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研究史纲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汉语的演变史以及它的语法和词汇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其中涉及多种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学科,因此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汉语的历史演化及其语法和词汇的发展,成为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汉语语法和词汇史学发展迅速,学者们不仅在它们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而且研究语法和词汇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认识到它们对汉语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此后,汉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的语法和词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学者们将汉语语法与词汇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系统,即汉语语法词汇史。
关于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汉语语法和词汇的演变史。
首先,研究古汉语的语法,比如汉语的音韵体系、句法结构和词汇等;其次,研究古汉语的词汇,即如何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中产生;最后,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汉语语法和词汇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中,学者们从过去的汉语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以分析汉语的变化、演变和发展的趋势。
同时,学者们还将汉语发展的历史与汉语与他语言的关系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发展史。
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对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汉语的演变脉络,掌握汉语语言形态和词汇变化的过程,以更好地运用汉语;其次,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取灵感来拓展汉语词汇;第三,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获得有关汉字书写的知识,以及汉字文化的传承;最后,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也可以解释汉语的演化与发展,有助于研究汉语文化的历史根源。
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从它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是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该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丰富汉语知识,弘扬汉语文化。
汉语词汇史_

乐器名称有“鼓、磬、庸、龠”等。
7、等级管制名称
商代是奴隶社会,有奴隶主和奴隶两大
阶级,属于奴隶主阶级的名称有“王、君、
尹、后、公、侯、伯、子、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属于奴隶阶级的名称有“臣、宰、众、
仆、奴、妾、婢、臧、奚”等
8、有关祭祀迷信的名称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除每事必卜外,
每年还要举行多种祭祀。所祀对象有先
家畜名称有“鸡、雏、犬、豕、豚、羊、
马、牛、牢”等
5、武器、生产工具名称
武器:兵、戈、弓、弜(bì)、弦、矢、
箙、医、干、殳、刀、斧、戉
生产工具:斤、耒、耜、臿、柄
农田:田、畴、畺
6、有关物质生活方面的名称
包括服饰、饮食、宫室、器用几个方
面。
服饰是和纺织技术分不开的,我国先
民大约7000年前开始掌握纺织技术,商
词较少,虚词更少;兼类现象较多。
(一)名词
已确定的甲骨文中,有名词约800个。
名词的意义包括天象、地理、时间、方位、
动植物名称、物质生活、武器和生产工具、
管制等级、祭祀迷信、人体、亲属称谓等
方面。
1、有关天象、地理的名称
有“日、月、星、火、云、雷、雨、霝、
霋、雪、霾、(雾)、虹、蜺、凤、晕、
晦、啟”等
①树木名称有:木、林、森、竹、柳、
栗、桑、枚
②农作物名称有:禾、麦、来、黍、秫、
稻、穆、粟
4、动物名称
甲骨刻辞里动物名称很多,兽类有“虎、
兕、象、狼、鹿、麀、麛、麋、(麟)、廌、
彘、猴、兔、狐、狈”等。
虫类名称有“虫(huǐ)、它(蛇)、䖵(kūn)、
汉语词汇史纲要

汉语词汇史纲要汉字起源于殷商时期的“殷墟”,后来由于周代对汉字的重视以及当时周王与诸侯国、贵族的不断通婚,使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更加丰富,形成了有独立意义、有独特风格于当时文学作品中的字词。
《尔雅》说:“文字以声调为本,以声显形”,汉语词汇也是一样;《辞海》说“字为物之总名”。
这些都是人们对语言形态、发展规律的认识。
《辞海》中所说的汉字,从上古开始就具有声调、音韵、形声并重的特征。
这和古汉语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些差异吧。
下面先介绍一下《汉语词源》中有关“词汇”与“音韵”及其关系的论断,然后介绍一下音节概念与字词概念之间的关系:词类由音及声从一个字再转化为其他文字;词类又由音节概念向词类演变;词可分为动词词类和形容词词类(名词词物)两大类。
1.“词汇”是文字起源的依据关于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源》给出了这样一种论断:“词汇是文字起源之根据,词汇是形声字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史也就是词学的发展史”。
也就是说,词汇在语言产生以后,才逐渐由字演化为词。
根据这一论断,汉语词汇产生时即有四大源头:古生代的“音韵”、战国末期的“字训”和秦代出现的“义理式”。
古生代“音韵”是古代汉语发展产生后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因为当时汉语没有文字,所以其词汇也就失去了产生作用的条件。
战国末期(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21年)出现了义理式文字。
这就把古代汉语从原始字向现代意义造字转变的规律固定下来了:在上古时期,词就已经出现了,它主要是指声言的一个词或者一组词;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演变而产生形容词和动词词类两大类词类,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词物两大类;经过上古时代对语音规范、形声字义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形成了大量相对稳定的书面音节;最后经过古汉语韵律与书面音节相结合而形成了汉字。
在这些语音记录与发音过程中形成了汉字(字训):形声、义理两大方面相结合所出现的形式也逐渐演变为字;以语音为标准并经过古文字发展而自然形成的音节也逐渐转化成汉字。
[文学]词汇史-精品文档
![[文学]词汇史-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33f1b87dd3383c4bb4cd282.png)
第一章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材料和概况第一节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一、词的产生消亡过程二、词义的演变三、构词方式及其发展研究汉语词汇史,也是要探讨汉语词汇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是怎样随着中国社会和汉族人民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探讨汉语词汇自商代甲骨文所反映的那种比较简单的词汇情况到现代汉语这样丰富、纷繁的词汇面貌的发展过程。
一般可以从词的产生和消亡、词义的演变、构词方式及其发展这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词的产生消亡过程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它的变化比较慢。
一般词汇,变动最大,它随着新事物和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产生新词和新语;同时,又有一些旧词随着社会中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消失而消亡。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考察汉语词汇的发展,就是要考察汉语中这一新词产生和旧词消亡的全过程。
二、词义的演变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词义的演变,即旧词产生新义上。
词是人们给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所取的名称,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提高的,因此词的意义也就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许多词在原有意义之外又派生出了新的意义。
词义的演变,一词多义和同音词、同义词的产生和发展,是丰富语言词汇的重要方法。
因此,考察汉语词义的演变及其规律,探讨汉语中一词多义和同音词、同义词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也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之一。
三、构词方式及其发展汉语新词的创造,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构词手段,即音变构词和句法构词。
所谓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
有人也把这方法叫做形态变化法。
所谓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在远古和上古时期,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新词的产生也多是单音节的,这个时期的新词主要是借助于音变手段构成的。
中古以后,新词的产生变成以双音节的为主,而这些双音词又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也就是通过造句法的手段构成的。
句法构词跟语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把它放到“语法史”部分去介绍。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拥有丰富的语法词汇。
有了语法词汇,每个句子都有了自己的语义、语法、句法和口语习惯,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汉语系统。
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不仅反映了汉语文化的演变,而且对今天的汉语教学也至关重要。
因此,对汉语语法词汇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追溯到21世纪中叶左右,主要分为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史。
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史起源于古汉语时期,主要是以《篇章》、《说文解字》和《训诂》等文献为基础,分析汉语古代的语法和词汇发展规律。
此外,还可以从《诗经》、《尚书》、《易经》、《周易》等文献中获取有关信息。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先驱性实验,主要是以清末民初的《汉语大字典》和《汉语语法研究》为基础,构建了词汇学、语义学、句法学和声音学四大学科系统。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汉语语法词汇发展,而且还为深入研究汉语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汉语语法词汇研究得到了大幅提高,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载体,出现了许多新的汉语语法词汇研究技术。
其次,汉语语法词汇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内学者积极参与汉语语法词汇研究,推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而国外学者也开始投入汉语语法词汇研究,围绕汉语的不同特点,提出比较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
最后,随着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多年来,汉语教学法对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句法研究,以及汉语语义研究等。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词汇,从而提高汉语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对汉语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理解汉语言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希望未来的学者们都能更多地投身于此,为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内容和方法

( chuāi), 忡 切 , 以 拳 加 物 ” , 又 佳 韵 “扠,初佳切,打也。”则“搓、搋、扠”其 实是记录的同一个词,而“差”是同音假借。
所谓因声求义,就是通过考察字的读音来
研究字义。清代学者因为有了先秦古音 的知识,把汉字的音、形、义统一起来, 以古音求古义,破除通假,从语言学的 角度说明音义相通与声音相转的关系。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
1、 词义考释
2 、常用词演变研究 汪维辉《魏晋南北朝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 版社,1999) 王云路《中古汉语常用词研究漫谈》( 载《中 古近代汉语研究》第一辑)
丁喜霞《中古汉语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 和演变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
3、 我欲观于女色及以五欲,未见不净。 (萧齐 《百喻 经·治鞭疮喻》)
4、 随执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极锐利刀剑。 (唐沙门道世《法苑珠林》卷三)
排比归纳与“因声求义”相结合
1、蜡事:奇事,怪事
1、 张千户大惊,说道:“我一生再也不信鬼神, 谁知道今日碰着这等一桩蜡事。”罗懋登《三 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第三十八回
2、不齐:不祗,不只,不仅(《佛经续释
词》p.1)
古代“齐”与“祗”同部(田按:上古同脂 部),音相近,故而可借为“祗”。(同书p.2)
“差”通“搓”“搋”“扠”,拳击
1、 不问好恶,拔拳即差。《敦煌变文·燕子赋》 2、 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 《王梵志诗》 3、 或画壮夫,以拳扠地为井,号拳扠井。《太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p.41)解释这个词的语源:
汉语词汇史——精选推荐

汉语词汇史自学纲要第一节殷商甲骨词汇一、殷商甲骨词汇的特点二、殷商卜辞的名词三、殷商卜辞的动词、形容词、数次第二节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一、上古汉语词汇的语音发展二、上古汉语词汇的语义发展三、上古汉语同义词的发展四、上古汉语同类词的发展五、上古汉语同源词的发展第三节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一、中古汉语词汇的继往性发展二、中古汉语同源系统的破坏三、双声叠韵词的大量产生四、中古惯用词的产生发展五、中古汉语外来借译词第四节近古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一、近古汉语词汇的继往性发展二、蒙语满语对汉语词汇的渗透三、西方文化对近代汉语词汇的影响汉语语法史自学纲目第一节殷商甲骨卜辞语法一、殷商卜辞的词类特点二、殷商卜辞的句子成分三、殷商卜辞的句型第二节上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上古名词的发展二、上古动词的发展三、上古形容词的发展四、上古数词的发展五、上古量词的发展六、上古代词的发展七、上古副词的发展第三节上古虚词的发展一、介词的发展二、连词的发展三、助词的发展第四节上古汉语句法发展一、上古汉语句子成分的发展二、上古汉语句型的发展第五节中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中古汉语名词的发展二、中古汉语动词的发展三、中古汉语形容词的发展四、中古汉语数词的发展五、中古汉语量词的发展六、中古汉语代词的发展七、中古汉语副词的发展第六节中古汉语虚词的发展一、中古介词的发展二、中古连词的发展三、中古助词的发展第七节中古汉语句法的发展一、中古汉语判断句的发展二、中古处置式的发展三、中古被动句的发展四、中古补语句的发展五、中古疑问句的发展第八节近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近古汉语动词的发展二、近古汉语数词的发展三、近古汉语量词的发展四、近古汉语代词的发展五、近古汉语副词的发展第九节近古汉语虚词的发展一、近古汉语介词的发展二、近古汉语连词的发展三、近古汉语助词的发展第十节近古汉语据法的发展一、补语的发展二、“是”字句的发展三、处置式的发展四、被动句的发展第十一节“五四”以后汉语语法的发展一、代词的分性二、动词时体的发展三、结构助词的分工统一四、新兴介词结构五、连词用法扩大化六、状语范围扩大化七、新兴的语序八、句子复杂化自学笔记的要求:1.条理清楚 2.举例说明3.可做为讲纲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向憙《简明汉语史》。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课程大纲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大纲第一讲绪论第二讲词和语素第三讲词的构造第四讲词义第五讲语义场第六讲固定语第七讲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第八讲汉语词汇与文化第九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词汇二、词汇学和词汇学的类别三、词汇研究的意义一、什么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语的总和。
所谓¡°语¡±,是指固定短语,包括熟语和专用短语两类。
它是词与词的固定组合,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意义,在实际使用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
所以,词汇也叫¡°语汇¡±。
“词汇”的多种理解词汇有时可以指某种特定范围内所有词语的总和。
现代汉语词汇里大多数是复音词。
英语词汇中半数以上的词语来自于其他语言。
老舍的词汇具有幽默的风格。
《红楼梦》词汇毛泽东的著作既有高雅的书面语词汇,也有大量的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口语词汇和方言词汇。
注意区分“词汇”和“词”词汇是个集体概念。
想当年,邓丽君一首《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让全国人民对“野花”这个词汇有了婚恋学上的新认识。
(《羊城晚报》2005.2.24《家花没有网花香?》)“许国璋先生曾列举了《中国日报》上foreigner、tradition等十多个词汇,指出中国作者用英语写新闻报道时,往往是“英语词汇形式,中国文化内容”,即:土特产,洋包装。
” (《语言学习之含义——谈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注意区分“词汇”和“词”“…修养‟一词在十多年前被作为批判的靶子后,从此销声匿迹……,好像我们的祖先压根儿没有创造过这一词汇似的。
”(《文汇报》1979.8.20)在重庆,人们把进城务工的农民称为“棒棒”,它带了一定的歧视意味,吐出这一词汇者往往带有某种居高临下的神态。
所以,词汇是词和固定短语的集合体,词汇与词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二、词汇学和词汇学的类别(一)词汇学及研究对象(二)词汇学的类别(一)词汇学及研究对象词汇学是以语言中的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周荐著,刘叔新审订,语文出版社打算先看此书,以此为线,再看其他书,刚看完第一章,有不明白的地方。
第一部分萌芽时期(“五四”前后——四十年代末)
第一章“五四”前的零星研究
一、从材料上看,是古代的二、从方法上看,有承袭,也在借鉴第二章“五四”后三
十年研究的创新意识一、研究材料上的古今嬗变
二、初步的探索:
形式和意义
构词法
1、马建忠,《马氏文通》。
按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待者,较单辞只字,其辞气稍觉浑厚”——联合关系的复合词;“名有一字不成词,间加, 有?字以配之者,《诗》《书》习用之。
”——附加式构词法(派生词)
研究材料为古代汉语,而不是口语。
2、薛祥绥,《中国言语文字说略》。
为汉语构词法体系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
他认为汉语的双产音节词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与梵文“六合释”相对应的,第二类是不与“六合释”相对应的,第三类是随文创造的。
第一大类又分为五小类,它们是“叠语”、“连语”、“限定”、“假借”、“带数”。
第二大类分为四小类,“译音之字”、“表声之字”、“虚助之字”、“随文异义之字”。
第三大类又分为五小类,“合名为词”、“截名为词”、“破字为词”、“隐语为词”、“歇后为词”。
薛称这些双音词为“复合之例”。
提出“语要”、“语系”的概念——词根、词缀的概念
兴周老师在书中写为提出词根[语根]和词缀[语素]的概念”(16 页),这两组概念是不是要分开呢?
*薛所说梵文“六合释”不明白,不知是否要找书来看看。
*看周老师的书,薛也未弄清“字”和“词”的区别,但为何在第二大类中用“字”,第三大类用“词”?
字、语素、词、词组、语的区别
1、章士钊,1 9 0 7,《中等国文典》,中国历史上科学地提出词的概念的第一人。
2、黎锦熙,《黎锦熙的国语讲坛》,谈到了字或音节有无意义的问题,表明他的观念中已初步萌生了对语素的认识。
3、王力,19 4 3、1944,《中国现代语法》,首先探讨了单音
字、词和双音词的关系问题,指出有时候,一个字就有一个意义•…但是,有时候却是两个字才能有一个意义……由此看来,有些词是由一个字构成的,咱们可以把它们叫做单音词;另有些词是由两个字合成的,咱们可以把它们叫做双音词。
”之后,王力着重谈了如何把双音词与词组划分开的方法(从语法的角度分开,插入法)。
没有考虑离合词。
4、汪馥泉,19 4 0,《语汇试论》。
涉及离合词的问题。
合成语(即合成词)有“近接合成语”和“分离合成语”(后者即离合词)。
5、高名凯,《汉语语法论》,指出汉语词和字、语素的分别。
*此时期,章士利提出了词的概念,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语素、字、词、词级、语的不同,但在使用中还不十分清楚。
词的结构形式
1、章士钊,1907,《中等国文典》,谈到词的结构问题:
固有名词与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合字名词者,谓名词二字以上合用者也(此名词”非noun)”种类双字同义名词”、双字相待名词”、连字名词”。
2、黎锦熙,19 2 1《黎锦熙的国语讲坛》。
在这部书的附录词类连书条例”,黎氏谈了他对词的结构形式的认识。
把复字名词”(即双音节名词)
(个人注:
此名词”非noun)分为六类:
合成的:
两个字拆开独立就没有意义了”、并行的,可以拆开独立,但合用时只算是一个名词”、联属的:
两个字不同义类,不是并行;是相联属而成的一个名词”、对待的:
两个字的意思相反,但合用时是一个名词”、叠用的: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起
来”、带语尾的”。
1 9
2 3年,《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列出复音词类构成表” 把汉语双音节词分为三大类四十三小类(1、合体的复音词,析之则其义,亡?;2、并行的复音词,析之则其义,别?;3、相属的复音词,析之则其义,混?)。
对汉语词语的结构形式的认识更加深化。
从对汉语词的结构形式进行挖掘的角度上,黎锦熙可说是现代汉语词汇学的一位发轫者。
3、吕叔湘,19 4 2,《中国文法要略》。
根据语素的性质、作用的不同把词分为单纯的词”和合成的词”,意义重大,但合成词只分出联合式”和组合式”两类。
4、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从意义上把双音词分成了九类和单音词。
5、高名凯认为汉语的复音词可以分三类” 纯粹的复音词(如娃娃)”、复合的复音词(如先生)”、外国语的译音”。
第二部分草创和初步发展时期(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中叶)
第一章五十年代上半叶——现代意义的研究开始
一词的观念的确立——词本位
在萌芽时期,有的学者(章士钊,黎锦熙,王力,高名凯等)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深入。
(一)字与词、词素与词的矛盾
1、陆志韦,19 5 1,《北京话单音词词汇》,是较早以词为单位探讨现代汉语词的现象的专著。
在书中,他提出确定词的原则——同形替代法,原则是“互相替代的成分不单要
属于同一个词类,并且意义要相仿佛,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说,它们在整个格式里占有同等的地位。
”也就是说形式和意义并重。
此种方法具体做来,难免忽略意义,尤其是人们的语感;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也很难完全符合语言实际。
同形替代法不但可以确定词,也可以误将语素当作词确定下来。
2、曹伯韩,1 9 5 2,《字与词的矛盾必须解决》《应当建立词的观念》,对划分清词与字,词与语素的界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字不是语言单位,只是一种书写单位。
王力“字是什么?若说它们是一种形体单位,那它只是文字上的单位,适足以证明语言本身无所谓字。
”无意义的字容易看出与词的区别,有意义的字就难与词分清瓜葛。
对这个问题,一些学者早期的认识模糊不清。
3、林汉达,1 9 5 5,《什么不是词儿小于词儿的不是词儿》。
无
义音节不是词儿•…有义音节当中有的是可以单独运用的,有的是不能单独运用的。
不能单独运用的有义音节只是词素,不是词儿;就是可以单独运用的词儿,在组成复合词或组合词结构中也只作为词素用,在这儿不是独立的词儿。
*林汉达所说“复合词”和“组合词”指什么?包括现在的三音节复合词(如:
洗衣机,高射炮,
自然界)吗?
刘叔新老师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一书中把“语素”和“词素”分开,“洗衣机由两个词素“洗衣”和“机”组成,其中“洗衣”由两个语素构成。
葛本仪老师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提出“合成词素”这个概念,“合成词素是一种由合成词发展演变而成的词素”。
她特别提出“电热毯”高“射炮”中的“电热”高“射”不是合成词素。
符淮青老师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举例“向日葵”急“性子”,“这两个词由三个语素组成,结构中含有两个层次,是多层次结构。
”但没有讲到“当合成语成为另一个词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应该怎么对待。
这个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第二部分我看完了,但作笔记的时候,却想了很多东西,边想边记,所以速度很慢。
有很多不xx 的地方。
(二)词与词组的划分
1、划分词与词组的界线比划分词与字,词与语素的界线困难得多。
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复合词有一些就是由词组逐渐词化而成的,而在实际语言中又现实性地存在着一些词化过程尚未完了的单位。
正由于如此,一些学者曾对词的确定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林汉达用排除法确定汉语中在于词的单位,即“短语不是词儿”,“成语不是词儿”,“略语不是词儿”。
个人觉得逻辑上有问题。
曹伯韩在确定词时,强调了意义的凝固性,即构词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
2、在分辨词和词组时,有人专以句法功能作标准,如钟秦梫,有人专以逻辑上的概念为标准,如黎锦熙,似都难从词的本质上解决问题。
(三)词本位的思想五十年代初也开始体现在工具书的编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