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机制
上海的文化底蕴

上海的文化底蕴“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休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 "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
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
上海地域文化PPT word版本

第一章:地域文化概述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1.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物质文化:建筑、服饰、交通工具、饮食等。
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语言、文字、风俗、道德、宗教等)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文化具有地域性。
表现形式-- 饮食服饰建筑艺术作品等(物质方面) ,宗教生活习俗居民心理等(非物质方面) 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应当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
从空间上看,在大范围讲有其独立性;在小范围讲有其主导性。
从时间上看,在历史发展上有其持续性。
3、中国文化特点:多源同归与多元互补1、中国文化具有多个发源地----多源同归黄河流域: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中游的仰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下游的大汶口—龙山文化;证明黄河是中国文化最终要的发祥地。
标志着中国文化肇始的夏代,文化已经相当发达的商代和周代,这三个王朝的疆域均位于黄河流域,可见黄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长江流域:长江上游的三星堆文化,中游的屈家岭文化,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证明长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此外,辽河流域文化、珠江流域文化都可以追溯到很早,而且特点鲜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这两大流域也应视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2、中国文化又是多元互补的文化(1)汉族的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以汉族为主体,自周、秦到明、清,在各个历史阶段随着民族间的交往、融合,吸取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56个民族共同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
中国的疆域是各族共同开拓的,少数民族对东北、北部、西北、西南边疆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汉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各少数民的文化成分以丰富自己;另一方面汉族又对各少数民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如: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中国古代不少政治家、作家、书法家、画家出身少数民族。
唐代的宰相长孙无忌先祖出自鲜卑拓跋部;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成德是满族人。
北京上海地域文化差异及产生原因

北京、上海地域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地域文化“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差异及产生原因一、建筑1、民宅设计差异:北京屋顶多建成平顶。
利于保温保暖。
上海传统建筑屋顶高而尖。
注重台风散热。
原因:北京位于秦岭怀疑以北,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上海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2、建筑风格差异:北京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国式四合院建筑,因少有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侵蚀,风格十分统一。
上海则是欧式小楼,包括巴洛克式、哥特式等。
原因:主要是由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东西文化的碰撞以及西方列强殖民所造成的。
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两地的高层建筑高速增长,风格都具有典型的现代特点。
二、饮食差异:北京的饮食做工粗糙,主食为小麦、高粱、大豆与白面。
上海饮食做工精细,主食为水稻、大米。
原因:北京地处华北平原,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同时饮食文化受到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影响,既有面食又有大米。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同时饮食口味也以甜、酸为特点。
三、工业差异:北京周边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原因: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四、居民的体格与性格差异:北京人体型相对魁伟、刚健,性格强悍、豪爽、严谨,忙时工作认真、闲事懒惰无所事事。
上海人体型娇小,性格相对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生活节奏快、勤劳工作以维持生计。
上海人文地理作文素材

上海人文地理作文素材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为写作作文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下面将介绍上海的人文地理特点,以及能够作为作文素材的相关内容。
一、上海的历史文化背景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港口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 上海的港口文化: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港口文化深植于这片土地。
可以介绍上海港口的发展历程、船舶进出的繁忙景象等。
2. 外国租界的历史:19世纪末,上海成为了多个外国国家的租界,留下了很多西方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外国租界风貌。
可以探讨租界的影响以及如今的保护与利用情况。
3. 上海的历史名人:上海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如鲁迅、宋庆龄、陈独秀等,他们的事迹可以充实作文内容。
二、上海的人文景观上海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一提的景点:1. 外滩: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以感受到老上海的魅力。
可以写作外滩的历史渊源、夜景的美丽等。
2. 东方明珠电视塔: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可以观赏到上海的全景,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可以描述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体验和所见所闻。
3. 豫园:豫园是上海传统园林的代表,有着精致的建筑和美丽的园景。
可以描绘豫园的特色、游客的参观体验等。
4.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
可以介绍博物馆的藏品和举办的展览,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三、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变迁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发展与变迁,这也是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1. 上海的城市建设:上海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可以写作上海的高楼林立、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城市规划等。
2. 上海的文化产业: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蓬勃,承办了多场文化艺术盛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音乐节等。
可以探讨这些活动对于上海文化的推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海派文化

你认为上海方言应该保护和推广吗?
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上海与其它地区人民交流, 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整合。 上海“闲话”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上海人 应该以讲上海话为骄傲。 香港人在英语普及的情况下一直没有放弃粤语, 国际化不是抛弃上海方言的理由。 上海方言中许多词汇本来就是外来语,上海方 言作为文化载体被整合是大势所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筑文化
为什么会形成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与江南水乡文化的对比
海派文化 分布范围 自然条件 江南水乡文化
上海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太湖流域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白墙黑檐 浓油赤酱,喜甜糯 江南丝竹、越剧 吴语
民居 饮食
文艺 方言
石库门
浓油赤酱 沪剧、滑稽戏 沪语
江南水乡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底色。
上海独立于江南水乡文化形成 独特的海派文化,其形成的条件是什 么?
人口迁 移因素
上海小囡说不好上海话 专家呼吁保留方言交流空间
现在越来越多的上海孩子说不好上海话了, 这使以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曲和曲艺首当其冲 受到了影响。 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浓郁 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方 言的流失,将损害中华语言宝库的丰富性。没 有方言,也就失却了一个地区的特色和文化。 专家建议,在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要 注意保护类似上海方言的“软文化”。在推广 普通话的同时保留方言的生存空间。
判断影视资料中人物的对 话和演唱使用的是什么语言? 是哪种地方戏曲?
海 派 文 化
——讲述上海的故事
一、海派文化的表现
曲艺
饮食文化
上海德兴馆创建于1878年,是申城本帮菜菜系的发源地。菜肴 以烧炖见长,浓油赤酱,入口醇厚,回味无穷,其名菜虾子大乌参 有“天下第一参”之美誉,2000年被中国贸易部评为“中华名菜”, 被美国《华盛顿邮报》专刊报道。
论上海民俗文化个性特征的形成

作者: 龚若栋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1-6页
主题词: 民俗文化;上海地区;地方特色;个性特征;传播渠道;变异性特征;形成原因;传承性;人口流动;经济文化
摘要: <正> 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民俗文化,随着世代的传承和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逐步构成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上海民俗文化。
它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上海民俗文化的特点,也同其他地区一样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封建性、原始性、神秘性、实用性、传承性、地区性、融。
海派文化发展五个阶段

海派文化变革的五个阶段社会现象最耀眼的部分,无疑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文化现象。
1000年前,上海只是一个具有几户人家的荒僻小漁村;200年前,上海也不过是一个滨海小县。
但在当时的中国版图上,这是一块缺少历史重负、可以重新设计而地理位置又极其优越的文化地带。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海派文化就在上海滩上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
任何一种文化既在时空中流变着,又在流变中保持着自身的基本脉络,保持着某些“遗传特性”的不变性。
海派近海,有学者称之为海洋派文化。
人们指出了它的许多特征,比方说海派文化的实效性、兼容性、多元性、商业性、市民性等等,但是最能够体现海派文化精髓和深层内涵的,我以为是它的开创性。
海派文化是创新的文化,也是富于变革精神的文化,海派文化自生成之日起,经常处在开风气之先的地位,原因就在于它不墨守陈规、能迎合时代潮流、敢于吸纳新事物来变革传统文化,这也正是海派文化的活力之所在。
海派文化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史学界见仁见智,比较多的倾向于将海派文化的演进过程划分为酝酿期、生成期、兴盛期、转折期和更新期五个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海派文化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
一.海派文化的酝酿期。
1843年开埠以前,可以视为海派文化的酝酿期。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远在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奠定了海派文化的根基。
尽管上海历经近代一百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幻,历尽了繁华与沉寂,吴越文化的底蕴无论是在明末清初形成的上海老城厢、青浦朱家角镇的水乡街巷,或者松江醉白池经典的江南古典园林中都能寻觅到踪迹。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之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是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内涵和存在方式为前提的,因此变异性也就成了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
基于GIS的上海市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基于GIS的上海市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亢娜;贾文毓【摘要】地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承载着一定地域历史时期以来的地理、历史或文化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上海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统计法和GIS 技术,对各行政级别的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对探索上海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借鉴意义.研究指出:自然景观类地名多分布于东部、西南部,与上海的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东部与东南部是文化类地名的集中区,但各类文化地名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上海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反映出历史以来上海市独特的盐文化、海防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移民文化.【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0)003【总页数】6页(P123-128)【关键词】地名;上海;文化景观;GIS应用【作者】亢娜;贾文毓【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7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1].地名可以反映该地域内历史和现实阶段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文化渊源、历史变迁,同时也承载着地域内的经济发展、军事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时也会反映出地域内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等丰富的文化景观特征.此类研究可极大地丰富和完善我国对地名问题的研究,对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国内对于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重点采用GIS技术和定量化研究方法.王彬、司徒尚纪利用GIS技术,建立广东地名元数据库,较全面的分析了广东地名文化景观特征[2];李建华、米文宝等同样以GIS技术为支撑,对宁夏中卫县的地名文化景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3];陈晨、修春亮等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法,丰富了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方法,也较科学的反映出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并对成因给予深入分析[4].从地理位置看,已有的关于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王彬、李建华、陈晨等人的地名文化景观分别属于我国的南方、西北和北方,而本文研究的地名文化景观涉略于东部,呈现的是东部特色地名文化景观.上海在战国初期前分别属吴、越、楚三国境地;最早在宋朝设镇建制,称上海镇[5];元朝改镇为县,各类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商务繁盛.悠久的历史赋予其地名厚重的文化景观特征,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成因.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经查询、统计获得上海市区(县)级地名17个,乡镇级地名218个,社区(村)级地名5 217个,各行政级别地名共5 452个.本研究共涉及5 032个各行政级别地名,由于上海市一些地名无研究价值,或历史久远来由无法考证,或是资料有限无法查源,均未统计在内,这些地名共420个.此外,本研究涉及其余数据和资料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2014》[6].1.2 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用分类统计方法,对上海地名进行分类统计;其次,运用GIS技术将上海市地图(1∶750 000)矢量化并输入相关数据、将地名统计数据载入ArcGIS并建立连接和固化数据、导出专题地图;最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地名文化景观成因.2 上海市地名统计与分析2.1 地名统计分类本研究据上海市各行政级别地名反映的景观特征,将上海市地名分为自然景观类地名和文化景观类地名两个大类;据地名命名类型进一步划分为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与动物、姓氏、经济、园林景观、建筑、军事、工程9个小类;前3类属自然文化景观地名类型,后6类属文化景观地名,均系本研究的地名文化景观领域.相关统计结果见表1与表2.表1 上海市地名用字(词)分类Tab.1 Word(words) uses in Shanghai placename类别主要用字自然景观类地形地貌山、川、沙、石、岭、坎、峰、台、谷、嘴、峡、潭、田、岛、冈、圩、埭、埝水文江、河、湖、海、浦、水、湾、泉、塘、溪、渡、漕、泗、汇、泾、洪、滨、池、波、浜、洋、滧、荡动物植物林、木、桃、花、树、稼、桑、荆、萱、樟、梓、梅、柿、藤、桂、茶、枫、樱、果、谷、杨、芙、棠、芝、莲、荷、榴、芷、兰、柳、柏、竹、芦、菊、茗、蒲、棕榈、银杏、蔷薇、渔、鹤、蝶、鹃、海鹰、雁、鹫、鹏、马、龙、凤文化景观类军事墩、防、军、营、将、武、保、屯、关、堡经济盐、团、灶、场、沙、港、街、码(码头)、纺、坊、行、业、店、产、炼、仓、堂、埠、厂、化、渔、站、巷、路园林园、苑、景、亭、池、陵、阁姓氏黄、罗、刘、凌、顾、龚、王、蔡、唐、康、宣、庄、金、钱、胡、邬、邵、叶、姚、张、钱、赵、沈、蒋、何、左、杨、陶、薛、俞、周、梅、殷、马、高、张、吴、瞿、徐、陆、艾、曹、侯、谭、翟、新、汪、章、谈、乔、潘、苏、屈、程、翟、羌、毛、邬建筑楼(牌楼)、宫、院、学、宅、府、堂、房、寺、庙、邸、塔、桥、佛、门、庵、栅、房、廊工程堰、闸、坝、堤2.2 上海市自然景观类地名分析上海市的地形地貌类地名充分反映出上海的地形地貌特征,共用16字,字频较高的有“山”、“川”、“石”、“沙”、“冈”等,共出现234次.其中,“冈”本意是山脊、山岭的意思,如外冈镇,因其地处古海岸线遗迹古冈身(海浪冲成的滩脊)而得名;“埭”、“圩”和“埝”都是指用来堵水或防水的的土堤,其中“埝”的规格相对较小,如北埭村、张家圩村、西埝村.水文类地名反映出上海的水文类型,用字较丰富,有23字,主要有“江”、“河”、“海”、“浦”、“泾”等字,频次达753.其中,“浦”指的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水滨,如周浦镇,因其周边河道多而得名;“滧”,方言(用于地名,均在上海崇明县),是天然港汊之意,如六滧村.表2 上海市地名分类统计Tab.2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Shanghai placename类别出现次数出现比例(%)字/词数用字/词比例(%)地形地貌2344.65188.48水文75314.952310.74动物植物52610.455124.06军事761.51104.66经济179035.562411.21园林63612.6273.27姓氏73214.535827.10建筑64212.56198.88工程130.2741.87总计5402100.00214100.002.3 上海市文化景观类地名分析经济类地名中以“街”、“坊”、“团”、“场”、“港”等字频较高,共用25字,频次为1 790.其中,“港”为江海船舶停靠的口岸,商业贸易集中,如泖港镇;徐行镇中的“行”为从事商贸之意,因明代徐姓在此创市集得名;柴场村曾经是盐民集中堆放芦苇为煮盐之用的地方;“团”是历史时期煮盐的单位,如三团村. 姓氏类地名在统计中共出现58个姓氏,出现频次达732个之多,足以见证上海厚重的移民史.上海浦东新区的曹黄村,因清嘉庆年间有曹、黄两姓迁入定居而得名;嘉定区的徐行镇,因明代徐姓在此创立集市而得名;惠南镇的黄家楼,因元末福建人黄承司任职下沙盐场并定居而得名.上海市建筑类地名中多用字“桥”、“宅”、“楼”等,共用字19个,频次达642.其中,“桥”字频次最高,为329次,占到建筑类地名的一半以上,也间接反映出上海地表河道密集的水文特征,如北桥镇、杨木桥村、小石桥社区等.军事类地名以“墩”、“营”、“屯”、“堡”等字为主,虽然在地名中只出现过76次,但也能够反映出上海的部分海防历史.“墩”指的是用于海防军事的烽火墩,如浦东新区的四墩村,曾是明朝为抗倭防盗派信国公汤所建;“堡”在古代是指土筑的小城,多用于军事防守;再有“卫”所指的是明朝的卫、所制度[7],即关于军队的编制和驻兵地,有金卫镇、金卫村等.3 上海市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成因分析3.1 自然景观类地名特征及成因分析据图1,地形地貌类地名多分布在上海的东部、西南部,这是上海的地势地貌特征影响所致.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前缘,总体低平,除西南部有少数的残丘山脉,其他区域地势都较为平坦.所以该类地名仅占4.65 %,且多分布在青浦、松江山丘带、金山山丘带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区域.水文类地名在总地名中占到14.95 %,除浦东新区和静安区外,其他区域水文类地名数量差距较小.上海市地处我国东部长江入海口南岸,加之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文条件较好、水网密集,所以水文类地名所占比例高;至于浦东新区出现水类地名峰值,是因其总面积大、总地名多所致;静安区面积较小,境内只有吴淞江一条河道,相应水类地名也较少.动植物类地名在上海市地名中出现526次,植物名称40种,如“樟”、“竹”、“萱”等,与其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植物种类多的特性相符合.动物类名称11种,“渔”(鱼)、“海鹰”、“鹤”等也都与当地生态环境相一致.图1 上海地形地貌和水文类地名分布图Fig.1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toponyms of terrain and hydrological in Shanghai3.2 文化景观类地名特征及成因分析3.2.1 经济类地名上海的经济类地名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与当地的人口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图2和图3).上海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历程,先秦至北宋,全国的经济中心稳居北方,南宋后转至南方;元始,上海经济趋于兴盛.上海曾是我国南方海盐主产区之一,兴盛的海盐业,记录在了上海地名史上.上海沿海属东海海域,虽然浅海表层盐度不够丰厚,但宜盐土地、滩涂资源、气象气候条件都较好,且水运便利,适宜海盐业的发展[8].秦始,今奉贤一带已有“海滨广斥,盐田相望”之说;入唐,朝廷又开设徐浦盐场[9];宋元时期,盐业兴盛,设有大型盐场九处之多;明之后,由于海岸线的东扩和长江盐业渐衰,但明时仍有七大盐场[10].“淮南之盐煮”,煮盐必须先垒灶,于是出现了三灶、四灶、五灶等地名;以灶为准又组成了以“团”命名的煮盐单位,如六团乡、大团镇、四团镇、团南村、三团村等;煮盐集中的地区又多设盐场,如大场镇;也有为煮盐提供燃料村子,如柴场村.其他经济类型中,渔业可谓是上海最传统的经济类型,如渔村村、水产村;地处沿海、水道密集优越条件下发展的航运业也同样发达,这主要体现在港口和码头的建设上,如潼港村社区、横港村、王码社区等.3.2.2 姓氏类地名据图4,此类地名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北部地区,尤以浦东新区最为集中.上海市姓氏地名繁多,是由于长期的移民而形成的.上海历史上的移民主要有两类,社会稳定时期渗透性移民和动乱时期突增性移民.历史上的上海,偏安东南,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受战乱影响较小,会有移民不断迁入.据史可考,最早移民是4000年前源于河南;大规模的移民自太平天国始,主要是躲避战祸;现在,各地向上海的移民也在持续进行着,主要是经济因素起作用.至于静安区周边姓氏类地名数值较低,与曾经是租界区有着较大的关系,租界区有其特殊的管理制度,其政治管理方面变动也较为频繁.3.2.3建筑类地名据图5,上海的建筑类地名集中度呈环状分布,以浦东新区最盛.在建筑文化中,上海的桥文化是异常突出的,这首先与当地的气象、水文关系密切,水网密布,桥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建筑;技艺传承,造桥匠艺高超,桥种类丰富、形态各异,有石桥、木桥、竹桥也有长桥、高桥还有双桥和钥匙桥;另有不少富商大户出资建桥,这类桥大都用姓氏来命名,如沈家桥村、潘桥村、陶桥村等.此外,还有各色的寺、庙、庵、塔、宅等建筑地名留存着,在继承原有的历史建筑文化下也与宋后经济的发展和外来移民的入迁有着莫大的关系.如黄浦区的文庙社区、牌楼社区;浦东新区的安庆寺社区、天花庵村;奉贤区的灯塔村、陶宅村;金山区的廊下村.图2 上海人口密度图(人/km2)Fig.2 DistributionofpopulationdensityinShanghai图3 上海经济类地名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ofeconomicclassplacenamesinShanghai图4 上海姓氏类地名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offamilyplacenamesinShanghai图5 上海建筑类地名分布图Fig.5 DistributionofconstructionclassplacenamesinShanghai3.2.4 园林类地名据图6,上海市的园林类地名以中部、东部最为集中;最低的区域在5~7范围内,是静安区、金山区、青浦区和崇明县;最高区域是浦东新区和闵行区,在94~108范围内.上海园林属江南园林的一支,三国始出现寺观园林;私园的建造始于南北朝,兴盛于明嘉靖之后.上海著名的五大古典园林有四座就是私园,黄浦区豫园是明潘允瑞为其父所建;嘉定区的古猗园、秋霞圃是官员闵氏和龚氏的私家园林;松江区的醉白池最初也是进士朱氏的私人府邸;青浦区的曲水园属寺观园林.上海古典园林的兴盛首先得益于本地适合造园的水、石等优厚的自然条件和技艺高超的造园人士[11];其次凭借着便利的交通、商贸繁华,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元之后,上海成为吴地的核心地带,民众富庶,这也是至关因素;另外,也与上海竞尚奢华、盛游的民风有关,我国早就有“北朴南奢”的说法;随着人口的迁移,不乏文人雅士的聚集,也造就了风雅的私园文化氛围.图6 上海园林类地名分布图Fig.6 DistributionofgardenclassplacenamesinShanghai除残存的古园外,现代园林也占有相当数量,并且在地名中留下了痕迹.如松江区的奥园社区;杨浦区的同济绿园社区;徐汇区的紫薇园社区等.现代园林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将园林绿化纳入城市规划的举措起了关键作用.上海也凭借其自然的优势,步入园林城市之列.4 结论本文通过对上海市5 032个地名用字的统计分析和基于GIS技术的成因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出了在特殊的自然和文化条件下衍生的上海市独特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如下所述:上海市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于东部和西南部,与当地的自然特征相符;文化类地名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与人口密度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地名文化反映出历史以来上海市独特的盐文化、海防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移民文化.地名是一种独特的地理语言,反映地域内的自然特性,同时也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是值得研究的对象.由于获取资料有限,海防文化的分析并不够充分、详实,还需继续深入研究.【相关文献】[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地名条)[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2] 王彬,司徒尚纪.基于GIS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2):239~247.[3] 李建华,米文宝,冯翠月,等.基于GI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J].人文地理,2011,117(4):100~104.[4] 陈晨,修春亮,陈伟,等.基于GIS的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地理科学,2004,34(4):420~429.[5] 《中国省情》编辑组.中国省情[M].北京:工商出版社,1986.253~293.[6] 王建平,马俊贤.上海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7]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6.92~98.[8] 张耀光.中国边疆地理(海疆)[M].北京:科学技术版社,2001.187~192.[9] 吴仁安.清代上海地区盐场述论[J].历史教学问题,1991,(6):21~34.[10] 吴仁安.清代上海盐政若干问题论述续[J].盐业史研究,1997,(4):17~26.[11] 高燮初.吴地文化通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与发展期末作业
——上海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机制
上海地域文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1. 开放性
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 创造性
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扬弃性
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多元性
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上海地域文化如何形成: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
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
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变,是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当然也有地理环境,政治政策的因素)。
因为上海在1843年开埠的时候,它还只是南方一个普通的县城。
当然它有它的优势。
因为这个县城是在江海之汇、南北之中。
它早海岸线上是中国南北差不多是在中间。
那么它有一条长江,中国最大的河流,跟东海交融的地方。
这是它有利的地方。
但是它本身在文化上并没有太多的特色。
而且更主要的是开埠以后所建立的英租界、法租界并不是原来的县城,而是在县城外面的荒地上面。
当时上海整个现代人口五十万多一点。
那么原来建租界的地方基本上就是一点农民,就是一个农田。
没有依托什么县城。
但是它发展得非常快。
到了1900年。
人口突破一百万,然后两百万、三百万、四百万。
到解放的时候,号称六百万人口。
五百万多万。
你看这个速度多快。
那么这些人哪里来的?主要是从外地迁过去的。
这样一个城市,本地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影响并不很大。
相反外来的移民又占了多数。
而这些移民又不是来自一个地方。
尽管如此,这个移民总的来讲他的素质要比较高。
为什么呢?因为江苏、浙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达地方。
那么苏南跟浙北更是了不得。
所以,我以为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独特的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
其中孕育着率先沐欧风美雨的上海人代代积淀下来宽广的世界观,部分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学子带回的先进思想,部分内地流传到上海的传统思想,同样还有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的部分上海人小家子气的精明和促狭......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我认为是最可宝贵的一个特点,上海多元化发展的历史同样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多种文化在上海并不冲突而相安无事则是海派文化的一大幸事。
如何利用这个文化特征促进当地发展:
人类历史上出现人口聚居的城市,至少有几千年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是现代城市,和历史上的城市,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现代人对现代城市更多的是从经济实体的意义上去加以认识的。
人们迁居到一个城市去,首要考虑的是这个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创业、就业机会与相应的物质消费水准。
较高的收入、较多的机会与较价廉物美的消费,是这个城市的吸引力的基本要素。
“城市综合竞争力”就是在这个背景上提出的概念。
我认为,海派文化必将是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力,海派文化的建设、发展水平,将决定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水平。
一,从历史来看,海派文化使上海在中国现代城市中脱颖而出。
1840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五口通商”,在五个通商口岸中,上海是原来的基础条件最差的一个城市。
广州、福州、宁波是府治,广州、福州还是省城,厦门是军事重镇,明末郑成功建城,名“思明州”以抗清,清代建厦门厅,相当于州、府,而上海只是一个县。
一百六十多年来,上海发展成了中国最大、最重要的现代城市,就与当初同时成为通商口岸的其他四个城市比,也是明显的后来居上,脱颖而出。
五个通商口岸,地理条件差不多,外资的投入、外国文化的影响也差不多,历史基础其他口岸还要优于上海,而上海实现了反超,这是很值得研究、总结的现象。
我认为,在多方面的原因中,海派文化是最重要的原因。
上海凭着海派文化综合效应,确立了中国现代第一大都市的地位。
海派文化为上海聚集了人气,大大提高了上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使上海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加倍的放大。
二,从时代背景来看,海派文化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当前的时代,已经从以生存消费为主的时代转向以观念消费为主的时代。
因此,满足观念消费的经济本质上是审美经济,是符合人性需求发展趋向的经济,是人性化的经济。
这样
的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想,随着审美经济的发展,文化将自然而然的成为第一生产力。
上海人是最具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人群,至少,文化创造力是上海人的鲜明特性,以往的海派文化就是上海人的这种特性的最好证明。
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审美经济的时代背景中,上海人的文化创造力必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三,从上海人对海派文化的认识来看,海派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人对海派文化的认识,有自豪感,也有自卑感。
但自豪感主要在潜意识层面上,而自卑感主要在意识层面上。
要使海派文化在今后的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对海派文化有个理性的认识,对文化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
上海要成为国际大都市,要吸引世界各国的人到上海来参观、游览、生活、居住,就要有自己的特色。
能称之为国际大都市的,可能不是这个中心,那个中心,但一定是文化中心,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文化。
目前,上海市开发并形成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公益文化。
通常以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为依托,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类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以及大量的居委文化活动室、广场文化活动等等。
2.演出文化。
即专业性的文化演出活动,通常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如戏剧、歌剧、音乐会、演唱会、歌会、舞蹈、马戏、杂技等为代表。
3.娱乐文化。
通常以主题公园、歌舞厅、影视、酒吧、电子游戏、卡拉OK厅、健身房、保龄球馆、游乐园等为代表。
4.民俗文化。
主要由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习俗、风俗性聚会等文化活动所组成。
5.社区文化。
是各种群众性的自发性体育文化活动,如腰鼓队、木兰拳队、健身舞队、太极拳队、大篷车健身队、交谊舞队、各类比赛、运动会等等,在我市各个社区都开展得非常广泛。
6.专题文化。
指配合一些重大的社会性主题或节日而开展的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节、电视节、旅游节、食品节、服装节以及商业性的专题文化活动如厨师节、鞋文化节、茶文化节、酒文化节、服饰文化节等等。
只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才能更好地从事文化建设,才能抓住机遇,把上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建成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所以我说海派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海派文化,应该背靠传统,面向世界,着意创新,追求卓越。
越是上海的,越是世界的!
数学系虞哲骏
100915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