段,汉语的语法变化主要包括虚词的出现和词类的变化。
虚词的出现主要是由汉语中的词类发展而来,它代替了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语句结构中的一些词类,以便于表达细节和语义。
此外,在这一时期,汉语中的句子结构也有所变化,由于不同外语的影响,汉语中有时会出现倒装句等新的语法结构。
与早期汉语阶段相比,汉语在古汉语阶段经历了更多的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
首先,在古汉语阶段,汉语的词汇量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如梵语、英语等,而这些外来语的出现则使汉语的词汇量得到了显著的增加。
此外,在古汉语时期,汉语的语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性的变化上,即汉语中出现了更多的形容词和副词,以及新的句子结构。
例如,倒装句结构在古汉语时期就出现了,而在古汉语时期,定语从句也开始形成。
最后,在现代汉语阶段,汉语经历了更多的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拼音词语。
这些拼音词语主要是由汉语中的词语和外来语混合而成,它们不仅给汉语带来了新的语义和表达形式,而且也使汉语的语法更加复杂,比如出现了较多的修饰语法结构、复杂句子结构等。
总之,随着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汉语在语法史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使汉语的结构更加完整,修辞技巧更加丰富,能够更好地表达语义。
因此,从汉语语法史上可以看出,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汉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汉语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汉语语法史

第三部分汉语语法史第一章上古汉语语法的发展第一节从甲骨文看商代语法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用词序和虚词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
这个基本特点早在商代就开始奠定了。
甲骨文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为研究商代语法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以下从词类、句子成分、基本句型三个方面来认识商代语法。
一、词类甲骨卜辞中的词,按照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类,各个词类发展不平衡。
1.名词甲骨文中名词是最发达的一类,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占整个词汇的70%以上,有:普通名词:天、土、山、木、禾、人、牛,等;方位名词:东、南、西、北、上、下,等;时间名词:岁、年、今、明、旬,等;专有名词,包括人名、族名、地名、干支等。
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时间名词常作状语。
如:王入。
(《丙》32.5)方亦侵我西鄙田。
(《菁》2.29.3)壬戌卜,今日王省。
(《合》32954)2.动词甲骨文里的动词几乎都是单音词,没有表示时体的附加成分。
主要作谓语,有的带宾语,有的不带。
如:贞:我不其受年?(《粹》868)王勿渔,其狩。
(《佚存》656)3.形容词甲骨文里形容词有“吉、利、大、小、新、旧、赤、白、敏”等,在句中可作定语、状语或谓语。
如:王其田于昼,禽大豚。
(《甲》3639)王田于鸡,往来亡灾?王占曰:弘吉。
(《佚》347)4.数词、量词甲骨文里已有从“一”到“万”的数字,没有分数和约数,基数和序数形式上没有区别。
如:癸酉贞:帝五玉,其三小(羊)。
(《通》486)隻(获)兔七,隹卅。
(《续》3.18.1)甲骨文中有量词“朋(贝的单位)、丙(车的单位)、升”等。
如:易(赐)贝二朋。
(《南坊》3.81)车二丙。
(《佚存》下915)5.代词甲骨文里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类。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第二人称代词有“乃、女”,指示代词有“之、兹”。
6.副词情态副词:又、亦、乃,等。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语语法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汉语语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变。
在汉语语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第一,名词成为中心。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是语法的核心,动词和形容词相对较少,语法结构简单,句子以名词为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逐渐发展出了更多的动词和形容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句子结构,但名词仍然是汉语语法的核心。
第二,时态和语气的发展。
在古代汉语中,时态和语气不是很明确,句子的时态和语气主要通过上下文来判断。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西方语言的影响,汉语逐渐发展出了一套更为完备的时态和语气系统,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态,以及陈述、疑问、祈使等语气。
句法结构的丰富化。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比较简单,主谓宾的结构居多。
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逐渐丰富了句子的结构,包括了并列句、从句、状语等,使得句子更为复杂、丰富。
第四,重音和韵律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重音和韵律比较明显,一般是在词的第一个音节上,语言节奏比较平均。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音和韵律逐渐变化,有些词语的重音和韵律发生了变化,语音的节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第五,语法规范的确定。
在古代汉语中,语法规范较为模糊,语言使用比较自由。
随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努力和文言文的规范化,汉语的语法规范逐渐明确,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文法体系,为后来的汉语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汉语语法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变化和演变。
这五个最重要的变化是汉语语法史上的里程碑,对于我们了解汉语语法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学习汉语语法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2000字】第二篇示例:汉语语法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有五个变化尤为重要。
这些变化不仅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汉语语法史上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王力读书笔记

汉语语法史王力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关于汉语语法演变的研究,作者王力是中国知名语言学家之一。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1. 汉语语法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四个阶段。
2. 古汉语时期的语法结构比较简单,主要依靠词序和语气助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经典文献如《诗经》、《周礼》等反映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
3. 中古汉语时期受到了外来语言的影响,语法结构逐渐复杂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语法形式,如“的”、“得”、“为”、“兮”等。
4. 近代汉语时期受到了西方语言的影响,汉语开始发生大量的语法变化,如形容词作谓语、介词的使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
5.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趋于简化,不再过度强调语法形式,而是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效果。
一些字词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6. 汉语语法的演变是与汉字的演变密切相关的,汉字的发展也对汉语语法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7. 汉语语法的研究可以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角度入手,对
于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和优美之处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本书对于了解汉语语法的历史与演变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启发我们对于语言的思考与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汉语语法学简史

汉语语法学简史(一)1949年之前的50年1.前30年语法体系的创建(1)1898年,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著《马氏文通》出版。
该书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
“仿葛郎玛所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后序)该书模仿拉丁语法建立了汉语第一个语法体系(词本位)。
(2)1924年,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文法》出版。
该书继承了《马氏文通》的一些观点,借鉴了J·C·Nasfield的《英语语法,主要从意义出发、以句子为中心来分析语法,分析词性时主张按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属于哪一类,即“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创立了“句本位”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是我国解放前影响最大的语法体系。
2.中国文法革新运动(1)海派:以方光焘和陈望道为代表,发起中国文法革新的讨论。
批评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错误,主张建立汉语语法的新体系。
(2)京派:出版了三部努力摆脱西洋语法的羁绊,着力探讨汉语特有语法规律的著作。
①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上卷《词句论》(1942),提出了句子和词组之间的转换关系。
下卷《表达论》(1944)以语义为纲描写句法,对汉语句法进行了全面的语义分析。
②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44)《中国语法理论》(1944)首先提出使成式、递系式、处置式、被动式、紧缩式等句式。
③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8),汉语词可分为虚词和实词两类,虚词可进一步细分,而实词不能再分。
(二)1949年之后的60年1.前30年(1)前20年语法著作以普及为主,以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为研究目的。
①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1)把语法分析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是一部规范性语法书。
②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1)和《汉语的构词法》(1957)是为解决拼音文字的连写问题而作的。
③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引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按词的分布特征给词分类,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语法研究有很大影响,引起了词类、主宾语等问题的大讨论。
汉语语法史概要

汉语语法史概要
汉语是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此外,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其繁盛的文化背景和长久的历史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它的发展历史也是十分有趣的。
本文将简要概括汉语语法史,并探讨其发展演变的特点。
汉语语法史源远流长,自先秦时代起,汉语慢慢形成了它独特的语法系统。
诸暨话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在它到达其今天所在地之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语法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随着汉语的演变,汉语语法也不断的发展。
隋朝的汉语语法主要包括词项、句法、语态、时态等,而宋代出现了许多新的语法变化,使汉语语法更加丰富多彩。
明清时期,汉语语法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词汇、语态、句法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今天汉语中使用最普遍的语法。
20世纪以来,汉语可谓是飞速发展,大量社会现象和技术用语迅速将汉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汉语语法发展更加复杂,词汇量更加丰富。
如今,汉语的语法变化之快,令人叹为观止,它的发展足以证明汉语的魅力和强大的发展能力。
总而言之,汉语的语法发展历史可以说是漫长的。
它的发展不仅反映出汉语的强大,更体现出汉语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汉语语法将继续发展,不断开拓更多新的语法领域,以及新的用法,为语言以及文化的传承带来更多的可能。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
1. 聚合规则的演变: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现代汉语的聚合规则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实词的定义、界限和分类更加清晰,特别是量词的出现。
从先秦时期量词数量较少,到两汉时期开始兴起,南北朝时已经较为广泛使用。
此外,部分构词的词缀如“-子”、“-儿”、“-头”等以及表示体意义的
专用语素如“-着”、“-了”、“-过”等在隋唐以后逐步发展而来。
2. 类推作用:语言中存在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其中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
3. 语法化:语言系统中一些实义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为较虚的成分,这是语法化现象。
根据语法化的过程和程度,语法化是一个有等级的序列,一般的等级序列是实词-语法词-粘着成分-屈折成分。
4. 连动结构:汉语中常将多个动词置于同一个句子中,这种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这也是汉语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之一。
5. 词类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词类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月牙儿”原本是名词,但在老舍的作品中用作动词,这种词类变化增加了汉语的表达灵活性和丰富性。
以上是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语法的发展
二、语法的发展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 1、形态方面(词性变化) • (1)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其曲折作用发生在声母或韵母的变化上。 • 如否定副词“不”、“毋”、“弗”“勿”,在最初的时候有不同的语 法功能,而这些不同是靠着声母或韵母的变化来实现的。 • 弗、勿:(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弗”为一般性否定;“勿”为禁 止性否定。 • 不、毋(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不”为一般性否定;“毋”为禁止 性否定。 • 不[pǐwə]、 毋(无)[mǐwə]、 弗[pǐwət]、勿[mǐwət] • 再如人称代词: • 上古第一、二人称代词相互间为双声关系,靠着韵母起屈折作用。 • 上古第三人称代词相互间为叠韵关系,靠着声母起屈折作用。 • 第九節 人稱代詞的發展 第一:吾、我、卬、余、予、台(纯粹指人,双声) • 第二:汝(女)、尔、若、乃、而、戎(纯粹指人,双声) • 第三:其、之、厥(兼指事物,叠韵):其[gʻǐə] 、之[ȶǐə] •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
汉语语法史
• 第一节
• 一、语法的稳固性
• 1、语序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从甲骨文到现代汉 语,基本上都是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述语在宾语前。 • 今春王出。(郭沫若《殷契粹编》) • 知我者,谓我心忧。(《诗·黍离》)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论语·雍 也》)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 2、虚词的传承。 • “之、于(于)、与、以、而、则、若、如、然”等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 词,直到今天还应用于书面语,其中有的在口语中还没有替身,如“三分 之一”的“之”。 • 3、基本句式的稳固性。语法的稳固性保证了语言的连贯性。这可从汉语 基本句式语序的固定得到证明,还可以从方言的比较看出来。 • 给予句:我给他十块钱(北京话) • 我畀十个银钱他(广州话) • 我分伊十个银(潮州话) • 比较句:牛比猪大。(北京话) // 牛大过猪。(广州话、潮州话) •
• 在变调构词这一语言现象中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声调对立。名词和形容 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 • ①名词或形容词 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 【衣】《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 ”名词, 平声;“九月授衣。”《广韵·未韵》:“衣著”。动词,去声。“老者 衣帛食肉。” • 【冠】《说文》:“弁冕(biàn miǎn)之总名也。”名词,平声;“新沐 者必弹冠”《广韵·换韵》: • “冠束”。动词,去声。“冠者五六人”。 • 【好】《说文》:“美也。”形容词,上声;“君子好逑”《广韵·号 韵》:“爱好”。动词,去声。“敏而好学” • 【善】《说文》:“吉也。”形容词,上声;《韵会》:时战切,去声。 注云:“凡善恶之善則上声,彼善而善之則去声。” • ②动词 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 【观】《说文》:“谛视也。”(仔细看)动词,平声;《广韵·换韵》: “楼观,《释名》曰‘观者,于上观望也。’”。名词,去声。 • 【分】《说文》:“别也。”动词,平声;《广韵·问韵》:“分剂” (即今“份”字)。“名分”的“分”亦去声。 • ③不及 一、名词词头的产生和发展
• • • • • • • • • • • • • (一)名词词头“有”、 “於”、“句” 1.用在国名、地名、部落名前面。如: 有虞氏、有巢氏、有熊氏、有苗、有夏、有周 2.用在普通名词前面,如: 有梅、有民、有王、有帝、有众 (1)於越入吴。《春秋﹒定公五年》 (2)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史记﹒吴太伯世家》 (二)名词词头“阿” 最初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阿谁”可能是从《诗经》中的“伊谁” 变来的,汉代以后, “伊谁”变成,“阿谁”。以后“阿”用途渐大。主 要有五种情況: 1.置於人名、字或小名、小字前:如阿瞞、阿斗、阿蒙 2.置於親屬或親戚名稱前:阿爹、阿爺、阿叔、阿妹 3.置於一般名詞前:阿郎(男主人)、阿上(僧人敬稱)、阿禿(僧人鄙 稱)、阿媛(美女) 4.置於代詞前:阿誰、阿儂、阿你、阿堵(這個) 5.置於數詞前,表排行:阿六、阿三
• 名词詞頭“阿”在六朝以及唐代應用相當普遍,宋元以後北方話逐漸不 用,吴、粵等南方方言一直保存着(如魯迅小説中的“紅眼睛阿義”、 “藍皮阿五”)。 • (三)词头“老” • 詞頭“老”産生于唐代,是由形容詞虛化而來。主要有五種情況: • 1.置於称谓前:老兄、老姊、老哥、老弟、老婆、老公 • ★老婆:本指年老的妇人,称妻子为“老婆”是宋以后的事,如: • (1)……更有叫‘时运来时,买庄田,取老婆’卖卦者。(宋吴自牧 《梦粱录·夜市》) • (2)你在京中娶了一箇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箇小老公。(《京本通 俗小説·错斩崔宁》) • 2.置於姓或名前:老元、老包、老孙、老可、老坡 • 3.置於排行前:老二、老六 • 4.置於动物名前:老鳖、老鸦、老虎、老鼠 • 5.置於事物名前:老拳、老春(酒名) • 二、名词词尾的产生和发展 • (一)词尾“子” • 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是词尾: • 1.“儿子”的“子” • 2.作尊称用的“子”:夫子、君子 • 3.指禽兽虫类的初生者:虎子、龙子 • 4.指鸟卵:鸡子、凤子
【语】《说文》:“论也。”《论语》“食不语,寝不言”。不及物动词, 上声;《广韵·御韵》:“告也”。《论语》:“居,吾语汝”。及物动 词,去声。 【雨】《说文》:“水从云下也”。《周易》:“密云不雨”。不及物动词, 上声;《广韵·遇韵》:“《诗》曰‘雨雪其霶’”。 及物动词,去声。 ④一般动词使动词,使动词变去声。 【食】《广韵·职韵》:“饮食。”名词又动词,入声;《广韵·志韵》: 有“饲”字,经典通作“食”。使动,去声。 【饮】《说文》:“歠也。”动词,上声;《广韵·沁志韵》:“饮”字无 解,《康熙字典》“以饮饮之也”。使动,去声。《晋灵公不君》“晋侯 饮赵盾酒。” 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凡是转化后的意义,按照 变化后的读音读出的,叫做“读破”。 (3)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形尾: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 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王力:动词词尾“了”和“着” 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 2、句法方面 • (1)判断式的产生及其发展。(2)使成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 (3)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4)被动式的产生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