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学简史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汉语语法史.

汉语语法史.

第三节 量词的发展
• 一、单位词的分类
• 第一,从词的意义方面分类:1,度量衡单位;2.天然的单位词 • 第二,从与其他词搭配方面:1.事物单位词(名量词);2.行为单位词(动 量词) • 二、上古汉语表示物量的方式 • 1.“数词+名词”,不用量词。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2.“名词+数词”,不用量词 • (1)牛一,羊一,豕一。(《尚书·召诰》) • (2)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 • 3.“名词+数词+量词” •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赵策四》) • (2)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 • 有时候,名词省略,如: (3)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下》 • 4.数词+量词+名词:充当名词的定语。 •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孟子﹒告子下》)
• 5.指某種行業的人(舟子、漁子); • 6.指圓形的小東西(黑子)。 上古时代“子”字已經有詞尾化的迹象,魏晋以后,到中古时期詞尾 “子”逐渐普遍应用起來,如: • (1)凡五种谷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 (2)有石子,紫色。(晋葛洪《神仙传》) • 隋唐时期更加普遍,如: • (3)俗谓之嫁茄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 (4)一骑红尘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 • 宋代出现了“交子、会子”等。 • 可见,中古时期,名词词尾“子”已很发达,并有极强的构词能力。 • (二)词尾“儿” • 词尾“儿”的产生比“子”晚些。 • ★有三种“儿”字不应认为是词尾: • 1.凡未脱离小儿的实际意义的; • 2.表示下等人(侍儿)或不道德的人(偷儿); • 3.表示禽兽虫类的初生者。詞尾“儿”是从唐代采开始产生的。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汉语语法学简史

汉语语法学简史

汉语语法学简史(一)1949年之前的50年1.前30年语法体系的创建(1)1898年,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著《马氏文通》出版。

该书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

“仿葛郎玛所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后序)该书模仿拉丁语法建立了汉语第一个语法体系(词本位)。

(2)1924年,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文法》出版。

该书继承了《马氏文通》的一些观点,借鉴了J·C·Nasfield的《英语语法,主要从意义出发、以句子为中心来分析语法,分析词性时主张按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属于哪一类,即“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创立了“句本位”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是我国解放前影响最大的语法体系。

2.中国文法革新运动(1)海派:以方光焘和陈望道为代表,发起中国文法革新的讨论。

批评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错误,主张建立汉语语法的新体系。

(2)京派:出版了三部努力摆脱西洋语法的羁绊,着力探讨汉语特有语法规律的著作。

①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上卷《词句论》(1942),提出了句子和词组之间的转换关系。

下卷《表达论》(1944)以语义为纲描写句法,对汉语句法进行了全面的语义分析。

②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44)《中国语法理论》(1944)首先提出使成式、递系式、处置式、被动式、紧缩式等句式。

③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8),汉语词可分为虚词和实词两类,虚词可进一步细分,而实词不能再分。

(二)1949年之后的60年1.前30年(1)前20年语法著作以普及为主,以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为研究目的。

①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1)把语法分析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是一部规范性语法书。

②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1)和《汉语的构词法》(1957)是为解决拼音文字的连写问题而作的。

③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引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按词的分布特征给词分类,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语法研究有很大影响,引起了词类、主宾语等问题的大讨论。

汉语语法学史

汉语语法学史

第三节 对句法的初步探讨
一、倒装 二、省略 三、对文
第四节 术语演变
一、实字、虚字 二、动字、静字 三、句法、字法、文法、语法
第五节 汉语语法学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语言内部原因 汉语本身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使汉语的语法
特点难于被发现。 二、社会原因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束缚了语法学的发展。 三、学术传统 传统语文学狭隘的实用目的限制妨碍了汉语语法学
第二节 《马氏文通》后的一批文言 语法著作
一、章士钊《中等国文典》(1907) 二、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 三、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 四、其他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1920) 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1922)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
一、序曲 胡适《国语文法概论》(1921) 二、现代汉语语法奠基之作《新著国语文法》
分析的第一步》
第二节 海外的汉语语法研究
一、苏联的汉语语法研究 二、美国的汉语语法研究 三、日本的汉语语法研究 四、其它国家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汉语语法学的本体研究
一、汉语语法学评论的开展 二、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 三、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第四节 汉语语法边缘学科的研 究
一、语法和修辞的结合研究 二、语法和逻辑的结合研究 三、语法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研究
第八讲
台湾和海外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台湾的汉语语法研究
一、《中国文法讲话》 二、《中国古代语法》 三、《国语变形语法研究》 四、《主题在国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
(1924) (一)《新著国语文法》的作者 黎锦熙 (二)《新著国语文法》的内容、语法体系 (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
第四节 古今语法比较研究

第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第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四 词义 词所承载的所有内容(信息)。 1、特点 (1)客观性 (2)概括性 (3)模糊性 (4)民族社会性
2、词义的演变 (1)扩大 河;同志;果实 (2)缩小 虫;国家; (3)转移 兵;走;闻;爱人;
3、词义的类型 (1)概念义 又称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是 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意义,也是词典解释中 最重视的意义。
基本义不等于词的本义(词源) 注:“兵”的意义
转义 (1)引申义 由基本义或本义推演发展出来的意义。 深: 基本义:指从上到下的垂直距离大。 引申义: 从到里的水平距离大; 深奥; 感情厚,交情密切; 浓; 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很、十分;
比喻义 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并逐渐 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 帽子:原指戴在头上防雨、遮太阳或装饰品的
3 多义词 具有几个互相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 “好”: 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 友爱、和睦; 痊愈; 使人舒服、惬意; 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 赞许、同意; 多或久; 程度深;……
词语的多义性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
多义词的基本义和转义
基本义:一个词在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 最常见、最基本的意义。 (常用义 中心义)
二 借鉴与意识到汉语特点
1952 丁声树《汉语语法修辞讲话》 1956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1982 朱德熙 《语法讲话》 1985 《语法答问》 大量现代汉语教材出现
汉语语法的特点
非形态性语言; 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
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
第四节 语法研究趋势
3、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词根重叠而构成的合成词。 妈妈 爸爸 哥哥 妹妹 星星 注意: 叠音式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的区分 妈妈 姥姥 星星 猩猩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语法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词汇的搭配和句子的构造,使得人们能够有效地沟通和表达思想。

作为一门学科,语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语法体系的起源,到现代语法理论的演变,探讨语法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语法体系的形成在人类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语法并不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在。

早期人类主要依靠语音、手势和图画等方式进行交流,语法规则还未形成。

然而,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法开始逐渐形成。

古代语法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期间。

在古代中国,汉语的语法主要注重句子的结构、字句的搭配和词的用法。

各种典籍和经典作品中都有详细的语法描述,如《诗经》中的格律、《论语》中的断句等。

这些文献为后来的语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类似的语法体系。

古希腊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的变化和搭配规则上,而古罗马则进一步发展了语法的研究方法和分类体系。

著名的拉丁文法家奎因提尔斯对拉丁语的语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奠定了古代语法研究的基础。

二、语法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随着语言学的兴起,对语法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期间,语法研究开始注重对语言规则和结构的描述和解释。

一些语法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语法体系,如笛卡尔的分析方法和西门·德·萨西尔的综合方法。

到了19世纪,语言学界出现了形式语法(形式主义)和功能语法(功能主义)两大流派。

形式语法侧重于语法规则的推导和形式化表示,如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

而功能语法则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际功能,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功能语法的代表性学派有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

20世纪,随着计算机和语料库的发展,语言学研究进入了数量化的阶段。

生成语法学派在这个时期提出了更为复杂和精确的语法模型,如普遍文法理论和转换生成文法。

这些模型通过算法和规则来描述和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语法学
方法:《文通》从语法上对汉语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作者从语言事实出发,收集了大量语言材料(七、八千条古文例证),把理论建筑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之上。
创造:《文通》把汉语词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创造性地再分为九个小类。第一次全面研究了句法。
影响:马建忠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人,他使汉语语法研究从训诂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来的章士钊《中等国文典》、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杨树达《高等国文法》、黎锦熙先生《新著国语文法》等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第四节 《马氏文通》的不足
首先,研究方法上生搬拉丁语法,难免削足适履。
其次,句法讲得不够,并且散见旁出,显得杂乱。
另外,行文上的八股风格,使文章不能明白晓畅;有些地方辞不达意,以辞害意,损害了论证的准确性。
第三章 实词
第一节 词类活用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叹字,与现在的叹词一致。
词、次、比
“词”:相当于现在的句子成分。主要有七类:
1、“起词”,与现在的主语相当。
2、“语词”,与现在的谓语相当。
3、“止词”,与现在的宾语相当。
4、“转词”,多指介词结构。
5、“表词”,略同于英语中的表语。
6、“司词”,相当于现在的介词宾语。
7、“加词”,相当于现在做状语的介词短语和同位语。
实字
名字,相当于现在的名词。又分为两小类:公名(普通名词);本名(专有名词)。
代字,相当于现在的代词。分为四类:指名代字;接读代字(其、所、者);询问代字;指示代字。
静字,相当于现在的形容词、数词。பைடு நூலகம்为象静(形容词);滋静(数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49-1957 繁荣阶段 2.1957-1966 曲折阶段 3.1966-1978 萧条阶段
这个阶段的语法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4.1 语法知识大普及
党和政府重视语法研究。1950年5月,《人民 日报》转载吕叔湘的文章并发表短评,呼吁大家注 意文法。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批评语 言混乱现象,强调规范使用语言,同时连载吕叔湘 和朱德熙朱合编的《语法修辞讲话》,在全国掀起 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语法知识普及书刊陆续大量 出现,若干语文杂志出版。
“中国语言学若以专著而论,则训诂学发 生最早,文字学次之,音韵学又次之,语法 学最迟。”——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
一、汉语语法学的萌芽(酝酿)时期
1.1 训诂学方面
《尔雅》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作者不详。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 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 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 “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尔雅》 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 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尔雅》是中国 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 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 之中。《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
4、局限性
① 模仿英文文法; ② 依意义作为语法分析标准; ③ 句本位文法( “六大成分,七实位,依 句辨品九词类。”以句子成分为中心,成 分决定词类。)
三、汉语语法的革新探索时期
(1936—1949)
标志性事件:
1936年1月王力在清华学报发表论文《中国 文法学初探》,批判模仿,呼吁革新。
起因:
词类问题讨论:讨论词类要涉及句法,研究句法
就要确定主宾语。主宾语问题是句法研究的起点, 观点不一致会影响对句子的分析。
编写中学课本的需要:主宾语问题意见分歧会
引起语法体系分歧。
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起:编辑部接到读者来信众
多。
(2)55-56年,主宾语问题大讨论
主要问题
A.划分主宾语的标准(意义是结构?)
中国文法革新大讨论(1938—1943)
主旨是破旧出新,批判模仿。《中国文法革新论 丛》是文法革新讨论的论文集。核心是词类问题。 “一线制”和“双轴制”。京派:王力《中国现 代语法》;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海派:陈望道、方光焘
四、汉语语法学的繁荣发展时期(建国到78)
内容简介:
该书出版于1898年。 全书共十卷,另有序、后序和例言。 卷一正名,全书语法大纲。 卷二——卷九字类,全书核心。 卷十句读。
评价
《文通》曾一度受到冷落。语法学界真正对《文通》进行学 术研究和评论,盖始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而且这些评论, 除了指责它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外,主要是批评它机械模仿 西方语法。这类批评,时断时续,绵延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邢庆兰说:“较《文通》晚出的一些文法书,不管是讲古文 法的也好,讲国语文法的也好,每出一部,几乎都要把《文 通》骂一顿。”(《中国文法研究的进展》) 《文通》长期被批评为“简单模仿”、“生搬硬套”等。 朱德熙先生《汉语语法丛书· 序》说:“《马氏文通》往往因 其模仿拉丁文法而为人诟病。其实作为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 语语法的书,能有如此的水平和规模,已经大大出人意表, 我们实在不应苛求于马氏了。只要看《文通》问世二十余年 以后出版的一批语法著作,无论就内容的充实程度论,还是 就发掘的深度论,较之《文通》多有逊色,对比之下,就可 以看出《文通》的价值了。” 《文通》全面论述了古汉语语 法,第一次确立了汉语词类系统,建立了汉语语法体系,奠 定了语法学基础,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了韵书修撰的体例。
宋 陈彭年《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
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 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 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元 周德清《中原音韵》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是中国最早出现的
一部曲韵著作。作者 “工乐府,善音律”。
一、汉语语法学的萌芽(酝酿)时期
1.4 语法方面
某些经籍的注释中体现了古人语法意识的萌芽
《春秋· 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 《春秋· 庄公十年》:宋人迁宿。 《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虚词的研究(王力的观点)
清 刘淇《助字辨略》 清 王引之《经传释词》,天才人物的作品,其父亲也非常了不起。
说文四大家:
1. 2. 3.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 《说文句读》
一、汉语语法学的萌芽(酝酿)时期
1.3 音韵学方面
南朝 沈约《四声谱》将中国的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中国的声韵学
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 陆法言《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开创
句读之学
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二、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 (1898—1936)
2.1 马建忠《马氏文通》
二哥马建勋早年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哥马 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办人。马建忠与四哥就 读中西学并重的天主教耶稣会徐汇公学,学习法文和拉 丁文等课程,同时准备科举。受1854年至1860年第二次 鸦片战争的影响,他“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 者”,进入耶稣会初学院做修士,继续学习拉丁文、法 文、英文和希腊文等。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 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 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马建忠 作为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 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 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 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国人“积 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 理之文”。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 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
张志公 (1918~1997)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促进了语法教学和语法普及 56年,曾文学与汉语分开教学, 58年停止。
4.4 对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借鉴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美国描写语言 学 国内的汉语语法研究对结构主义 的借鉴(赵元任 1892 11.3— 1982 2.24) 总体来看比较表层,政治色彩浓 厚
主张结构的问主张意义的:怎样知道施受关系的? 主张意义的问主张结构的:任何语法形式都是表示意 义的,所以起决定作用的是意义。意义和结构标准不 一致时,怎么办?
我认识这个人。 这个人我认识。 (黎:宾居句首) 他一口水也不喝。(黎:宾语提到动词前) 前面来了一个人。(黎:倒装主语)
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是难题。
汉语语法学简史
梅中伟 华中师范大学
第一节
概论
一、区分“汉语语法史”与“汉语语法学史”
二、注意的问题
1. 为什么首先要学习汉语语法学史? 2. 学术是非的问题 3. 占有资料的重要性
三、参考书目
1. 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 2.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 1987年版 3.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 版 4. 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取得以下共识:
4.5.2 1955-1956年,主宾语问题大讨论
动词谓语前后的名词性成分是主语还是宾语及确 定主宾语的标准。
这个女孩我喜欢。 这个人我认识。 一口水也不喝。
1938年文法革新大讨论已涉及。1946年吕叔湘《从主宾 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1952-1953年《语文学习》相继发表王力的《词和语在句中 的职务》,黎锦熙《变式句的图解》,何蔼人/易刚《是倒装 句还是句子形式作谓语》,王泗源《倒装句和非倒装句》。 张志公《语法常识》、李荣《北京口语语法》划分主宾语标 准不一致。
4.5 语法学界组织了多次大讨论
4.5.1 1953-1955 词类问题大讨论
主要涉及: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 汉语有无形态 汉语有无词类的分别 若有,则划分标准是什么(核心) 标准有几个 有词类分别 不能单凭意义给词分类,词义只是参考标准 汉语有形态,属于广义形态 汉语词类应是多标准的。主要依靠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四、参考论文
1. 徐通锵/叶蜚声《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中国语文79 年第3期 2. 吕必松《现代汉语语法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 80.2-81.1 3. 陆俭明《九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语文研究 90.4 4. 史有位《迎接新世纪:语法研究的百年反思》语言教学与 研究 00.1
第二节 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历史分期
1、词类系统: 5类9品
1. 2. 3. 4. 5. 实体词——名词和代名词 述说词——动词和一些形容词 区别词——形容词和副词 关系词——介词和连词 情态词——助词和叹词
2、句法系统采用两套术语:语和位
语——句子成分(六大成分的创始人) 主要成分(主语、述语) 连带成分(宾语、补足语) 附加成分(形容词和副词的附加语) 位——名词、代词的格
《释名》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 ,作者刘 熙(又名刘熹)。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 释。刘熙为东汉经学家,生卒年不详。
一、汉语语法学的萌芽时期
1.2 文字学方面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 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 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 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 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 首编排的字典。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 部。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六书。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 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 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