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10个风俗习惯及历史渊源

合集下载

上海人过新年的风俗

上海人过新年的风俗

上海人过新年的风俗1、放鞭炮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

而以前大都站在阳台上放,“夜明珠”一点燃就往外喷五颜六色的彩弹,小朋友最喜欢,每年过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对面阳台晒的衣服烧了的事故发生,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

2、看电视说到这一点,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样了。

春节联欢晚会在上海是很没有市场的,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吃,电视就是个背景音乐,爱开不开,春晚说的段子上海老人听不懂,笑不出来,歌舞还能看看。

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这一代的上海人开始看得多起来,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点了。

3、年夜饭的保留菜和北方吃饺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饭保留菜真的是常变常新。

记得最早流行八宝饭,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这个都想吐。

后来又流行水果羹,现在看来,真是超级没有诚意的一道菜。

有一小段时间还流行大王蛇,但后来风头就过了。

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留在上海人民过年饭桌上的几个超级熟悉的菜应该是:门腔、松鼠桂鱼(茄汁款)、皮蛋、三黄鸡、红烧肉、虾仁、八宝饭——每家每户应该还会有增补。

4、准备年货千万不要以为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天天可以吃到,过年就懈怠年货了。

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购的,有些年货则要自家做准备的。

每家都有每家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各不相同,做得最多的是爆鱼与蛋饺。

5、在家吃年夜饭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了。

以前,人们习惯在自己家吃年夜饭,近几年,一些家庭嫌做饭麻烦,年前会在饭店预订年夜饭。

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八成的人还是遵循传统,在自己家吃年夜饭。

饭店里的年夜饭很多都是事先做好的,冷冰冰不新鲜。

因为要翻台子,每年都吃得‘急吼吼’,这边还没吃完,门外已经有第二批的客人来等着了,一年到头的最后一顿饭搞得大煞风景。

6、大年三十守岁迎新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上海年夜饭必备十道菜扣三丝寓意金银堆如山

上海年夜饭必备十道菜扣三丝寓意金银堆如山

上海年夜饭必备十道菜扣三丝寓意金银堆如山
上海人吃年夜饭极其讲究,不仅要色香味全,还得讨个好彩头,从打头阵的前菜到最后收尾的汤羹,每一道都能体现出上海人“精致”的特点,来看看上海人的年夜饭餐桌都吃些啥?
1、四喜烤麸
四喜烤麸
所谓烤麸即是“靠夫”,寓意家里的男丁来年取得更高的成就。

上海人最常做的就是四喜烤麸,烤麸、香菇、木耳、花生米,就是四喜,菜色浓郁,酱香入味,口感层次丰富。

一口吃进去,浓郁的酱汁和爽脆的口感在你的味蕾上不断跳动。

2、八宝鸭
八宝鸭
八宝鸭是上海地区的经典菜,属于沪菜、苏菜。

八宝鸭是用带骨鸭开背,填入配料,扣在大碗里,再以玻璃纸蒸熟,鸭形丰腴饱满,原汁浓香突出,出笼时再浇上用蒸鸭原卤调制的虾仁和青豆,“灵的来”。

上海近代历史的家乡风俗

上海近代历史的家乡风俗

上海近代历史的家乡风俗上海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而在这些璀璨的城市面纱之下,还隐藏着不少珍贵的家乡风俗,它们承载着上海人对故乡情感的寄托,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年味浓厚的过年习俗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上海,过年的风俗更是别具一格。

每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年夜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享用团圆饭,象征着其乐融融。

此外,上海人还有贴春联、上灯笼、放鞭炮等习俗,营造出浓厚的年味氛围。

第二节:唱民歌的社区活动上海是一个有着独特社区文化的城市,传统的社区唱民歌活动就是其中一大特色。

在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各社区的居民会组织唱民歌活动,邀请专业的艺人或家喻户晓的老人唱经典的民歌,让居民们感受到家乡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读书茶馆的传承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文化重镇,读书茶馆作为传统文化场所的重要代表一直在上海传承发扬。

这些茶馆不仅提供茶水,还会有专门的戏曲演出、诗词研讨等文化活动,吸引不少喜爱文化的市民前来参观。

读书茶馆不仅是学问传播之地,更是上海人对于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第四节:民间艺术的传统表演上海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例如豫园灯会、扯铃戏、昆曲等。

这些表演以传统为基础,同时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

在这些传统表演中,可以看到上海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家乡风俗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根基,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自己所在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上海近代历史的家乡风俗保留了上海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珍贵的家乡风俗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民俗文化简单介绍词

上海民俗文化简单介绍词

上海民俗文化简单介绍词
上海民俗文化是指上海地区的传统风俗、习俗和民间传统文化。

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民俗文化也因此独具特色。

上海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寅生活习俗:上海人过年有许多独特的寅生活习俗,比如在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贴"寅"字,寓意着镇邪驱鬼。

此外,
上海还有多种传统的过年习俗,如燃放鞭炮、放灯笼、观看龙船灯等。

2. 传统节日:上海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赏花灯、包粽子、赏月亮等。

3. 民间艺术:上海的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包括评弹、豫剧、太平洋等多种戏曲形式。

此外,上海还有上海民歌、杂技、魔术等各种表演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上海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风味小吃:上海有许多著名的风味小吃,如小笼包、生煎馒头、酱鸭等,这些小吃不仅味道独特,而且也与上海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上海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
引着许多人的关注,它不仅是上海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文化风俗

上海的文化风俗

上海的文化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丁祭:上海旧时在春秋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为“丁祭”。

嘉定的孔子庙是丁祭的活动场所,典仪相当隆重。

2. 浴佛和诵经法会: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之日,沪上寺院都得举行浴佛和诵经法会,同时山门外有庙会举行。

3. 清明出会:上海旧俗在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有举行祭台会的仪式。

“出会”时排场讲究,前呼后拥,场面热闹。

4. 放爆竹:初一放爆竹,是上海人自古以来辞旧迎新的习俗,人们祈望着在新的一年里开门大吉。

这天人们服装簇新,彼此拜年。

5. 张灯猜谜:正月十五元宵张灯猜谜,弄堂里的小孩拉着兔子灯四处玩耍。

黄浦江中船桅和两岸高楼灯火闪闪、五光十色。

6. 龙华晚钟:每年除夕之夜,龙华古寺都会举行撞“龙华晚钟”活动,人们欢聚在龙华古寺,撞108响“龙华晚钟”,祈安祝福。

撞钟、听钟,烧头香,品尝越年面,观看百名和尚迎新祝圣延寿普佛仪式。

7. 茶文化:上海人对茶文化非常热衷,喝茶是上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海的茶馆非常有名,常常成为人们聚会、休闲和谈论生意的场所。

8. 红色文化:上海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红色文化在上海非常重要。

9. 上海菜:上海的美食非常丰富多样,上海菜是最受欢迎的菜系之一。

许多上海人都非常注重饮食,他们喜欢品尝各种美食,追求高品质的食材和餐饮环境。

10. 市井文化:上海的市井文化非常独特,有许多小吃、小店和小摊贩,以及各种传统手工艺品。

11. 爱晒太阳:上海的气候宜人,夏季阳光充足,因此许多上海人喜欢在公园或户外场所晒太阳。

这种生活方式被称为“晒太阳”,被视为保持身体健康和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

12. 空巢经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上海的空巢经济变得越来越普遍。

13. 社交活动:上海人非常注重社交活动,例如约会、朋友聚会和商务活动。

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些高端的酒店或餐厅,或者在家里举办宴会。

老上海的饮食文化

老上海的饮食文化

老上海的饮食文化上海的饮食文化都有其自己的历史,并以其自身的存在证明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为此,下面就不妨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老上海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老上海的饮食文化习惯1 、鲜活生猛上海人的口味,以鲜为特色,所选用的原料,无论是蔬菜或肉类,都要求新鲜为了迎合这种饮食爱好,肉菜市场均设有水族箱或饲养笼,将各种鱼类、禽类活养着供顾客选购,即点、即宰、即售,方便家庭。

2 、夏秋清淡、冬春香浓夏秋季节,由于上海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大,为增进食欲,保证营养,上海日常饮食以清淡、鲜爽、嫩滑等消暑祛热的菜式为主,家庭一般常用瓜类制成清香可口汤、煲等菜式。

夏天上海时蔬有贡菜,金针菜,米蓰等等,不过夏天上海人一般讲究清淡,菜诸如糖拌番茄,糖拌黄瓜,毛豆丝瓜就可以打发汤,一般是番茄煸尖冬瓜汤,要么雪菜肉丝豆腐羹。

在北风凛烈、寒气袭人的冬春季节,上海的家庭饮食以营养丰富、滋补暖身、味道香浓的菜式为主。

这时,狗肉、羊肉、鸽、蛇等,都是家庭的常用菜式。

春节,现在上海人春节大多外出蹭饭,家里无非应付些春卷、汤圆之类的小点心。

3 、一日三餐有汤水上海人在饮食方面讲究营养、滋补、口感。

因而在一年四季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可口滋润的汤、羹、粥品。

饭前饭后一碗汤,成为上海人饮食特点之一。

4 、浓油赤酱与清汤挂面:老上海人欢喜吃油爆虾,新上海人欢喜咂盐水虾。

老上海偏爱吃糖醋排骨,新上海更爱吃椒盐排条。

老上海过节烧红烧回鱼,新上海兴吃清蒸鲑鱼。

不过也有大家都喜欢的,像咸菜毛豆,红烧狮子头等。

5 、清真食品?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开放,不只是“新上海人” 为这个城市带来了新口味,就是“老上海” 的饮食口味也在悄然变化。

看看“小肥羊” 的若市门庭,清真食品也成为上海人饮食特点之一。

老上海的饮食文化知识明清以来,随着上海商业日趋繁荣,人口不断增加,从上海本地食摊起家的小吃日益发展。

据《嘉定县续志》《松江府志》《上海县志》等史书记载,开埠前的上海,“春玺”、“糖团”、“花糕”、“纱帽”(即烧卖)等各种民间小吃已达百余种。

上海的民俗文化体验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上海的民俗文化体验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上海的民俗文化体验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大都市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是人们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与传统,感受独特的民间氛围。

本文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带您亲身体验上海的民俗文化。

一、中秋节——感受传统的团圆与敬意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上海人独特的民俗文化体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亲友相聚共度一年中最圆的日子,品尝月饼,赏月祈福。

在上海,沪上人们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活动——观赏灯笼。

这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活动,每年中秋节期间,在上海的老街巷、公园和庙宇中,都会挂满了红色、黄色、蓝色等各种颜色的灯笼,点亮夜空,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元宵节——沉浸于传统与独特的灯谜文化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的一大民俗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制作和品尝汤圆,并举行猜灯谜的活动。

猜灯谜是上海的一项特色民俗活动,每逢元宵节前后,各个社区和公园都会组织灯谜比赛。

这些灯谜有的幽默、有的充满哲思,不仅考验了参与者的智力和想象力,也增进了人们的交流和社区凝聚力。

三、南京路步行街传统庙会——重温历史与民俗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最具代表性和历史感的商业街之一,每年春节期间,这里会举办盛大的传统庙会。

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上海民俗活动的一个重要体验地。

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传统庙会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表演、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品尝各地特色美食,购买纪念品和年货,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龙舟竞渡——感受江南水乡的热情与活力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是上海的一项重要文化体验。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沿着苏州河或外滩地区观赏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划船比拼和动听的鼓乐声充斥着整个赛道,现场观众也会通过欢呼声和助威声来增加气氛。

参与龙舟竞渡,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的龙舟文化,还能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热情和活力。

上海的文化传统(上海的传统民俗文化)

上海的文化传统(上海的传统民俗文化)

上海的文化传统(上海的传统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上海的文化传统,以及上海的传统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上海的文化有哪些?2、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3、上海特有的文化是什么?4、上海的传统文化形式有什么上海的文化有哪些?上海虽然是在元朝设立上海县的,但是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上海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通商口岸,从此十里洋场渐渐繁荣,因此上海文化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他是东西交融,西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世人常称之为海派文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

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1.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2.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3.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4.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人10个风俗习惯及历史渊源
1)老人过66岁生日的时候,要女儿烧66块肉给他们吃并且不得分给其他人吃。

六十六占两个六字,象征“六六大顺”,老人和子女都很看重,所以寿礼较为隆重。

“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父母六十六岁生日这天,已出嫁的女儿除一般礼品外,还须买六斤六两一块肉,蒸六十六个小寿桃为父母祝寿,以报答父母生养之恩。

肉与小寿桃须父母两人吃,其他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

这是延续下来的一种习俗,有几种说法,比如“人活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六十六,吃了女儿一刀肉,健康又长寿”、“六十六大寿、得吃姑娘的一刀肉”、“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等等。

这是对长寿、健康、平安的一种美好期盼。

既然阎王爷在人66岁时想要人命,那人吃了一刀肉后就还了阎王的债了,阎王吃肉好了就别吃人了,呵呵,人们都希望能平安度过。

2)中秋节吃鸭子、芋头和毛豆
关于吃鸭子:
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

但当时统制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

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

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

当然秋季吃鸭子对身体颇有裨益。

芋头:
在上海、江浙等地方在中秋节有吃芋艿的习惯。

农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节,而且在江浙一带,芋艿的发音与“运来”相近。

所以中秋节吃芋艿,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

还有毛豆:
在江浙一带中秋节除了芋艿外还会特地蒸些毛豆。

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而荚又与“佳”、“吉”等字谐音。

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3)吃饭喜欢浓油赤酱
都说上海人喜欢浓油赤酱,而且还找出了它的出处,一是来自徽菜,红烧为主,几乎荤菜都喜欢吃红烧的,非得放上红通通的酱油不可;二是来自宁波菜,甬菜是出了名的咸,在老广东的眼里就像盐钵斗倒翻了,虽然颜色不那么深暗,但本质也是浓油赤酱。

其实这怪不得老上海人,一来因为当时的生活拮据,浓油赤酱味重,下饭;再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浓油赤酱属于恶补,照老上海人的俚语说,是刹根。

现在喜欢浓油赤酱是因为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丰富多采,往往睡眠时间不足,因此味蕾疲乏,需要刺激,浓油赤酱就起到了亢奋的作用,寻找大汗淋漓,大脑开窍的境界。

当然现在意义上的浓油赤酱绝非当年“吴下阿蒙”,它对食材和佐料都很讲究,不是为了下饭,甚至干脆为了不吃饭。

4)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上海的腊八粥则稍有不同。

据王韬《瀛濡杂志》卷一记载:“腊月八日,僧尼例以杂果双弓米,遍饷檀越,谓之腊八粥,亦曰佛粥。

此风由来旧(久)矣。

沪人往往有以汤饼、菜羹和入者。

”这里将汤饼和菜羹掺入粥中,显然是上海特殊的风俗,与其他地区稍显不同。

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

后演变成夏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5)立夏要吃立夏蛋
上海立夏日风俗习惯中,由于此时蛋类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总要吃蛋,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

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

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

6)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

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

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

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

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

香烛燃起,光耀满堂。

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

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

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7)接灶神,送灶神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

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

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

“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十二月下旬,人们忙着送年礼。

二十四日做谢灶团,以酒、果、团子、元宝糖把灶,送灶神朝天。

元宝糖是一种胶牙的饴糖,意为用此胶住灶神的嘴,不让他上奏人间的罪过。

8)丧事要宴请豆腐饭
吃豆腐羹饭,亦称吃羹饭或吃豆腐饭,是一种流行于江浙沪民间的丧葬习俗:葬礼结束后,丧家要举办酒席(雅称"豆宴"),酬谢前来参加葬礼以及以现金、实物等形式助丧赙奠的人,被请者一般不得拒绝,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

过去这种酒席一般为素席并以豆制品为主,其后逐渐变异,佳肴美味之丰几可比拟喜庆之宴,惟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旧称为豆腐羹饭。

民间传说,战国时人乐毅性孝顺,父母喜吃软食,乐毅便用黄豆制成豆腐供父母食用。

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寿。

父母故后,乐毅请参加送葬的邻居们吃豆腐宴,祝愿大家健康长寿。

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饭的风俗,流传至今。

给的礼金也有讲究::【单数金额】外加【1块】,丧事1是顺的意思,隐意:1个人走。

但不能有201、401,2、4是双数
9)上海人乔迁搬家
燃放鞭炮当人们决定告别旧宅时,邀请四邻八舍,相聚一堂,主人设宴招待,名为告别洒。

宴会可繁可简.一来向邻居们告别,二来对多年来四邻八告的帮助、照应表示感谢,无满了温馨的人情味。

在即将离开旧宅时,搬迁主人常要燃放一通鞭炮,让搬迁充满喜气;同时向四邻八合高声作最后的告别。

来到新居,又要燃放一通鞭炮,似乎是在给新居周围的邻居打个招呼:“我搬来了,请多关照;”并向邻居送糕、红蛋等。

先撒竹竿家具杂物搬人新房,有时也很讲究。

如有些人搬家首先进人房间的是竹竿。

竹竿一节比一节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从事的专业从今后将节节高升的良好愿望。

这以后,就先搬大件,后搬小件,最后搬细软,依次进入新房。

防邪入侵入住新居后,有些人为了防邪气入侵,常在大门口上方悬挂一支宅剑,或大或小,或铁质,或木质,用宝剑来替代过去年代常用的铁质三叉朝。

也有些人不用宝剑,研用一面小镜子装饰在门框上方,称其为照妖镜,以为它可以抵御一切入侵的妖魔鬼怪。

有的新居一侧正对着大烟囱的,便要用镜子把有害气体折射回去。

倘若新居的玻璃镜子正对着对面的一户人家,人家当然不高兴,就用更大的玻璃镜子回击。

一来一去,混战一场。

更有甚者,在门框上悬挂3只啤酒瓶,叫做“三炮台”,用以把室内的阴气、晦气统统“轰”向远方。

10)上海人过冬至
冬至,上海人也要吃汤圆、祭祖、摆家宴。

上海人说,冬至时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为小鬼会出来活动。

许是四处烧纸钱的缘故,所以会有此种说法。

一般市民冬至晚上都会全家聚餐,满满一大桌,像年夜饭一样,真是冬至大如年。

旧时上海,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糖、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

上海人冬至祭祖扫墓
上海人过冬至还有祭祖扫墓的习俗。

旧时上海人在赤冬至喝甜米酒,吃花糕、糯米粉汤圆之前,还要在桌子上把肉块垒起来祭奠祖宗。

有点类似于清明,只不过清明时节,在上海是要吃青团的。

也许每逢祭奠祖宗的时候,便会和鬼联系起来,于是便要人们早点回家了。

有网友说冬至扫墓,据说要全鸡、全鸭、蹄膀、豆腐、青菜、全鱼、鸡蛋去上坟的,全鸡全鸭说是要留头留尾额的鸡鸭,老祖宗一定要祭,不祭不发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