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话和海派文化谈起

合集下载

上海方言的传承 关键要让新生代们讲上海话

上海方言的传承  关键要让新生代们讲上海话

上海方言的传承,关键要让新生代们讲上海话作者:沈嘉豪原文载:上海观察上海方言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以其海派特色成为近代中国三大方言之一?如今孩子们多半不会说上海话,上海话的未来何去何从?大夏读书会“上海学”系列邀请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详解上海方言的古今未来。

上海方言初形成:新兴的城市形成新的方言上海在古代本是松江下游入海处的一小段支流,称为“上海浦”。

有书记载的以“上海”相称的聚落,最早是1077年在华亭县(即松江县)东北部的一个名叫“上海务”的管理酒类买卖和征酒税的地方。

宋元之交时,上海逐渐成为华亭县东北部的大镇。

1291年元朝设立“上海县”时,上海已成了一个蕃商云集的滨海大港、人口数十万的大城镇。

至此,一种有别于原先松江方言的新方言——上海方言慢慢随着上海这座新兴城镇的繁荣而诞生了。

对于上海方言的使用区,钱乃荣经过对方言特征的分析认为,古时“上海县”形成的上海方言区,大致为今天上海市版图的东部黄浦江两岸,其中对于老上海方言最有权威和代表性的区域,是现今黄浦区人民路和中华路环线之内的区域,即古时县治所在地。

上海话走向辉煌:开埠后海派文化塑造海派方言在古代上海方言初形成时,府城松江的方言一直是上海人心目中的权威方言。

而上海方言真正自成一派,走向繁荣,乃至后来成为全国三大方言之一,要从上海开埠,形成海派文化说起。

在开埠前,上海县已有12万人,在中国城市中排名12。

在1843年11月对外开埠后,租界、原县城、南市、闸北等地,很快形成了繁华城区,上海也逐渐成为了国内和国际性的移民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经济飞速发展。

渐渐地,一种以繁荣的商业为基础,伴随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不同于农业文化、官场文化的新型文化——海派文化诞生了。

对于海派文化的特点,钱乃荣总结,“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善于融合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以及各种新思潮,与本土文化能很好地结合,并且善于创新。

这一新兴文化开始积极地影响着上海方言。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近代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重要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汉族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的形成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入海口,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长期以来,上海与外国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海派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它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融入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上海话。

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方言,它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使得上海话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话不仅是上海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海派文化的象征。

上海话的特色之一是它富有幽默感和诙谐的语调,这正是上海人独特的精神气质的体现。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建筑风格上。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包括具有欧洲风情的滨江建筑、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以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这些建筑风格的融合,展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城市的多元文化特点,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体现。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饮食文化上。

上海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融合了各个地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特点,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菜肴。

上海菜以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调味闻名于世,它体现了上海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艺术和文学领域。

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都在上海活动过。

海派文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体现,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

上海的书店、剧院、电影院等文化场所也是海派文化的象征,这些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汉族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的形成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而上海话、建筑风格、饮食文化、艺术和文学领域的发展,都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海派文化和沪语的关系

海派文化和沪语的关系

海派文化和沪语的关系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而沪语是海派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了上海的历史、地理、民风民俗、艺术表演等多个方面。

而沪语则是上海地区的方言,是海派文化中的一种语言形式。

海派文化和沪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在海派文化中,沪语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上海人的日常交流、社交活动、艺术表演等都离不开沪语。

沪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通过沪语,上海人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交流思想,体现出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派文化中的许多传统艺术形式也离不开沪语的支持。

比如,大上海戏曲中的角色台词,常常使用沪语进行演唱。

这种用沪语演唱的戏曲形式,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上海人的生活情感和思维方式,使观众更容易被戏曲所吸引。

而且,沪语在上海的评书、相声等艺术表演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使这些表演更加地道、生动。

海派文化中的许多习俗和传统节日也与沪语密不可分。

比如,上海人过年时的拜年活动,常常伴随着一句句用沪语说的吉祥话。

而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中,新郎新娘在互相敬茶时,也会用沪语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这些沪语的运用,使得海派文化的习俗更加独特、有趣,也更能体现出上海人的热情和真诚。

除了上述方面,海派文化和沪语还在饮食、建筑、服饰等多个方面相互影响。

在上海的传统饮食中,许多菜品名称是用沪语来命名的,比如“生煎包”、“本帮菜”等等。

这些菜名不仅直观地反映了菜品的特点,也体现了上海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而在上海的传统建筑中,也常常使用沪语来命名,比如“弄堂”、“太平洋”等等。

这些沪语命名的建筑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也使得上海的城市风貌更加独特。

总的来说,海派文化和沪语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沪语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上海人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上海许多传统艺术形式、习俗和传统节日的表达方式。

海派文化和沪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海派文化是一种“见识”文化

海派文化是一种“见识”文化

海派⽂化是⼀种“见识”⽂化海派⽂化是⼀种“见识”⽂化海派⽂化的原动⼒是“见识”。

所有的⽂化在其产⽣时候都有其原动⼒,并由原动⼒产⽣众多⽂化现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现象反过来淹没了原动⼒,留下的只有传统与传承。

作为某种年代久远⽂化的传承者,对所传承的⽂化⼤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原动⼒就更不知道了。

很多古⽼的⽂化都是这个情况,包括,中华传统⽂化⽬前也是这个情况。

我们传承了⼀堆⽂化现象,⽽且,还在寻找更多的⽂化现象,却对中华⽂化的原动⼒⼀⽆所知。

其实,中华⽂化出现过孔⼦、⽼⼦;出现过那么多的灿烂的⽂化现象,不是因为了有了孔⼦、⽼⼦以及那些⽂化先贤,⽽是,因为中华⽂化在出现的时候就有了原动⼒,因为有了⼀个了不起的原动⼒,才会涌现那么多的⽂化⼈物、⽂化现象。

今天,绝⼤多数的中国⼈已经不知道中华⽂化的原动⼒是什么了。

中华⽂化的原动⼒是什么,我们以后再说,现在我们讲海派⽂化,因为海派⽂化的原动⼒是什么,我们差不多也快不知道了。

海派⽂化是有原动⼒的,⽽且,这种原动⼒⾮常的“弹眼落睛”,是“见识”!什么是见识呢?包括了两部分的含义组成:⼀部分含义:是“见多识⼴”的意思,这⾥的见,是看见,是接触的意思。

这部分意思也是我们平时对见识这个词的理解,这层意思,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地⽅,只要在上海,⾃然会⽐其他地⽅的⼈见多识⼴。

另⼀部分意思,这个“见”字,是“见”的通假字“现”。

海派⽂化的“见识”的厉害,就厉害在这个“现”上。

“现”字是啥意思呢?有点⽣活、⼯作经验的⼈⼀定知道,决定⼀件事情的,不是事情本⾝,⽽是事情背后眼睛看不见的那些规律、关系,要把事情做好,就不能看那些眼睛能看到的东西,⽽是要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显现“现”出来。

见识的第⼆个意思,就是在⽣活、⼯作中,把眼睛看不见的东西,“现”出来,并且认识它,这个“见识”(现识)才是让海派⽂化了不起的原动⼒。

我们后⾯讲的“见识”就是这种见识(现识)能⼒。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休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 "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

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

“繁花”让海派本土文化“蒸蒸日上”

“繁花”让海派本土文化“蒸蒸日上”

上海人大2024年第2期新年伊始,热播的电视剧《繁花》迅速引发观众的热议和追捧,尤其是沪语方言版本,更是备受好评。

观众们不仅沉浸在剧情之中,更对剧中呈现的上海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繁花》的繁华背后,不仅有黄河路的打卡热潮、时代亲历者的集体追忆,还引发了普罗大众对于沪语和海派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上海闲话”中的海派风情上海于1843年正式开埠,近现代的工业文明与江南的传统文化“嫁接”形成了兼具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开放的海派文化。

这种海派文化延续至今,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繁华的现代气息交织交融,成就了独特的本土海派气质。

沪语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上海的历史变迁、社会风俗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沪语,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派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海派文化注重包容、多元和创新,这种文化氛围也促进了沪语的多样化发展,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形式。

例如沪语中夸赞别人“时髦”一词就来源于英文单词“smart ”,形容很多的词语“木佬佬”来自于杭州的方言,表示我的词语“阿拉”则脱胎于宁波话……这样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语言活泼而幽默、生动而新鲜,体现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

可惜的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上海年轻人开始放弃使用沪语,沪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洋泾浜”的时代挑战让年轻人接纳沪语、愿意开口说沪语、乐于使用沪语、无惧“洋泾浜”,巧用文艺作品的影响力是一条不错的渠道。

由《繁花》可见,以沪语为基调的文艺作品令更多的人了解到“上海闲话”的特点和魅力,提升了沪语认知度和影响力。

在作品中,现代元素和俚语的融入丰富了沪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推动沪语的进步和完善;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故事情节,激发人们对沪语的兴趣和热情,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沪语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增强对沪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然而,类似于《繁花》这样大量运用沪语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

解读上海话:上海话的文化生态结构_心智玩家

解读上海话:上海话的文化生态结构_心智玩家

解读上海话:上海话的文化生态结构_心智玩家环顾我们的周围,讲上海话的人越来越少,上海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种危机不是因为在上海人口总数中不讲上海话的外来人口多了,而是原本讲上海话的上海人讲上海话越来越少了。

不仅是上海市区的上海人讲上海话少了,连原来上海郊县的上海本地人,讲上海本地话也越来越少了。

有一次,我目睹了两个上海本地人妈妈为了孩子吵架,开始俩人都用正宗的上海本地话论理,慢慢就演变成了吵架。

按理说,吵架这种事都是下意识的行为,使用的语言应一定是平时最为习惯、最能表达情绪的语言。

但是这两个妈妈都没有用上海本地话吵架,也没有用上海话吵架,而是,很神奇的都用上了普通话,还是那种很标准的普通话!那个架吵得是酣畅淋漓,高潮迭起,极具语言的攻击性、创意性,挖空心思相互攻击。

很显然,普通话已经成为了她们意识深处的思想工具!这就是上海话的危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都开始不把上海话当作主要沟通语言了。

据调查,读书的学生更是只要讲普通话,不少的,连上海话都不会讲了。

保护上海话,对于规模越来越膨胀,文化越来越式微的上海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刻不容缓的事情。

那么上海话应该如何保护呢?"上海话"是海派文化的一种表现,保护上海话就是保护海派文化。

我们在"解读海派"一文中阐述过,海派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国化的结果,是一种崭新的中国文化,所以,对上海话就不能像对方言一样看待,我们要看清上海话在海派文化中的形成以及作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很好地保护上海话,振兴上海话,从而,也是保护、振兴海派文化。

上海话说到底是一种语言,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语言的作用”,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下,语言起着什么作用?语言的作用语言从表面看是用来交流的,没有语言,人就没法交流。

从动物性的角度来看,语言只是用来交流的。

任何动物之间的交流都需要语言,人也不例外。

但是,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其语言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动物的进化是生物方面的净化,而人的进化,除了生物方面的进化,更重要的是心智方面的进化,人的语言在人的心智进化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上海话:千姿百态的海派词汇

上海话:千姿百态的海派词汇

上海话:千姿百态的海派词汇钱乃荣2010-05-08 06:53:51上海话语汇的丰富经历了一个相当完善的过程。

老上海话是松江方言在黄浦江两岸的一个分支。

松江地区有6000年人类居住的历史,语言的流传也历史悠久。

上海话中系统的生活语汇最早是从历史悠久的松江方言传承而来的,丰富细致,为人们基本生活用词打下了基础。

上海在1843年开埠以后,很快成为一个移民大都市,占80%以上的外来人口带来了各地方言和外国语言,五方杂处,中外交融,使上海话在老上海话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快的变化。

客居者和移民中江浙来沪的人最多,他们的方言使上海话发展了吴语公约数的词语,比如“日头”为“太阳”取代,“户荡、场化”为“地方”取代,“安(放)”为“摆”取代,“净(洗)”为“汏”取代,放弃了一些强地域性的词语,所以近代在融会各地方言的杂交优势中上海话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优化。

许多打底的最基本的单音节词随着语音的简化变成了双音节词,双音节化的同时使词语的分工精细化,大大扩充了词语的信息含量。

上海话的快速发达主要不是外来方言的影响,而是自身的创新和繁衍,它得益于商业社会繁荣后滋生的巨大活力,得益于社会的多元和文化民俗的多样化。

首先是对大量新生的事物和行为的命名,晚清以来文人在上海的集聚,随着大上海的文化水准迅速飙升,一跃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上海话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词,并实现了与书面语的交融,书面语词汇往往用字面意义明白标示事物行为的特征,如“周报、名片、洋房、自来水、电灯泡、博览会、的笃板、书报亭、露脐装”等,这类词语在上海话新词增长中所占比率大幅度提高,它们大都通过上海发达的报刊和文学传入国语普通话。

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上海这个社会的大都市化,海纳百川,拿来主义,兼收并蓄,社会实现了多元文化造成的多样化生态,形成了强大的海派文化。

折射海派奇思遐想的语词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出来,都市市民各阶层、各职业的人群都参与了新词语的创造。

大量的包含着更多的语义蕴含量的更生动概括的市井流行语、习惯用语在市民口头产生传播开来,这种通过比喻、借代、比拟、通感、拈连、移就、双关、仿拟、夸张等语用修辞方法,和通过实义空心化扩用或文字缩略后定型的习惯用语大量涌现,用概括的形式表达了丰富和复杂的典型行为,富于表现力,这是词语构成的更高一个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上海话和海派文化谈起
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方言。

有人说,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错,正是由于有了上海话这样的吴侬软语,才会有海派文化的独特性和非凡性,才会有上海人的精明沉稳的性格。

下面我就从上海话的起源谈起,说说上海话和海派文化。

上海话,俗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通常称为“上海闲话”,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之一。

上海话是历史悠久的松江方言在黄浦江两岸的一个分支,自宋代上海开埠形成上海港以来至少有700年历史,上海话最早是从苏州话发展过来的,并在20世纪开始由于上海经济大发展,上海话逐渐取代苏州话成为主流,曾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长三角地区通用语。

后来由于国家强制推广普通话,上海话逐渐在新生代群体中没落下去。

上海话既继承了悠久历史所传承下来的方言基础,也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因素。

上海开埠后,在100多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1935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内,上海籍人口只占25%,非上海籍人口占了75%。

1950年,非上海籍人口占到了上海地区人口总量的85%。

大量的移民在到上海避难、经商、求学、工作的同时,也把他们家乡的南腔北调乃至纯正的洋腔带到了这座城市,就如美国的移民文化一样,上海也就诞生出了海派文化。

而语言之间的自我修复和校正,使得上海话很快吸收了来自各地,尤其是西方的语言发音,腔调等,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方言。

比如很多用普通话读不押韵的古诗,用上海话读就能押韵,再比如“日头”为“太阳”取代,常被上海人挂在嘴上的“阿拉”也不是上海本地方言,而是取自宁波话。

外来语对上海话的影响,如“摩登”一词来自“modem”,“脱口秀”一词来自“talk show”等等。

上海话的代表性我是知道的,作为一个外地人,虽然也生活在江南地带,但是我们的方言是闽南语,和上海话的吴语差别可不是一点两点就能数清的。

来上海之前,我也听说上海人是有点小气的,但是来上海生活了两年之后,我发现原来上海人的小气是来源于他们的精明,而上海人的精明则是糯糯的吴侬软语和海纳百川,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所造成的。

但是这其中也产生了一点弊端,就是由于上海人本土语言精确性的要求比较高,他们宁愿不讲上海话也不愿听很不标准的上海话,从而造成了上海话没比广东话热门的原因之一。

再说上海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主要是由吴越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因素融合而成,具有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特点。

说道海派文化,就不得不提海派文学。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曾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其海派文学,更是一个郁达夫式的以抒情为
主打的文学派别。

正是由于这种文学在上海的积淀,造成了上海人如今的温文尔雅。

兼收并蓄的气度,使得海派文化往各个方向发展,催生出了建筑文化,舞台文化,书画文化,居家文化,饮食文化等。

著名的石库门建筑就是建筑文化的代表,而汇聚了川、粤、京、江浙、淮扬等各地菜系,并发展成为本帮菜,则是饮食文化的生动写照。

海派文化姓海,寓意海纳百川,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时尚和创造联系在一起。

上海民间用语赶时髦,崇尚新发挥,奇思遐想的词语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出来。

这些词语广为流传在市民各个阶层,成为新一轮的时髦的象征。

这恰恰体现了海派文化的新奇的创造力。

还有一些与商业有关的词语,如“买账”表示佩服、认输,“翻盘”指最后结果逆转,反败为胜,“倒扳帐”指事情过去后又重新提起等等。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海派文化的商业化特点。

海派文化很前卫,这也使上海在很多方面多数时候都走在全国的前端。

总而言之,上海话与海派文化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是当仁不让的,他们也是一个共生共存的组合。

但是随着普通话的强势,上海话逐渐走向衰败,也导致了海派文化不再继续以前的辉煌。

上海曾经热闹非凡的10多种海派戏曲濒于枯萎找不到年轻演员,许多年轻人都不会说流利的上海话,很多上海话学习班都倒闭了,年轻人喜欢的网络语言显然和上海话不沾边;一些老上海的习惯用语,年轻人都听不懂。

正如钱乃荣教授所言,上海话被时代揍得鼻青脸肿。

保护上海方言和海派文化,这是迫在眉睫的事。

在一定空间内允许方言的使用,在媒体,学校等大众场合推广讲上海话等,或许能起到作用。

钱教授也提出了他的几种设想。

他说道:除了之前说的文化艺术要贴近现实生活,还要处理好雅和俗的关系。

他也说道,中小学教学,关键是下课要讲上海话。

海派文化还有其深厚的根基,还有很多人深深喜爱着海派文化,我们应该争取吸引年轻人的加入,不断创新,鼓励下一代孩子讲上海话,还上海话和海派文化一个生存空间,这样才能挽留住这美丽的语言,才能再造海派文化在新世纪的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