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学

汉语词汇学
汉语词汇学

1、词是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

1)词必须是一种音义结合体,这种音义结合体是固定化的,既不能随意改变,也不能再被分割;

2)词是一种造句的单位,而且是最小的造句单位,其他一切属性和特点都在造句单位的限制下成立。例如:

“天”“好”“刚”“和”“蟋蟀”“迪斯科”

“思考”“虽然”“火车”“小说”等等。

单音节的如“天”等无法再分,

复音节的如“蟋蟀”“迪斯科”分割之后不成词;

“思路”“虽然”分割之后,有的成分可以独立成词如“路”“虽”,有的成分不可以独立成词如“思”“然”;

“火车”“小说”分割之后虽都可以独立成词,但不能表达原来的概念。

所以它们都是最小的造句单位。

2、固定结构是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短语。

包括了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熟语成分,也包括了“山东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专有名称。

它们不同于自由短语的临时组合;

在任何情况下,无论静态还是动态的形式都有着不可任意改变的凝固性;

其定型性特点和造句的功能都与词是相当的,所以它理所当然的成为词汇的构成单位和内容的一部分。

3、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结构的总汇。

因为固定结构如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在结构与意义的定型化、造句的备用单位等方面与词是等价的,符合语言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因而成为“词汇”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赞同“词汇就是词的总汇”或“词汇就是词语的总汇”等将固定结构排除在词汇之外的说法。

4、单纯词与合成词

(一)单纯词

单纯词是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无论音节多少,只要由一个语素组成就是单纯词。如“山”“好”“蝴蝶”“莫斯科”等词就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再如“树”“摇”“好”“二”“很”“的”“了”“扑通”。

(二)合成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无论是词根语素还是词缀语素(当然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词根语素),只要有两个或更多的语素组成就是合成词。如“报纸”“腐败”“哥哥”“黑乎乎”等词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再如“思想”“睡觉”“提高”“自卫”“胖子”“星星”“白茫茫”“计算机”。

5、(一)复合式

复合式是由词根和词根组成的合成词。词根和词根的组合方式不同,形成该种合成词内部结构方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联合式

联合式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成。例如“城市”“艰难”“制造”“头绪”“骨肉”“禽兽”“岁月”“动静”“得失”“来往”等。构成联合式的各部分之间是平等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

2)偏正式

偏正式复合词是由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形成的词。例如“书包”“绿豆”“汉语”“导师”“长跑”“狂欢”“蜂拥”“重视”“牛皮纸”“毛毛雨”等。前后语素之间具有修饰被修饰的关系,起修饰作用的前语素是偏语素,被修饰的后语素是正语素。

3)补充式

补充式复合词是由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形成的词。例如“提高”“改正”“弄清”“说明”等,前一语素往往表示某种行为动作,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另有一些补充式如“松树”“梅花”“布匹”“花朵”“泪汪汪”“白茫茫”等,前一语素表示一种事物或现象,后一语素用表示的物类、单位或情状对前语素进行补充说明。

4)动宾式

动宾式复合词是由前面表示行为动作的词根支配后面表示关涉事物的词根形成的词。例如“知己”“担心”“观光”“吃力”“理事”“负责”“剪彩”“冒险”“动员”“接力”等。前一语素表示行为动作,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

5)主谓式

主谓式复合词的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对象,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例如“目击”“地震”“肉麻”“肩负”“霜降”“日食”“事变”“胃下垂”等。前后两个部分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二)重叠式

重叠式复合词是由相同的词根重叠而成的词。例如“星星”“白白”“区区”“落落”“爸爸”“姐姐”“星星点点”“老老少少”“花花绿绿”“坑坑洼洼”等。

一个词根重叠形成的双音节词的意义与重叠之前的词根的意义是一致的;由两个词根分别重叠构成的四音节词是在重叠之后取得词的资格的。

(三)附加式

附加式的词是由词根和词缀组成的合成词。根据词缀所在的位置分为两种情形。

1)前缀+词根

词缀在前,词根在后。例如“老师”“阿姨”“老虎”“老百姓”“阿哥”“阿妹”“第一”“第二”“初一”“初二”等。

2)词根+后缀

词根在前,词缀在后。例如“扣子”“桌子”“现代化”“甜头”“作者”“自觉性”“风儿”“突然”“忽然”“邮递员”“酸溜溜”“黑乎乎”等。

同样是词缀,构词的情形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如“老师”“老百姓”中的“老”,“桌子”“石头”中的“子”没有什么意义,主要陪衬音节。有些有一定附带的意义,如“第一”“初二”中的“第”“初”表示次第的意义,“酸溜溜”“黑乎乎”中的“溜溜”“乎乎”带有某种强化的意义。还有些词缀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如“扣子”“想头”中的“子”和“头”将动词“扣”和“想”变成了名词。此外,同样一个成分,可能属于不同性质的语素。如“老”,在“老者”“老人”“长老”“王老”等词中,是词根语素,在“老师”“老鼠”“老虎”“老百姓”等词中,是词缀语素。应注意分辨。

合成词可以是由两个语素组合而成,也可以是由多个语素(两个以上)组合而成,该类复杂的合成词有多个结构层次,每个结构层次都有自己的结构关系。如“痱子粉”,“痱子”和“粉”是一个大层次,两者之间是偏正关系;其中“痱子”内部还可以再分出一个层次“痱”和“子”,两者之间是词根加词缀的附加关系。无论怎样复杂,合成词的结构关系都应以第一个结构层次为依据来确立。“痱子粉”的结构方式是偏正式而非附加式。

6、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内容。如“人”的意义就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高等动物。”

词义的性质有多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为客观性、概括性和民族性。

(一)客观性

词义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客观存在是词义形成的基础,所以词义具有客观性。如“雪”的词义是“空气中降落的白色结晶,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时,空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现代汉语词典》)“雪”的词义内容中的颜色、形状、形成原理等无不是由其客观存在的特点概括而来。

即使是一些以虚幻的事物、现象为基础形成的词义依然有其客观性。如“仙人”,是“神话和童话里指长生不老并且有种种神通的人”。(《现代汉语词典》)虽然客观世界并不真正存在该类人,但这也只能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虚幻、错误反映的结果,当时造词时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仙人”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来看待。所以无论是建立在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还是歪曲反映基础上的词义,都毫无疑问地具备客观性特征。

(二)概括性

词义一般是对某一类客观对象的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它要舍弃同类客观对象中不同个体的具体特征,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如“树”,客观世界中存在各种不同种类的树,它们的形状、颜色、高矮等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具体特征,但是“树”的词义却不能容纳所有的具体特征,而只能从中提炼出共同的本质特征:“木本植物的通称”。正是因为这种概括性,词义才能涵盖其外延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事物。

即使是专有名词也不例外。如“黄河”专指一条河流,但它的意义却概括了黄河的发源、流域、水质、水量等各个方面不同的特点以及黄河的历史、现状等情况,所以“黄河”的词义依然是概括的。语言中所有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特点。

(三)民族性

不同民族在用语言标记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由于民族思维、语言系统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词义出现民族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选择不同的语言单位概括相同的事物现象或者选择不同数量的词来概括相同的事物现象,等等。前者如“哥哥”和“弟弟”的概念,汉语中分别用两个词来标记,而英语中却分别用两个词组来标记:“elder brother”和“younger brother”。后者如“雪”的概念,汉语中只由一个词来标记,但是在靠近北极地区的拉巴人和楚克奇人中,却有几十个词来标记“雪”。词义的这种民族差异体现了不同民族用词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概括范围、概括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除此之外,词义的民族性在色彩意义方面尤其感情色彩方面也有着鲜明的表现。如不同民族对“狗”的不同的情感认定,原始民族对“牛”“马”等动物特有的崇拜导致的语言崇拜等等,都是词义内涵中情感色调的民族差异。

(四)词义的模糊性是与词义的具体性相对的性质。有些专有名词的词义是非常具体的,如韵母、氯化钠等。但更多的词义具有模糊性,如单独说“人”,它的词义就是模糊的,男人、女人、老人、中国人、外国人……都包含在内。词义的模糊性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词的使用效率,人们不必为每一个概念再造新词。同时词义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得以具体化。例如“对面来了一个人”,这里的“人”的意义就具体的多,高矮、胖瘦、性别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的补足。

7、、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分为四种情况:

(1)词义的丰富和深化

词义的丰富和深化是指词的某一个意义在外延不变的情况下,在内涵方面发生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不正确到正确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气”在古时的词义为“云气”,而现在对“气”的理解是“没有一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可以流动的物体,在常温下,空气、氧气、沼气等都是气体”,在词义内涵上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了。

(2)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义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发生了由小到大的变化。例如“肉”原来只是指“鸟兽之肉”,后来词义扩大,凡一切动物的肌肉皆称为“肉”。这样,“肉”先前的意义就消失了。

(3)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发生了由大到小的变化。例如“臭”原义为“气味”,后来内涵缩小,特指“(与‘香’相对的)臭味”,原义也消失了。

(4)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发生了新旧更替的变化。例如“脚”原指“小腿”,现在则指“人或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持身体的部分”,由指称一种事物改变为指称另一种事物。

8、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的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2、朝向,对着。3、方向,趋向。究竟哪一个意义是“向”的本义呢?从文字体形看,“向”甲骨文作 ,小篆作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室熏鼠,塞向瑾户。”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9、词义引申的方式:(1)从具体到抽象。如“元”(2)从个别到一般。如“暮”(3)从实词到虚词。“及”

10、语言义和言语义:(1)语言义:静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语素、词、固定短语等)所具有的意义内容,是语言体系中固有的内容。(2)言语义:动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意义内容;特定语境中用来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的内容。

二者的区别:语言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抽象概括的反映(抽象概括性特点),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体系固有的,不受任何语境的影响(规定性、稳定性);言语义是语言符号意义的个别体现和具体运用(具体性、个别性)。如“动物”。

联系:语言义来自言语义(从言语义中概括出来的,存在于具体、个别的言语义之中);语言义是言语义的基础,言语义是具体体现和运用,是语言义在动态使用中产生的无数变体;言语义可以转化为语言义(某些个别具体用法不断重复使用后得到社会认可,然后固定为语言义)。

11、语义场

语义场是由含有某个共同义素的义位构成的语义系列,是基于词义和词义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形成的词义类聚。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因共同含有“亲属”义素,从而形成“亲属语义场”。“胜利”“失败”“平局”因共同包含“竞争”义素,从而形成“竞争语义场”。“教师”“学生”之间因含有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组成“师生关系语义场”。同一语义场内的义位因为共同义素的存在彼此连接在一起,同时又因为不同义素的存在而互相区别。依据对共同义素的分析角度不同,义位之间形成的关系不同,语义场相应地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分类义场、关系义场等。

12、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是意义相等和相近的一组词,意义相等的等义词无需辨析,所以同义词的辨析问题主要是针对近义词而言。近义词属于在词汇意义、色彩意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语法意义相同的词,那么,近义词的辨析问题应该围绕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来进行。

同义词的辨析既辨同又辨异,而辨异又是最重要的。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词汇意义相同、色彩意义不同者,辨析主要着眼于色彩意义。如“老头子”和“老头儿”,词汇意义相同,感情色彩有厌恶和喜爱之分;“土豆”和“马铃薯”,词汇意义相同,语体色彩有中性和科技语体之别。再如:“莱塞”和“激光”,词汇意义相同,前者有外来色彩,后者是中性色彩;“玉米”和“棒子”,词汇意义相同,前者中性色彩,后者有方言色彩;“戏子”和“演员”,词汇意义相同,但时代色彩有别。“杜鹃”和“映山红”,词汇意义相同,色彩意义有中性和形象色彩的差异。

第二,词汇意义相近,色彩意义相同或不同者,辨析主要着眼于词汇意义,色彩意义不同者也考虑色彩意义。词汇意义的辨异表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

1)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如“拂晓”“黎明”“凌晨”,词汇意义的共同点是指称“天亮前后”,不同点就在于意义范围的大小:“拂晓”指天快亮的时候,意义范围较窄;“黎明”可以指天快亮的时候,也可以指天刚亮的时候,意义范围较广;“凌晨”可以指午夜之后到天亮之前的各个时候,意义范围更广。在色彩意义方面,三者都具有书面语体色彩,因而这是一组词汇意义范围大小不同、色彩意义相同的近义词。

2)词义侧重点不同

“幻想”“空想”“梦想”,词汇意义的相同点都表示了“主观的不切实际的想象或想法”,但在意义的侧重点方面又存在差异:“幻想”侧重于“虚幻”;“空想”侧重于“凭空”;“梦想”侧重于“梦寐以求、急迫”,三者的色彩意义也有区别,“幻想”“梦想”都是中性感情色彩,在不同语境中可褒可贬,而“空想”则具有贬义色彩。

3)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如“愤慨”和“愤怒”,都表示极其不满、生气,但前者程度略轻,后者程度较重。

4)个体和集体的差异

如“纸”和“纸张”,所指事物相同,但事物的外延有差别,前者是个体,在有的语境中也可指集体,后者一定是而且在所有语境中都是指称集体。

5)搭配对象不同

如“肥”和“胖”,指称“脂肪多”的词汇意义是相同的,但前者一般与动物搭配,后者一般与人搭配。

辨析同义词是为了在不同的语境中更准确、恰切地选择、应用同义词,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13、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反义义场中的词。上面所举“君子”和“小人”,“生”和“死”,“老”和“少”等,都是反义词。这是以词义的相反和相对的关系为连接点形成的词义类聚。但由于词义本身存在多义性等复杂的情形,反义词并不构成词与词之间的完全整齐的对应,而是呈现词与词之间、词与义项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等反义对应的复杂情形。在语言应用中常常以对举的形式出现,用以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的矛盾,体现意义之间的对比性。

(1)绝对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是建立在矛盾关系的基础上、不存在中间状态的反义词。如“生”和“死”,“男”和“女”,“具体”和“抽象”,“诚实”和“虚伪”等。因为其既能首先用于肯定、又能首先用于否定,既能正用、又能反用的特点,所以又称之为可逆用的反义词。

(2)相对反义词

相对反义词是建立在对立关系的基础上、存在中间状态的反义词。如“大”和“小”,“美”和“丑”,“贫穷”和“富有”,“提高”和“降低”等。因为其只能首先用于肯定、不能首先用于否定,只能正用、不能反用的特点,所以又称之为不可逆用的反义词。

14、什么是基本词汇?

语言中表示最必需、最重要事物和概念的词为基本词。基本词的总汇即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和语法规则一起构成了一种语言的基础。无论是孩童习得母语,还是本族人学习外语,基本词汇都是他们首先接触到和必须掌握的词汇。因此,基本词汇的存亡决定着一种语言的存亡。虽然基本词汇的数量不多,但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

表示自然界现象的:风、雨、雷、电、天、地、日、月、星、土、水、火、树、花、草、河、鱼、狗、马、牛、春、夏、秋、冬等。

表示生产劳动、生活资料的:耕、种、锄、网、刀、粮、肉、布、房、屋、碗、盆、车、灯等。

表示亲属关系的:父、母、兄弟、姑、舅、叔、子、孙等。

表示基本动作行为的:生、死、走、坐、说、看、开、病等。

表示事物基本性质的:大、小、高、低、冷、热、厚、薄、长、短、轻、重、粗、细、黑、白、好、坏、硬、软等。

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头、眼、口、手、脚、肩、背、腰、胸、胃、心、肝、胆等。

表示方位的:前、后、左、右、上、下、东、西、南、北等。

表示数量的:个、十、百、千、万、一、二、三、四、五、斤、两、尺、寸等。

表示人称和指代关系的:你、我、他、这、那、谁等。

15、基本词汇的主要特征

基本词汇具有普遍性、稳固性、构词能力强三个主要特征。

(1)普遍性

基本词汇是表示最必需、最重要事物和概念的,因此是掌握和使用这一语言的人谁也不可能离开的词汇,是被全民普遍使用的。基本词汇一定是不受文化层次、行业、地域、阶层等限制的。一个人可以因为文化程度低而不懂、不用“令尊”、“参差”等文言词,可以因为“隔行如隔山”的缘故而不懂、不用“花刀”、“白案”等(烹饪)行业词,可以因为地域差异而不懂、不用“埋汰”、“邋遢”等方言词,可以因为信息封闭而不懂“克隆”、“比基尼”等新词和外来词,但他绝对不可能不用基本词。基本词是全民族的所有成员普遍使用和经常使用的,因此,它的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是一般词汇所不能及的。

(2)稳固性

由于基本词汇为全民所用,因此它不易发生变化,为本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断地运用着,生命很长久。基本词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后被固定和承传下来的词,因此,基本词在被社会上的人们共同认可的同时,本身也有了极大的稳固性。

(3)构词能力强

因为基本词具有普遍使用性和稳固性,其意义已经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熟悉,所反映的也是生活中最必需、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创制新词时,人们就会习惯于用这些常见的、易于理解的、不易变化的基本词造出新的双音词乃至多音词。在汉语中,基本词的这种极强的构词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例如“天”这个基本词就构成了“天才”、“天空”、“天平”、“天气”、“天然”、“天生”、“天堂”、“天文”、“天下”、“天性”、“今天”、“明天”、“冬天”、“夏天”、“白天”、“半天”等一系列双音节合成词。这其中,“天然”又可以进一步构成“天然气”、“天然丝”、“天然免疫”、“天然橡胶”等多音节合成词。

16、什么是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以外的词的总汇为一般词汇。

与基本词汇相比,一般词汇使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使用的频率也比较低,从总体上讲,

在稳固性和构词能力等方面也比基本词汇弱得多。

一般词汇的特点是:

一方面,它在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方面是非常敏感的,人们正是通过一般词汇“善变”的特性,才明显地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另一方面,相对于基本词汇而言,一般词汇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因此,要想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说明复杂的事物,表达细致的感情,仅仅掌握基本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好语言的一般词汇。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交际,才能充分感受和发挥语言的魅力。

实际上,每个人掌握的一般词汇都是不一样的,人们总是习惯于掌握和使用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文化素养关系密切的那部分一般词,例如足球界人士经常使用“射门、越位、下底传中、点球、前锋、角球、黄牌”等词语,而医务工作者则掌握很多诸如“化疗、高压仓、造影、多普勒、甘油三脂、静推”等医疗词语,这也正是每个行业、每个人的语言都有各自的风格与特点的一个原因。

17、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之间的界线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词汇中有的词,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逐渐具有了普遍性和稳固性,就可以转化为基本词,进入到基本词汇中去。例如“电子”本来是一般词,现在已经被普遍使用并具有了稳固性,并以此为语素创造了大量新词语“电子词典、电子秤、电子商务、电子邮件”等等,因此“电子”就转化为基本词,进入到基本词汇中。

而基本词汇中的个别词,也可能因为丧失了普遍性和稳固性而转化为一般词,例如“天子”、“臣民”自封建社会以来一直是汉语的基本词,现在则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退出基本词汇,进入到一般词汇中。

18、一般词汇的构成

现代汉语的一般词汇包括:

(1)新词:新产生的或产生之后使用不长久的词叫做新词。新词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文化、科学等等发展的结果。新词产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语音语义任意结合产生的单纯词,例如“镭”、“夸克”、“比基尼”等;一种是在原有语素的基础上产生的合成词,例如“保送”、“认购”、“手机”、“健身操”、“电子信箱”等。这里所说的新词,必须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被社会约定俗成的。有少数的新词会逐渐发展成为基本词,进入到基本词汇中去。例如“电视”、“沙发”等等,就可以认为是基本词了。更多的新词是被归入一般词汇范围之内的。

(2)文言词:文言词是指在古汉语中产生的、仅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继续使用的一部分词。产生于古代的一些词语,它所表示的事物现象或概念,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只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另外的词语所代替了,而原有的词只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使用,这样的词就成为文言词。例如“羸弱”(瘦弱)、“谋面”(见面)、“式微”(衰落)、“狼藉”(乱七八糟)、“囹圄”(监狱)等。有些单音节的文言词被现代汉语产生的词取代之后,不能再作为词单独使用,于是成为不成词语素。如“惧”在现代汉语中被“害怕”所取代,而“惧”现在已不能作为词使用,只能和其他语素构成“恐惧”、“惧怕”、“惧内”等双音节词。这样的文言词还有“首”(头)、“冠”(帽子)、“足”(脚)、“履”(鞋)、“目”(眼睛)、“快”(愉快)等,此外还包括一些文言虚词,如“之”(的)、“乎”(吗)、“何”(怎么样、什么样)、“哉”(啊)等。(3)历史词

(4)方言词:从方言中吸收进普通话的词叫方言词。普通话中的方言词和存在于各地域方言中的方言词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在共同语范围内普遍使用的词,而后者只在本方言范围内使用。所以,各方言中的方言词,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被吸收到共同语中,成为共同语词汇

的组成部分。例如:够戗老玉米搞唠嗑埋汰瘪三磕巴煲名堂磨蹭炒鱿鱼估摸窗棂摆谱方言词的吸收可以丰富共语的词汇,恰如其分地使用方言词,也可以使表达更生动、更具有地域个性色彩。从各方言吸收到普通话中的方言词在汉语词典中常标明〈方〉的字样。

(5)外来词:从外族语言中借用的词叫外来词,也叫借词。任何一种语言在吸收外族语言的词汇时,都要在原来外语词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重新改造和创制。汉语的外来词也是外语词经过了汉化过程之后,被创制而成的属于汉语词汇系统的新词,它和外语词虽有联系,但并不等同。“sofa”是外语词,而“沙发”才是汉语外来词。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很久,从汉朝和魏晋时期就有外来词引入,如“佛”(借自梵文Buddha)、“站”(借自蒙古语jam)等。更多的外来词是近代从西方语言中吸收进来的。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外来词大量涌现,其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形成方式之多样化,都是空前的。汉语外来词的吸收方式:①借音②借形③意译(6)行业语(7)隐语

19、熟语的特征:

第一,结构定型。在语言运用中,熟语都是以一个完整的定型的结构形式出现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固性。

第二,意义完整。这些固定结构所表示的意义,一般都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绝大部分都是抽象概括化了的,总是以一种特定的整体的意义出现的。

第三,充当语言的备用单位。在语言运用中,这些固定结构都是组句的备用材料,它们的作用相当于词。

20、成语是一种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的、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意义内容、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从形式上来说,绝大多数成语是四字的,结构定型,一般不能随意换字或移动语序。从意义上来说,大多数成语的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信息丰富。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历史继承的。大多数成语出自古代书籍和口头流传。例如:

寓言神话: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画龙点睛杯弓蛇影守株待兔

历史故事:望梅止渴滥竽充数毛遂自荐洛阳纸贵江郎才尽

典籍诗文:尔虞我诈一鼓作气梦笔生花门可罗雀每况愈下古往今来勾心斗角卷土重来人心不足蛇吞象

口头流传:恭敬不如从命三天两头狼子野心能工巧匠

二是当代创造的。例如:艰苦朴素优胜劣汰全心全意万家灯火百花齐放

三是外来借用的。例如:一尘不染三生有幸大千世界五体投地(佛教用语)火中取栗(出自法国寓言)

21、惯用语:是一种具有固定结构形式和完整意义内容、带有口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如:

动宾式:跑龙套钻空子卖关子唱反调炒鱿鱼和稀泥

穿小鞋滚雪球夸海口套近乎磨洋工泼冷水吃闭门羹

偏正式:半吊子闷葫芦白眼狼擦边球醋坛子小报告跟屁虫鬼门关聚宝盆定心丸光杆司令没头苍蝇

并列式:穷庙富和尚求爷爷告奶奶缺胳膊少腿小打小闹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吹胡子瞪眼鸡毛蒜皮皮笑肉不笑

主谓式:鬼推磨耳朵软狗咬狗风头紧腹中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从形式上来说,最常见的惯用语是三字的,结构以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为多,也有一些是其他结构形式。与成语不同的是,有些惯用语,特别是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常常可以拆开,加入其他成分。如,“钻空子”可以说“钻了法律的空子”、“钻了一次空子”,“跑龙套”可以说“跑了一辈子的龙套”,“炒鱿鱼”可以说“炒了他的鱿鱼”。

从意义上来说,惯用语的意义都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和比喻意义,“泼冷水”不是说“把

冷水泼出去”,而是指“挫伤人的积极性或让人清醒”;“醋坛子”不是指“装醋用的坛子”,而是指“在男女关系上嫉妒心极强的人”。惯用语含义单纯,形象生动、通俗贴切,口语色彩浓厚,具有鲜明的修辞效果。

22、歇后语是一种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带有谜语性质的固定语句。例如: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飞机上挂暖壶——水平(瓶)高猪鼻子插葱——装象(相)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歇后语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只是真正意义的比喻或引申,后一部分内容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义。例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真正意义是“有去无回”,“就好像用肉包子打狗一样”。歇后语虽然包括两部分,但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也具有和词一样的语法作用。

从创制方式看,歇后语主要有三类:

一是利用谐音。例如“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就是利用了“真”与“针”的同音特点,产生了出其不意的修辞效果。

二是利用常识性的现象得出结论。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就是抓住了“懒人的脚臭”、“婆娘的裹腿长”这两个生活常识,得出了“又臭又长”的结论。

三是利用历史典籍中的故事和事件引申出本意。例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是借《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表达“情愿吃亏“的意思。

歇后语是一种为人民群众所习用的现成话,因为像谜语一样充满新奇感,所以诙谐生动,生活气息很浓,常被用来在口语中打趣或调节气氛。

23、谚语是一种大众口头流传的、具有特定意义内容和固定结构形式的句子,也称俗语。如:

不打不成交枪打出头鸟得饶人处且饶人

好马不吃回头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在结构形式方面,谚语的结构长短不一,但大多是用固定的句子形式表现出来的,有的是单句的形式,有的是复句的形式,所以,谚语一般可以单独成句。在意义方面,谚语表达的多是经验之谈,含义深刻,对人有劝诫和警示作用,且通俗易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4、(1)声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2)右文说是根据形声字的声符来推求词义的一种学说,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多在右边,所以称之右文说。历来语言学家对它多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它的“因声求义”违背了语言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原则。语言在产生之初,语音形式与语义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是偶然的。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一经社会约定俗成以后,这种偶然性就带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从而使语言的音义之间有了难于割舍的联系。右文说正式提出,始自北宋王圣美,但右文说的滥觞则始自先秦以来的“声训”。刘熙《释名》的写作,开右文说的先河。其后,经晋扬泉《物理论》、南唐徐谐《说文系传》、梁顾野王《玉篇》,到王圣美《字解》正式提出。清代学者后来居上,普遍具备了语言的历史观,字学、音学结成系统,发展了右文说。刘熙《释名》中的异名同训现象对右文说有着很大的影响。《释名》对有些不同的事物名称的训释是相同的或相近的,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异名同训。

22、上下位词:所谓上下位词,就是具有上下位关系的词。上位词和下位词具有种和属的关

系,种和属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例如“牛”对“动物”来说是个别,“动物”对“生物”来说是个别;“动物”对“牛”来说是一般,“生物”对“动物”来说是一般。它们的关系是:个别体现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上位词的适用对象大于下位词的适用对象,下位词表示的对象特征比上位词表示的对象特征更为丰富。

23、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结合完全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比如汉语普通话,为什么/shu/与“木本植物”相结合,这是没有道理可说的。荀子在两千年前就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比如同样是“狗”的意思,英语是/dog/,汉语则是/gou/。(拟声词除外)

24、词汇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以语言的词汇为研究对象。分为一般词汇学和特殊词汇学,我们所研究的是特殊词汇学。

词汇学论文

词汇学论文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摘要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是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文化内涵。文化,是语言发展的成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影响着社会生活,也影响着词汇的发展和变迁。英汉词汇因所属国的文化历史国情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构词、语义和词义上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对比英汉词汇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及其原因,旨在指导读者正确认识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更好地联系文化内涵深入地了解词汇的相关知识,从而在对语言的把握上提高一个层次。 关键词:词汇,对比,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1. 引言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化,在语言的各个组成成分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是该民族语言的词汇,词汇背后反映的是该民族的文化认知方式。英汉词汇因本民族的文化成就而有所差异,通过对比研究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凸显被对比语言的共性和特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和教学策略,更可以为语言的综合研究提供相关资料,为词汇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文化内涵 2.1 文化内涵的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于1871年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是以后文化被重复和扩展定义的基础。文化具有传承性,动态性,民族性和多样性,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不同民族拥有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作为社会河文化成员的人以及使用的语言环境。 2.2 文化与词汇的联系

3.3 谚语 谚语是心理,语言与文化的综合产物。英汉中存在具有共同比喻的谚语,如:火上浇油——pour oil in the flame 半斤八两——sin and half dozen 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 以牙还牙——a tooth for a tooth 但由于两个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因此谚语联想,引申和比喻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汉语“拍马屁”取自古人讨好某人时,用手拍主人的马的屁股,说,“好马,好马”,而英语对应的意思是lick one's boots,舔靴子之意,再如:害群之马——black sheep;一箭之遥——at a stone’s throw; 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 棋逢对手——diamond cuts diamond.这些谚语后都蕴含着各自的文化信息。英语有时从字面上表达一个意思,实际上整体意义完全不同,如pull one’s leg——拉后腿,前者是“戏弄人”的意思,后者是“阻挠或牵制别人的行为”。再如,move heaven and earth 不是天翻地覆的意思,而是竭尽全力的意思。类似的谚语还有很多。 4.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差异产生的原因 4.1 构词方法不同 英汉语在构词法上既有共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汉英语属于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类型,从来源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从类型上讲,汉语属于分析语,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些都取决于汉英两种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素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素质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这些自然也会在构词上有所体现。 4.2 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不同 总体而言,汉族人的认知方法倾向于感性和具体,而西方人认知方法比较理想和抽象。汉语数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的数词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五体投地”,“八面埋伏”,“九死一生”,“十全十美”,“三思而行”等等。西方文化是一种重分析性,实证性和逻辑性的认识文化,要求周密,精确和明细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 一、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的写作规范与要求。简述毕业论文写作的总体要求。 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从根本上说就必须具备学术性,学术性应是毕业论文区别于其他应用型文章的本质特征。学术论文所应具备的独创性、科学性、理论性在毕业论文中也可以归结为学术性问题。论文是否具有学术性,同论文写作从选题到行文的各个环节均有关系,以下几个环节尤其需要多加注意。首先,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注意学科意义;其次,内容的表述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含量;再次,结构的安排应当注重逻辑框架的严整;最后,语言的运用要体现语体特征。毕业论文的学术性问题也是文体规范问题,不具备学术性或者学术性有所欠缺的文章是不合乎毕业论文的文体规范的,因而是不能算作合格的毕业论文。 二、选择的原则,就是衡量课题、决定弃取的标准和根据。简述论文写作过程中选择研究课题的原则。 选择课题,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要选择客观上有意义的课题1、要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主要是指选题着眼于社会的需要,要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2、要选择具有学术意义的课题。主要是指选题要考虑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科的自身完善的课题去研究。(二)要选择主观上有见解的课题1、要选择有能力完成的课题。2、要选择有兴趣的课题。3、要选择有条件完成的课题。总之,选择客观有意义的课题去研究的选题原则,决定了完成论文的客观必要性;选择主观上有见解的课题去研究的选题原则,决定了完成论文的现实可行性。只有同时符合这两条原则的课题才是可选的课题。 三、简述写作计划的作用和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论文写作计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明确研究动机,增强工作的目的性。第二,明确工作程序,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大学生和研究生所撰写的开题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题目;2、学科门类及年级;3、指导老师的姓名及职称;4、选题的缘由、目的和意义;5、选题及研究背景;6、课题研究方法、措施与步骤;7、准备情况;8、预期目标;9、大致进度和完成时间。 四、结合教材,简述文艺学研究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 (一)探讨问题时追求与历史性、实践性的适度结合。文艺学学科体系中的文学批评的实践和文学史的梳理与编写具备极其鲜活的时代品质,并同时促成文学理论的不断修正与更新,最终实现了文艺学作为一个整体的与时俱进。在文艺学学科研究及论文写作过程中,追求与历史、实践性的适度结合同样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二)在理性思辨中不断追求论文的理论品味。一般来说,较为出色的思辨能力体现在形式逻辑的三个层面上,即概念的准确、判断的清晰、推理的周严。 五、结合教材,简述古代文学研究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 (一)关于材料的问题1、素材与学术兴趣。唯有扎实、细致的素材积累与整理,我们才能明确对象、清理思路,不断激发并维持浓厚的学术兴趣,以孕育高质高产、常青的学术生命。2、述评与学术研究。述评包含着对问题的研究的发展方向的预测和发展方向。 (二)关于方法的问题1、文本细读与论文写作,主要强调古代文学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对文本乃至更纷繁的文献阅读态度与能力的要求。2、论文指导与论文写作,对于古代文学论文写作者而言,引入必要的理论,在理论的烛照下取研究的意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的突破乃至飞跃。

词汇学论文

目录 1. 图式与图式理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图式 (1) 1.2 图式理论的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图式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词汇 (2) 2.1 词汇的定义 (2) 2.2 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2) 3. 图式理论下的课堂词汇教学方法 (2) 3.1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现状 (3) 3.2 运用直观导入 (3) 3.3 设计brainstorming活动 (3) 3.4 创设真实情境 (4) 4. 结论 (4) 5. 参考文献 (4)

图式理论下的初中英语课堂词汇教学 摘要 词汇是英语这门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威尔金斯(Wilkins)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中提出: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词汇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语言离不开词汇,交流更离不开词汇。然而,现在的初中英语课堂词汇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词汇教学太过于枯燥呆板,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本文就现在中学课堂词汇教学问题出发,利用图式理论,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容易,更牢固的掌握习得词汇。 关键词:词汇教学图式理论初中英语 Abstract V ocabulary is the one of three factors ( phonetics、vocabulary、grammar) of English. The famous American educationist Wilkins once have put forward in Linguistic and Language Teaching :“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 W e can know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from this. Language learning can not separate with vocabulary, communication also can not. While there are some serious problem exist in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of medium school, such as: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is so bald, and there is not kinds of way to learn word, so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learning vocabulary. This text is based on the problem, which exist in vocabulary teaching in medium school, using the Schema Theory to make a positive class and make students to learn vocabulary easier and more vicelike. Key words : vocabulary teaching Schema Theory junior English

词汇的形象色彩

词汇的形象色彩与对外汉语教学 词语的形象色彩是指很多词语用于解释普遍存在的概念意义外,还同时具有形象感,它们通过人们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诱发人们的联想,给人以生动可感的形象感。例如:猫头鹰这个词就比较形象地反映出这种鸟头部像猫的特点;哗啦啦,是人耳边回现出流水的声音;而甜丝丝会让我们如同品尝到了甜味的食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可见词汇的形象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的。 正由于应用广泛,有形象色彩的词很丰富,所以对这些词的分类显得有点困难。本文将采取兰宾汉先生对具有形象色彩的词的分类,即将它们分成形感、动感、色感、声感这样四类。下面分别加以阐释: 形感:有些词的意义能给人十分具体的形象。如佛手、木耳、浪潮,大家眼前会浮现出这种事物的整体的形状。木耳是一种长在腐朽的木头上的一种可供食用菌类,形状像人的耳朵;浪潮顾名思义,想浪花一样的潮流;这是对事物整体情状的比喻。又如喇叭花、鹅卵石,灯笼裤、斑马线则是在对事物的性状的比喻之后加上了一个类名。斑马、驼背、白头翁是对描摹事物的突出的特征等等。它们的突出的特点即是让人们很容易地联想到所指事物的外在形状,我们称之形感。 色感:有些词的意义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如血红让人联想到血的颜色;草绿则浮现出一片青草的的画面,联想到充满生机的绿,还有鹅黄、橘红等。具有色感的词多为形容词,比如ABB式的白茫茫,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等;又如ABC式的白呲咧、血呼啦;还有A 里BC、A不BC式的,如血里呼啦,白不呲咧;还有ABCD式的如黑咕隆咚。这些词当中的词缀部分意义很虚,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具有描摹性,给人们造成一种很模糊的印象,从而给人一种形象感。 动感:有些词的意义能让人产生特殊的动感。如席卷,会让人联想到用席子卷的这样一系列的动作,从而给人一动作快,范围大的感觉。而蚕食则让人们想到蚕不分昼夜沙沙吃蚕叶这样的动作行为,从而给人一种连续不断地侵食这样一种动感。这样的词还有摇曳、撞车、碰钉子、炒鱿鱼等。一些带如字的词常带有动作感:暴跳如雷、血流如注、泪如雨下、不绝如缕等。象点头哈腰、东倒西歪、俯首帖耳等次也是对存在事物的动作状态的直接的描写。声感:有些词能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觉。这些词多为拟声词如呵呵,哈哈,嘻嘻,啧啧,喔喔,咩咩等。还有ABB式的如笑哈哈,笑嘻嘻,轰隆隆,哗啦啦;A里BC式的如稀里哗啦等,看到这些词自然会联想到自然界的一些声音,这也是其形象色彩的特点之所在。 当然,这只是众多对具有形象色彩意义的词的分类中的一种,而且也只是一种大至的分类,比如有的词就不只属于其中的一种,而是兼具两种甚至是多种形象色彩。如银河是因为看起来像一条白色的河而得名,它的意义中就包含了形感和色感两种形象色彩。有如扑啦啦,既有拍翅膀的动感又有拍翅时的声音的形容,也兼具两种形象色彩。 不仅仅是词,在词汇系统中的固定语中的一些成语同样具有形象色彩。例如狼吞虎咽明显是对动作的描摹,具有很强烈的动感;又如羊肠小道则是很典型的对于事物形状的描绘,具有形感。其它的成语如坐如针毡、骨瘦如柴、口若悬河等。还有一些成语以其呈现的整体的画面共同显示它的形象色彩。如隔岸观火,会使人的头脑中浮现一幅画面,隔岸是空间位置,观火是动作行为,如果接受者再补充一个动作行为的主体,就形成了这幅整体的画面。这是由于固定语的内部结构相对来首比较复杂,所呈现的信息量较大,因而信息的叠加呈现出了整体的画面,这个画面对整个成语的理解起着烘托得作用。如按下葫芦浮起瓢、拨云见日、兵临城下等。还有一些词语,其表层的给接受者提供两个形象单位二者结合在一块儿很容易使人想起它的深层的涵义,这一类成语形象感的形成和我国古典诗歌中意境的形成非常相似,既由表层的关系使人联想到深层的意蕴。如南辕北辙,辕向着南边而辄却朝着北,想去南边而却走向了北边,比喻行动和初衷是相违背的。如果对这个成语稍加体会其深沉含义是

《英语词汇学教程》论文(中文版)

英语词汇学论文(中文版) 单词记忆法细谈 一,读音规则记忆法 它就是按照元音字母、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在开音节和闭音节的读音规律记忆。例如:ea,ee,er,ir,ur,or分别能发[i:][:][:]等。还有些固定的字母组合,例如:ing发[i],ly发[li],ty发[ti]和各种前缀、后缀,例如:a-,re-,un-,dis-,im-;-ed,-ing,-ly,-er,-or,-ful,-y等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发音。掌握了这些规则,记单 词时就不必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忆了。 二.字母变化记忆法 英语单词中以某个单词为基础,加、减、换、调一个字母就成了另一个新单词。具体方法 如下: 1.前面加字母。例如:is/his,ear/near/hear,read/bread 2.后面加字母。例如:hear/heart,you/your,plane/planet 3.中间加字母。例如:though/through,tree/three,for/four 4.减字母。例如:she/he,close/lose,star/tstar 5.换字母。例如:book/look/cook,cake/lake/wake/make/take 6.调字母(即改变字母顺序)。例如:blow/bowl,sing/sign, from/form 三.联想记忆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所见到、所摸到的事物,联想相关的英语单词。例如: 打球时联想到:ball,(play)basketball,(play)football,(play)volleyball,playground等等;吃饭时联想到:dining-room,(have)breakfast,(have)lunch,(have)supper等等;睡觉 时联想到:bed,bedroom,gotobed,sleep,gotosleep,fallasleep等等。如果长期坚持下支,效果就会很好。 四.归类记忆法 众所周知,单词本身、单词与单词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英语词汇中 有许多单词有着其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一词多音、同音词或形音形似词等内 在或外在的联系。因此,记忆单词的主要方法是把单词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挖掘归纳 出来,通过对比、对照的方式把学过的单词从各个方面进行归类 1.按词的构造归类 按词跟、前缀、后缀、合成词归类,找出词与词最本质 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使新词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而 且也同时复习了大量的旧词。合成词,如: schoolbag,school-boy,classroom,football,blackboard,etc. 前缀后缀词,如:unhappy,unhealthy,unfriendly,unlucky,worker,writer,visitor,us

现代汉语课程总结报告

现代汉语课程总结报告 现代汉语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讲授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分析研究和应用能力。现代汉语课由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承担教学工作。我校建校以来,文学院就开设了现代汉语课。开课以来,始终重视课程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现代汉语课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处理古与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学与用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开发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程建设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新颖,体现现代汉语课程的时代性。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点,体显学术前沿的动态。我们除了在教材内容中体现时代性外,在教学中还适当补充现代汉语学科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材料。正确处理基础与应用的关系、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传授知识与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关系、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担任现代汉语后续课程的教师反映,学生的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扎实,运用得当,思维活跃,对学好后续课程帮助很大。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为此,我们根据现代汉语课程的特点,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在教学内

容和教学环节中加大能力培养的内容,以此体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要求学生把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工作,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引发了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学习的兴趣。近年来,学生选题撰写现代汉语及语言学范围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人数不断增加,选题范围和深度有所扩展,论文内容更加丰富,论文质量不断提高。 二、教学条件 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我们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在这方面,一直选用优秀教材,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现代汉语课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书目和学术期刊,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这些资料数量充足、版本齐全,图书馆都有存书,学生借阅率高。学生主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补充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课程组有供实践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条件完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教学水平明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现代汉语课程教师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如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调研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积极进行教学效果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2012 英语词汇学论文 英文版

成绩 Root and Affixation of Lexicology Abstract: It’s important and permanent to master the vocabulary in the English learning. Everyone who has ever set foot on English realizes that it’s somewhat incredible for us to reciting numerous and difficult word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ome skills we should acquire to make word-recitation easier and more effectiv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sing of vocabulary root and affix. Only by having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roots and affixes, can we prosper our English vocabulary and further our English study. Key words: root; affixation; detailed analysis; difficult words 1Introduction: Blindly reciting numerous and difficult words is a total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Especially, situation becomes worse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little words storage and non-interest. However, most of the English words are comprised with roots and affixes, which are limited, stable and short. If we acquire them, it will be much simpler and rapider for us to recognize the unfamiliar and difficult wor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roots and affixes. If we can master and know how to use them properly, it will be a big step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is foreign language. A road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each single step, so does the English words. Now 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root and affixation respectively. Definition is the basic form of a word which cannot be further analyzed without total loss of identity and it carries the main component of meaning in a word. By learning the roots, we will find it not complicated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long and difficult words which we often encounter in the tough reading test. However long and tough the word is, we can divide it into several parts, the fundamental part is the root and then we can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 and fluently blurt it out without repeating it. Here are some detail analyses of the examples: Internationalist: nation is the root which means country or state, inter- is prefix meaning between or interactive, -al is the suffix and the –ist is the suffix meaning the person. So you will quite simply find its meaning. Invigorate: the root is vigor similar to power and energy, in- means making sth have the function of verb, here is make sth vigor, -ate is the verb suffix. So invigorate is to make sth vigorous. Antecedent: -ced- is the root referring to motion or going forward, ante- is before, and –ent means somebody. So antecedent is somebody who moves ahead of us, the same as forefather or ancestor. Protract: -tract is the root like pulling sth or extending sth make it wider or longer, pro- is the prefix meaning “ahead”. After analyzing this word, we know that “protract” is similar to prolong meaning make sth longer or longer to live. A lot of words contain this root, such as detract, extract, subtract, attract, tractable, intractable, etc. Arbitrariness: arbitrary is the root indicating to randomness or out of order, -ness is the noun suffix.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learning roots is that you will find it much easy to memorize words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word share the same root. No matter how long and hoe difficult the word i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word is stable and unchangeable. If we recite words according the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 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2、《语文常谈》吕叔湘 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 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 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 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 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11、《汉语语法学》张斌 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 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 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 15、《语义论》石安石 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 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 19、《训诂学原理》王宁 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 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

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 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26、《说文释例》 [清]王筠 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 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 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 壹、阅读 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 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 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 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 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 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 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

文学语言学期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学意识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主要表现为语音学意识、词汇学意识和修辞学意识。当然,语言并不是儿童文学写作的全部,但它直接决定儿童对作品的接受。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里,文学从来只属于成人。所以尽管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却很难找到作家明确为儿童创作而又在语言上切合儿童口味的作品。虽然《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使儿童倾倒,但它并不是为儿童写的。清末以来,萌发状态中的儿童文学逐渐出现了自成一宗的趋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等著作中,曾论及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某些创作要领。与此同时,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如梁启超的《爱国歌》,黄遵宪的《幼稚园上学歌》等。“五四”之后,中国儿童文学更是蓬勃发展,大家层出不穷,如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高士其、陈伯吹、叶君健、严文井、金近、鲁兵等,举不胜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词汇、修辞等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应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语言学家一般把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诗歌中的押韵,就是同一个收音的字(即韵母相同的字,一般是元音,或者是元音后面再带辅音)在同一个位置上的重复。押韵可以充分利用语音的审美特质,通过韵脚的关联,把诸多散漫的音群组织结合为一个审美整体,使诗歌具有回环之美,便于记忆传诵。例如儿歌《下雨》,在这首小诗里,答、啦、吧、芽、花、大等字都押a的韵,而且每个字的发音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整个画面就是人格化后的种子、梨树、麦苗和小孩站在一起,怀着同样的心情,欢迎春雨的到来。我们的小读者在感情上,也会象诗中的小孩一样,和它们产生共鸣。 韵律和节奏比普通语音更能唤起孩子的直感情绪体验,更讨孩子喜爱,这点是与成人不同的地方。成人可以喜欢不同文体的作品,不管有无韵律和节奏,其关键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水平。如果内容贫乏,艺术水平低劣,就是节奏感很强,也不会受成人欢迎。而对儿童来说,一首韵律强烈和节奏明快的儿歌远比一篇散文更具有吸引力。因为音韵和节奏能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唤起他们,愉快的直感。 另外,汉语的词汇宝库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双声迭韵组成的复音词。这类词汇可以调度韵节,构成语言本身的和谐,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若适当选用,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方轶群的《找谁玩》: 作者在这首小诗里,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不仅运用了押韵,如“家”与“蛙”少高”与“猫”少歌”与“鹅”等,而且选用了“找谁”少看家”少就去”、“(青)蛙玩”等双声词,“小鸭”、“跳高”、“小猫”、“跳下”、“划呀划”、“小虾”等迭韵词,根据它们的起音部位相同或收音协韵,适当地搭配,依照口语的规律,自然地加以排列,使语句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全诗语言充满和谐与音乐美。 鲁迅在《表》的序言《译者的话》中说:“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但是,一开译,可就立刻碰到了钉子,对孩子的话,我知道得太少……”由此看来,儿童文学的写作还要避免使用艰深的词汇和单字,否则儿童是无法接受的。然而要写出能为儿童读得懂、听得明白的作品,必须有意识地多用“孩子的话,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就是说,必须注意用字遣词。如果写出了艰深的词汇,那么用浅近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代替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

论 广 告 语 言 中 的 修 辞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08511 姓名:赵瑞 学号:99088706

论广告语言中的修辞 摘要: 广告语修辞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广告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了强烈的功利性,它是一门浓缩的、综合的艺术。修辞是一种个性化、意图化的认知方式,广告修辞将这一意图直接指向商品本身。广告修辞的过程是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既有解读广告中受众对广告话语的认知也有构建广告的广告人对受众的劝说。广告作为一种功利性的传播活动必然追求效果,希望消费者购买。广告修辞不但使消费者更形象地感知产品的特性,还在消费者对品牌认同、消费引导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修辞手法,广告,广告效应 一、当前的信息时代,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广告真正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除了其色彩、画面、音乐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广告语,它是广告的灵魂所在。作为广告的重要载体——广告语,在传达广告的内容时,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修辞,来宣传商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望。修辞是语言的艺术化,它是指用各种表现手法对文字语句积极地进行调整和修饰,以使语言表达更准确、鲜明、生动而有力,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法。

在现代广告中,运用修辞对广告语进行创意,一方面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商品的特点,实现广告的信息功能;另一方面,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而给受众以启示和联想,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缩短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激起受众强烈的购买欲望,产生预期的广告效应。 二、广告语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技法 1、比喻 比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点,通过打比方来使某一事物更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契合了广告语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完美信息的特性,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秦牧说:“精致的比喻就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出奇特的变化。”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可以将抽象的事物进行形象的表现,可以把陌生的概念变成熟悉的事物,可以将平淡表现为生动。所以,比喻也是广告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可以使广告语生动、鲜明形象,引发受众的想象,帮助受众更加具体地认识产品的特征 例如: (1)雪馥儿童护肤系列,纯净、柔和、全心呵护,恰似妈妈的温柔。(雪馥儿童护肤广告) 对孩子的呵护莫过于妈妈的温柔了,因此用“妈妈的温柔”来比喻儿童护肤系列,奇特地、艺术地说明了它对孩子皮肤的全心呵护和它带给孩子的舒心与快乐。这则广告紧紧抓住了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护之

现代汉语词汇学考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07·假期)课程班考试题 考试时间:2007年7月(孙银新副教授) 科目:现代汉语词汇学班别:07假期姓名:_____ 学号:______分数:_____ 考试题: 一、关于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及其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试加以评述。(20分) 1. 基本词汇 普通话词汇里,有些词是全民族使用得最多的,一般的生活当中所必需的,意义最明确,为一般人所共同理解,几乎用不着什么解释的。这样的词是词汇当中最主要的成份,叫做基本词。基本词的集合体叫做基本词汇,是词汇的基础。 2. 基本词汇的特点 ⑴全民性 ⑵稳定性 二、现代汉语的词和词素有哪些不同?举例说明应该如何判定现代汉语的词?(20分)词素又叫语素,是汉语中最小的语法单位,是构成词语的要素。词是汉语中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法单位;1. 词,由语素组成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里的独立,就与“词素”区别了,词素是不能独立的最小的音意结合体。例“乡”这是个“xiang"和字形的结合,但不能独立运用,”乡村”就是一个词了。区别词和词素,用替换法。 三、汉语的造词和构词,造词法和构词法有何不同?试举例分析说明。(20分) 造词法和构词法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是研究词是用什么语言材料,什么样的造词方法来创造词,是一种造词方式。后者是从词的构造来分析,分析词成分的意义,作用及其间的关系,是一种结构方式。所以:构词法不涉及单纯词,造词法说明一些单纯词如何创造出来,如:咕咚用的是语音学造词的“单纯拟声“。 另外两者都是分析词语的方法,但侧重点不同。比如“银币”和“银耳”这两个词: 1. 按构词法分析:都属限定式,前一个成分限定后一个成分; 2. 按造词法分析:“银币”属于句法学造词中的主从式,“银耳”属于修辞学造词中的比喻式。

词汇学论文

Compounding in English Neologisms 学院:Xxx 专业:英语 学号:2013102030121 姓名:Xxx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society, reflecting the specific period of the social culture, language is always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has appeared in English so many new words reflect the specific period, enriched the English a global language.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new word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words and word formation in the reflection of new words 【Key Words】neologism; Sources; word-formation; Introduction Language is a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dea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thinking of people depend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Word is meaningful in language, the smallest of units used to be independent. Reflect the objective things in the brain, feeling, perception, representation, then the brain to generalize and abstract, feeling, perce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form concept. People use language form the concept of "fixed", to become a symbol for the people to communicate, this is the word has a certain meaning. British linguist partridge (Eric Partridge) said, "Words have no fancy; people have a fancy for th em”. Times are chang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ing in progress, as the reality of language nature also want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social evolution,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al evolution, is the most sensitive part of the language vocabulary. English is the world common language, English vocabulary like any modern language vocabulary, continues to grow unceasingly. Shakespeare?s time recorded about one hundred and forty thousand words of English vocabulary, now even the English vocabulary with five hundred thousand words computing, there are more than two-thirds of words are created in nearly three hundred years. People experiencing new things, new experiences, develop new ideas, always have the words to describe them. Since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for nearly 50 years, appeared in English new words, new meanings of many old words, English vocabulary is in the continuo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